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

时间:2019-05-12 07:2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

第一篇: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420/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能性、有限性。

2、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4)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

4、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10项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10项内容包括: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2)人力资源费用核算;(3)工作分析和设计;(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5)雇用管理与劳资管理;(6)入厂教育、培训与发展;(7)绩效考评;(8)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10)建立员工档案。

5、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哪里?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其区别如下:(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 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 发。(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 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属于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 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均由计算机辅助,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的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420/

6、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7、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是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

8、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颁进行准确的掌握。

9、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哪些因素对人员需求的数量和构成产生影响?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下列因素对人员需求的数量和构成产生影响:(1)市场需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升级或决定进入新市场;(2)产品和服务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3)人力稳定性,如计划内更替(辞职和辞退的结果)、人员流失(跳槽);(4)培训和教育;(5)为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技术和组织管理革新;(6)工作时间;(7)预测活动的变化;(8)各部门可用的财务预算。

10、什么是直觉预测法?

直觉预测法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最简单、最常用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依赖预测者个人或一个小组的特性,即依赖于他们的经验、智力和判断力。一般进行预测的人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对这一领域的具体细节和总体情况都有较好的了解。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基础知识(提纲)

本课件系统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1-16)

二、劳动法(17-24)

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

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

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

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

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各种各样的人员在企业的感召下,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企业既需要生产的物资,还需要劳动力。商品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供给,居民反而成了需求者,我们要拿钱来换取商品。等价交换。这样的话形成了一种市场的交易活动。第三个就是劳动力,在这三个里面劳动力是最核心的,作为老百姓他又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护,这样的话,我们说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那么劳动力本身就是充足的。这样的话,就更多的招聘,生产更多的产品来供给劳动力市场。不同能力的的,提的工资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体现。我们现在的生产的结构赶不上我们人才培养的投资。所以显得结构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第四,劳动力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另一个起点,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第一种时政研究,研究方法向人们提出,重点是研究是什么?这是经济规律内在的要求,书上有两个特点。

我们来看他的主要步骤,有四个,可以是理论题也可以是简单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第二个,假设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奴隶社会的什么关系,封建社会的什么关系,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什么关系。准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加了一个词叫计划市场经济地位。理论的假说,就是设计的结论,不然的话,没有计划市场经济之说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是什么?)认识客观事实结论可以检验

主要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构成要素 2)假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暂时性结论 4)不同条件和时间验证(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静动态分析)

(二)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缺陷、偏误、不对称 2)体制障碍。惯例、政策、体制 3)市场缺陷。受观念等干扰无法交换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概念

1、劳动力: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3、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

1)供给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1)教育水平提高 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3)人口出生率下降 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

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 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二、劳动力需求

(一)概念: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8页公式及五种情况)

1、需求无弹性。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2、需求有无限弹性。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绝对值相等

4、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解释图1-3)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投入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增加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辨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3、总产量绝对减少。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千里佣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了更多的可变要素。比例已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下降(注意书中10页公式和三种情况)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10-11)

注意:MRP=VMP=MP x P=MC=W的关系的转换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主体:劳动者、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2、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总和)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和动态平衡

1、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法: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2、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法:考查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供给、需求和价格)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等工资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分布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资本存量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价格不变,-边际产品价值增加(VMP)。需求扩大劳动力供给不变,均衡工资率提高 2、产品价格不变-生产率下降边际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减少劳动力需求。价格上扬刺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增长率会高于人口增长率-均衡工资率提高-扩大就业

第三节 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

1、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1、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工资制度)与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整过的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二)福利:实物支付(工作餐)+延期支付(保险、退休)

延期支付特点:稳步外部条件(社会统筹)、形式灵活多样、增强凝聚力、实现养老资金积累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技能题

(一)就业: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总供给=生产资料供给总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三)就业总量决定:Z=f(N)

二: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主动失业和被动失业就叫摩擦性失业。特别是自主失业,主动辞职,实际上反映 一种劳动力对市场就业性的适应性不够,我们了解一下,大学生就业辞职期是在三个月然后是半年,再然后是一年,三年之内摩擦性失业率是最高的。

三、需求性不足失业

(一)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导致的失业

(三)缓解对策。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1、国家宏观调节,对国民经济运行政策干预,实现平衡

2、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缓解需求性不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3、平均失业持续期:指失业处于失业状态下的持续时间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酬)和转移支付(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者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2)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值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三)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 1、(一类题点)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1)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狭义的是货币工资,控制货币工资的变动,控制物价。那么广义的呢?包括社会总收入,在一定以工资劳动为分配关系,我们工业企业的工人进行退休金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宏观的稳定。

2)基尼系数。意大利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的一种尺度(还有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1时绝对不平等;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大于0.4以上,差距非常大;通常基尼系数为0.2~0,4之间 3)收入政策措施(1)控制收入与物价(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17-24)

第一节 劳动法体系

(一)含义:

1、劳动法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狭义: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3、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劳动法是指法律学科的分支:劳动法学

(本书指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与特征

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本质和特点

(二)基本作用

1)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确保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2)指导劳动法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届时,弥补了对方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1、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宪法42、33条)

1)劳动权: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2)权利类型: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3)保护类型: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基本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基本权益保护)

全面保护: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法定权益、约定权益

优先保护:优先保护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如安全生产原则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工会三方原则和劳动争议三方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宪法14、45)。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

4、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一)含义。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1、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

2、仅只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

3、指法的表现形式(我国仅指之3)

(二)类别

1、宪法

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补充类别: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体系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按其他分类标准划分的类别。如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制度)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双刃剑,我们不能光强调权利而不谈义务,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诚实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一)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 单选题

(二)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外商、机关)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机构、行政相对人(被管理和接受服务者—即劳动者+用人单位)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规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服务对象:劳动关系当事人2)服务内容按规定约定(如培训、工会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1)雇员与雇主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2)雇主的权利是雇员的义务,雇员的权利是雇主的义务(劳动纪律、支付工资、安全生产、社会福利等)多选题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按照劳动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企业、个体、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1、自然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健康、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男性)、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16-18未成年、女性、残疾和特定疾病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6)

(二)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包括体现一定

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安全卫生等)

三、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行为(合法、违约、行政、仲裁和司法行为)构成要件(行为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形式)

(二)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转移,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等)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25-59)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和方略

特征:

1、(第三自然段)全局性

2、系统性

3、长远性

4、风险性

5、抗争性

(二)企业环境结构与特点多选题(第三自然段)

1、环境结构(外部)微观和宏观

1)经营风险最小; 2)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3)具有较低经营风险; 4)环境风险最大

2、经营环境分析方法

1)获取口头信息 2)获取书面信息 3)专题性调研

2、经营环境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分析。一类题点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别化、固定成本、行业成长过剩(产品、价格、质量、服务)

2)潜在对手分析。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现代企业反映 P48页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获利)。4)顾客力量分析(消费群体、购买动机、消费承受力;批量购买、后向一体化趋势、选择厂家和成本不变)

5)供应商力量分析(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包装、劳动力成本及来源渠道、可用性等)

3、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法制、国际战争与和平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3)技术环境:新技术原理、技术发明、新管理思维

4)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理想、情感、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习俗爱好、价值标准

二、企业分析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企业资源分析多选题(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1、物质资源状况(机器设备功能、先进程度、使用与维修状况)

2、人力资源状况(结构、素质、关键性人才数量、态度和学习能力、教育培训投入)

3、财务资源状况(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成本、风险和数量、企业信誉等级、资产负债水平)

4、技术资源状况(技术专利、工艺水平、研发水平及投入)

5、管理资源状况(组织管理水平、领导风格、企业文化)

6、无形资产状况(商誉、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

(二)企业能力分析

1、能力: 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价值链 1)基本活动:

(1)生产加工:将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

(2)成品储运:最终产品入库、接收订单、送货(3)市场营销:促进和引进购买者购买企业产品(4)售后服务:与保持和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活动

2)支持活动: 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设,合理的人才结构,切入点的合理开发(1)采购管理:采购企业所需投入品的职能(2)技术开发:改进产品和工艺的技术的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雇用、培训、提拔和退休等管理活动(4)企业基础设施:组织结构、控制体系、文化活动等

2、企业能力分析方法

1)纵向分析:间绩效比较

2)横向分析:同产业内企业或竞争对手分析 3)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分析

3、企业能力评价标准

1)效率分析:投入要素成本、生产率、工艺设计水平、产能力用程度

2)效果分析:产品及服务程度、售后服务满足程度和产品增值及能否一贯坚持提供客户的需要

企业的内部优势直接导致了战略的构成。

(三)企业外部和内部条件、综合分析

1、SWOT分析法的内涵

SWOT研究企业的优势劣势和企业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位置,1)S(Strength):企业内部优势 2)W(Weaknesses):企业内部劣势 3)O(Opporttunities):外部环境机会 4)T(Treats):外部环境威胁

2、SWOT分析程序

1)分析外部因素,寻求机会和威胁关键因素

2)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确定不利和有利因素 3)对决定企业的S、W、O、T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加权评价 4)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确定企业战略能力

3、SWOT的四种可能选择的战略 1)增长型战略(SO):第一象限。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众多环境机会。采取开发市场增加产量增长型战略

2)扭转型战略(WO):第二象限。有外部机会缺少内部条件。可采取扭转型战略,改变内部不利条件

3)防御型战略(WT):第三象限。外部威胁内部状况不佳。采取防守型战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4)多种经营战略(ST):拥有内部优势和外部风险。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企业战略选择重点

1、总体战略包括:

1)进入战略:购并战略(购买或兼并)、内部创业战略(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合资战略(互补提升竞争力、分散风险)

2)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利润)、横向发展战略(收购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纵向发展战略(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单选题)、多样化发展战略(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3)稳定战略: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和范围

4)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和杠杆收购(保留母公司股权延期付款)、拆产为股/分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脱壳)、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所有权转让)

2、一般竞争战略多选题

1)低成本战略:降低成本途经(规模经济、专利技术、改善原材料等P19(重点战略)原则:(1)领先原则;(2)全过程低成本;(3)总成本最低;(4)持久原则

2)差异化战略(1)途径:特质原材料或其他投入要素、技术开发、严格生产作业、特别营销、扩大经营范围

(2)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3)重点战略:(利润战略)(掌握可是多选或技能掌握题)(1)着眼于目标市场取得成本优势,获取利润(2)着眼于目标市场取得差别优势,获取利润

3、新兴行业战略重点

1)行业特点

(1)技术不确定。产品构造、生产技术研发、完善与稳定(2)生产成本高。随工艺改造和生产率提高,成本急剧下降(3)风险大。新技术、生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增加 2)战略制定

(1)选择进入时机(关键在于权衡最有利时机)A、行业进入风险 B、行业进入障碍和收益(2)选择竞争方式

A、限制进入方式(阻止潜在新兴对手的进入)B、鼓励进入方式(经营许可并迅速成为一个行业)C、放任方式(只注重自身实力提高,不考虑竞争对手进入)

4、成熟行业的战略

1)行业特点: 简答题或多选题(1)销售增长缓慢;(2)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中心内容;(3)行业利润水平下降;(4)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2)战略制定: 一般作为简答题

(1)明确竞争战略(2)合理组合产品(3)合理定价(4)工艺创新(5)扩大用户产品范围(6)购买廉价资产(7)选择合适买主(8)工艺流程选择(9)参与国际竞争

5、衰退行业战略

1)衰退行业影响因素 简答题

(1)需求状况递减,生产者考虑退出

(2)退出障碍:信息、管理、政府和社会障碍(3)竞争格局变化,优胜劣汰

2)退出战略:

(1)领导地位战略。成为唯一或少数几家企业

(2)合适定位战略。特定市场的稳定需求可延缓行业衰败并获得利润

(3)迅速退出战略。在衰退初期就卖掉企业以获取最大效益 三、二类题点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的主体)

1、组织: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2、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3、计划:调动群体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4、系统: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二)企业经营战略控制

1、特点:1)战略控制系统是开发系统 2)战略控制标准是企业总体目标

2、标准:1)成效标准 2)废弃标准

3、战略控制基本要素多选题

1)战略评价标准。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依据。

(1)定量: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

(2)定性:战略与环境一致性、风险性,战略与资源配套性、战略执行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协调性

2)实际成效。管理信息系统、方法控制 3)绩效评价。

(1)越过目标,出现正偏差(2)正好相等,没有偏差(3)实际成效低于目标,出现负偏差。需要调整

4、战略控制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多选题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类题点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二类题点

(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决策标准。了解全部决策、无限的预测能力、一切优先、不受时间限制、约束条件不变。“足够满意化”替代“最优化”

2、有效信息系统。收集、加工、传递要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3、系统决策观念。外部社会系统优化、内部企业经济系统优化

4、科学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

5、决策方法科学化的方面有: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专家创造力多选题

(二)确定型决策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1)原理;2)边际收益分析;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4)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盈利性对比分析

2、线性规划法

3、微分法

(三)风险型决策法P68重点

1、风险性决策必备条件:

1)有明确决策目标。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短投资回收期 2)两个以上供选方案3)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损益值 4)可测算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5)可测算不同自然状态下的客观概率

2、类型:多选题

1)收益矩阵。设定收益值、按客观概率大小计算期望收益值并选择最佳方案

2)决策树常用。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概率枝

3)敏感性分析。灵敏度分析。方案受概率变动影响程度决定改变决策方案的敏感性。分敏感性和不敏感类型

(四)不确定型决策方法重点

1、重点悲观系数决策标准。华德决策法则。保守中“小中取大”或“不利中求有利”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乐观系数a x 最大损益值+(1-a)x 最小损益值==期望收益。大者为最佳。a=0.667

3、中庸决策标准。将最乐观、最保守、最可能三种方案和期望值比较选优。

各方案收益期望值==(最乐观值+最可能值x4+最保守值)/6

4、重点最小后悔值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准则。以市场低需求高投入和高需求低投入形成的机会损失最小为目的单选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拉普拉斯决策标准。(1/n)

二、企业经营计划

(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

1、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二)制定企业计划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计划方法简答题,多选题

1、滚动计划法。连续灵活、有弹性的计划形式。要求越是近期计划越要具体,逐步较细到较粗,以便留有充分调整和修订的余地

2、多选题PDCA循环法。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阶段顺序进行

3、综合平衡法。基本方法是寻求下述关系的协调一致 1)资源分配关系:人力物力财力分配与计划相平衡

2)投入产出关系:生产与投入、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益

3)整体与局部关系:整体发展与部门、各环节间平衡协调、供给与需求、收入与支出

(四)企业经营计划目标管理

1、二类题点含义: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总目标,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调整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的系统目标的管理方法

2、二类题点特点简答题

1)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3、目标管理的实施 一般掌握

1)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经营目标的实施 3)经营目标的控制 第三节 市场营销(47-59)核心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营销概念: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二)市场: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个人提供交易的平台或场所

1、按交易对象: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

2、按照买方类型: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

3、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

(三)消费者市场分析一类题点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观念、习惯、偏好

2)社会因素。家庭、群体、社会角色、地位

3)个人因素。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

4)心理因素。购买动机、知觉、学习、信念、态度

2、购买决策过程 重点

1)多选题参与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2)重点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复杂购买行为

3)购买决策过程: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

(四)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构成: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或劳务需要的总和。

1)产业市场。生产者市场或企业市场、购买、销售、出租、劳务给他人的个人或组织。是最具代表性、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

2)转卖者市场。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并转售或出租给他人,以赚取利润的批发商和零售商 3)政府市场。为执行政府主要职能而采购或租用商品的各级政府单位。税收、财政预算

2、产业市场购买行为P78 1)产业市场特点:

(1)与消费市场比较,均为个人作出购买决策,但是

特点A、产业市场购买者多为单位,数量少,购买额大 B、购买者集中在少数地区 C、产业市场的派生性取决于消费者市场 D、产业市场需求缺乏弹性。短期内企业生产方式不会改变 E、产品市场需求波动性较大,因消费者市场需求较小波动 F、专业人员购买 G、互惠 H、直接购买

I、产业购买者一般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新技术设备 2)产业购买决策参与者

参与者:(1)使用者;(2)影响者;(3)采购者;(4)决定者;(5)信息控制者 3)产业购买者购买类型:(1)直接重购;(2)修正重购;(3)新购 4)重点,多选题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因素;(3)人际因素;(4)个人因素 5)购买主要阶段。

A、提出需求;B、确定需要;C、说明需要;D、物色供应商;E、征求意见;F、确定供应商;G、选择订货程序;H、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一)分析市场机会。

1、发现市场机会。发现和识别未满足需求和新市场机会

2、评价市场机会。选出最佳营销机会,发现威胁减少损失

(二)选择目标市场

1、市场细分。

1)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2)产品市场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2、目标市场选择简答题。1)无差异市场营销;2)差异市场营销;3)集中市场营销

3、市场定位。1)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定位;2)消费者需求心理定位;3)竞争者定位

(三)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1、定义:指企业用于追求目标市场预期销售量水平的可控营销变量的组合。基本变量4PS 1)产品(Product);2)价格(Price);3)地点(Place);4)促销(Promotion)

(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1、一般简答题执行:1)制定详细行动方案;2)建立组织结构;3)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4)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5)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2、控制:

1)计划控制;2)盈利能力控制;3)效率控制;4)战略控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产品组合策略。

1)整体概念: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

2)P85产品组合策略:扩大或缩减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

2、品牌与商标策略

1)品牌化策略;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3、二类题点,简答题包装策略。1)相似包装策略;2)差别包装策略;3)复用包装策略;4)附赠包装策略

4、二类起点,重点,改错题产品生命周期。1)投入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

2)重点产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1)投入期:A、快速掠取策略;B、缓慢掠取策略;C、快速渗透策略;D、缓慢渗透策略(2)成长期:A、改进和完善产品;B、开拓新市场;C、树立产品形象;D、增强销售渠道功能;E、适时降价

(3)成熟期:A、市场改良;B、产品改良;C、营销组合改良(4)衰退期:A、维持;B、集中;C、收缩;D、放弃

5、服务策略。

1)售前服务: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

2)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 3)服务方式:固定服务、流动服务

(二)定价策略

1、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为中心来制定价格,按卖方意图。(定价时要考虑收回营销全部成本后再获利润)

1)成本加成定价法。单位产品成本上加一定预期利润为产品价格。

2)盈亏平衡定价法。既定的销售量是产品价格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达到盈亏平衡、收支相抵

3)目标收益定价法。投资收益率定价法。A、确定目标收益率;B、确定单位产品目标利润额;C、计算单位产品价格

4)边际成本定价法。指每增加或减少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变化量。单位变动成本作为依据和可接受价格底线(见90-91页公式)

2、需求导向定价法

1)概念: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1)理解价值定价法。根据顾客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度,即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观念为依据,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影响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的定价方法

(2)需求差别定价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强度、不同购买力、不同购买地点和购买时间等制定的不同价格

A、以顾客为基础差别定价; B、以地理位置、时间、产品为基础差别定价

(3)逆向定价法。不单纯考虑产品成本,首先考虑需求。保证中间商的正常利润,使产品迅速渗透,并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3、竞争导向定价法

1)新产品定价策略

(1)撇油定价策略;(2)渗透定价策略;(3)满意定价策略 2)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1)数量折扣;(2)功能折扣;(3)现金折扣;(4)季节折扣;(5)推广折让和补贴 3)心理定价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2)尾数定价策略;(3)声望定价策;(4)招徕定价策略;(5)分级定价策略

(三)分销策略P93

1、销售渠道:指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中间商(转卖者)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过程

2、了解影响销售渠道要素。层次数目、渠道长度、宽度多重性

3、销售渠道设计1)影响销售渠道选择因素。(1)产品因素。价格、体积重量、款式、物理化学性能、技术复杂程度、标准化程度、是否新产品;(2)市场因素。市场区域范畴大小、顾客集中程度、购买量和购买频率;(3)企业因素。销售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能力 2)最佳分销渠道选择。使用中间商、数目(独家、广泛和选择性分销)和选择(目标市场、地理、产品、促销、服务、储运、财务和管理能力等)

(四)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销、宣传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60-84)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一类起点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是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各不相同的现象

(一)员工能力与人格

1、能力差异:指个人在平常所指的智力(一般能力)和从事某项活动或专业能力(性向)之间的差异认知能力测验与工作绩效相关系数为0.20-0.30之间,校正值为0.50

2、人格差异:能力和人格是决定人生成就、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动机、情绪、态度、价值链、自我观念等

3、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五因素模型。责任感、宜人性、开放性、外向、稳定性与不同岗位员工的匹配度

(二)员工态度

1、态度分析。1)态度是行为的准备;2)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

2、重点满意度分析。

1)定义:指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作为群体或组织特征,是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指标之一

2)重点影响工作满意度因素。(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5)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3)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和行为关系。(1)满意导致生产率(2)不满意就离开组织、士气低落、失误率、离职率高

3、组织承诺

1)定义。为保持一个特定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强烈期望、愿意作出较多努力来代表组织,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明确信任和接受。忠诚度、对组织及将来发展的关注

创始人:贝克尔提出概念;阿伦和梅耶提出承诺的形式多选题

(1)感情承诺。影响因素为工作特点、管理特点、人际关系、组织可靠性和公平性、个人重要性、来自组织关心等

(2)继续承诺。受教育程度、技术、改行可能性、个人投入、福利及个人特性等(3)规范承诺。组织规范、员工特性、接受教育类型等 2)组织承诺的结果。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

(三)员工的知觉与归因P102

1、知觉:是人的感官对声、光、色等基本刺激的知觉的反应被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 1)人的行为首知觉所支配

2)许多知觉原理都描述刺激被发觉和组织过程

(1)对没有意义的赋予意义(2)把不完全形象想象为完整的(3)把相似的对象集成系列(4)把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事物看作整体

2、改错题社会知觉: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

(1)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5)刻板效应

3、归因

1)定义。利用有关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A、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导致行为或时间的行为者本身可控因素。人格、品质、心境、能力、需要和努力等; 外因是导致行为的外界环境、机遇、工作特点和难度等

B、稳因与非稳因。稳因是导致行为或事件相对不变得因素。行为者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等非稳因如行为者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多变的环境等 2)归因失真和偏差

(1)行为者自利性偏差(2)对他人行为归因取决于他人是否与己有利害关系(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受害者责难多于同情倾向

二、重点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一)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

报酬需要满足的四种需求:

1、管理学解释:1)工资、奖金、福利;2)办公室位置、工作设备分配、喜爱的任务、正式非正式认可

2、心理学解释:1)以心理学为基础。饥饿、口渴、睡眠、性、避痛等;2)与组织行为相关。好奇、控制、情感动机;3)与学习获得相关。成就、权力、亲和、安全和地位

3、重点、单选与相关理论对应: A、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报酬;

B、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安全感和民主管理; C、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自尊与自我实现;

D、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责任、成就和进步; E、成就动机理论(奥菲尔德、麦克利兰):个人成长与发展等递进与提高

(二)组织公平与报酬分配

1、分配公平。亚当斯认为:对工作绩效和积极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在工作环境中知觉感觉到的公平/不公平程度

2、P107程序公平。分配结果公平和分配决定方式公平。1)一致性原则;2)避免偏见原则;3)准确性原则;4)可修正原则;5)代表性原则;6)道德伦理规则

3、互动公平。分配结果反馈与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是否公平。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更具有持续效应

4、余凯成、何威研究我国职工特征与分配公平的影响要素。

分配公平观念为:以工资提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职位晋升、荣誉授予和综合评价六项为分配资源。

比较结果为:绩效率、政治率、需要率居前三位;努力率居中;学历率、资历率和年轻率作用较小

P108

(三)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

1、弗洛姆:人之所以工作,是觉得该工作行为可以达到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某种结果。

1)努力导致良好绩效与评估 2)良好业绩带来组织奖励 3)奖励报酬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

2、有效薪资计划的特点:

1)确保努力程度与绩效、薪资直接联系 2)薪酬价值受职工重视 3)有规范的科学的发放方法 4)确立有效考核标准 5)员工对考核有信心 6)计划容易理解和计算 7)有基本最低工资 8)提供及时明确的绩效反馈 9)让员工参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P109

三、员工学习和行为管理

(一)二类起点员工学习

1、强化学习法则(桑代克)。

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是:为了改变行为(学习),我 们应当付出不懈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

1)强化原则;2)惩罚原则;3)消退原则

2、二类起点认知学习原理:A.托尔曼。不仅要研究行为绩效结果的刺激,还需研究员工学习和行为变化、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以及期望和动机

3、二类起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别人行为表现及行为后果的见解学习历程

可用作为重视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教育功能的管理者的理论

(二)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

1、组织行为矫正模型:是最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方法之一。以强化学习为基础

2、具体模型步骤

1)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 2)对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

3)当关键行为被确认基线标准后,进行功能性分析。

分析关键行为(B)的先决条件(A)和关键行为结果(C)4)干预行为。正强化和惩罚-正强化的整合 第二节 一类起点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一、工作团队的动力

(一)概念:团队是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目标、一系列绩效目标和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的一个小数目人群

(二)团队构成要素:

1、绩效:团队产出。质量、数量、及时性、效率和创新

2、成员满意度

3、团队学习: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4、外人满意度:顾客、供应商、营销有效性

(三)团队动力因素分析:

1、沟通;

2、影响;

3、任务和维护的职能;

4、决策;

5、冲突;

6、氛围 二、二类起点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

(一)P117,简答题群体决策优缺点

1、优点:1)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 2)提供更多不同的决策方案 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

4)能增加决策过程民主化

2、缺点:1)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 2)比个体决策费时间或浪费达成协议的时间 3)少数人控制的群体讨论容易产生个人倾向 4)对决议的结果责任不清

3、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

1)群体多样性;2)群体熟悉度;3)群体认知能力 4)群体成员决策能力;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 6)群体规模;7)群体决策规则

(三)一类起点人际关系与沟通

1、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选择或定向阶段:评价与了解及相互选择

2)试验和探索阶段。共同价值观、态度。愉快、轻松和非批评性 3)加强阶段。坦白、信任、昵称;开深层玩笑,共同期望假设 4)融合阶段。相互包容、理解,很好预测和解释对方行为 5)盟约阶段。双方作出的某种正式承诺。如婚姻、签约等

2、沟通风格模式

1)自我保护型 2)自我保护型 3)自我暴露型 4)自我实现型

3、P120,技能题周哈利窗模型。人们交流是的四个窗口

1)开放区: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身高、肤色、婚姻

2)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或不想让别人知道地自我防卫心理 3)盲区:对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别人没告诉或因自己拒绝接受的信息 4)未知区:自己和对方都不知道的信息。是无法沟通的双盲区

4、对策: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渠道

1、加大自我暴露程度,缩小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诚实坦率,与对方信息分享

2、提高他人对自己反馈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第三节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一、二类起点领导活动与角色

(一)判断题领导者与管理者。达到组织最佳效果,领导与管理同样重要;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简答题

(二)经理角色分析

1、人际关系型: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义务。挂名首脑、联络员、领导者

2、信息类:阅读和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公众趣味变化和竞争对手打算和计划,传递信息和代表集体向外界解释政策和表态。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类:发起和监督启动新项目和措施,应对突发事件发生采取措施,为本团队和企业利益讨价还价和进行合作。企业家、障碍处理者、谈判者、资源分配者

二、领导特质、风格及权变因素

(一)谁是领导人:

1、一般特质:

1)内驱力。成就渴望、精力充沛;2)自信心;3)创造性;4)领导动机;5)灵活应变能力

2、领导魅力的关键特征。1)自信2)远见3)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4)对目标的坚定信念5)行为创新,不循规蹈矩6)变革代言人7)对环境敏感

(二)如何领导:风格与特征

1、二类起点领导行为风格确定。(由两个方面来判定)可以通过测评来确定。关怀维度+结

构维度。高结构与生产效率成正比。高关怀与生产效率成反比;在非生产部门则相反

1)高关怀-高结构: 2)高关怀-低结构。3)低关怀—高结构4)低关怀-低结构(单选题同时是多选题)

2二类起点、领导行为权变理论 1)一类起点菲德勒权变模型:领导风格的有效与无效取决于他是否适合于特定的领导环境。包括确定领导者行为风格、确定领导的具体情境、确定领导风格与具体情境是否匹配。(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领导者的职权

2)单选题,或多选题领导情境理论。赫赛与布兰查德。关心人~关心工作

(1)参与式:高关系~低工作(2)命令式:低关系~高工作(3)推销式:高关系~高工作(4)授权式:低关系~低工作

其中选择领导方式变化的因素为被领导者成熟度(心理、工作)。

(1)有能力也有动机:授权式(2)有能力无动机:支持与非指导性(3)无能力有动机:推销式(4)无能力无动机:命令式

3)单选题路径-目标理论。多伦多大学伊万斯、豪斯研究确定结构、关系构成的四种领导行为 重点,多选题

(1)指导型(结构维度):让下属明了对他的期望、完成工作的方法、程序、时间(2)支持型(关系维度):对下属亲切友好、关心其需求

(3)参与型:与下属共同磋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

(4)成就导向型:设定富有挑战性目标,期望下属充分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权变变量:

(1)下属控制以外的外部环境因素。工作结构、权力系统、工作群体等(2)下属个人特征。经验、能力、内控性(外控型)等

4)P127参与模型

弗洛姆:“领导者参与模型”(1)五种领导风格

A、独裁1:使用自己手头资料独立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B、独裁2:从下属获取资料独自做出决策

C、磋商1:与有关下属个别讨论,但决策可以不受意见影响 D、磋商2 :与下属集体讨论,决策可不受讨论的影响

E、群体决策:与下属集体讨论、提出评估可行性方案和一致性解决方法

(2)简答题12 个权变因素:质量要求、承诺要求、领导者信息、问题结构、承诺可能性、目标一致性、下属冲突、下属信息、时间限制、地域分散、激励~时间、激励~发展等

三、P128领导理论新观点

(一)情商与领导效果。情商影响领导成功五要素:

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

2、情绪控制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认知他人情绪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二)领导替代论。罗宾斯。某些个体、任务和组织变量可能成为领导的替代因素,或使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无效

(三)P129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一直寻找的培训和发展领导者技能的理论和方法。

1、加速站;

2、辅导;

3、按需培训;

4、确定领导技能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竞争性与控制力、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维持秩序和理性)

5、注意事业流(职业锚)、“群鸽效应”和“后职业生涯发展”的设计和发展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心理测量技术

一、心理测量原理

(一)一类起点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

1、心理测量: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1)P132标准化心理测验。按照严格科学程序编制和使用具有统一尺度并对误差做严格控制的测验。

重点优点:A、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测量准确客观;B、标准统一,便于对不同人的比较;C、同一测验可反复使用

2)人事测量:是心理测量在技术在人事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招聘、安置、考核、晋升、培训等)

(二)心理测验类型

1、按测验内容:1)能力测验: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1)成就测验:判断个人在某方面所表现的实际能力

(2)性向测验:判断个人将来有可能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

2)重点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态度、情绪、动机和价值观等,工具:限定答案客观式自陈量表和不限定答案主观式投射测验

2、按测验方式:纸笔、操作、口头和情境测验

3、按同时测评人数: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

4、按测验目的:描述性、诊断性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领域: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6、按测验解释: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7、按测验难度:速度测验、难度测验

8、按测验要求:选优性测验、典型性测验

(三)心理测验技术标准

1、信度:稳定性或可信性,同一心理测验中几次测量结果一致性

2、效度:指一个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公认标准之间相关程度。内容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想关联效度等

3、难度

4、标准化和常模

1)标准化步骤。

(1)选定测验题(2)抽样选定标准化样本进行测试(3)测评程序标准化(4)依据测试结果建立常模

2)常模:该测试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 二、一类起点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用于招聘和筛选

1、择优策略。对应聘者的能力、个性、动机、兴趣等作广泛测评。根据职位需求评估个人、选择最有优势的人

2、淘汰策略。确定从业者的标准基线,筛掉不合格者,并对其他人再做匹配性评价

3、轮廓匹配测量。先确定职位胜任标准,再测评个人个性心理特征轮廓图,选择最胜任者

(二)晋升中的测评

1、晋升决策依据。应以能力为主要晋升依据,但作为唯一依据会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2、能力测量方法。对新岗位的胜任度不能以胜任前任为依据,应重新测评,以便录用适合新岗位的职业匹配人员

3、晋升程序标准化。运用科学的晋升考评工具注重择优和潜力

(三)培训与开发中心理测量

1、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

2、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3、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四)组织激励与管理诊断中的心理测量

1、将激励与员工动机结合起来。动机测验、需求结构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等

2、定期态度调查提供员工对组织、管理层的调查。对工作满意度、薪酬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员工身心健康状态的调查。以便采取对策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基础知识(提纲)

本课件系统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1-16)

二、劳动法(17-24)

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

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

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

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

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

人员。各种各样的人员在企业的感召下,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企业既需要生产的物资,还需要劳动力。商品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供给,居民反而成了需求者,我们要拿钱来换取商品。等价交换。这样的话形成了一种市场的交易活动。第三个就是劳动力,在这三个里面劳动力是最核心的,作为老百姓他又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护,这样的话,我们说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那么劳动力本身就是充足的。这样的话,就更多的招聘,生产更多的产品来供给劳动力市场。不同能力的的,提的工资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体现。我们现在的生产的结构赶不上我们人才培养的投资。所以显得结构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第四,劳动力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另一个起点,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第一种时政研究,研究方法向人们提出,重点是研究什么?这是经济规律内在的要求,书上有两个特点。

我们来看他的主要步骤有四个,可以是理论题也可以是简单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第二个,假设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奴隶社会的什么关系,封建社会的什么关系,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什么关系。准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加了一个词叫计划市场经济地位。理论的假说,就是设计的结论,不然的话,没有计划市场经济之说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是什么?)认识客观事实结论可以检验

主要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构成要素 2)假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暂时性结论 4)不同条件和时间验证(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静动态分析)

(二)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缺陷、偏误、不对称 2)体制障碍。惯例、政策、体制 3)市场缺陷。受观念等干扰无法交换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概念

1、劳动力: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3、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 1)供给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1)教育水平提高 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3)人口出生率下降 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

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 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二、劳动力需求

(一)概念: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8页公式及五种情况)

1、需求无弹性。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2、需求有无限弹性。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绝对值相等

4、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

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解释图1-3)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投入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增加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辨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3、总产量绝对减少。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千里佣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了更多的可变要素。比例已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下降(注意书中10页公式和三种情况)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10-11)

注意:MRP=VMP=MP x P=MC=W的关系的转换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主体:劳动者、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2、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总和)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和动态平衡

1、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法: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2、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法:考查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供给、需求和价格)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等工资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分布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资本存量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价格不变,-边际产品价值增加(VMP)。需求扩大劳动力供给不变,均衡工资率提高 2、产品价格不变-生产率下降边际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减少劳动力需求。价格上扬刺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增长率会高于人口增长率-均衡工资率提高-扩大就业 第三节 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

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1、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1、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工资制度)与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整过的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二)福利:实物支付(工作餐)+延期支付(保险、退休)延期支付特点:稳步外部条件(社会统筹)、形式灵活多样、增强凝聚力、实现养老资金积累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技能题

(一)就业: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总供给=生产资料供给总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

(三)就业总量决定:Z=f(N)

二: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主动失业和被动失业就叫摩擦性失业。特别是自主失业,主动辞职,实际上反映

一种劳动力对市场就业性的适应性不够,我们了解一下,大学生就业辞职期是在三个月然后是半年,再然后是一年,三年之内摩擦性失业率是最高的。

三、需求性不足失业

(一)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导致的失业

(三)缓解对策。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1、国家宏观调节,对国民经济运行政策干预,实现平衡 2、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缓解需求性不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3、平均失业持续期:指失业处于失业状态下的持续时间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酬)和转移支付(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者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2)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值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三)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

1、(一类题点)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1)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狭义的是货币工资,控制货币工资的变动,控制物价。那么广义的呢?包括社会总收入,在一定以工资劳动为分配关系,我们工业企业的工人进行退休金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

宏观的稳定。

2)基尼系数。意大利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的一种尺度(还有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1时绝对不平等;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大于0.4以上,差距非常大;通常基尼系数为0.2~0,4之间

3)收入政策措施(1)控制收入与物价(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17-24)

第一节 劳动法体系

(一)含义:

1、劳动法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狭义: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3、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劳动法是指法律学科的分支:劳动法学(本书指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与特征

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本质和特点

(二)基本作用

1)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确保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2)指导劳动法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届时,弥补了对方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1、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宪法42、33条)

1)劳动权: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2)权利类型: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3)保护类型: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基本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基本权益保护)全面保护: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法定权益、约定权益

优先保护:优先保护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

劳动者。如安全生产原则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工会三方原则和劳动争议三方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宪法14、45)。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

4、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一)含义。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1、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

2、仅只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

3、指法的表现形式(我国仅指之3)

(二)类别

1、宪法

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补充类别: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体系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按其他分类标准划分的类别。如国有、集

体、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制度)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双刃剑,我们不能光强调权利而不谈义务,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诚实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一)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 单选题

(二)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外商、机关)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机构、行政相对人(被管理和接受服务者—即劳动者+用人单位)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规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服务对象:劳动关系当事人2)服务内容按规定约定(如培训、工会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1)雇员与雇主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

2)雇主的权利是雇员的义务,雇员的权利是雇主的义务(劳动纪律、支付工资、安全生产、社会福利等)多选题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按照劳动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企业、个体、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1、自然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健康、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男性)、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16-18未成年、女性、残疾和特定疾病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6)

(二)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包括体现一定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安全卫生等)

三、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行为(合法、违约、行政、仲裁和司法行为)构成要件(行为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形式)

(二)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转移,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

争等)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25-59)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和方略 特征:

1、(第三自然段)全局性

2、系统性

3、长远性

4、风险性

5、抗争性

(二)企业环境结构与特点多选题(第三自然段)

1、环境结构(外部)微观和宏观

1)经营风险最小; 2)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3)具有较低经营风险; 4)环境风险最大

2、经营环境分析方法

1)获取口头信息 2)获取书面信息 3)专题性调研

2、经营环境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分析。一类题点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别化、固定成本、行业成长过剩(产品、价格、质量、服务)2)潜在对手分析。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现代企业反映 P48页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获利)。

4)顾客力量分析(消费群体、购买动机、消费承受力;批

量购买、后向一体化趋势、选择厂家和成本不变)5)供应商力量分析(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包装、劳动力成本及来源渠道、可用性等)

3、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法制、国际战争与和平

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3)技术环境:新技术原理、技术发明、新管理思维 4)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理想、情感、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习俗爱好、价值标准

二、企业分析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企业资源分析多选题(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1、物质资源状况(机器设备功能、先进程度、使用与维修状况)

2、人力资源状况(结构、素质、关键性人才数量、态度和学习能力、教育培训投入)

3、财务资源状况(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成本、风险和数量、企业信誉等级、资产负债水平)

4、技术资源状况(技术专利、工艺水平、研发水平及投入)

5、管理资源状况(组织管理水平、领导风格、企业文化)

6、无形资产状况(商誉、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

(二)企业能力分析

1、能力: 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价值链 1)基本活动:

(1)生产加工:将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

(2)成品储运:最终产品入库、接收订单、送货(3)市场营销:促进和引进购买者购买企业产品(4)售后服务:与保持和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活动 2)支持活动: 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设,合理的人才结构,切入点的合理开发

(1)采购管理:采购企业所需投入品的职能(2)技术开发:改进产品和工艺的技术的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雇用、培训、提拔和退休等管理活动

(4)企业基础设施:组织结构、控制体系、文化活动等

2、企业能力分析方法 1)纵向分析:间绩效比较

2)横向分析:同产业内企业或竞争对手分析 3)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分析

3、企业能力评价标准

1)效率分析:投入要素成本、生产率、工艺设计水平、产能力用程度

2)效果分析:产品及服务程度、售后服务满足程度和产品增值及能否一贯坚持提供客户的需要

企业的内部优势直接导致了战略的构成。

(三)企业外部和内部条件、综合分析

1、SWOT分析法的内涵

SWOT研究企业的优势劣势和企业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位置,1)S(Strength):企业内部优势 2)W(Weaknesses):企业内部劣势 3)O(Opporttunities):外部环境机会 4)T(Treats):外部环境威胁

2、SWOT分析程序

1)分析外部因素,寻求机会和威胁关键因素

2)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确定不利和有利因素 3)对决定企业的S、W、O、T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加权评价 4)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确定企业战略能力

3、SWOT的四种可能选择的战略

1)增长型战略(SO):第一象限。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众多环境机会。采取开发市场增加产量增长型战略 2)扭转型战略(WO):第二象限。有外部机会缺少内部条件。可采取扭转型战略,改变内部不利条件

3)防御型战略(WT):第三象限。外部威胁内部状况不佳。

采取防守型战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4)多种经营战略(ST):拥有内部优势和外部风险。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企业战略选择重点

1、总体战略包括:

1)进入战略:购并战略(购买或兼并)、内部创业战略(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合资战略(互补提升竞争力、分散风险)

2)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利润)、横向发展战略(收购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纵向发展战略(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单选题)、多样化发展战略(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3)稳定战略: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和范围

4)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和杠杆收购(保留母公司股权延期付款)、拆产为股/分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脱壳)、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所有权转让)

2、一般竞争战略多选题

1)低成本战略:降低成本途经(规模经济、专利技术、改善原材料等P19(重点战略)

原则:(1)领先原则;(2)全过程低成本;(3)总成本最低;(4)持久原则

2)差异化战略(1)途径:特质原材料或其他投入要素、技术开发、严格生产作业、特别营销、扩大经营范围(2)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3)重点战略:(利润战略)(掌握可是多选或技能掌握题)(1)着眼于目标市场取得成本优势,获取利润(2)着眼于目标市场取得差别优势,获取利润

3、新兴行业战略重点 1)行业特点

(1)技术不确定。产品构造、生产技术研发、完善与稳定(2)生产成本高。随工艺改造和生产率提高,成本急剧下降

(3)风险大。新技术、生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增加 2)战略制定

(1)选择进入时机(关键在于权衡最有利时机)A、行业进入风险 B、行业进入障碍和收益(2)选择竞争方式

A、限制进入方式(阻止潜在新兴对手的进入)B、鼓励进入方式(经营许可并迅速成为一个行业)C、放任方式(只注重自身实力提高,不考虑竞争对手进入)

4、成熟行业的战略

1)行业特点: 简答题或多选题

(1)销售增长缓慢;(2)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中心内容;(3)行业利润水平下降;(4)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2)战略制定: 一般作为简答题

(1)明确竞争战略(2)合理组合产品(3)合理定价(4)工艺创新(5)扩大用户产品范围(6)购买廉价资产(7)选择合适买主(8)工艺流程选择(9)参与国际竞争

5、衰退行业战略

1)衰退行业影响因素 简答题(1)需求状况递减,生产者考虑退出

(2)退出障碍:信息、管理、政府和社会障碍(3)竞争格局变化,优胜劣汰 2)退出战略:

(1)领导地位战略。成为唯一或少数几家企业

(2)合适定位战略。特定市场的稳定需求可延缓行业衰败并获得利润

(3)迅速退出战略。在衰退初期就卖掉企业以获取最大效益 三、二类题点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的主体)

1、组织: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2、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3、计划:调动群体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4、系统: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二)企业经营战略控制

1、特点:1)战略控制系统是开发系统 2)战略控制标准是企业总体目标

2、标准:1)成效标准 2)废弃标准

3、战略控制基本要素多选题

1)战略评价标准。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依据。(1)定量: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2)定性:战略与环境一致性、风险性,战略与资源配套性、战略执行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协调性 2)实际成效。管理信息系统、方法控制 3)绩效评价。

(1)越过目标,出现正偏差(2)正好相等,没有偏差(3)实际成效低于目标,出现负偏差。需要调整

4、战略控制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多选题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类题点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二类题点

(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决策标准。了解全部决策、无限的预测能力、一切优先、不受时间限制、约束条件不变。“足够满意化”替代“最优化”

2、有效信息系统。收集、加工、传递要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3、系统决策观念。外部社会系统优化、内部企业经济系统优化

4、科学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

5、决策方法科学化的方面有: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专家创造力多选题

(二)确定型决策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1)原理;2)边际收益分析;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4)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盈利性对比分析

2、线性规划法

3、微分法

(三)风险型决策法P68重点

1、风险性决策必备条件:

1)有明确决策目标。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短投资回收期 2)两个以上供选方案3)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损益值 4)可测算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5)可测算不同自然状态下的客观概率

2、类型:多选题

1)收益矩阵。设定收益值、按客观概率大小计算期望收益值并选择最佳方案

2)决策树常用。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概率枝

3)敏感性分析。灵敏度分析。方案受概率变动影响程度决定改变决策方案的敏感性。分敏感性和不敏感类型

(四)不确定型决策方法重点

1、重点悲观系数决策标准。华德决策法则。保守中“小中取大”或“不利中求有利”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乐观系数a x 最大损益值+(1-a)x 最小损益值==期望收益。大者为最佳。a=0.667

3、中庸决策标准。将最乐观、最保守、最可能三种方案和期望值比较选优。

各方案收益期望值==(最乐观值+最可能值x4+最保守值)/6

4、重点最小后悔值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准则。以市场低需求高投入和高需求低投入形成的机会损失最小为目的单选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拉普拉斯决策标准。(1/n)

二、企业经营计划

(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

1、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二)制定企业计划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计划方法简答题,多选题

1、滚动计划法。连续灵活、有弹性的计划形式。要求越是近期计划越要具体,逐步较细到较粗,以便留有充分调整和修订的余地

2、多选题PDCA循环法。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阶段顺序进行

3、综合平衡法。基本方法是寻求下述关系的协调一致 1)资源分配关系:人力物力财力分配与计划相平衡 2)投入产出关系:生产与投入、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益 3)整体与局部关系:整体发展与部门、各环节间平衡协调、供给与需求、收入与支出

(四)企业经营计划目标管理

1、二类题点含义: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总目标,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调整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的系统目标的管理方法

2、二类题点特点简答题

1)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3、目标管理的实施 一般掌握

1)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经营目标的实施 3)经营目标的控制

第三节 市场营销(47-59)核心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营销概念: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二)市场: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个人提供交易的平台或场所

1、按交易对象: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

2、按照买方类型: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

3、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

(三)消费者市场分析一类题点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观念、习惯、偏好

2)社会因素。家庭、群体、社会角色、地位

3)个人因素。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 4)心理因素。购买动机、知觉、学习、信念、态度

2、购买决策过程 重点

1)多选题参与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2)重点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复杂购买行为

3)购买决策过程: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

(四)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构成: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或劳务需要的总和。

1)产业市场。生产者市场或企业市场、购买、销售、出租、劳务给他人的个人或组织。是最具代表性、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

2)转卖者市场。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并转售或出租给他人,以赚取利润的批发商和零售商

3)政府市场。为执行政府主要职能而采购或租用商品的各级政府单位。税收、财政预算

2、产业市场购买行为P78 1)产业市场特点:

(1)与消费市场比较,均为个人作出购买决策,但是 特点A、产业市场购买者多为单位,数量少,购买额大 B、购买者集中在少数地区 C、产业市场的派生性取决于消费者市场 D、产业市场需求缺乏弹性。短期内企业生产方式不会改变 E、产品市场需求波动性较大,因消费者市场需求较小波动 F、专业人员购买 G、互惠 H、直接购买

I、产业购买者一般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新技术设备

2)产业购买决策参与者

参与者:(1)使用者;(2)影响者;(3)采购者;(4)决定者;(5)信息控制者

3)产业购买者购买类型:(1)直接重购;(2)修正重购;(3)新购

4)重点,多选题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因素;(3)人际因素;(4)个人因素 5)购买主要阶段。

A、提出需求;B、确定需要;C、说明需要;D、物色供应商;E、征求意见;F、确定供应商;G、选择订货程序;H、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一)分析市场机会。

1、发现市场机会。发现和识别未满足需求和新市场机会

2、评价市场机会。选出最佳营销机会,发现威胁减少损失

(二)选择目标市场

1、市场细分。

1)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2)产品市场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2、目标市场选择简答题。1)无差异市场营销;2)差异市场营销;3)集中市场营销

3、市场定位。1)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定位;2)消费者需求心理定位;3)竞争者定位

(三)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1、定义:指企业用于追求目标市场预期销售量水平的可控营销变量的组合。基本变量4PS 1)产品(Product);2)价格(Price);3)地点(Place);4)促销(Promotion)

(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1、一般简答题执行:1)制定详细行动方案;2)建立组织结构;3)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4)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5)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2、控制:

1)计划控制;2)盈利能力控制;3)效率控制;4)战略控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产品组合策略。

1)整体概念: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

2)P85产品组合策略:扩大或缩减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

2、品牌与商标策略

1)品牌化策略;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3、二类题点,简答题包装策略。1)相似包装策略;2)差

别包装策略;3)复用包装策略;4)附赠包装策略

4、二类起点,重点,改错题产品生命周期。1)投入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

2)重点产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1)投入期:A、快速掠取策略;B、缓慢掠取策略;C、快速渗透策略;D、缓慢渗透策略

(2)成长期:A、改进和完善产品;B、开拓新市场;C、树立产品形象;D、增强销售渠道功能;E、适时降价(3)成熟期:A、市场改良;B、产品改良;C、营销组合改良

(4)衰退期:A、维持;B、集中;C、收缩;D、放弃

5、服务策略。

1)售前服务: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

2)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

3)服务方式:固定服务、流动服务

(二)定价策略

1、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为中心来制定价格,按卖方意图。(定价时要考虑收回营销全部成本后再获利润)1)成本加成定价法。单位产品成本上加一定预期利润为产品价格。

2)盈亏平衡定价法。既定的销售量是产品价格必须达到一

定水平才能达到盈亏平衡、收支相抵

3)目标收益定价法。投资收益率定价法。A、确定目标收益率;B、确定单位产品目标利润额;C、计算单位产品价格 4)边际成本定价法。指每增加或减少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变化量。单位变动成本作为依据和可接受价格底线(见90-91页公式)

2、需求导向定价法

1)概念: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1)理解价值定价法。根据顾客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度,即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观念为依据,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影响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的定价方法

(2)需求差别定价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强度、不同购买力、不同购买地点和购买时间等制定的不同价格

A、以顾客为基础差别定价; B、以地理位置、时间、产品为基础差别定价

(3)逆向定价法。不单纯考虑产品成本,首先考虑需求。保证中间商的正常利润,使产品迅速渗透,并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3、竞争导向定价法 1)新产品定价策略

(1)撇油定价策略;(2)渗透定价策略;(3)满意定价策略

2)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

(1)数量折扣;(2)功能折扣;(3)现金折扣;(4)季节折扣;(5)推广折让和补贴 3)心理定价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2)尾数定价策略;(3)声望定价策;(4)招徕定价策略;(5)分级定价策略

(三)分销策略P93

1、销售渠道:指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中间商(转卖者)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过程

2、了解影响销售渠道要素。层次数目、渠道长度、宽度多重性

3、销售渠道设计1)影响销售渠道选择因素。(1)产品因素。价格、体积重量、款式、物理化学性能、技术复杂程度、标准化程度、是否新产品;(2)市场因素。市场区域范畴大小、顾客集中程度、购买量和购买频率;(3)企业因素。销售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能力

2)最佳分销渠道选择。使用中间商、数目(独家、广泛和选择性分销)和选择(目标市场、地理、产品、促销、服务、储运、财务和管理能力等)

(四)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销、宣传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60-84)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一类起点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是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各不相同的现象

(一)员工能力与人格

1、能力差异:指个人在平常所指的智力(一般能力)和从事某项活动或专业能力(性向)之间的差异认知能力测验与工作绩效相关系数为0.20-0.30之间,校正值为0.50

2、人格差异:能力和人格是决定人生成就、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动机、情绪、态度、价值链、自我观念等

3、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五因素模型。责任感、宜人性、开放性、外向、稳定性与不同岗位员工的匹配度

(二)员工态度

1、态度分析。1)态度是行为的准备;2)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

2、重点满意度分析。

1)定义:指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作为群体或组织特征,是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指标之一

2)重点影响工作满意度因素。(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5)

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3)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和行为关系。(1)满意导致生产率(2)不满意就离开组织、士气低落、失误率、离职率高

3、组织承诺

1)定义。为保持一个特定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强烈期望、愿意作出较多努力来代表组织,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明确信任和接受。忠诚度、对组织及将来发展的关注 创始人:贝克尔提出概念;阿伦和梅耶提出承诺的形式多选题

(1)感情承诺。影响因素为工作特点、管理特点、人际关系、组织可靠性和公平性、个人重要性、来自组织关心等(2)继续承诺。受教育程度、技术、改行可能性、个人投入、福利及个人特性等

(3)规范承诺。组织规范、员工特性、接受教育类型等 2)组织承诺的结果。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

(三)员工的知觉与归因P102

1、知觉:是人的感官对声、光、色等基本刺激的知觉的反应被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 1)人的行为首知觉所支配

2)许多知觉原理都描述刺激被发觉和组织过程

(1)对没有意义的赋予意义(2)把不完全形象想象为完整的(3)把相似的对象集成系列(4)把时间和空间上彼

此接近的事物看作整体

2、改错题社会知觉: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

(1)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5)刻板效应

3、归因

1)定义。利用有关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A、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导致行为或时间的行为者本身可控因素。人格、品质、心境、能力、需要和努力等; 外因是导致行为的外界环境、机遇、工作特点和难度等

B、稳因与非稳因。稳因是导致行为或事件相对不变得因素。行为者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等非稳因如行为者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多变的环境等 2)归因失真和偏差

(1)行为者自利性偏差(2)对他人行为归因取决于他人是否与己有利害关系(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受害者责难多于同情倾向

二、重点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一)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 报酬需要满足的四种需求:

1、管理学解释:1)工资、奖金、福利;2)办公室位置、36

工作设备分配、喜爱的任务、正式非正式认可

2、心理学解释:1)以心理学为基础。饥饿、口渴、睡眠、性、避痛等;2)与组织行为相关。好奇、控制、情感动机;3)与学习获得相关。成就、权力、亲和、安全和地位

3、重点、单选与相关理论对应: A、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报酬;

B、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安全感和民主管理; C、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自尊与自我实现; D、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责任、成就和进步; E、成就动机理论(奥菲尔德、麦克利兰):个人成长与发展等递进与提高

(二)组织公平与报酬分配

1、分配公平。亚当斯认为:对工作绩效和积极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在工作环境中知觉感觉到的公平/不公平程度

2、P107程序公平。分配结果公平和分配决定方式公平。1)一致性原则;2)避免偏见原则;3)准确性原则;4)可修正原则;5)代表性原则;6)道德伦理规则

3、互动公平。分配结果反馈与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是否公平。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更具有持续效应

4、余凯成、何威研究我国职工特征与分配公平的影响要素。分配公平观念为:以工资提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职位晋升、荣誉授予和综合评价六项为分配资源。

比较结果为:绩效率、政治率、需要率居前三位;努力率居中;学历率、资历率和年轻率作用较小

P108

(三)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

1、弗洛姆:人之所以工作,是觉得该工作行为可以达到对他有足够价值的某种结果。

1)努力导致良好绩效与评估 2)良好业绩带来组织奖励 3)奖励报酬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

2、有效薪资计划的特点:

1)确保努力程度与绩效、薪资直接联系 2)薪酬价值受职工重视 3)有规范的科学的发放方法 4)确立有效考核标准 5)员工对考核有信心 6)计划容易理解和计算 7)有基本最低工资 8)提供及时明确的绩效反馈 9)让员工参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P109

三、员工学习和行为管理

(一)二类起点员工学习

1、强化学习法则(桑代克)。

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是:为了改变行为(学习),我 们应当付出不懈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 1)强化原则;2)惩罚原则;3)消退原则

2、二类起点认知学习原理:A.托尔曼。不仅要研究行为绩效结果的刺激,还需研究员工学习和行为变化、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以及期望和动机

3、二类起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别人行为表现及行为后果的见解学习历程 可用作为重视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的教育功能的管理者的理论

(二)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

1、组织行为矫正模型:是最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方法之一。以强化学习为基础

2、具体模型步骤

1)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 2)对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

3)当关键行为被确认基线标准后,进行功能性分析。分析关键行为(B)的先决条件(A)和关键行为结果(C)4)干预行为。正强化和惩罚-正强化的整合 第二节 一类起点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一、工作团队的动力

(一)概念:团队是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目标、一系列绩效目标和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的一个小数目人群

(二)团队构成要素:

1、绩效:团队产出。质量、数量、及时性、效率和创新

2、成员满意度

3、团队学习: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4、外人满意度:顾客、供应商、营销有效性

(三)团队动力因素分析:

1、沟通;

2、影响;

3、任务和

维护的职能;

4、决策;

5、冲突;

6、氛围 二、二类起点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

(一)P117,简答题群体决策优缺点

1、优点:1)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 2)提供更多不同的决策方案 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 4)能增加决策过程民主化

2、缺点:1)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 2)比个体决策费时间或浪费达成协议的时间 3)少数人控制的群体讨论容易产生个人倾向 4)对决议的结果责任不清

3、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

1)群体多样性;2)群体熟悉度;3)群体认知能力 4)群体成员决策能力;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 6)群体规模;7)群体决策规则

(三)一类起点人际关系与沟通

1、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选择或定向阶段:评价与了解及相互选择

2)试验和探索阶段。共同价值观、态度。愉快、轻松和非批评性

3)加强阶段。坦白、信任、昵称;开深层玩笑,共同期望假设

4)融合阶段。相互包容、理解,很好预测和解释对方行为 5)盟约阶段。双方作出的某种正式承诺。如婚姻、签约等

2、沟通风格模式

1)自我保护型 2)自我保护型 3)自我暴露型 4)自我实现型

3、P120,技能题周哈利窗模型。人们交流是的四个窗口

1)开放区: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身高、肤色、婚姻 2)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或不想让别人知道地自我防卫心理

3)盲区:对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别人没告诉或因自己拒绝接受的信息

4)未知区:自己和对方都不知道的信息。是无法沟通的双盲区

4、对策: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渠道

1、加大自我暴露程度,缩小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诚实坦率,与对方信息分享

2、提高他人对自己反馈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第三节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一、二类起点领导活动与角色

(一)判断题领导者与管理者。达到组织最佳效果,领导与管理同样重要;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简答题

(二)经理角色分析

1、人际关系型: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义务。挂名首脑、联络员、领导者

2、信息类:阅读和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公众趣味变化和竞争对手打算和计划,传递信息和代表集体向外界解释政策和表态。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类:发起和监督启动新项目和措施,应对突发事件发生采取措施,为本团队和企业利益讨价还价和进行合作。企业家、障碍处理者、谈判者、资源分配者

二、领导特质、风格及权变因素

(一)谁是领导人:

1、一般特质:

1)内驱力。成就渴望、精力充沛;2)自信心;3)创造性;4)领导动机;5)灵活应变能力

2、领导魅力的关键特征。1)自信2)远见3)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4)对目标的坚定信念5)行为创新,不循规蹈矩6)变革代言人7)对环境敏感

(二)如何领导:风格与特征

1、二类起点领导行为风格确定。(由两个方面来判定)可以通过测评来确定。关怀维度+结构维度。高结构与生产效率成正比。高关怀与生产效率成反比;在非生产部门则相反

1)高关怀-高结构: 2)高关怀-低结构。3)低关怀—高

结构4)低关怀-低结构(单选题同时是多选题)2二类起点、领导行为权变理论

1)一类起点菲德勒权变模型:领导风格的有效与无效取决于他是否适合于特定的领导环境。包括确定领导者行为风格、确定领导的具体情境、确定领导风格与具体情境是否匹配。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领导者的职权

2)单选题,或多选题领导情境理论。赫赛与布兰查德。关心人~关心工作

(1)参与式:高关系~低工作(2)命令式:低关系~高工作(3)推销式:高关系~高工作(4)授权式:低关系~低工作 其中选择领导方式变化的因素为被领导者成熟度(心理、工作)。

(1)有能力也有动机:授权式(2)有能力无动机:支持与非指导性(3)无能力有动机:推销式(4)无能力无动机:命令式

3)单选题路径-目标理论。多伦多大学伊万斯、豪斯研究确定结构、关系构成的四种领导行为 重点,多选题(1)指导型(结构维度):让下属明了对他的期望、完成工作的方法、程序、时间

(2)支持型(关系维度):对下属亲切友好、关心其需求

(3)参与型:与下属共同磋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

(4)成就导向型:设定富有挑战性目标,期望下属充分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权变变量:

(1)下属控制以外的外部环境因素。工作结构、权力系统、工作群体等

(2)下属个人特征。经验、能力、内控性(外控型)等

4)P127参与模型 弗洛姆:“领导者参与模型”(1)五种领导风格

A、独裁1:使用自己手头资料独立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B、独裁2:从下属获取资料独自做出决策

C、磋商1:与有关下属个别讨论,但决策可以不受意见影响 D、磋商2 :与下属集体讨论,决策可不受讨论的影响 E、群体决策:与下属集体讨论、提出评估可行性方案和一致性解决方法

(2)简答题12 个权变因素:质量要求、承诺要求、领导者信息、问题结构、承诺可能性、目标一致性、下属冲突、下属信息、时间限制、地域分散、激励~时间、激励~发展等

三、P128领导理论新观点

(一)情商与领导效果。情商影响领导成功五要素:

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

2、情绪控制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认知他人情绪能力;

5、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二)领导替代论。罗宾斯。某些个体、任务和组织变量可能成为领导的替代因素,或使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无效

(三)P129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一直寻找的培训和发展领导者技能的理论和方法。

1、加速站;

2、辅导;

3、按需培训;

4、确定领导技能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竞争性与控制力、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维持秩序和理性)

5、注意事业流(职业锚)、“群鸽效应”和“后职业生涯发展”的设计和发展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心理测量技术

一、心理测量原理

(一)一类起点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

1、心理测量: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1)P132标准化心理测验。按照严格科学程序编制和使用具有统一尺度并对误差做严格控制的测验。

重点优点:A、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测量准确客观;B、标准

统一,便于对不同人的比较;C、同一测验可反复使用 2)人事测量:是心理测量在技术在人事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招聘、安置、考核、晋升、培训等)

(二)心理测验类型

1、按测验内容:1)能力测验: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1)成就测验:判断个人在某方面所表现的实际能力(2)性向测验:判断个人将来有可能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 2)重点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态度、情绪、动机和价值观等,工具:限定答案客观式自陈量表和不限定答案主观式投射测验

2、按测验方式:纸笔、操作、口头和情境测验

3、按同时测评人数: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

4、按测验目的:描述性、诊断性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领域: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6、按测验解释: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7、按测验难度:速度测验、难度测验

8、按测验要求:选优性测验、典型性测验

(三)心理测验技术标准

1、信度:稳定性或可信性,同一心理测验中几次测量结果一致性

2、效度:指一个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公认标准之间相关程度。内容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想关联效度等

3、难度

4、标准化和常模 1)标准化步骤。

(1)选定测验题(2)抽样选定标准化样本进行测试(3)测评程序标准化(4)依据测试结果建立常模 2)常模:该测试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 二、一类起点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用于招聘和筛选

1、择优策略。对应聘者的能力、个性、动机、兴趣等作广泛测评。根据职位需求评估个人、选择最有优势的人

2、淘汰策略。确定从业者的标准基线,筛掉不合格者,并对其他人再做匹配性评价

3、轮廓匹配测量。先确定职位胜任标准,再测评个人个性心理特征轮廓图,选择最胜任者

(二)晋升中的测评

1、晋升决策依据。应以能力为主要晋升依据,但作为唯一依据会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2、能力测量方法。对新岗位的胜任度不能以胜任前任为依据,应重新测评,以便录用适合新岗位的职业匹配人员

3、晋升程序标准化。运用科学的晋升考评工具注重择优和潜力

(三)培训与开发中心理测量

1、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

2、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3、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四)组织激励与管理诊断中的心理测量

1、将激励与员工动机结合起来。动机测验、需求结构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等

2、定期态度调查提供员工对组织、管理层的调查。对工作满意度、薪酬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员工身心健康状态的调查。以便采取对策

第四篇: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材料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1)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资源的有限性成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一下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又具有绝对的稀缺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是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考试用书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计算公式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X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100%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耳机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率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事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二不愿意作为失业者。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偶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个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和个体与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应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2)

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PI

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

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力支付。

福利的特征:1福利以劳动力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有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的好处:1.实现支付可以下降企业俺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所谓就业与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活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www.xiexiebang.com

==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投资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机构上的失衡多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那天就业岗位的状态。

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成为摩擦性失业。它反应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起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力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成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的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 所引起的失业成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环节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源管理。

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成为季节性失业。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3)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即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

失业的负面影响: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净胜需要的满足程度。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财政政策分为:1扩张性(积极性)的财政政策2紧缩性(稳健性)的财政政策。

中华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措施:1调整政府购买水平2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3.变动税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措施: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收入政策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的差距。

收入政策的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2.收入平等化:第一,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第二,对遗产、赠与、财产、(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第三,发展社会保障失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助、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第四,对失业者,特别是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第五,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第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4)

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制:一种组最简单的集权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容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企业。

(二)直线职能制: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优点: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统一指挥,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缺点: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协调制度措施不足以解决问题,组织结构改革倾向更多的分权

适用范围:一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

优点:

1、权利放下

2、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3、实现高度专业化

4、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和经营状况挂钩

缺点: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具有较强适应性是企业采用。

(四)矩阵制:职能部门系列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

特点: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沟通情况,不增加人员,解决组织结构稳定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为企业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缺点: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五)子公司和分公司

特点:子公司不是分支机构,有独立的法人;分公司是分支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

部门结构的不同模式:(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设计的结果是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通常表现为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结构模式。

(3)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设计形成的系统结构,通常为跨国公司。

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的多种因素的系统。

在服务和后勤部门设计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服务和后勤部门的设立必须和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即通过这些部门的设立,使整个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2)尽可能把服务部门设置在靠近服务的单位所在地,以使这些部门能又快又好地提所需的服务。(3)注意服务部门的社会化趋势,凡是可以利用外部力量来满足本企业服务的需要,而且成本比自己建立服务部门更低时,就不需要专设服务部门。如果已有后勤和服务部门,则可让其满足企业内部服务需要的同时,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内容:(一)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1)工作扩大化。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横向扩大工作可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单位合并,由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纵向工作扩大可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垂直扩大。(2)工作丰富化。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工作内容,使岗位工作多样化,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恶感,从心理上满足员工的需要。(二)工作满负荷。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应饱满,使有效劳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改进岗位设计的一项基本任务。(三)劳动环境的优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建立起人——机——环境的最优系统。

岗位工作设计:把工作的内容、工作的资格条件和报酬结合起来,以满足员工和组织的需要。可以说,岗位工作设计是能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关键环节。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系统设计工作的最早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职能专业化。目标是管理者用比较低的成本使工人生产出更多产品,基本方法是工作简单化,把没项工作简化到其最简单的单元,然后让员工在严密的监督下完成。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从内容上看:划分为: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组织结构调整变革计划:即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诊断,发现组织结构和部门结构存在的问题,围绕企业组织调整和变革的目标、措施、步骤、方法和期限等内容所制定的行动方案。劳动组织调整发展计划: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计划的要求,通过对劳动分工与协作方式、工作地的组织状况、工作轮班方式和工时制度,以及技术工人的素质状况和结构特点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提高工效,实现劳动组织科学化所提出的具体的措施计划。劳动定员定额计划: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限额。)制度建设规划、员工开发规划。

工作岗位分析概念:是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过程。

劳动定额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定量的合格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时间定额(或者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时间定额就是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消耗的工时;产量定额就是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互为倒数,成反比例。除以上两种形式外,劳动定额还可以采用看管定额和服务定额的形式。看管定额就是一个或一个组织同时应看管的机器设备的数量。服务定额是按一定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

劳动定额的种类:现行定额、计划定额、不变定额、设计定额

人力资源信息库:是计算机运用于企业人事管理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记录企业每个员工的技能和表现的功能模拟的总称,从中可获取企业每个员工的晋升、调动、解聘等方面的信息,它比传统的个人档案具有容量大、调用灵活方便,文字信息丰富充实等优点,能够确实反映员工流动信息。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5)

招聘与配置

人员配置分析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与事总量配制的分析:人力过剩或人力不足两种情况,人员短缺时,首先考虑在单位内部调配,风险小,成本低,员工有机会。其次,可考虑外部补充、招聘、借调、实行任务转包等措施。人员多余时,注意妥善安置,可组织转业训练、缩短工作时间、遣散临时工、对外承包劳务、实行提前退休或下岗、辞退、不在续签合同等措施。

(二)人与事结构配置分析:应根据不同性质、特点的事,选拔有相应专长的人去完成。

中华考试网

(三)人与事质量配制分析: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现有人员素质低于现任岗位的要求;二是现有人员素质高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前者,考虑职业培训或降职的方法。后者,提升岗位,发挥潜力。

(四)人与工作负荷是否合理状况分析:工作负荷过重应减轻工作负担或新设一个岗位来分担。负荷量不够,合并相应岗位或增加该岗位的工作内容。

(五)人员使用效果分析:在内部配置、调剂仍难满足时,就要招聘。招聘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

招聘需求是怎样产生的?(1)组织人力资源自然减员。(2)组织业务量的变化使得现有的人员无法满足需要。(3)现有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不合理。

工作说明书包含的内容:(1)工作标识(2)工作综述(3)工作活动和工作程序(4)工作条件与物理环境(5)社会环境(6)工作权限(7)工作的绩效标准(8)聘用条件(9)工作规范

胜任能力分析:分为基础性胜任特征(知识、技能)和鉴别性胜任特征(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

人员招聘的阶段:从广义上讲:招聘准备(招聘需求分析、明确招聘工作特征和要求、制定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招聘实施(招募阶段;选择阶段;录用阶段)招聘评估(一是对数量和质量的评估,二是对对招聘工作效率进行评估)

从狭义上讲:指招聘的实施阶段,其间主要包括招募、选择和录用三个步骤。

招聘渠道挑选的步骤:(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2)分析人员特点(3)确定适合的招聘来源(4)选择适用的招聘方法(5)选择对应的媒体发布信息(6)收集应聘者资料

猎头公司的工作程序:分析客户需要,根据需求搜寻人才并进行面试、筛选,最后作出候选人报告供客户选择.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利弊:内部招聘的优点: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了解本组织,适应更快,鼓舞士气,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可能会因操作不公等造成内部矛盾。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6)

培训与开发

起草培训制度的内容要求:(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实行(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具体培训制度:(一)培训服务制度:(1)制度内容: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和培训服务协约条款(2)制度解释(二)入职培训制度:(1)制度内容:培训的意义和目的;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入职培训的方法(2)制度解释(三)培训激励制度:91)制度内容: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2)制度解释:对员工的激励;对部门及主管的激励;对企业本身的激励(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1)制度内容:被考核评估的对象;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考核的标准区分;考核的主要方式;考核的评分标准;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考核结果的备案;考核结果的证明;考核结果的使用。(2)制度解释(五)培训奖惩制度:(1)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的目的;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奖惩对象说明;奖惩标准;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2)制度解释(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1(1)制度内容(2)制度解释

培训制度的修订: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培训制度的长期性;培训制度的适用性

企业培训制度:即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和政令、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涉及两个培训主体——企业和员工。

外语学习网

岗位培训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本办学形式和工作重点,强调紧密结合职业,实行按需施教的原则,按职务岗位需要进行培训,以确保劳动者上岗任职的资格和能力为出发点,使其达到本岗位的要求,其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包括培训立法及相应的政策,也包括岗位培训各环节的规范化,其核心是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配套措施的实行。

制定员工发展规划的步骤:(1)进行人员需求分析。人员培训需求是制定人员培养、发展计划最重要的依据,培训需求要根据培训计划实施时间的长短,或者培训计划的执行期,由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与企业实现或者企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实现的差距来确定。(2)设计人员培养方案和发展计划。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培训方案的设计要反映课程或各个培训活动的主要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和方法、培养经费和预算等主要培训参数。(3)行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发。针对培养目的,明确行动时间、行动步骤、目标达成等行动安排,制定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方案。(4)对人才培养与发展活动的实施与管理。培训实施也就是将培训项目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5)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估。

考察员工培养目标和计划的着眼点:(一)企业方面。一方面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陪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态度为目标,另一方面,提高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或国民应具备的知识、修养和见识为目的。(二)员工方面,通过培训可以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动性,达到员工自我实现的目标。

员工发展归化的层次:按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1)整体发展计划。(2)培训管理计划(3)部门培训计划+从规划的时间长短来划分:(1)长期发展规划(2)中期培训规划(3)短期(特定项目)培训计划。

运用绩效分析方法确定培训对象的步骤:(1)通过绩效考评明确绩效现状。(2)根据工作说明书或任务说明书分析绩效标准或理想绩效。(3)确认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的差距。(4)分析绩效差距的成因及绩效差距的重要性。(5)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6)针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拟订培训计划。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7)

绩效管理

绩效考评方法的因素:(1)管理成本(2)工作实用性(3)工作适用性

绩效考评的原则:(1)其成果产出可以有效进行测量的工作,采用结果导向的考评方法。(2)考评者有时间观察下属的需要考评的行为时,采用行为导向的考评方法,(3)上述两种情况都存在,应采用两类或其中某类考评方法(4)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可以考虑采用品质特征导向的考评方法,如图解式量表评价发、或者采用综合性的合成方法,以及考试中心等方法。

绩效考评的类型及特点:

(1)上级考评:管理人员是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主管,能客观评价,越占60%——70%

(2)同级考评:被考评者的同事,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了如指掌,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占10%

(3)下级考评:被考评者的下级,对其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有比较深的了解心存顾虑,占10%

(4)自我考评:对自己的绩效进行考评,调动积极性,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5)外人考评:指部门或小组以外的人员,不了解考评者以及其能力、行为和实际工作的情况,缺乏准确性。

绩效沟通与管理的环节:目标第一。计划第二、监督第三、指导第四

考评的偏差:(1)考评标准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2)考评者不能坚持原则,随心所欲、亲者宽,疏者严(3)观察不全面,记忆力不好(4)行政程序不合理、不完善(5)政治性考虑(6)信息不对称,资料数据不准确,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等。

绩效考评公正性的两个系统:(1)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2)公司员工申诉系统

2012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基础知识要点回顾(8)

薪酬福利管理

薪酬概念: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货币报酬与实物报酬的总和。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工资、劳动分红、福利等。

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将促进企业发展,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薪酬管理的原则:(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支付相当于或高于劳动力市场一般薪酬水平的薪酬;(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支付相当于员工工作价值的薪酬;(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适当拉开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

岗位分析的方法:

方法概述

观察法通过对特定的对象的观察,把有关岗位的部分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而后将取得的岗位信息归纳整理为适用的文字说明

面谈法岗位分析者与岗位任职者面对面地谈话,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中华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

工作日写实法让员工以工作日记或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其日常工作活动而获得有关岗位信息资料的方法

典型事例法对岗位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描述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内容相互关联的问卷来收集岗位信息的方法。常用的问卷是岗位调查表,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内容等编制。包括:基本资料、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责任、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

岗位评价的原则:(1)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2)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岗位评价的结果(3)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岗位评价的方法:岗位排列法、岗位分类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

岗位评价方法比较表

概述实施步骤优点缺点适用企业

第五篇: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三)

人力资源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070/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能性、有限性。

2、员工招聘的原因有哪些?

员工招聘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新公司的成立;现在职位因种种原因发生空缺;公司业务扩大;调整不合理的职工队伍等。、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颁进行准确的掌握。

4、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是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

5、什么是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的概念,从内涵上说与事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要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说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

6、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7、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

人力资源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070/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

8、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

(3)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

(4)人力资源培训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下载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课后练习答案

    助理人力资源师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温习材料(精选五篇)

    大专人力资源助理师认证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资料 一、 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目标是( A)。 A、提高才能,增强活力 B、提高学历,增加效益 C、提高觉悟,锻炼意志 D、加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2(汇编)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辅导练习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 A )问题。 A.是什么 B.怎么样 C.应该是什么 D.本质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大纲[21页]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大纲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工作要求部分  各章的分数安排详见考试指南。  试题类型和考试指南的模拟试题类似。  考试的依据是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国......

    关于历年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复习提纲

    关于历年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复习提纲 Hai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进行组织信息调研的具体要求 : 1、准确性。 2、系统性。 3、针对性。 4、及时性。 5、适用性。6、经济......

    2013年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提纲

    海大源职业培训中心 http:// 7、收集、整理培训需求信息所需资料的类型:硬资料;软资料(P198) 8、培训服务咨询机构:管理顾问;管理咨询公司;商务学校;管理学院;培训公司。 9、......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课本提纲111(范文模版)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的统一。 2、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①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

    2013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笔记(三)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070/ 一、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