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一 《鬼信使》
【影评一】:鬼信使
影片介绍:
很多非常有科学依据的调查研究表明,孩子与动物都会对一些超现实的现象异常地敏感:他们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他们相信大人不相信的;他们尝试着将自己看到的灵异现象传达给大人,却不断地被否定、被嗤之以鼻……
繁华的都市生活总是容易让人心生疲惫,所以所罗门一家决定从现代化的城市芝加哥搬走,到北达科他州的田园中隐居,享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安逸。罗伊和丹尼丝·所罗门夫妇用积攒下来的存款买下了一个简易农庄,开始过起了自给自足、平静无波的美妙日子。这座农场得天独厚,坐落在长满了向日葵的田野里,在一望无际的稻浪中奔跑的畅快淋漓,与大都市让人窒息的快节奏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非常短暂,不详的预兆很快就出现在了这座农场中。所罗门家的大女儿杰丝今年16岁,她偶然发现自己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些不吉利的影像,有的是面目狰狞的鬼魂,有的是一些悲惨祸事的重现,而且杰丝还觉察到,3岁的弟弟本也能看到相同的东西。
日夜被这些影像所折磨的杰丝把这一切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然而却换来他们质疑的目光。杰丝决定在自己的理智丧失之前,寻找这一切背后的根源。杰丝惊讶地发现,看似美丽的向日葵竟然完全将农庄与外界隔离开来,而且敏锐的她,已经嗅到了一丝危险气息的临近。杰丝向父母以及在农庄工作的人发出了警告,不幸的是,似乎没有人愿意相信她……
影片感触:
影片的一开始就像是一种预示,母亲莫名其妙的死亡,姐弟俩在屋内的逃亡任被击毙,姐姐死亡前留下的抓痕,弟弟躲入了橱柜,以缝间的一束光中,留下了他惊恐万状的一双眼睛结束了影片的预示。
随后屋企就被置弃了几年后,主角一家四口搬入了这间老宅,但这间屋企并不是主人公
们想象的那么平静安逸,神秘现象不断出现,乌鸦的诡异总给影片抹上了一层阴凉!
《鬼信使》,彭氏兄弟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还是延续了以往手到擒来的恐怖题材。但是明显看来,这次的恐怖是入乡随俗,合了美国人的口味的,即使白脸鬼模样确实有点亚裔血统。看似神出鬼没,其质还是在讲述一个陷入困扰的家庭回归的故事。
在贫穷和困顿下,人们会加深愤怒和悲观。这个看似融洽的四口之家其实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裂痕。那责备是深深压抑在心中的,未曾随着迁徙得到化解。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要学习面对新生。一切的一切,重新开始。相互之间的鼓励都显得无能为力,流于形式一般的牵强。
首先是3岁的弟弟对着天花板莫名的观望,似乎是看到了一些新奇的东西,然后是姐姐在屋子周围发现了怪异的乌鸦,屋子还不时的发出嘎吱、嘎吱脚步声,映像最深刻的是那带有污迹的怎么也擦不干净的墙,似乎地下室里物品会莫名其妙的移动,姐姐放置的时候还会出现吸人入地的流沙地,把她吞没了却又忽然恢复平静。
姐姐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跟父母说了这屋子很古怪希望尽快搬离这栋建筑。而那些大人们总是认为这只是一个叛逆少女想要离开乡下的谎言,他们对此表示不理解和无奈,并认为这是幻觉。
他们一家其实是非常相爱的,但是缺总是不知道如何相互间的表达,渐渐的出现裂痕,而搬入这栋房子就是希望可以在乡间朴实的生活去修复那始终如一的爱。而鬼怨的出现却是修复这一家感情的钥匙。略带荒谬的情节我看到了家庭中的不和睦的因数——信任。
父母因为姐姐在一次车祸中使3岁的弟弟失去了语言能力,使父母对她产生了无奈,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叛逆的女生,这种情绪却深深伤了姐姐的心,姐姐的难过和内疚却不自觉的放大。
影片中,一是,乌鸦似乎成了灾祸的暗示,先是一只,再过来是三四只,最后铺天盖地而来,逐渐形成了阴凉而凝重的氛围!二是,向日葵这种朝阳向上的植物,无意是提示着在黑暗下仍然存在光明和希望,即使在这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杀人事件,但是一切的罪恶却在这阳光普照的向日葵林中结束,突出了一点,日有升有落,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
最后拥抱,表达了亲人间无法磨灭的爱,因为我们彼此拥有爱,一切都可以在遗忘中告别过去的误解!只要重拾信任,他们永远是幸福的一家!
影片联想:
亲情,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我喜欢女主角那细腻的感情,就像是春雨的温润,像春风的柔软,她的爱在内疚中和坚强中表现得淋漓精致,无论母亲用如何的无奈和不知所措的容颜面对姐姐,她还是深爱着母亲,为了弟弟和母亲的安危挺身而出,那一刻展现出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这就是亲情,这就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的亲情。在那圣洁的无私中,在那报怨无悔的奉献中,拥有这样的亲情,会使我们风雨人生变得风光怡人,使多舛的世界充满温馨。
亲情,与生俱有,源于血缘,但又不囿于血缘。岁月的洗礼,会显现亲情的浓淡;物欲的考验,会证明亲情的真假。
最真挚的亲情不因远离而疏远,不因久别而淡漠,若拥有亲情却不珍爱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更是可悲的人生。因此亲情是弥足珍贵的。
第二篇:北疆信使
附件1:
北疆信使
张德义,男,196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伊春地区邮政局嘉荫县青山乡邮政支局乡邮员兼支局长。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黑龙江北部边陲嘉荫县青山乡凹凸不平的坎坷山路上,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呼啸的严冬,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身穿邮政绿色制服走村串户的中年汉子,他就是嘉荫县邮政局青山乡支局的乡邮员张德义。今年52岁的他承担着13个投递点,2000多户的投递任务。在20年里,他行程邮路35万公里,投送邮件报刊60万份。为自己平凡的人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7年被邮电部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标兵称号;2001年荣获黑龙江省邮政系统先进个人标兵、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乡邮员荣誉称号。
尽职尽责,乡邮路上的“铁脚板”、“活钟点”
张德义,一个杰出而又普通的邮政人,他的事迹在北部边陲的这个小镇上广为传扬,予以讴歌。
198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德义以劳务工的身份被聘入局,此时的他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成为一名绿衣使者走进千家万户。从此他便踏上了这条充满理想而艰辛的乡邮路,与邮政结下了不结之缘。
张德义所担负的邮路地处半山区,邮路往返全程49公里,其间有1/2的路是一到开春或是雨季就“和泥”,到了冬季就“溜滑”的山道崎岖难行,到了雨天或雪季不要说推自行车,就是空手走也足以叫人心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年中张德义共走了10多个“长征路”的里程,被称为“铁脚板”、“活钟点”、“北疆信使”“边陲的鸿雁”。
不计报酬,不断延伸着脚下的乡邮路
张德义每天都能准时到达各村屯,到了晚上却不然,有时为了多收订报刊,就得耽误1-2小时,晚上7点钟以后才能归班。经他手投递的报刊及信件从没有出现过差错,即便是一封平常的信件,收信人的邻居要替他捎回,他也会婉言谢绝。宁愿跑上几十里的路,也要亲自交到收信人的手里。因通往建华村、建边村的路是夏季泥泞、冬季溜滑的山间小路,所以,局里规定这2个地方改为“自取点”就是由用户派人到青山支局去取邮件和报刊。张德义认为这样做不仅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还容易造成邮件、报刊的积压和丢失,就主动提出把这2个自取点改为“直投点”,这样一来,张德义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近30%。建边村看到他这么辛苦,曾提出每年给他500元钱,但他说什么也没要,只是说了句:还是用这钱多订几份报纸,让大家多掌握些致富信息吧。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3名小学教师一次就订了1000多元的报刊.在距支局9公里处的边防65931部队的70分队,原来的报刊邮件是由部队派通信员到支局自取的,很不方便,张德义知道后,主动向领导表示,要求延伸服务。多年来他为部队官兵服务的事迹不胜枚举。他把官兵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张德义不但主动延伸投递段,而且还义务为部队和偏远村屯的广大村民代邮、代取包裹、汇款,20年来他共义务代邮、代取各类邮件共2万来件。
张德义始终把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哪怕有天大的困难,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决不让用户利益受到损失。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张德义对村民的事,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化肥种子,只要是用户求他,他都尽力去办。当地驻军全体官兵曾多次向上级邮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寄去表扬信,感谢邮政系统对祖国边防事业的支持,述说张德义感人的事迹以及官兵们对他的感激之情。这个分队的同志不论年纪大小都愿对张德义叫声“张哥”。
待人真诚,老百姓满意是他最大的幸福
张德义刚进局时只是一名劳务工,有人问过他:每月600多元钱,又不是正式工,图个啥?就凭你这么能干,要是自己种点木耳段不但落得一身自在,一年咋也闹个万八的。对此,张德义是这么想的:人各有志,我既然选择了邮政,邮政就是我的家,挣钱多少不重要,只要老百姓满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在热心服务用户的同时,张德义时刻不忘宣传揽收业务。他走到哪里,就把邮政业务办到哪里。张德义凭借用户的信赖,在每年报刊收订活动期间,在摸清用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他揣着报刊收订目录,边投递边宣传,有针对性地介绍报刊内容,并随时收订,每年的收订期他都把投递段的2000多户居民走一遍,每年收订中都得翻烂2本以上报刊简明目录,每年都超额完成报刊流转额的收订任务。特别是《农村报》一次性收订64份,占全局收订《农村报》总份数的14%,成为名符其实的收订能手。
为宣传邮政新业务,他逢人就讲,邮政储蓄实现全国通存通兑了,方便多了;邮政局开办的快运业务方便、安全、快捷,值得信赖等等。为了方便用户他每天都随身携带空白的汇款单和包裹单,遇到有汇款或邮寄包裹的居民就随时收寄。由于大家的信任,有时用户就直接把电话打到家里找张德义前去办理业务,这些年来他几乎把一半以上的休息日用到为用户邮、取邮件上了。
20年的邮路生涯,大大小小的困难不知遇到了多少次,可每次张德义首先想到的是用户。2001年初冬的一天,他给用户代捎包裹,由于地面结冰,路滑难走,加之包件沉重,在44公里处的一段坡路上摔倒了,张德义咬着牙想:怎么说都要把用户的邮件带回去,不能放在这野地里。那天他回到局里已近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他带着受伤的腿,又出现在崎岖的山路上。
优秀乡邮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张德义同志走街串巷,对用户的疾苦了如指掌,家住47屯的张志段有4个孩子上学,家庭十分困难,他就主动买头母牛送给他,帮他致富,4个孩子上学,午间吃不上午饭,他为孩子们捎带午饭,一带就是6年。现在二女儿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一头牛现已繁殖到了4头,日子渐渐富起来了。嘉荫局知道此事派人到张志段家了解情况,张志段握着来人的手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好。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喊“邮局,恩人”。
如果说张德义帮助张志段是出于善心对贫困者的救助,那么,他帮扶一位老军人则是一名共产党员人格的升华。在他投递区域内,有一位多次荣立战功如今年迈无人照顾的老军人,老伴又患有严重的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为了不连累政府,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老人的精神感染了张德义,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老人在战争年代流血流汗,我们有责任帮助他安度晚年。
张德义家4口人,爱人没工作,只靠自己每月微薄的工资及采山货来生活,本来就不富裕。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对于他人的难处,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于是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老人劈柴、压水、用自己的乡邮补助费长年给老人家买药。到1997年他看到老人的身体有所好转,为了帮助老人家尽快过上好日子,给老人又买了一头牛,还帮老人收集养牛的知识,老人养的牛慢慢发展到了6头,价值1万多元。后来老人卖掉牛又换成了四轮拖拉机。为了让他了解掌握当今的致富信息,张德义用自己的钱为老人订了《农村报》和《家庭保健报》。几年来在老人身上花了3600多元钱,他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起来的老人逢人便说:没有张德义就没有我的今天。老人曾几次让邻居陪同到县政府及县邮政局向领导反映张德义主动扶贫的这一善举,感谢党组织和邮政系统培养了这么一位优秀乡邮员。张德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长期以来,张德义所在的大砬子村村里的路非常落后,村民要把农作物运往村外要花费一大笔运费。有的地方,因为没有路,拖拉机、收割机都没法用。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直是村民的心声,也是几届村书记欠下来的一笔“旧账”,张德义任村书记后,经过多方争取,终于在06年初夏天把这条路给修好了。青山乡地少人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导致“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为此,他积极张罗修建了老年公寓,使全村留守的24位老人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现在他每回送信路过这里都会走进去看看,当老人握着他的手的时候,他说:无论付出多少辛苦都值了。
一名优秀的乡邮员,愿他的事迹能够带动和感染更多邮政人,愿他像小兴安岭的山鹰一样振翅高飞。
第三篇:香巴拉信使 观后感
香巴拉信使观后感
近日,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刘老师给我们看了香巴拉信使这部影片。看后好像用百感交集来形容我的心情!但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纵然前方千难万险、艰难险阻,奈何我坚定之心一颗!
剧中的主人公王大河,多少年与金龙(一匹马)穿梭于山地与急流之间,为山区的人们送去家人的信件与包裹。他不曾有过怨言。这偏远的山村,不通公路,每次送信都只能走山路、爬悬崖。他不曾有过恐惧。这,只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印象最深刻的是送最后那封信——录取通知书的那部分。他到了一个村,却找不到此人,便根据性别猜测一个王雨生出来,找到此人家却得知此人早已去另一村刷油漆。到那村后,他召集乡长帮忙找人,却找来这么多同名的人!其中一个说:“王雨生是个女娃,叫翔秋,是我的同学。她还在我们村呢。”他便迅速折回那村,谁想到翔秋一家已去她舅舅家探亲戚。而这舅舅就在芽葅村!他又折回去。到那儿又得知两家一起去了此乡最远的一村。他便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奔赴米洛村。到那惊然发现翔秋正要与村长的儿子结婚!可她是大学生了已经,大学生是不允许结婚的!经历几番周折、终于在乡长的调解下达成协议:翔秋大学毕业后回村与村长之子完婚。第二天,他们俩一起踏上征程。路上走过了山地、急湍、陡壁。金龙摔折了腿,大河的胃溃烂严重!但是他没放弃自己的任务,在翔秋的搀扶下走到了终点。翔秋顺利的赶上了欢送会。而大河躺在了病床上。他努力的招手,翔秋努力地寻找大河。两人“擦肩而过”。
结局很美满,闪电顺利的产下幼仔,大河为之取名——金龙。翔秋上了大学,大河的病也治好了。
看完果然是内心复杂。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好奢靡、好颓废!我不能在如此下去。。我需要提起精神,我需要努力学习,我需要报效国家,我需要报答父母!我不得不集中精神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我们大学生,离社会最近的地方。我们要提起自己的斗志!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争取做到对社会有用,对家人有益,对同学有谊,对老师有情。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坚定之心,淡然之心。由此我们才可乘风破浪,直至梦的彼岸!我们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笃行。我们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知识型人才,我们是社会、是祖国的希望,是家人的期盼、骄傲。我们须珍惜大学的时光、重视大学的学业、规划大学的生活!总之,还是一句话:纵使前方千难万险、艰难险阻,奈何我坚定之心一颗!让我们共同创造自己的明亮的未来、二外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为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我们与祖国共同进步,让我们前进吧!
旅管四班 张少为
第四篇:信使往来成语
【成语】:信使往来
【拼音】:xìn shǐ wǎng lái
【简拼】:xswl
【解释】: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出处】:《魏书?西域传论》》:“西域虽通魏氏,而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为心,未遑征伐。其信使往来,深得羁縻勿绝之道耳。”
【示例】:从此闯、曹两营~不断,都瞒着西营耳目。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九章
【近义词】:信使往还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信使往来 成语接龙
【顺接】:来之不易 来之坎坎 来势汹汹 来历不明 来去分明 来去匆匆 来去无踪 来回来去
【顺接】:白往黑来 北去南来 悲从中来 不请自来 乘兴而来 触处机来 春去冬来 春去夏来
【逆接】:半信不信 半疑半信 抱柱之信 背义负信 不令而信 不言而信 达诚申信 丹青之信
【逆接】:信不由衷 信以为实 信以为本 信以为真 信使往来 信使往还 信及豚鱼 信受奉行
第五篇:信使往还成语
【成语】:信使往还
【拼音】:xìn shǐ wǎng huán
【简拼】:xswh
【解释】: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高宗宣皇帝太建四年》:“寿阳被围,大军出拒之,信使往还,须禀节度。”
【示例】:却说傅宗龙、杨文岳会师之前,已经通过~,确定了基本方略,以稳重为上策。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八章
【近义词】:信使往来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信使往还 成语接龙
【顺接】:还乡昼锦 还元反本 还元大品 还元返本 还原反本 还原返本 还年却老 还年卻老
【顺接】:父债子还 故态复还 合浦珠还 倦翼知还 倦鸟知还 片甲不还 拾带重还 天道好还
【逆接】:半信不信 半疑半信 抱柱之信 背义负信 不令而信 不言而信 达诚申信 丹青之信
【逆接】:信不由衷 信以为实 信以为本 信以为真 信使往来 信使往还 信及豚鱼 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