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5: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不仅体现出凝聚性与组合性,同时更加具有包容性。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待遇,使各项公共服务惠及生活在社区内所有的居民,同时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新时期农村治理体制的创建。由于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困难与阻力,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突破一些陈规旧俗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提升思路,拓展思维,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制。现在,农村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村级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要求,特别是在宏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时,农村的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本身还很不适应。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各种类型社区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重构运行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破现有的治理体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农村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可由各方面的代表组成,在社区管理委员会内设立一些具体的服务组织,如互助救助组、环境卫生服务组、民间纠纷调解组、文体活动组、公益事业服务组、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可以推选出一批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德高望重、阅历丰富、办法建议多、村民易接受的优势,让他们来担任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从而由他们来带动和服务群众,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或者也可以采用与城市社区一样的做法进行试点,把一些经过专门培训、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选聘到农村社区,专门从事农村的社区建设工作。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韩国的经验,对那些选聘到农村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将他们挂职到一些试验区实践一段时间,再聘用到需要的农村社区去工作。他们的福利报酬也要像城市社区工作者一样,由政府财政购买服务,且不得低于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这样就解决了工作载体和人才难题。选择在一定的区域内对乡镇职能转变进行改革试点。撤销乡镇,改建为中心社区,统一管理农村的公共服务事务,从而真正实现乡镇在功能上、职责上的转变,使其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为主。

二、重视服务区域的规划配置。在沿海一带的农村,村庄很小,单一行政村的户籍人口相对都比较少。村落太小,就会与社区公共服务的配置产生矛盾。因为对于公共服务而言,有些内容需要具有规模效应,才能很好地运作,如一个社区卫生站设立起来,没有人来看病,久而久之也就运行不下去;再如社区工作者的配备,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村多社区多,工作人员势必就多,政府支出就要增加,财政就难以承受。诸如这方面的矛盾还有很多,如何来解决呢?笔者认为,对农村社区的配置要进行重新规划,以现有的村落为基础,根据情况进行规划配置,特别是在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进行试点。如我市的东阳在2006年就已经对许多行政村进行了合并,从原先的500多个村合并为现在的300多个村,这些村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合,但在有些方面却难以融合,特别是经济方面要实现融合还存在着高难度。但实际上这些合并后的村,就可以规划配置为农村社区,而合并前的村仍以村委会建制。这样在规划中可以做到既分又合,像磐安县深泽的4个村一样,原来的建制村负责组织经济方面的事务,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则由合并后的社区来行使。当然,在一些暂不合并又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仍可保持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设立户籍人口在2000户左右的社区。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市场化服务项目和居民自愿、自助服务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构成主要有五大体系:一是公共福利服务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开展低收入家庭奔小康工程,发展慈善事业,做好扶贫帮困、助残扶孤工作,开展农村避灾、减灾、救灾,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弱势群体、优抚对象等提供政策服务,让公共福利事业项目真正惠及每一个社区居民。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价廉、优质、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如提供免费体检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和伤残康复,生殖健康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健康管理等。三是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立村民学校、图书(电子)阅览室、活动场所、文娱活动组织等,经常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改善乡风民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开展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组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农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头人。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当地,确保农村社区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

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从社区重建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社区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执行单位,农村社区价值共同体就不能建立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上,而应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利益观上,这是现化文明的价值基础。村民自治是村庄内部自治,十分容易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干扰影响而滑向“族居而治”,而社区自治是以体现共同利益的业缘、地缘为基础的,是社会利益集团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自治。在政治上要求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这不仅是因为社区自治是更加开放和扩大了的区域化的自治,也是因为社区自治能更好地彰显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乡村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一是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塑造人文精神,即要通过开办“新村学校”等形式,从乡村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价值意义系统、伦理道德系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积极创造健康的乡村人文环境,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和教育的建设,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增进交往,提高素质,以此为农村社区发展、提高人文精神环境,注入持续性的精神文化动力;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即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设计,以社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为职能取向,并参照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相应变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保障村民大会对于本村建设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享有决策权,引导农民自治习惯的养成,从而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步伐,保证农村社区服务走专业化、福利化的道路,实现社区自治的价值回归。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

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

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的%。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万亩,户均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

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

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

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

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

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

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温江区天府街道办事处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温民发[]33号文件的精神,我街办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对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近几年社区建设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现状

天府街办幅员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有人口19100余人。所辖的5个社区全部为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社区,全部处于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转型阶段,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处于起步期。街办所辖的7个村被科技园区分为两个集中居住区,一个集中居住区在

金府路的从沙子沟到金马河沿线,包含学府、梓潼、金府3个社区,常驻人口约9000人,流动人口约10000人;另一个集中居住区位于原攀钢疗养院侧,占地800亩。目前小区正在建设中,设计容量为50000人,包含前进、青泰寺社区和柳江村、笼堰村5个村社区,常驻人口约10000人。两个集中居住区相距5到10千米。

由于天府所处的特殊位置,全街办各社区目前的重点工作仍为支持科技园区乃至全区的经济发展,社区干部大部分精力仍放在拆迁安置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上。社区集体经济薄弱,4个村为空壳村,只有一个社区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大部分村社区基本是靠拆迁工作经费过日子。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的5个社区、2个村中只有1个社区有办公场所、2个社区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其余2个社区和2个村办公场所已经拆除和即将拆除,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设备均严重缺失。

在社区干部配置方面,在社区干部换届后,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新一届村委会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呈现出了“四高一低”和“中间大两头小”的良好状态。一是村支书、主任、委员交叉任职比例高。支部书记、主任交叉任职比例达到%;二是两委交叉任职比例高,居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到%;三是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比例高。村委会成员中中共党员达到31人,占100%,;四是村委会成员文化程度高。村委会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27人,占%;五是村委员年龄明显降低。本届村委平均年龄为岁,同比上届降低岁,特别是主任职位降幅更为突出,由平均岁降为岁,降低岁;五是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最具工作能力的良好状态。村委31人中50岁以上的7人,占%;40到49岁的14人,占%;30到39岁10人,占%。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32岁。另外各社区还配备了3名

工作人员,充实了社区服务队伍。在社区服务方面,由于现各村还处于拆迁安置阶段,社区居民大部分还在外租房过渡,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还相当有限,主要集中在推荐就业和社会救助方面,其他服务或不具备条件或刚刚起步。

二、近几年在社区建设中好的做法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建设,陆续出台了一些得到居民和社区干部认可的好的政策,推动了社区和谐、健康发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区委、区政府四项改革促进社区发展

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社区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社区5个委员的基础上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公招了大学生助理充实到各社区、社区干部工资制和社区办公经费财政下拨四项改革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和愿意办事”的问题,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村社区助理的加入给社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适应了现代办公信息化的需求,使得国家的各项政策得以在社区更好的落实;社区干部实行工资制后,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2、社区职能有很大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迈开了一大步

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不复存在,社区的工作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社区工作也从单纯的“催粮催款,防洪抢险,刮宫引产,打狗灭犬”阶段过渡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拆迁安置阶段,再到社区事务服务阶段,包括流动人口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社会救助、卫生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近两年街办、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完成大量拆迁任务的同时,在医疗、卫生、计生、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就业推介、治保、民事

调解等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社区居民就业率稳步提高,社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帮助广大的社区居民基本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

3、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近两年来推行的低保制度、新合医疗、就业培训、文化下乡、专业保洁、垃圾集中清运、水环境治理、城管执法、治安巡逻等惠民措施,从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生活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仍然存在和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社区居民身份存在的非农非城的尴

尬状态

由于科技园区和建安置房用地,我街办大部分村组耕地被占居民被整体拆迁,全街办90个居民小组只有7个没有农转非。由于科技园区用地的特殊性,被占土地大多数没有合法的征地手续,造成社区居民在法律法规需要严格执行有征地文件才能认定为城市居民的地方不能被认定为城市居民,我辖区农转非居民的新户口薄上职业栏登记为空白。我辖区居民在应征入伍时使用的是农村兵指标,在办理车祸伤赔付、购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事务时被要求须另外出具身份证明,因为户口薄不能证明。而在养老保险、就业政策、社会救济等方面认定为城市居民,由此问题引发的信访不断。

2、在行政管理上的二元性,造成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脱节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应该是所辖区域内的居民和单位,而事实上我街办并非如此。科技园区占我街办

所辖面积一半以上,科技园管理是独立于我街办的单独的行政单位,连街办对科技园区企业都存在门难进的问题,更不要说社区一级了,社区实际上已失去对该辖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例如金府社区成立于,由原金义村和维新村合并而成,所辖区域内建有锦丰纸业、申达地板、金星啤酒、三全食品、统一企业等20多家企业,所辖居民从1992年开始陆续搬迁到原金义村、梓潼村、柏树村、德全村辖区,这些区域现归3个社区管辖,这些搬入其他社区的居民的各项服务仍由金府社区进行,而社区所辖区域的企业则由科技园提供服务,形成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范围完全脱节的特殊现象。其他各社区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

3、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急待跟上

我街办的社区均为农民拆迁异地安置后新建的社区,原有的社区办公场所、居民活动场所全部被拆除,异地安置后

首先解决的是居民的住宿安居问题,而社区的公共设施包括办公场所、活动场所、卫生服务机构、农贸市场等均严重缺失。辖区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因在拆迁区域内而长期未改造、维修、投入,加之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大量增加,学校已达到容量极限,条件很差,急需新建或改造。在新校选址上,由于科技园横亘在辖区的中央,无论校址选在那个集中居住区都会造成另一个集中居住区居民子女上学距离远的问题,最远达10公里以上,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交通、安全更成问题。

4、社区干部和居民的素质仍需提高 街办各社区居民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失地后,生产生活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活方式和习惯也需要改变,这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的社区干部大部分干部由原村委会人员转任,工作方式方法政策法律水平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已满足社区居民转型后的需求。

近两年虽配备了大学生助理,对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满足,还需要引进新机制、新人才。

5、居民社区建设参与度不高,共同价值观有待培育

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现在的农村社区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因素越来越少,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价值意识的多元化,要培育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难度很大。农民群众虽然有着提高生活品质的强烈愿望,但主动参与性不强,认为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

6、社区干部待遇有待提高 社区干部实行工资制后,政府和群众对社区干部的工作要求显著提高,要求实行坐班制。随着政府对群众服务项目的增多,社区干部的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社区干部由原来的兼职变为现在的专职。而社区干部报酬为每月700元,扣除养老保险后仅500余元,接近最底工

资标准,远远低于成都市人平工资标准,这种收入水平和他们付出的劳动极不相当,加之近来物价水平上涨,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7、各自为政、各种创建活动、调查不断,展板林立

在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的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现象,样样都重要,样样都是必须,各种达标创建层出不穷,各种调查五花八门,各种展板、标牌铺天盖地,社区有时简直成了政府的职能部门。

另外,随着通讯的发展,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都能及时快速的获得资讯,从传统的报刊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大减弱,而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的订报数量却不减少,村每年订报刊的费用达4000到6000元,占全年办公经费的15%到20%。

四、社区建设的建议:

1、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只应起引子和助力的作用,而不是把社区建成政府的延伸

机构。在区职能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工作中确定牵头部门设计涵盖全面服务内容的资料统一对外公开,避免展板林立;在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协助各项调查时坚持费随事转。

2、上级部门要引导社区建设实现和谐,又要把社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加大社区干部业务培训,向社区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基层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分类整理,印制成基层社区工作守则,便于基层工作中使用。

3、提高社区干部的收入水平,使之接近和达到平均水平;增大社区建设投入,不断提1 2 下一页

第四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薄,履行文物保护及乡镇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城镇建设空白,乡镇服务设施缺乏,其基础服务职能仍需要明港、长台、甘岸等周边乡镇提供。因此,把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做为城阳城城镇建设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符合上级政策,契合城阳城实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迫在眉睫。

1、目标定位。我们确定了2012年第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定位是:把城阳新城社区作为城阳城址保护区的集镇中心,建设以旅游服务、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易为主体的文化新城社区。通过保护文物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镇建设,完善设施配臵,实现统筹发展。

2、建设目标。文物资源强势,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产业发达,环境友好和谐。

3、保障措施。

一是解决用地指标难题。马营村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综合整治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省国土资源厅已备,建新区指标53.4公顷。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市场运作、财政投入等解决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城阳新城社区,标准高,规模大,基础设施投入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较大,路桥、人工湖、篮球场、休闲广场、幼儿园、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除开发商投入外,需要政府支持、财政扶持,以减少企业投入,降低群众的购房成本,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

三是依托产业支撑。城阳城址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15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意见,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文化传承创新区等,都给社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城阳城遗址公园规划提出了“两城两带三片区” 的构想,城址区居民搬迁到新区,新区为遗址区保护、开发、发展旅游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互动,内城区采取多种展示手段,借鉴台儿庄经验,再现2900年前的旧城风貌,城阳城遗址博物馆至城墙、护城河一线建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跑马岭一带通过土地流转借鉴桠溪模式发展观光农业。

四是落实配套服务。将乡镇职能延伸到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去,依托新型社区为旅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进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就全国范围看,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起步较早,做得较好。就我省来说,郑州、漯河、新乡、许昌等市做得较好,我市近年来在试验区建设中也建成了一批新农村,建成了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土地、资金和管理等成为最大的制约瓶颈。

1、建设用地指标受限,影响社区建设

根据国家规定,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必须坚守红线,必须严格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即要保证用于总的拆迁复耕的土地面积数必须不小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用土地,否则就是违法占用土地。而现在农村普遍存在建新区容易,旧村拆迁、土地复垦等工作都比较复杂比较难。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的日常办公设施、文体设施、配套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实际投入与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没有纳入财政专项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为可用收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即使建设好了,也存在后续资金不足,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社会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未能实现多元化。

3、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许多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社区管理超前,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有的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图形式、走过场,简单

地将农民身份转为居民身份而已。许多农村社区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往往采用由村委会统而管之,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依托产业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建设

合理确定农村社区服务范围。按照便于服务、便于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1至2公里。科学设定社区空间布局。根据地域特点、资源配臵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中心村(中心社区),并以中心村为重点,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整合优化社区各类资源,推动规模小的村庄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集聚发展,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特色经济,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生产发展相衔接,使农民能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影响农民入住的水、路、气、电等实际困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二)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社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组建农村社区服务中

心,统筹经费使用和人员配备,负责日常管理。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社区的基本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凡与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项目,力争在农村社区实现“一门式”集中受理,使社区居民能够在“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

健全社区内部服务机构。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立医疗卫生、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保等服务站。

加强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指导成立志愿者、老年人、妇女、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支持各类民间 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各项服务。

(三)要强化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1、建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制。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应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布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同部署、一体推进。如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制,选配部分熟悉农村社区工作的得力人员组成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各乡镇可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派出机构、驻社区单位、有关站所负责人组成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

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区、乡两级财政要按照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社区建设经费;各涉农部门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各帮扶单位在资金上给予对口帮扶和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单位帮扶投入为辅助,以村民自愿捐助、社会各界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自愿捐款、投资服务设施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建立“党员奉献日”制度,社区党员每月至少用一天的时间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发挥好老党员、老教师、老复员军人、老干部的作用,依托中小学校、共青团、妇女组织等成立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援建计划,各级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4、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工作

目标考核体系,实施量化考核,兑现奖惩。并定期召开由社会各界、各捐助者及新闻媒体参加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通报会,及时通报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按既定目标扎实推进。

2012年4月30日

第五篇: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市委、市政府继新农村建设之后推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把握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年初以来,我们组织力量深入全市9个县(市、区)63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多种形式对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本调研报告中所说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对行政村进行社区化服务和管理,逐步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扎实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上述对农村社区建设内涵的界定是我们这次调研所形成的成果,因此,我们的调研报告也主要围绕着我市农村如何开展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这一核心主线来展开。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规划等工作,虽然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属于本次调研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一)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历程简要回顾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探索。总体来 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形成工作思路阶段(2000-2007年初)。2000年,在城市社区建设取得显著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巩固提高、延伸拓展”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思路,适时提出了城镇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概念;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推进城镇社区建设进行了部署;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正式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2007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范畴,标志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这一阶段,在市级层面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研讨会、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对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内涵、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把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为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全市各地广泛开展了撤并村、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此外,2003年以慈溪市在宗汉街道庙山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起点,慈溪市、镇海区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这些试点为在全市开展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开展试点阶段(2007初-2009年初)。2007年4月,慈溪市、镇海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由此拉开了全 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序幕;2008年5月,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初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任务;2008年11月,市民政局在慈溪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07、2008年试点工作经验,并明确下一阶段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2008年12月,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推进新时期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又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一阶段,市级共下拨1580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全市158个村开展试点,加上各地相继开展的县(市、区)级试点,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村达到39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5%,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试点工作,积累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规范社区管理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初-现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不懈努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初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约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年初到现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市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市民政局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对今后几年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市委、市政府也已确定在5月底前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如前所述,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已经有391个村开展了农 村社区建设工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如果用传统的地理位臵(城郊村、集镇村、中心村)、经济发展程度(农业村、工业发达村、小康示范村)、人口数量(500人到5000人不等)、规模大小(含自然村的多寡及地域面积)等标准来对这些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很难把握问题的实质。我们在对所调研的63个村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村的范围,即与建制行政村关系来区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比较合理,故总结出“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三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村一社区”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占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村的95%以上,是绝大多数村所采取的模式,典型的村有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慈溪市附海镇花塘村、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江北区庄桥街道邵余村、鄞州区咸祥镇南头村等等。“一村一社区”模式的含义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服务范围以行政村的村民为主,并把区域内的驻村单位和外来人口纳入服务的范围,在组织机构上仍以原村三套班子为基础。主要的特点是做好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及便民服务大厅,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文体活动,切实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这种模式是原行政村工作的升级和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容易得到满足,村民认同感也较强,思路也较成熟,基本符合我市大部分农村的现实特点。

“多村一社区”模式。采取这种模式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村比较少,约占开展村的3%。主要做法是将地域相近、产业相近、生活环境 相近的几个行政村联合起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通过以其中一个行政村为中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把多个行政村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模式在建设范围上涉及多个建制行政村,在组织机构、资金投入、人员调配等方面均不同于“一村一社区”模式,需要由政府进行牵头,并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多个行政村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工作,其特点是逐步弱化原有行政村的影响,更加突出区域化社区的概念,最终建成乡镇(街道)副中心。如北仑区九峰山社区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九峰山区域内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采用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在九村中心位臵建设一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并在组织和人员上进行整合,将九个村的大学生村官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办公,为九村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其特点是组织机构变动大,弱化村,突出社区概念。另外,江北区、象山县桥头镇等地也计划采用“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与北区九峰山社区不同的是,这两个地方主要是采取以一个行政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小村的方式,在中心村设立服务中心,在组织机构上并不进行变革,各行政村负责各村事务,突出的是服务中心的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多村一社区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还需要慢慢观察它的成效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一村多点”模式。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是与“一村一社区”模式相同,主要适用于地域范围较大、自然村较多或村民居住较分散的行政村,做法是在行政村相对中心位臵建立综合性服务中心,为村民办理各类公共服务,并根据自然村分布情况,把服务点分布在几个自然 村,典型的是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这种模式占比例也很低,基本特点就是方便居民生活和服务。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简述发现,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走的是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构建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区管理逐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平稳推进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地域范围,这点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以服务中心为突破口符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异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先行的特点。同时,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主要是与观念和经济基础呈正相关趋势,观念超前、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就比较好,如慈溪市、镇海区不仅在思想意识上超前,先于全市部署并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序列,工作起步早、成效大,而且也在一些工作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如慈溪市社区服务开展、社区经费拨付、和谐促进会建设等工作很有特色,镇海区在社区外来人口管理、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相反,南三县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虽然也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但总体上起步晚,工作成效相对较小,工作特色不够鲜明。

(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最为基础性工作,可以说,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就是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缩影。从2007年起,市级先后下拨158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全市158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建设,加上各地开展的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已建成(包括正在建设)35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对原来的村办公场所进行功能 化改造,把原村办公活动资源按照办公、服务、活动等功能进行整合,在村中心位臵建成一个以服务为主兼顾办公和活动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的工作是参照城市社区工作站的做法,在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在大厅设立社会保障、就业、计划生育、外口管理等服务窗口,由部门下派干部(社会保障和残疾专干)、乡镇下派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等坐班或值班,为村民办理各种公共服务。从我们调研的社区来看,社区服务中心一般建筑面积都在350平方米以上,比较大的有近千平方米,便民服务大厅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的有300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村民办事的各种要求。在工作中,镇海区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慈溪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奉化市“五个平台建设”、象山“农民会所”建设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均很有成效。

另外,从调研来看,各地基本上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社区服务,主要集中于三大类服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各部门在农村开展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文化教育、法律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等。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着力最多的是建立公共服务“全程代理制”,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政务全程代理,将与居民生活和保障密切的项目纳入服务中心,设立各类服务窗口,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代办理,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以前群众遇事跑乡镇、县的做法,切实方便群众办理公共事务,群众的满意率很高。典型的如镇海区的外来人口服务,在服务中心普遍设立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窗口,招聘外来人员专职负责外来人员暂住 证办理、计划生育办理等业务,努力实现“以外管外”。二是经营性服务。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热线,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农资超市、便民超市、生活代购代办、信息服务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等方式,切实方便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典型的是慈溪市的服务热线制度,在每个农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热线,帮助群众解决家政、维修、代买物品等问题,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三是志愿互助服务。主要是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采用成立志愿互助小组、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生活贫困群体等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四)农村社区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情况

社区管理是农村社区建设重要内容,社区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村级管理,是村级自我管理的深化和拓展。从调研来看,相对于以前农村的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社及其管理制度来看,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在管理组织和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一是组织创新。除了继续加强村级三个组织建设外,所调研的63个村还进行了组织创新,全部成立了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定期会晤等工作制度,把驻村单位、外来人员等各类社区资源和力量充分整合,使社区建设的主体更加广泛,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典型的如镇海的外来人员党支部、宁海的“共建促进会”、慈溪“村级和谐促进会”和“小墙热线”等。二是制度创新。在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根据社区建设实际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如根据公共服务代理制的要求,完善全程代理、首问责任等服务代理制度;根据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完善专职社区工作 者工作制度,成立社区工作站,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形成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等。如镇海区按照500-800人比例配一名社工,统一招聘社区工作者并按区、乡镇(街道)财政4:6比例统筹解决工作经费,建立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等工作制度。慈溪市在农村社区探索“分区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全覆盖。

二、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经过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开展试点工作,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合力共办农村公共服务的格局;农村居民有序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社区自治机制更加完善;群众对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非常满意,我们入户访谈满意率达到95%以上。当然,与取得的成绩相比,我市农村社区建设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是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县(市、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尚未进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仍存在民政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宏观的工作环境还不是很成熟。二是投入资金不足。目前,除了“百千工程”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外,全市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还很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仅仅靠民政的福彩公益金投入,没有纳入财政专项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村级投入不足,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为可用收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即使建设好了,也存在后续资金和经营管理费用的缺口,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未能够实现多元化。三是公共服务提供上仍需加强。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仍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与农民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四是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首先是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由于缺乏有效的业务培训,导致村干部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能力不足,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队伍尚未建立;其次,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的系统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范围和主体。

首先,明确工作思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总体来说,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应当确立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和培育社区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建设社区是重点建设物质基础设施与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管理社区是构建社区自治体系和社区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培育社区是构建社区共同体与精神文化生活体系,在精神层面塑造社区的文化共同体。结合宁波实际来看,经过多年的“百千工程”建设,我市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并不需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投入作为工作重点,也即建设社区的重要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应该进入管理社区和培育社区的阶段。具体地说,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应该是:采取先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后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管理,最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社会生活共同体三步走的思路。

其次,确定农村社区建设范围。根据以往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界定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在设臵模式上采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一村一社区”形式组织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合理,采用这种模式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比较容易进行,村民的认同感也比较高。经过近几年的村庄合并,我市大部分行政村已经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具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必要对现有的行政村的户数规模进行重新调整,如果再次重新划小、划大或重新调整,既劳民伤财,也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现有的农村利益关系网络,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人为挑起争端。当然,鉴于一些地方探索的“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模式成效也很好,因此,在工作中也不能拘泥于形式,可按照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臵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农村社区建设范围,将“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点”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运用,以达到综合效益的目的。

最后,明确主导和主体作用等问题。在工作中还应当明确党和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需要协调农村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进行建设,这就迫切需要在工作中有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发挥主心骨的作 用。目前,在农村工作中只有党委、政府才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性和号召力,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效率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发展。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应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当然,党委、政府在工作中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农村居民来做决策、搞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和实现农村居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和服务来引导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如前所述,各地均是通过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因此,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仍是今后几年内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认为,在工作中要紧紧依托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整合利用现有村办公(服务)用房、礼堂、校舍、仓库等设施,采取改建、扩建或新建等方式在每个农村行政村中心位臵或便于村民办事的地方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面积要符合省文件的要求即不少于350平方米。同时,要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重点设立敞开式的便民服务大厅,并根据需要设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就业培训、法律服务、外口管理等服务窗口,为村民“一站式”办理各种公共服务,服务大厅的面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我们认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基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可依托原有村办公场,重点建设便民服务大厅,这样建设的成本相对较小。另外,要注重对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的拓展和开发,使社区服务中心不断适应新形势要求。

(三)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逐步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经营性服务为依托、志愿互助性服务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首先,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根据我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情况,当前,要重点加强全程代理、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就业、公共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农村居民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也切实享受城里人的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应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公共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积极性,让公共服务的提供更符合时代特色和农村居民需求。其次,培育发展农村经营性和志愿性服务。经营性和志愿性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是丰富居民生活、活跃社区氛围的重要载体。今后,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创办农村经营实体,为农村居民提供超市、家政、配送、物业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生活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切实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推广81890服务模式,通过将县(市、区)、乡镇(街道)服务网络延伸或在农村社区开通便民服务热线的方式,引导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的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加盟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村民集聚度较高的地方,可重点在村级物业服务上进行探索,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各种生活问题。可支持群众团体、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便民利民、助老扶幼、扶残助残、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等互助性服务,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四)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工作

完善社区管理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社区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村落,需要我们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今后,可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我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首先,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组织建设来逐步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多种模式相融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继承和发扬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民主化、科学化轨道进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村民、驻村单位、外来人员的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参与 农村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其动员群众、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积极拓宽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渠道,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要加大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进乡村活动,逐步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治(警务)室和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健全农村维稳机制,维护农村社区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五)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除以上四块主要工作外,我们认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构建工作机制。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整合成立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合力。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设的周期和投入的精力都要比城市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在工作 中面临着以谁为主进行投入的问题。我们以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在初期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上,在起步阶段,还是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整合政府、村民、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逐步进行。因此,各级财政每要安排一部分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参照城市社区模式,按照农村社区人口比例拨付社区工作经费,用于社区服务的开展和村干部工作经费。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集体可用收入,变“输血”为“造血”,切实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性;另外,还要采用补助、贴息、奖励、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增加社会力量投入的比例,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企业投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队伍和制度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支优秀的队伍和一套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平稳、有序地开展。当前,应切实加强农村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队伍,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培训网络,通过开设培训班、选送村干部赴高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村干部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探索全程服务代理、公开承诺、首问责任、坐班值班、居民评议、档案管理等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鼓励各地进行制度创新,并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固定下来,以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工作走向制度 化、规范化。

四是积极培育社区精神。一个社区之所以被称为社区而不是街区,就在于这个社区有着共同体的精神,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精神上的维系纽带,将所有地域看成是一个共同的家,愿意来建设和维护它。因此,在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管理等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工作之后,我们还需要做好培育社区工作,扎实做好社区文化体育娱乐体系、社区教育体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努力构建社区共同体精神。要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积极培养符合现代公民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民;丰富和拓宽农村文化载体,鼓励和组织群众开展贴近农村、亲近居民、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加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注重发挥农村社区文化的灵魂和纽带作用,把居住、生活、工作在农村社区范围内的群众有机联系起来,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家园,建立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刘桥 姜志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

    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洗耳河街道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村转社区 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规范运行,洗耳河街道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对该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

    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洗耳河街道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村转社区 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规范运行,洗耳河街道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对该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

    农村社区调研报告

    洗耳河街道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村转社区 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规范运行,洗耳河街道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对该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理务关镇镇长助理谭政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正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与角色也日益彰显。继......

    XX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的报告

    XX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的报告 引导文: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

    泸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泸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10-03-31 15:54:42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问卷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问卷 1.作为县级政府,您认为应建立一种怎样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以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答:作为县政府要改变官本位思想,让农民充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