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产养殖技术交流
放苗水温22度以上最好;
一、生产养殖现状
1、水体恶化严重
随着污染越来越多,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水质恶化问题突出,黑水、红水、蓝藻水等水体并不少见,浮头现象普遍,尤其在冬春季节更加严重,为了缓解浮头现象,不少养殖户晚上增氧机从来不敢停开,但治标不治本,泛塘死鱼情况仍经常出现。
2、由于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在动物养殖上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药残留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大威胁,由于日韩、美国及欧洲市场对食品的安全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严重影响到中国禽肉蛋类的食品出口
3、鱼病多治疗困难
在水质较差的池塘中,发病也较严重,如草鱼出血病、车轮虫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在局部区域的疾病“重灾区”,不少养殖户为了控制疾病,也是拼了命的往水里倒药,结果是越治越难治,甚至药物无效。
4、产量高、而效益差
养殖户整体计算产量和效益时发现,往往发现饲料系数偏高,养殖成本高,产量倒是上去了,而效益却没有增加多少,甚至下降,收效甚微。近几年来,鱼价低迷,而塘租、饲料、人工、水电等成本逐年增加,许多的养殖户面临着上述养殖户同样的困惑和窘境,养殖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已经成为较多养殖户关注的热点。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味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的办法已经不再奏效了,而常规鱼类养殖,如草鱼、罗非鱼、大头鱼、扁鱼、鲫鱼、虾等,也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是看日常管理技术能否跟上,那么对于常规鱼类养殖的养殖户,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呢?
二、乳酸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在养殖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提倡生态养殖技术。
乳酸菌对人体及动物(包括水产动物,以下统称动物)的作用:
乳酸菌在人及动物体内能发挥许多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和动物的整个消化系统中,都寄生着大量微生物。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三类:
①共生性类型,主要是兼性厌氧菌,在生态平衡时,它们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合成、消化吸收、生物拮抗和免疫等功能对宿主有利。
②致病性类型,正常情况下数量少,寄生于正常部位,不至于使宿主发病。若失控,则会导致宿主的不良反应。
③中间性类型,即同时具有生理和致病两种作用。微生物群的平衡,对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而乳酸菌就能够调节这种微生态平衡,保障宿主正常生理状态。乳酸菌是畅道常在菌,畜禽服用乳酸菌后,可以改变肠道内环境,抑制有害菌繁殖,调整胃肠道蔺群平衡。乳酸菌通过粘附素与肠粘膜细胞紧密结合,在肠粘膜表面定植占位,成为生理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向达到恢复宿主抵抗力,修复肠道菌群屏障、治愈肠道疾病的作用。如这个屏障遭到抗生素或其他因素的破坏,宿主丧失了对外来菌抵抗力,会使具有耐药性的肠内菌异常增殖而取代优势菌的位置,造成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失调。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乳酸菌能促进动物生长,调节胃肠道正常菌群、维持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效果;降低血清胆固醇,控制内毒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改善胃肠道功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乳酸菌通过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特殊酶系、细菌表向成分等物质具有生理功能,可刺激组织发育,对机体的营养状态、生理功能、免疫反应和应激反应等产生作用
在所有肠道细菌中,乳酸菌类可说是有益菌的代表。乳酸菌的种类很多,一般最常见的功能是它们能够代谢身体所摄取的寡糖及膳食纤维,以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物质,一方面为维持肠道适当酸碱值,产生肠道酸性环境,抑制坏菌的生长,并有助于营养素的吸收,另一方面,刺激肠道蠕动,加速毒素及代谢物的排除。
我国农业部在1994年批准使用的微生物品种肯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其中大部分为乳酸菌。乳酸菌耐酸,在PH为3.0—4.5时仍可生长,能适应胃肠内的酸性条件,饲喂后能在水产动物体内迅速定植,因此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微生物制剂。
下来我们就谈谈乳酸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
俗语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在养殖方面也一样,好的苗种才能养出好的水产品。
苗种繁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养殖工程,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种苗生产有利可图,且利润相对较高,特别是名特优品种的苗种,效益更加可观。因此,大大小小的苗种场都挤了进来,也都打着优质种苗的旗号。
苗种质量差异大,导致养殖效果不佳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黄颡鱼、罗非鱼等单性化程度低,养殖过程个体差异大,产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的表达。例如,在苏北主养鲫鱼的地区,近年来孢子虫病爆发严重,从09年初调查情况看,当地苗种中80%的客户池塘感染了孢子虫,死亡率在60-80%,损失严重。广东顺德、南海也有不少养殖户的黄颡鱼年底干塘时,出现规格达到半斤和不到一两个体差别悬殊的情况,此外,在中山、顺德等地,草鱼爆发白鳃病、出血病等问题已近似常态。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内的饲料投喂量也不断增加,饲料残饵和鱼类粪便大量积累。研究表明,投喂的饲料中约有80%的含氮有机物没有被利用,以有机碎屑和粪便的形式残留在底泥或水体中,而这些有机物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成小分子肽类、氨基酸,以及无机盐如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为了提高单位产量,饲料投喂量不断增加,残饵、粪便的量也增加明显,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分解有机物,必然导致塘底长期处于缺氧的环境,对于鱼类生长极为不利,但这将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诱发疾病的发生。因此,高密度高投喂量的情况下,需要人为的改变池塘的环境——科学的水质底质管理,如在养殖水体中人为投入乳酸菌原液,加速水体和塘底中有机物质分解,及时杀死水质中的有害病菌,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及时吸收利用,保持池塘营养物质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的繁殖生长,调节藻类平衡。保持池塘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过量投喂或投喂不合理,导致饲料没有充分利用直接排泄出体外,造成浪费;而投喂量过少,鱼摄食不饱,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满足生长,生长速度将减慢,饲料系
数升高。因此,科学的水质调控和合理的投喂方式非常重要。
解决方法:在育苗前将育池里的水清理干净,会呈现出黑色并带有恶臭味的污泥,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及药物残留,将乳酸菌原液喷洒的污泥中,让黑色的污泥变成黄褐色时加入水开始育苗、养殖。
水质管理要点:以预防式管理为主,防止水质恶化,及时处理异常水质发生;一般在育苗的中期按一定比例给水中喷洒一次乳酸菌原液调解水质平衡。起到杀菌作用无需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养殖生产时这时的鱼虾等生长速度加快,所需投喂料也增大,排泄物及其它污染因素增多,这时水质的处理次数就要增多,一般一个周期喷洒两到三次就可以了。
投喂管理 :看鱼投喂,有鱼多投,没鱼少投,投喂时可按一定频率给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乳酸菌原液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帮助消化,增强抵抗能力,加快生长速度,减少因大量投喂而造成的浪费。
养殖生产中使用乳酸菌:
1.减少病原微生物和不良藻类;明显增强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和抗病性,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用户反映,乳酸菌可使虾苗成活率提高近一倍,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
2.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水面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不断增多至布满水面。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颜色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cm的时间长且较稳定,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
4.鱼虾粪、池底杂质和下脚料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减少池底清理.
5.促进生长,增重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同等环境下,使用乳酸菌后,可提前上市,平均亩产提高20%-35%,产卵量增加,产卵时间延长。且孵化率较好;饵料不臭,一次投放食用不完,可在次食用。改善养殖环境。
6.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病害,增进健康,降低发病,减少疾病防护.7.提高养殖质量,保障养殖收益.QQ:94879779 电话:***
第二篇: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高温干旱天气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日期:2013年08月13日
7月份以来我省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使大小河流、山塘、水库和池塘蓄水量急剧下降,有的鱼塘水位下降达三分之二,给我省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了不小的的损失。
持续高温干旱,使养殖塘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据对水位较深的池塘水温测定,水温已高达36.2℃,超过了我省主要养殖生物的生长、生理极限。如我省养殖的大多鲤科鱼类,其适宜生长水温在15~32℃,超过32℃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升至34℃影响呼吸,37℃时失去平衡,41℃时出现痉挛和昏迷。海水蟹类的生长温度在15~32℃;南美白对虾尽管能耐35℃的高温,但其最适生长水温是25~32℃,36℃以上的高温造成摄食量大幅下降,影响蜕壳生长。因此,长期持续超过生长极限的高温,易使养殖鱼虾抵抗力下降。据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全省7月份的养殖病害损失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余杭2600亩乌鳢养殖,发病率达到57.7%,亩均损失4000多元。乐清某泥蚶养殖场有120亩池塘出现无症状的死亡现象,死亡率高达3.97%,经济损失近20万元。周边养殖场也有类似的死亡现象。嘉兴市嘉善县也有66亩养殖河蟹出现了高温导致的死亡现象。
当前正值养殖生物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排泄物和残饵多,会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使水质、底质环境恶化,病原菌大量滋生,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再加上近期高温干旱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天气,极易形成高温、低压、闷热天气,造成水体溶氧下降,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死亡。
因此,针对当前持续高温干旱和后续可能出现高温、低压、闷热气候情况,对水产养殖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适当减少投饲量。在持续高温情况下,更要注意科学投饲。可
适当降低投饲量或减少投喂次数,注意饲料质量,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等,提高鱼虾的抵抗力。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治水质恶化。
2.适量加换新鲜水。有充足水源的地方要及时加换新水,并使池塘水位尽可能维持在最高水位。一般7~10天注入新水一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
3.及时开启增氧机。要增添增氧机、抽水机等机械设备,增加增氧次数,防止鱼虾缺氧浮头。要特别注意中午和后半夜增氧,雷阵雨天增氧,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必要时全天增氧。
4.加强水质环境管理。生石灰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每10~15天按每立方米水体25~30克的剂量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消毒3天后,施投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5.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气候突变。高温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和高温闷热天气,容易引起水质突变和鱼虾应激反应。因此请各养殖户注意气象信息,平时要勤巡塘,及时掌握天气、水质、鱼虾吃食活动变化情况,尽可能保持水体环境的稳定,预防鱼虾病害的暴发。
6.及时进行疏捕。要准确估算每个池塘的承载能力,对密度过高的池塘进行适当疏捕。已达到商品规模的可适当捕大留小,鱼苗塘要及时分塘养殖,降低养殖密度,力争把因高温干旱造成的渔业损失降到最低。
7.温室养殖要注意通风。
第三篇:水产养殖新技术
太阳能光催化植物净水方法
在养鱼水面设置太阳能光催化植物浮床,其上设置充气提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依次水平设置泡沫海绵、玻璃珠光催化反应帘、水栽植物。太阳能光伏发电带动充气泵工作,将空气送入提水管内放置的释气石,微气泡携水上升,提送至浮床,经泡沫海绵过滤和玻璃珠光催化反应帘,泡沫塑料海绵过滤后截留的固相杂质排除;水与玻璃珠上涂有的TiO2光催化薄膜接触反应,将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成小分子态的无机氮和矿化物,再经光催化处理后的水流经水栽植物,由植物营养吸收,净化水流出浮床,回落养鱼水域。本发明可在养殖水面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过滤净化、增氧,还可用于环保和绿地景观水域的水质处理。
浮岛式太阳能光伏纳米净水装置
由填料桶、布水盘、气提泵和太阳能光伏气泵装置组成;填料桶底部分别置有硬管和出水管,四周固定泡沫塑料浮体;填料桶内间隔设置至少两层筛网板,筛板间填充多种生物净水纳米功能材料;布水盘底部带有通孔,布水盘由槽板构成槽沟,各槽沟均连通;槽沟内铺设过滤海棉;布水盘覆盖在填料桶上;输气管置于硬管内;输气管一端联通充气泵,另端联接散气石,硬管上端口伸出布水盘;两块太阳能光伏电板分别与填料桶连接;太阳能光伏电板的输出线路通过充放电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分别与蓄电池和充气泵的连接。本新型适合于野外养鱼池塘、污水处理厂、污染修复水域以及景观绿地。
鱼菜共生系统
鱼菜共生系统,是养鱼池与无土栽培植物组合的“黄金搭档”。养鱼污染的水,供植物吸收净化后,再返回来养鱼。系统中的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鱼、菜双方有利的方向流动,是物尽其用,无废化生产,属典型的生态循环经济。
目前正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是工业化养殖,国内外都已产业化运作,追求规模效益,规模越搞越大。例如,江苏省淮安市的鱼菜共生系统一个车间为2000平方米,湖北省宜昌市的鱼菜共生系统一个车间为3000平方米,浙江省外销规模有的已达1万平方米,并已成功地销售到意大利、新西兰、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另一种是休闲性“家庭版”养殖,追求的是袖珍化、平民化,搞超集约鱼菜共生,规模越搞越小。
鱼蛋白多肽水产饲料
在公知的水产饲料中添加鱼蛋白活性多肽、葵花粕、麸皮、鱼粉、矿质元素等;本发明既含亚油酸又含鱼蛋白活性多肽,具有对营养吸收好、营养均衡、可全面调理动物免疫机能;可增加幼苗成活率、提高生产性能。
池塘封闭循环水养殖废水脱氮的试验研究
确定封闭循环水养殖池塘系统对养殖水体的脱氮能力。循环净水系统主要有生物合成固氮、污泥吸附分离脱氮、光化学脱氮、微生物脱氮、物理脱氮等环节,采用海洋监测国家标准方法对系统中的养殖水体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养殖水体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37%~27.35%,22.45%~44.74%和22.00%~79.53%,脱氮解毒效果较好。
第四篇: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一)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1、水质要求:养好一池鱼,必须管好一池水。水质必须符合鱼虾蟹类的生理要求并能满足它们的生长繁殖所需。
2、执行标准:我国国家标准《渔业用水水质》(GB11607-89)及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农业标准《淡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1-2001)。主要指标:溶解氧一天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 mg/L;酸碱度,即PH值在6.5-8.5之间;氨氮小于0.6 mg/L;硫化物小于0.2 mg/L。
3、控制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调节水质,为鱼类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物理方法有:使用增氧机、使用水质改良剂、合理换水。化学方法是使用化学改良剂。生物方法是使用微生物菌调节水质。
4、正确使用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三开”即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阴天,次日清晨开机到日出;半夜前后开机到日出。“两不开”是傍晚不开机;阴天白天不开机,要开长时间开机。
5、注意事项: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调节水质,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药物和化学制剂。
(二).培育和选用健康苗种
水产苗种生产与引进要符合《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之规定。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生产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须经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疫。放养的鱼苗要体色正常、皮肤光亮、体质健壮、遗传性状稳定、健康状况良好、规格整齐、数量准确,一次放足,规格50—75克为宜。
(三).提供优质的饵料
饵料营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合理地选择饵料品种,科学地投喂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使用新鲜杂鱼,应及时投喂,确保鲜度;使用冷冻杂鱼,应严格控制解冻时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致使腐败变质。
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NY5072—2002)和各养殖种类配合饲料营养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四).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超负荷养殖易引起养殖环境恶化,疾病爆发蔓延,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商品率低等问题。养殖密度必须严格控制,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苗种放养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放养时应用5%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对苗种进行彻底消毒。放养时将装有消毒鱼的桶或筐轻轻放入水中,让鱼自行游出,进入养殖水体。
(五).进行合理的混养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一方面尽可能最大的利用水域空间,获取更高的产量,另一方面各种鱼的合理搭配对水域环境起到调节作用,避免水质恶化,也就是吃食性鱼搭配部分滤食性鱼,上层鱼搭配部分下层鱼。
(六)、采用轮捕轮放技术
轮捕轮放,即“一次放足、分批捕捞、捕大留小”的放养方法,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l)缓和了混养密度、投饵施肥与池塘溶氧不相适应的矛盾
(2)避免了饲养前期鱼种放养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缺点
(3)做到了常年合理密养,合理利用饵料,充分发挥池塘的周年生产潜力。
轮捕轮放一般从每年6月开始,到年底结束。轮捕主要对象是放养密度较大的鲢鳙鱼和养殖后期不耐肥水的草鱼、团头鲂。罗非鱼只要达到商品规格也能轮捕,鲤鱼、鲫鱼、黄颡鱼因捕捞困难,难以轮捕。
如果6月以前由于鱼种放养时间不长,池鱼增重不多,那么一般不轮捕。7至9月水温较高,鱼类生长快,需要轮捕稀疏密度。10月以后水温日渐降低,鱼类生长慢,除捕出符合商品规格的鲢鳙、团头鲂和草鱼外,主要应捕出易受低温影响致死的罗非鱼。
为了掌握轮捕的时间及数量,除经常观查池鱼浮头、摄食和生长情况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水温条件下,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净产量和各饲养阶段的增重比例,以此推断渔池最大容纳量的出现时间,作为适时轮捕套养依据。
(七)、科学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疾病预防和合理使用渔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学和营养学来指导养殖生产,在充分了解常见病及其流行的基础上,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主要任务。渔用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的规定。
1.遵循原则:
(1)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2)严格遵循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3)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建议使用生物渔药、生物制品。
(4)鱼病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参见常用外用渔药及使用方法表,参见内服渔药表)
(5)食用鱼上市前,应有休药期。(参见常用渔药休药期表)
2、禁用渔药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参见禁用渔药表)
3、给药方法
遍洒法、口服法、挂袋挂篓法和浸浴法。
(八)、日常管理
(1)、巡塘:坚持早、晚巡塘各一次,观察水色及鱼的活动、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水质调节:4、5、9月份每20天注排水一次,每次为池水的三分之一;6、7、8月份10-15天注排水一次。使池水透明度不低于30cm,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池水PH值达到7-8。
(3)、鱼病预防:
池水消毒:养殖期内最好用微生物制剂防治鱼病。每10天一次,每次1000ml/亩,全池泼洒.工具消毒:每周2-3次,用 5%的食盐水浸洗30分钟
第五篇:水产养殖
水产菌液EM
效果:
* 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 促进生长发育、增重,增加产量;
* 改善肉质;
* 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
*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用法用量:
1、池塘养殖,放苗或水花前3-4天每亩用2000ml全池泼洒,放苗或水花时,用30ml兑水
10公斤,浸泡15分钟,每亩泼洒2000ml,以后每隔15-20天,每亩用2000ml泼洒。
2、水库使用,每亩按1000-2000ml使用一次,每15天使用一次,最好配合使用有机复合肥,这样效果更佳。
3、全池泼洒:0.5~0.8ppm,即1米水深,每亩使用约1000ml,10~15天使用一次,养殖种,后期可酌情加大用量至2000ml4、拌料喂养:使用饵料重量的0.3~0.5%,即每100公斤饲料用300~500ml,可以喂养鱼类,虾类、黄鳝,龟类等各种动物。
一、养鱼:
1、水面处理:放养前3~10天,用100倍农富康水产菌液泼洒水面,每亩约需农富康水产菌液2公升(视鱼塘深浅而定)。以后可视情况每月泼洒一次(用量可适当减少)。
3、饲料处理:可用农富康水产菌液对饲料进行发酵,将发酵好的饲料按1~3%的比例均匀掺和入鱼饲料中投喂。也可用100倍左右浓度的农富康水产菌液喷洒饵料,以喷湿为度,马上投喂。或者用500稀释液均匀拌和饲料后投喂。
二、甲鱼:
1、饲料中添加农富康水产菌液,每公斤饲料用农富康水产菌液3毫升,稀释后均匀拌入饲料。
2、养殖池中泼洒农富康水产菌液,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为10mg/L。每次换水时泼洒。
3、饲料加工处用农富康水产菌液1000倍喷洒,可有效消除臭味,改善环境。
三、对虾:
1、养殖池中泼洒农富康水产菌液:在对虾体长0.5~2.5CM时,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2~3mg/L,每4天泼洒一次;对虾体长至2.5以上时,使水体含农富康水产菌液浓度4~6mg/L,每3天泼洒一次。
2、换水方法:前期每8天换水一半并吸污;后期每6天换水一半并吸污。
3、饲料中添加农富康水产菌液:以饲料0.2%的比例取农富康水产菌液,稀释后拌入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