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时间:2019-05-12 06: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一篇: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渐进性是指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终端”。事物不是处在量变之中,就是处在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作为哲学范畴,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不同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质。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意味着: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认清事物的质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事物的质,才能区别不同事物,找到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方法。如果混淆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就会真假不辩、是非不清,就不可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比如,物体的大小、质量的疏密、运动的快慢、人口数量的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等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大家所熟知的一例子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高于0°C和低于之间变化,不会改变谁的液体状态这种物理的质。认识事物的质固然十分重要,认识事物的量同样不可忽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在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同时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做到“胸中有数”。指挥作战,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作准确的估量,才能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指导建设,要通过市场调节或宏观调控保证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的恰当比例关系,才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准确而完备的统计和计算,为我们进行量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就是两个关节点0°C到之间范围内的量,低于0°C或高于100°C,水就变成冰或汽,而不再是液态水了。农作物种植要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个国家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达到适当的积累率,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争取适当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度的问题。只有重视和争取达到最佳适度的量,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所以表现为渐进性。古人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胜为大胜”,这个“积”的过程就是渐进性。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较量就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把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就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趋势而做出的判断。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是旧质的中断和向新质的跃迁,因而表现为飞跃性。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渐进性的量的积累,然后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自然现象中的物种的演变,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形态更替,都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引起的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从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飞跃。当然,渐进性与飞跃性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渐进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飞跃性的接近,正是因为有了以往的渐进性的积累才可能产生飞跃。

事物发展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连续进行,保持着事物质的稳定的状态,但这种变化一旦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量变——质变——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形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第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对于发展而言,量变与质变都是缺一不可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实现质的变革,事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时候,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在事物发展中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质变条件尚未成熟,量的渐进性积累对事物的发展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进行量的长期积累,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质的转变。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我们应该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达不到一定的限度与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样,都会影响到事物的质。本来是好药,吃过了头,也会造成伤害。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一些底线,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就是度的关节点,一旦突破这些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不仅当事人会因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惩处,严重的甚至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朝好的方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平直的、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用形象的语言说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否定之否定之规律。具体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当否定方面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时,事物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自身达到否定自身,而后,再由否定进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便显示出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上升的,是因为发展是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每一

次辩证否定不仅抛弃了以前发展环节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继承了其中有益的、积极的成果,并且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每一次辩证否定都产生出新的东西,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迂回曲折的,是因为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矛盾双方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使得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原有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否定的实现都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新事物与旧事物斗争的结果,由于双方发展的不平衡,力量的此消彼长,斗争的此起彼伏,决定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很可能多次反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即使新事物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可能出现旧事物死灰复燃的情况,使新事物的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从而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现象,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曲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就是说,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固有矛盾的展开而必然带来的转化和更替过程,事物正是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否定自己从前存在的形式,否则,就没有新旧事物的区别。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连续性,都要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新事物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所以,列宁指出:“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

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变革,又保留、继承。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新事物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辩证否定就是克服与保留、变革与继承的统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扬弃”一词,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制度,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不仅不应当抛弃,而且应当保留继承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西方那样完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要建成社会主义,更需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我们的事也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同时,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走弯路。我们干的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这就不可能不冒一些风险,也可能出现暂时的失误和曲折。要正确分析和看待前进中的曲折,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推动事业不断前进。对于那些因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乃至追逐私利、徇私枉法等因素造成的错误和挫折,就不能以发展的曲折性为理由加以掩饰,必须坚决地与之斗争,尽可能避免这些现象。我们不能保证永远不走弯路,但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避免重大的曲折和错误,力争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进步。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勇于直面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不为问题所困,不为艰难所阻,以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推动发展。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以为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1、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1、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地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朝好的方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推进各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质的体现,要求依据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势,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把握创新思维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提高创新微微能力,必须把握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3、如何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一要破除迷信“经验”的惯性思维。

二要破除迷信“本本”的惯性思维。

三要破除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

五、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

1战略思维的根本特征是从全局而不是从某个局部来思考和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把握规律、取得最佳实践效果。因此,战略思维能力往往构成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的基础。

2、如何运用好战略思维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运用战略思维,必须把握好发展过程中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运用战略思维,还必须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员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根本问题上,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3、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要有战略思维的有利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树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善于从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事关战略目标、战略大局、战略重点、战略途径等重大问题上,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议论所迷惑,不为短期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

持和实施党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三篇:创新思维促进发展

以创新思维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活动中的创新需求决定管理者必须有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繁多的市场信息,管理者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推动经济不断前进。通过近期的学习、观摩和调研,结合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探讨如何以创新思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一、创新思维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创新思维是经济管理者现实的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优胜劣汰成为竞争中不可抗拒的潮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管理者要善于打破陈规陋习,只有用创新的思维作出适应市场的决策,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

2、创新思维要求经济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善于创新思维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科技、金融、法制等方面知识等。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自觉地更新观念,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动脑筋,谋事、成事,才能推动经济管理不断发展进步。三是要有

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创新思维与风险相伴,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对一名领导者德识、胆略、才智的考验与检验。

3、创新思维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与群众智慧的关系。既要有独特的见解,能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还要集思广益,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对待和利用好群众的智慧。二是大胆探索与科学求实的关系。经济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体现在决策中,就是建立在科学求实基础上的大胆探索。三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而没有发展,经济就不会进步,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要敢于突破陈规。四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不是要牺牲稳定求发展,而是要促进发展保稳定。

二、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喀什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确立、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喀什经济特区的成立,为喀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1、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项目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南疆四地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喀什地区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已突显出全国全疆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国家和自治区对喀什的重点政策和项目支持为打造喀什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以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喀什边境轻工业园、重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

产品深加工、轻工业、建材业、外贸旅游业、石油天然气及下游产品等五大支柱产业。

2、发展外向型农业出现新机遇。发展外向型农业为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新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及其他产品交易市场已成规模,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以工补农的基础条件正在完善,产业格局逐步建立。工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规模业已形成,工业园区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的发展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以工补农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和服务业创造产值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开拓了广阔前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有了一定保障,农民依靠二三产业发展增加个人收入的途径正在不断拓宽。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喀什地区在旅游、商贸、土地、光热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喀什地区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促进地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政策重点考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喀什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是需要处理好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与县域发展定位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起步较慢,新一轮援疆给喀什地区的社会转型以强大的动力,是喀什地区社会转型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快速社会转型的开始。在喀什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把进一步发展工农业摆上了重要日程,我们应该把握好这社会转型给区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科学确立发展路径,按照统筹城乡和农村区域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出优化整合区域定位、实行差别化区域调控政策,以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在战略的选择上要处理好全球视野和本土眼光的关系。喀什的社会转型和内地的社会转型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条件。就国内来讲,内地的社会转型已经基本定型,就全球来讲,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喀什的社会转型应该跳出喀什看喀什,跳出新疆看喀什,跳出全国看喀什。只有在全球视野当中,才能看清喀什发展的时空条件和时空定位,才能准确找到喀什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把全球视野与本土眼光结合起来来看喀什的社会转型,来思考喀什的战略定位,来确定喀什的发展路径,来制定喀什的发展举措,才能够确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发展方式。在喀什

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汇聚点,是推动全局的一大枢纽。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应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逐步完成。应在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下大气力,使城镇化带动农村一体化发展区率先走在发展的前列,按照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一体梯度推进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积极构筑喀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产业新格局。要牢牢把握将喀什市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格局,选准两个发展模式(即园区经济带动模式、能人经济带动模式);推进三种建设类型(以工补农—增强基础建设型、以工补农—优势资源转换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型);发展壮大农村四大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二三产业、劳务产业、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实施建设四大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不同区域统筹,不同区域相互协调,不同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梯度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推进。

三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为和市场逻辑的关系。不能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去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要用市场的眼光去观察问

题,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如果把各项工作纳入市场的机制去思考,很多资源就会变成资本,就会盘活区域内很多资源,增加发展动力。

四是要处理好具体操作上的执行上级规定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违背国家的有关法令,都要执行上级的战略部署和分配的有关任务。但是,如何发展,如何遵循国家的规定,如何完成上级的部署和任务,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就要做好结合文章,提升创新力,用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去推动工作。

五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高度重视稳定,短期的发展靠稳定,长期的稳定靠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所在。

今年是实施新一轮援疆开局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喀什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实现喀什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每一位经济管理者身上。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立足当前,从长计议,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才能实现地域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永恒发展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永恒发展的规定性

摘 要:文章探讨了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以及发展的过程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永恒发展;规定性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世界是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联系构成运动,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联系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另一方面,联系即相互作用,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态势。因此,不能离开运动来讲联系,离开运动就不能理解联系。

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2.发展的过程性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前进。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过程性观点看待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依据之一,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对待,延伸了人们的发展眼光,把后代的权益和当代的权益融为一体去运作,从而造福无穷。

第五篇:第五单元 事物说明文单元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第五单元 事物说明文单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五单元2014.上

苏州园林

第一二课时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2.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

2.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6.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口语交际 《交流科技信息》

⊙构思

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渠道寻找资料、阅读资料,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关注和了解,实施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同时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过程 【教法学法】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既要独立,又要讲究合作来搜集信息,并能大胆的发表自己(或小组)的意见或看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确定所要寻找的信息(如军事、医疗、生物、科研等领域)。2.收集资料。(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查询等)3.根据所获得的相关资讯,进行讨论。二.训练步骤 1.收集资料。

提前一周布置,提供课堂口头训练方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兴趣特点,按照“航天”、“建筑”、“生物”、“器物”等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大组,选出负责人、主持人,提供各项专题活动设计建议,准备交流各组资料。

学生尽可能多收集资料,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老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自己设计安排活动方案。

2.准备相关的资料:读书卡片,影碟片、幻灯片等,并整理相应的说明材料。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航天”、“建筑”、“生物”、“器物”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对身边事物有了较深的了解,现在,同学们在这几个方面通过自己查询了有关的资料,对它们又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请同学们按四个大组,交流所查询的科技信息。希望各组积极参与、人人发言、资源共享。同时,运用清楚、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解说。

活动过程

(提示:各组自选记录人,代言人,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可选两名学生做主持人,也可由教师主持)

1.小组汇报。

各小组分别汇报“航天”、“建筑”、“生物”、“器物”等方面资料的收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集情况。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展示各小组所收集的资料成果时,学生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碟等。同时,同学们也可在交流中张贴资料卡片、资料图片等。

2.讨论交流。

各小组根据对方所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

讨论的内容为:资料的来源、资料的准确性、资料的完整性和交流时的表达能力等。

3.各小组互评,交流经验体会。评判的标准:

资料的来源是否有准确的出处。资料的是否准确可靠。资料是否完整齐全。

交流时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流畅、简洁、生动。4.教师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学会了用科学的渠道查寻资料。同学们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也了解了许多新的科技信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写作 《说明文写作》

第一二课时

⊙构思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查阅有关资料。课堂上通过系统复习有关说明文知识及例文评析,使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点,运用一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比较准确、清楚地介绍这一事物。写作实践后用小组互动的形式互相点评交流,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过程 【教法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搜集、观察、写作,讨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分组负责搜集下列文题的资料,作好观察笔记。

1.介绍一种动物。2.介绍一种植物。3.介绍一种物品(如桥、笔等)。2.用途。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已观察或查阅了有关资料,相信大家一定大有所获。今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大家的成果。

学生通过笔记、图片或VCD等形式,展示各小组的劳动成果。写作指导

复习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客观事物的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剖析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一般要对事物的性质、特征、构造、成因、效能、用途等作出科学的解释。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依据语言特点,说明文可分为一般说明文(简明平实)和文艺性说明文(如科学小品等)。

要写好说明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例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就是主要抓住其“珍奇”的特点,从生活习性、繁殖特点等方面进行说明。《苏州园林》主要抓住苏州园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为一幅画的效果的特点来说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呢?必须对该事物仔细观察,深入了解,而且还须通过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一系列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对所写事物或事理有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说清楚”的目的。

安排好说明顺序。

所谓说明的顺序,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任何事物本身都有一定的条理性,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同样也有规律可循。那么,依据事物或事理自身的内在条理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就能对说明的顺序做出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空间顺序: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整体到部分等不同空间关系为写作顺序,常用来说明事物的形态、方位等,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的演变过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依“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东汉→唐→宋→近年来”的时间顺序介绍书籍的演变历史的。

逻辑顺序:各种事物、事理,以及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在说明中体现这种联系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常见逻辑顺序有: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特点到用途,等等。如《苏州园林》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说明的。

掌握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等。要使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清楚明白,必须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如《苏州园林》为了说明每一个角落的花草的栽种都能给人美的享受,就举了例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洲际导弹自述》第二自然段: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这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为了说明针鼹的生活习性,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甚至长达28周。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在一篇文章中用上一种,也可以同时用上几种。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简明,目的是向人们介绍某种事物或事理。这点跟记叙文有很大的差别,记叙文的语言讲究生动形象,着重叙事、写人或描绘环境。同时要注意不要把事物说明文写成状物散文。状物散文虽然也不排除使用说明的方法,但写作目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作者的感情,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和想像力。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2.例文评析。

色香味俱佳的茉莉

我最喜爱的花,不是富贵的牡丹,也不是名贵的君子兰,而是那洁白、素雅的茉莉花。

茉莉原是印尼的国花,后来传入我国,如今已成为我国人民颇为喜爱的一种花。

茉莉枝干粗壮结实,整个枝丫都向主干靠拢。它的叶子呈椭圆形,两头尖、中间胖,光泽照人。老叶是墨绿色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片叶子好像都有一个小生灵在跳动;新抽的嫩叶翠绿翠绿的,更讨人喜欢。

茉莉喜暖,喜肥,而且特别耐旱,俗有“晒不死的茉莉”的说法。我家去年养了一盆茉莉。初夏时节,我们一家到上海休假去了,临走时给它浇了一次水之后再没去过问它。连续十多天,任凭烈日炙烤,它始终顽强地生长着。当我们回来时,它仍然郁郁葱葱,叶腋间竟然还长出了如珠的新蕾„„ 六、七月份是茉莉花盛开的时期。每当夜幕降临,白色的花蕾慢慢地像小伞似的张开复层的花瓣,露出楚楚的笑脸。乍一看,犹如娴静的白衣少女掩映在绿树丛中。

茉莉花的开放,给我们这个不会养花的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风一吹,花香四溢,屋里顿时会洋溢茉莉花幽雅的芳香。真可谓:“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呀!

茉莉的花朵不但可供观赏,还可以熏制成驰名中外的茉莉花茶。外出游玩或工余在家小憩时,取一些花茶泡饮,会使人觉得胸爽胃舒、心旷神怡。

茉莉花还被人们誉为“人间第一香”。我国古代妇女曾有以丝线贯茉莉花为首饰的风习。宋人杨万里有两句诗:“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就是写的这种情况。

我爱茉莉花色香味俱佳的品质。每当品尝芳香健胃的茉莉花茶时,沁人心肺的香气总是使我陶醉;每当听到抒情的江南民歌《茉莉花》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淡雅宜人的茉莉花。

评 析:文章先从外观突出茉莉花的特点:洁白、素雅。然后简介其种植历史。接着介绍它的诸多特点:枝干与叶的特点;用一个实例说明了茉莉“晒不死”的耐旱的特点;用“白衣少女”的比喻突出了花色的特点;两句古诗突出了幽香的特点;小憩饮茶突出了“味佳”的特点;结尾点题,突出了色香味俱佳的特点。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利,堪称佳作。

害虫的天敌——蜘蛛

七月的田野,金色的稻海随着微风起伏。这时候,有一群小小的虫儿正活跃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在这稻的海洋里。它们是谁?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它们就是蜘蛛。

我们伸出手捉一只看看,便会发现蜘蛛的身体有两个部分:头和胸为一部分,叫做头胸部;腹为一部分,叫腹部。它还有四对脚。这些脚可有趣啦,每只脚有好几节,能屈能伸。再往它的头胸部的上端看,那儿长着八只眼,别看它有八只眼,可都是单眼,视觉并不灵。因为蜘蛛的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因而,人们管它叫节肢动物。那么,这怪家伙干嘛叫蜘蛛呢?我们打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便可以知道,那上面记载着:“此物设一面网,物触而诛之,知乎诛不义者,取曰‘蜘蛛’。”这,就是蜘蛛名字的来历。

蜘蛛有它独特的本领,能结网,捕害虫。在一片空旷的地方,它悬空架网,好似张开了一张天幕,专等那些“飞来将”。在漫漫的大地上,人们也能随时发现一些张在地下的小网,这些都是蜘蛛专为捕捉过往的害虫而设置的。在春天或秋天的清晨,人们在草丛边、山坡上散步,有时还能看见车轮形的蜘蛛网。蜘蛛结的网可多啦,有时它把网结在树枝上,有时把网结在屋檐房角;有的结得像漏斗,有的结成一只笼似的。它们给害虫布下了天罗地网。

还有一种蜘蛛,它不会结网,可也有它的本领。这种蜘蛛没有固定的洞穴,整天东游西转,以猎取害虫为生。一旦发现目标,便腾空而起,抓住害虫,将自己两颗带毒汁的牙齿刺入害虫的身体内,然后,把害虫身体内的东西吸光。

蜘蛛是一种吃荤不吃素的动物,它的食物非常多,无论啥样的害虫,它都捕都吃,有时甚至吃比它身体大几十倍的小鸟。有一种叫“长脚蛛”的蜘蛛,捕食量大,一天能吃稻田害虫8到12只,多则30多只。蜘蛛就是运用它这种独特的本领,从事这种有效的除害工作的。

每当早稻收割完了,田间的蜘蛛也随着少了。可是,当人们种下了晚稻以后,它们又纷纷地出来了,开始了它们新的紧张的除害工作。

评 析:这是一篇用概述的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中间还适当运用了描述的方法。作者先抓住“节肢”的特点介绍了蜘蛛的身体结构,接着描述了蜘蛛捕虫的“独特本领”,最后概述蜘蛛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全文写得简洁明白,有条不紊,使读者对蜘蛛生理、生活的特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

学生写作:各小组成员根据已掌握的资料,选择你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植物或物品,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字数500字以上。

(五)出示评改要求,小组内互评,交流经验体会

(六)各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全班赏析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综合性学习《丰富多彩的桥——关于桥的探究学习》

⊙构思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桥的知识,培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并树立为家乡、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理想。

⊙过程 【教法学法】

教师在探究主题方面作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主题,组成5—6人小组。每个小组讲求自主合作,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方法搜集资料,然后经过讨论,写成专题报告,再作成果展示。

【教学流程】 导语设计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就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是啊,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生活中少不了桥,桥不但给人们带来很多交通上的便利,还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与感受。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桥”有着无穷的魅力。

借助多媒体,播放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桥 1.桥的发展史:古代、近代、现代

2.桥梁的组成: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梁防护建筑物 3.桥梁的分类: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

(三)活动前指导

1.确定探究主题。师生共同设计主题,最后列出以下几组。

(1)关于桥梁科学方面的问题,包括:①举例介绍桥梁建设的基本方法。②古代、近代、现代桥梁从建筑材料与建筑方法上有哪些不同?③介绍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座桥。④怎样才能尽量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⑤搜集当地的一座桥的资料,介绍其名字的由来或建造过程,探讨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价值。

(2)关于桥梁文化方面的问题,包括:①搜集有关桥的诗文、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说说桥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②搜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等,说说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③人们用“桥”造出很多新词,如商桥、书桥、心桥、友谊之桥等,请说说在这些词里“桥”有什么含义。

(3)关于桥梁建设的探讨,包括:①你认为你的家乡在哪里还需要建桥,建造什么样的桥②我们应该怎样建架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2.明确探究方法。每组要分工合作,用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杂志或到建筑工地去作实地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教师最好能提供一些书刊名称或网站,为学生引路)

3.明确分组和选题要求。全班同学根据兴趣、特长,组成5—6人小组,每个小组任选(1)

(2)中的一组题,再加上第(3)组的其中一个小题。

4.制订探究活动计划。每组的组员怎样分工?资料怎样汇总?选择哪些调查对象?„

(教师要辅导学生尽早做好计划)

5.明确成果汇报的要求。对所搜集的资料作分析、取舍,形成观点,相互合作,共同修改,写成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的内容主要有:标题、引言、主体、结语部分。作专题发言时,选出一名同学做主讲,口述时可利用幻灯片、照片、地图、录音等工具作辅助,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其他成员要做好介绍探究过程或谈自己的感想的准备。

(四)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及时的指导,要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经验,共同商讨对策,及时扫除探究活动的障碍。

展示成果(专题报告会)

这是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经验和感受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活动的价值,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口语和写作能力;培养对资料的搜集、分析、筛选的能力等等。因此,师生都要重视这个环节。为了使报告会开展更顺利,效果更好,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给与督促和指导。报告会的基本步骤:

1.按一定的次序请各小组的全体成员到讲台上,由主讲同学向全班报告该组探究结果。

2.其他成员作补充介绍,如谈谈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自己为小组做了哪些贡献,哪些方面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3.当观众的同学可以向作报告的小组成员提问,以答辩或讨论的形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4.教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指明活动的意义。

(六)延伸拓展

你对桥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小测验)1.下面这些桥那座是石桥?(C)A.南京长江大桥B

郑州黄河桥C

安平桥D

卢沟桥

第五单元2014.上

新课标

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学设计

执教

盛孝华

连续号()

2.下面这些桥哪座是拱桥?(B)A.郑州黄河桥B

赵州桥C

洛阳桥D

济南黄河桥

3.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你知道人类在古代都建了哪些有名的桥吗?

答案: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

4.世界上其他国家古代也建了很多石拱桥,你知道的有哪些?

答案: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

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以“我最喜欢的一座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将你“最喜欢”的原因说清楚。

2.“我是桥梁设计师”活动:

有了从探究活动中得来的知识,你可能正跃跃欲试,想亲手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桥吧!那还等什么呢?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先分组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汇报。

第五单元2014.上

下载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思维

    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间呈现出......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 密工作 金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员会主任 方银天金昌日报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中华人......

    创新思维:建筑监理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思维:为监理企业拓宽发展之路中国建材网c-bm [2008-12-10]我国实行建设监理制度已有20年了。前10年,监理市场竞争意识普遍淡薄,但是近10年来,监理市场逐渐成熟,监理企业之间......

    《创新思维破解发展要素瓶颈》范文合集

    创新思维 破解发展要素瓶颈当前,全县正在加速推进跨越赶超,力争县域经济走在全省山区县的前列。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突破要素瓶颈的制约,可以说,资金、土地、电力、人力资源等......

    思想汇报第五讲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我仔细聆听了郑伟老师的激情满满的党课讲座,从中获益良多,自此更加坚定了加入我党的决心与信念,坚持以一名共有主义党员的标准来要求......

    第五讲 见微知著(范文模版)

    第五讲 见微知著见微知著,不过见微知著这四个字并不是老子的原话,这句成语出自东汉初期的史学家,袁康的著作,《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中“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也就是说从......

    创新领导思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新领导思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佟艳玲 摘要: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曾一度陷入窘境。绥化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敢于创新思维,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依靠农业资源,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