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7: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

第一篇: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

看完了老师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发现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远远比科斯更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检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感受颇多,接下来我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谈谈我的感受。

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我知道到所有制先于产权而存在。产权是在私有制产生和保护私有制的法律出现以后才出现。所有制是经济领域的概念,而产权是以法律的的角度解释的经济学中的所有制问题。我个人认为所有制就是经济关系中的经济基础,而产权则是法律概念,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和产权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着产权关系,而产权关系则对经济关系存在反作用。科斯只看到产权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意识上的产权决定人们的经济关系,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发展,所有制逐渐出现。从私有制到公有制,是社会的一种至高追求。在私有制阶段,产权概念无疑是备受推崇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产权就是个人对自己财产的占有,非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获得和破坏,这一理论在当时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不得不说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极大发展,一些资本家才继续用法律形式来确定自己的财产,产权理论应运而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提倡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有谈到了公有制,公有制也是一种所有制形式,他提倡共产主义,平均分配。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产权理论就不复存在了。其实不然,马克思产权理论认为所有者和占有者、所有权和占有权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分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我们也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虽然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但我们依然需要产权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有关产权的法律,决不能向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让剥夺者把人民的财产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那样成为剥夺人民的法律,而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保护共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制度并存的法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程度制定出适合的产权制度。

第二篇: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企改革

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企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以何种产权理论指导我国国企改革成为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产权理论,从国有企业的产权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国企现状,并分析出现此现状的原因,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必要性,最终论述国企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产权理论

国企现状及原因

国企改革必要性

国企改革措施

一、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

1、关于产权的定义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的多数著作中,马克思一般把产权称为Eigentum(即英语中Property),中文版有的把它翻译为财产,有的译为“所有权”。这种行文仅就翻译而言无可厚非,因为无论Eigentum 在德文中还是Property 在英文中本来就是一个多义词,本身包含有财产、财产权、所有权甚至所有制等多种意思。“只要略为仔细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如何使用Eigentum 和Property,就可以看出它不仅是指财产这种物或‘客体’,在多数场合指的就是财产权利关系,即产权关系。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运用“所有权”概念时,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所有权就是包括了所有权及一切派生权利即我们现在所称的“产权”,而狭义的所有权是指产权各项权能中的一种——“归属权”。另有学者也认为,财产的各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所有者。而在另外一些场合,该学者又认为马克思的财产权一般不包含财产的全部权利,因而是狭义的所有权。

2、产权它是一组权利

产权的权能是指完整的产权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的权项及其功能。马克思认为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并在所有权基础上分解而成的一组权项的总和,财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统一,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的所有者。然而这并不影响马克思认为产权可以分解,财产的各种权利可以相互分离。其基本权项有四项,即所有权、支配权、管理权和收益权。(1)所有权:所有权是主体把财产或生产资料当作归属于自己并排斥他人权利,这不仅意味着主体对一定 ①②

③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1.③ 牛福增,《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量财产的拥有,而且意味着主体占有财产在运行中带来的收益,由此所有权往往和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联系在一起。(2)支配权:支配权是指实际运营财产、资本或一定量价值而进行生产和市场交易活动权利,马克思在分析借贷资本在其所有者和产业资本之间的运动时指出:“货币资本家在把借贷资本的支配权移交给产业资本家的时间内,就把货币作为资本的这种使用价值———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产业资本家。”(3)管理权:管理权是在支配权所予其限定的界限内对运营一定量财产、资本或价值所从事的生产或市场活动进行具体组织管理权利。(4)收益权:收益权是要求获得财产、资本或价值运营所带来的剩余或收益的一定份额的权利。

3、关于产权的性质

商品经济所要求的是纯粹经济性质的财产权利,是不掺杂特权、超经济强制及依附关系的财产权利,因而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必须首先以平等自由的财产权利取代以超经济、非经济强制为特征的财产权利。这个变化过程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摆脱了它以前的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装饰物和混杂物,正是在自由平等的、纯经济性质的财产权利确定的前提下,商品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以市场经济的形态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普遍联系方式。

4、关于权利分离理论

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成立……”使得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因此,即使后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也就是包括全部利润,这全部利润仍然只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获得的。而这个资本所有权这样一来现在就同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因此,利润表现为对别人的剩余劳动的单纯占有,这种占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也就是生产资料已经和实际的生产者相分离,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与一切在生产中实际进行活动的个人相对立。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的私人所有权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离的现象并不是股份公司带来的某种特例而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资本实现社会化运动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马克思说:“与信用制度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说也有一种 ④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占有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一个乐队指挥完全不必就是乐队的乐器的所有者,如何处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资问题,也不是他这个乐队指挥职能范围内的事情。”•

二、国有企业现状及原因

中国自1992年以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有企业被迅速推向市场。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种种改革,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多方面原因,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度明显下降。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大体上还只是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扩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了60%以上。国有资产管理局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抽样调查和典型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基本判断是: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失大约高达5000多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1992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量26000多亿元的五分之一。根据这个数据计算,我国目前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流失、损失的国有资产也达500多亿元。这即意味着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3亿元以上。1994年全国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有12.4万户,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账2206.9亿元,损失与挂账合计达4438亿元,占12.4万户国有企业全部资产的10.7%。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积累的企业债务负担,生产资金不足。第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第三、生产技术落后和设备利用率低。第四、企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第五、公司制改革不到位,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几点原因中,我以为,最关键的应是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并且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方针。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决定着公有制经济同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是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 ⑤⑥

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下,一方面我们只把企业看成一个产出的组织,其盈利大小由政府说了算;另一方面由于权利界线不清晰,收益不确定,以致使法律上所有者和经济上所有者之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和“公共通道”,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进行产权改革,用法律上的所有权的权力,强化经济上所有权的权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代理和委托的责、权、利,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率。

第二,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其产权明晰化;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明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上所有权,指导国有企业政企公开,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国有资产增强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悖论,降低改革成本的主要途径。正如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无效率的。《经济中国》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真实的。高储蓄通过银行转化为高投资率,进而促进了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扩张,在国有经济领域尤其如此。”“这种增长又是不真实的。配置的低效率导致了有限资源的浪费。比如,国有经济创造了总工业产出的不足!“,但是起固定资产投资却超过总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低效率的增长就体现在银行的坏帐的积累上。”在投资上,国有企业就象服用兴奋剂的世界冠军,而在还贷上,就像一个受伤的“乞儿”,满脸的无赖。

四、国有企业改革措施

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国家所有权是指企业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有依法行使自主经营的权利。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虽然我国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已对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做了明确规定,但在经济理论界,有的学者认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出路在于“私有化”,也就是说,要把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变成非国家所有权,使国家变成非国有者。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变成私有化了,⑦⑦ 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会带来哪些危害?首先,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其次,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特别严重;再次,民族企业进入困境,外国企业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失去调节经济的基础;最后,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老打架”,就简单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对分离。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确定一个原则,即政府或主管部门要从保姆的角色上退下来,转变为消极的所有者,扮演法律上的所有者角色。一方面,真正做到政资分开,政府拥有的是国有资产的法律所有权,即出资者所有权;另一方面,使企业真正拥有实施经营权赖以支撑的经济所有权,即法人财产权。事实证明,建立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是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变为消极的所有者(只有收益权而没有控制权的消极所有者)的根本途径,才能使个人产权进入到公有产权,建立所谓的内含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自由劳动者联合体的社会所有制,这类企业才能使企业产权一层层落到劳动者个人身上,产权才是明晰的。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有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布局出现了“有减有增”的战略性变化。但是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太多、摊子铺得太大、涉及行业太多,要继续加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根据规划,央企数目由目前的155家到2010年即“十一五”期末,将减少到80-100 家。通过整合,国有资本不断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对中央企业来说,就表现为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这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中央企业将根据业务范围大体分布在三个领域: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不同领域经济控制力强弱有别,比如,在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保持绝对控制力。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国有企业也要参与竞争,而绝不是笼统地“国退民进”和私有化,绝不是统统将国有企业卖掉。当然,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有进有退”,其目的是要“继续放开搞活中小国有企业”。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第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合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障碍在于人力产权改革的滞后上,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使有用之士无英雄用武之地,使无用之士留居主管位置,从而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中才西用”的局面。要使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化,改变那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必须从人力资本产权改革入手,务必做到:

1、实现人力资本法律上所有权和经济上所有权的分离;

2、建立人才市场,培育中国经理层市场;

3、建立一套人才流出和注入制度;

4、明晰个人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而公有产权在竞争和运作中被界定为众多个人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集合,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量避免国有企业的人、财、物所有权政府行政化。

五、小结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因此,国企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国企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不断探索改革出路,只有充分理解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内涵,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国企改革实践中,才能最终完善内部结构治理,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2)丁任重、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3)沈越,《关于国有经济在布局上有进有退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李松林,《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5)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蕴含在他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分析中。因此,必须结合马克思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考察来讨论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占有”的含义:事实上的控制。

“土地占有权”即事实上控制土地的权利。控制土地的主体拥有土地使用权,排斥他人的使用权。

土地占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中的一种具体权利。一般说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必然拥有土地的占有权,而拥有土地占有权,则不必然拥有土地所有权。

原始共同体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表现为土地占有权,而不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2.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并由《罗马法》给予了法律意义的确认,个人的土地所有权由此演变为法权。

《罗马法》对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规定:凡是罗马人都有权拥有一份罗马土地;凡是拥有一份罗马土地的人都是罗马人。

《罗马法》第一次将人格权、人权与土地所有权统一起来,从而肯定了个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按照这种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是最基本的人格权,也是最基本的人权。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充分肯定了《罗马法》这一规定。他写道:人格权表现为物权。这里的“物”首先指的就是土地。

《罗马法》瓦解了原始的土地占有权关系,形成了罗马时代的私人土地权关系。这便是最典型的土地私有制。

这一事实说明,土地私有制并不像卢梭所说那样形成于原始时代,而是形成于罗马时代。

罗马时代土地私有制关系的特点:

(1)所有权主体:个人;

(2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3)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罗马形式的土地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末期。

如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从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古代土地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前者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统一的制度,后者是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的制度。这是两种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区别。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前者是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后者是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由这种区别,马克思对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做出了下述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幼稚”:不成熟的、落后的;

“崇高”: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不以利润为目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 ”的。

“卑鄙 ”:

(1)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形成;

(2)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利润为目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也许基于如下逻辑:凡是人所创造的物、财富,人对拥有所有权;凡不是人所创造的,人对其不拥有所有权。这就是所谓的“欧洲常识性理论”。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也是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的,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理应归劳动者所有,资本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如他说:自由的小农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虽然“必要”,但也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未曾论述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因此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问题,更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从逻辑上讲,国家土地所有制只能存在于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有必有自己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一过渡时期,是将土地归还给劳动者个人,还是由国家占有,在马克思那里都找不到根据。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2.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4.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

(1)《罗马法》对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确认

(2)罗马时代土地私有权关系的特点

第一,所有权主体:个人;

第二,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第三,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二、从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1.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根本区别

2.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3.马克思对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第四篇: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关于女权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热潮,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为代表,男女平等、性别意识观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伴随着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而创建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丰富和补充。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品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妇女解放既要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过程中,求得妇女的解放,又要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586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妇女运动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610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而且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时代,依据当时所能提供的思想材料,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历史上所形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当我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时,我们会得到两位伟人很多的女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文本考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二者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神圣家族》、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 1884 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代表作。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始终是建立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 1 注是一致的,这也符合其思维发展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两位伟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妇女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妇女解放的无产阶级解放是不完整的。马克思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7页.)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高远理想是他后来思想发展的基点,其“人类解放”的情怀决定了他必然把自己的视野定位在“千百万的人民大众”身上,也决定了他的目光必然会关注到妇女解放问题。在马克思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面对广阔的政治、经济现实问题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258 页.),这也为他思考妇女解放的途径提供了启示。

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女权问题的一些观点:“„„家庭的灵魂只能体现为爱情„„”;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第255 页.)“„„女性和男性也相互吸引,而且也只有男女两性的极的差别相结合,才会产生人”;“„„男性和女性构成同一个类、同一种本质——人的本质„„”。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第355 页.)在《神圣家族》第八章《揭露妇女解放的秘密,或路易莎·莫莱尔》中,马克思论述了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并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传遍世界。

马克思还创造性地谈论了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1868 年 12 月 12 日)中,马克思说:“美国‘劳工同盟’最近一次代表大会有很大进步,别的不说,这也表现在它对待女工完全平等,„„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 2 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571页.)这是马克思对于“妇女解放”的经典论述。在马克思的意识里,妇女解放始终是和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隐含了“两个基本关系”:妇女与全人类(当然也包括男性)解放的关系;妇女与人类文明(主要是男性)进化程度的关系。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至此正式成形,妇女解放与男子解放、人类解放的关系确立起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全新社会历史观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女权问题的思考。他们第一次提出“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理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32 页)马克思初步地批判了父权制。在论述决定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分工时,马克思提到:“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决定的。”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25 页.)这里,他只是提到了“父权制”这个概念。“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35页.)马克思认为家庭中的性别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和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早的所有制。”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36-37 页.)“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25页.)在这里,马克思揭露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奴隶”地位,初步形成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思想。当然,这里的女权思想仍然是不系统的,但在创建了新的社会历史观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 3 卷.北京:人民 3 出版社, 1957.第42 页.)妇女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妇女的解放、男性的解放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84页.)“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是女性、男性、乃至整个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是必然要灭亡的,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家庭”、“家庭关系”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不能一般地谈家庭本身,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他们这样描述资产阶级家庭,“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69页.)马克思、恩格斯极力主张“消灭家庭”。与极端激进派对共产党人的歪曲理解完全不同,他们主张消灭的家庭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消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严重“异化”了的家庭。“资产阶级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现象的消逝而消逝,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灭而消灭”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86页.),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代之以消除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家庭的共产主义社会。“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间已经被消灭了。”⑤(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77页.)“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91页.)。女性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女性解放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不完整的。有学者这样评价《宣言》,说它虽然是具有“先进思想”和“代表社会进步”的男性知识精英的“宣言”,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男性为主体的权力机制中开妇女解放‘主流化’之先河。”①(转引自.李小江.重读宗师遗产[J].读书, 2003,(08): 第 27-28页.)这样的评价是积极的、中肯的。

从女权主义思想阐发的角度来看,恩格斯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女权思想系统化的代表作,被誉为经久不衰的女权主义理论篇章。

《起源》的组织结构除两个序言外,正文共有九章组成,说明了史前各个文化阶段的社会经济概况,分析家庭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形 4 式的特点,考查了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度,并对文明时代作了一般的理论说明。从各章表明的恩格斯对女权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母权制存在过,更重要的在于恩格斯分析了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根源和实质,进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方案。这些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二章对“家庭”的分析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革命导师对妇女问题、妇女命运的关注,他们对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探索和对妇女解放的期望都是站在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妇女解放的思想正是在他们的人类解放情怀的“摇篮”中孕育、成长的。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权思想的实际的运思,决定了笔者选择的文本。至此,可以明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女权思想主要观点的诠释

在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权思想发展后,我们从内在逻辑来考察其女权思想的内容演进。

(一)妇女社会地位同经济发展的关系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②一些学者认为“性别压迫”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现象的出现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联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男女是平等的,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那种认为妇女在最初的社会里曾经是男子的奴隶的意见,是 18 世纪启蒙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最荒谬”的观念之一。

家庭作为婚姻关系的体现,是随着两性间关系禁例的出现、扩大而发生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从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了几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但是,原始社会初期母权制的氏族组织是以生产极不发达为前提的。因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氏族组织就逐渐不适应了,它是必然要灭亡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现象,是伴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有制的确立而同时出现的。男女两性关系不仅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 5 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320-321页.)可见,两性关系是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是同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密切关联的。私有财产的发展,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乃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根源。男性凭借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把女性挤到了第二位。当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对偶婚制家庭转变成为“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私有制社会的细胞,男女两性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形成了。这种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权制家庭成为男性压迫、奴役女性的工具。私有制、阶级确立的同时,也就是女性被压迫地位的形成过程。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

关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历来是女权主义理论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众多的西方女权主义者都试图给这个问题以解答,马克思、思格斯在分析了女性地位的演变后,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所在,并指出了妇女受压迫的实质。

1、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历史自然形成的家庭分工对女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妇女原来从事的家务劳动,日益失去了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的公共性质,而变成一种辅助性、私人性的家务劳动。由于女性专事家务劳动,因而她们日益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男性则因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主要获得者,而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内财产的分配随着家庭内性别分工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造成了两者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女性在经济上的从属地位,是其在家庭和社会上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性别压迫是同阶级压迫同时出现的。

男性基于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私人财富的逐步积累,要求由父系嫡系来继承私有财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为了把自己的财产留给纯血统的后代,对偶婚制家庭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可以说,一夫一妻制是与私有制同时产生的,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可见,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具有同步性,男女两性关系的对抗冲突,妇女被压迫、奴役地位的形成,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是决定性的因素。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2、妇女受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使得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制度产生,男性作为剥削阶级实质上成为统治者,女性则成为男性剥削和压榨的对象。他们掌握了社会上的一切权力,建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男性之所以能够统治女性,原因正在于他们是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掌握了可以说是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男性统治女性的经济基础,也是他们统治自己妻女的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私有财产使“丈夫占据一种无需有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的统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0页.)

因此,男性的统治意味着女性的被统治,男性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女性的从属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男性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控的国家机器来实行对女性的压榨,女性不仅经济活动被贬低,与政治无缘,而且,精神上受到奴役和压制,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

(三)关于妇女解放道路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之后,对妇女解放的途径作了探讨。在他们看来,妇女解放包括经济、政治、家庭和性爱等各个方面的解放。

1、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私有制的确立,便开始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也就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奴役。因此,妇女要从根本上摆脱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受歧视、受奴役的地位,只有在消除了产生这种压迫根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

私有制是一系列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对私有制的批判,从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确立时就开始了。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考察了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 7 一切矛盾的根源。他们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并准备在条件成熟时,付诸革命的实践。

在《起源》中,恩格斯提出,妇女要获得解放,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在这里,恩格斯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思想,妇女要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求得解放,就必须铲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彻底铲除妇女受压迫,男女不平等的根基。进而,他指出,私有制的消失,将使“男子的地位无论如何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妇女的地位,一切妇女的地位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3—74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妇女解放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才能实现。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保留资本的权力,那么,男子就会有特权。因此,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消灭私有制。

2、妇女解放的两个基本条件

(1)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父权制最终代替了母权制。至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家庭内自然形成的劳动分工进一步加剧,男性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因从事私人性质的家务劳动,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权,沦为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奴隶,丧失了人身自由和独立的经济地位。由于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不能赚钱的,因而,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低下的,微不足道的。恩格斯指出:“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己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62页.)

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地位的丧失导致了她们在社会中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丧失了人身自由,也失去了政治参与、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权利。恩格斯进而主张,“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2 页.)他认为没有妇女的就业,就不会有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于社会的生 8 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62页.)

参加社会劳动使得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而只有女性对男性经济上依赖的消失,才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只有依靠现代的大工业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女性劳动,而且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融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2)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条件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现代大工业,不仅大规模地使个体家庭解体,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女性劳动,并且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提供物质的、技术的基础。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大生产为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始终都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更没有机会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家务劳动的私人性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消失的时候,家务劳动和其它的社会劳动只有分工不同的时候,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可见,妇女解放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总之,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的探讨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广大女性响应号召,冲破各种阻力,勇于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各项活动,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解放,妇女获得了一定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时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方案设计得以在实践中验证;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对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制约。可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现和妇女的解放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为妇女提供的解决方案,即女性能否顺利地、广泛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现代大工业生产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所提供的条件,是否能进一步转换成为现实,还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家务劳动作为一种私人劳动,至今还难以得到社会的完全承认,这有比现代工业化进程更为复杂的原因。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第五篇:科斯建设公司

安徽科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简称:科斯建设公司

安徽科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建筑设施类工程公司,总部位于享有“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之美誉的合肥市。开创之初,公司以“诚信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服务是关键”的理念服务于社会。科斯建设公司在企业创始人丁奎先生的带领下,以“低碳、节能、环保”的价值观倾力打造中国建筑行业绿色之驱。

科斯建设公司专业致力于中央空调、智能化、消防设施、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工程及相关服务。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总经理丁奎先生携手科斯建设公司率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在绿色建筑行业中与国际接轨。荣获国家AAA级信用企业称号和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并多次获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及优秀建筑企业荣誉称号。

科斯建设公司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爱心事业,企业成立“教育基金会”长期关注山区教育发展,帮扶山区贫困儿童教育。科斯建设公司拥有行业高端科技人才,并组建了“企业商学院”以人才战略为第一战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思想孵育企业。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精诚合作,配备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工程设计师和一批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工程施工人员,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施工设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秉着 “以专见长、不断创新”的刻苦努力、搏击风浪的精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稳健发展,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名优工程建设,创造了一流工程品质的专业队伍,迅速领军于行业之林。

科斯建设公司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产品战略、客户战略、人才战略、竞争战略、赢利目标、绩效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八个方针经营企业,遵循低碳、节能、环保的价值观服务于绿色建筑,科斯建设公司秉承大爱无疆、敢于担当、节能创新的时代理念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安徽科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下载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读后感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读了毛泽东的 一文后,不仅使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更全面的读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准备, 而且对于我......

    马克思读后感

    系别:外语系学 号 :姓名:高文君 20100201344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浩瀚的宇宙,数千年来经过无数科学家和感兴趣的仁人志士的探索和不断后,宇宙仍是一个人类未完全解开的谜。 但......

    马克思读后感

    读《朝话:人生的省悟》有感 10通信1班 201041302107 梁春霞 要不是老师安排我们读《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我不会了解作家梁漱溟先生,更谈何说他的书呢。梁漱溟(1893-1988),是中......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序言及第三卷二十四章原始积累 读后感专业:学号: 老师:日期: 高中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记忆犹新:“班固作《汉书》用了二十载寒暑,司马迁书《史记》......

    马克思读后感范文合集

    马克思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马克思 读后感

    读《人民日报社论:让青春之光闪耀复兴之路》有感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形成光柱,落在一尘不染的大理石地面上。安静的图书馆偶尔响起纸张翻页的声音。我漫步在书架间,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蓦地,黑色封面......

    马克思读后感

    读《马克思传》后感 ————车辆一班陈碧川 早在很久之前,就听闻马克思的许多名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对于这句话熟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