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荡三十年——数电商风流“人物”
从1991年萌芽开始,电商在中国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发展,与许多新生事物的一波三折不同,中国电商的前进道路几乎始终是顺风顺水的,几次大的历史事件并未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帮助电商完成行业的跨越飞升。
今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全国各行各业,却意外打通了电商的任督二脉。商务部在随后发布的《2020年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中再次强调电商行业的高度景气:
“2021年,网络零售市场有望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万亿元,保持10%左右的增速”。
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提升国民经济效率,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依附于其的伟大公司,回顾过往凝视今朝,随着三十年的电商发展史,我们一起来细数下那些叱咤一时的风流“人物”。
东方证券在去年发表的一份研报中详细剖析了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历史,把中国电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细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初生(1991-1999年),代表公司有8848,易趣,当当等。
其实直到1998年,中国才出现第一笔网上订单,这时距离世界上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成立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1999年,国内第一家C2C电商8848正式成立;同年8月,易趣网成立;11月,当当网成立。
由王峻涛创办的8848是当时中国电子商务的标志性企业。1999年11月,英特尔公司总裁贝瑞特访华,称8848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2000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称8848网站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站点”。
间接持有8848股权的综艺股份,凭借电子商务概念在1999年的中国股市上叱咤风云,仅一年时间股价就上涨9倍,公司市值飞升7倍,董事长昝圣达还登上了福布斯中国财富50强。
当时的8848还吸引到了IDG、Yahoo创始人之一杨致远、台湾趋势科技公司创始人张明正、华尔街金融投资家薛蛮子等国际风投的目光。
后来随着创始人王峻涛的出走,这个国内第一代电商“盟主”开始迅速衰败,中国电商行业也逐渐步入正轨。
第二阶段是初期竞争(2000-2009年),代表公司有淘宝,京东等。
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可能是中国电商三十年的最大劫难,8848逐步没落,易趣被eBay收购,一大批新兴的电商网站关闭。
互联网门户网站网易在当时甚至跌到0.64美元一股,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和电商的至暗时刻,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全球致死超过九百人的“非典”,竟会成为中国电商的白衣骑士。
2003年非典爆发,线下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嗅到电商巨大机会的马云和刘强东分别在这一年创办了淘宝网和京东商城。在这一阶段中,C2C也逐步成为当时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的主流商业模式。
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电商行业逆势而上,当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43%,我国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
2009年电商行业继续快马加鞭,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相较2008年增长21.7%。
这一年中国网络零售也实现了三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08亿人,年增长45.9%;网购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28.1%;2009年,网购交易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6%。
第三阶段是高速成长(2010-2014年),代表公司有唯品会,苏宁易购,聚美优品,蘑菇街,什么值得买,小红书等。
这个阶段如何去形容呢?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合适不过了。电商行业18岁的成人礼业已完成,从此寂寞不再,过客常来。
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天猫与京东分庭抗礼,线下卖场巨头苏宁国美入局厮杀,电商从热度到广度覆盖了更多人群,双十一成为各大电商公司角逐实力的秀场。
不仅如此,电商行业内部也开始了细分,母婴电商、化妆品电商、跨境电商、折扣电商、导购电商、生鲜电商、二手电商...
大而全的综合网购平台不再能满足人们在购物的场景中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垂直电商凭借精准的目标受众,通过优质的内容,相同的需求,由“物以类聚”过度到“人以群分”。
在创新概念的同时,电商行业也诞生了一批像唯品会、聚美优品、蘑菇街、网易考拉之类的领域新秀,在这一时期,行业在竞争中高速成长。
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电商行业已经全面超越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部分领域甚至超越了美国。
第四阶段是稳定发展(2015-2017年),代表公司有拼多多,顺联动力等。
以腾讯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为标志,2015年起,资本助推下的“烧钱大战”正式结束,不同领域的电商平台纷纷走向合作,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滴滴快的、58与赶集等生活服务电商均实现了合并。
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渗透率突破 10%,一二线市场基本被电商头部企业瓜分完毕,电商行业由蓝海逐渐变为红海,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在人潮拥挤的行业困境中,想要突破重围难上加难,于是新入场的电商企业纷纷选择用创新对抗旧的市场格局,拼多多就是在此基础上破土而出的。
下沉市场+拼购电商,拼多多重注押宝这个以往被电商巨头们所忽视的市场群体。事实证明,下沉市场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拼多多已连续两个季度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和拼多多同一时期崛起的,还有下沉电商头部平台顺联动力,它选择的便是另外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顺联动力拒绝烧钱推广,单纯以口碑分享的方式进行传播,以自然流量驱动企业成长,虽然用户增速不及拼多多但留存非常高效。
顺联动力开创性地打通熟人经济间的流量入口,让用户在平台消费的同时主动扩展熟人交易机会,截止今年一季度,其用户规模接近一亿,主动推广商品的流量店主超过1200万。
今年以来,顺联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连续举办了十几场资本路演,刚刚结束的长沙站路演有超过500人参加,随着后续的资本加持,顺联动力规模体量有望几何级增长。
现阶段则是新的变化(2018-2020年),代表公司有快手,字节跳动等。
这一时期,传统电商的江湖地位受到新电商们的直接挑战,其中直指传统电商命门的一剑便是互联网流量价格疯涨所导致的获客成本的攀升。
根据浙商证券的相关研报统计,电商三大平台的获客成本在2014年~2020年之间均出现大幅攀升,其中阿里的年度新用户获客成本甚至达到2075元/人。
新的市场变化导致新的市场格局,快手、抖音等平台因为“自带流量”获益匪浅,传统内容平台纷纷开展带货业务进行流量变现,并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人才的培养输出。
中国电商三十年,行业不缺新玩家,行业总有新格局,创新是驱动电商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
未来三十年,随着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普及,谁能为用户的老需求提出新的娱乐化打法,谁就能成为下一代风流少侠,哪怕只是一时的荣耀已足矣。
第二篇:《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激荡.1978-2008》,该剧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另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岁月。虽然之前有看过一点有点印象,借此机会自己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会觉得震撼。
《激荡·1978-2008》是由第一财经制作的大型财经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重述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8年的重大经济事件:其中包括1979年袁庚如何种好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4年王石们如何踏准步点,跨入中国的“公司元年”等事件。为了更好地表达口述历史的节目价值观,精准还原中国经济史的细节,纪录片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见证者”。
三十年,太多变化万千,太多历史事迹让我们铭记,从邓小平访日之旅,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袁庚拓荒,傻子出题,争议个体户,乡土奇葩鲁冠球办厂,寒流陡降八大王遭殃,王石创业经商成主流,物价闯关改革遇挫折„„到中国制造,大国崛起。
从视频中感受这三十年的变迁,不止看到了人们物质变化的渐为丰富,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多彩;感受到时代下的人物缩影和时代规则,不止有喜,也有痛,有梦想,有付出,有成功,有失败,在疼痛中感受惊喜,于悲情中看到希望,这才是真正能激荡人心的地方。
在视频中着重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希望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所帮助。《激荡·1978-2008》如一幅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的画卷,主要从经济角度 描绘了一群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失败,勾绘出 一幅中国经济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年的起伏跌宕中,在这三十年中的千辛万苦中。有的企业通过点滴积累成为“名牌”,有的企业得意忘形 成为遗憾,有的企业韬光养晦成为今日之星,有的企业输给形势、潮流成为过去...太多太多的个体在这改革大潮中曾经激起过或大或小的浪花,而每一朵浪花或大 或小地在改革进程中提供了教训或经验,他们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施 展拳脚,不管“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共同抒写了改革开放的豪言壮语,共同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凯旋之音。牟其中,年广九,马胜利,任正非,史玉柱,陈天桥,俞敏洪,王石„„在他们耀眼光芒的背后,他们如何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翻滚的经历,才更是弥足珍贵。
最后要说一下这部片的插曲,《花开在眼前》这首歌,由于看了《激荡三十年》后,这首歌就在耳边环绕,它的确有如一首情歌,用朴实通晓的情感诉说了一代人对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的多情与眷恋。这首歌因为有《激荡三十年》的背景而尤显得意味深长。
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第三篇:激荡三十年
读书笔记
一、关于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核心思想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涌现出许多企业家,例如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因东方魔水而一夜成名的李经纬,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万科的王石。他们的命运都不同。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作为企业家,他们需要有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到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想不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占先机。但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像马氏神话的破灭。
核心技术是中国制作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技术不管是对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掌握核心技术就是成功的关键。
二、关于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
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
1978——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他们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总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也是违规者,常常被迫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们毫无疑问的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经也走过荆棘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倒卖起玉米,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年代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智慧致使他脱颖而出。当年的许多人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 的时代切入点。
30年诞生了太多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十分赞同这本书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定义——“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成功的时代探路者。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们的成功相对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终是困难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最前沿,甚至超前于时代。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故事都是我们高中时写作文极好的论据,而当时对这些事情的评判几乎只是简单的为了单一的论点而简单的贴上符合主题的标签。一件现实的事情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很难用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方面解释清楚。全面客观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础。
学生:钟书 班级:人力B1 学号:53号 2018年3月26日
第四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以一个“后之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那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当年改革伊始的做法,轰动一时的争论,震惊全国的案件等,大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沦为了历史的滑稽戏,这就是时代的距离吧!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楚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然而,这种洒脱可能只有作为旁观者的后人才具有的。当局者都有着最现世的利益冲突,怎么能如后来者那样轻易释怀。而后人也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当局者”们所创造的传奇,只能惊叹于时代。
虽然作者力图以客观的史家理性客观的角度,但是它所记述的每一个故事或让人血脉贲张,热血沸腾,或让人惋惜心痛,唏嘘不已,或让人肃然起敬,或让人激动愤怒„„你很难一直保持着非常平静的心情去阅读。或许它更像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能令任何有梦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中间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是展示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许多难以言尽的委屈、痛苦。这本“小说”中,主人公之数远不止一百单八个,多到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他们都可以冠以“企业家”的名字。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他们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总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也是违规者,常常被迫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拥有着血腥和铜臭味道,因此获有“原罪”。虽然少数人顽强的度过艰险修成了正果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但是更多人却被无情的被时代碾压过去,或被人遗忘,或坐进了牢房,甚至成为了悲情的时代祭品。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们毫无疑问的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经也走过荆棘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倒卖起玉米,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年代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智慧致使他脱颖而出。当年的许多人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而那些一度成功,几番挣扎,最后被历史遗忘的改革失败者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悲情英雄的感觉,让人惋惜无比。李经纬将健力宝从三水县的一个只拥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发展成为了一个在中国能与可口可乐相抗衡的国企饮料巨头。而后来整个“国退民进”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使他与他的健力宝却深陷产权泥潭,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在今天看来仿佛命中注定。最后他一病不起,而他的健力宝也消逝在时代中。与他同样悲情的领导者还有褚时健。褚时健抓住烟草行业发展的机遇,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让玉溪卷烟厂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烟草大王,但是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还有其贪欲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命。类似他们的“悲情英雄”还有好多,虽然有许多人都为他们抱不平,叹他们生不逢时,讽制度的僵化,但是我总觉得他们的失败这与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身上的“草根性”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的成功大多都是当时他们所做出的几个具有时代突破性与相对偶然的正确决策与自身企业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所造就的。如果他们没有身处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民营经营者,取得成功完全是不现实的。如果他们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不停地运用自己的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会上演。假如他们具有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自身素质与真正科学的管理方法,结果肯定会非常不一样。然而这样要求那个时代的人明显是不现实的,身处时代之中的人想要超越时代太过困难,这不过这只是我这个后者的意淫而已。
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故事都是我们高中时极好的论据,而当时对这些事情的评判几乎只是简单的为了单一的论点而简单的贴上符合主题的标签。一件现实的事情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很难用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方面解释清楚。全面客观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础。
30年诞生了太多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十分赞同这本书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定义——“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成功的时代探路者。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们的成功相对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终是困难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最前沿,甚至超前于时代。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空白,仍然是个处处存在着机遇的时代。也许过了多年之后,我们在看待如今的时代,正如我们看待过去的年代一样,感叹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好时代!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从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国最精彩的华章。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的热潮„„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了所有人的价值追求,而这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的。
中国这场改革运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性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争论特征”。由于中国特有的复杂社会情况,中国的改革的走向非常像是社会学的Gartner光环曲线。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的时候,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紊乱,而当所有的争论这都已经精疲力竭的时候,改革却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其严谨且极优的途径选择往往小于人们之前的猜想。可能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吧!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第五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
开篇语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1978年,中国社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全新时代,30年的艰难与辉煌铸就了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年代。30年的中国企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激荡岁月。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睹目,大国的崛起,中国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从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到今天,这30年是中国企业崛起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是主要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从计划到市场,从僵化的企业制度到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改革的路途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经济体制改革 时代的呼唤
文革结束,**结束,尽管“两个凡是”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复出,让一切都传达出了可喜的讯息。
1977年,中国在结束了十年“文革”**后,发生了一件关系到国家和青年命运的大事,那就是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万事开头难,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改革浪潮到来的前奏,历史证明,它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企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杨曦光等人。
作为共产党主要阵地的《人民日报》也开始改变其刊载内容了,往日的红色革命的气息淡化了,据说柳传志在一个上班的早上看见《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如何养好牛的文章。这个传说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革命”即将离我们而去,“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应该改变了。197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文章,这犹如一声炮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对于解放国人的思想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然而文革期间,工厂停产,使原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农村的人民公社又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大下降。人民的温饱问题,亟需解决,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靠原来的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时代的呼唤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明确了我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逐步到城市。农村围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的劳动力,扩大粮食产量而进行;城市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把企业从政府高强度的管制之下解放出来。二,改单为多,改变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发展个体、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企业。三,利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屋里,18个村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深情紧张的按下了血红的指印,并个个发誓说,宁可杀头,也要搞包产到户。从此打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包产到户传到中央,小平同志很是赞赏这种精神。并开始在四川广安和安徽进行试点,不久就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粮食产量得到大大提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农村的改革揭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种个体、民企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牟其中因一篇《中国该往何处去》而入狱,1979年出狱后,办起了销售部,后经过一番打拼,成为了第一个“中国首富”。然而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又从“中国首富”沦为“中国大骗”而再次入狱。尽管他未得善终,但是他的沉浮,说明了在中国当代民企有着很强的盈利能力,同时也暗示了我国的市场制度和法律需不断完善。牛根生从一个刷瓶工到蒙牛集团的CEO,南存辉从一个走街串巷的补鞋匠到正泰集团的董事长,那年在深圳街头徘徊的王石,也借着改革的春风创建的万科。一个又一个的事实,说明了改革开放后,国家是鼓励民企、私企的创办的。支持民企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国企也走进了改革的队列。中国各地都放宽了对外国记者参观国企的审批,如:桂林丝厂、重庆炼钢厂、上海集成电路厂等。这些国企大都管理松散、设备老化、环境恶劣、浪费严重、自主性差、效率过低。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预示着国企即将进行一场改革,对内强调能力与效率,对外引进先进技术。从此领导人出访,参观国外的工厂,促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办厂,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国外技术,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岗位。利用我国的资源、人口、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并尝试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优化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借着春风,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以华西村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国内积累,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建立,我国初步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新时期原有的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逐步进行改革,逐步市场化。所以为实现逐步市场化,开始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等阶段。最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为配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的信贷机构、资本市场、征税系统、市场交易和企业制度都亟需建立。
改革需要不断深化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其成就是巨大的,但改革中也有诸多问题,改革中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现在经济转型——成为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实现。
过去三十年来,可以这样讲,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不断投资、不断兴建基础设施、不断的产能扩张,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仅仅是得益于中国入世和全球化带来的市场范围扩大,但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饱和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这样的增长模式难已持续。为此必须开拓国内市场,拉动内需,但内需不足确实事实。
过去三十年,长期注重积累,忽视了消费,再加上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抑制了居民消费,使得国内的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水平偏低。一个人的消费投资预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劳动收入和财产型收入。过去三十年来,工资的增长幅度很小,居民的劳动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公有财产,其经营收益和财产升值所得的利益只有很小一部分用于再分配,一大部分的财产用于积累了,使得居民的财产型收入也很少。因而居民不得不削减自己的消费投资预算,这是国内长期消费水平较低,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
过去三十年,征税权一直掌握在政府手里,致使国内居民的消费增长缓慢。目前差不多行政部门的各个部门都有权推出新税种、也可以在现有税种上不受制约的调高税率(包括印花税)。把国民收入按政府、城镇居民和农民三个群体分,从1995~2007年,扣掉通胀影响后,政府财政收入翻了5.7倍,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分别为1.7和1.2倍。改革红利一大半被政府分去。2007年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当于3亿7千万的城镇居民的收入,12亿3千万农民的纯收入。并且如此巨大的财政收入,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三大民生项目上的开支仅占15%,相当于GDP的2.4%,平摊到每个居民身上相当于一年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而巴西政府单单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就占GDP的10.4%。由这些数据可知,当税收权在政府手中且不受约束时,居民的税负较重,抑制了国内居民的消费增长。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由其需求结构所致。在中国高比重的国有经济,突出对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建设,如高楼、铁路、高速公路、大工业项目,偏爱于重化工业,轻视民生类行业。然而这些是不奇怪的,由于我国的业绩考核方式,政府的投资人当然愿意把钱投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这是一种偏向于能源、资源的需求结构,并且环境治理成本会比较高昂。反观民企则更加侧重于民生方面,民企则愿意把钱投在下面两方面:一,消费品,即轻工业;二,服务品,即第三产业。这是一种侧重于居民需求的结构,更加能够拉动国内的居民消费。然而高比重的国有经济必定形成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
高比重的国有经济致使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量低。过去三十年来,GDP只有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才能保证充分就业。然而在当下GDP增速放缓已成定势,要保证充分就业就必须改变国企和民企的投资比例,客观事实上民企创造的就业岗位的能力远远强于国企,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的GDP增速只要在3%左右,就能保证充分就业。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民主宪政方面的改革,着重约束政府的征税权、约束政府的管制权、对财政预算实施过程进行更加透明的监督。
二:深化对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将剩下的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股权注入到32个国民权益基金。一个为全国性的国民基金,主要包括央企股权、各部委所属的国有股权,然后将其股份分到每一个国民身上,实现全民所有,共享改革红利。另外31省市分别成立自己的国民权益基金,把各省的国企股权注入其中,并按照一定比例在本省居民与外省居民进行分配。并且允许国民权益基金股份的自由交易,因为我国已经具备了管理这些基金的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立国民权益基金并非是私有化,而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改革红利,3 国有企业依旧存在,依旧可以受某些政府部门的管理,但其收益、财产升值则能够实现全民共享,当然国企也可以仅仅拿出一部分收益作为红利分享,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未解之题
一: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哪个是我国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主义除了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实质性内容吗? 三:在中国实现人民幸福、共同富裕是否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条道路?
结语
改革也是革命,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变则存,不变则亡,尽管改革之路曲折蜿蜒,但其前途定然光明。经济改革需要把握经济规律、顺应世事变迁、政府调控、市场决定和人民监督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