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精神演讲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寻云南精神》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精神,每个省有每个省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省,没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发展。地大物博的中国,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各有各的精神内涵,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推动中国的伟大复兴。北京有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上海有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山东有 “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精神……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巍巍高原、茫茫群山的云南,有着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
翻开历史的篇章,拨开历史的尘埃,我追寻着云南精神。
从古代到近代,云南人凭依高原的开放包容和大山般的坚定执着谱写自己的篇章。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的马帮商队就开辟了通过东南亚进入中印半岛的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条国际铁路、第一个内陆海关、二战时的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驼峰航线、中印输油管道等,都体现了云南人民高远、开放、坚定、务实的精神。郑和下西洋书写世界航海史上的精彩篇章,护国运动打响
了反对帝制、保卫革命成果的第一枪。近代的杜文秀起义、辛亥起义、抗日战争、“一二·一”运动、云南解放等荡气回肠的壮举,将云南人民大山般图强进取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翻开二十一世纪新的篇章,我继续追寻着可歌可泣的云南精神。
今日的云南,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更重要的是,云南人的精神文化面貌也随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云南白药,云南普洱茶,已经享誉国内外,这是云南人永于攀登,勇于创新的结果!三年大旱,三年大干的抗灾精神。感动中国的云南人,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一生做了许多别人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杨善洲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物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的事迹不正是体现着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吗? 2012年09月07日11时19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地震发生的很突然,学校的房屋倒了,学生们被埋在下面。现场没有工具,朱银全于是开始用手刨,很快,他的双手就磨破了皮,磨出了血。但他没有放弃,最后从废墟中把七个孩子徒手挖了出来。荣誉接踵而至,“最美乡村教师”、“最好老师”等光环并没有让这个朴实的汉子迷醉,他谢绝了大多数的采访,把心思放在灾后重建校区工作上。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追寻云南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弘扬和实践云南精神。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要深刻了解云南精神,认真学习云南精
神,从历史上,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所体现的云南精神中吸取能量,在困难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践行云南精神,要像大山一样,具有无私无畏、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自觉树立开放包容的胆识,主动地把自身利益与周边利益、现实需要与战略需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自己长远的发展。二是要时刻保持健康开放的心态,不做“井底之蛙”,不固步自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事物,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
十八大的召开为云南的发展更是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把其融于云南精神之中,继续推进云南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建设更加美好的彩云之南。
追寻历史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追寻当今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继续追寻将来的云南精神,必将成就云南未来的跨越发展。
谢谢大家!
第二篇:《云南精神》演讲稿
《云南精神》演讲稿
四年前,在云南一个小县城里,我曾经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大概六十年前他开始在这个小县城参加工作,遇到他时,已经是老人退休后的第二十个春秋。他顶个草帽,穿着草鞋,烈日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哪块地里的草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一手。虽然年纪一大把,却看不出一点老者的架子。和田间干活的农人聊天,听他们聊家常,诉委屈,好像邻家老农一般亲切。闲下来,到他家里喝茶,攀谈之余,老人总会跟我说说他碰上的趣事,笑起来像个大孩子般质朴。老人拿出一叠照片给我看,上面记录的是小县城农田,山林,草场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变化之大,另我惊讶。他又指指门外几把农具,捏着照片和我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这些东西我要把它们留下来,给我们的子孙,给日后来到这里的人看看。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后他们看到,会知道今天我们的小县城发生了什么,会知道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今天这里将会是怎样的一片荒山,怎样一片了无生机的黄土地。”这位老人姓杨,名善洲,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曾任保山市地委书记,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
二零零九年,在怒江州旅游时,有这样一位中年女性令我印象深刻,她拼搏数十载,身兼要职,本可安心度日。却甘心连续八年踩着泥泞,挂着汗水,迎着恶劣的自然条件,来到云南最为艰苦最为贫穷的傈僳族族聚居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这里的村民们都居住在怒江峡谷两岸的山坡和平台上,来往道路大多是人畜共用驿路,很多地方在是近70度的陡坡上蜿蜒,山高坡陡,雨天经常发人畜坠崖的事。当地村民生产生活行路难的问题极其突出。这样的情况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这位中年妇女开始着手计划为扶贫点修建一条可用,安全的道路。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修建这条路究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面对疑问,她回答:“从当地人民经济社会发展来讲,从民族团结来讲,都迫切需要这条路。路要是不通,帮助他们脱贫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和坚持下,其直属单位决定捐资二十万元,修建一条宽一点二米,长十公里的水泥硬道。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水泥硬道从山脚修到了山顶,从此实现了扶贫点全体村民祖辈的心愿。不仅如此,在这里,她用农业实用科技书籍为村民建起活动室,用行动告诉他们,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在这里,她给孩子和大人们上过有力的一课,教会他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大山深处,这位中年妇女用她日复一日的坚强,用她如大山般执着的品质为这大山里的小村落构建起一座通往外界的精神和物质桥梁。一年前,在又一次前往扶贫点考察的道路上,由于下大雨,泥浆漫到路上,她的车在一个转弯处打滑,车子撞击山路内侧的石壁后,又弹向了对面陡峭斜坡下惊涛骇浪的怒江里。这是她最后一次走进这个亲眼看着它成长起来的小山村。她家的客厅里挂着她最喜爱的一幅行草,上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位中年妇女叫马永俐,云南太平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总经理,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去年到曲靖市沾益县游玩,偶然间和一个人在一起吃饭,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近期见到云南发生的几起农民工讨薪事件,他说这些民工被执法部门劝回的时候,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手绢,擦了擦眼睛。这个人五年前之身一人冒着危险到省外农民工工作点当“卧底”,只为了为自己家乡派出的农民工找一份好工作。这个人干过农民工卧底,倾力为农民工维过权,至今依然为农民工生存的点点滴滴努力着。他说“只有和农民工一样在企业干,才能真正全面了解情况。”他说他做所有这些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工,为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一点事。他说,“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主很多时候对待农民工的方式和态度极不合理,而我只是在凭借自己一点微小的力量在为他们挽回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尊严。”这个被成为“民工局长“的男人叫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他的纯朴实在、脚踏实地,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为我们的农民工搭建了一个有尊严的劳务平台。
十四个月前,在云南省陆良县,出于好奇和敬佩,我去认识了几位年迈的老人,三十一年来,他们始终不渝地做了两件事,造林,守山。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他们奔波劳累,不畏艰辛。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们十几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享受天伦,更无暇照顾亲人,有人甚至连自己年幼的儿子重病,也未能赶去见最后一面。“山高水高,不如人的脚板高;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决心大。”这是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三十一年,佝偻的背替代了挺直的脊梁,满额的皱纹黯淡了先前的风华。同样事三十一年,十三点六万亩苍翠松林,铺满了陆良县原本光秃秃的山岗。他们是被成为“当代愚公”的陆良八老。他们用开拓、奋进、包容的高原情怀,用半辈子的宝贵年华造就了这一片片绿色传奇。
三天前,我还认识了一个人。九月七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五点七级地震,彝良县角奎镇云落小学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小学里一件土坯教室瞬间被地震击垮,教室里还未离校的七名孩子全部被埋瓦下。这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首次地震停止后立即跳进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垮塌的废墟中,用二十分钟的徒手挖掘将七名孩子全部拉出了废墟。他说:“当时我啥都没想,就想着赶紧送人到医院。”他说,那一刻铭刻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已无法拭去。他叫朱银全,彝良县角奎镇云落小学一名“在职不在编”的代课老师。是他,用不畏艰险高原情怀挽救了七名孩子的未来。是他,用迎难而上的大山品质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也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云南精神来源于云岭高原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贯穿着彩云之南丰富多彩的人文发展历史,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山地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特质和精神品格,是云南人的魂魄。云南的发展离不开云南精神,云南的未来更离不开云南精神。一个
国家,一个省份的精神灵魂发展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共同完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那些敢于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有信仰并且愿意为这些信仰付出汗水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国家,省份尊严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高瞻远瞩的情怀,才能说我们有不畏艰苦不轻言放弃的勇气,只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程锦
二零一二年 九月十一日
第三篇:《云南精神》演讲稿
《云南精神》演讲稿
四年前,在云南一个小县城里,我曾经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大概六十年前他开始在这个小县城参加工作,遇到他时,已经是老人退休后的第二十个春秋。他顶个草帽,穿着草鞋,烈日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哪块地里的草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一手。虽然年纪一大把,却看不出一点老者的架子。和田间干活的农人聊天,听他们聊家常,诉委屈,好像邻家老农一般亲切。闲下来,到他家里喝茶,攀谈之余,老人总会跟我说说他碰上的趣事,笑起来像个大孩子般质朴。老人拿出一叠照片给我看,上面记录的是小县城农田,山林,草场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变化之大,另我惊讶。他又指指门外几把农具,捏着照片和我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这些东西我要把它们留下来,给我们的子孙,给日后来到这里的人看看。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后他们看到,会知道今天我们的小县城发生了什么,会知道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今天这里将会是怎样的一片荒山,怎样一片了无生机的黄土地。”这位老人姓杨,名善洲,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曾任保山市地委书记,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
二零零九年,在怒江州旅游时,有这样一位中年女性令我印象深刻,她拼搏数十载,身兼要职,本可安心度日。却甘心连续八年踩着泥泞,挂着汗水,迎着恶劣的自然条件,来到云南最为艰苦最为贫穷的傈僳族族聚居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这里的村民们都居住在怒江峡谷两岸的山坡和平台上,来往道路大多是人畜共用驿路,很多地方在是近70度的陡坡上蜿蜒,山高坡陡,雨天经常发人畜坠崖的事。当地村民生产生活行路难的问题极其突出。这样的情况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这位中年妇女开始着手计划为扶贫点修建一条可用,安全的道路。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修建这条路究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面对疑问,她回答:“从当地人民经济社会发展来讲,从民族团结来讲,都迫切需要这条路。路要是不通,帮助他们脱贫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和坚持下,其直属单位决定捐资二十万元,修建一条宽一点二米,长十公里的水泥硬道。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水泥硬道从山脚修到了山顶,从此实现了扶贫点全体村民祖辈的心愿。不仅如此,在这里,她用农业实用科技书籍为村民建起活动室,用行动告诉他们,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在这里,她给孩子和大人们上过有力的一课,教会他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大山深处,这位中年妇女用她日复一日的坚强,用她如大山般执着的品质为这大山里的小村落构建起一座通往外界的精神和物质桥梁。一年前,在又一次前往扶贫点考察的道路上,由于下大雨,泥浆漫到路上,她的车在一个转弯处打滑,车子撞击山路内侧的石壁后,又弹向了对面陡峭斜坡下惊涛骇浪的怒江里。这是她最后一次走进这个亲眼看着它成长起来的小山村。她家的客厅里挂着她最喜爱的一幅行草,上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位中年妇女叫马永俐,云南太平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总经理,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去年到曲靖市沾益县游玩,偶然间和一个人在一起吃饭,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近期见到云南发生的几起农民工讨薪事件,他说这些民工被执法部门劝回的时候,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手绢,擦了擦眼睛。这个人五年前之身一人冒着危险到省外农民工工作点当“卧底”,只为了为自己家乡派出的农民工找一份好工作。这个人干过农民工卧底,倾力为农民工维过权,至今依然为农民工生存的点点滴滴努力着。他说“只有和农民工一样在企业干,才能真正全面了解情况。”他说他做所有这些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工,为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一点事。他说,“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主很多时候对待农民工的方式和态度极不合理,而我只是在凭借自己一点微小的力量在为他们挽回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尊严。”这个被成为“民工局长“的男人叫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他的纯朴实在、脚踏实地,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为我们的农民工搭建了一个有尊严的劳务平台。
十四个月前,在云南省陆良县,出于好奇和敬佩,我去认识了几位年迈的老人,三十一年来,他们始终不渝地做了两件事,造林,守山。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他们奔波劳累,不畏艰辛。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他们十几个年头没有回家过年,享受天伦,更无暇照顾亲人,有人甚至连自己年幼的儿子重病,也未能赶去见最后一面。“山高水高,不如人的脚板高;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决心大。”这是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三十一年,佝偻的背替代了挺直的脊梁,满额的皱纹黯淡了先前的风华。同样事三十一年,十三点六万亩苍翠松林,铺满了陆良县原本光秃秃的山岗。他们是被成为“当代愚公”的陆良八老。他们用开拓、奋进、包容的高原情怀,用半辈子的宝贵年华造就了这一片片绿色传奇。
三天前,我还认识了一个人。九月七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五点七级地震,彝良县角奎镇云落小学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小学里一件土坯教室瞬间被地震击垮,教室里还未离校的七名孩子全部被埋瓦下。这个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首次地震停止后立即跳进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垮塌的废墟中,用二十分钟的徒手挖掘将七名孩子全部拉出了废墟。他说:“当时我啥都没想,就想着赶紧送人到医院。”他说,那一刻铭刻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已无法拭去。他叫朱银全,彝良县角奎镇云落小学一名“在职不在编”的代课老师。是他,用不畏艰险高原情怀挽救了七名孩子的未来。是他,用迎难而上的大山品质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也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云南精神来源于云岭高原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贯穿着彩云之南丰富多彩的人文发展历史,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山地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特质和精神品格,是云南人的魂魄。云南的发展离不开云南精神,云南的未来更离不开云南精神。
第四篇:云南精神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是云南人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两千多年前,云南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门户,延绵不断的马帮商队开辟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翻开百年前的近现代史书,云南建成第一条国际铁路,设立第一个内陆海关,修筑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铺设了中印输油管道。
上世纪末,云南提出并推进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桥头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证明,自强不息的云南各族人民从来就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从来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从来就有奋发有为的精神。
云南精神沉淀过去、始发现在、成就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排除干扰迷惑,脚踏广阔高原,牵手伟岸大山,努力将云南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个人行为的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成大胜,成就云南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云南精神青春飞扬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专业xxx宿舍的XX,今天我演讲的主题为“云南精神·青春飞扬”
金秋十月,一个丰硕的季节。党的十八大如期而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次盛会既是一座里程碑,又是一个新起点。十八大的旗帜,已经将7 3 0 0多万党员的心凝聚在一起,将5 6个民族的希望凝聚在一起,将亿万人民的热情与创造力凝聚在一起。
十八大,一座历史的丰碑,铭记了时代的辉煌!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2 9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云岭大地新潮涌,彩云之南正芳菲。七彩云南,正被“重新发现”,成为四海瞩目的发展热土。今日云岭大地,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热力和活力。过去的偏远西南边陲,是全国的交通末梢。现在它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性地将云南推至我国大开放的前沿,“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4000多万云岭儿女鼓起精神,正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提速,沿边开放水平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如火如荼。借着十八大的春风,站在新起点,辩证看云南,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之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成为红土高原最动人的强音、最壮美的图景。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或将来的栋梁啊,那就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身体力行实践“共建和谐吧”,这不仅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更是向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嘱咐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昌盛,祝福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辉煌,能用百分热,照出千分光!
让我们伴随十八大的脚步,共同沐浴那一缕春晖,共同追随十八大的神韵,共同打造我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