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李长江为全面系统掌握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自10月中旬至10月底历时20天,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分析会、解剖典型、走访企业和农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一、建设情况与成效
(一)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表明,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畜禽产业稳健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攀升机遇,克服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与发展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区并重之路,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以兖州绿源、嘉隆公司,梁山农家乐、科龙公司、臻嘉公司和济宁维维集团、邹城呱呱鸭等为龙头,以规模养鸭、养鸡、养猪、肉牛和奶牛养殖场户为基地的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60余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存栏500头的奶牛基地、年出栏千头的优质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9处、25处和250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出栏2万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年存栏千只的蛋鸭大户、存栏千只的蛋鸡大户分别达到860处、751 处和6145户、3750户。1-9月份,全市牛、羊、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9.3万头、384.2万只、407.7万头和7470.6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0.3%、-4%、-1.8%和8.2%;奶牛存栏量达到1.7万头,增长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2万吨、31.1万吨、和35.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7%。渔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微山渔湖产品综合加工场、市内外名优产品市场为龙头,以湖区、库区、塌陷区规模养殖和养殖户为基地,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居高的机遇,坚持以优化结构、扩大养殖面积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1-9月份,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3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10%;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基地达到539处,养殖面积23.8万亩。
2、林果产业亮点频呈。各级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林、干杂果和小水果经济林、林下综合种养等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以任城李苗木市场、杨桥和吉洋花卉公司、济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兖州太阳纸业、任城兰氏木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干杂果和小水果基地为依托,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今年完成造林56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1万亩,苗木花卉15.3万亩。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任城、兖州为主的全市23多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基地277处,面积8万亩;以兖州、汶上、泗水、梁山、嘉祥为主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邹城、泗水、曲阜为主的90万亩经济林和17.3万亩干杂果基地。
3、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调优。全市各级把以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为主的高效农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膨胀,优势特色凸显。今年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10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8%、3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1万亩,比上年增加32.3万亩。其中瓜菜面积381.2万亩,比上年增加33.2万亩;棉花面积154.4万亩,增加5.1万亩;花生面积93.0万亩,减少4万亩。全市种植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今年的55:45,特别是以保护地蔬菜、大蒜、圆葱、西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瓜菜、以甜叶菊、中药材、芦笋、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基地不断膨胀,带状经济特征凸显。全市以金乡大蒜和鱼台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任城华仙集团、邹城华源公司、曲阜圣地药业及以菱花、雪花味精和华龙、正龙、华丰方便面生产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形成了以金乡、鱼台为主的90万亩大蒜和25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泗水为中心的11万亩土豆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鱼台王鲁、邹城平阳寺为中心的1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兖州、汶上、梁山为主的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
4、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以“百万农民大转移”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培训为手段,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步伐,形成了泗水、梁山、汶上等一批境内外劳务输出基地。截至9月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4.6万人,比上年底新增2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就近就地转移74.7万人,同比增加13.5万人;县外输出69.9万人,增加11.1万人,年创劳务收入42亿元;境外输出1821人,增加231人,年创劳务收入近亿元。
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全市各级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810家,年销售收入190多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初步成效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来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大力度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大力度的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对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欲望非常强烈,许多农民主动接受调整、积极参与调整。二是加快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创新。五大产业链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责任落实机制,使各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一般性号召逐步转向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同时,对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现实路径。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链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培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凸显。四是加快了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规模膨胀。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要要求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来源,又要满足标准化、批量化需求,从而推动和加快了农产品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膨胀。近两年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是农村产业链建设推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市畜禽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植特别是奶牛养殖新兴产业的发展,林果产业链中的苗木花卉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基地建设,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壮大,在较大程度上是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的结果。金乡大蒜产业在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县60万亩、辐射周边地区40多万亩的大蒜生产基地;鱼台圆葱产业在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县13万亩,带动周边10多万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全市苗木、中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分别在李营苗木专业市场和协会、曲阜圣地药材公司和德龙公司等龙头带动下,培植发展形成了10万亩的苗木、6万亩的中药材和5万亩的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据调查统计分析,2004年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19.75元,比上年增加544.76元,增长22.0%,增幅高达2位数,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19.75元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1885.58元,占62.4%;增加422.51元,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6%。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1067.79元、29.8元、351.52元、77.73元和358.74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4%、1.0%、11.6%、2.6%和11.9%,同比增长37.3%、32.7%、6.8%、21.2%和33.1%;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3%、1.4%、4.1%、2.5%和16.4%。如果再加上来自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业延伸效益等间接性收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农民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亮点增多、效益提高。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扬、降税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与经验
(一)主要工作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产业链建设。为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市里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对全市农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布局,作出了全市实施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按照全市产业链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对工作措施进行强化,对领导责任进行落实。规划的制定并落实,科学指导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产业链建设。为充分调动农村产业链建设主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专题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各级的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情。兖州、任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训班,请龙头企业和协会负责人讲座,宣讲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知识;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人多人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对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任城、鱼台、汶上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工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调查报告《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300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5万册(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产业链建设各主体的积极性,营造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浓厚氛围。
3、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产业链建设。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发展,各级都总结推广了一大批产业链建设不同方面的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介和《农业产业化》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推广。去年以来,市和各县市区先后总结推广了兖州、邹城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加快畜禽、林果、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泗水大棚西瓜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金乡、鱼台依靠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建设发展大蒜、圆葱种植基地,任城李营发挥协会作用建设苗木种植基地,梁山官驿林下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汶上搭建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效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的典型。这些不同类型典型的总结、宣传、推广,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产业链建设。围绕加快产业链建设发展,各级从解决制约产业链建设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市场营销、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调整等项服务工作,合力拉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200多万亩,订单养殖4000多万头只。任城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争取到大量客户和订单,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扶持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乡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亿多元专项资金对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三是搞好服务,切实解决好产业链建设中的信息、技术、资金、土地等实际困难问题。各级实行产前重抓信息和土地流转服务,产中重抓技术和管理,产后重抓流通和市场营销,全程重抓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围绕五大产业链建设,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0多期,培训人员6万余人次;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贷款资金7亿多元;采取租赁、置换、承包等形式,调整流转土地65万亩。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产业链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市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二是落实责任。各级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并建立了严格的包保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三是实行严格督导调度。对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实行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和督导。在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连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泗水、嘉祥、梁山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乡镇一把手,收到良好效果。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责任落实、强力的督导调度,促进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发展。
(二)基本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认真回顾总结近两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须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实质上就是在整合农村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壮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二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实践证明,建设五大产业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制定扶持政策、强力组织推动。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考核奖励和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三是必须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积累发展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只手”的作用,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四是必须抓住并突出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这个关键。龙头企业通市场、联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引领分散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就能够带动一个大基地,开拓一个大市场,富裕一方老百姓。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核心和关键,就抓住了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切入点。
三、存在问题与分析近两年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就总体讲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发展中存在的结核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区域特色不突出、比较效益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经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大路货、粗放型农产品多,准化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数量少,区域间结构雷同化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40%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21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9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方面确有较大差距和欠缺,亟待加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滞后,与国内外市场需要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1/40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五是农村产业链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陈旧、经费无保障的现象;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高新技术采用、设施农业发展上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同时,制约农村产业链建设发展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科技推广、资金需求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充分。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矛盾积累的体现,也是相对滞后的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碰撞的必然结果,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的影响,也有观念性、职能型因素的制约。综合分析,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致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受长期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主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淡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充分说明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当前,我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已进入从点上突破、量的发展到面上推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强力推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向纵深发。工作中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大产业链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力争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尽快实现突破。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围绕区域布局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加工流通和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构筑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区域产业规模化、优质专用标准化和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带状版块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在发展路子上,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和专业经济群。在发展重点上,扶持东部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湖区、滩区、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渔湖产业带;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瓜菜产业带;中部平原发展设施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带,特别是以金乡、鱼台为主的大蒜和圆葱产业带;西部牛羊和中部优质生猪与家禽业畜牧饲养产业带;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泗水、梁山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二)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把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放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申报注册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提高我市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以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搞好农业技术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
(三)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力度更大、措施更硬、操作性更强的扶持优惠政策。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在财政支持、退税减免、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规模扩张、技改、联合与合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与扶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尤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外的原则,重点扶持3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32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培植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完善财政资金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逐步探索实行贷款贴息、技改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有效途径。三是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纳社会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四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建立风险基金、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订立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经济利益关系,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路子。
(四)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为手段,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产业链建设发展的要求,实行反弹琵琶,改重抓生产为重抓流通。一是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主动围绕市场需求搞调整。二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突出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鱼台圆葱、嘉祥小尾寒羊、梁山鲁西黄牛等现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地再新建一批专业市场。三是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搞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活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营销主体,鼓励支持农村经纪人、农村大户和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流通;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供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依托,加快二级平台建设,加快网络终端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延伸,建立健全快捷、高效、准确的农村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五)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 “ 民办、民管、民受益 ” 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联合组织分散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有效规避和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
(六)以政策扶持和督导考核为保障,推动链条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和扶持。针对当前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制定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抓重点、抓关键、抓项目、抓载体,在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的同时,调整优化公共财政分配和支出结构,根据全市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成效做法,逐步形成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市场推介宣传和市场开拓、农民科技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全方位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督导考核力度,充实考核内容,健全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程序和办法,由目前偏重生产基地建设数量型考核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农民增收等并重的质量效益型综合考核转变,推动五大产业链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
调研报告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长江 为全面系统掌握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自10月中旬至10月
底历时20天,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分析会、解剖典型、走访企业和农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一、建设情况与成效 基本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框
架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畜禽产业稳健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攀升机遇,克服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与发展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区并重之路,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以兖州绿源、嘉隆公司,梁山农家乐、科龙公司、臻嘉公司和济宁维维集团、邹城呱呱鸭等为龙头,以规模养鸭、养鸡、养猪、肉牛和奶牛养殖场户为基地的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60余处,养殖专业户万户;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存栏500头的奶牛基地、年出栏千头的优质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9处、25处和250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出栏2万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年存栏千只的蛋鸭大户、存栏千只的蛋鸡大户分别达到860处、751处和6145户、3750户。1-9月份,全市牛、羊、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和万只,同
比增长分别为%、-4%、-%和%;奶牛存栏量达到万头,增长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57%。渔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微山渔湖产品综合加工场、市内外名优产品市场为龙头,以湖区、库区、塌陷区规模养殖和养殖户为基地,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居高的机遇,坚持以优化结构、扩大养殖面积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1-9月份,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3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10%;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基地达到539处,养殖面积万亩。
2、林果产业亮点频呈。各级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林、干杂果和小水果经济林、林下综合种养等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以任城李苗木市场、杨桥和吉洋花卉公司、济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兖州太阳纸业、任城兰氏木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
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干杂果和小水果基地为依托,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今年完成造林56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1万亩,苗木花卉万亩。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任城、兖州为主的全市23多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基地277处,面积8万亩;以兖州、汶上、泗水、梁山、嘉祥为主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邹城、泗水、曲阜为主的90万亩经济林和万亩干杂果基地。
3、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调优。全市各级把以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为主的高效农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膨胀,优势特色凸显。今年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10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8%、3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其中瓜菜面积万
亩,比上年增加万亩;棉花面积万亩,增加万亩;花生面积万亩,减少4万亩。全市种植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今年的55:45,特别是以保护地蔬菜、大蒜、圆葱、西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瓜菜、以甜叶菊、中药材、芦笋、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基地不断膨胀,带状经济特征凸显。全市以金乡大蒜和鱼台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任城华仙集团、邹城华源公司、曲阜圣地药业及以菱花、雪花味精和华龙、正龙、华丰方便面生产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形成了以金乡、鱼台为主的90万亩大蒜和25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泗水为中心的11万亩土豆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鱼台王鲁、邹城平阳寺为中心的1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
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兖州、汶上、梁山为主的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
4、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以“百万农民大转移”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培训为手段,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步伐,形成了泗水、梁山、汶上等一批境内外劳务输出基地。截至9月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万人,比上年底新增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就近就地转移万人,同比增加万人;县外输出万人,增加万人,年创劳务收入42亿元;境外输出1821人,增加231人,年创劳务收入近亿元。
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全市各级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快标准
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810家,年销售收入190多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初步成效
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来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大力度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大力度的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对通过结构
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欲望非常强烈,许多农民主动接受调整、积极参与调整。
二是加快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创新。五大产业链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责任落实机制,使各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一般性号召逐步转向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同时,对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现实路径。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链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培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客
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凸显。
四是加快了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规模膨胀。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要要求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来源,又要满足标准化、批量化需求,从而推动和加快了农产品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膨胀。近两年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是农村产业链建设推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市畜禽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植特别是奶牛养殖新兴产业的发展,林果产业链中的苗木花卉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基地建设,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服务培
训基地壮大,在较大程度上是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的结果。金乡大蒜产业在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县60万亩、辐射周边地区40多万亩的大蒜生产基地;鱼台圆葱产业在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县13万亩,带动周边10多万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全市苗木、中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分别在李营苗木专业市场和协会、曲阜圣地药材公司和德龙公司等龙头带动下,培植发展形成了10万亩的苗木、6万亩的中药材和5万亩的芦笋特色种植基地。
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据调查统计分析,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增幅高达2位数,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收入成为全
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元,占%;增加元,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元、元、元、元和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1.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李长江为全面系统掌握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自10月中旬至10月底历时20天,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分析会、解剖典型、走访企业和农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一、建设情况与成效
(一)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表明,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以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畜禽产业稳健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攀升机遇,克服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与发展畜牧养殖大户、养殖场区并重之路,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以兖州绿源、嘉隆公司,梁山农家乐、科龙公司、臻嘉公司和济宁维维集团、邹城呱呱鸭等为龙头,以规模养鸭、养鸡、养猪、肉牛和奶牛养殖场户为基地的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60余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存栏500头的奶牛基地、年出栏千头的优质生猪养殖场分别达到39处、25处和250处;年出栏万只的肉鸭、出栏2万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年存栏千只的蛋鸭大户、存栏千只的蛋鸡大户分别达到860处、751 处和6145户、3750户。1-9月份,全市牛、羊、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9.3万头、384.2万只、407.7万头和7470.6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0.3%、-4%、-1.8%和8.2%;奶牛存栏量达到1.7万头,增长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2万吨、31.1万吨、和35.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7%。渔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微山渔湖产品综合加工场、市内外名优产品市场为龙头,以湖区、库区、塌陷区规模养殖和养殖户为基地,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居高的机遇,坚持以优化结构、扩大养殖面积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1-9月份,全市养殖面积达到63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10%;百亩以上规模养殖基地达到539处,养殖面积23.8万亩。
2、林果产业亮点频呈。各级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林果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林、干杂果和小水果经济林、林下综合种养等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以任城李苗木市场、杨桥和吉洋花卉公司、济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兖州太阳纸业、任城兰氏木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以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干杂果和小水果基地为依托,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今年完成造林56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41万亩,苗木花卉15.3万亩。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任城、兖州为主的全市23多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基地277处,面积8万亩;以兖州、汶上、泗水、梁山、嘉祥为主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邹城、泗水、曲阜为主的90万亩经济林和17.3万亩干杂果基地。
3、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调优。全市各级把以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为主的高效农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膨胀,优势特色凸显。今年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10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8%、3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45.1万亩,比上年增加32.3万亩。其中瓜菜面积381.2万亩,比上年增加33.2万亩;棉花面积154.4万亩,增加5.1万亩;花生面积93.0万亩,减少4万亩。全市种植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今年的55:45,特别是以保护地蔬菜、大蒜、圆葱、西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瓜菜、以甜叶菊、中药材、芦笋、食用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基地不断膨胀,带状经济特征凸显。全市以金乡大蒜和鱼台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任城华仙集团、邹城华源公司、曲阜圣地药业及以菱花、雪花味精和华龙、正龙、华丰方便面生产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形成了以金乡、鱼台为主的90万亩大蒜和25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泗水为中心的11万亩土豆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鱼台王鲁、邹城平阳寺为中心的13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兖州、汶上、梁山为主的2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
4、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以“百万农民大转移”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以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培训为手段,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步伐,形成了泗水、梁山、汶上等一批境内外劳务输出基地。截至9月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44.6万人,比上年底新增2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就近就地转移74.7万人,同比增加13.5万人;县外输出69.9万人,增加11.1万人,年创劳务收入42亿元;境外输出1821人,增加231人,年创劳务收入近亿元。
5、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全市各级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810家,年销售收入190多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52家,亿元以上的32家;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初步成效调查结果表明,近两年来的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大力度推进和实施,已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级大力度的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对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欲望非常强烈,许多农民主动接受调整、积极参与调整。二是加快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创新。五大产业链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方式的重大创新,特别是通过建立“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责任落实机制,使各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一般性号召逐步转向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同时,对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现实路径。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大产业链建设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链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培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客观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凸显。四是加快了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规模膨胀。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要要求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来源,又要满足标准化、批量化需求,从而推动和加快了农产品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和膨胀。近两年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是农村产业链建设推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市畜禽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和养殖大户培植特别是奶牛养殖新兴产业的发展,林果产业链中的苗木花卉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基地建设,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壮大,在较大程度上是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的结果。金乡大蒜产业在大蒜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县60万亩、辐射周边地区40多万亩的大蒜生产基地;鱼台圆葱产业在陈集圆葱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形成了全县13万亩,带动周边10多万亩的圆葱种植基地;全市苗木、中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分别在李营苗木专业市场和协会、曲阜圣地药材公司和德龙公司等龙头带动下,培植发展形成了10万亩的苗木、6万亩的中药材和5万亩的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据调查统计分析,2004年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19.75元,比上年增加544.76元,增长22.0%,增幅高达2位数,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19.75元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1885.58元,占62.4%;增加422.51元,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6%。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1067.79元、29.8元、351.52元、77.73元和358.74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4%、1.0%、11.6%、2.6%和11.9%,同比增长37.3%、32.7%、6.8%、21.2%和33.1%;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3.3%、1.4%、4.1%、2.5%和16.4%。如果再加上来自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业延伸效益等间接性收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农民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亮点增多、效益提高。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扬、降税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增收。
二、主要工作与经验
(一)主要工作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产业链建设。为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市里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对全市农村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布局,作出了全市实施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按照全市产业链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对工作措施进行强化,对领导责任进行落实。规划的制定并落实,科学指导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
2、抓宣传发动,~引导产业链建设。为充分调动农村产业链建设主体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专题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各级的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情。兖州、任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训班,请龙头企业和协会负责人讲座,宣讲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知识;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人多人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对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任城、鱼台、汶上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工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300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5万册(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产业链建设各主体的积极性,营造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浓厚氛围。
3、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产业链建设。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快速发展,各级都总结推广了一大批产业链建设不同方面的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介和《农业产业化》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推广。去年以来,市和各县市区先后总结推广了兖州、邹城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加快畜禽、林果、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泗水大棚西瓜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金乡、鱼台依靠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建设发展大蒜、圆葱种植基地,任城李营发挥协会作用建设苗木种植基地,梁山官驿林下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汶上搭建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效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的典型。这些不同类型典型的总结、宣传、推广,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产业链建设。围绕加快产业链建设发展,各级从解决制约产业链建设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市场营销、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调整等项服务工作,合力拉动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200多万亩,订单养殖4000多万头只。任城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争取到大量客户和订单,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扶持7个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乡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亿多元专项资金对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三是搞好服务,切实解决好产业链建设中的信息、技术、资金、土地等实际困难问题。各级实行产前重抓信息和土地流转服务,产中重抓技术和管理,产后重抓流通和市场营销,全程重抓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围绕五大产业链建设,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0多期,培训人员6万余人次;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贷款资金7亿多元;采取租赁、置换、承包等形式,调整流转土地65万亩。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产业链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市里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二是落实责任。各级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突出位置,并建立了严格的包保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三是实行严格督导调度。对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实行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和督导。在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连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泗水、嘉祥、梁山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乡镇一把手,收到良好效果。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责任落实、强力的督导调度,促进了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发展。
(二)基本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认真回顾总结近两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须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实质上就是在整合农村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壮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二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实践证明,建设五大产业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制定扶持政策、强力组织推动。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考核奖励和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三是必须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积累发展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只手”的作用,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四是必须抓住并突出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这个关键。龙头企业通市场、联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引领分散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就能够带动一个大基地,开拓一个大市场,富裕一方老百姓。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核心和关键,就抓住了农村五大产业体链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切入点。
三、存在问题与分析近两年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就总体讲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发展中存在的结核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区域特色不突出、比较效益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经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大路货、粗放型农产品多,准化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数量少,区域间结构雷同化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40%左右,仍有大
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21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9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方面确有较大差距和欠缺,亟待加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滞后,与国内外市场需要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1/40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五是农村产业链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陈旧、经费无保障的现象;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高新技术采用、设施农业发展上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同时,制约农村产业链建设发展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科技推广、资金需求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充分。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矛盾积累的体现,也是相对滞后的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碰撞的必然结果,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的影响,也有观念性、职能型因素的制约。综合分析,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致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受长期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主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淡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充分说明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当前,我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已进入从点上突破、量的发展到面上推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强力推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向纵深发。工作中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大产业链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力争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尽快实现突破。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围绕区域布局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加工流通和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构筑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区域产业规模化、优质专用标准化和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带状版块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在发展路子上,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和专业经济群。在发展重点上,扶持东部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湖区、滩区、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渔湖产业带;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瓜菜产业带;中部平原发展设施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带,特别是以金乡、鱼台为主的大蒜和圆葱产业带;西部牛羊和中部优质生猪与家禽业畜牧饲养产业带;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泗水、梁山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二)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把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放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申报注册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提高我市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以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搞好农业技术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
(三)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力度更大、措施更硬、操作性更强的扶持优惠政策。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在财政支持、退税减免、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规模扩张、技改、联合与合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与扶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尤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外的原则,重点扶持3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32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培植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完善财政资金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逐步探索实行贷款贴息、技改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有效途径。三是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纳社会闲
第四篇:产业链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依托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带动了配套项目,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招商引资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土地、信贷、能源等政策日益紧缩,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升级、转移和聚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以产业链为主导的产业聚集优势开始超越其它因素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要方面。面对经济加速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招商理念,坚持用产业集群统领招商引资工作,把实施产业链招商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值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相比传统招商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寻求最佳资源配置,产业开始在全球转移和流动,资本越来越看重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配套越完善,交易成本就越低,资本增值的空间就越大,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越强。随着各地资源节约利用的需要和招商政策的同质化,在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时候,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昆山利用本地IT产业发展较快的优势,通过以“台”引“台”、以“小”引“大”、以“大”带“小”等产业链招商方式,先后引进多个组团式投入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形成了IT产业企业集群。因此,综合各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产业链招商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的优势分析和重点内容
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从区位交通来看,xxxx湖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100公里内涉及鲁苏豫皖33个县市区,1亿多人口。与“长三角”、“京津唐”两个发达地区相连,被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圈覆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调蓄水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跨湖高速公里横跨xxxx全境。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县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底下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煤炭探明储量占山东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稀土储量列国内第二位;境内拥有13家煤矿,年产量达到2000余万吨。xxxx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独特,在国内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产业布局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电焦电、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建筑材料、轻工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了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具备了产业链招商的现实基础。从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三年,我县实现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后发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实施产业链招商的重点,应结合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打造各产业上、中、下游产品多样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和引进相应的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从而有力地促使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我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
三、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一是搞好重点产业定位。从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看,煤炭、船舶、机械、食品、建材、旅游、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是我县产业链招商的主导方向。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应在全国大产业链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如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稀土深加工、新能源等产业目标应定位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基地。因此,必须加强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把我县的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到全市的重点产业招商规划和鲁西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产业配套。二是扶持骨干企业膨胀规模。骨干企业是产业链招商的主体。对于上下游链条长骨干企业要重点扶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壮大骨干企业,培植产业龙头,为产业链招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合理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成立由产业主管部门、骨干企业组成的招商项目编报小组,围绕全县现有产业和骨干企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抓紧研究和提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通过参加投资洽谈会、招商会或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重点推介。
(二)创新方式,提高产业链招商成效。一是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要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尤其要发挥骨干企业在品牌、信贷、资产、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迎合外地大企业落户我县寻找安全庇护的心理。重点把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积极引进资金入股参股,开发和延伸产业链产品,膨胀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二是强化产业链配套招商。要按照完整的产业链条要求,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寻求合资合作,把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来,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相协调、横向互补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渔湖业资源优势,重点与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三是承接产业集群整体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制约日益严重,产业集群亟待向外转移。对我县来说,必须发挥互补优势,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整体入驻,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三)发挥优势,构建产业链招商载体。工业园区是产业链延伸的主要场所,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切实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路子,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同时,要大力抓好文化旅游、专业市场等招商项目,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档次。二是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效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土地置换、项目置换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供给,为产业链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三是打造专业工业园、特色产业园。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搞好各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产业特点,对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加快发展特色产工业园。
(四)优化环境,营造产业链招商洼地。一是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借鉴先进地县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的同时,搞好政策创新,制定完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培强做大骨干企业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最佳政策环境。要严格兑现政策,凡是约定的、公开的政策必须做到及时足额兑现。二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严格落实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项目联审制度,全力抓好联审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在融资担保、劳动用工、手续审批等方面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三是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城市,为外商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大治乱减负力度,认真落实检查审批和“特别礼遇证”制度,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产业链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依托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带动了配套项目,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招商引资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土地、信贷、能源等政策日益紧缩,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
业升级、转移和聚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以产业链为主导的产业聚集优势开始超越其它因素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要方面。面对经济加速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招商理念,坚持用产业集群统领招商引资工作,把实施产业链招商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值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相比传统招商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寻求最佳资源配置,产业开始在全球转移和流动,资本越来越看重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配套越完善,交易成本就越低,资本增值的空间就越大,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越强。随着各地资源节约利用的需要和招商政策的同质化,在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时候,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昆山利用本地IT产业发展较快的优势,通过以“台”引“台”、以“小”引“大”、以“大”带“小”等产业链招商方式,先后引进多个组团式投入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形成了IT产业企业集群。因此,综合各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产业链招商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的优势分析和重点内容
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从区位交通来看,xxxx湖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100公里内涉及鲁苏豫皖33个县市区,1亿多人口。与“长三角”、“京津唐”两个发达地区相连,被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圈覆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调蓄水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跨湖高速公里横跨xxxx全境。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县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底下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煤炭探明储量占山东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稀土储量列国内第二位;境内拥有13家煤矿,年产量达到2000余万吨。xxxx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独特,在国内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产业布局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电焦电、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建筑材料、轻工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了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具备了产业链招商的现实基础。从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三年,我县实现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后发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实施产业链招商的重点,应结合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打造各产业上、中、下游产品多样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和引进相应的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从而有力地促使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我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
三、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一是搞好重点产业定位。从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看,煤炭、船舶、机械、食品、建材、旅游、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是我县产业链招商的主导方向。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应在全国大产业链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如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稀土深加工、新能源等产业目标应定位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基地。因此,必须加强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把我县的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到全市的重点产业招商规划和鲁西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产业配套。二是扶持骨干
企业膨胀规模。骨干企业是产业链招商的主体。对于上下游链条长骨干企业要重点扶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壮大骨干企业,培植产业龙头,为产业链招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合理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成立由产业主管部门、骨干企业组成的招商项目编报小组,围绕全县现有产业和骨干企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
向,抓紧研究和提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通过参加投资洽谈会、招商会或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重点推介。
(二)创新方式,提高产业链招商成效。一是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要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尤其要发挥骨干企业在品牌、信贷、资产、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迎合外地大企业落户我县寻找安全庇护的心理。重点把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积极引进资金入股参股,开发和延伸产业链产品,膨胀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二是强化产业链配套招商。要按照完整的产业链条要求,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寻求合资合作,把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来,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相协调、横向互补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渔湖业资源优势,重点与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三是承接产业集群整体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制约日益严重,产业集群亟待向外转移。对我县来说,必须发挥互补优势,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整体入驻,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三)发挥优势,构建产业链招商载体。工业园区是产业链延伸的主要场所,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切实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路子,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同时,要大力抓好文化旅游、专业市场等招商项目,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档次。二是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效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土地置换、项目置换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供给,为产业链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三是打造专业工业园、特色产业园。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搞好各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产业特点,对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加快发展特色产工业园。
(四)优化环境,营造产业链招商洼地。一是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借鉴先进地县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的同时,搞好政策创新,制定完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培强做大骨干企业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最佳政策环境。要严格兑现政策,凡是约定的、公开的政策必须做到及时足额兑现。二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严格落实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项目联审制度,全力抓好联审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在融资担保、劳动用工、手续审批等方面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三是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城市,为外商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大治乱减负力度,认真落实检查审批和“特别礼遇证”制度,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