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时间:2019-05-12 06: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18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意见相比十一五在民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诸多新提法: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5年计划重点。在消费领域,从十一五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十二五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工业领域,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产业,并对重点发展的子产业进行了调整。我们建议特别关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航空装备、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生物育种。

民生保障方面,从十一五的完善城镇职工保险向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首提“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显示国民劳动报酬收入在十二五期间有望大幅提高。

在其他方面还包括:首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从“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向“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转变

第二篇: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大纲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机制

【内容提要】

1、“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2、“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容精讲】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一、时代背景

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前提。

(一)“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二)“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三)“十一五”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四)“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二、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1页

(一)《纲要》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组织有关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纲要》提供了基础。

成立了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建议。

(二)《纲要》编制的主要特点

(1)力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

(2)在规划指标上,按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3)在规划形式上,《纲要》采取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在专栏中列举了有关发展指标和重点工程,使规划内容更加直观、清晰。

(4)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依据新的经济普查数据制定“十一五”规划,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

三、《纲要》编制的目的和定位

《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对发展阶段及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1)“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纷繁复杂,形势跌宕起伏,我们有效应对和化解了各种挑战与矛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2)“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3)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对当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

【2009年考题】“十一五”时期,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A.市场潜力巨大

B.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C.国民储蓄率较高

D.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E.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ACDE

2.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二是“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三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纲要》分析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

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指导原则

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真正做到“六个必须”,《纲要》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六个立足”,进一步回答要什么样的增长、靠什么增长和怎样增长的问题,以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1)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2)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3)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人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4)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5)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6)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指标

(一)发展目标<大纲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根据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9个方面的目标:

1.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06年真题】“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是()

A.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实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C.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实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答案:C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人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07年真题】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

A.35%

B.40%

C.47%

D.50%

答案:C

第三篇:大河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大河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乡情民意、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和支柱产业,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支持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政策新导向,顺应农牧民的新期待,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立足大河地处县城周边的区位优势、地处祁连山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势、甘肃高山细毛羊主产区的资源优势、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着力实施甘细羊设施养殖业、牛羊肉加工返销业、农家旅游餐饮业、祁连玉石加工业和劳务输转服务业“五业工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大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1、完善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乡村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立足资源布局调整产业布局,确定“五业工程”发展规划,大力提高整个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分区域、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产业带动,增收先行的原则。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五业工程”发展方向调优调强产业发展布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3、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

从城郊村禁牧和全乡农牧民群众陆续进城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乡情、村情和发展优势认识,围绕“四大优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善于总结,积极推广,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利用产业特色优势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和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5、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群众为主体,问计于民,集智于民,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牧民根本利益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成为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农牧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1.0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13876元;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2500人,覆盖面达到60%;农牧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着重规划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求突破。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利用“下村入户访民情”、“包村、包项、包重点”、政策法律进村入户“百日行”活动、下村入户搞调研和工作指导督查等方式,广泛开展调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对乡情、村情认识,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指导,准确谋划农牧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升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特别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拓展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转变观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发展,引导全乡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等、靠、要”、求稳怕乱以及老传统、***惯等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片面发展的观念,增强统筹协调的理念;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改革创新的理念;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增强探索求异的本领,树立“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意识,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他人留隐患,不给后人留包袱。深入开展各类争创活动,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来引领跨越式发展,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加强来保障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外引内举,在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上求突破。

1、人畜饮水有所改善。以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为突破口,围绕塘尕尔工程延伸改造,积极争取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实施“一片一个水池,一户一眼水窖”工程,利用5年时间,以塘尕尔工程为主线,辐射至榆木山水窖网,以线带面,最终形成四季草场人畜安全饮水网络,逐步改善韭菜沟片牧业点冬春场严重缺水的恶劣条件,不断提高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和质量,使60%的牧民喝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在全力抓好黑河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的同时,重点抓好牧区生态水资源保护、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山洪灾害防治、小水电开发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建设工作,切实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水利建设项目:营盘村农田引水渠道8公里;白庄子村农田引水渠道4.6公里;韭菜沟农田引水渠道2公里;西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4.6公里;西岔河村农田引水渠道两条12公里;西岔河村一排松人畜饮水工程24公里;改造塘尕尔引水管道延伸西沟至宽沟9公里,塘尕尔至管家圈4公里,水渠15公里。

2、通村道路逐年延伸。积极争取牧区“通达工程”项目,认真实施牧区“村村通”工程,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在配合抓好大水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在5年内以甘青省道(207线或肃黑公路)为轴线辐射抓好县城—老虎沟—大岔、县城—松木滩、县城—天营等城郊通村公路建设;以塘尕尔滩(野马泉)主干线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红湾、韭菜沟—大滩(大滩河)、韭菜沟—光华(榆木山)等通村公路建设;以大水公路铺油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韭菜沟—东岭(塘尕尔)、韭菜沟—西岭(黑石头河)等通村公路建设;以新西公路建设为轴线辐射抓好红崖子村—西河通村公路建设;以10条通村公路建设带动30条牧道建设,形成“十纵一横”的通村路网建设,彻底解决牧民行路难的问题,创建集转场、运输为一体的生活给养线,构建“通畅、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网络。具体通村道路建设项目:大水公路铺油(或水泥优化)18公里;西新公路铺油(或水泥硬化)8公里;西河村通村道路铺油(或水泥硬化)5.2公里;县城至天营公路硬化5公里;新建牧道桥梁10座;新建牧道吊桥20座;牧道建设20条、100公里。

3、生活用电全面覆盖。积极争取实施农电网改造工程、风电开发项目和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在完成西岔河、东岭、西岭、大滩、光华、红湾、大岔和老虎沟等村定居点农网改造的基础上,利用榆木山风能资源,立项对榆木山进行风能勘测、评估,加快风能开发步伐,力争5年内实施风电开发项目,在榆木山冬春场实现风电和太阳能全覆盖;利用黑藏等区域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立项,加大太阳能开发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太阳能开发利用评估工作力度,力争早日争取实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通过优化乡村电力资源配臵,使90%以上的牧业点通过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在解决照明难的同时享受到“家电下乡”的实惠。具体农电建设项目:韭菜沟5村冬季牧业点照明电架设工程;老虎沟村农网改造;大岔村白泉至黑藏30公里农电线路架设工程;配备太阳能光伏电板1000台套。

4、通讯电视进村入户。认真实施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以元白光缆主干线为依托,以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为基础,结合实施农村“三通”工程,加快全乡农牧村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立项争取光缆宽带和3G宽带进村入户项目,利用5年时间,实现光缆宽带进村,电话入户,3G宽带进村覆盖100%,入户达到60%,数字化电视入户率达到60%。积极争取实施移动信号无盲区工程,在黑藏、榆木山等边远牧业点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以通讯建设为重点,构筑现代通讯平台,使农牧村信息传递、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得到全面普及。乡政府新建主体二层,砖混结构机房、办公室及配套设施220.2平方米,概算总投资369.24万元的广播电视站一座。

5、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抢抓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机遇,积极谋划在更高层次上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遏止林草退化趋势,促进生态有效修复,积极争取祁连山生态补偿,农牧民退牧补助,大力发展畜牧业舍饲养殖模式,使农牧民变牧羊为护草。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加大退牧还草、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实施力度,认真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各项政策措施,扩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范围,合理有效的利用草原,努力遏制草原植被退化。积极争取实施大河乡草原(场)建设项目,每年完成草场改良1万亩,利用5年时间,补播改良5万亩以上。在小泉河、九个泉石滩、芨芨泉、西台子、九个台子和喇嘛坪规划2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重点争取草固城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大力发展甘细羊设施养殖业和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舍饲育肥打好饲草料基础。加大草原虫鼠害、毒草治理力度,每年完成草原毒草治理0.5万亩,培训项目区干部群众200人(次),5年完成2.5万亩毒草治理;重点做好野马川、张肃路两侧鼠害治理,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坚决禁止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行为,尤其抓好大岔等地虫草乱挖滥采治理,切实维护生态的多样性,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60%,5年内生态文明村达到100%,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生态建设项目:黑河流域二期工程;退牧还草二期工程;退耕还林500亩工程;250万亩草原灭鼠、防蝗、毒草治理。

三、转变发展方式,在做大经济总量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以“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筛选全乡资源分布,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确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畜牧名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县发展战略,推进我乡“五业工程”发展进程,每年保持16%的发展速度,加快膨胀经济总量促量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质变,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依托乡扩繁场,加大对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把大岔、老虎沟、松木滩、西河3000米以上高海拔牧业区域确定为牦牛、藏西羊养殖区;把韭菜沟片红湾、西岭、大滩、光华、东岭确定为细毛羊优势区;把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确定为劳务输转发展区和舍饲养殖区;把围绕县城的天桥湾、营盘、红边子、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作为饲草料基地,在项目和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确定天桥湾、营盘、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城郊村及城乡结合部发展农家餐饮业和祁连山玉石加工产业,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把发展细毛羊产业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做大做强。立足韭菜沟片丰富的草畜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划片定点,扩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加大以乡扩繁场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畜牧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照优质标准组织加工,按照效益理念组织营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各界以牲畜、草场、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等现代农牧业运行理念贯穿于细毛羊生产全过程,创建地域声誉,提升产品品位,不断提高细毛羊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我乡细毛羊畜产品品牌,力争做强享誉县内外的红湾细毛羊肉品牌。坚持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以澳血导入为主的绵改育种技术,以绵羊穿衣、机械剪毛为主的科学化管理技术,以暖棚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技术,稳步提高细毛羊个体质量,整村推进良种繁育、上站配种、科学养殖、免疫接种、绵羊穿衣、机械剪毛、统一销售。围绕畜种改良、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生产环节,进一步加大配种站、药浴池、暖棚羊舍、剪毛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细毛羊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乡细毛羊基础母羊达到8万只,扩繁能力达到10万只,年产优质细羊毛300吨以上、羊肉1800吨以上,产值达到57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使优质细毛羊产业实现四季草原围栏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越冬暖棚化、舍饲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科学化、畜牧产品标准化,构筑现代畜牧业生产格局。具体细毛羊扩繁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暧棚羊舍100座,其中:集中连片50座、分散50座;新建简易暧棚羊舍100座;新建药浴池10座;新建配种站10座;新建配种站放牧员宿舍110间、110O平方米;引进优质种公羊250只;新建高标准机械剪毛棚8座;购入机械剪毛机80套。

2、大力实施牛羊育肥、返销、加工业。以扩建天桥湾牛羊育肥基地为基础,加大养殖小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动员群众上喇嘛坪发展设施养殖,挖掘加工大河干肉、大岔奶制品等精深产品,引导带动县城周边群众做大做强育肥贩销、牛羊肉加工业。羊产业开发以发展优质肉毛兼用细毛羊产业为主,以天桥湾、营盘、松木滩、老虎沟、大岔为重点进行集中连片开发辐射至韭菜沟7个牧业村、康乐乡部分牧业村,甚至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及高台、临泽、甘州等县区畜禽资源。牛产业以发展高原牦牛为主,以大岔、老虎沟、松木滩为重点区域可辐射至与青海省祁连县毗邻的部分牧业乡。以促进牛、羊“夏秋山上放牧、冬春养殖小区集中反季节育肥”模式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努力建设具有较大产出规模的牛羊产业优势产区。到2012年,出栏牛羊占全县牛羊出栏总量的40%以上,初加工品牌包装占80%。以百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扩繁行动计划为契机,依托我乡已建的细毛羊扩繁场,配套完善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提升杂交改良速度,在重点村配套建设细毛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10个,基本覆盖重点养殖区域。大力推进高原牦牛复壮改良和品种保护。通过5年努力,高原牦牛改良率达到70%以上,细毛羊人工授精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本交授配率达到80%以上,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乡扩繁场成为康乐、大河、祁丰优质细毛羊重点养殖村的优质种源基地。具体建设项目:新组建专业合作社4个;天桥湾、大岔牛羊屠宰返销市场2座,包括冷库、风干设备;扶持育肥养羊户100户,其中:养殖200只以上规模育肥户50户;扶持牛羊屠宰户50户;引进1/4野血统种牦牛20头;积极争取立项投资扶持大岔高原牦牛配套建设。

3、大力发展祁连玉石加工业。立足乡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乡内外藏石、赏石爱好者,以及玉石、奇石加工、销售人员,组建大河乡祁连玉石加工合作社,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捡石、赏石和参与石产业开发的热情,抢抓全县祁连玉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我乡丰富的祁连玉石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资源开发,把发展祁连玉石产业作为拓宽农牧民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兴产业。通过5年努力,使我乡松木滩、老虎沟、西柳沟、喇嘛湾等城郊村成为全县祁连玉石原料集散地、雕刻加工基地及产品营销的主要市场,通过祁连玉石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一个既能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又能拉动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祁连玉石新型产业,力争5以后,使祁连玉石产业年产值占农牧村经济总收入的10%以上、达到1000万元以上,带动200名以上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4、大力实施牧家乐饮食旅游业。做好长沟寺旅游景区和西柳沟农家旅游餐饮一条街初步规划,加大长沟寺旅游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立足城郊资源、山水文化、牧区风光和牧家乐美食等优势资源,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城郊经济,拓展牧家特色服务,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举措来抓。以创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饮食娱乐农家生活为目标,采取内投外引、资源入股等多种投资渠道,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力争建成西柳沟生态休闲园、牧家乐美食娱乐一条街,精心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名街”,以沟养沟,形成“一户牧家乐,十户种养业”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他类种养业发展,做活县城旅游饮食业。以项目资金整合等手段,突出民族特色和农家风格,加大对西柳沟农家院改造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实行西柳沟农家院服务人员统一着装,精心打造一家一景、一户一特色,提升西柳沟旅游餐饮业服务水平和档次。深入挖掘裕固族民间艺人,鼓励民间艺人组建小型文艺演出组织,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丰富城郊旅游项目,积极培育旅游品牌。及早谋划,创新方式,继续举办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高大河丰富的人文、旅游、畜牧等资源优势的宣传效应。坚持经济与饮食、休闲、文化互动的发展理念,以规划建设县城“后花园”“餐厅”为目标,不断挖掘牧家美食文化资源,推动特色牧家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浓郁的牧区文化特色元素基本凸显到位,特色牧家美食文化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城郊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成为城郊第三产业发展和城郊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突出“旅游饮食”地位,将其功能定位在体验牧民生活、探究牧区文化、享受森林氧吧、探险幽谷深邃、近赏丹霞奇观等方面,使西柳沟农家园、牧家乐一条街不仅仅是吃饭就餐的好地方,而且成为阳春踏青、夏季避暑、深秋观叶、冬季赏雪、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培育乡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一园一景一特色”,按照有楼房,有帐篷;可固定,可活动;既有生态园,又有裕固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错综分布的规划布局,切实打造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一条街,成为县城“美食休闲步行街”。同时,围绕雪泉片10个村充分发挥临城靠县的优势,做好“借城发展、依城兴村”的文章,走为城市服务、与城市接轨、参与城市分工、策应城市发展和经营城市运作的路子,精心打造“南肉架、北菜篮、西餐厅、中服务”的城乡共赢格局。以隆畅河沿岸和元白公路周边原生态草地资源为纽带,以鄂博台子和长沟寺为原生态风情优势区,充分利用该旅游资源区内的藏传佛教寺院—长沟寺人文旅游景点、鄂博台子祭祀、垒山观岩画、鹿场赏鹿和周边的原始森林、峡谷彩林、高山流水等自然风光。5年内形成集宗教文化旅游、裕固族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带。具体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鹿场至垒山至鄂博台子至长沟寺旅游景区和线路开发;大岔黑藏天池至雪大阪冰川探险旅游线路开发;冰沟丹霞影视及旅游基地建设工程;高标准新建改建农家园、牧家乐20户。

5、大力实施劳务产业。依托城郊优势,把农畜产品加工返销、旅游餐饮服务、建筑工地务工、祁连玉石加工作为引导农牧民转移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有序流动的总体要求,把劳务经济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整合劳动力资源,联合天桥湾、喇嘛湾等村劳务输出队、工程队,依托已建立的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力争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1000人以上。同时,组织城郊村、城乡结合部、牧民新村居住的农牧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拓展家政服务、驾驶、维修等其他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5年之后,建成以大河乡劳务输转协会为中心围绕县城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市县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纪人,不断拓宽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就地输转,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雇工型向经营型、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牧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类型多样的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培育新的增收点。具体劳务产业建设项目: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配套建设;劳动力技能实训基地6处(九个台子、天桥湾养殖小区、西柳沟旅游饮食一条街、西台子扩繁场、乡劳务实训基地、大岔高原牦牛改良扩繁基地)。

四、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求突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围绕城郊,大力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行动计划,全力做好发展利民、创业富民、保障安民、服务惠民文章,推进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以围绕县城、服务县城、经营县城、依城发展的理念,把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在县城整体规划内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在提升整体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大河牧民新村、农牧村社区发展,在县城已建的7幢牧民定居楼区域内建立大河牧民新村,在城乡结合部建立农牧村社区,在乡政府驻地和西岔河建立中心村,构筑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城乡结合部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功能互补的网络型集镇框架,强化新牧区规划建设,鼓励城郊村和韭菜沟片农牧民举家进城入住大河牧民新村,实现集中定居。同时,在进城农牧民集中定居小区修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推动农牧村人口向大河牧民住宅小区和城郊农牧村社区集聚,努力打造容量大、环境好、配套完备、功能完善的大河牧民新村。打破地域界限限制,逐步将雪泉片天桥湾、营盘、老虎沟、松木滩、大岔城郊接合部的散居户发展为农牧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把喇嘛湾等条件成熟的部分村并村发展为城郊农牧村社区,为实现牧民集中定居、产业优化布局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草地放牧、城市生活、农牧村发展、社区管理的模式。具体建设项目:新建大河乡政府农牧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楼2000平方米(牧民住宅小区);1000户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新建牧家超市1处600平方米。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大河牧民新村、城郊结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交通、供水、供暖、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牧民新村建设,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牧村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加快水、电、暖、路等设施配套建设,使之尽快完善配套功能,发挥农牧村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到2015年,农牧民在大河牧民新村、城郊接合部社区、农牧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定居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建设项目:大河街道6公里排洪渠道工程;大河3公里街道美化亮化工程。

——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大对农牧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依托县城教育资源,鼓励全乡农牧村适龄儿童进城上学,实行教育集中办学,共享县城教育资源;整合乡村卫生资源,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乡村医生巡诊制度,加大村卫生室设施投入,形成城乡资源共享、疾病共防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乡村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综合文化中心为重点,辐射带动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农牧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开展每的民俗文化节和“比、学、赶、帮、超”表彰活动暨创先争优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完善乡村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具体建设项目:新建畜牧站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计生综合楼400平方米;新建卫生院住院部楼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级卫生室1500平方米;新建10个村委会办公室(红边子、旧寺湾、西柳沟、喇嘛湾、白庄子、西岔河、西河);新建韭菜沟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00平方米;新建文化体育综合活动场地2个。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困难救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做好、做实“一册明、一折通”工作,切实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保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全面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围绕上述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利用县乡党校,县农科教培训中心,结合实施市里30万技能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农牧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点开展针对农牧村劳动者的引导培训、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健全完善乡社保所各项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与管理制度,围绕我乡“五业工程”的实施,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牧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牧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全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各险种间转换衔接制度,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征缴工作,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建立健全一体化、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保险接轨后的管理服务水平。

3、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重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衔接配套,系统完善、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提标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加快低保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把我乡五保户、孤寡人员分别纳入县老年公寓或养老院管理。完善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供养体系,建立健全农牧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牧村自治制度,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维护社会稳定,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求突破。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立足当前形势,顾大局、保稳定、促和谐,切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努力理顺各种关系,拥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与毗邻乡镇的睦邻友好合作,依法调处涉及边界及其它生产生活方面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确保边界稳定。二是妥善解决好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和群众反映较多的遗留问题,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畜产品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加强民族团结,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县建设,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发挥宗教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社会的作用,营造宗教和顺的良好环境。把稳定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矛盾纠纷联调联动调处机制,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农牧村长治久安,为促进全乡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上求突破。一是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教育和武装广大农牧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基本知识和现阶段党在农牧村的方针政策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体主义教育;法律、文化和科技、艰苦奋斗与移风易俗、无神论教育等等,通过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是广泛普及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要在农牧村大力普及道德知识,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在农牧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讲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上求突破。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进一步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让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顺应民心、为群众所拥护支持。

二是强化党组织建设。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加强“五个基本建设”,实施“强基创先”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立与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统筹管理,探索开创党组织领办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坚决破除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力争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效率。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抓好班子带强队伍,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农牧村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善于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第四篇: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十二五”纲要草案的说明中,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了系统阐释,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回顾“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对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充满必胜信心。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GDP年均增长9%——富民与强省同步推进

承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纲要说明”中,把“十二五”主要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大类,将发展预期目标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纲要说明”提出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和改革开放原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社会建设方面,使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方面,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在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认为,“纲要说明”最鲜明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方式主线和富民强省目标,最受关注的是弱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考核,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体现了富民强省目标要求,是“十二五”鲜明的发展导向。

区域经济统筹联动,中小城市星罗棋布,空间优化四类开发——“三大布局”支撑发展

按照“纲要说明”,我省将通过区域经济统筹联动、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三大布局,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鼎立支撑“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布局中,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支持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城乡布局中,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区人口全部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超100万的城市16个,济南、青岛分别达到400万人和450万人;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到2015年,全省建成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35个,3万-20万人的小城市133个;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到2015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全覆盖,完成8000个村庄整体改造。同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空间布局中,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到2015年,三大布局将有力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优化,服务业跨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四大产业”擎起“转调”新体系

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高端高效高质发展。“纲要说明”中提出,提升农业、优化工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农业产业化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农业装备规模和质量、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层次,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工业优化方面,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要求,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力争到2015年,支柱产

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通过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服务业跨越发展方面,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域中心城市要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力争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全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通读‘纲要说明’,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人大代表、烟台市长张江汀说,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未来五年,山东产业体系将更趋优化,经济综合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设施。“纲要说明”特别突出了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出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能源建设中,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优化发展电力。东部沿海地区核电产业带、推进风电开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等,大力发展新能源。强化能源输送保障。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优化发展输电网,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建设能源基地,建立省内大型煤炭集散基地和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基地,构建完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到2015年,煤炭产量继续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电力可用装机容量由目前的6465万千瓦增加到1.12亿千瓦,其中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

交通建设方面,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客货线路分离,尽快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公路建设加快完善提升“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港口建设以改造提升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快资源整合,完善主体功能,建设现代港口管理体系。航空建设以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空运网络、增强吞吐能力为重点,形成干线和支线分工协调、航线网络层次分明的航空运输体系。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重点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三个体系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工农业用水需要。

市政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趋势,以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安全保障设施规划建设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旨。省人大代表、荣成市长侯世超说,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力点。

提高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呼之欲出

“纲要说明”对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着墨很多,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造“人才山东”品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975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

据记者调查,当前我省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布局不尽合理,农村、企业、基层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创新创业需要,人才国际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省人大代表、安丘市长张韶华表示,“纲要说明”不

仅强调尽快改变这些短板,加快缩小这些差距,而且提出“人才山东”品牌建设,必将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对山东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带来巨大提升。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径

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纲要说明”提出,未来5年,要充分利用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纲要说明”认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精心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规划建设省科技馆新馆等一批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通过重点支持发展100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10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基地,优先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丰富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等,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通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模式等,推动文化改革创新,深化出版发行、影视制作、一般性文艺院团改革,有效打击各类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行为,提升文化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

尤为重要的是,“纲要说明”还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加快建设“诚信山东”等有效途径,弘扬中华文化、齐鲁文化、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文明山东。

第五篇: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

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

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 “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自主创新,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扶优扶强,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重奖功臣等措施,落实兑现出口创汇退税、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技术创新项目补助等扶持政策,激励、扶持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154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3.5亿元,增加值47.5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81.6%、79.2%。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十五”末的7户发展到18户,星火和华天两户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指标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10强”企业销售收入由起初的6981万元增加到3.04亿元,提高了4.3倍;“50户”企业由起初的640万元增加到1906万元,提高了1.97倍。

——项目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强与中材集团、西电集团、娃哈哈集团、酒钢集团、湘电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2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的战略联合,西电集团重组成立的“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营,总投资1.57亿元的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杭州娃哈哈集团投资2.5亿元的超净热罐装生产线、酒钢集团西部重工与锻压合作投资6.9亿元的大直缝埋弧焊管及矩形管生产线、星火公司联手湘电集团打造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等招商引强工作积极推进。天水中材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项目2009年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仅创造了我市工业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快速度,而且还创造了中材集团项目建设史上的“天水速度”。星火公司机床产业化、华天公司高端电子封装、风动公司石油钻杆和煤田液压支架、锻压公司大型成套制管生产线及系列摆式剪板折弯机高品位生产线开发、二一三公司低压智能电器产业园、海林公司重型机械轴承、长开公司高压设备产业化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总投资56亿元的星火机床工业园和华天电子科技园建设破土动工、进展顺利,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技术创新及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和新产品近300项。星火、锻压、长开、华天等4户企业的技术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11家的36.4%,占全省装备制造业5家的80%,居全省14个市州之首。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2户。星火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11家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了甘肃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省首创。红山“大型多用途智能控制试验机”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国试验机行业的空白。星火公司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海林、锻压、二一

三、风动、华天、长开、电缆等7户企业的7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1件商标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39种产品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最近我市又荣获全国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称号。目前,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甘肃著名商标31件、甘肃名牌产品39件,提前并超额完成了“12341”行动计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天水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位列全省市州第一位。

——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列入全市新一轮改制范围的462户企业完成改制458户,安置职工10.59万人,改制面达98.92%。全市32户破产重组企业共核销各类债务44亿元,争取到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96750万元。通过改制重组,消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效整合了资源,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彰显。

——“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有序推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企业实施”的原则,坚持把信息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扶持新兴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全市通信基础设施

建设,组织企业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信息化项目,引导企业研发节能新产品,实施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切实推动一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争取国家及省上对中小企业的各类扶持资金,建立中国中小企业天水网及网上融资平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金融活动周”等多种有效途径和形式,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协调落实融资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确看待天水工业形势,必须放眼全局,跳出天水看工业,清醒认识差距,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提升期,客观、冷静地审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当前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我市的工业经济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化进程整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1120亿元的4.24%,全省100强企业我市仅有9户。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规划管理有待加强,项目支撑和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二是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仅占全省的4.24%,在全省位列第8名,兰州、庆阳、金昌等排名在前6位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在100亿元以上,我市与第7位的平凉市61.1亿元相比还差13.6亿元。从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工业发展情况来看,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高于商洛市和杨凌区,处在第6位,有四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亿元以上。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深度加工业规模小、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全市工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产业和产品结构单

一、发展粗放的基本格局。四是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企业项目投入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市工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从国内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标志着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我省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今年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从全省发展战略看,《甘肃省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提出 “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做大做强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并把我市列为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区域。同时,随着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省,我市被省上列为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城市,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这对于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我市发展基础看,通过大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我市已具备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条件:一是有一整套涉及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10强50户”企业、提速工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措施;二是有一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家、技术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队伍;三是有一批在改革开放中通过改革改制、自主创新、项目建设迅速崛起壮大的骨干企业;四是随着宝天高速公路通车、天水机场民航开通,天水—定西、天水—陇南、天水—平凉、天水—十堰高速公路及宝兰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水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为我市工业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提供了

便利条件。

三、“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工作重点

基于对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及客观形势的分析判断,全市 “十二五” 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和星火机械、华天电子、长城电器及市县(区)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战略重组,走生产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区域工业特色鲜明、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

按照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达到130亿元以上,实现“两个高于、一个确保”,即: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十一五”平均增长速度,确保全市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不突破控制指标。应按照“两个基本阶段、分两步走”的发展路径,即在今年和“十二五”前两年,着力于强基固本,集中力量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发挥优势,逐步缩小与周边发展快的市州的差距;在“十二五”后三年,着力于追赶跨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速,力争使工业总量和增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赶上并超过周边发展快的市州。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应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

1、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应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省上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陆上三峡”的战略布局,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以华能热电联产、西北大型风电场工程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成套设备、煤化工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的现象,实现“两高一资”向“两低一资”的转变,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解决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以及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使企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力争在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2、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实践证明,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可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产生“聚变效应”,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我市工业能不能强起来,能不能成为联动一、三产业的纽带和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应树立“以特做优、以优做强、以强做大”的理念,力争通过六大主导产业的率先突破,带动其它产业、其它领域的发展。应高度重视“招大引强”工作,继续加强与酒钢集团、陕电集团、西飞集团、湘电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引进一批事关全市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发展、加快发展。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紧盯国家投资方向,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切实把项目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的对接上。抓好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的上报和审批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做到依托项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3、把加快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应突出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一是突出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深化产学研结合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结成技术合作联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特”字上做文章,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实现“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跨越;在“创”字上下功夫,走品牌创建之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落实名牌奖励政策。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当前要重点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结合我市企业实际,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在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方面有新发展。从长远看,天水应谋划创办理工大学,为培养工业人才奠定基础。四是加快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实行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使收入分配向科技、营销、管理等岗位倾斜。各企业应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二○○六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5篇范例]

    低庄镇二○○六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低庄镇位于溆浦县东北部,是怀化、益阳、娄底三市接壤的边贸重镇,湘黔铁路和省道S308、S225线穿境而过。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

    2006年潼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2006年潼阳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一、重点工作 1、招商引资:完成开发区项目合同引资7000万元,开发区项目实际到位固定资产2100万元,工业骨干项目实际到位固定资产600万元......

    十二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

    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 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临沭县十二五交通总体规划

    临沭县交通“十二五规划”正确确立近日,临沭县交通“十二五规划”正确确立。在全县交通“十二五规划”中,按照主干道先行施建,其它支线同时配套,全面加快建设进度的原则,继续加......

    (交通)梁子湖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工作汇报[5篇范文]

    梁子湖区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研工作汇报 (交通篇)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交通系统干部职工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

    对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思考

    对十二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思考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事关汕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十二五”将是汕头市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