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小组组长: 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调查小组成员: 李穗婷学号:200907024211
苏小宇学号:200907024220
温潇婷学号:200907024222
刘念一学号:200907024215
刘仕琳学号:200907024216
执笔者: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产业相比,是带着对人类、社会、自然更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场探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变革。地球环境的衰老和恶化加快,人类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绿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它并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解决人类在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下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地都牵起生态产业热潮,而我们中国这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身边各个年龄段的人,农村相关产业以及广东的一些新兴工业区
时间:2010年8月10-25日
地点:佛山南海九江镇、清远市、佛山顺德区等
主题:生态产业的发展状况
调查的主要方法:实地考察,访谈、和网络报刊
一、发展生态产业的背景
在古今的人类发展史中,我们一直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拓展生存空间。而且征服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强烈,涉及的空间影响一次比一次时代大。人类从游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农业革命在使人类在安居乐业的同时将大片森林、湿地夷为农田。工业革命开拓了资源,用机器解放了人的脑力,创造了人类局部居住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更发现了自然条件恶化,灾害加剧。生态系统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以掠夺80%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实现了20%人口从农业社会过渡到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占世界人口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年消耗地球上资源开采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在当今的自然条件下要在几十年时间内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既没有广阔的资源做后盾,也没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作缓冲,无论是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的发展模式还是后工业化高消费高影响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这意味着在不改变人类千年发展下来的社会生存模式下,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经济,以此促使我国发展,是最可靠的发展道路。
二、生态产业的概念
生态产业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退化的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结构及功能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转型。
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将涉及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创新: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需求
三、生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由于生活地域限制,我们主要调查收集了南方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传统生态农业的启示
广东省南海区九江镇是珠江三角洲内为数不多还保留着传统的桑基鱼塘养殖和种植业的混合生产模式。这里地处珠三角腹地,地势低洼,气候温和多雨,以前经常会闹洪涝灾害。于是人们便深挖低洼的地方作为鱼塘,所挖出来的泥土垒在塘基上,一来可以防涝,二来塘泥肥沃适合,适合在塘基种上果树或桑树。后来人们发现养蚕利润大便成为桑树居多了。养蚕的过程中蚕蛹巢、蚕沙、缫丝废水等可以用来滋养鱼塘,是天然的鱼饲料。而养鱼所获得鱼肥泥又可以营养基上的树木,形成了能量循环的生态系统,也是杜绝排废量的环保生产链。
桑基鱼塘的发展,节省了养鱼种树的肥料开支,又涵养水土,促进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使人们的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和谐并存,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虽然这只是一处小小的生态产业循环,但也启发了我们:假若将多个不同生产环节互相环扣,上一级的生产废弃物变成下一级生产的材料,这样不同的生产业便能节省生产过程中的经费开支,亦能产生更大的环保影响范围。如今的桑基鱼塘虽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区域,但我们依然看到在树影婆娑的果树下,池里肥鱼游动,一亩亩塘池映照阳光,不禁令我们想起如此美妙的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一传统的生产模式正是揭示了生态产业的闪光之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双赢才能更好地生存。
材料二:广东顺德的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现代生态产业模式
顺德将选择光伏产业、环保科技、新型材料、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打造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吸收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建设珠三角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产业城,打造生态环境优良、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生产型服务基地。“生态、低碳、创新、融合”是本次规划的理念。规划形成北、中、南三个功能区,北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和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以现状工业为基础,通过植入新的具有带动性的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带动原有产业升级;南部产业区以发展新兴工业为主,是顺德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集群创新拓展的主要载体;中部为综合服务区,以研发、教育、旅游和生活居住等综合服务职能为主。
广东现代的生态产业模式多数是以园区规划为主,结合地理环境建设,注重区内环境绿化和生态的保护。而产业内容也倾向于新能源、高新技术打造型环保环保低碳生产。环保材料为主。这种环保生态产业模式不但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节省开支,控制废物排放,而所产出的产品在其寿命中乃至废弃时,对自然环境也是低碳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我们认为这种优化的环保产业模式是今后产业调整的明确目标,一旦一个区域的生态环保产业打造得有声有色,必定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专家关注和技术的研发引入,使当地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政府积极投入和高度关注的原因。
这一现代生产模式是我们现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我们相信它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会发挥辐射力更强的环保生产成效。
材料三:香港新型环保地转——垃圾循环再用的优秀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环保地转:把不用的建筑材料与家居废料回收,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有用的环保地砖。这是主要把回收的垃圾分类、消毒,再加入特殊的化学原料风干即成。所含物料八成是回收回来的垃圾制造过程只需要一天时间。环保地砖可承受的压力与一般地砖无异,售价只是普通中档地砖的水平。而且它把很难回收的玻璃制品材料亦运用其中,不仅可以减轻垃圾压力,还可节省资源。
垃圾回收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的垃圾处理,大多数都是焚烧和填埋为主,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对大气的污染非常严重,而藏埋在地底的废物也会析出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假若农民再用其耕种,其作物必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每年因垃圾污染的土地不计其数。而这次香港所研制的环保地砖,非常合理利用了垃圾资源,变废为宝。我们认为,垃圾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小组也曾到过街头的果皮箱观察了一下,发现虽然有些果皮箱是标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但里面的垃圾根本就没有分类,可见人们的环保分类意识低,急需加强。
四、生态产业的前景和思考
建设生态产业链,是当今世界各地热点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地球母亲不能再受伤害了。由此也可见生态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它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将会不断上升,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会成为生产产业的主流。
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谋划设计生态产业的同时,我觉得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点点滴滴地积累环保的力量,努力践行低碳生活,为今后的子孙,环境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如松 杨建新 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产业生态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沈满红 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疏松土灌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带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摄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保生态规律的事,受到的自认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法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0以上陡坡严汉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进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植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间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阵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据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田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当地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山东某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调查人姓名:
学院:
专业:
校园卡号:
目录
总标题 1 前言 1 生态环境概况 2 水资源 2 土地资源 3其他方面 5 分析总结及意见建议 6、4、7、8 山东某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一、前言
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处理好“三农”问题十分必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中央又连续多年出台关于改善农民生活的“一号文件”,农村的各项生活指标都朝着更加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与此并不协调发展的却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村环境法治建设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为实现生态文明,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势在必行。调查显示,农民具有了一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但农业环境立法体系有待完善,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具体行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措施欠缺,农村环境司法救济有待加强。因此,应采取完善农业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普法宣传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工作、加强农村环境司法工作等措施,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次调查的目的也就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些许帮助。调查方法:走访村民,走访村支部,兼用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四村。
对象概况:本村共有263户,886人。本村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农闲时的外出务工或在本村旁的农产品企业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其他工业企业的影响,具备典型农村环境的特征。
二、生态环境概况
1、水资源
从生活用水上来看,本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使用自来水,约占总比例80%,使用井水约18%,还有不少人以外购的山泉水为饮用水,约占48%,从用水来源上来看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村民的饮用水整体上较清澈,但自来水因漂白粉等使用过度而造成浑浊,这也是造成不少人外购山泉水为饮用水的原因。由于工业的影响较小,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村民的习惯喝水方式是饮用开水,目前已达100%,经过沸腾后的水对很多可以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进行了杀死,保障了人体的健康需求。因而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的饮用水不会对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是比较安全的。
生活用水状况
自来水井水其他
再者,从生产用水上来看,本村临近有一条常流河,水量受源头的水库按时间安排调配,并且耕地四周修有水渠,外加农民自家配备的灌溉设备,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
但在于污水的处理上,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村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大多数家庭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加之,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在雨水冲刷后汇聚并也将最终汇入河流中去。除此之外的人们随意倾倒入河流中的垃圾也进一步污染了河流、池塘等。基本上绝大多数的河流、池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土地资源
本村居民人均耕地0.6亩农地,再加上对外承包给农产品生产企业的600亩农地,总共约1200亩农地。其中,有400多亩农地只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约占33%,有680亩只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约占57%,有120亩农地既种植粮食作物又种植经济作物,约占10%。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旱稻、红薯等,其中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茶树、杨树、园林树苗以及各类蔬菜等,其中以花生和茶树为主。
土地种植农作物状况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者皆种植
本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固体垃圾,每年约20吨,其中包括生活垃圾,养殖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8%、10%。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垃圾的数量呈上涨趋势。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很多的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化肥的使用越来越多,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农用地膜既是农民的好帮手,又是破坏农村环境的元凶。农村所采用的农膜,大部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也较大。把它埋在土壤里,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任其随风飘落,严重影响着环境卫生。据估计,有大约30%的农地存在固体垃圾污染问题。各类垃圾状况
生活垃圾养殖垃圾秸秆垃圾其他
另一方面,农药与化肥使用不当。农药与化肥的利用既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农药与化肥的利用在其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农药、化肥的残留不仅使农作物中有害成分显著提高,也使土壤的品质严重降低。所以农药与化肥也是破坏当地农业、破坏当地农村环境的元凶之一。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导致农田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土壤板结这一情况在各处耕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农药污染的土地更是严重。
3、其他方面
大气资源方面,在本村,很多村民家炊火依然采用传统的木材、杂草燃烧;在冬季取暖时,大量有烟煤被使用;在收割的季节,村民对秸秆的就地焚烧;等等这些都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空气质量的危害。
生物资源方面,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很多有益的昆虫被杀虫剂无差别杀死,很多存在潜在价值的植物被除草剂无差别消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另外,养殖场的病死禽畜通常被随意丢弃入河流、池塘以及路旁,加大了传染病的传播的可能。
气候方面,本村位于鲁南地区,属于偏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近年来,受全球半暖影响,连续两年出现暖冬现象,对病虫害的加剧起了促进作用。
三、分析总结及意见建议
整体上来看,本村的生态环境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生态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属于较轻程度上的污染。空气质量比较好,基本属于良好等级。然而本村村民对于村庄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因而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长此以往,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之前就进行解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周边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淡薄。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本村村民仍以中老年村民为主,大多数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文化水平较低。村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意识。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他们不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它包括了人对环境的需要、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农民的环境意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当前,广大农村大多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速度。
2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3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鉴于此我们给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村民干部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使其认识到紧迫感和责任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组织一些可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在村子里设置专门的回收站点,并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也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件无意识中的自觉行为。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广大群众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倡导购买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
2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加强城镇生活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废水排放的管理。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产业,要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
3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4地方也应密切配合政府给予生态环境以足够的重视,制定地方的生态规划,定期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生态检查和验收。针对污水的随意排放,由地方出资修建规范的排污沟道;针对固体垃圾的随意堆放,建立一些固定的垃圾回收站,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垃圾的处理。
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在不久的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基础,我们必须时刻提高保护意识,在不破坏它的基础上发展。
第四篇:2020年全县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上半分析报告
2020年全县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上半分析报告
根据州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有关材料的函》,现就康乐县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上半分析报告如下: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涉及中医中药产业行动计划中相关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康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成熟,面积大,品质佳。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2万亩,产值达2.1亿元,主要品种有当归、党参、柴胡、羌活、牛蒡子、黄芪等。尤其是膜侧当归栽培,不论是种植规模,当归品质,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其种植面积占全州中药材面积的80%,平均亩产值达2500元左右。
1.中药材种植的种类及规模
我县2019年栽培中药材有当归3.1万亩、黄芪1.8万亩、柴胡0.67万亩、羌活0.49万亩、防风0.36万亩、牛蒡子0.21万亩、款冬花0.18万亩、其他中药材0.34万亩。总面积7.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6252亩,占中药材总面积的8.8%。
(1)当归: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县第一大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沿莲麓、景古、五户、草滩、上湾、八丹、鸣鹿、八松、白王一线的乡镇种植。所产当归因归头大,品相好,深受省内外客商的欢迎,经撞皮加工后的归头成品畅销广州市场。我县是膜侧当归种植的研发地,最早在景古镇试验成功,并在县内外推广种植。2019年全县种植面积3.1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3.7%。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591亩。
(2)柴胡:在全县均适宜种植,2000年引入我县,采用夏田套种栽培方式,发展势头强劲,已跃居我县第二大中药材,个别年份种植面积一度超过当归。2019年种植面积达0.67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4%,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1774亩。
(3)牛蒡子:2000年开始引进种植,以夏田套种为主,全县均适宜种植。近年来我县药农摸索出了全膜玉米秋末冬初套种牛蒡子,来年牛蒡子保苗并地膜二次利用种植蚕豆,第三年牛蒡子独长收获的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2019年全县种植0.21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296亩。
(4)黄芪:自2000年引入蒙古黄芪后,逐渐大面积发展种植,全县均适宜种植,以胭脂镇晏家村较为集中。2019年全县种植1.8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25.4%,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887亩。
(5)款冬花:20世纪90年代开始驯化种植,种植地域主要在高寒阴湿区及中部川水地。2019年全县种植0.18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2.5%,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236亩。
(6)宽叶羌活:是我县种植的特色中药材,农业科技人员最早于2004年将宽叶羌活驯化成功并在县内外推广种植,分布区域与当归相同。2019年全县种植面积0.49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9%,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
(7)防风:2000年开始种植,用种子直播或者麦田套种,全县各地均有种植。受近三年来价格低迷的影响,2019年仅种植0.36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5%,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591亩。
(8)其它药材:有黄芩、丹参、秦艽、木香、百合等,2019年种植面积0.34万亩,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4%,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为340亩。
2.中药材产业服务状况
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县城农贸市场(柴胡及党参苗交易)为中心,以当归产区乡(镇)农贸集市(种苗销售及野生药材购销)为辐射的市场雏形。县内常年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其产品贩运的营销户已达到300多户,他们活跃于当地农贸市场与药农之间,年交易中药材2655吨。县内中药材贩运加工户普遍资金量小,购销能力有限,且加工仅限于产地粗加工,如当归分级削头干制,党参穿串、揉搓干制,黄芪揉搓干制分级等。全县已有35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但限于资金、技术等问题,带动能力不强。始建于2006年的甘肃义顺莲花山药业公司,虽然开发出了中药材叶面肥,畅销陇中中药材产区,开展了党参育种和野生药材红景天驯化种植的研究,并开发出了当归精深加工产品当归醋,畅销陇原,但仅加工当归削制后的归腿,加工能力有限。由于我县市场建设滞后,产地粗加工受限,致使我县大部分中药材仍以原药鲜药外销,中药材加工增值环节薄弱。
在技术服务上,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骨干、乡镇农技站为主体、科技示范户及种药大户为基础的中药材栽培技术服务体系,农技人员着力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及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栽培技术方面的示范推广。一部分种药大户致力于当地野生药材的驯化种植和中药材栽培技术创新上,不但使自身提高了效益,而且为当地农户探索出了可借鉴的创新技术。在中药材收挖机械上,从农机具补贴目录看出,我县已引进购置了20多台挖药机,其中省上项目补贴6台,农户自行购置10多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芪等中药材的收挖难度。这些都为我县发展中药材注入了活力。
二、重大带动性工程进展情况
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66家,从事中药材产、供、销的有125家,青年农场主从事中药材种植的 家。经过多次培训和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促使8家合作社和1户家庭农场注册了中药材商标。省州级示范社中从事中药材种植的有31家,占比为50%左右。
三、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中药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中药材市场体系不健全,当归等鲜药交易弊病多
多年来,康乐县没有产地中药材正规交易市场,所产当归等药材80%以上的未经加工,以鲜药原药外销,通过个体商贩贩运到渭源、会川和岷县的中药材市场;18%的药材经药农或当地贩运加工户粗加工后(当归分级削头;党参穿串、揉搓干制;黄芪揉搓、分级等)再销售;除草滩乡多乐村、五户乡朱家村等极个别村的种植贩运户对种植或贩运的当归进行切片、撞皮后销售。另外,甘肃义顺莲花山药业公司收购部分粗加工后的归腿进行深加工。而绝大部分药农将收挖后的当归鲜药带土堆放,坐等收购商贩前来上门收购,由收购商贩直接或经粗加工后上市交易。由于鲜归带土较多,收购商贩在当归收购交易中多采取按药材堆子大小凭经验估计数量及总收购价的方法(俗称“断堆儿”)收购,这种方法虽然省事,但对药农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也有采用取样折土称重的收购方法(俗称折母子),收购商贩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通常在样本上做手脚,存在欺骗种植户行为。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鲜药交易习惯,导致药农与收购商贩在利益分配上有失公平,极大挫伤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当归种苗质量极不稳定,早薹烂苗较为普遍
多年来,我县栽培当归成药所需种苗全部依赖岷县、漳县、渭源、宕昌等地,当归种苗起苗后被种苗商贩贩运到成药栽培区销售,由于种苗内在质量从外观上无法识别,育苗户凭良心育苗,贩运户靠信誉交易,药农购种苗持撞运气的态度,种苗销售环节无质量维权追责机制,使种苗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2015-2017年当归苗行情持续看好,土把子苗(含土量≥70%)市场售价均达20元/公斤以上,受利益驱动,部分利欲熏心的育苗户育劣质苗。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混用甚至全部用火药籽(2年生早薹当归上收获的种子)育苗,另一方面为了增加产量违规早播,这就增加了早薹的风险。通常当归成药栽培田早薹率10-30%,但据调查,康乐县2017年有1/3以上的当归田早薹率高达70%以上,抽薹后的当归根部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不得不被拔除。当归苗的冬贮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近年来育苗户和贩运户在种苗冬贮中为了省事,多数将装在编织袋中的土把子种苗连同编织袋整袋埋贮,由于当归苗的呼吸作用发热易引起闷苗,将会加剧移栽后的烂苗。这样,由于当归种苗质量不能保证,迫使栽药户不得不用较大的栽植密度来保证最终的收获株数,这无疑会增加种苗成本;同时也增加栽种劳力投入。据调查,2017年由于种苗个体大,加之土把子苗含土量大,价格高,大部分药农用土把子苗50-100公斤/亩,仅种苗投入就高达1500-2500元/亩(而当归的实际苗用量只有15-30公斤/亩)。尽管投资如此大,但2017年6月底,当地近1/4的当归田因拔薹后严重缺苗而绝收破种,还有一半以上的当归田因缺苗或局部严重缺苗而补种蔬菜。可见,外来当归种苗质量实在令人担忧。
3.病虫害发生频繁,缺乏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
我县中药材总体遭鼢鼠危害严重,当归病虫害种类较多,根部病害主要有麻口病、根腐病、水烂病等,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和西园尾蚜等,叶部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和红蜘蛛。2017年又出现了一种叶片发紫,根部维管束变褐的新发病害。当归麻口病造成根头表皮粗糙,内部组织呈海绵状木质化,失去油性,质量和商品价值降低,目前当归麻口病在康乐县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严重的地块达90%以上,常规防治中杀虫杀菌剂土壤处理、并配合蘸种苗和灌根的措施,由于操作繁琐,药农难以全面接受。因此,当归麻口病和地下害虫的防治基本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中药材上的禁用,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能够防治,致使近几年当归麻口病和地下害虫发生呈加剧趋势。当归根腐病和水烂病在部分地块发病严重,目前生产中也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4.耕作施肥不合理,规范化种植受影响
我县当归老产区由于轮作周期太短,种植年限长而出现土壤障碍,存在不宜继续种植的问题,如胭脂镇唐哈村在九十年代曾经是我县远近闻名的当归村,近年来种植的当归体小病杂,品质产量上不去,已不适宜种植,草滩乡多乐村、五户乡朱家村也逐渐显露出类似土壤障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药农不重视有机肥施用或缺乏有机肥,在中药材种植上基本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出现重化肥轻农家肥的不合理现象造成的,这种问题在柴胡种植上尤其突出;土壤缺乏农家肥,造成土壤板结僵硬,通气性差,易烂根。还有部分药农为了追求产量,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且氮磷钾比例失调,造成作物营养失衡,肥料利用率低下,污染了环境,如景古镇当归种植中部分药农仅磷酸二铵亩用量达50—100公斤;另外部分药农将未腐熟的有机肥直接上地利用,使土壤带有大量病菌和虫卵,造成病虫害传播。这与中药材GAP种植(即良好的种植规范)不相符合。
5.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良种化程度极低
我县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全部由农户自发引种或驯化繁育,绝大部分仍采用原驯化来的中药材复合群体种子,混杂退化严重,谈不上优良品种,如蒙古黄芪虽然产量较高,但种子种苗中常常混有膜荚黄芪。近几年,我省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也针对道地药材良种化程度低的现状选育出了一些优良品种,如岷归系列、陇芪系列、渭党系列、中柴系列等,但由于没有项目支撑,引种试验示范工作开展较少,优良品种在生产中所占比重低,未能在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
6.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化服务受限
我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少,全县共有20多个贩运粗加工户,主要从事产后清洗、撞皮、切片等加工和中药材贩运,并多以家庭作坊方式组织生产,加工场所简陋,手段原始,工艺落后,加工数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绝大多数加工户存在资金短缺,收购加工规模有限,缺少切片机和烘干机等加工机械,加工产品档次低,数量少,诚信经营意识弱,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还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也由于资金缺乏,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基础设施不配套,药材销售及加工还是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运转,经营规模小,带动优势不突出。
7.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经营模式单一
我县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加之规范化生产、产地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较少,大多数群众只是跟风而动,行情好时一哄而上,造成滞销降价,大面积带来小效益,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对资源的浪费,部分种植户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种植的药材达不到企业生产加工的标准,产供销严重脱节。另外,我县中药材主要以当归和柴胡为主,规模以上的中药材种植较为单一,导致全县中药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下一步打算
1.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规范管理机制
针对我县缺乏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的现状,建议县上拿出资金建立一处以当归交易为主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方便广大农户就近上市交易。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管理市场。扶持发展中药材电商事业,完善电商基础设施,通过电商与药农签订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订单的运作方式,把康乐中药材产品推出去,树立康乐中药材品牌。
2.实行无公害防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针对我县中药材病虫害发生较多的问题,成立中药材专题项目组,开展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同时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环节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中药材上使用,切实保障中药材生产质量安全,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3.推行合理耕作施肥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
针对我县当归老产区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引进土壤微生物改良制剂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提倡5年以上轮作种植,鉴于中药材种植大户土地有限,倒茬困难,县上应给予资金扶持。在中药材种植中,充分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
4.引进优良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由农业部门成立课题组,负责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中药材优良品种,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并通过建立优良品种的种苗生产基地,提高我县中药材的良种率。突出抓好八丹、流川一线的党参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对中药材育苗户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对药材品种正本清源,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坚决杜绝伪劣品种的种植。
5.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产业化经营
县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在农业部门和企业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制定出适宜我县的生产规范强制性标准,通过企业与药农以订单种植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强制性标准保障中药材品质。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维护企业和药农的各方利益,解决企业和药农之间在履行合同上的矛盾,建成一种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农户生产的联动式生产经营机制。通过精深加工,使企业创品牌,品牌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扶持中药材贩运加工户扩大购销规模,引进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扶持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积极参与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及地产中药材的购销加工服务。同时对自发购置挖药机和中药材加工机械的农户给予农资补贴,通过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实行产业化经营。
6.健全信息网络,推行多元化种植
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健全中药材技术信息网络,收集国内外的市场信息,为广大药农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与市场信息,正确引导药农按照市场规律科学生产。动员订单种植的药农树立诚信意识,严格按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操作,切实种出符合标准的中药材。同时倡导广大药农实行中药材多元化种植,通过增加种植中药材种类抵御市场风险。
第五篇:高明区七大工业产业发展质量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高明区七大工业产业发展质量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1-08-3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上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并走上向工业化中期、新型工业化过渡的发展阶段,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769.2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34.53亿元,GDP贡献度达到78%。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转型升级,呈现支柱产业稳步发展、主导产业增长迅猛、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和淘汰落后产能颇见成效等特点。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业发展总体规模仍较小。虽然形成了金属材料加工、纺织服装、石油塑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三新”、光电器材通信等七大工业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但龙头骨干企业不多、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竞争力相对薄弱。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集群化发展仍然欠缺能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打产业;集群程度较高的产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市场竞争力不高、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根本性的改变。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发展瓶颈日趋收紧,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我区经济发展道路上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探讨目的在目前土地资源枯竭、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通过对七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质量状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探讨我区工业产业发展主导方向。
二、探讨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按照特定的指标将七大工业支柱产业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产业发展质量情况,并做出产业发展方向的初步判断。
三、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过程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所谓生产要素积累,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是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所谓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指的是土地、能源、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更加有效使用,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评价产业发展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如“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劳动投入弹性系数”、“资本投入弹性系数”、“增量资本产出比率”、“亩产税”、“产值能耗比”等。根据掌握的数据和我区实际情况,本文选用“亩产税”、“产值能耗比”、“劳动生产率”等作为分析评价指标。
(一)“亩产税”、“产值能耗比”指标
在七大工业产业中每个产业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在2010年“亩产税”、“产值能耗比”两个指标上进行对比,探讨各产业在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的差距。
在2010年七大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上缴税收100万元以上,剔除在产业中权重较大企业(如溢达纺织、中油高富、海天调味等企业),选取126家规模较为相近企业作为比较样本。
计算思路:以126家样本企业的“亩产税”和 “产值能耗比”为基准,将某产业(样本企业)的“亩产税”和“产值能耗比”与126家样本企业的“亩产税”和 “产值能耗比”进行比较,计算出某产业(样本企业)“亩产税”和“产值能耗比”相对126家样本企业总体水平的差距。“亩产税指标”和“产值能耗比指标”数值越大某产业在土地有效利用相对较好,能耗相对较低。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直接从业者平均创造的价值,是衡量劳动力要素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从业者平均创造财富越高,如果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表明产业发展质量逐年改善。
公式为: A(n)= B(n)/C(n)
式中: A(n)——第n年某产业劳动生产率;B(n)——第n年某产业销售收入总值;C(n)——第n年某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总数。
四、计算结果
表一:“亩产税”、“产值能耗比”指标
号 产业名称
开发用地面2010年产值(万2010年上缴2010年能耗亩产税(万积(亩)
元)
税收(万元)(吨标准煤)元/亩)
产值能耗比(吨标准煤/万元)
亩产税产值能耗指标
比指标“三新”(22家)2 食品饮料(5家)3 装备制造(16家)4 纺织服装(15家)5 光电器材通信(18家)6 石化塑料(15家)7 金属材料加工(35家)合计(126家)
993.33912183.007955.9425127.008.01256.00224709.801683.048917.686.57610.34621067.704492.7930896.127.36910.60750944.802172.68863118.50
6239.0834444.168282.9212180.09
6.853.8
10.030.860.440.040.520.200.050.710.010.050.590.070.010.120.710.050.010.060.070.360.350.0
51031.57638333.904494.2033468.624.364693.263045176.0012862.99203179.992.7410667.787055533.7046010.96348213.664.31
表二:高明区支柱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五、分析
基于表
一、表二数据,我们就七大支柱产业分析如下:
“三新”产业:“三新”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上规模“三新”产业企业约60家,产业“亩产税指标”和“产值能耗比指标”均优于其它产业,土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是工业支柱产业中最好的。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解决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七个问题,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等定量目标。另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将集
中投入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30亿元。可见在重大政策利好下,发展“三新”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食品饮料业:我区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业企业23家。产业“亩产税指标”和“产值能耗比指标”仅次于“三新”产业,土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较为理想。2010年“劳动生产率”为21.9万元/人,人均创造财富水平较高;“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达39.93%,产业发展质量改善较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一个重点,作为提供生活必须品的食品饮料业将得到发展机遇,加上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取缔不法企业,维护市场营销秩序,为食品饮料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金属材料加工业:我区规模以上金属材料加工业企业86家,以铝金属加工、不锈钢制品、冷轧钢板企业为主,基本是行业的下游企业。产业“亩产税指标”和“产值能耗比指标”为七大工业产业中最差,土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最不理想;“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只有6.68%,产业发展质量改善较为缓慢。2010年工信部公布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在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现正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上游企业的波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下游企业。金属材料加工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石化塑料业:我区规模以上石化塑料产业企业59家,以石油化工、塑料人造革企业为主。产业“亩产税指标”和“产值能耗比指标”不理想。土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较差;“劳动生产率”为23.56万元/人,人均创造财富水平最高;“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只有5.77%,产业发展质量改善较为缓慢。到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设立化工专区,对化工行业发展存在一定障碍。另外,化工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我区塑料人造革行业有一定的基础,产品产销量占全省七成以上,但有同质化倾向。
纺织服装业:我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产业企业63家,以制衣、印染企业为主。产业“亩产税指标”较为理想,土地利用效率较好;“产值能耗比指标”不理想,能耗较大;“劳动生产率”为5.03万元/人,人均创造财富水平在七大工业产业中最低,不及石化塑料业、食品饮料业的四分一;“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达40.56%,产业发展质量改善较快。2006年纺织行业被国家列入产能过剩名单。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海外需求减少,加剧纺织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整体进入激烈竞争和微利状态。2009年全国以“铁腕”方式淘汰纺织行业落后产能,成效有待时间验证。淘汰落后产能对溢达纺织等龙头企业相对利好。
装备制造业:我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62家,在纺织装备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声誉。产业“亩产税指标”较为理想,土地利用效率较好;“产值能耗比指标”较不理想,能耗相对较大;“劳动生产率”为15.18万元/人,人均创造财富水平一般;“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达24.29%,产业发展质量改善相对较快。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2009年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全国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发展机遇和空间。
光电器材通信业:我区规模以上光电器材通信业企业48家,以民用照明电器、通信器材企业为主。产业“亩产税指标”不理想,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产值能耗比指标”最好,能耗最少;“劳动生产率”为11.82万元/人,人均创造财富水平一般;“过往三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达25.92%,产业发展质量改善相对较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一个重点,加上通信业近年加速发展,光电器材通信业将得到发展机遇。
六、几个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先发展 “三新(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沧江工业园“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平台,扶持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雄业化工有限公司等已有化工新材料企业,依托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高明分公司、祥新电子有限公司、佛山市柯维光电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加快绿地方舟汽车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引进“三新”产业重大项目。依托新材料专业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创新中心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产品。
(二)加快发展食品饮料、光电器材通信、装备制造等产业。一是依托高明自然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加快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发挥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企业效应,鼓励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食品饮料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拓宽新的食品加工与制造领域。二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机械装备数字
化;积极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研发水平,提高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通信等先进产业。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度高的产品,促进新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尽快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三)优化发展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金属材料加工三大产业。一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信息化与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力度,提升设计开发水平;加大高新科技对纺织服装业的改造力度,提升制造水平;在现有骨干企业基础上,加快构建纺织产业新体系,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印染后整理的少水、无水加工技术,生产过程的无(少)公害和污染治理技术等。二是优化建设杨和金属材料加工专业镇和更合不锈钢产品制造专业镇两大基地。以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打造金属制品品牌为重点,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以技术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大项目为抓手,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以科技为先导,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行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石化塑料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