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理务关镇镇长助理谭政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正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与角色也日益彰显。继“诸城模式”农村社区的成功实践之后,胶南的农村社区建设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各镇(处)先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村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年初,理务关镇在全市率先开展以“关情社区”为品牌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其调研、试点、实施和推广等各个环节,本人均参与其中,感触颇深。我镇农村社区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稳定和发展大局,也为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能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当前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扎实做好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进行了“多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农民新村社区”三种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多村一社区”模式对西部乡镇的实用性相对较强。
(一)“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了中心集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该模式打破传统管区工作模式,遵循“地域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综合考虑村庄地域特点、历史沿革、村民习
惯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规划社区分布,并选择交通便利、班子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一个村作为社区中心村,每个社区服务3-5个行政村、人口500-1000户,村民距离中心村不超过1.5公里。与此同时,整合干部资源,下派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到一线开展工作,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蜻蜓点水式”向“近距离全程服务”转变。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和琅琊镇丁石洼社区可以称之为代表,海青、泊里等镇也相继进行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特别是西部乡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一村一社区”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提升 该模式主要适宜于村级组织健全、村容村情较好、村庄原先条件较好的建制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总结、创新和提升。一方面,社区成立完善的工作组织,在保持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设立集各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并理顺市行政许可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镇便民服务大厅、村便民服务站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全市重点在10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推广建设,大场镇凤墩社区可以称之为代表。
(三)“农民新村社区”模式为城郊社区建设趟出新路 该模式根据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为解决城市规划区新增居民户不再审批宅基地的问题,选定合适地域集中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从规定入住条件、明确居民相关权利、确立社区运转方式、建立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建设形成了“农民新村社区”。该模式以经济开发区青岛路社区为代表。
二、以“关情社区”为代表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做法 农村社区在我市西部乡镇逐渐普及,特别是“多村一社区”
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其中,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着重从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运行机制入手,并确定寓含“一枝一叶总关情、关心群众倾注感情、理务关镇”三重含义的“关情社区”品牌,确保了农村社区建设成果,其做法和优势也比较突出。
(一)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以“改造”为主,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该镇采取“中心村提供场所、镇党委政府负责改造、各方力量配合发展”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符合群众需求的社区服务平台,8处社区服务大厅总面积就达300余平方米。该镇前王庄社区在改建完成集社区卫生诊所、计划生育服务室、生活超市等便民机构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配臵社区创业培训室、社区综合培训大厅,专门配备电脑、打印机、远程教育网络等设备,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目前已组织食用菌种植等农民科技培训班6场,培训400余人次。与此同时,着眼于把社区建成农村集体生活单元,提高农村社区承载能力,增强中心村集聚功能,实现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该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导、中心村先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社区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对社区所在村优先考虑、优先实施,通过支持中心村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来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融合集聚。
(二)公共服务内容以“务实”为主,保障群众的诉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关情社区”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将乡镇权限内的行政审批事项、执法事项、公益性服务事项下沉到农村社区,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接收办理,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农民的全覆盖,满足群众在社区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司法调解、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共受理社会保障、林木采伐等各种服务事项近80项,提供就业、计生等各类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高。
(三)运行机制以“实用”为主,确保了农村社区的正常运转。“关情社区”重点是由四个实用机制作为保障。一是组织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社区建设指导组,负责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日常管理和人员配备等。在各社区成立党总支,由挂社区领导任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兼任总支副书记,所辖村支部书记为社区总支成员,社区党总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现社区建设与党建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以镇村两级投入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目前,已投入社区建设资金近10万元,用于改建服务场所、购臵办公设备等。同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确保社区正常运转。三是人员保障机制。本着“镇机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原则,每个社区各安排一名党政成员挂任社区领导,一名正股级机关干部任社区主任,两名机关干部及计生中心、派出所等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并抽调社区范围内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到社区轮流值班,建立“轮岗+定期值班”相结合的人员调配机制。四是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作息时间、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党政办、社区指导办公室进行督查,严格日常考核管理,对工作
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人员,优先进行评先树优。
三、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不论是在服务平台搭建,还是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同时,通过“机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做法,密切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群众的矛盾,维护了农村的稳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纵观全市的农村社区建设现状,结合理务关镇的“关情社区”实际,目前,本人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乡镇对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全市各乡镇的农村社区建设可谓“形式多样”,建设的进度也不一致,有的乡镇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在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全市农村社区系统性建设力度不够。目前,仅凭几个乡镇的创新建设,在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内涵上难度较大,全市系统化建设力度仍需加大。另外,已建成的社区的部分服务事项的办理需按照原办事流程办理,与全市的办理程度在对接上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各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资金问题上仍有一定的缺口。
三是制约社区长久运转的因素仍然存在。社区运转的资金问题、群众的认知度、人员调配问题以及区域性经济发展问题在社区长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
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社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制约社区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
重视和解决,鉴于此,我认为,在今后的社区建设工作中,“关情社区”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值得推广和运用,另外,还应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建议要做好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为保证我市的农村社区能够高水平谋划,高起点建设,应在市统一领导下,分类形成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由各镇做好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审批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基层组织和办事机构,为社区的良性运转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议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由于各乡镇的财力情况不同,在社区推开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市有关部门对农村社区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建成一处达标的农村社区,市财政给与10-20万元的资金奖励。
(三)建议以产业和文化带社区运转和发展。一方面积极鼓励社区采取“输血+造血”的模式,招引投资客户,采取入股的方式参与社区产业发展,部分收益用于社区运转。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区范围内的群众性产业项目的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经济水平。同时,逐步推进社区文化、娱乐性项目的开展,统一社区居民思想,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建议实行服务事项办理权限与业务局“直通”。目前的办理方式,主要为社区代办,办事流程相对比较复杂,特别是对急办事项,社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如果建立市业务局、乡镇和社区“直通”的办事程序,并有业务主管局进行指导,部分权限下放社区,形成严格的问责制度,并为社区单独编号,刻制相应的专用公章,由社区人员直接办理,可提高社区办事效率,从而更加方便群众日常办事。
(五)建议完善社区人员配备机制。“关情社区”采用的“机
关干部下社区、农村干部上社区”的人员调配机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定期值班+轮岗”的方式在保证自身业务工作不受影响的同时,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新农村大学生相对比较年轻,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也相对加强,建议将他们充实到社区,从而也能够帮助其成长。
(六)建议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适时召开现场会,组织现场观摩,并且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各镇(处)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督查部门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督查范围,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目标任务的按期完成。
总之,我市,特别是西部乡镇的农村社区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诸如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等课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一定能够逐步展开,也一定能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
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
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的%。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万亩,户均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
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
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
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
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
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
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温江区天府街道办事处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温民发[]33号文件的精神,我街办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对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近几年社区建设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现状
天府街办幅员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有人口19100余人。所辖的5个社区全部为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社区,全部处于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转型阶段,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处于起步期。街办所辖的7个村被科技园区分为两个集中居住区,一个集中居住区在
金府路的从沙子沟到金马河沿线,包含学府、梓潼、金府3个社区,常驻人口约9000人,流动人口约10000人;另一个集中居住区位于原攀钢疗养院侧,占地800亩。目前小区正在建设中,设计容量为50000人,包含前进、青泰寺社区和柳江村、笼堰村5个村社区,常驻人口约10000人。两个集中居住区相距5到10千米。
由于天府所处的特殊位置,全街办各社区目前的重点工作仍为支持科技园区乃至全区的经济发展,社区干部大部分精力仍放在拆迁安置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上。社区集体经济薄弱,4个村为空壳村,只有一个社区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大部分村社区基本是靠拆迁工作经费过日子。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的5个社区、2个村中只有1个社区有办公场所、2个社区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其余2个社区和2个村办公场所已经拆除和即将拆除,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设备均严重缺失。
在社区干部配置方面,在社区干部换届后,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新一届村委会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呈现出了“四高一低”和“中间大两头小”的良好状态。一是村支书、主任、委员交叉任职比例高。支部书记、主任交叉任职比例达到%;二是两委交叉任职比例高,居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到%;三是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比例高。村委会成员中中共党员达到31人,占100%,;四是村委会成员文化程度高。村委会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27人,占%;五是村委员年龄明显降低。本届村委平均年龄为岁,同比上届降低岁,特别是主任职位降幅更为突出,由平均岁降为岁,降低岁;五是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最具工作能力的良好状态。村委31人中50岁以上的7人,占%;40到49岁的14人,占%;30到39岁10人,占%。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32岁。另外各社区还配备了3名
工作人员,充实了社区服务队伍。在社区服务方面,由于现各村还处于拆迁安置阶段,社区居民大部分还在外租房过渡,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还相当有限,主要集中在推荐就业和社会救助方面,其他服务或不具备条件或刚刚起步。
二、近几年在社区建设中好的做法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建设,陆续出台了一些得到居民和社区干部认可的好的政策,推动了社区和谐、健康发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区委、区政府四项改革促进社区发展
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社区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社区5个委员的基础上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公招了大学生助理充实到各社区、社区干部工资制和社区办公经费财政下拨四项改革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和愿意办事”的问题,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村社区助理的加入给社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适应了现代办公信息化的需求,使得国家的各项政策得以在社区更好的落实;社区干部实行工资制后,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2、社区职能有很大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迈开了一大步
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不复存在,社区的工作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社区工作也从单纯的“催粮催款,防洪抢险,刮宫引产,打狗灭犬”阶段过渡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拆迁安置阶段,再到社区事务服务阶段,包括流动人口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社会救助、卫生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近两年街办、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完成大量拆迁任务的同时,在医疗、卫生、计生、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就业推介、治保、民事
调解等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社区居民就业率稳步提高,社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帮助广大的社区居民基本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
3、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近两年来推行的低保制度、新合医疗、就业培训、文化下乡、专业保洁、垃圾集中清运、水环境治理、城管执法、治安巡逻等惠民措施,从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生活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仍然存在和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社区居民身份存在的非农非城的尴
尬状态
由于科技园区和建安置房用地,我街办大部分村组耕地被占居民被整体拆迁,全街办90个居民小组只有7个没有农转非。由于科技园区用地的特殊性,被占土地大多数没有合法的征地手续,造成社区居民在法律法规需要严格执行有征地文件才能认定为城市居民的地方不能被认定为城市居民,我辖区农转非居民的新户口薄上职业栏登记为空白。我辖区居民在应征入伍时使用的是农村兵指标,在办理车祸伤赔付、购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事务时被要求须另外出具身份证明,因为户口薄不能证明。而在养老保险、就业政策、社会救济等方面认定为城市居民,由此问题引发的信访不断。
2、在行政管理上的二元性,造成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脱节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应该是所辖区域内的居民和单位,而事实上我街办并非如此。科技园区占我街办
所辖面积一半以上,科技园管理是独立于我街办的单独的行政单位,连街办对科技园区企业都存在门难进的问题,更不要说社区一级了,社区实际上已失去对该辖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例如金府社区成立于,由原金义村和维新村合并而成,所辖区域内建有锦丰纸业、申达地板、金星啤酒、三全食品、统一企业等20多家企业,所辖居民从1992年开始陆续搬迁到原金义村、梓潼村、柏树村、德全村辖区,这些区域现归3个社区管辖,这些搬入其他社区的居民的各项服务仍由金府社区进行,而社区所辖区域的企业则由科技园提供服务,形成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范围完全脱节的特殊现象。其他各社区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
3、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急待跟上
我街办的社区均为农民拆迁异地安置后新建的社区,原有的社区办公场所、居民活动场所全部被拆除,异地安置后
首先解决的是居民的住宿安居问题,而社区的公共设施包括办公场所、活动场所、卫生服务机构、农贸市场等均严重缺失。辖区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因在拆迁区域内而长期未改造、维修、投入,加之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大量增加,学校已达到容量极限,条件很差,急需新建或改造。在新校选址上,由于科技园横亘在辖区的中央,无论校址选在那个集中居住区都会造成另一个集中居住区居民子女上学距离远的问题,最远达10公里以上,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交通、安全更成问题。
4、社区干部和居民的素质仍需提高 街办各社区居民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失地后,生产生活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活方式和习惯也需要改变,这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的社区干部大部分干部由原村委会人员转任,工作方式方法政策法律水平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已满足社区居民转型后的需求。
近两年虽配备了大学生助理,对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满足,还需要引进新机制、新人才。
5、居民社区建设参与度不高,共同价值观有待培育
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现在的农村社区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因素越来越少,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价值意识的多元化,要培育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凝聚力,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难度很大。农民群众虽然有着提高生活品质的强烈愿望,但主动参与性不强,认为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
6、社区干部待遇有待提高 社区干部实行工资制后,政府和群众对社区干部的工作要求显著提高,要求实行坐班制。随着政府对群众服务项目的增多,社区干部的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社区干部由原来的兼职变为现在的专职。而社区干部报酬为每月700元,扣除养老保险后仅500余元,接近最底工
资标准,远远低于成都市人平工资标准,这种收入水平和他们付出的劳动极不相当,加之近来物价水平上涨,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7、各自为政、各种创建活动、调查不断,展板林立
在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的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现象,样样都重要,样样都是必须,各种达标创建层出不穷,各种调查五花八门,各种展板、标牌铺天盖地,社区有时简直成了政府的职能部门。
另外,随着通讯的发展,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都能及时快速的获得资讯,从传统的报刊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大减弱,而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的订报数量却不减少,村每年订报刊的费用达4000到6000元,占全年办公经费的15%到20%。
四、社区建设的建议:
1、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只应起引子和助力的作用,而不是把社区建成政府的延伸
机构。在区职能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工作中确定牵头部门设计涵盖全面服务内容的资料统一对外公开,避免展板林立;在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协助各项调查时坚持费随事转。
2、上级部门要引导社区建设实现和谐,又要把社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加大社区干部业务培训,向社区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基层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分类整理,印制成基层社区工作守则,便于基层工作中使用。
3、提高社区干部的收入水平,使之接近和达到平均水平;增大社区建设投入,不断提1 2 下一页
第四篇:调研报告:努力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xx街道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选准切入点,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公共服务整体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xx街道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xx街道总面积z平方公里,辖x个村(居),总人口x万人,按照市委、市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筹措资金,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在全街道建立了x个农村社区和x个城市社区,并建立长效机制,选派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到社区工作,每个社区按每月x元拨付社区经费,保证社区高效运转,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二、农村社区建设意义重大,效果凸显
(一)强化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服务“缺位”问题,初步实现了有室议事、有章管事、有人理事、有钱办事,社区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市场经营、城镇规划建设、文明创建等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群众直接享受到方便的基层公共服务,截止目前,街道各社区共为民办实事3万多件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二)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社会公德。社区普遍开展了互助
1互济活动,村民纷纷主动参与,建立了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据对12个农村社区调查,村民社区建设参与率已达90%以上。
(三)维护了农村安全稳定。通过开展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作用,及时、有效地调解了常见的争用水、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问题,有的社区还组建夜间治安巡逻队,维护生命财产安全。
(四)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社区组织顺应村情民意,办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通过开展和谐村居、文明村居创建活动,大力整治了脏、乱、差;通过创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社区艺术团等活动载体,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五)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农村社区是一个共同的生活居住共同体,谁家有难都在村民的眼皮底下,社区工作人员把困难群众列为关爱对象,将特困户作为帮扶对象,为他们生产、生活进行妥善安排。
(六)转变了基层干部作风。基层干部纷纷走进社区,积极开展农村政策宣讲、农技推广等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创建新型农村社区,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农村社区,必须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真正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的课题,必须强化调研、试点先行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培育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典型。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力度推进,制定和谐社区评价标准。把农村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社会资源。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现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应及时召开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树立一批典型,总结推广经验,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农村社区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赢得群众支持,打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一是要着眼于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繇建设。把为农业生产服务摆在农村社区建设的首位,创新完善生产服务组织体系。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实施“科技支农”战略。重点扶持农民专
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农村社区的本领。二是要着眼于农民群众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针对农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探索建立为民服务代理制,将群众跑腿变成干部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城乡社区社会事业发展,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障、五保老人生活保障以及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老人救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等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要着眼于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和平安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家庭、文明社区创建等活动,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要加强农民群众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大力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开展“捐赠图书下乡、共建农村书屋”活动,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智力支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平安建设。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创建活动,实现村村有警务室的目标。四是要着眼于农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人居环境整洁景观生态的要求,快速推进以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和绿化的“四通四改一化”为重点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着眼于农民群众的民主诉求,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
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内具备条件的新型经济组织、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以开展“三级联创”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是民心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农村社区建设既是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事关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必须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狠抓落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完善农村社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及其他服务,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九年十月十日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对策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不仅体现出凝聚性与组合性,同时更加具有包容性。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待遇,使各项公共服务惠及生活在社区内所有的居民,同时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新时期农村治理体制的创建。由于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困难与阻力,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突破一些陈规旧俗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提升思路,拓展思维,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制。现在,农村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村级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要求,特别是在宏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时,农村的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本身还很不适应。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各种类型社区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重构运行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破现有的治理体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农村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可由各方面的代表组成,在社区管理委员会内设立一些具体的服务组织,如互助救助组、环境卫生服务组、民间纠纷调解组、文体活动组、公益事业服务组、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可以推选出一批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德高望重、阅历丰富、办法建议多、村民易接受的优势,让他们来担任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从而由他们来带动和服务群众,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或者也可以采用与城市社区一样的做法进行试点,把一些经过专门培训、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选聘到农村社区,专门从事农村的社区建设工作。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韩国的经验,对那些选聘到农村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将他们挂职到一些试验区实践一段时间,再聘用到需要的农村社区去工作。他们的福利报酬也要像城市社区工作者一样,由政府财政购买服务,且不得低于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这样就解决了工作载体和人才难题。选择在一定的区域内对乡镇职能转变进行改革试点。撤销乡镇,改建为中心社区,统一管理农村的公共服务事务,从而真正实现乡镇在功能上、职责上的转变,使其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为主。
二、重视服务区域的规划配置。在沿海一带的农村,村庄很小,单一行政村的户籍人口相对都比较少。村落太小,就会与社区公共服务的配置产生矛盾。因为对于公共服务而言,有些内容需要具有规模效应,才能很好地运作,如一个社区卫生站设立起来,没有人来看病,久而久之也就运行不下去;再如社区工作者的配备,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村多社区多,工作人员势必就多,政府支出就要增加,财政就难以承受。诸如这方面的矛盾还有很多,如何来解决呢?笔者认为,对农村社区的配置要进行重新规划,以现有的村落为基础,根据情况进行规划配置,特别是在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进行试点。如我市的东阳在2006年就已经对许多行政村进行了合并,从原先的500多个村合并为现在的300多个村,这些村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合,但在有些方面却难以融合,特别是经济方面要实现融合还存在着高难度。但实际上这些合并后的村,就可以规划配置为农村社区,而合并前的村仍以村委会建制。这样在规划中可以做到既分又合,像磐安县深泽的4个村一样,原来的建制村负责组织经济方面的事务,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则由合并后的社区来行使。当然,在一些暂不合并又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仍可保持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设立户籍人口在2000户左右的社区。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市场化服务项目和居民自愿、自助服务外,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构成主要有五大体系:一是公共福利服务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开展低收入家庭奔小康工程,发展慈善事业,做好扶贫帮困、助残扶孤工作,开展农村避灾、减灾、救灾,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弱势群体、优抚对象等提供政策服务,让公共福利事业项目真正惠及每一个社区居民。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价廉、优质、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如提供免费体检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和伤残康复,生殖健康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健康管理等。三是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立村民学校、图书(电子)阅览室、活动场所、文娱活动组织等,经常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改善乡风民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开展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组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技能型农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头人。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当地,确保农村社区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
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从社区重建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社区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执行单位,农村社区价值共同体就不能建立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上,而应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利益观上,这是现化文明的价值基础。村民自治是村庄内部自治,十分容易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干扰影响而滑向“族居而治”,而社区自治是以体现共同利益的业缘、地缘为基础的,是社会利益集团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自治。在政治上要求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这不仅是因为社区自治是更加开放和扩大了的区域化的自治,也是因为社区自治能更好地彰显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乡村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一是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塑造人文精神,即要通过开办“新村学校”等形式,从乡村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价值意义系统、伦理道德系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积极创造健康的乡村人文环境,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和教育的建设,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增进交往,提高素质,以此为农村社区发展、提高人文精神环境,注入持续性的精神文化动力;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即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设计,以社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为职能取向,并参照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相应变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保障村民大会对于本村建设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享有决策权,引导农民自治习惯的养成,从而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步伐,保证农村社区服务走专业化、福利化的道路,实现社区自治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