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记录集解说词第二集昆明有乾坤
颐和园记录集解说词第二集昆明有乾坤
高塔变高阁 千古留悬念
修园不修墙 背后藏玄机
南北风格天下精华
盛世理想集于一身
晨钟暮鼓男耕女织
万寿昆明自有乾坤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夏季,一场大雨中,荷花摇曳,湖光潋滟,山色空濛。其实,这并不是常见的江南景色,而是北京西北郊的清漪园雨景。
清漪园的建成,让这一年的雨水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意义。西山玉泉山上的雨水和泉水,汇集成溪流,顺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流到山下,灌溉着大片的水田。这里种植的稻米香糯可口,成为皇家专用的贡品。水流通过玉河,注入清漪园的昆明湖,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的昆明湖,实际上成了位于京西的人工水库。就在清漪园建成的同时,新增的万泉庄水系也完工了。自此,以清漪园为枢纽北京西北郊五座皇家园林(注: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之中的四座,都由水路链接起来。京郊的这个水利系统,提供了周边农田和园林用水。从昆明湖通向护城河的长河,则让清漪园和紫禁城一脉相连。当年,从紫禁城前往清漪园有两条道路。陆路是出西直门经圆明园向西,由清漪园大宫门进入园内。和陆路相比,走水路去清漪园更加快捷而且有趣。皇帝的龙舟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码头出发,沿着长河行进大约九公里可到达清漪园。今天的北京城依然保留着乾隆时期的这条水道。水道大部分狭窄而弯曲,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在水道的尽头,一座拱桥映入眼帘,它就是清漪园的水上门户——绣漪桥。传过绣漪桥,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出昆明湖开阔的湖面。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放眼前方,就看到了十七孔桥白色的桥身。它连接着昆明湖上的南湖岛。透过十七孔桥的桥孔,可以看到湖东岸的一道石堤,蜿蜒到远处的城关。龙船传过十七孔桥,向西掠过南湖岛之后,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全景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至此清漪园山水一体的完整面貌才尽收眼底。一路走来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来自于古典园林艺术中,先抑后扬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是乾隆皇帝赞美清漪园的著名诗句。而清漪园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双的风景,还有古老的传说,有趣的故事和至今未解的谜团。从水木自亲码头登岸,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万寿山上那个巍峨的高阁所吸引。她就是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核心建筑。然而在清漪园最初的设计中,这里并没有佛香阁而是一座九层高塔。当年乾隆皇帝陪同母亲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游览了杭州的六和塔。乾隆母子对六和塔极为喜爱,所以决定在清漪园大报恩寺延寿寺中,仿照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修建一座高达九层的延寿塔。施工过程中,乾隆不时亲自来园内查看,督促工程进度。乾隆二十三年盛夏,九层的延寿塔已经建到了第八次,高塔巍峨耸立分外醒目。八月初七,乾隆再次亲临工地视察。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主管工程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却突然接到圣旨,命其拆掉当时已建好八层的延寿塔。这道出人意料的圣旨让所有人都大惑不解。根据清宫档案奏事档的记载,建塔拆塔共花费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接近建设清漪园总花销的十分之一。
延寿塔为什么在几乎完工的情况下,突然被拆除呢?后人对此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由于砖石结构的九层宝塔过于沉重,造成地基坍塌只好拆除。还有人说是因为在这里建高塔不吉利,所以拆除。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件大事,在相关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作为唯一的知情人,乾隆对此事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含糊其辞。乾隆在自己的《志过》一诗中提到,延寿塔是自行倒塌的,但延寿塔分明是他下旨拆除的。后来,乾隆又说拆塔是风水的原因。因为北海曾经建过一座塔,第二年就失火烧毁了。乾隆还引用明代的《春明梦余录》一书的记载,说在北京的西北部不宜建造高塔。然而人们查遍了此书,也没有找到这
句话的出处。随着岁月的积淀,拆塔的原因愈加扑朔迷离。对这个谜团的解读也日益变得五花八门。在乾隆《志过》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南北矿异宜,窣堵建未妥。意思是由于南方的佛塔建在北方,环境条件大不相同,以致延寿塔建而未成。有人据此从园林风景的角度对拆塔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南方的六和塔,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很和谐,而移植到清漪园中,周边的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点景。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于万寿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的建筑不成比例。同时,如果将延寿塔放在三山五园的整体环境中观看。西南方向以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作为衬托,应该起到延展景观的作用,也就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但实际上,由东向西望去,延寿塔与玉泉山上的两座塔三点成一线,显得单调而重复,几乎无景可借。乾隆也许是在延寿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决定不惜代价,纠正自己的失误以求园林的完美。大概是身为皇帝,为苛求景致的完美而浪费钱财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乾隆对于拆塔的事情才始终语焉不详吧。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以古典园林学为依据作出的一番演绎。延寿塔被拆除的真相,至今依然是这座园林留给今人乃至后世的最大的悬念。
延寿塔被拆掉之后,乾隆命皇家样式房在废塔的原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木质楼阁。这就是后来的佛香阁。佛香一词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赞颂。佛香阁建造在一座石砌的高达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陡峭的台基与湖面基本垂直。台基大大增加了佛香阁的体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佛香阁的气势。佛香阁高四十一米,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佛香阁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木结构建筑。和之前的延寿塔相比,根基稳固,厚重宏大,又不乏开战变化之势的佛香阁,与万寿山横向延展的走势以及中轴线上密集的建筑群显得更加协调。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它不仅极大限度的发挥了点景的作用,而且成为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在不同景物的衬托下,佛香阁显现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假如从昆明湖的西南方向透过西堤看佛香阁,则是另有一番韵味,江南景色和北国风光水乳交融,自然气息和皇家气派浑然一体。这一副绝妙的山水画面之中,浓缩了清漪园造园理念的精华。
听鹂馆位于万寿山前山西部,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优美动听而得名。清漪园时期的听鹂馆上两层,面阔无间。中间是一个面积不足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小戏台。小戏台看是普通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与一般戏台的朝向相反,是坐北朝南。当年的戏台为何如此修建,已无从考证,不过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皇太后喜爱听戏,乾隆陪母亲游园的时候常来这里正在演唱的昆曲花子拾金,相传是乾隆皇帝自己编创的曲目。而今天粉墨登场为皇太后表演的正是皇帝本人。据说正是因为乾隆有时亲自上台为母亲唱戏,为了保证皇帝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听鹂馆的戏台才修成了坐北朝南。
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很像一个桃子的形状。它似乎印证了关园林于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所以昆明湖就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不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清漪园的确处处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
清漪园乐寿堂里栽满了玉兰树,因为乾隆的母亲十分喜爱生长在南方的玉兰花。乾隆就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玉兰花盛开的时候香气袭人,被称为玉香海,称为清漪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北京城种植玉兰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在清漪园的后溪河有一个街市,各种生意应有尽有、热闹非常。其实这些掌柜、伙计和顾客都是太监宫女和大臣们扮演的。这条街也是乾隆送给母亲的礼物。乾隆奉母南浔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山塘街游玩。这里的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太后年事已高江南路途遥远。不便经常出游。于是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后溪河买卖街又叫苏州街,全长二百七十米,有二百多间店铺。它模仿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
局,但它的店面多采取北方风格的牌楼形式。店铺的铺面都朝河而开,可以再船上购物。从此皇太后不出京城也能享受到游江南的乐趣了。
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清漪园中体现的孝心,不仅是乾隆作为儿子心意的表达,也是作为君王的一种政治姿态,以此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彰显于世。而这种道德的宣扬,在大江南北的汉族民众中,更容易深入人心。太后游园的时候,喜欢在长廊中漫步、赏景。长廊东起傲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留佳代表春天,寄澜代表夏天,秋水代表秋天,清遥代表冬天。几个亭子走一趟就如同过了一年。每个亭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三百步。这个长度,正好是一般行人最佳的散步距离。这条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没有山体的依靠,也没有砖墙的支撑,却能历经岁月稳固如初,也得益于几座亭子的巧妙安排。这些间隔分布的亭子,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又起到了支撑长廊的作用。位于山水交界处的长廊,沿着湖山的走向顺势而建,像一条蜿蜒的彩带横贯东西。它把前山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长廊廊枋上绘制的一万多幅彩画。与廊外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人在廊中游,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处处皆风景。而长廊本身也成为这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的一天夜里,清漪园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巡逻的守卫在乐寿堂里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原来这名叫侯义公的平民在酒醉之后擅自走了进来,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混乱。内务府大臣等若干官员,因为此事被追究责任,并罚了俸禄。贫民闯入清漪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作为皇家禁地,普通人竟然能够轻易进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漪园除了文昌阁至西宫门一段筑有围墙之外,其余三面都没有围墙。这在皇家园林中绝无仅有。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居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这是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意地扩展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对于清漪园老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五十八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以致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认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于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拥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都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一百五十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园中的三十多座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廊如亭,是清漪园里最大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二十四根圆形的柱子和十六根方
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最佳的观景场所。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做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最为奇特的建筑了。她的名字也很奇特,叫做“扬仁风”。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之前,朋友谢安送他一把扇子。袁宏对朋友的用意心领神会,答谢道:“我到任后,一定弘扬仁风为百姓造福。”扬仁风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而这座建筑奇特的外面背后,也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教义。
在这座园林之中,不仅是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就连光影烟霞、雨雪雾霜,都成为园林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的建筑,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清漪园的美景常常让乾隆诗兴大发,他一生写过四万二千首诗歌。当中咏清漪园的诗就有一千五百多首。乾隆还喜欢让同游的大臣们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在游园赏景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君臣唱和其乐融融。园中平地山岗和湖边,树荫遮覆像天生处处亭楼,珍宝堆聚巧修成座座宫殿,神力人工在这里比美竞秀。这首赞美清漪园景色的诗听起来十分特别,原来这是一首译成汉语的藏文诗。它的作者叫土观却吉尼玛,是青海第三世土观**,也是著名的藏族学者。1763年,二十七岁的土观奉诏进京。当他第二年到达北京的时候,恰逢清漪园落成。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前常侍禅师,土观经常陪同乾隆前往清漪园。那首诗,大概就是当时土观与乾隆的唱和之作。
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在相互交往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而乾隆爷喜欢以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替代自己帝王的形象。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这一年,昆明湖里新建了一艘长达四十多米的大船,名叫昆明喜龙舟。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下旨,喜龙舟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位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贵宾。这位客人就是六世**额尔德尼。他亲自来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进京的**。乾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额尔德尼从绣漪桥乘上,插有绣龙旗的喜龙舟。然后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大报恩寺拈香礼佛。当时在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像共有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繁盛,堪称佛国天堂。位于万寿山前山最高处的智慧海,外墙和屋面都是由彩色琉璃瓦装饰,色彩富丽,造型庄重。它是一座佛教建筑群,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方梁沉重,又称无梁殿。万寿山后山的这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叫四大部洲。根据佛教的描述,佛居住在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清漪园四大部洲的建筑正是佛教中宇宙世界的现实体现。在建筑群的前后左右,建有四个大部洲。每个大部洲旁边各有两个小部洲。在建筑群的四个不同方向,建有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教十三天。四大部洲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台殿,台座呈弯月形的是月台,台座呈圆形的是日台。象征着佛身周围日月环绕。在四大部洲的中心,是一座具有浓厚藏族色彩的建筑,它叫香岩宗印之阁。是以西藏地区一所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桑耶寺作为蓝本修建的。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经中的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核心建筑。各种宗教的兴盛和融合成为国家强盛,疆域稳定的象征。
乾隆十分喜爱清漪园。据记载,他来清漪园游览拜佛共有一百三十二次。每当登上万寿山极目四望的时候,乾隆更像是一位总设计师,在欣赏自己的得意作品。清漪园占地三百多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以大报恩延寿寺和佛香阁为核心的前山中央建筑群宏丽壮观。湖山之间点缀的楼阁堂轩、廊桥亭榭各具风采,借景于自然环境,让清漪园的美景,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而喻意于山水建筑则使清漪园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对乾隆来说,清漪园也许不仅仅是他最钟爱的园林,更是一座凝结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理想的模型。清漪
园汇聚了南北风光的精华,代表着清王朝疆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耕织图里男耕女织的景象,表现了首重农桑、物阜民丰的经济实力,秀美繁华的南方水解与庄重威严的四大部洲向结合,体现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和尊礼重教稳定和谐社会秩序。清漪园大概正是这位是盛世皇帝心目中天朝大国理想社会的完美缩影。
位于南湖岛的广润祠是皇家祈祷社稷平安,风调雨顺的地方。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在位最后一年的农历四月,久旱未雨。乾隆亲自到广润祠拜神祈雨。就在当天夜里,果真天降甘霖,满心欢喜的乾隆第二天又来到寺里拜谢龙王,并把广润祠增号为广润灵雨祠。正当广润祠香火旺盛的时候,在遥远的西方,一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
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农历五月,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因为祈雨灵验,决定此后每年春秋两次定期派遣官员到广润祠拈香祭拜。于此同时,蒸汽机在西方已经广泛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也已经制造出来。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乾隆的曾孙咸丰皇帝到广润祠拈香祈福。此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的舰队已经逼近了中国的渤海湾。这是清漪园最后一次迎接皇帝的临幸,仅仅几个月之后,这座百年华园就将在一场大火中彻底毁灭。
第二篇:颐和园解说词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解说词,解说词具有顺序性的特点,它是按照实物陈列的顺序或画面推移的顺序、时间顺序编写的。如何写一份恰当的解说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解说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解说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XXX,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著名景区——十七孔桥。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愿我们共同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十七孔桥的简介
现在,我们脚踏的是昆明湖的堤岸,大家请看湖心的小岛,走上这座通向小岛的石桥,就可以去岛上游玩。这座石桥名为十七孔桥,这座桥是仿照卢沟桥而建造的,建于1750年。桥全长150米,宽8米,由十七个桥洞组成而得名。
十七孔桥的名字
为什么叫十七孔桥,或者说为什么桥身建有十七个桥孔呢?十七这个数字并不符合皇权九五之尊的逻辑,它为什么要设计成十七个孔呢?据说道理就在于:如果桥设计为九孔,那么就会因拱度过大而容易被冲垮或崩塌。想来想去,臣工们最终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不失九五之尊,又不降低桥的质量,那就是设计为十七孔,桥两边从任何一边数起,桥的最高处就是在第九个孔上。
十七孔桥的石狮
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石狮子,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59只呢!这是中国狮子最多的一座桥梁。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对于这一大群小狮子而言,十七孔桥庞大的身躯就像是它们广阔的世界。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十七孔桥之美----水中神兽
十七孔桥西通龙王庙,东接廓如亭,飞跨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十七孔桥就像是一道长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是通向仙境的唯一道路。踏上这条通路,两边的栏板洁
白如云,下面的湖水映出青天,通路那边是琼楼玉宇,极目远望是渺渺群山。在这条通道上悠然而行,人世中的搅扰不知不觉地淡去,心境逐渐变得沉静清澈。不知红尘中的你是否也找到了人间返本归真的唯一通途?
清朝乾隆皇帝四处题字,在这里当然也不能免俗。他亲手为十七孔桥撰写了一整套匾联。桥的南端横联是“修蝀凌波”,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天地之灵炼就的彩虹,飞架于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灵鼍偃月”,把十七孔桥描绘成水中神兽,是一条巨大的鼍龙横卧水中脊背露出水面如同半月。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好一番诗情画意。
欣赏十七孔桥之美,有四时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即站在园中各处望桥,和站在桥上望园中各处。比如站在桥上眺望万寿山,这是十七孔桥的最好镜头。扶着汉白玉桥栏,欣赏万寿山,水波、雕栏、长廊、绿树、崇阁、黄瓦、青天、白云,浑然一体,如世界上真有“蓬莱仙山”,也不会胜过这里。北京春天多风,在风天站在桥边,望着昆明湖动荡的波涛,似乎万寿山也会浮动起来,一线白石栏杆也成为一条幌动着的珍珠项链了。二是站在万寿山麓看“十七孔桥”,这在庚子前自然是办不到的,但颐和园开放之后,这便成为游人不可忽略的一个美丽的画面了。从知春亭一带,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随处都能望到这一卧波长桥,宜晴,宜雨,宜雪,宜月,无时不是静静地卧在那里,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赏她,那就更美了。读者中有谁知道吗?她是无独有偶的,她有个“姐姐”,在苏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桥”,同她的造型一样,只是没有她华丽。如果说“十七孔桥”是“宫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桥该是江村的浣纱女了吧
十七孔桥的故事
说道这做优美典雅的桥是如何建成的,还有这样一段老北京们心口相传的美丽传说。话说乾隆年间,修桥工地上正在忙碌,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乱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匠们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都嫌弃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搭理他,就背着工具箱子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从此风餐露宿,夜里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这老石匠在王大爷家一住就是整整一年,也凿了一年龙门石。王大爷也不嫌弃,只当是找了个作伴的老朋友,一日三餐还从来不怠慢。一天早晨,老石匠起身告辞,把龙门石留给王大爷做答谢。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儿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也不顾王大爷的推辞,就走了。
此时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大家四面八方去找。
后来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工程的总监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一量正合适,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大伙这才明白那老石匠是鲁班仙师下凡帮忙修桥。总监留下一百两银子,把龙门石运走了。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众人无不感激仙师的呵护,并反省自己只故干活挣钱,却忽视了做人。幸亏王大爷心地善良,经受住了仙师的考验,才使十七孔桥顺利完工。
好了,剩下的时间请大家到小岛上游玩吧,20分钟后在这里集合,大家要注意安全!
好了,各位朋友,短暂的颐和园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希望大家下次再到北京游玩时,我还能为大家做导游,祝大家一路顺风,再见。
颐和园解说词2
XX年XX月XX日星期X天气:晴
颐和园
大家好,今天我有我这位导游给大家介绍——颐和园。颐和园是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在1750年为他母亲做寿而建造的黄家园林,前后一共花了十五年才建好,它的总面积有290公顷。1860年,被八国联军给烧毁,后来慈禧太后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颐和园;后来又被烧毁一部分,光绪二十九年,又把它修复了一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修建后的颐和园。
我介绍完了颐和园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观赏一下长廊等著名的景点吧。大家看那就是长廊,长廊总长度有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长廊上有14000多幅画。大家往长廊的左边看,透过“云辉玉宇”的牌坊,看到了昆明湖,湖的平面像一面镜子一样一动也不动。夏天湖上会长出荷花,划着小船荡漾在昆明湖上是多么惬意的事呀!长廊的`右边就是万寿山,万寿山上有“排云殿”。排云殿是给慈禧太后祭寿用的。那边就是戏台,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看戏用的,乾隆皇帝当时建造了两层,可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认为不够气派,重新修建就变成了三层的了,与原来的大不相同。
了解了颐和园,大家也知道了古时候皇家的奢侈生活;不过现在这里成了园林博物馆。今天游览我们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就到此结束!各位游客,再见!
颐和园解说词3
大家好!我是来自“风铃”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下面就由我带大家游览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能对颐和园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我叶希望大家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了,下面我们开始游览颐和园吧!
大家请看,这美丽的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方的郊外,它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登上的是万寿山,请大家往下看,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转过头来,波光粼粼的昆明湖尽收眼底,蜿蜒飘逸的十七孔桥像一条飞龙横卧在水面,汉白玉的玉带桥恰似一条弯弯的彩虹凌波而起,湖面上还有许多载着人的龙船荡来荡去。
长廊也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长廊里漫步景随步移,长廊内有趣的画面长廊外的楼台亭阁使人应接不暇。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吧!那就拍下这精彩的瞬间吧!
第三篇:昆明宣传片解说词
昆明宣传片解说词
昆明,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中国西南一座春天般温暖的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也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和谐相处,726万同胞安居乐业。凭借经度与纬度的奇妙交织,这里的生命之花绽放的格外灿烂。沿着历史与现实的一脉传承,这里的每一张笑脸都掩映着春天的美丽。
昆明,悠久而灿烂。三万年前,滇文化在这里发祥。两千多年前,古滇国在这里铸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1240多年前,南诏国拓东筑城,开启昆明建城史的第一篇章。自古以来,这篇土地绮丽多姿,从白雪皑皑的滇中第一山轿子雪山,到色彩斑斓的东川红土地,从广袤无垠的寻甸万亩草场,到碧色如玉的温泉第一汤,春城昆明山川纵横,气象万千。在这里,西山滇池山水相依,大观长联叹为观止,石林喀斯特地貌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阿诗玛的传说更赋予这片土地神秘浪漫。滇池湖畔的云南民族村,各民族多元文化相融共生,在春城昆明和谐交响。
历经千年沧桑,时光胶着的春城珍藏着无数地久如新的美丽片段。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圆通古刹,暮鼓晨钟千年唱响。名列云南三大佛教圣地的西山盘龙,虔诚香火绵延不断。千姿百态的筇竹寺五百罗汉,即别具一格,又生气盎然。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片土地上,凤
鸣山茶,龙泉探梅,螺峰樱潮,大观荷风,一步唤情,满城流光。昆明的美,辉映着山川岁月,涵养了生灵百姓。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昆明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这里起步,人民音乐家聂耳在这里诞生,席卷全国的护国运动在这里打响了再造共和的第一枪。在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陆军讲武堂,走出了一批功勋卓著的英勇将帅。抗战期间,国内学术精英汇集西南联大,在这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的辉煌篇章。驼峰航线从昆明起飞,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国际合作的友谊丰碑。世纪之交,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昆明引来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丰厚的自然底蕴,先人的奋斗创造,筑造了国际魅力的春之城。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熔铸出一代代善良勤劳的昆明人。今天,饱含吉祥梦想的金马碧鸡坊,正经历着这座城市迈向美好幸福的华丽蜕变。
第四篇: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下)2011-01-20 21:55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公元1644年,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铁骑越过长城,直达北京,象征着皇权的紫禁程落入了满族人之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开始了。
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到达了广州,大清帝国南方的港口,他将从这北上,前往帝国的都城——北京。18世纪初期,帝国的统治者严格禁止西方人进入中国冒险,只有上帝的使者传教士例外。耶酥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28岁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将从此原离故土,在大清度过整整50年。半个世纪的时间,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这些保留至今的传教士书信记录了郎世宁在皇家宫廷的传奇生活。
郎世宁
从欧洲到中国的旅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路风尘,就是为了取得大清皇帝的信任。天刚刚放亮,一个太监就带我们进了一座花园。花园很大,但太监不许我们四处张望,走路也不能弄出声响。我很奇怪,皇帝没有住在北京城里的皇宫。大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合适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高耸的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的蔓延,也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象是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里,有一片开阔地带,几百年前,这里泉水遍布,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终于建成一昨离宫。郎世宁就是在畅春园第一次看见了康熙皇帝。郎世宁
听说皇帝爱好天文,我们就从欧洲带来了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教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康熙皇帝对我们的礼物果然很感兴趣。但是,变故突然发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被当场抓走的军官与谋反的皇太子有关。人老了都会宠爱小孩,我揣测年老的皇帝也一定喜欢自己的孙子,用这个中国小男孩作模特,就是希望能够打动皇帝。如果皇帝认可我的绘画,我就能够进入皇家画院。皇帝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我。令人伤心的是,他并不欣赏我的作品。皇帝认为画中的小孩尽管很真实,但只是一个小孩而已。没有更多的意境,他不喜欢欧洲的绘画方法,认为油画的颜料跟污染没有什么区别,也不理解光线带来的明暗对比,孩子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儿,离宫也代替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利中心。史料记载,康熙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和数学仪器。他在天文和数学方面到达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他能够利用仪器,准确地进行远距离测量,康熙甚至亲自给儿子们讲解几何学原理,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或许康熙已经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但离宫中的皇帝永远不会想到科学对帝国的未来真正意味着什么。
畅春园建成后,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儿,住上一个多月。
18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痴迷于观测天象者,惟有衰老的皇帝一人。帝国的中流砥柱,成千上万的官员们相信郎世宁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只是给皇帝又增加了一件玩具而已。帝国的基础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皇帝搬出紫禁城之后,整个皇族也跟着住在城外。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一个小型花园,这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居所。
康熙一生偏爱牡丹,这个花园就以牡丹而著名。春天来临,胤祯邀请父亲欣赏牡丹,康熙在牡丹丛冢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康熙有50多个孙子,有些连面也没有见过,弘历能够见到爷爷,是父亲胤祯精心的安排。史书记载,皇帝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康熙有35个儿子,个个都渴望继承帝位。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康熙一直恐惧不安,担心受到儿子们的伤害,弘历的出现极大地安慰了这个老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祖孙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在自己的离宫悄然死去,继承帝位的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祯,弘历的生父。
胤祯即位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怀疑他是靠阴谋篡位。关于新皇帝登基的说法很多,北京城里甚至有传言。雍正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更多的人相信,老皇帝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了雍正。
郎世宁 我有一位同乡是皇家医院的医生。他推测,康熙很可能死于突发性脑溢血。
我来中国已经7年了。7年时间,我终于学会了用毛笔作画。作为宫廷画师,我得表达自己的诚意。这幅象征着吉祥的作品是我奉献给雍正皇帝的礼物。
雍正获取权利的真相至今仍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一直是对在圆明园的那次聚会念念不忘。
雍正登基以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
郎世宁 我所在的皇家画院就设在圆明园内。皇家画院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总设计师就是皇帝本人。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由皇帝亲自审定。这些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绘画,是当年圆明园真实的写照。在圆明园建成以后,宫廷画师根据园林中的景观临摹而成。在公元1723年,宫廷画师们为扩建圆明园而绘制的设计图大致也是这样。象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方面,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这个景观设计就来自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而这个凿池观鱼的想法,则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显示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咽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这是设在圆明园内的皇家样式房。这个叫雷金玉的人既是家族领袖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
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从此,雷金玉就成为皇家的总建筑师。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
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这是在施工前,专门给皇帝审查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它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可以拆卸和灵活组装。烫样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设计才可以进行。根据烫样,皇家建筑师,就能画出精确的施工图。
这是雷家绘制的各种施工设计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的建筑盛况。
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郎世宁 包括我在内,为圆明园工作的人大概有好几万,工程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三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三个住着神仙的岛屿。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户分布的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这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每一个晚上,主宰着一个帝国的雍正就是在这儿进入梦乡。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这就是九州清晏的寓意。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大清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圆明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这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的典范。
史书记载,一年360天,圆明园天天花开似锦,园中仅仅管理花草的太监和工匠就达到300多人。
圆明园的宫殿各种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这座宫殿的形状类似一个汉字“万”,它有着浓烈的政治涵义,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久的传承。清宫档案记载,这里四面环水,冻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休闲的地方。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场所,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太平。
郎世宁 圆明园中有很多宫殿,但这座万字形状的最为独特。我在这儿最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为身穿中国文人服装的皇帝父子画像。
雍正在圆明园将自己和儿子都打扮成文人形象有着深远的用意。皇帝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御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
圆明园中的雍正经常将自己化妆成古代文人的形象,寄情于山水。或许文人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利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的渴望。
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涵着江山永固的涵义。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思是耕地。这里前后临水,环境十分幽雅,在雍正的心目中,这本是一处修身养性、超凡脱俗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据史书记载,雍正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皇帝,对于反对他的人,他毫不留情。康熙监禁了自己的儿子,雍正又将谋反的兄弟永远地关了起来。
郎世宁 在我的印象中,皇帝总是一脸疲惫,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伤心。
已经很晚了,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圆明园中的雍正还在批阅奏折。
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一千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写下自己的意见。清宫档案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1000多万字。在中国历史上,象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一直在运转。郎世宁 草原上的蒙古人上贡了八匹骏马,养在圆明园中。我奉旨为它们作画。皇帝希望来自蒙古的宝马能够流传史册,以表彰大清盛世的到来。
这是宫廷画师们为雍正绘制的圆明园生活照。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象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地嬉戏。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
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过圆明园。
郎世宁 一年冬天,我奉命去圆明园,在园子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皇帝,他和两个道士在一起。听说,一种红色的小药丸,对皇帝的身体很有帮助。原来就是在园子里炼出来的。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皇帝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与丹药中毒。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乾隆。
天刚放亮,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处理政事。
郎世宁 25岁的皇帝意气奋发,命我为他画像,庆贺登基,我得到特许,可以尾随皇帝一整天。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贤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皇帝边上的这个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其自负的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皇家画院视察。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日益扩大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郎世宁 与雍正相比,乾隆总是很从容,他似乎就是为了统治这个大帝国而出生的。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
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
郎世宁 对于这些功将来说,欧洲建筑很陌生,他们得从头学起。麻烦的是宫廷太监和帝国的官员,他们的权利很大,但管理方法和斯文模式很落后,效率很低。我一边监督工程的进展一边画像,30多年我一直都是皇家的御用画师,给一个勇士花香还是第一次。这个叫阿玉锡的勇士,在征战边疆时立下了显赫的功勋。1759年,帝国彻底平定了西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大庆控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广袤的疆土。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功不可没,是她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帝国的繁荣也达到了顶峰。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这些大型历史绘画,在为乾隆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大清帝国的荣耀。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福德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站到了世界的1/3。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郎世宁
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皇帝就将这座宫殿赐给了他的一个维族妃子。妃子的故乡在帝国的西部,那儿信奉伊斯兰教,这儿将是她专用的祈祷场所。
在平定西部边疆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家族由于功勋卓著而迁到了北京。史书记载,她是乾隆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拥有世界1/3财富的皇帝,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他对一个女人的感情。
郎世宁为了让皇帝的妃子打消思乡之情,我们在花园的东边重建了她的草原故乡。
象意大利歌剧的舞台布景一样,10副大型油画根据透视原理,依次镶嵌在5排砖墙上。郎世宁将帝国西部的风光搬到了圆明园。
这是郎世宁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位于花园的中央。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动物,每隔两个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中午12点钟,12只动物则一齐喷水。清宫档案中说,所有的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郎世宁
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消息从宫廷传响了整个帝国,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西洋水法,皇帝十分高兴。
50岁的乾隆沉浸在美梦当中,鼎盛的大清将交给他的子孙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空前的自豪感笼罩着乾隆,他达到的成就无人可及,她拥有的荣耀无人可比,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这是位于花园东部的一组喷泉,这里专门安放着皇帝观看水法的宝座。在东西长800米,南北宽70米的一块狭长地带,分布着三组大型的喷泉和西洋建筑。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职务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在花园西边的迷宫,宫女们在围墙中东奔西走,谁能最先跑到迷宫中心的亭子,将得到皇帝的奖赏。流动的花灯、欢声和笑语,圆明园宛若梦幻。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欢乐当中,皇帝决不可能意识到,表面浮华的帝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如此临近、如此致命。
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
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于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在乾隆看来,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
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些使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这个自负的皇帝统治大清达3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1766年,为大清皇室服务了50年之后,意大利人郎世宁去世。两年后,法国人王致诚也葬在北京,她为皇室服务了25年。
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
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然而圆明园中的皇帝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
1776年,美国独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大英帝国正在全球开拓殖民地。
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
乾隆告诉特使马嘎尔尼勋爵,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
马戛尔尼最终空手而返,在离开中国之际,这个被圆明园的辉煌所震惊的英国贵族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1799年,89岁的乾隆在梦中了开人世。仅仅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这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1860年,为了强迫大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从而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英国和法国联合组建了一支远征军。200艘军舰搭载着2万名士兵,从广州长驱直入,直达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天津海面。
麦基是英军的随军牧师,他以日记的方式详细地描述了远征中国的冒险活动。麦基
1860年夏天,我们到达天津海面,准备进攻北京。额尔金爵士既是大英帝国的全权大使,也是联军中最有权力的人。爵士认为,大清皇帝言而无信,十一个捉摸不定的人,仅仅依靠外交手段,很难完成女王陛下的神圣使命。
此时,居住在圆明园中的是大庆的第八代皇帝咸丰。在咸丰看来,西方人是野蛮的化身,不可理喻。面对来自西方的大炮和军舰,年轻的皇帝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争即将发生。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天津北塘登陆。英军装备着先进的来福枪和连发枪,清军实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弓箭,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根本就无法抵抗。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的武器几乎没有任何改进。麦基处于所有人的意料,战争尽然如此顺利整整一天时间,我们只打死中国士兵,自己却几乎丝毫无损。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预言终于应验了,作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咸丰过于文弱,况且,他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对手,一支几千人的英军,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四开了大清的第一道防线。圆明园中的咸丰,只能在鸦片的迷雾中寻求安慰。
麦基中国士兵的武器太落后了,但是他们的勇气令人尊敬,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为他们的亡灵祈祷。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就占领了这座重兵防守的军事要塞。
在英俊远程大炮的连续轰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为一片废墟。清军的大炮水平依旧停留在两个世纪前:炮架固定、射程很近,准确度也极差。麦基联军的胜利,是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一小撮罗马帝国的士兵战胜北方蛮族的荣耀。如此不可思议的战国充分证明:技术和文明军队数量更占优势。八里桥战役给人梦一般的感觉,联军出动了8000名士兵,清军有3万人或者更多,很难想象我们仅有5人呢阵亡,清军自杀式的攻击,震惊了法军司令孟托邦将军,他说,如果清军有很好的武器,很难想象他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这是几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帝国的战士们在用生命和时间抗衡。
第二天,圆明园中的咸丰跪拜祖先之后,逃亡200多公里之外的避暑山庄。
皇帝逃跑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抵抗,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的郊区。麦基童年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这座传奇般的东方大城,今天,它就在我的眼前,近在咫尺。就在这个黄昏,法国军队占领了圆明园,帝国的军队已经毫无踪影,奋起抵抗的只是20多个太监。第二天,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咸丰处理国事的地方,英法联军设立临时指挥部。麦基10月7日上午,俄而进爵士就来到了圆明园,随行的还有司令官格兰特将军。中国皇帝的夏宫在欧洲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想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跟着爵士和将军,我游览了这个神秘的皇家园林。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的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承保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
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英法联军占领皇家园林的消息传到了避暑山庄,咸丰明白,他已经无力控制自己的帝国,圆明园的前途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麦基额尔金爵士是国际象棋高手,格兰特将军是大提琴演奏家。远征战事非常顺利,从军官到士兵,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愉快。
然而,10月7日,当额尔金和格兰特巡视圆明园的时候,一件将要震惊世界的事情在圆明园中悄悄的发生了。
麦基在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即10月7日,法国人就开始偷走一些最值钱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10月8日,除了少数值勤的士兵,大约两万名联军士兵都开始肆无忌惮地抢劫。诸位可以想象: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非洲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这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想像出来。在这种时刻,所有的约束和规法都被打破。作战时纪律最良好的军队都变为道德败坏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喜欢毁坏物件,一定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越是禁止这样的事情,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毁坏的欲望就越加热切。我留意观察过,抢劫中的士兵们都带着一种欢乐的神情。
抢劫持续了整整两天,为了使士兵们停止,梦托帮将军开始散布舆论,我曾亲耳听到他对一个炮兵说:“我的孩子,把这些东西都放下来吧,我们就要到北京去,那里有足够的东西给大家分,大家要什么就有什么。
为了安慰那些为了执勤而没有弄到战利品的人,格兰特将军呼吁士兵和军官保持绅士的荣誉,缴回所有的战利品,以便用拍卖的方式公平地分配。拍卖持续了三天,每个士兵,每个士兵最终分到了17枚中国银圆,相当于4磅黄金。据我所知,在我军历史上士兵们对这次远征北京的奖赏最为满意,为了表示谢意,军官们赠给格兰特将军一个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那是战利品种最精致的东西。三个最美丽的大瓷瓶,拍卖委员会决定送给维多利亚女王。
圆明园被洗劫之后,咸丰下令答应联军所有的要求。10月9日,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的外城——安定门。北京已经完全不设防。英法联军向大清提出了巨额的战争赔偿等一系列无理的要求,并且警告,一旦要求没有及时兑现,将进行严厉的惩罚。英军在安定门上架起了大炮,炮口的方向是紫禁城。麦基爵士认为,对大清政府必须进行打击,皇帝是我们打击的直接对象,圆明园是皇帝最宠爱的东西,毁坏它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爵士说,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中,大清政府根本无力付出大笔的款项,只有摧毁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说,在撤退之前,我们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表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必须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爵士说,如果几天后我们能够签定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强有力的行动。在焚烧的时候,士兵们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那儿有许多马戛尔尼爵士赠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拥有大英帝国的大炮和枪支,却从未设法改善他们自己落后的武器装备。
1860年10月18日凌晨,遵照额尔金和格兰特的命令,3500名英军步兵和骑兵,开始有条不紊地焚烧圆明园。这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其中悬挂着大清帝国9位皇帝的巨幅画像。当焚烧开始的时候,300多名太监和宫女反锁大门,希望在这里逃过一劫。然而,灾难已经来临,曾经缔造了大清帝国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再也无法保护他们,300多人最终被活活烧死,他们绝望的哭喊淹没在隆隆的火焰声中,放火的英国是士兵知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麦基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足以表彰往日的风格和辉煌,将来再也不会被世人看到。目睹伟大的离宫被毁,我不禁黯然伤心,感觉到这确实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懊悔不应该用这样严厉的处罚,使它们都化为灰烬。从今以后,这些一个多世纪以来为无数人向往的宫殿将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大火燃烧了整三天三夜,包括圆明园在内,5座皇家园林都化为灰烬。麦基10月19日我们从这里离开,身后只留下了一片空旷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和焦土。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就象圆明园不散的阴魂。
1860年11月1日,在大清帝国屈辱地签定了北京条约之后,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条约主要包括: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和损失,供1600万两白银。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1861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离开人世,他再也没有踏进北京一步。
1863年,一个英国贵族在印度死去,他就是额尔金爵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破的圆明园在战乱中遭到彻底毁灭。
1911年,在圆明园毁灭之后半个世纪,大清帝国灭亡。这是现存于中国的几件青铜雕像,它们曾经安放于意大利人郎世宁督造的欧式花园。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图书馆、枫丹白露博物馆以及纽约艺术博物院,人们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来自圆明园的文物,但是,绝大多数曾经属于圆明园的文物,仍然下落不明。
第五篇:《筑梦中国》解说词——第二集 中流击水
《筑梦中国》解说词——第二集 中流击水
【解说】 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不远处,静静伫立着这座保卫和平坊。它的前身叫克林德碑。克林德是德国驻华公使,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多次屠杀和绑架中国公民,清政府却要为他的死谢罪道歉,建立牌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兴奋的人们推倒克林德碑,把它搬到中央公园,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善良的中国人认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国际公理一定会还中国人以应有的尊严。
然而,几个月之后,巴黎和会传来的消息击碎了人们的幻想。公理没有战胜强权,民族复兴的梦想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
第二集
中流击水
【解说】 1919年5月4日的午后,北京天安门前的平静被打破,成百上千的学生汇聚这里,高喊着“还我青岛”“惩治国贼”的口号。
原来,被中国人民寄予厚望的巴黎和会,传来了这样的消息——不仅中国代表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提案统统被否决,并且英、美、法、日、意五大国商讨分赃的结果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而北洋军阀政府屈于压力竟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人愤怒了。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了集会游行,五四运动爆发。起自北京源于学生的这场运动,迅速蔓延开去,扩展到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采访】 郭俊英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长
五四运动的性质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就是从领导阶级的成分上来讲它的一种转变,跟以前的一种不同。
【解说】 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旧址,如今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在地。
当时,众多先进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深深失望,他们继续寻求救国的真理。
西方的各种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多党制也曾在民国初期的十多年里相继引进,但这些东西既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也没有阻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此时,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宣传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对蒙昧与专制。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唤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革命先驱李大钊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社会理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
在反复的比较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采访】 陈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两年多的时间是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当中传播速度最快、影响面最广、对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触动最深的一个时期,有了这个思想前提才有可能催生共产党这个组织。
【解说】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日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来自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共十五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这艘画舫上继续进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这个新生的政党,将会引领中国未来民族复兴的航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采访】 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呢?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二点是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第三点是有了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就是要采取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解说】 从西方搬来的各种各样的尝试都失败之后,中国人民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那就是按照马克思列宁指明的方向,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个使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一百八十多次,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领导工人运动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革命力量蓬勃发展。1926年7月9日,在嘹亮的军歌声中,十万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北洋军阀的统治面临崩溃。正当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同盟者的枪口却突然调转了方向。
【字幕】 1927年4月12日
上海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武汉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解说】 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命令军警在北京逮捕大批共产党员及其他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三十一万人,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党员数量从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六万人,减少到一万多人。严酷的现实让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深深地记住了鲜血换来的教训。
【解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在南昌起义后举行的“八七会议”上,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随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它许多地区的起义相继打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绝地反击。
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在这里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艰难探索,逐步地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论著,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中国革命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采访】 徐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少将
1933年夏季,中国的红色政权当时有十几块大小根据地,总人口将近一千万,国民党政权也不可能容忍你根据地发展壮大,一再进行“围剿”。
【解说】 中央红军先后四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解说】 这座叫做《艰苦岁月》的雕塑,因多次被收录课本而为人们所熟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作品本是雕塑家潘鹤为纪念解放海南而创作的。可雕塑送到北京,立刻引起彭德怀等几位元帅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认为,这破衣烂衫的老少红军和那似在耳畔的悠扬笛声,再加上他们嘴角的微笑,恰好是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长征岁月的最好诠释。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接连突破敌军数道防线,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当时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次年十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抵达陕甘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陕甘革命根据地是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
【解说】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月内,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了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死难人数超过三十万人的南京大屠杀,对重庆持续五年的轰炸,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杀光、烧光、抢光,被折磨致死劳工的万人坑,被凌辱的慰安妇,骇人听闻的细菌战、毒气战。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
“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解说】 延安,抗战时期全中国最进步的地方。毛泽东主席曾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共产党人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做到“十没有”,创造了一个风清弊绝的社会奇迹,延安如何不使人向往。
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上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1945年6月,党的七大胜利闭幕,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全党实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
【解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多亿美元的代价,终于取得了近代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然而,国民党却坚持内战独裁,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内战。
这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国民党的兵力为四百三十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国民党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75%的土地和71%的人口,但是,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却是中国共产党。
胜利的奥秘在哪里呢?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这个展柜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这根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启程时,他随身带上了这根小竹竿,他利用中途休息间隙,把走过的八十八个城镇乡村的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
唐和恩只是为淮海战役支前的五百多万民工的一个代表,是“三大战役”中支前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一个代表。自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将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动统治。
【解说】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10月1日它终于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这天下午三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
【毛泽东同期声】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解说】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迈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