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与自然地思考-雾霾中看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思考
— 雾霾中看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对近段时间中东部连续的雾霾天气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剖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以连续雾霾天气为引子,阐述了人与自然地关系,总结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过程中,关键在于运用法律与道德约束培养人们生态信仰以及
合理地利用科技。
关键词:雾霾; 人与自然; 信仰 ;科技
1.雾霾的形成以及对策
最近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不仅能见度低,严重影响着路面交通,给人们的正常
生活带来不便和损失,更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蔓延,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空前严重的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污染排放的长期累积效应。现
在出现的这些情况,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环境破坏欠
下的新旧账,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后果,很大程度上都通过浓重的雾霾来了一次爆发和预警。雾霾的出现,固然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也有生产方式粗放的因素,它再一次警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雾霾折射出发展转型的紧迫性,我们的生产、建设、消费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坚决淘汰,而且必须淘汰,同时过度的消费方式要坚决摈弃。
因此,净化空气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课题,而是包括转方式、调结构等改革硬骨头在内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
势。治理空气污染也应遵循这样的行动路线图。
在这次应对雾霾天气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大环保执法监管方面的工作力度,唤醒人
们生态文明意识,切实做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生态科技,有效处理各
种发展过程中人为产生的雾霾源头。
2.雾霾后的美丽中国
由于冷空气等因素的影响,雾霾天气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退,持续一周多的雾霾正在散
去,各地的空气质量一步步由污染的谷底向上攀升。雾霾的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社会发展的警钟,雾霾过后,我们该怎么办,该如何去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如何去打造美丽中国?
2.1人与自然地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首先表现
为人要以自然为对象,在实践中人们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这种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本身
就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其次,自然界以人为对象。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
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从自在世界转化为自为世界。
人与自然地关系还体现在,这种对象性是人与自然双方的一种内在要求。一方面,人要
求自然成为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自然也要求把人作为对象。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以自然为
基础,但同时自然对整个实践过程又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同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让自
然按照人的要求和需要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这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因此,人类的发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发展过程中诸如雾霾类的各种问题,做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打造十八大的美丽中国。
2.2打造与完善美丽中国
在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去不断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加强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培养对人们生态环境爱护的信仰:实施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得依靠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对不顾自然和谐发展的事件予以制止,培养人们美丽中国的信仰,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以宽广的胸怀,与自然、与其他物种共生存,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许可的承载范围内,既要满足人类需要,又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两重性,但是科学技术确实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也正是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问题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正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才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给人类带了灾难。因此,现在人类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只要人类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中就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最终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
3.结束语
雾霾的连续出现已经在警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有充分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树立生态伦理观与生态信仰、充分合理地利用科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不断去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
4.参考文献
[1]成良斌, 宋子良.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二版.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2]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
[4]卢晓莉,张家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第二篇:人与自然地思考-雾霾中看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思考
— 雾霾中看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对近段时间中东部连续的雾霾天气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剖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以连续雾霾天气为引子,阐述了人与自然地关系,总结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过程中,关键在于运用法律与道德约束培养人们生态信仰以及合理地利用科技。
关键词:雾霾; 人与自然; 信仰 ;科技
1.雾霾的形成以及对策
最近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不仅能见度低,严重影响着路面交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和损失,更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蔓延,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空前严重的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污染排放的长期累积效应。现在出现的这些情况,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环境破坏欠下的新旧账,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后果,很大程度上都通过浓重的雾霾来了一次爆发和预警。
雾霾的出现,固然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也有生产方式粗放的因素,它再一次警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雾霾折射出发展转型的紧迫性,我们的生产、建设、消费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坚决淘汰,而且必须淘汰,同时过度的消费方式要坚决摈弃。
因此,净化空气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课题,而是包括转方式、调结构等改革硬骨头在内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治理空气污染也应遵循这样的行动路线图。
在这次应对雾霾天气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大环保执法监管方面的工作力度,唤醒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切实做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生态科技,有效处理各种发展过程中人为产生的雾霾源头。2.雾霾后的美丽中国
由于冷空气等因素的影响,雾霾天气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退,持续一周多的雾霾正在散去,各地的空气质量一步步由污染的谷底向上攀升。雾霾的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社会发展的警钟,雾霾过后,我们该怎么办,该如何去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如何去打造美丽中国? 2.1 人与自然地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首先表现为人要以自然为对象,在实践中人们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这种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其次,自然界以人为对象。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从自在世界转化为自为世界。
人与自然地关系还体现在,这种对象性是人与自然双方的一种内在要求。一方面,人要求自然成为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自然也要求把人作为对象。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以自然为基础,但同时自然对整个实践过程又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同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让自然按照人的要求和需要发生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这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人类的发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地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发展过程中诸如雾霾类的各种问题,做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打造十八大的美丽中国。2.2 打造与完善美丽中国
在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去不断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加强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培养对人们生态环境爱护的信仰:实施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得依靠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对不顾自然和谐发展的事件予以制止,培养人们美丽中国的信仰,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以宽广的胸怀,与自然、与其他物种共生存,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许可的承载范围内,既要满足人类需要,又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两重性,但是科学技术确实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也正是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问题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正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才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给人类带了灾难。因此,现在人类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只要人类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中就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最终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3.结束语
雾霾的连续出现已经在警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有充分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树立生态伦理观与生态信仰、充分合理地利用科技,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不断去完善与打造美丽中国。
4.参考文献
[1]成良斌, 宋子良.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二版.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2]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 [4]卢晓莉,张家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协调.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第三篇:美丽中国不能重重雾霾
美丽中国不能重重雾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环境”、“生态”这几个词看起来跟我们没多大关系。但是,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知道,其实自然环境跟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可能接收不到任何影响;相反,我们对生态自然做的事情,到最后,坏的影响都会加倍返还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初读《寂静的春天》,作者在病中以犀利一针见血的文笔娓娓道来不忍直视的现实。敲响了那个时代人类的警钟--我们该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取得颇有深意。当我们滥用农药追求一昧的农业工业化,昆虫肢解,土壤板结,花草带毒,水质败坏,殃及鱼虾,鸟禽死亡,物种灭绝,这时候世界上只剩下了自私的人类,一片寂静与所谓自由,到来了。只剩下寂静的春天在讽刺着人类。作者卡逊以一颗将死之心鼓着巨大的勇气向人们道出他们一直忽视的隐患和人类丑陋的行径。
近几年来,雾霾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当中。今年年初,记者柴静推出了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获得数亿人的关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雾霾问题会如此严重,我们又该怎么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来,城市雾霾的情况愈演愈劣,PM2.5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在北方,一是自然干燥的空气,二是工业的发展,三是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以北京为例,这座城市常年看不到蓝天白云。因此,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环境污染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今天的人们很少想到,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也理应承担一笔债务。以美国为例,二次大战以来化学工业的产能爆炸,供给了近乎永不餍足的人工合成物的市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已须以千万磅甚至亿磅计。从1947年到1960年,这个数字又猛蹿5倍。一面,这些材料是人类生活的福音,而另一方面,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喷洒又显得不计后果。
大气污染不是个别企业、国家或者个人的事。全国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健康警示,无一不是大自然母亲在向我们发出警告。我们若想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善待环境,我们想要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问题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后总要归结于教育和法制,环境保护需要全民重视,需要全民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一份责任,现在很多人在组织人们宣传低碳生活、提倡低碳生活,但是怎样的生活是低碳生活?我们大家应该如何做呢?这些政府和组织却没有很好的说明,大众只局限于少开私家车,但是其他的呢?所以政府和组织要加强宣传力度,重视问题的严重性。政府还应该学英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而作为民众的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我们大家,我们都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适应低碳生活,积极加入到环保低碳的行列中来。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是呼吸着同一片空气,我们也应该担起一份责任,不能有事不关己的想法,不能认为那是国家和企业的事。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不是渺小的,我们可以用我们一个小小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我们要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众志成城,共同改善我们的环境的。
总而严重,面对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的等待北风救驾了,即使暂时吹走了污染,也吹不来一个“美丽中国”。请始终记得,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少不了你。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我们人类履至尊而制地球、执敲扑而役自然的决心是如此不可动摇,我们怎么可能谦和、卑从地甘受少数异端的蛊惑,回归到听天由命、膜拜造化的时代。我们的决心来自那份如今依然被部分人标为不容置疑的信念——人乃万物之灵。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致力于人与自然野性和谐共荣的想法,得到了这些人最诚挚的鄙视。
于是乎,每个最早站在生态伦理立场上发出呼喊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攻讦的毒液喷射的目标。以理性的声音规劝非理性的聒噪,看起来似乎轻巧,实则阻障重重。更为根本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兼具理性的知识与理性的文笔,又敢于顶住压力、牺牲自我,来写成一部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揭示人类与生态世界互动的真相的伟著呢?
这位卡逊小姐所揭示的道理(至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远非复杂玄奥。相反,这部以一个“明天的寓言”为起始的著作,通篇都在阐述活生生的事实、触手可及的范例。书中的讨论涵盖广泛,使其无论对于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的人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在一个又一个夏天,我们都闻过喷雾灭蚊剂的刺鼻气味;在我们的厨房水槽中,几乎总有浸泡在水中以去除农药残毒的蔬菜。白血病和癌症的蔓延,再也不被当成耸人听闻;生态灾害的苦果,业已为大量教科书和科普资料所引用。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少想到,在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必定起码有一笔等值的债务需要我们承担,这笔债从我们身上抽取的高昂代价,使我们遗产的利息显得不值一提。你想必会感到不可理喻——难道清清白白的劳动者劬劳一生的所得,竟如此不名一文吗?我不得不说,只有当你了解了我们的债权人——自然界以后,才能洞察这无情论断背后的实质。在此之前,也许你只见识到了人类向自然的银行提取生存资料(然后迅猛挥霍)的能力,却无缘知晓事情的另一面。
让我们先从宏观举例。二次大战以来化学工业的产能爆炸,供给了近乎永不餍足的人工合成物的市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已须以千万磅甚至亿磅计。从1947年到1960年这短短13年内,这个数字猛蹿五倍,达到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的天文数字。一种又一种剧毒的广谱杀虫剂——从简单无机物砷,到有机毒物DDT、氯丹、氯化萘、狄氏剂、艾氏剂以及有机磷酸盐类——作为饱受杂草、农业害虫、疟蚊、牛蝇困扰的人民的福音不断问世,加入了按人类意愿一劳永逸地改造生物界面貌的征讨大军中。在低空喷药飞机的轰鸣声中,数百万英亩的田野、草原、森林可在一日之内处理完毕——在少数野心勃勃的行动中,面积相当于整个英格兰大小的土地上同时飘起有机杀虫剂的霪雨。而在许多急功近利的农夫的园圃中,多种农药以毁灭性的超量大肆喷洒,全然不受制约。总而言之,这些人完全不计后果地、企图以暴力手段将我们的债权人置于控制之下。
然而在第一时间,就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从来没有一个杀虫剂或除草剂的生产商声称,其产品要将自然天地里与人和睦共处的野花、昆虫、轻鲦、飞鸟一律置于死地,就连我们的家禽、牲畜、宠物乃至人类本身都不放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有机化学武器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标靶,而上述所有无辜生命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被射中。”撇开直接的误伤不谈,我们会发现,杀虫剂被施放之后,所分布的空间、所存在的时间、所达到的浓度,几乎没有一项标准合乎预期。农药之雨降落之后,除了在树叶上形成一层“死亡之膜”以外,更多地通过下渗作用汇入看不见的地下水系统,而后沿着错综的地下水路徐徐迁移,直到某一天被突然泵出到某个本不该检测出农药的水源中;由于土壤的细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萃集作用,大量杀虫剂从一开始就转移并蓄积到了生态链的底端,通过这些基础生物体的代谢繁衍,杀虫剂残留被检测出的时间“不是以月计,而是以年计”,当喷药机器再度光临时,自然界蒙受毒害的程度就将是所谓“安全浓度”的两倍、三倍、几十倍;然而最具戏剧性的(也是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在食物链上,随着能量向高阶迁移,位居这一链条高端的生物体内的毒物含量将远远超过大自然内的平均浓度的数百倍。这一恐怖的后果业已得到无数惨不忍睹的案例的事后解剖结论的支持。
假如一万只百灵鸟在痉挛中惨死的情状也打动不了某些科学主义者的冷酷心肠的话,我们不妨通过卡逊的视野看看妄自尊大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不错,借助DDT时代的化学暴力,人类的确一度横扫了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猖狂了几十个世纪的疾病。许多热带地区依靠喷洒杀虫剂而成为杜绝了疟疾、黄热病和嗜睡症的天堂。但是相比我们“置于控制之下”的那些传染病,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的致病因子、令医学束手无策的癌细胞,立刻使得我们新取得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历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这种情况:数以亿计的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迫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在这里,包括X射线的人工辐射能够破坏你的体细胞的线粒体的正常运转,甚至以基因突变的形式修改你的遗传信息;而你日常接触的化学物质将在你的脂肪中悄然累积,直到致病的临界线。你也许能用蚊帐隔绝蚊子,却没有一种装置来隔绝小规模的毒物暴露,再加上人们普遍对慢性死亡持漫不经心、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们立刻就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美国癌症协会预计美国人口中有四千五百万人终将罹患癌症。这也就是说每三个家庭中有两人要遭受恶性病的打击。在儿童中间,不同形式的癌症也成为重要的致死原因。不过即使在大难临头的时刻,也总有执迷不悟之人——癌症本身的漫长的潜伏期似乎给了那些主张研发更厉害的致癌物质的人一种借口:我们使用DDT、使用氯丹、使用其他一些增补剂都有几十年历史了,现在才出现的病例难道可以归结为喷药的危害吗?讽刺的是,他们从未考虑,自然界和我们物种中几曾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过今天这样的剧变。更直接的证据是,早年几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国研究者为证实DDT的毒效,特地使自己暴露在含2%DDT的涂料中,结果是付出了一年多的持续病痛的代价——难道这尚不足以令DDT无害论的支持者汗颜?此外,在喷药过程中接触农药等毒物的人们无一例外地成为急性中毒的受害者,对这些死难者体内残毒的化验结果显示,杀虫剂恐怕并不认识役使着它的主人——这种六亲不认的毒效为杀虫剂赢得了“无选择性”的“杀生剂”这一评价。
倘若我们沿着蕾切尔•卡逊严谨的思路,再来审视一番以DDT为先锋的一系列杀虫剂的战绩,那恐怕谁都难以想象六十年代的美国农业部如此孤注一掷地支持杀虫剂工业的依据了。以DDT控制衣蚤为例,继1945年DDT防治斑疹伤寒在那不勒斯旗开得胜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失败消息传来,先是1948年在西班牙失效,接着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跳蚤表现出顽强的抗药性,到1957年,“对DDT有抗药性的虱的所在国家的名单已扩展到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塞俄比亚、西非、南非、秘鲁、智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富汗,乌干达、墨西哥和坦噶尼喀。”杀虫剂在对付虫害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如此短命,以致于“有时在一份庆贺某些化学药物对一种昆虫控制成功的报告墨迹未干的时候,又不得不再发出另外一个修正报告了。”科学家不得不坐下来分析昆虫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耐药性的原因——人类直到这一刻才深深被昆虫世界的玄妙构造所折服,而在此之前,杀虫剂生产商不过是将昆虫视为某种乱爬乱飞的有机大分子,根本不屑于鉴别不同昆虫结构、习性、敏感性的差异。最大的失策之处在于,昆虫的百倍于人类的繁殖力与适应力被愚蠢地忽视了,当喷药后虫害规模暂时缩减时,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恰恰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害虫成员的发展空间陡增的标志呢?有多少人明白捕食昆虫一旦消失,那些原本不成灾的昆虫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去“扑灭”的对象?假如不借助精密耐心的科学实验,孰能料想到昆虫体内竟能产生一种酶,致令DDT被分解为相对低毒的DDE呢?恐怕这些只是大自然魔术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人类为自身安逸构筑起的化学藩篱,已然被撼动了。不幸的是,了解真相的人所发出的呼声长期被研发新型毒剂的狂热所淹没,舍本逐末、顾此失彼的喷药计划在全世界积累了恶果。除了卡逊所举的1957年“扑灭”红螨的运动、1959年控制日本甲虫的行动,作为中国人,我们想必十分熟悉解放初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而今,这位瘟神借助其寄主钉螺的回潮,已经卷土重来了,而受灾地区的防疫站却在两面受敌,一面是资金短缺的窘境,一面是抗药的、更强大的敌人。如果我们把眼界再放宽一些,将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大抵追逐短期利益的举动都得承担尤其高昂的长期损失——连年滥用抗生素业已导致多种“超级病菌”的产生,许多曾经一度被抗生素镇服的疾病死灰复燃,这回连最先进的药物都束手无策。无论在诊所里还是田野里,在人的体内还是体外,“我们只不过是从一场危机进入另一场危机,用一个问题换来了另一问题。”
用人工合成物控制大自然梦想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类追求幸福的决心也被蒙上了阴影。蕾切尔•卡逊并不认为杀虫剂的使用务必禁绝,她只是反对不假思索地倾倒农药的毒雨,这是对美丽的自然世界的凌辱,同时也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存权利的无情否定。没有人提出应该使害虫横行、人畜遭殃,分歧仅仅在于,采取何种手段实现控制虫害的目的。困难在于,工业革命以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万物灵长”信仰,导致多数人宁可迷信化工实验室的权威,也不愿纡尊接受生态学家、生态伦理学家、生物控制专家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以前人们之所以不假思索地使用最新的,但未必最有效的手段,多半正是出于一种盲目的科学主义信念——人类发明永远会像爱迪生的灯泡一般,是为人类造福的。我们今天已经懂得这种观念的可笑,我们知道氟利昂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知道矿物燃料的燃烧得为温室效应负责,知道世界仍在大肆生产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电子垃圾。所有环境危机都向我们昭示了同一个主题——人类的无节制的发展可能是一个重大错误,同时我们却无法令自然界代替我们承担其苦果。
也许我们应当回归到一种虔诚朴实的哲学,承认人类并不具备驾凌于生命奥秘之上的资本。科学家率先展开了反思——布里吉博士说:“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能够在大自然实际情况的启发下发现一些限制生物种群的设想和方法,这些设想和方法要比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更为经济合理。” 在如今这个人与自然高度互动的时代,如何从生态链的各个环节获取适当的利益(而非通过与自然对立而强行索取),才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决心应当被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提出,并组织成经过周密考虑的、及时修订错误的计划,所有出于傲慢与虚荣导致生态系统毁灭的行为都应成为值得深思的历史。面对一个已经脆弱而千疮百孔的自然界,每个人至少该想到为他的有生之年、为他的后代做些对得起良心的事情,因为,恰如卡逊所说的,“我们的后代未必乐意宽恕我们在精心保护负担着全部生命的自然界的完美方面所表现的过失。”
第四篇:关于雾霾的思考
关于雾霾假的思考
近些天,我国20省、104市,6亿中国人在雾霾里挣扎,多个城市连续爆表!近日,南京市将雾霾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这是南京今年第一次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苏皖等地“霾”最严重,预计持续至8日;环保部称汽车尾气、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南京发布了大气污染“红色预警”,南京市教育局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启动污染天气应急处置红色响应,实行停课。
雾霾锁城,此措施一出,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终于不再只是“会呼吸的痛”。而中小学停课,也引发各行各业人士在网上吐槽和发问,PM2.5究竟要多高才能停工停市,享受上一回百年难遇的“雾霾假日”?虽然官方对此没有进行评论,但是网友已经对此各执己见了。
有一部分赞成的网友:
“我志愿加入休雾霾假行列,拥护雾霾假,遵守雾霾假,履行休雾霾假的义务,执行雾霾假的决定,严守雾霾假的安排,保守雾霾假的秘密,对雾霾假忠诚,积极休息,为雾霾假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雾霾假牺牲一切工作时间,永不背叛。”
“雾霾的好处什么的说出话儿来我都不会相信的,除非放雾霾假。”
“公司位于城市雾霾重灾区,听说附近楼都放了假,我们显然是不会放了,不过因为雾霾导致我呼吸道感染,发烧,请了2天带薪病假,哎,还不如直接放假呢。”
而反对此假期的网友则说:
“不支持,雾霾假真没必要!贫道觉得:有假等于无假,不如不放!别开车,少开车,管好烟囱,比假期管用!”
“放假不能解决问题,放假了,只能是不上班了,还会出门,没有意义,还是想想如何治理吧。”
“再污染天气什么时候都好不了,雾霾什么时候都还会存在,放假放多久?都待在家里好了。放假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好吗。”
一些思考:
面对雾霾红色预警,对于未成年人的关照是时分有必要,但仅仅是此措施显然还远远不够。雾霾围城固然不是一日形成的,想要彻底治霾,也绝非一日之功。尽管气象部门也曾研究过人工降雨减霾的策略,但因为各方面原因,仍然无进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除了学校放个雾霾假,便束手无策、坐以吸霾。
雾霾的应急预警措施,本身就是临时抱佛脚,到了这个时候才去着急上火,为时过晚。其实放雾霾假也只是一种被动的改变,或者说被迫的改变。抓问题要抓本质,雾霾的形成跟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对环境的污染是密不可分的,要主动地面对雾霾问题,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环境的保护,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每次遇到问题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事故才想到整治,这样被动的措施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使难以实现,也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对于雾霾的彻底治理,当然有待长效机制的确立,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防护措施实行,比如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减少扬尘生产等。
第五篇:《防治雾霾 建设美丽中国》热点思考
《防治雾霾 建设美丽中国》热点思考
背景材料:
1.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2.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知识链接;角度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才能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角度二:从依法治国角度,谈谈应怎样综合防治大气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综合防治大气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防治。
(2)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体系。
(3)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4)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加大对大气污染特别严重企业的惩罚力度。
(5)加强大气环境科学宣传和教育引导,增强公众大气环保意识,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角度三: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讲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了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持了两点论,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了重点论。
角度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我国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依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针对我国当前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客观存在,国务院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2)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国务院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国制定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巩固训练:
1.《行动计划》提出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为此,我国应该()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④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除尘改造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四个选项分别从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都是可行的,因此D正确。
2.《行动计划》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发布实施,体现了中央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着力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坚定决心。这符合科学发展观()A.“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B.“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 C.“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方法 D.“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解析:抓住关键词“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坚定决心”,这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A正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B、C错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属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排除。3.我们之所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因为()①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④绿水青山是指生态文明建设,金山银山是指经济建设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因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建设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能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①③正确;②说法过于绝对,④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4.大气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每个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源。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治理。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防治大气污染,企业和个人应如何作为。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明确必须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为防治大气污染,企业应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环保投入;个人应自觉树立环保观念和正确的消费观,并践行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答案:(1)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2)个人: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行为上,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
5.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这六个字勾画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幅盛世美景,让人充满期盼和遐想。2013年2月,我国中东地区多次出现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污染,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的关注。
材料一
注:①据有关专家预计在人均GDP达到2万至 2.5万美元时会迎来CO2排放量下降拐点;
②2012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141美元 图1 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13年1月12日统计)
注: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材料二: 2013年1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顺应民生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更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美丽中国,既是生态的,更是现代的。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天蓝、地绿、水净”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l)描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各市场主体可以有哪些作为?(12分)
(3)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上要“有所作为”的原因。(12分)
5.(l)表1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CDP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内人均CO2排放量下降拐点很难出现。(2分)表2表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的发展力度明显加大。(2分)
图1表明:2013年1月12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堪忧,近半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2分)表1表2和图1表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但至2013年,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2分)
(2)从企业:①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3分)②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节能减排;(3分)③坚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2分)从消费者:④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4分)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上要“有所作为”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方式粗放,实际情况决定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3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自觉站在是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上要“有所作为”,坚持了群众观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上要“有所作为”,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价值选择。(3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政府在改善空气质量上要“有所作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的要求,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6.我们身边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雾霾,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性。回答下列问题。
造成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一个深层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疏于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6分)要驱散我们生存环境中的“雾霾”,就必须驱散某些政府领导干部头脑中以GDP为中心的“雾霾”。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驱散“雾霾”。(6分)燃煤污染是造成北京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劣质烟煤相比,每燃烧一吨清洁煤可减少排放烟尘86%。按照2013年北京市场价格,清洁煤每吨约1300元,劣质烟煤只需七八百元一吨。(3)结合材料,说明为了改善北京空气环境质量,政府财政可以怎样发挥作用。(3分)
6.(1)政府应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标准,秉承尊重自然、保障人民福祉的价值观念,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如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遭受惩罚。(6分)
(2)①政府领导干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对人民负责,把群众的健康放在心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驱散头脑中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雾霾”。(3分)
②政府在组织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自觉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驱散我们生存环境中的“雾霾”。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实现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3分)
(3)政府财政可出台补贴办法,对清洁煤和劣质烟煤的零售差价进行补贴,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优质煤,替代劣质烟煤,控制燃煤对大气的污染。(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