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时间:2019-05-12 07:2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第一篇: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实质所在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发展模式弊端的不断显现,资源和环境的日益枯竭和受到破坏,人类的发展前景受到威胁,于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和严峻的课题摆在了世人面前。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可持续发展还没有真正在理论上获得圆满解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的突破,只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或一些枝节性的措施上。本文试图在比较中西方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挖掘中国传统儒学资源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的层面上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而现有的以西方工业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却采取“竭泽而渔”的态度和方法,不顾人类的长远发展,一味地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来获得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使这种“发展”呈现不可持续状态,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忧虑。而我国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基本上是此模式的重蹈,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得不偿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生态灾难和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后代子孙的利益也使当代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个不得不正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反思,人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是跟西方人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这种思维模式强调“主客两分”的对立和冲突,对自然界只能掠夺,征服和开发,只索取不保护(如果只保护,又只能使人类的发展停下来,形成一种悖论),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作为自然界的对立面出现的,在将对立的客观世界破坏殆尽之后,他本身也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发展困局或不惧将来的洪水滔天,只图一时一世的占有和享受。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自私的眼光短浅的发展观,应该摒弃和加以反思。反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恰恰能避免其缺陷,补救人类的发展过失。但“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是如何理解和如何作用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失之于笼统含糊,未能在实践层面上加以落实。我们在下面不妨对此加以探讨。

所谓“天人合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但并非将人简单的等同于自然界或同化于自然界,以人的无欲无为来实现对自然界的保护,它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和外在化的思维。“天”也不是外在的自然环境而不须改造。它是天与人作为自然界主宰的重合和互动上的高度统一,里面仍然体现出一种发展观和人化的发展态势,强调在万物一体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主客体高度统一合一的演化和发展,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人类理性与价值的核心功能。

早在先秦时期,在儒家学说指导下的我国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保护就已呈现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如《孟子·梁惠王上》一书里就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论述,体现出非常高度的自觉和理性。这些观念在先秦文献里屡有记载。又如,《礼记·祭义》中,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而孔子本人也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有节制获取和爱护。而后世的儒家更将此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北宋大儒张载在《西铭》

中提出了“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观点,体现了人类学家的宽广胸怀和视野;理学家程颐也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儒家学说对可持续发展和“天人合一”的有效论述和对人类价值观的贡献。

但是,这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并非以万物为中心或先在,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而以人的“尽性”来实现天地万物的合一和联系,儒家经典《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之名言曰“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这里的“我”就是天人合一的大我,而所谓的“诚”,不仅仅是道德观念,更是以道德本体对天地万物的存在性把握,是儒者与天地上下者同流的精神气象。“返身而诚”就是尽性而知天,达到天人合一而把握整体世界,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以诚为守,不会导致两者相分而造成对自然界的掠夺。从这点上,我们无疑能看出,儒家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是以人的道德为前提为核心存在的,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把握人来把握自然界本身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不偏废自然万物的客观存在而进入人的主体性当中。是一种高级的人类主体思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又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两者高度契合和统一,这是西方工业化文明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功能,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因而,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观出现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要拯救其先天不足,只能回到以儒家为主导的发展观上来。

同时,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发展观不会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和简单发展的重复。它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我实现,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也必然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状态。由于儒家文化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纵向继承和在先人发展基础上的发展,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以“人化自然”为依据的。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使人类与已有的自然界的认识形成了本体和对象的统一,使自然界在不断进入人类活动过程中实现人与万物一体的本质联系,而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中回到人类本身的道德意识上来,而此道德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和归宿,而依赖于人自身的传承完成其联系,于是,可持续发展正好体现了一种传承无穷的“代际整合”,当我们面对的“人化自然”作为我们的客观对象世界存在时,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先人的“人化自然”的人为归宿的,而对“人化自然”的认识于人者,又导致以人为中心的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与改造,而在其实践与改造中,又完成了万物一体运动发展和联系中,而归接于以人为本位的本体化存在中,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向人生成”)而先祖者,人之本也。当我们的先人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完成“人化自然”的人化时,而对先人遗留下的“人化自然”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要秉持以人为归宿的价值前提,以人而化之以继之于前者,则又完成对已有的“人化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在万物与人的联系和发展中完成其认识与改造,而新的“人化自然”的存在又为后代子孙所认识和发展,使“人化自然”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所谓“天地之化日新,天地之德不易”,这个德仍然是归宿于先人的之所以人化自然的本体中,而后将其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也即是在万物的横向联系中实现对人的历史的纵向联系(在这一横一纵之间,即形成万物一体的空间联系向万世一系绵绵不绝的时间维持之间的转化,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态势的生成),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穷演化,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以人为本的生产关系之复归与重建,在这个复归与重建过程中,也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演进,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则在此“人化自然”的不断袭易中实现,是人与自然的整合无穷的演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儒家的思维也就体现出“温故而知新”的辩证思维与模式,在实践中也就表现为“法先王”的政治观和“行夏时”的方法论。这是一种沟通天地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这种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以“人化自然”的人为依归,使我们的发展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回归性的发展,而我们的后人又在我们的基础上回归发展,这种回归性发展,是对人的价值尺度的回归,通过人化自然的人化重新完成人与自然的合乎规律的必然而和谐的联系,而体现在对人自身回归而依存上实现人化自然的运动和发展,所以这个人化自然的“人”是连通上下古今内外的中枢关键,而赖此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且不同时代的人化自然的成果是该时代的人类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范围和界限,而以对自然的人化的继承和发展,下一代的人化自然的成果更加进步,以保证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和进化,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为“人化自然”的继承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存继不绝的奥秘所在,同时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和遵守的不可变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因此,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实质所在,而这种发展,不追求外在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人化自然”的人本观念来看,这种外在于人的物化增长是无效的,它正是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它在造成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破坏人与人在生产关系上的和谐,从而也破坏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所以不可持续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而这种价值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和归宿。是一种“过去未来共斟酌”的发展,正如有论者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以上观点和事实都说明了“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世共识。而这种“以人为本”如何落实和体现,则尚有待深化和进一步认识。本文认为,这里的人,并非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然人”,而向外界进行资源掠夺和索取的“主体”,而是以人的人文属性为外在显现的人化自然的人文回归,在社会属性上则表现为人与人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的联系和协作,而联系和协作又使他们在共同的人文归向中结成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即个体而为整体即整体而为个体的社会存在。作为对此存在的反映,它体现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成人”与“中和”的要求中,以成己而成物而合内外之道,以养成君子大人人格而应乎此,故《周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德者,得也。序者,渐也,而可得于可持续发展之有(“大人”在现代而言,应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在其类本质上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的内涵所在。)。《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在彼此的运化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人可得到可持续发展,天地万物亦得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是可求可致的。而当代的环境污染,森林减少,土地沙化,物种绝灭则已严重危威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源于违反和悖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和万物一体的观念。而人为天地之中,万物之和的价值本体存在,以中和为依归,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者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规范人类自身的心理意识和价值理性,才能维持人与人的和谐存在,而以人与人的和谐存在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前者是后者的本质,后者是前者的结果。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寻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必须回到人的自身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回归,也不用担心以道德为本位会影响经济发展,相反,只有以道德为本位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发展观,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最终统一而走向“人之天”的过程。这是人化自然在万物对人的回归的联系发展中形成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的可持续发展,这里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只能在生产关系的范畴内加以解决,通过人化自然在人化的回归中确立生产关系的内涵实现人化自然的发展,而任何不在此生产关系之内或导致异化生产关系的经济发展,只能是有害和徒劳的。

因此,以人为本是万物对人的回归,不是人对万物的索取;而万物对人的回归的人化自然的运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和谐合理的生产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和实践,只能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入手,从回归和继承历史文化入手,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人为本,认取正道,此外别无它途。而不应盲目和愚昧地追求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工业化发展,历史将证明,这样得不偿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是以人文为本位的发展,人文化成天下。

一言以蔽之,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只能体现在人化自然的生产力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中,“以人治人,改而止。”生产关系的合理确立就是人类自我调控发展秩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类对自身回归实现以人为本,万物和谐一体的不二法门。

第二篇: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杜小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1989年5月举行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与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4年7月4日,我国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智慧,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角度,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想资源,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最终根深叶茂,结出健康和长久的果实。

一、儒家的义利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追求经济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包括人均GDP增长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投资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突出强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和投资的比重,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既要追求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后劲,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儒家 圣贤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儒家的“义利兼顾”、“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等思想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价值,来纠正社会上流行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义利关系问题(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最早提出义利之辩,他主张重义轻利,义以生利,以义制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不过,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说过先“庶”(人口兴旺)、再“富”(生活富裕)、后“教”(教育)的发展观。可见他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在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可见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功利追求的地位。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强调要贵义贱利,舍生取义。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西汉董仲舒继承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代又就义利关系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后来清代学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反对董仲舒的观点,主张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违法乱纪、不讲公共道德、不负社会责任、胆大妄为的人乘机钻空子,贪赃枉法,大发不义之财。他们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制假贩假,挥霍无度,过分渲染高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富裕,追求眼前利益和笑贫不笑娼的片面舆论导向更使一些人见钱眼红,对不仁之富垂涎欲滴,导致社会腐败、道德滑坡、人心冷漠;他们为发财致富不择手段,狂采滥伐、竭泽而渔、滥捕偷猎、任意排污、盗损文物等,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严重的威胁。由此加深了社会的贫富不均,使环境问题变本加厉,从而使破坏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到处泛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儒家的义利观当中吸取营养,帮助当代中国人惊醒。儒家的义利之辩可以为我们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重要的思维视角。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原则问题,同时也一个重要的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导向问题。面对拜金主义盛行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等思想来进行社会调节和规范,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标准作为道义原则去捍卫和坚持,制约和引导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功利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要放松对道义原则的追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罔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就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最终在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中迷失自己,发展就成了一种对人类贪欲的追逐,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并祸及子孙后代。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运行规范,使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同时辅之以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法规,把人们的经济行为量之以法,使不法之徒不能妄为;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和启蒙,强化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批评抵制那种片面宣扬金钱至上、发财享乐的错误舆论,把维护社会道义和生态环境提高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为,以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

前不久,上海恒源祥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瑞旗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文化发展的“狼羊之辩”,讨论道义与功利的冲突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狼,还是做羊?这时每一个中国企业都面临的重大思想问题。2004年,随着一本叫做《狼图腾》的小说持续畅销,人们对狼的生存哲学和发展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该书将“狼性文化”归结为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三大特征。小说唤起了不少人对“狼性”的渴望。此后,狼道”就开始被广泛移植到企业领域。在企业界,人们对狼的崇拜风起云涌。“狼性”管理理论开始大行其道,狼赫然成了成功的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图腾》一书评价很高。他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其二,最佳时机出击,其三,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号称中国第一CEO的张瑞敏之言立即在企业界掀起了阅读《狼图腾》的高潮,大小企业纷纷仿效狼的精神,打造狼一样的团队。狼性文化的影响之大之深已非一般文化现象可比。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分强调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严重忽视人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一味强调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把人性异化为狼性。然而,一些企业文化研究学者也揭示了狼性文化的致命弱点,如独断专行、攻击性过强、残忍冷酷、贪婪无比、家族式垄断、僵化死板等。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狼性企业文化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缺陷,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因此,上海恒源祥集团在招聘广告里公开表示不提倡„狼道‟,而信奉„羊道‟。在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眼中,“羊道”提倡包容与和谐,提倡创新与改变,提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并不只有靠“狼道”才能使企业摆脱竞争的泥潭。恒源祥确立了以“羊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创了以小企业、大品牌为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和快速扩张,使恒源祥迅速成为国内毛纺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著名品牌。刘瑞旗认为,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主张先义后利,就是“羊道文化”的体现,很值得今天的企业家借鉴。“羊道”的精神强调和气生财、合作双赢、诚信为本、和谐相处等原则,追求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因此能够长久持续发展;而“狼道”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竞争性、对抗性,以及对他者的攻击性和毁灭性,因此会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自取灭亡。刘瑞旗的“狼羊之辩”将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引入企业文化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二、儒家人文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人口控制、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类自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综合治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改善人居环境等几个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人口综合治理方面,儒家的“博爱”“大同”思想和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只有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生育水平仍然偏高。大量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人们受到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孝道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儒家思想里的封建余毒,扭转重男轻女的陋习,同时利用儒家思想里“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公德心,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就能破除养儿防老旧观念;并通过增强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促进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把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到底;同时通过继承儒家教育为本的优良 传统,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我国人口普查与人口调查已表明,文盲半文盲妇女的生育水平很高,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们具有自觉节制生育的愿望,生育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是人口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举措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变“政府要我少生优生”为“我要少生优生”,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其次,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教育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又是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手段。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在于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越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越高。尤其在信息化社会,拥有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正是这种时代潮流的体现。而如果人们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受改善生活、发财致富的经济驱动力的驱使,人们很容易发生对环境生态破坏性的生产,诸如盲目采伐森林、开垦荒坡等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滥采矿藏造成的矿产资源浪费与耗竭,盲目生产造成的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在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而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的我国,今后发展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导致环境破坏的工业化道路,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技术,因而对人们的教育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针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在全体国民中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对当今社会及人类后代的责任感,增加参与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获得科学知识,也要使人们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是,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虚怀若谷、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举一反

三、以身作则、锲而不舍、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等教育思想都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儒家“里仁为美”“择仁而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类住区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高速城市化、住房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简陋、有害身心健康的环境中。所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联合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人类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这里既有改善物质居住环境的的意思,如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等环境,也包括改善人文环境,如社会交往、文化教育、邮电通讯、业余娱乐、健身体育等环境。在儒家思想里,孔子特别强调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他深感居身之地有“仁”的重要性,提出“里仁为美”的思想。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他认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好人也会逐渐变坏,和好人住在一起,坏人也会慢慢学好。他因此对物质性的环境看的比较轻。有一次,他告诉弟子想去九夷居住,弟子说那里太粗陋了,不宜居住,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曾经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劝学篇》明确提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的思想。刘禹锡的《陋室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王安石《里仁为美》说“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可见儒家对人居住的人文环境具有很高的标准要求。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它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求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所以,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决不能走西方文明浪费资源的发展模式,更不能模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张“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天、地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义并不是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在儒家来看,“天”可以有三种属性。他首先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冥冥之中宇宙的主宰,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决定王朝兴衰命运的主体,同时是赋予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是赋予人良知和良心的根源,有时还指我们头顶的浩瀚穹苍。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第一种含义,认为“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也是世界的大主宰,可以和人感应、能够决定人的吉凶祸福。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强调第二种含义。孟子认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良心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因此,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宋明理学家张载、二程都继承了这条路线。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在《天论》篇里强调第三种属性,仿佛天就是物质性的大自然,但在他的整体思想里,“天”仍然是主宰、是人敬畏的对象。

虽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不能直接用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但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却能够给现代生态伦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和交流,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信念的重要基础。由此一基础所显出的是人对于自然万物在精神价值上的统一性和在宗教情感上的尊重和敬畏。我们看到,在儒家祭祀的对象里不仅有至上神、祖先神、圣贤神,还有大自然之天神和地祗神,如日神、月神、山神、河神、土地神、五谷神等等。只有认识并认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这一宗教基础,才能为人们自觉自愿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找到根本解决之道。其次,面对当前人类遭遇的生态危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藉由自身科技智能发展所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科技霸权,使人类严重背离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路线,由科技发展所构筑起来的骄傲与虚荣,由弱肉强食和急功近利导致的贪婪和物欲,把人已经异化成金钱、强权和科学技术的奴隶,很难重新回到天地的怀抱。正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那样,“人对人是狼与狼的关系”,到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则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它在承认人与自然差别的基础上,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从而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解去“蔽于天而不知人”和“蔽于人而不知天”的两种偏 颇倾向。它提醒我们现代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尊严”的前提下来获得人类自身的尊严,如何在“天人相分”的同时找到人与自然的宗教和精神纽带。第三,人类社会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依靠科技创新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历史,同时也是在环境问题的逼迫之下不自觉不自愿地回归自然的历史,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云汉的生态学价值也在当代处境下才得到重视而显示它本身的存在意义。现代文明滥用科技导致的弊端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全球变暖等等。如果这些弊端里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人类前途必然遭到毁灭。因此,人类从客观上开始出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现实迫切需要。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为此提出“东西文化互补论”,主张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西方“天人对立”的思想方法和征服掠夺大自然的发展模式,采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开始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之时,也大胆提出科学发展的理论,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十分强调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示出它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对中国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地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儒家的义利观都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管仲连、涂方祥、杨琳:《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6年。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王石生 余天心:《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杨波等:《儒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第三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黄林2008301510052电气五班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风靡全球。人们发现,精神文化就像企业机体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将是文化竞争。长久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牢固地沉淀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我们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

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文化的合理化,它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天生就有良知,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本性。“三纲”、“五伦”及“八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赋予整个社会严谨的“人伦”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秩序化,推行道德伦理、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礼节,主张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治的德治社会。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约束管制生命个体的言语行为,遵守严明的礼制,安于君臣、父子、尊卑的地位,不僭越,不逾矩,以实现那种“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和谐而安宁。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有极大的渊源。对此,我们不妨探个究竟。企业文化,说大就大,说小可小。大到包括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小到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它是全员价值、需求与行为的共同写照,所有人都要参与滋育。他们的人生观——生活目的及价值,职业观——个人工作的意义,企业观——企业存在的理由。三者集合,共同构成企业价值观。企业应当整合不同观念,形成统一的道德理念及规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本质是向善向上的,它塑造的是一个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开拓创新、恪尽职守、思路开阔、协作分工的团体。《孟子·尽心上》中有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个企业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诚敬业,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诚实守信,是人人所希望见到的。《礼记·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企业所追求的诸如此类关于人的精神品格和品行修养,无一不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发扬和创新。

企业文化的力量非常巨大。许多事实证明,优良的企业文化至少有:

1、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员工遵章守纪;

2、导向力——号召人,引导人们把个人理想凝集成企业同一目标;

3、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员工精诚合作;

4、激励力——鼓舞人,提升员工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无可否认,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其群体意识范畴里,人与人有着严明的层别,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化,下一层必须听从于上一层,上一层拥有决定下一层的生死权。在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权力绝大程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常常致使人治代替法治,官僚主义易于泛滥,各种指令、信息及行动自上而下进行传递、贯彻和实施,下一层处于被动局面。这对于凸现企业文化的力量,发挥团队优势,是一大障碍。如何辨证对待儒家思想,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至关重要的。

文明空前发展,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仍旧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企业经营管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精神源泉和

发展动力才能持久。

第四篇: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影响并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儒家思想,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裨益和意义。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承人,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第五篇:浅析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编号(学号):

浅析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 要: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仍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构建会计伦理不可缺的重要思想资源,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儒家思想是建立会计诚信道德伦理的基础和建设会计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因此,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建设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关键词:儒家思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Confucian thoughts and the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construction Abstract:

Confucianism values, rich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values and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of moral values, in market economy today, of the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construction still has its positive value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Confucianism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ethics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accountant occupation morals and ethic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laws and regulations can be carried out, whether the maintenance of economic or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a major issue.Confucianism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ity of accounting ethics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integrity and the basis of the basic moral principles of Confucian thought, therefore, mi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in today's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Confucianism,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construction

目录

1.引言.............................................................1 2.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概述.................................1 2.1 儒家思想的概念.............................................1 2.2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1 2.3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1 2.3.1 是一种社会责任........................................1 2.3.2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 2.4 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2 2.4.1 爱岗敬业..............................................2 2.4.2 熟悉法规..............................................2 2.4.3 依法办事..............................................2 2.4.4 客观公正..............................................2 2.4.5 坚持准则..............................................2 2.4.6 提高技能..............................................3 2.4.7 参与管理..............................................3 2.4.8 强化服务..............................................3 3.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3 3.1 自觉原则...................................................3 3.2 守法与诚信的原则...........................................4 3.3 监督与和为贵的原则.........................................4 4.儒家思想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4 4.1 儒家思想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4 4.2 儒家思想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5 4.3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6 5.结语.............................................................6 参考文献............................................................7 致谢...............................................................8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他倡导的诚信原则,长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的道德观也是植根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观体现在各个行业中,表现为深受儒家思想进入的职业道德的思想也融汇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管的长河中。在这种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必然会熏陶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当今,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在这种充满竞争、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密集的经济环境中,会计行业将接受国际社会更为严格的挑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建则显得尤为重要。

2.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概述

2.1 儒家思想的概念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2.2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它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力量‚实现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所涉及的权责利益关系等决定。对内构成引导、制约和调节会计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外‚代表整个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2.3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2.3.1 是一种社会责任

跟道德一样,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共同要求。尤其是随着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等提供符合 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从业人员服务,会计行为所牵涉的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2.3.2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4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2.4.1 爱岗敬业

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4.2 熟悉法规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2.4.3 依法办事

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2.4.4客观公正

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2.4.5 坚持准则

要求会计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

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2.4.6 提高技能

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2.4.7 参与管理

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2.4.8 强化服务

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3.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礼仪廉耻” 其中心精神是强调责任与义务,注重集体与和谐,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的协调,这也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共同法则。3.1 自觉原则

孔子认为如果专讲法治,人们虽不会犯法,但缺乏廉耻感,社会仍不安定,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人民触犯道德的事都不敢去做,那么就更不敢触犯刑律了。所以,礼治比法治更重要,因为它能防患于未然。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

会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把权利看成是责任和义务,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自觉接受监督与检查。会计人员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依法核算、依法理财很有益处。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摆得正,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3.2 守法与诚信的原则

儒家强调诚信。孔子《论语•宪问》中写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诚待人,不仅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修养,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商业道德。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牢记会计法规及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轨可循。不断的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规范、培养起坚实的职业道德的情感和观念。不弄虚作假,不做假帐,自觉抵制违法违纪行为。自觉营造良好的会计内部环境。主动寻找管理和监督,把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3.3 监督与和为贵的原则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正所谓“和也者,天之达道也”。把儒家的“和为贵”的伦理道德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就要提倡“和气生财”的新商业观。监督与和为贵的原则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只有在监督中,在和谐种种减少商业摩擦和阻力,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外和睦协作的商业关系网络,以广开财路,广辟财源。在工作中,会计应在一定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中取得领导的信任,但不是以失去诚信与道德为代价。首先,要定位好自己在组织中的层次,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清楚领导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工作的过程中也要让领导清楚你在干什么,清楚这些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在从事会计工作中,做事情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组织着想,为企业着想,增加企业的利益。做会计亦如做人,人品是最重要的,真诚必能取得信任。要把单位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做,以诚心对待公司,以公司为家,管好自己,想领导之所想,忧领导之所忧,这样才能得到公司和群众的信任。

4.儒家思想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4.1 儒家思想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宗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人要想很好的生存,必须得到人们对你的信任。对一个国家和政

权来说就像《论语•为政》中指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现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促使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就像孔子《论语•颜渊》中主张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君、臣、父、子各行其义务和责任,社会就可以和睦安宁。会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诚实守信,因此,会计行业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八个方面要求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之一。《朱子语类》中对此说得更明白:“然须是食期所当食,饮期所当饮,乃不失所谓道心。若饮盗泉之水,食嗟来之食,则人心胜,道心亡矣”。所以儒家提出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讲信用是君子的一种美德,是交友和处世的基本准则。应该说,作为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人的修养的基本原则,是立身之本。我们今天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信用经济。信用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的表面层面上,而且劳动关系、合同关系、协作关系、知识产权等都要守信。要做到诚实守信,就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反对不正当竞争;就要树立信用观念,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重承诺、讲信誉。我国《会计法》

4.3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对待儒家思想文化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摒弃儒家思想中消极因素和道德弱点。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义、封闭保守,尤其是宗教等级观念、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等,则是儒家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兼容现代文明道德意识,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道德体系。

5.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教育下的中华儿女,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思想,只要会计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其职业道德伦理,用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地承担起会计职业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刘志起,王嵩。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年23期

[2]《诚信是会计的基本职业道德》,周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3]《论语•为政》《论语》今读,张振德主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9 [4]《朱子语类》《中国古代常用文体规范读本•语录》,吉林:吉林人民出版,2004 [5]《论语•宪问》《论语》中国传统文化精品丛书,来可泓编,西安:陕西出版社,1994.9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致 谢

下载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共5则范文)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小组成员:刘洁 陈裕花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

    浅谈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浅谈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出发,分析了儒家核心思想中“仁”“和”“义”“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延伸与应用,肯定了儒家人本主义管......

    浅谈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浅谈孔子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应该说是最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完......

    儒家思想英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现代人,虽说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心里空虚,没有归属感。虽说是自由的,但有很多麻烦。这与缺少儒家智慧、缺乏自律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如果放弃儒家价......

    儒家思想论文

    浅谈班级的“人本化”管理当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事务中所普遍认同的原则。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人本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要求确立人......

    儒家思想学习心得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 张乘健 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

    儒家思想[5篇]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几千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