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7: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柳东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柳东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各项计划生育目标,使人口出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新区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纲要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及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率平均控制在1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8以内,统计合格率在95%以上。

(二)“十二五”人口计划生育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题不动摇。加强孕情跟踪,切实把“三查服务”工作作为提升计生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确保重点对象“三查”到位,尽可能减少计划外怀孕及出 1

生。要巩固公安部门在出生婴儿报户时必须由报户人出具计划生育部门的报户证明,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漏报问题。继续推行部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并加大对重点村、难点村的治理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努力促进全区计生工作均衡发展,确保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稳定。

2、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加大治理性别比力度。协同卫生、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加大对B超和人工终止妊娠药物市场的清理清查和打击非法溺弃女婴现象的力度。严格落实新生儿出生实名登记制度,规范二胎生育秩序,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3、加强依法行政,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规范,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政策外生育查处率达到100%。同时要加快建立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作用,开展先进社区创建和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加强流动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网,完善部门互动、区域互动、群众互动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落实属地化管理、深化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4、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国家、自治区、市的总体部署,在做好法律法规和国家、自治区、市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并建立有效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制度。兑现好独生子女保健费、放弃二孩生育的一次性奖励,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同时,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保证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奖励优惠政策、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待遇落实。

5、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上水平。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创建活动,继续深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为主题的群众性宣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优质服务、方便群众”的人口学校教学宗旨,将宣传氛围营造的重点放在农村,改革宣传内容和宣传方法,提升计生宣传氛围档次;充分发挥基层人口学校作用,提升基层人口课效果;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到95%以上,90%以上的育龄群众掌握3种以上避孕方法。加强与教育、卫生等部门配合,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大、中、小学开设人口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不断开创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提高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

6、积极实施“三大工程”,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宣传教育、干部培训、药具发放、技术服务“四位一体”方针,实施计划生育“三大工程”。即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确保95%以上的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得到满足,育龄群众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生率和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稳步降低。同时,抓好宣传发动、技术指导、查治结合三个环节,扎实做好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活动,确保每一位农村育龄妇女都能享受免费健康检查。

7、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切实解决镇、村计算机硬件、联网、技术人员技能等问题,做到乡镇与区级上传数据通畅。

三、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艰巨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督促、落实,及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共同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继续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逐年进行考核,确保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对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表彰;对由于工作失职或渎职造成工作滑坡以及严重弄虚作

假、瞒报谎报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3、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以确保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和计生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计生工作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定人口和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网络建设,做到“有人管事”,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优势。重点要加强乡镇和村居委会的计生干部力量,配备足够的计生专(兼)职干部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人口计生队伍结构的优化,积极吸纳年轻优秀人才从事人口计生工作,努力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口和计生工作干部队伍。

二0一0年十月八日

第二篇: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科协系统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全省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做出新贡献。

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安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坚持以社会公众为本,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突出我省科协事业的发展特色,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坚持深入基层、务求实效,扩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构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平台。

——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把为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建言献 策、科技服务等活动,服务社会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科协自身建设。

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建立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是:

——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科普产业不断壮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科技思想库的功能充分发挥,科学建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调发展,并举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进一步加快,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基本完善。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题科普活动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共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支撑科普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 升。科普组织网络日趋完善,科普队伍进一步壮大。

——服务科技工作者上取得新成就。党和政府通过科协组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工作与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工作进一步紧密结合。人才表彰举荐力度不断加大,奖项影响力明显扩大,导向作用显著增强。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良好学术生态初步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育才、荐才、引才、用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民主办会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吸引力显著提高。基层科协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协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科协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协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众团体。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科普产业。继续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壮大科普产品市场,把科博会培育成国内最具影响力、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品牌展会。加快建设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工程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科普产品综合研发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培育成全国最大的科普产业集团和国内第一家研发制定科普产品的上市公司。加快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建设,推动科普产业要素的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吸引100家左右的研发、生产、销售科普产品的企业落户科普产业园,引导科普产业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安徽聚集,推动科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完善中国(芜湖)科普资源服务网建设,建设科普产品信息发布中心、科普资源网上展示和交易服务平台,建立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整合集成优化科普产业领域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提升科普产业发展层次,把科普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进实施“海智计划”和“5612”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建设,推进海智工作向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辐射延伸。积极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才建立固定的联系,探索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推动海外科技资源与我省企业、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品牌性、经常性海智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推动人才落户、项目落地。建立海智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和需求库,加强和完善安徽海智网建设及工作平台建设,为海外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技术咨询、项目开发与对接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皖台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实施“5612”工程,广泛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等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继续推动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的实施,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加大省市县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带头人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和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选择支持一批科技文化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效果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集成各类涉农科普资源,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向农村、引入农户。配合中国科协实施的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 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推进科技思想库建设。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预见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加快培育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协决策咨询品牌,探索举办党政领导与专家座谈会、区域和行业发展论坛等决策咨询活动;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组织动员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科技咨询服务,推动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参政议政作用,组织科协界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快科学决策咨询的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协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既懂科技经济又能胜任决策咨询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整合科协系统的决策咨询资源,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

5、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安徽省科协年会,集成学术资源,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举办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兴皖之 光”青年学术年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探索举办“科技沙龙”等形式的综合交叉、高端前沿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的覆盖面。拓宽国际民间学术交流渠道,鼓励和支持学会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和巩固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三地科技界的交流与对话。发挥好科技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配合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育一批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核心期刊。

(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方案》,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职责,动员全社会深入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完善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定期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和县级科协、学会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测评。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重点实施好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资源开展与共享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全 国科普日活动,努力把全国科普日打造成品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继续组织参与开展科技周、科教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科普活动品牌;组织学会围绕重要纪念节日开展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安全健康等科普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解答社会民生关注的科技问题。

3、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动科普活动进学校、进街道、进机关、进企业,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奖补和资助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平台。

4、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依托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面向农民开展函授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结合“阳光工程”,依托农技协、科普基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升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示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一批示范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普设施、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团,发展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5、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影响,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提高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丰富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馆进校园、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活动。

6、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大科普产品的研发制作,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 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加快科普展教中心、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科普资源集成共享中心的建设,形成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专业科普场馆,加快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科技馆。加强对现有科技馆的规范管理,丰富展教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引导社会各类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主题公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社会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基层科普设施。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配合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德,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重点把安徽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推动设立“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项,扩大表彰奖励范围。继续办好“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支持学会设立专业性奖项,发挥学会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加大对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对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2、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广泛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培育创新人才。重点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和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学科群建设,以学科发展带动人才成长。配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动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会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基层实用技术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举办“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选拔培育科技后备人才。

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协骨干、科普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托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科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育企业实用科普人才。依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等,发展科普志 愿者队伍。与高校合作开办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专业化、高层次科技传播人才,加快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4、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工作职责,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继续办好“12•15”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增进科协与学会会员之间的联系。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道德规范》。推动学会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四)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1、推进学会的改革创新。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完善学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学会运行机制,提高学会的运行能力,探索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提高学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和鼓励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引导学会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拓展学会服务功能。推动优化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学会,增强学会的创新发展能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对科协组织的分类指导,以开 展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以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县级科协对基层科协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和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以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快街道社区科协组织发展。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巩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基础。拓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新领域,积极推动在非公有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器建立科协组织。

3、加强科协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市县两级科协主席培训班,提升科协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学会专职干部的培训,提高学会服务会员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实施安徽省科协《关于干部上挂下派、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协干部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支热爱科协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4、加强科协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科协系统的党建工作,探索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学会、农技协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加强科协文化建设,形成用科协事业吸引人、科协文化凝聚人、科协精神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围绕科协重点活动,大力宣传科协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成效,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符合科协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供硬件支撑。

四、保障规划实施

——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推动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促进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领导作用和专委会的指导作用,落实和完善民主办会制度,推动科协工作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用规范的议事程序保障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为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努力为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社会资金捐赠科普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科 普产品生产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推动制定科协系统科技咨询业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咨询业稳步健康发展。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科普经费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举荐等专项经费大幅提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到“十二五”末,力争所有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科技馆。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协作单位、企业实体、社会各界等各方面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支持,吸纳国内外社会资金的捐赠和资助,促进科协事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推动科协事业加速发展。

——监测评估。科学合理的分解“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明确各个需要完成的各项重点任务,实施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科协、学会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跟踪监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有助于推动重点任务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规划纲要草案说,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要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完善服务业政策。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规划纲要草案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纲要草案说,要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称,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要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要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进口综合效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 13 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侨务工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援助。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六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持续推进两岸交往机制化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15 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坚持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科学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优化结构,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约科研生产的基础瓶颈,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化发展。完善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完善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装备维修等为重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形成与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军队职工管理制度,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实现未来五年宏伟发展蓝图。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陈海玲、方利平、张忠安、王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

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

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

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

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

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

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

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

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

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

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

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

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

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

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

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

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

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纲要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作用和意义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即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

下载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东新区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

    镇人口计生工作“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人口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一法三规省条例”的宣传,紧紧围......

    江苏十二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

    邢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定稿)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

    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2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