第一篇:我国乳品行业现状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累计1650.2亿元,同比增长12.38%,乳制品总产量1935.1万吨,同比增长12.88%。
4月26日,中国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发布2010年一季报称,其营业收入达到70.14亿元,增幅37%;净利润达1.25亿元。此前不久,北京三元交出了全面接手三鹿后的首份成绩单,虽然因为整合三鹿资产后市场投入急剧增加而导致亏损1.28亿元,但其营业收入达到23.8亿元,较去年同期14.1亿元增加9.7亿元,增幅高达68.3%。光明乳业的年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79.43亿元,同比增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77.2亿元,同比增7.2%;净利润1.8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而在2008年,受行业危机影响,光明乳业亏损达3.19亿元。
中国的乳业已度过三聚氰胺所造成的行业危机,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期。
蒙牛乳业是我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之一,主营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等。目前,国内高档冰淇淋市场被外国品牌占据,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国际行业巨头。我们分析蒙牛乳业2009年度报告,着重分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探索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冰淇淋业务的策略。
一、蒙牛乳业财务分析
2009年蒙牛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12.2亿元人民币,上年净亏损9.24亿元。2009年蒙牛乳业的毛利率2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蒙牛乳业已经走出2008年三聚氰胺奶品事件的阴影,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况。2009年蒙牛乳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8%,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2009年,蒙牛乳业88%的营业收入来自液态奶,冰淇淋收入仅占10%;液态奶业务的毛利率为7.23%,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为1.08%。2006年蒙牛乳业的液态奶业务和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相差无几,此后,二者之间的毛利率差距越来越大。
2009年,蒙牛乳业主推“随变”和“冰+”两大冰淇淋品牌。其中,“随变”品牌打造“勇于改变”的品牌形象,配合“蒙牛随变谁敢开唱歌——K歌达人全国巡回挑战赛”,提高目标消费者——新生代时尚年轻人群对该品牌的偏好度。“冰+”品牌以“冰+水果,快乐+我”为品牌宣传口号,建立夏季冰类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蒙牛的冰淇淋产品的毛利率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到1.08%,其主要原因是蒙牛的冰淇淋大多为低端产品,单价在人民币3元以下,附加值小,且受季节影响较大。
国内市场中,高档冰淇淋品牌的毛利率比蒙牛要高出很多,例如,Dairy Queen(冰雪皇后)、Haagen-Dazs(哈根达斯)、Cold Stone(酷圣石)等冰淇淋企业的产品毛利率超过30%。
蒙牛乳业在二零零八年年报中写道:“本集团对冰淇淋产品结构作出重组,打造成五大副品牌未来,本集团计划围绕五大副品牌进行产品充实,开发更多口味及提升包装,在控制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增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清晰蒙牛品牌形象。”
蒙牛乳业以内蒙古总部为最主要生产基地,向外呈辐射状分布,距离内蒙古较近的省份生产基地较多,其中尤以河北省体现的最为明显。在一些奶制品的消费大省,例如山东省,辽宁省,湖南省等,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只有1到2家,甚至没有生产基地。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除了在内蒙古总部之外,其余的十几个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等地区生产基地布局较少。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浅析
一、消费量和普及率大幅上升
牛奶,曾几何时,仅仅与中国人的孩提时代有过亲密接触,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中并不包括这一有些西化的营养食品。奶粉,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之后市场经济来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饮食质量的提升。牛奶产品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牛奶的普及率并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保健食品风靡一时,人们热衷于购买补钙、补铁的营养品,却对身边随处可见的奶制品视而不见。近几年,随着保健品市场由无序竞争转入平稳发展期,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健康更加关心,牛奶的消费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以后,中国奶业消费经历了一个“爆发性增长期”,牛奶的普及率大幅度提升,北京、上海等很多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每周饮用一次以上纯鲜牛奶的比例已达到70%以上。另外所有包装形式的纯鲜牛奶的消费季节性都不强。由此多数人都将其作为一种日常食品饮用。纯/鲜牛奶的消费者背景与全部人口的结构状况越来越接近也说明了牛奶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据统计,2000年我国奶产量为919万吨,2001年奶产量超过1000万吨,增幅超过10%,但消费量增长速度更快,大致在20%至30%。
二、成长空间仍很巨大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7.2公斤,不到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100公斤的8%。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提出,2005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10公斤,2010年人均饮奶量则要提高到16公斤。另外,随着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的实施,我国奶制品的消费空间将非常巨大,如果我国2亿学生中有20%的学生每天喝奶,这个消费量是不可想象的。农村消费市场也不可轻视,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奶粉消费量有所增长,以前出现的奶粉积压现象基本缓解,主要是农村的消费量增大。这也充分说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对牛奶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竞争日趋激烈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中国的乳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乳品加工企业。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受挫,各地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努力发展奶牛业,使国内出现了“养牛热”;乳业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投资商,他们利用资本优势,或转产或兼营乳业;国外乳品企业看好了中国巨大的乳品市场潜力。早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就在乳品上反复降价,致使中国乳品进口关税降低,为它们的乳品打进中国市场争取到了有利条件。
中国乳品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一些非乳品行业也开始转向乳业,中国乳业已形成了竞争态势。实力雄厚的内蒙古伊利和蒙牛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北京三元集团、石家庄三鹿集团等快速发展。它们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趁机扩大生产能力,抢占乳业市场。光明在山东组建了鲜奶生产基地,兼并了武汉海口乳品厂等多家企业;三元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起了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南下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寻找合作者;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先后整合了上海、天津以及东北的乳品企业,使全集团公司冰淇淋和液态奶销量持续上升。面对日益看好的乳业市场,中国一些资金雄厚的食品、房地产、饲料等企业,也纷纷将资金投向乳业。浙江娃哈哈集团、宁夏新华百货公司和四川希望集团等,先后转行进入了乳品行业。国外金融业与实业也开始携手打入中国乳品市场。据悉,瑞士银行澳大利亚分行已派员协同澳洲驻杭州领事馆官员,与浙江的一家乳品企业商谈合作,拟在当地出资建大型乳品厂,条件是全部用进口澳洲奶粉作原料。
此外,随着关税下调,国外乳品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1995年至今,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全都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我国的45家外商投资乳品企业则几乎涵盖了所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国际乳业巨头中已有4家在中国建厂。跨国公司如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等,都先后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去年三资乳业的产值已占到中国乳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利税总额占40%以上。据了解,为了抢占中国乳品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已将奶粉价格从去年每吨2800元,降至现在的1500元。中国的乳品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市场竞争有待规范,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在中国乳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中,乳品市场和国内乳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弱点和企业开发市场能力的缺陷也相应地暴露出来。
首先,在消费品市场为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乳品企业的激烈竞争导致奶价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乳品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光明、伊利、蒙牛三大全国性品牌依赖其品牌和规模优势,不断扩张;而北京三元、成都菊乐等地方品牌凭借其价格和销售渠道优势与全国品牌相抗衡。四川希望集团在收购华西之后宣布:让老百姓喝奶象喝水一样普通。乳品市场的价格竞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次,概念炒作方兴未艾。从去年开始的“无抗奶”**也说明乳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几年前对奶源的争抢变为了现在争相进行自我宣传造势的一种局面。如果企业都用“有抗”、“无抗”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来对中国牛奶进行简单的质量评判,从而造成了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的恐慌,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奶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乳品业一直处于艰难前行的状态。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中国奶业好不容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无抗奶”**却极有可能在还没有完成行业整合的情况下,就因为消费者的大量流失而使整个乳品市场更加低迷,从而造成中国乳业市场的大滑坡。这次由于国内企业的自我炒作所引起的对本行业的震动是一种内耗,更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乳业的当务之急是做强做大,现在这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盲目跟风炒作,并不利于产品真正走向国际。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真正的胜利,乳品加工企业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管理和检测手段上,放在严把奶源环节上,因为乳业制造真正要达到的是无公害,而不是单纯的“无抗”。这不仅将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还终将有利于中国乳业同国际品牌的竞争。
再次,利用消费者的错觉扩大乳饮料的销售。乳饮料以其酸甜解渴、方便饮用的特性倍受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乳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现在市场上乳饮料名目繁多,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很多企业仍在乳饮料的外包装上以明显的“酸奶”字样故意混淆二者的区别,在消费者乳品知识不很丰富的情况下故意诱导消费者购买。随着理性消费者的增多和乳品消费知识的普及,单靠外包装去诱导消费者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乳品企业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乳饮料目标消费群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第四,饲养管理水平很低,主要是奶牛的单产水平低。目前中国成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每头约为3500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5500公斤的水平。乳品企业在成本较高而奶价总体下调的同时为追求高利润,利用奶粉还原液态奶,这种产品在市场上比用鲜奶生产的液态奶价格低一倍以上,造成恶性竞争。这种做法将严重扰乱乳业的正常发展。
第五,非乳品行业进入乳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不具备奶源基地、牛奶及时加工、牛奶保质等条件下,仅靠资金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企业应充分做好硬件和软件准备,避免造成一哄而上,短时间内全面崩盘的局面。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乳品业在奶源基地建设和奶源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几大乳品企业在共同把市场做大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我们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依靠什么立足市场,取胜市场呢?
中国的乳品业市场从发育、成长到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今天,目前可以说是进入了黄金时期,乳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在如此前景广阔的市场条件下,乳品生产企业必须保持对产品质量求新求变的强烈意识,才能成为永远的赢家。对于乳品消费者而言,乳品的内在品质(新鲜、质量好、口感好)、卫生(卫生安全、生产日期和不含防腐剂)、口味营养和绿色食品(天然的,不含抗生素)是决定是否购买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拥有高品质的奶源,严格的卫生管理机制和高水平地保鲜技术,乳品企业才能稳固占领市场。只有依靠高科技,不断完善和提高乳品质量,才能不断的把乳品市场做大。同时必须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水平,完善中国乳业法规,制止恶性竞争。外行业进入乳业,应采取合作的方式,避免盲目性。
第二篇:我国乳品行业竞争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我国乳品行业竞争战略
1、当前我国乳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1.1、从复苏转向持续增长
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一再受到强烈打击,乳制品销量一直大幅度下滑。但从2010年1-10月份的相关数据看,各大品类的消费量确实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即便个别品类仍然下滑,总体上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乳品行业来看,就在2009年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看到过于明显的萧条,由此可以判断,如果在2011年没有什么大事件再次席卷这个行业,那么到2012年时,乳品消费会从“复苏”进入“持续增长”的轨道。
1.2、液态奶成为乳品行业竞争热点
在当今的我国乳品加工生产中,许多企业都把目光盯在了生产液态奶上,靠液态奶抢市场、打天下。液态奶已成为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竞争热点。
争夺北方奶源基地成为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竞争的焦点异地并购成为我国乳品企业液态奶打入外埠市场的重要方式。上海光明已分别在北京、西安、武汉、南京、杭州、无锡等地设立分公司,河北三鹿、内蒙古伊利、蒙牛也以并购、托管等方式向外地市场渗透。
伴随着我国乳品加工企业液态奶的竞争,企业间的液态奶生产分工已显露雏形。目前,我国城市型、城郊型乳品企业以生产巴氏消毒奶、保鲜奶为主,实现“以鲜取胜”;基地型企业则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如内蒙古伊利、蒙牛公司等,顺应“以奶代粉”的消费趋势,利用低价优质奶源的优势,大力发展超高温灭菌奶。
2、发展趋势下的乳品行业竞争战略
2.1、引领新品类
中国乳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飞速发展,但仍然处于成长期。一个行业处于成长期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呢?确保高速发展的同时,品类开始分化。
从营销的角度看,一个品类每一次分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谁要是抓住这个机会,谁就会有创造销量、赢得利润,乃至创建品牌的机会。对中国乳业来讲,这种机会仍然存在。
在乳品行业,奶茶从来都没有被成为任何企业的主流产品。最早,伊利做蒙古奶茶,但也只是副业。后来,蒙牛也开始做奶茶,但也只是停留在蒙古奶茶。后来,居然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香飘飘突然推出“杯装奶茶”,对这个品类带来了分化。
这是个一个很好的尝试,更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向人家学习,在品类的创建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为自己的发展寻找出路。
2.2、做高端产品
产品高端化是中国乳业再明显不过的趋势了,现在还没有高端产品的品类,就有开发高端产品的机会。因为,从营销的角度看,任何产品都有做高端产品的机会。像蒙牛“特仑苏”、伊利“金领冠”、光明“优倍”等品牌的高端探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说最没有可能做高端的品类,那就是乳饮料了。但蒙牛的“真果粒”和“奶特”恰恰在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领域进行了探索。
2.3、纵向渗透
如果以上三个机会都抓不住,那采取这个措施:纵向渗透。也就是说,现在的生产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一点都不动,还是原来的产品、原来的设备和技术,只是往下复制,要渗透到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
目前,随着三四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那里的奶制品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有望快速提升,可以带动整个乳制品行业强劲增长。
3、企业竞争同时莫忘内功修炼
3.1、产品开发能力
从技术设备上来讲,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具备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不是问题。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卓越的产品开发能力却成为任何企业的挑战。因为,有些产品并不是有技术就能搞定的,而需要专业的消费者需求研究。而在这一点,大企业也不见得多么优秀。就拿以产品创新闻名的蒙牛来说,它也在此犯过很多错误。比如,它早期的“心情二次方”、“晚上好奶”等。因此,一个完整产品的研发能力必将会成为所有乳品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3.2、渠道管控能力
渠道管理通常有12字真经,叫:纵向渗透,精耕细作,决胜终端。对于中国乳品行业而言,尤其对常温奶、酸奶和奶粉品类而言,做好渠道拓展和有效管理,离不开这12字方针。
拿一线城市来说,渠道的渗透率可能做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了,但在“精耕细作”方面就大有可为,很多城市都有很大空间去提升促销费用的利用率以及消费者购物效率。
如果说二三线城市,那挑战就更大了,不仅把向下渗透的经销商队伍要建设好,还要搞定终端层面的“数值铺货率”和“加权铺货率”,而且必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搞好你的促销活动。这需要人力,更需要财力,一般的企业就会很乏力。
常温奶和奶粉还相对好一点,更加让人头疼的是低温奶以及酸奶。因为,它必须在冷链的支持下才能铺下去,而且需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的双重保障。所以,越是向下渗透的市场,在渠道管控能力上的挑战就越大,但是目前的发展形势将可能把企业的人海战术拉到农村,让企业不得不为止付出巨大代价。
3.3、品牌传播能力
相比之下,品牌传播似乎显得轻松自如。但是,一个卓越的品牌传播能力仍然会成为所有企业的挑战。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10年前的市场,没有像“开发产品,合理定价,搞定渠道,做好广告”那么简单,多数品类完全从产品驱动转向渠道驱动,甚至有些品类已经进入消费者驱动,需要更加专业的传播能力。
一个专业的品牌传播,其使命在于如何强化品牌定位,如何建立消费者情感联系,又如何有效进行品牌转换以及培育消费者忠诚。如果你不专业,就在这几句话里,随便一扔,好几个亿的钱就会化为泡影,且见不到半点回声。
3.4、奶源保障能力
专家认为,这个措施至少要包括三大内容:奶源布局建设,奶源安全建设和奶源成本控制。
奶源基地的建设,是最典型的圈地运动,一旦被哪家企业所控制,就会有巨大的排他性。这会限制不少企业的发展。在战略上,我们可以找到绝妙的创意,但执行上却会遇到难以跨越的“奶源”瓶颈。因此,找到一个能够支撑战略的奶源布局就是巨大的挑战。
再说,中国乳业刚刚经历那么多危机事件,安全建设不得不进一步强化。因为,中国乳业真的经不起再一次折腾。然而,中国多数乳品企业的奶源经营模式,存在巨大隐患,奶源基地的安全建设,已经成为所有乳品企业最为棘手的难题。
另外,雪上加霜的是,原奶价格的不断上涨对生产成本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原奶的价格控制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企业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4、乳品企业竞争应做到
4.1、切勿盲目跟随,牢记自身特色
当一个企业不做自我分析,不做自我定位,一味模仿别人的战略,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都不可能真正胜利。
我们来分析三元牛奶为什么会亏损。原因就在于“跟随”战略,没有持续精耕自己所擅长的巴氏奶,跟随大企业的模式,进入自己毫无优势的利乐包、利乐枕牛奶,还有婴儿奶粉、豆奶粉、核桃露和八宝粥等领域,试图成为一个庞大的“食品品牌”。结果,人家赚钱的产品,它不赚钱;人家打开的市场,它打不开;亏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元应该采用“小规模奶源,小规模工厂,小规模市场,大规模复制”的模式,站在伊利和蒙牛模式的对立面,就像挖土豆一样,以北京为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扩大市场,一个一个城市地占领市场,以“小细胞,大繁殖”的方式,把“巴氏、新鲜”的定位坚持到底,要成为“都市人身边的牧场”。
三元完全可以把伊利和蒙牛定位到“利乐奶”、“常温奶”、“不新鲜的奶”,然后通过公关活动、事件营销活动以及口碑传播方式,营造一种“都市牧场”兴起的氛围。还可以与光明进行战略联盟,进一步强化“新鲜就是价值”,“小牧场,大安全”、“农民喝常温奶,市民喝巴氏奶”、“巴氏奶,南有光明,北有三元”等认知,两家企业并驾齐驱,“双马拉车”,我相信至少比现在的处境要好很多。不过,遗憾的是,他们早在10年前这么也许还行,现在多少有些为时已晚。
所以专家呼吁,尽早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不要在模仿的道路上浪费美好时光。
4.2、忘记做大、牢记做精
2010年上半年,飞鹤营业额近10个亿,居然报出亏损。利润都到哪儿去了?专家认为,都到扩张上去了。
飞鹤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婴儿奶粉领域还没有建立强势地位,就开始全线出击,试图形成品牌系列化,从婴儿到儿童,从学生到孕妇,从女士到老年,从全脂到高钙,几乎在奶粉领域的所有品类上谋求发展。这种快速扩张不得不吞噬它的利润。
第二个错误是,不仅在奶粉领域全线出击,还向豆奶粉、核桃粉、保健品、稀奶油、黄油、工业粉等诸多领域扩张,试图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专家的建议是,其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婴幼儿奶粉领域的地位,聚焦于一个鲜明的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生,进而成为这个诉求的第一品牌。而不是急着要横向发展。
第二条建议就是,当你在一个细分市场成为“第一品牌”之前,最好忘记“扩张”二字,老老实实地聚焦在一个领域。
4.3、“本分”竞争
安全事件和外资品牌的进入,使中国乳品企业在信任与竞争上陷入两难境地,看上去要把中国乳品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活生生地逼向死路。
不过,这一切都不是一夜间造成的,这是我们历来形成的“侥幸”心理所带来的副作用。也许由于国情的缘故,我们的企业过于浮躁,不够本分,总是在“浑水”中“摸鱼”。结果,一次又一次的“侥幸”与“擦边球”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危机。
如果我们的企业老老实实地牢记教训,总结经验,尊守规则,讲求诚信,在自己的分内做事,其实很多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就算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引发行业危机,消费者也不会断然放弃你。
希望乳品企业在竞争的同时,像“做人”一样“做品牌”,本本分分做好每件事情,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途。
第三篇: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中国乳品行业可谓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时期,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行业之一。
纵观中国乳品行业,可以用“振奋”、“欣慰”和“深思”三个词汇来描述其现状,即:日趋庞大的市场规模令人振奋,日趋成熟的竞争态势令人欣慰,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深思。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乳品行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2008年以前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在2005年到2007年可谓黄金发展时期,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6%左右,2007年总产量突破了1700万吨。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而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全年总产量得益于上半年的发展,勉强与2007年持平。
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酸奶也已经成长为中国乳业的主导品类。截止2009年底,酸奶市场总规模接近100亿元,2010年1-7月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在这非同寻常的时期给中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光芒和希望。
二、市场集中度及品牌发展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乳品行业经历了价格战、危机事件、行业洗牌等多重而复杂的历史时期,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发展也相对稳定。
按照企业性质来分类,竞争格局可以分为基地型、城市型以及综合性竞争格局。其中:基地型企业多生产常温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城市型企业多生产保质期较短的巴氏奶,以上海光明为代表;而综合性企业产品线覆盖比较广,却单位销售量都不算太大,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有待确定的类型。
相比之下,由于基地型企业存在规模和原料成本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占据较大的优势。尤其,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伊利和蒙牛的上半年销售额均突破14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成为典型的行业领跑者。
1、液体奶
液态奶大类,可以分两个品类:常温奶和低温奶。还可以将这两大品类都可以分成高端奶和普通奶。如果再从功能、口味和包装的角度分类,那可太多的。
简单而言,常温奶市场主要以伊利、蒙牛为主导,两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足以超过70%以上,成为市场集中度最高的品类。低温奶市场主要以光明、三元等地方性品牌为主导。其中,上海光明的份额相对较高,其余品牌基本呈现“地头蛇”特征,在全国范围谈不上什么份额。高端奶领域,同时有两个品牌并驾齐驱,一个是蒙牛的“特仑苏”,另一个是伊利的“营养舒化奶”。“特仑苏”主要在高端常温奶(最初主要以全脂奶为主)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而“营养舒化奶”却在低乳糖奶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两家公司都进行互相的跟进,分别推出“金典”(伊利在高端常温奶领域推出)和“新养道”(蒙牛在低乳糖常温奶领域推出),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撼动各自领域的第一品牌。
2、酸奶
酸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品类:第一类是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酸奶;第二类是满足美味休闲的大果粒、谷物酸奶;第三类是健康功能酸奶,如通畅、免疫、美丽、儿童成长等。其中:基础酸奶的市场规模占60%以上,而果粒(谷物)酸奶和功能性酸奶的市场规模相对低一些。
然而,从增长态势上看,恰恰后两者的增长率非常惊人,尤其果粒(谷物)酸奶的增长率高达40%,这不得不引起酸奶企业的高度兴趣。因此,在这三大品类里也出现了相应的主导品牌。
从总体上看,酸奶市场还很难断定谁是这个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蒙牛、伊利、光明和达能,表现都很强势。单纯从销量上看,蒙牛酸奶的占有率略微突出一些,其次是伊利,然后是光明和达能。但是一旦分品类来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四大品牌在不同品类上各显其能,根本无法判断谁是领导者。这一点也说明酸奶市场是乳品行业的新兴品类,目前的市场集中度还不算太高,未来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3、奶粉
奶粉可以分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奶粉两大类。其中,成人奶粉也可以分为普通配方和功能强化配方奶粉,还可以按照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很多子类。不过,整个奶粉市场还是以婴幼儿奶粉为主导,成人奶粉的市场份额比较小,而且增长态势也不算太好。
婴儿奶粉也分高中低档,与酸奶市场所不同的是,婴幼儿奶粉市场早就经历过价格战和行业洗牌,目前的竞争格局比较明朗。高端奶粉主要由外资品牌垄断,成为市场集中度极高的品类,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雀巢和雅培是份额比较大的品牌;中低档婴幼儿奶粉主要由伊利、雅士利、圣元等国内企业占领。但也不少“山寨”品牌扰乱这个价位的市场。
成人奶粉,由于市场容量越来越小,目前做这块市场的品牌也越来越少,经笔者观察,主要由伊利和雀巢两大品牌占领这块市场,其中,伊利以价格低廉、铺货广泛的优势,其销量略胜一筹。
4、奶酪
对于中国乳品市场而言,奶酪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类,陌生是因为它还没有被中国消费者广泛接受,中国的奶酪市场现在处于萌芽状态,市场总体规模大约在8000吨左右,国内的产量仅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全部靠进口。在有限的市场规模里,保健然(主要为百吉福品牌)占据领导地位,占整个品类的60%以上的份额,然后是光明、伊利、卡夫、三元、圣元等品牌在做。其中:光明奶酪是不能小看的品牌,在这个狭小的品类里它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在一些城市,甚至其销量逼近或赶超保健然,成为这个品类的销量第二的品牌。
三、乳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1、消费者信心问题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今年的蒙牛事件,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且,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这个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这不仅要靠企业本身,更要靠国家监管力度,甚至还要靠漫长的时光流逝以及新亮点的不断涌现。
2、原材料价格问题
乳品行业第二大问题,就是原材料的价格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似乎不亚于一次危机事件。因为,原材料的上涨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更加影响消费者利益。从农业部全国原材料周价监测数据来看,原料奶价格,从2010年1月6日2.65元/KG疯涨到2.95元/KG,而且,从趋势上看,似乎看不出任何下降的迹象。同时,国际奶粉价格是继续回调的,这就与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差异日益缩小。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采用国内奶源的生产企业成本直线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第二,更多的乳品加工企业会更多的选择国际奶源,本土奶源的竞争力减弱。
因此,这不仅仅是个原料上涨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失衡问题,更是关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4、行业监管问题
蒙牛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地推进奶牛规模化,对我国奶业的提质增效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部分地区以奶牛出户入区为主,表面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增加,而实际上仍是散养,问题和发展困难也逐渐显现,而且部分地区很多散户退出奶牛养殖,小区入住率也较低。这就是一个大隐患。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乳业时刻都存在着更大的危机。
还有,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比如:就以奶粉质量的检测来看,“性早熟”事件发生之前,对“雌性激素”的检测标准与检测项目并无先例,这再次暴露出检测标准与手段的滞后。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的监管,给不少人的感觉是:出事了,稀里糊涂迈一步;不出事,永远在原地踏步;“监管”一词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每一场危机事件,都会重揭消费者心灵的伤疤,将行业漏洞暴露得无地自容。如果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行业监管部门的重视,类似事件就会像一波波洪水,屡屡冲击大坝的薄弱环节,最终带来行业声誉与消费者信心的彻底崩溃,将导致的不仅是一两个企业的倒闭,而是一个行业的没落,乃至一方经济的没落。因此,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与监管水平的提升,也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第四篇:基于“五力”模型的我国乳品行业分析
基于“五力”模型的我国乳品行业分析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帮助各乳品企业正确分析当前的行业形势,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即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五力”模型 乳品行业 核心竞争力
2008年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使中国乳品行业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一时间国内各大奶粉品牌相继被查出有质量问题,包括蒙牛、伊利等一些著名厂商也身陷其中,而位居二三线的乳品企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国内乳品行业瞬间萧条。
正在国内的各乳品企业殚精竭虑的拯救乳品市场,重塑行业形象,重建消费者信心,再谋企业利益时,金融海啸的巨浪卷来,销售市场更加低迷,乳品行业面临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然而大浪淘沙,浪花退尽时,留下的才会是金子。所以对于当前我国乳品行业内的各企业而言,这既是充满挑战的时刻,无疑也将是充满机遇的时刻。如何走出困境,并且把握住当前的机遇?显然在这种形势下,运用“五力”模型分析我国的乳品行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础理论概述
行业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五力”模型,它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具有深远影响的分析方法。这个模型所反映的基本的内容是:(1)一个企业的赢利潜力取决于其所处的行业的赢利潜力;一个行业的赢利水平又取决于这个行业的竞争强度;而一个行业的竞争强度则由该行业的竞争结构来决定。(2)影响企业赢利水平和行业竞争强度的结构性因素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力量:即: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行业内部竞争的特点。如果这五种力量都大,那么这个行业赢利潜力就低。反之,如果这五种力量都小,那么这个行业赢利的潜力就大。针对目前我国乳品行业处于亟需整顿的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行业结构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目前我国乳品行业的整体形势是奶制品消费水平很低,全国人均不足7公斤,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100公斤和发达国家200公斤的人均消费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给予我国奶业极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国乳品行业的萧条只是暂时的,但是解决眼前问题后才能迎来我国乳品行业的另一个春天。从“五力模型”的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乳品行业的结构特点,进行战略决策,于险境中取胜,于绝境中逢生,不失为各企业的明智之举。
二、我国乳品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一)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来分析。
在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纷纷遭遇产品质量问题的困境时,这无疑给一些地方品牌和二三线品牌以趁势追击的契机。然而对于竞争已趋白热化的乳品行业来说,这种进入壁垒会更坚固。所以潜在进入者要全面分析现存乳品行业的市场,规避风险,抢滩登陆。
在如何规避这种进入壁垒上,三元集团成功收购三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鹿作为曾经全国乳品行业第一位的乳业集团在市场上占有骄人的市场份额,而三元以奶业为主,兼营麦当劳快餐和房地产开发,虽然以奶业为主,但三元的奶业品牌只是一个地方品牌,尚在地方徘徊。对于三元来说,广阔的外省市场就像一块有待开发的肥沃土壤,但是要拿到这块土地的开采权却相当困难,这就是乳品行业的进入壁垒。三元收购三鹿后,三元的产品结构可更加完善,奶粉产出能力将迅速提高,通过对三鹿集团原有销售渠道的有效整合,将具备产品跨区域大规模发展的能力,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三元收购成功后,换得三鹿留下的百亿元市场空间。显然三元找准了一个跳板,有效地跳过了乳品行业的进入壁垒,但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三元能够解决“三鹿毒奶粉”的辐射效应,创出一个新三元。
(二)从现有行业中的竞争者来分析。
分析现有行业中的竞争者,就是要分析同行中企业的数量、结构和竞争态势。正所谓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现有行业中的竞争者进行分析。面对乳品行业这样一个集中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这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三鹿奶粉”事件没有发生前,国内的乳品行业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最初我国的乳制品市场是区域分割、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各地进行,竞争的结果是各地的市场经过整合产生了领导性的地方品牌,各个品牌各有一片市场,彼此相安无事,全国市场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乳品行业出现了双寡头竞争的局面,那就是国内两大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翘首相望,不相上下。
面对全国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两寡头企业通过各种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营销,试图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各地方品牌也试图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中分一杯羹。这种乳品行业暗藏着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竞争结构和态势,一方面,上游的寡头企业采用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推出概念营销的热潮;另一方面,下游的地方品牌凭借地方保护也大行其道。
目前如何应对已趋白热化的行业竞争,无疑是复苏的各乳品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三)从替代品的威胁来分析。
由于乳品消费的特点,其购买的频率相当高,因此不同乳品企业的产品替代性十分强。此
外,还存在以豆类为原料的饮品对乳品的替代。所以,现有乳品行业中的各企业减小替代品的威胁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保障。
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表明了乳品在原料上、加工制造上的相同性,所以给消费者造成了恐惧,殃及整个乳品行业。消费者对于其他乳制品的质量均表示担忧,再次消费乳制品的信心不足。再者,豆制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补充的需求。
由此看来,乳品行业一直面临较高的替代品威胁,尤其是在三鹿事发后,这种威胁更加突出。
(四)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来分析。
乳品行业内部要形成正常有序的竞争机制,限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不给非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国家出台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家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规定了企业的奶源基地和乳制品企业的建设距离,防止了跨区收购生鲜牛奶和无序竞争。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控制原材料的成本,现有大型乳品企业可进行后向一体化,这样既保证了原材料的量的供应,对原材料的质的控制也更让消费者放心。
(五)从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来分析。
乳制品的最终购买者是大众消费者,奶品新鲜程度及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是乳制品消费的主导因素,其次是价格。那么如何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对成本的控制,就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目前乳品行业中竞争品牌众多,无形中加大了购买者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消费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口味差别不大或者对产品口感差别不敏感的情况下,当然偏好于价格低廉的产品。这一消费需求必然导致企业尽量保持自身产品的低价位,如何保证产品的低价高质,如何控制生产成本,这是无数企业面临的难题——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一对矛盾的命题,有待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技术水平去抉择。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竞争力的分析,乳品企业把握行业的结构趋势,制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战略决策。分析影响乳品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这些因素对乳品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乳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纵观整个“三鹿事件”,问题的症结在于奶源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在当今激烈的乳品市场竞争中,当众厂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市场时,“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为了扩大市场,厂家关注更多是销售渠道,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奶源的质量保证。殊不
知奶源质量是立足之本,保证不了原奶的质量,企业就是无根之木,在激烈的竞争中是站不住脚跟的。
乳品行业的春天近在眼前,而此行仍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2] 中华商务网.中华商务网-食品-食品专栏-乳制品专栏,2002-10-21.[3] 刘筱红,尤光付,谌虹,杨炎轩.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4] 姚记标.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07,(02).[5] 孙松伟.乳制品行业的危与机.营销管理,2009,(1).[6] 王建军.关于我州乳品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伊犁伊力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9,3.[7] 王军,王海燕.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式快餐业发展的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01).
第五篇:我国乳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及趋势预测
我国乳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及趋势预测
国内乳品行业经过2000年以来的快速成长期以及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倒退及恢复期,行业基本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目前城镇居民对鲜奶人均消费达到14千克,处于阶段性饱和;对酸奶等营养附加值较高的奶品需求快速上升,产品结构需求的提升将带来乳品消费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有3.60千克,与城镇居民仍有较大差距,其提升将使乳品行业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
乳品行业利润的提升空间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产品种类多元化,产品结构提升带来产品综合毛利率的提升。未来UHT奶仍将是消费主流,毛利率较高的高端奶、酸奶及奶酪等产品的占比将不断提升。
2、行业集中度提升使得行业内部竞争类营销支出下降,费用率下降带来利润率提升。参照美国乳品行业经验,行业集中度超过60%到达70%左右的水平时,其龙头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将达到6-8%,而国内仅有2-5%。行业集中度提升将较快的带来行业利润率的提升。
乳品行业在行业需求稳定增长,原料供应价格稳定趋降,以及产品结构提升和集中度提升带来的行业利润率提升的推动下,业绩将进入持续稳定地提升阶段,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