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
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勇敢的面对苦难,一切都会解决的。
第二篇: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1978年
教育:
全国统一高考恢复。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12月26日晚上,第一批50名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在夜幕中乘飞机离开北京。
思想解放的标志: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邓小平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定了108个项目作为全国科技研究的攻关重点。
经济以及外交:
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外国,如邓小平出访日本。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8月,主管汽车行业的第一机械部向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日产,法国的雷诺、雪铁龙,德国的奔驰、大众等著名企业发电邀请,希望他们来考察中国市场。
1979年: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在他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
企业发展:
万科的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王石当上了经理。
张瑞敏被派到“青岛日用电器厂”当厂长,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引进勃海尔的技术,“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用公司的第一个传奇。
1983年,科海、京海等公司相继出现。1984年,四通、信通和联通等公司先后建立。
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提出用易拉罐包装健力宝,并将眼光投放于洛杉矶奥运会。
史玉柱编写了第一个统计系统软件,发誓要做中国的IBM.李东生在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后来成为有名的家电公司TCL.珠江冰箱厂成立,冰箱的品牌是“容声”,潘宁出任厂长,这边是后来通知了中国家电业十余年的科龙公司的前身。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
由此带来的反响:
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
2-3倍。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
何阳靠给企业出谋划策,赚了40万,并创办技术研究所,获取中国专利。
辽宁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
陈东升辞职下海成立嘉德拍卖公司,后来募资创办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毛振华下海创办中国第一家评估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田源创办中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郭凡生办了一家慧聪公关信息咨询公司。
冯仑在海南炒卖地皮。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的事例:
张树新和丈夫在中关村做着传呼机的生意,三年后创办中国第一个网络公司瀛海威。
软件设计师王志东创建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他在家里研发出“中文之星”中文软件平台后来创办新闻门户网站新浪。马云在杭州办了一家海博翻译社,后来创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李彦宏后来创办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丁磊创办网易。张朝阳在教授的鼓动和投资下,回
国创办了搜狐。
国内市场的萧条 企业的“陨落”
1997年,经融风暴席卷亚洲各国。
山东秦池酒厂被曝光“白酒勾兑”丑闻,在负面报道的影响下,销售额一路下降,法院裁定拍卖“秦池”商标,公告贴出,全国无一人应拍。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被曝光出现财务危机,工程因资金短缺而停了下来。
三株集团内部管理混乱,因一个偶然事件而瓦解。
广州太阳神公司连续亏损,创始人怀汉新宣布辞职。
郑州亚细亚公司负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68%。
瀛海威全能型、收费是运营模式没有得到网民的认可,持续亏损,张树新被迫辞职。
第三篇:《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本《激荡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吴晓波先生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透过民间观察的角度,用真实和激情相交融的优美文字,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客观、全面、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几代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与迷惘、喜悦与伤痛、成功与没落、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作者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如广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宝的沉寂等。可以说颇有当代中国经济资治通鉴的感觉。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早期、初期,在国家呵护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国营企业拔地而起,茁壮成长,但当时代渐渐步入改革开放成长期后,国家开始放手这些溺爱的“孩子”时,他们开始掉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开始不断遭到自主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猛烈蚕食,有些国企甚至砰然倒下。这10多年间,国营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兴衰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政府和民营资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资源,而改革便是让民营资本一步步向国有经济领域发起进攻,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挣扎,于是便有了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这段高歌猛进同时又充满曲折的30年商业史歌功颂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进入改革发展事业的“深水区”,更要摒弃早已泛滥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热焰”,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业的不朽。
第四篇:《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2000字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本《激荡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吴晓波先生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透过民间观察的角度,用真实和激情相交融的优美文字,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客观、全面、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几代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与迷惘、喜悦与伤痛、成功与没落、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作者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如广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宝的沉寂等。可以说颇有当代中国经济资治通鉴的感觉。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究
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这段高歌猛进同时又充满曲折的30年商业史歌功颂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进入改革发展事业的“深水区”,更要摒弃早已泛滥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热焰”,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业的不朽。篇二:《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本书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它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记录着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
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 1978年,中国社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全新时代,30年的艰难与辉煌铸就了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年代。30年的中国企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激荡岁月。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睹目,大国的崛起,中国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从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到今天,这30年是中国企业崛起的时代。并预测未来30来,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簇小小的浪花,但这30年在中国的历史中一定是重要的一笔,而企业家的发展更是这朵浪花中的精髓。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又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这光芒并不是洁白无暇,黑暗与光明的角斗,利益与奉献的交织、真理与无知的更替,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对于一个个个体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个人奋斗的三十年,长久被压抑的求富欲望被激发、释放,于是开始绞尽脑汁赚钱,一门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的是在政策、法律的河边游走,有的甚至直接趟进了河里,在浑水里欢快地摸鱼。其中获益最丰富的通常都是这些在河边游走的人,也有部分人直接掉进河里淹死了,而更多的普通人则是在离河较远的地方活动,当然了,安全也就意味着收益下降了。
当然在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重视:1.对内歧视,针对民营经济始终有诸多限制,甚至曾经一度打压。本来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政府总是希望牺牲民营经济来维护国有经济。2.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3.政府本身在很多领域中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公平竞争。4.建立股市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国有经济输血,因此之后的所有改革、调控根本上离不开这个目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这也跟中国的现状、政府官员的利益等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大问题。
无论成功与否,我都更愿以一种仰望的神态来崇敬我们这些曾经中国企业历史的缔造者们,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复杂的体制政策和商业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和阻扰,他们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睿智创新、敢于冲破陈规等等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和传颂。
也许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大国的梦想,这三十年便是梦想实现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吼出了世界的奇迹。在这三十年中,无数的人和事如明星般闪
耀,也有无数的明星化作流星般滑落。在这三十年中,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很多的争论变成了共识,很多的雷池变成了舞池,也有理智的觉醒,也有道德的沦丧;在这三十年中,国家的体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种模式产生又消失,各种政策紧缩又放宽,但一种开放的视野已经无可置疑的定位住。
这三十年的经济史某种程度上完整的倒影出整个中国的觉醒史,历史往往视死亡为前提,但这三十年却像一种新生,一种新历史的开创,若干年后回望这段历史,必然与我们今天的视界不尽相同,但也正是这种变幻莫测才让我们对这三十年的风雨际会抱着永不消亡的兴致。
更迷人的是,这三十年的奇迹让我们有了幻想奇迹的可能,这三十年的辉煌让我们有了创造辉煌的勇气
这是激荡人心的三十年。篇三:《激荡三十年》(下)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下)读书笔记
浅谈中国国有垄断企业 班级:2012级英语(国际商务)
学号:20120205002 姓名:彭泳欣
在《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一次次地刷新纪录,而且上榜企业大多数为有这特殊背景的国有垄断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甚至一路杀进世界前
十。相反,民营企业进入榜单的却寥寥无几。
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毫无疑问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这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但是国有企业在长期在国家中独大垄断这并非是一件好事。
每个国家都会存在垄断企业,中国的国有垄断企业和西方的私人垄断企业不同。早期西方垄断企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公平的商业制度下衍生出来的。因为当生产和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和资本逐步集中到少数的大企业手中,他们之间就容易达到协议,形成垄断,使其操纵、控制市场供给成为可能,而其他企业则无法与之竞争;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数大企业手中,这些大企业要在竞争中打败对方单独取胜,则很不容易。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从而获取稳定的垄断利润,他们都有谋求妥协达成垄断的共同需要。到了21世纪,美国微软、苹果、谷歌等大企业则是开拓创新、另辟蹊径的结果,这些企业拥有先行者优势,让后起之秀望尘莫及。西方垄断企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弱肉强食、丛林竞争的法则。反观中国垄断企业,它们的形成毫无疑问跟中国的国情、历史、制度和垄断本身特有的好处是分不开的。首先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国有经济为主体才能保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其次中国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绝对地位,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虽然效率低下,相比众多民营企业竞争力弱,但是老牌国企因为其拥有天生不可替代的贵族血缘,长期得到政府保护、政策倾斜和制度扶持,拥有民营企业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最后垄断本身能带来规模效应,防止恶性竞争,这也是中国国有垄断企业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
可是中国国有垄断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根本无法体现出来。这些上榜的企业大多是考垄断资源和政策优势来攫取暴利。垄断程度高的电力、通信、石油、银行、交通等行业,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些行业普遍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由于行业垄断,普通消费者只能忍受高价而且不合理的费用,例电话费、电费、油费、网费等。由于行业垄断,普通消费者只能忍受质量差的服务,例如四大国有银行乱收服务费,中国移动提供的龟速网络等。同时在国有垄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世界经济低迷时,政府给国有企业注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国有
垄断企业内部的腐败问题又无法避免。所以国有垄断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高额利润的获取,实质上是以消费者的利益和财富被攫取为代价的。国有垄断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创新的动力,这将是中国企业长远发展的软肋。某些国有垄断企业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但是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又有多少呢?历史证明,没有创新,没有进步,历史的河流终将会把你淘汰。最重要的是国有垄断企业的一统天下导致许多后劲充足的民营企业因为行业的排他性、高耸的门槛而望而却步。民营企业在30年改革中难以壮大,难以产生世界级大企业,这和体制的落后和政策的不公平是分不开的。30年的改革,中央政府的多次清肃整顿和宏观调控使得民营企业惶惶不可终日。融资的困难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在襁褓中夭折。产权的困扰更是民营企业成长的一块巨石。同时民营公司的成长一直处在一个强势资本集群的俯瞰之下。政府一方面掌握着政策和游戏规则,一方面捍卫自己的资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在执行wto市场开放进程表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外”开发优先,对内开放之后的现象。民营公司落在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地位上。而事实又是民营企业才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民营企业才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如此一来,中国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难以完成世界级跨越,成为全球一流公司了。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西方企业慢慢渗透、侵蚀中国市场。西方品牌虏获中国民众的心,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p&g和联合利华。垄断企业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反对垄断消灭垄断不是明智的做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互补。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宇也说:垄断的确客观存在,但反垄断不是简单打压垄断企业,而是防止垄断侵害社会利益。现在国家需要做的是开放一个公平竞争的合理市场和健全的法律体制,让国有企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同时让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的行业,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中国才能在世界竞争中越走越远。
第五篇:导读《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
一、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下卷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二、作者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于江西,现居杭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青年领袖”。“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其主要代表作《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三、媒体业界联袂推荐之作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
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中国经济学界泰斗 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何志毅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哈佛大学教授 劳维信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四、《激荡三十年》——记录那代人跌宕起伏的风云岁月
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应当记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三十年?过去所发生的每一
次重大的事件、每一次细微的脉动、每一次兴奋的呼叫、每一次沉重的叹息,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或重或轻的痕迹。如今,翻起这本编年体的中国企业史,那些湮没已久的人、事、词汇、甚至气息,再一次从记忆深处呼啸而来,让人不时陷入一种莫名的战栗之中。
短短三十年,中国如何从萎靡不振变成精神抖擞?企业如何从穷酸自卑变成强大自信?企业家如何从手忙脚乱变成镇定自若?此书最可贵的莫过于作者敢于挑战宏大的叙事框架,凭着一份耐心和细腻,记述了滚滚洪流中那些真实跳动的闪亮水珠——曾经在单位游手好闲的柳传志、四十岁仍然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任正非、砸碎铁饭碗跑到乡下去喂鹌鹑的刘永行兄弟、怀揣《大卫·科波菲尔》去倒卖玉米的王石„„三十年的波翻浪滚,他们仍然有幸站在时代的浪尖之上。历史显然不会只有成功者的欢呼声,更残留着失败者的喟然长叹。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任正非、王石等人只是时代洪流中少数的幸存者,然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企业家早已卷入滚滚东去的浪潮之中。谁还能记得那些悲情的名字:袁庚、年广久、陈春先、周冠
五、步鑫生、马胜利、褚时健、潘宁、禹作敏、牟其中„„《激荡三十年》的价值当然不单单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企业经济的跌宕起伏,更是一本对中国未来经济艰难前行的忧思录。中国未来经济有可能造成致命威胁的冰山有哪几座?或许是能源巨耗;或许是环境污染;或许是缺乏创新;或许是国企垄断;或许是腐败特权;或许是社会不公;或许是价值观的沦丧„„从然一路上尝尽苦痛艰辛,但只要稍一疏忽大意,成功便飞散如尘土。居安思危,创新前行,中国的企业才能屹立不摇。
五、《激荡三十年》——为年轻人勾画梦想的蓝图
虽然《激荡三十年》中所描述的都已经成为历史,诚如开篇所言,那是一个再也进不去的围城。城里的故事都很精彩,但城外的人却再也回不到那个处在时空他方的围城之内,但是,却恰恰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过去”,进而“掌握未来”。这需要我们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去了解上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不管是国内外,还是行内外,对某些一些影响深远事件,以一种观察者的心态来看待,学会如何观察这个世界,透过新闻热点重要事件了解更多的产业、行业以及行业之中的龙头企业,企业之中的风云人物;了解所谓经济圈中的发展态势、支柱产业以及发展前景;了解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地区它的崛起背景,政府优惠政策等等。
在“激荡三十年”行将结束的时刻,众多的大学生已经站在了人生新跑点,想要成功似乎已经越来越难,各种体制越来越趋于成熟和规范化。想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还得稳扎稳打、目光长远。短视的“机会主义者”只能被历史遗忘。其实,《激荡三十年》里面的故事如今依然还在继续,我们都该努力成为故事中的下一个主人公„„
六、《激荡三十年》——乱世过后还需新规则
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不免让我想起现在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毒”事件,毒胶囊,毒奶粉,毒果冻,立顿毒农药„这些还只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可谓是老生常谈,以至于如今再看到诸如地沟油等字眼都不能引起感官上的反应。要说中国社会何以发展至此,或许我们可以从吴晓波的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改革开放初期,私营和乡镇企业刚刚开放的时候,最具活力的地方不在大城市,不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而在穷乡僻壤。因为那里旧体制的束缚最为薄弱,在当时政策仍旧不明确的情况下,这些天高皇帝远的灰色地带因为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最先发展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胆子大一点,有了错误可以再改。我想邓小平的这句话很能解释今天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种种乱象。
再回到各种“毒”,这些毒并非最近几年才冒出来。毒种子早在三十年前就生根发芽,而且早已遍地开花,也许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松了绑。那么如今,在乱世过后,种种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光靠民众闹情绪就能改善,而更需要政府在现实发展基础上加快完善旧体制,出台新规则,而这些规则就需要人民、政府来一起监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