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自由地想象作文(推荐)
学生自由地想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以下方面:
(1)未来的我将会在哪儿工作?(2)未来的我是怎样工作的?
(3)来来的我有怎样的本领?(4)来来的我做了那些事收到了那些效果?(5)你对未来的我有哪些要求?(6)未来的我还会学些什么?(7)未来的我做了那些事受到别人的尊敬?(4分钟)
《未来的衣服》
衣服是随着不同场合来变换不同的款式与颜色的我小的时候,一天妈妈带着我到医院看病。,看到了那些病重的人脸色苍白,在痛苦地喊着、叫着,我从心里非常同情他们。是啊,有多少人整天都这样死去活来地生活着,甚至有的架仙鹤而西归了,宝贵的生命之花悄然凋谢了。这是谁在搞得鬼呢?哦!原来是那些残酷无情的病魔。从哪儿时起,在我小小的童心里,就立下了个远大的理想:长大了,无论如何也要消灭病魔,解除人们的痛苦,使人们的命运不再受病魔的摆布与折磨。
怎能消灭病魔,解除人们的病苦呢?我异想天开地设想着。突然我来了灵感,我要发明一种神奇的衣服。这种衣服能治病,人们穿上这种神奇的衣服,无论是什么病都会立刻好转。幻想着那一天的到来,不知不觉在我的眼前出现一副副美好的情景。
有一位美丽大方的小姑娘不幸患上白血病,但是她本人还不知道,家人都在瞒着她。她妈妈给她买了这神奇的衣服。她自从穿上这种衣服后,病毒逐渐的消除了,最后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你再看这个小男孩脸色发青,一边“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他的爸爸也给他买了一件神衣递给他,让他穿上,他用那双无力的手接过神衣。刚一穿上,小男孩的脸色就有了好转,而且咳嗽的声音也渐渐地减缓了许多。短短的五分钟还没有过去,只见小男孩的脸上焕发出红润的光彩,像涂了油彩似的,显得是那么健康。
这种神奇的衣服不仅仅能解除人们的痛苦,还能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它的价格和极普通的衣服一样,并且你只有一件这种神奇的衣服就足够了。它可帮助你度过生机盎然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风高气爽的秋天,滴水成冰的冬天。它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化,来调节衣服与人体间的温度,穿上它真可谓冬暖夏凉。
衣服是随着不同场合来变换不同的款式与颜色的。你去参加宴会时,衣服就会自动变成红色或白色的礼服。这样显得大方高雅。在炎热的夏天,女孩喜欢穿上艳丽而轻薄的服装,它会给女孩变成一种薄纱般的衣服,短短的八分袖,漂亮的小圆领,显得非常凉爽与美观。这样的衣服是多么与众不同啊!
在将来的生活中,要是真有这样的衣服那就太“酷”了,不过这得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因为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将来从事高科技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
未来的马
马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它不但对人忠心耿耿,而且工作起来任劳任怨。尤其是在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年代,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是靠马来当交通工具的,不过,未来的马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乘着时光隧道来看一看吧!
这里是三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也是马儿最盛行的年代。我顺着人流来到繁华的大街上,只见学生们都有说有笑地坐在马车上去上学;盲人们坐在导盲马的背上,悠然自得地向着目的地行进;一些喜爱宠物的人们都在街边的公园里遛着时尚的宠物马,还给马宝贝们穿上了各色的漂亮衣服;消防兵们也正忙着驯练“消防马”„„
“这么多马儿,该怎么喂养呢?”我正在疑惑,却很快就发现路边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和加油站形状差不多的马儿喂养场。饲养员们都穿着整齐的服装忙碌着。有的帮马洗澡,有的帮马喂食,还有的帮马清理粪便。看来这马的待遇还不低呢!“把马作为交通工具的确别具匠心。马不仅不像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能排出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还能
让人更加亲近大自然。”正当我想得出神时,突然一阵清风从我的头上刮过。“咦,没刮风啊?”我正在纳闷,却发现一个骑着马的人竟然从天而降。他笑着对我说:“ 你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吧?难怪你对什么事都这么好奇!告诉你吧,科学家们为了让马更快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就把鹰的基因移植到马的身上,使得马会飞,从此交通不再阻塞,也不再有祸事发生。不仅如此,海上巡察马还移植了鱼的基因,它们有了腮,能在水里游,能保证第一时间发现情况。”说完,他轻轻地摸了一下马耳朵,顷刻间,马竟带着他绝尘而去。
今天这趟旅行,真是另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啊!看来,我们人类还真离不开马呢!
未来的交通
我每天上学都会碰到穿着绿衣服,戴着绿帽子的交通协管员,他为了维持交通秩序,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坚持每天站在马路的一旁,手举一面小旗,胸前挂着一个哨子,不厌其烦地维持着交通。
有一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乱闯红绿灯,交通协管员把他拦下了,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人,你知不知道乱闯红绿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有可能还会引起交通事故,请不要再乱闯红绿灯了。”“他妈的,你这老头是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少管闲事!闯红灯又怎么了?你管得着吗„„”那年轻人满脸凶神恶煞,还粗话连篇,叫人听了就会一肚子火往上冒,可那交通协管员看不出他有一丁点儿的生气,反而又来教育他,他从袋里掏出一张照片,对他说:“你看见了吗?这就是去年一个和你差不多年龄的人因为乱闯红灯,导致被一辆卡车压死的照片,现在他们家庭不堪重负,你也想像他们这样?”年轻人听了,迟疑了一下,顿时他的脸涨得像一直熟透了的红苹果,他低下了头,向交通协管员道歉道:“对不起,我不知道竟然闯红灯会产生这么大的后果,真是对不起。”交通协管员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没事。知错就改还是好人。”
见了这一幕,我真佩服交通协管员叔叔的耐心,交通协管员叔叔,你真了不起。在北京,交通协管员是一大特色。那些协管员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戴着帽,吹着哨,挥舞小旗,辛苦地维持着交通秩序。我曾多次出访德国,那里的交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在街上,如不发生交通事故就极少见到警察,更甭说见到协管员了。
可今年秋季再访德国时,却意外地发现,德国也有了“交通协管员”。经了解才知道,德国教育部规定,在所有小学路口,上学放学时必须设立交通协管员。协管员多为退休的老年志愿者。他们上岗准时,专门引导孩子们安全通过马路。对此,笔者花了两个上午,在慕尼黑天鹅宫附近一所小学的路口,进行了一番了解和观察。
只要有一个孩子,都认真完成“规定动作”
天鹅宫是慕尼黑著名的旅游景点,路口的桥下,静静流淌着河水。人行道边,一家面包店飘出烤面包和咖啡的香味儿。不少家长就在这个面包店里给孩子买早点。这里,交通流量极大。红灯亮时,公交汽车、有轨电车,还有排成长队的轿车都等候在这里。主路绿灯一亮,发动机声骤起,各种并排等候的车辆启动之快犹如汽车大赛的起跑一样。
初秋的早晨,7时25分,一位拎着提包的老奶奶上岗了。她打开包,取出并穿上有协管员标志的黄上衣,拿出形如球拍、上面写有“停止”字样的指挥牌,聚精会神地站在了路口。当允许通过马路的绿灯一亮,老人家便将停止牌举过头顶,快步走到路当中,一面示意车辆停止前行,一面引导上学的小学生过马路。有时,过马路的孩子成群结队;有时,只有一个孩子。不管人多人少,老人总是认认真真地完成着她的“规定动作”。见到孩子们要过马路,即使相隔很远,她也要面带笑容地望着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里饱含着对孩子们的疼爱。
管理交通风雨无阻,报酬虽少但很快乐
在德国,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很自觉。但在汽车流量大、车行快的路口,交通协管员对孩子们的安全却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这些穿统一上装手持指示牌的老奶奶、老爷爷,家长
放心,学生安全,对于司机来说,则增加了活动而醒目的指挥标志。在上学与放学的一小时里,协管员呵护引导孩子们过马路的情景,像大天鹅在保护一群小天鹅。
8点30分是老人下岗的时间。此时,上学时间已过,老奶奶脱下协管员的上衣,叠起来,连同指示牌一同装入挎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
第二天早晨,雨下得不小。孩子们的雨具五彩缤纷,老奶奶正高高举着一把醒目的红雨伞指挥交通。雨把她的裤子和鞋淋湿了。我问她为什么要把伞举得那么高,她说:“伞低了会遮挡住我的黄上衣和手中的指示牌,所以必须举高些。”
又到下岗时间了,老奶奶离开了路口,走在人行道上,这时候,她才把伞放低下来。她笑着说:“胳膊举得好酸,现在可以放松啦。”这位老奶奶介绍说,虽然教育部每月给她少量报酬,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接触到那么多的孩子。“孩子是早晨的阳光,站在阳光里,我觉得很快活,自己也感觉年轻了”。
避免儿童交通事故,德国做法值得借鉴
德国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据调查,安全事故已经成为中国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而交通事故则是中小学生的第一大杀手。全国每年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中小学生占30%。其实,相对于其他意外伤害,交通事故是比较容易避免的。
今年11月9日,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小学生放学时,要有专人指挥和引导。”这说明,小学生和幼儿的交通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重视。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在小学附近的路口派出交通协管员,让我们的孩子更安全,家长更放心。
第二篇: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让学生“自由”地作文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写作,也曾投了几篇稿子,选材来自于我教女儿的心得,身边的小事,再加上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连缀成文,洋洋洒洒,感觉很好,有些居然也发表了!可当有时,有心想写个什么内容,但若没有亲身体验,总感到像个“囊中羞涩”的人,实在羞于把东西拿出来见人。所以,我深深感到,写作也是一件需要“自由”的事情,最好的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往往写得也就自然别致。
后来,在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中看到他把择鸡毛菜也写得那么的有滋有味,把女儿的同学写得更是出神入化,更是佩服!当然,他也表示,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积累,和他的兴趣所至。在同样的一本书时里,他的女儿则发扬了他的这一“传统”,就谈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不是可歌可泣的大事,都是些小事,也不可能成为什么学习“典范”、“成才之路”上的明星秘诀,可写得是那样地饶有趣味,哪怕是父亲为女儿的学习屡屡生气的细节。读着这样的书,你的心态会越发平和,会发出由衷地感慨“生活真好!”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似乎忘了我本来是要写《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的。可是,刚才那一番感触就是在看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产生的。在《亲爱的汉修先生》里,我除了看到小男孩鲍雷伊的在一天天地成长之外,这个小男孩同时正在把他关注的视角逐渐扩大,一直到他坐到作家贝乔女士面前,到他把父母亲最近的一次见面写得那样细腻,充满孩子的小小的心思。当然他也只不过是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创造出来又一个可爱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怎样“渐渐”地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的。
在这本书的开头,一封便条式的信向我们展示了小鲍雷伊的稚嫩的笔触。这封短短的信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鲍雷伊和作家汉修先生开始通信了。虽然,后来有的仅仅变成形式上的(他想象中的通信),成了日记,或者成了他的自我倾诉,在这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没有人对他说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要突出一定的中心”。事实上,当他就那样写着,这一切都具备了——一切因为有真实的生活作为蓝本,还需要什么额外的“加工”么?
“蝴蝶树林”的美吸引了鲍雷伊,而名叫“土匪”的狗则牵住了他的心,这些本是生活的常态,他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至于“中心”,还真很少有意“突出”过。
在鲍雷伊参加写作比赛时,一个同学从书上抄诗歌参赛的经历也验证了真实的可贵。他放弃了写一个蜡做卡车司机融化掉的想象故事,而写了跟爸爸一起在《卡车上的一天》,最终入围写作奖。
“你写得像你自己,你没有想要模仿别人。这是好作家的特点之一。”这是贝乔女士对鲍雷伊说的,我想这应该也是“好文章的特点之一”吧。让每个孩子做自己,写自己,而不要总想着模仿别人,这许是让他们在语文写作方面得到真正成长的不二途径吧!
2011-5-7
第三篇:请你自由地
请你自由地……
——读《幻城》有感
我读的这本书中,有一个城,叫刃雪城,是神的聚居地。这是一个奇幻的故事。刃雪城的王卡索,迫于世俗的规则,没有娶到自己心爱的女子梨落,深爱自己的女子岚裳也为自己而死去,自己最疼爱的弟弟死在自己的手中。所有悲惨的故事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于是卡索召集了神族的高手,去寻找幻雪神山的神,拥有无上法力的渊祭,希望复活自己最爱的几个人。一路杀伐,发生了很多悲惨的故事,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终于见到了渊祭——莲姬,成功复活了梨落、岚裳和弟弟樱空释,但更悲惨的事情却发生了,他错把梨落当成岚裳,樱空释也成为了火族王子,最终卡索死在了樱空释的手上。
我一直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那么的悲惨。卡索向往自由,但他却得不到自由,这应该就是一切的祸源。
也许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对于自由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生活不够自由,因为我们的人生似乎是计划好的,主线总离不开一路上学,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组建家庭,直到终老。我们有时候确实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已经够自由了,相比封建社会,我们已经少了太多的禁锢。
显然,这部书的作者郭敬明,认为我们不够自由,或至少认为他自己不够自由,否则卡索决不会如此的悲惨。
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莲姬的一场游戏,她笑看着刃雪城,这个水晶花园。
卡索一生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是打破王族必须娶人鱼的规则,那么他已经做到了,可他仍然是悲惨的,就像现在的我们,努力地为着迷茫的未来,虽不知前方是什么,却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有的时候我想把自己从这些想象中拔回来,拔到现实中来,可我还是想不明白,我所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卡索告诉了我:他所追求的,很简单,就是他向往的、想要得到的生活。是的,过着自己最想过的日子,就是最大的自由。可怜的卡索,最终没有追寻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但是我坚信,我可以。
请你自由地……飞翔,飞向自己的幸福。
第四篇:自由地生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70分)
2010年,92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给中国教育同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快又大,却不香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
2.个性:要尊重个性,让自然发展,不扼杀天性。
3.环境:创设好环境,提供佳平台,给发展空间。
〖画龙点睛〗
《顺其自然》《自由成长》《拒绝催化》《自然最好》《遵循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让果实自由成长》《做自由成长的种子》《自由之果最香甜》《顺应天性,遵循内在规律》《春来草自青》《成功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教育是创造不是制造》《给成长一片自由的土壤》《尊重规律收获未来》《宽松环境造人才》《悉心播种静待花开》《成长不能催化》《顺应天性方可成才》《慢下来》《请松绑!》《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拔苗助长,焉能成功?》《要放养不要圈养》
〖经典素材〗
1.杜郎口教学模式 2.郭橐驼种树经验 3.乔布斯成长轨迹 4.狼爸教子(反例)
5.虎妈战歌(反例)6.蒋方舟成长经历 7.韩寒的成功启示
优秀作文:
自由地生长
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按照自己的设计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虽然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但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只因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只有自由的生长才是顺应食物发展规律的生长,才会生长健康,果实丰硕。
揠苗助长的悲剧,因为一时的愚蠢,已经让世人嘲笑的数千年。任何违背事物发展成长规律的行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及事物本身。自由地生长,让事物顺应自身发展的设计图,结果必然能春暖花开,益人益己。纵看事物的进化史,从基因的遗传到环境的影响,最重要当数物质本身即内在的自身发展规律。顺乎天者,生;逆乎天者,亡。这里的“天”,是天性的“天”,而非天地的“天”。自由的生长是合乎自己内在发展轨迹的生长。
自由的生长,并不是放纵的、为所欲为的生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环境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便是对立的统一,任何人为地改变环境,改变事物发展演变的轨迹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我们只能把握规律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自由地生长,是事物发展中的相对自由而非任意的自由,就像种子的生长发芽过程中,会有虫子的叮咬,会有风雨的阻碍,人的作用,只能是从旁协助,培土,施肥,浇水,以顺应规律地促使其健康成长。如果外力胡乱干扰,只能会抑制天性,破坏系统,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赤潮的形成就是人类胡乱干扰自然的结果。
然事物自由生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可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带来应有的效益。
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不应该面向市场的对口培养,而应该更多地注重“人”本身的发育成长,一味关注市场,让人才的成长顺应市场的要求而不是顺应人才自身成长的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自由状态下生长的人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市场衔接不佳,但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才必然是具备发展后劲的,也必然是符合市场要求的。
江河的壮阔正因为它能自由地奔流,潮水的涨落正因为月球对地球的自然引力,星辰的有序运转正因为它们符合自在的运行规律,在这里,任何人为的努力,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自由生长,美丽成长。
第五篇:《自由地学习》
《自由地学习》1(2012-11-14 15:10:32)
“在自由中学习”是什么意思?让一切都按照它们自己的时间发生的观念是必须理解的重点之一。因为对我来说,它抓住了教育中“耐心”这个本质。重要的是积极的耐心,而不是消极的等待。
尊重童年和儿童是一种积极的承诺,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价值姿态,而且要求时时刻刻的行动。孩子有需要就满足他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机会“成为”自己。
在早期教育中,尊重孩子就意味着有了一个清晰的实践原则。
通过许多成人对于“常规”的依赖,我们可以理解每天生活中节律和重复的重要性。许多成年人一天的生活是从简单但重要的苏醒习惯开始的(起床前听特定波段的电台,搁上水壶,放猫出去等等),而当这种简单的常规被干扰(或许是因为闹钟失灵),一整天的节律就可能紊乱了。对孩子来说,知道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通过重复发生而得到“那是什么”的信息,使他们对那些在游戏里和与他人交往中面临的新挑战,产生出安全感和熟悉感。
早期教育在英国和世界各地有各种类型的实践。区分出哪一种是最好的方式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从不同方法中找寻可以分享的理解。这样才能从对孩子有益的实践探索中产生出值得分享的原则。
无论在什么地方,早期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懂得一些基本原理、核心实践和指导性的哲学思想,依据这些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和实践和孩子早期阶段的教育作出选择。
1946年,当席勒给他心目中的“好学校”定义时,他写道:
ª 学校,包括小学教育,不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完成;
ª 学校以这种阶段性的完成为目标,但不是通过某些达到的既定标准来实现,而是通过提供使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充分发展的丰富经历和活动来实现;
ª 孩子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绘画、做事来展现他们的力量——像艺术家那样; ª 孩子学会共同生活,以获得最大的优势;
ª 孩子对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决定了对锻炼和活动的安排,孩子对外出活动和锻炼的需求决定了所应当安排的时间。
童年是一段积极参与和进行探索的时光。
不论在哪里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我们都能发现,成功的早期教育依赖于发展一种重视交流的健康文化。
幼儿期不应是一个匆匆而过的人生步骤,而是一个需要按照其自身规律被充分体验的重要阶段。
心理学家和社会评论家大卫 艾尔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横向的丰富”远胜于“纵向的加速”。
1762年,卢梭发表了《爱弥儿》。他试图阐释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对“教育者”(包括父母和教师)的要求——就是心甘情愿的对这种影响承担责任。他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新观念,即承认孩子拥有把孩童时代作为他人生中一个具有自身规律和特质的独一的发展阶段的权利。
慈爱的花园——kinder-garden
晨诗
我像一棵老橡树高高的站立,我伸展开去触摸星星。
我想拥抱这个世界,我们是一家人。
你好,早晨。
你好,早晨。
饭前诗
为金色的谷类,树上的苹果;
为金色的奶油,茶中的蜂蜜;
为水果、坚果和鲜花,生长不息;
为鸟儿、兽们和鲜花,我们每天感激。
第一步就是第一步!
无论他们怎样鹦鹉学舌,只会南辕北辙。
讲故事的文化消失了,电话和电视占据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间。故事的丰富性(真正灵魂的分享)也不再存在,孩子们所面对的是那些他们不能亲证和想象的事情,因此,他们为丰富他们的精神而去抗争。
《自由地学习》2(2012-11-15 21:50:18)
如果一个在挖沙坑的两三岁的孩子突然粗暴地推一下他的同伴,或是其中两个开始为争一把铁锹而推推搡搡,老师不会感到吃惊。这样的意志或情感爆发通常伴随着“不”,或“这是我的”,或“我先得到”的尖叫!并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通常以眼泪或勃然大怒结束。
这时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现在开始意识到不再只有他的个人意志,同时有他的世界中别人的复杂意志——妈妈的意志(你应当穿上你的夹克),或群体中其他小朋友的意志(我也能用那个锹)。对于这时的他来说,这些“太多了”,他还没有用别的办法去对付那种内心的力量。
分散注意力,赋予她日常惯例的节奏次序,给予积极模仿和适宜的活动的机会,提供运动空间,这些办法可能会引导他完满的度过这个自然阶段。他不是暴君,他的这个阶段也不是狂暴的王朝。我们需要孩子这个挑衅的阶段,作为在通向他自我证明的路途上一个健康和必要的发展步骤。他这时开始觉察到自己的独立,尽管他也正在感受作为团队的一名成员所受到的要求(家庭、游戏场所、新朋友)。对成人来说这也是十分困难的平衡——想想一个3岁孩子会怎样感觉!这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孩子才能感到愉快的接受这种苛刻的新体验。
同样的结果,不同的途径,4岁孩子看见器材,内心里回忆起船,刺激是由看见的盒子引起。对比而言,6岁的孩子先有船的概念,再找出实际的办法来建造它,包括团队工作、讨论、计划和协商。从这个以概念为基础的新活动中,老师觉察到孩子下一发展阶段的开始。现在活动成为概念可见的外在表达。它是孩子进行下一步教育极具价值的基础——学校学习所要求的认知活动。孩子正在准备通过幼儿园和学校间的桥梁。
孩子们爬树、挖沙坑、发脾气,在有想象力的游戏中表达自己;成人在工作中努力加强自律,在刺激下失掉自控,在静思中安静下来。这每一个例子中都有活跃的成分,并且常常是可见的、外显的,但有时更是内显的;有时积极,有时消极。在这种内在或外在活跃后面的力量即是意志。
在《人的研究》中,鲁道夫·斯坦纳定义了意志,勾画出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意志被净化和加强的可能。即最基础、本能的突发性行为的肢体反应(肉体界限,body—bound),通过不断增强的个人自我意识行为和渴望,进行更有意图的、有责任的和积极活动的步骤(一个道德发展的步骤),直到我们能远远超过自我承认,并向一个更高的、精神的意志表达交出“自己”(self)——从“我要”(I
will)到“这意志”(The will)。
对华德福幼儿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我怎样通过7岁以下孩子无意识的意志力工作,从而使这些意志能逐渐变为一种自我引导下的反应?”
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成人的期望和定义造成的。
模仿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孩子自发的行为。每个孩子都将有他独特的个人模仿。在模仿活动中包含有一种了不起的、细微的平衡。一方面,它是个体的活动——孩子自愿选择做一些事,而不是在教导下来做。另一方面,它又愿意参加到别的个体中去,全身心投入——一种“我和你”的体验。它在“我”和“我们”之间健康的替换。这里蕴含的是积极的社会技巧的发展,同时,自我证明和自我尊重也得到培养。这可以被描述为健康的自我主义,或有伦理的个体,这种品质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越发重要。
作为一个普遍原则,我们说,模仿活动“软化”自我肯定而并不会损伤自我尊重。模仿有三种水平:
Ψ 孩子看见,马上模仿
这是模仿中最简单的、最明显的形式。每天早上,孩子到了幼儿园就会发现老师忙于一些有组织的活动中,如画画、泥塑、多种形式的家庭式活动等。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会立刻引起年龄小一点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没有谁要求孩子参加到活动中,但他很自然的回去做。Ψ 孩子看到,稍后模仿
在创造性游戏时间里,能经常观察到这种“延迟”的模仿形式。事实上,游戏常常是模仿的表达。一个孩子看见他的父亲使用混凝土搅拌器,几天后,或者甚至几周后,他会在花园里用沙、水和铁锹来表演同样的姿势。
孩子常常会模仿一个他们听到的故事,或一个简单的家庭情景游戏。
Ψ 孩子看到,慢慢“成为”
这是更细微也更有力量的模仿形式。它是具有长期效果的“内在模仿”。由于孩子要接受成人态度、情绪、习惯性的反应,因此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重要责任感。这些模仿会影响一个人以后的行为。那些社会道德价值也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幼儿既会模仿积极的情景,也会模仿消极的情景。
这是个大秘密:所有的治疗的力量源于人的呼吸系统。
——鲁道夫·斯坦纳,《四季和大天使们》
“节律”(rhythm)这个词是由希腊语“ruthmos”,意即“流动”(to
flow)演化而来的。这个词的源起,恰好可以概括华德福幼儿园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的那种心情。上午,在幼儿园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孩子都被一种顺利、静谧、流畅、连贯的氛围所引导,从一个活动到另一活动中间的过渡也会被精心考虑。
扩展(呼出)时间是以孩子的主动活动为标志,它为孩子发展的过程做长期准备。收缩(吸入)的时间是老师引导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经历着健康平衡的成长。他不会在自我表现中保持太久,也不会在有约束的共同活动中停留太长。
诠释“节律”的一个方式就是说明它流动于收缩(吸入)的状态和扩展(呼出)的状态之间。在收缩性的行为中,如休息、沉思或阅读,我们可以做回自己,并增强自身的能力。我们是安静的,能够重新体验自我意识,体验到“被中心化”。我们向自身聚拢并转向我们内部的精神特征。当我们扩展时,我们出去玉世界相会,流露出社会的、共同的、互动的天性。这时的我们活泼,富于表达,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超过对自己的兴趣。
我们身体和情绪的健康,依靠收缩和扩展间的相互协调而达到平衡。如果我们长时间停留在一种自省的状态中,容易变成封闭的、自赏的和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我们朝向外界的活动太长,就容易成为无固定形式的、松散的和不稳定的。一旦意识到了这种需要,成人就可以在每日生活中创设这种健康的平衡。
在《很少走过的道路》(The Road Less Travelled)这本书中,斯考托·帕克(ScottPeck)从对孩子基本需求的揭示开始,指出体验延迟满足是以后自律的基础。
《自由地学习》【完】(2012-11-16 18:54:09)
游戏是意志行为,是幼儿对环境印象的远而广的发现,同样也是模仿行为。
游戏器具不应是“被冻结的”,而应是具有最能满足游戏需要的开放潜能。救火车玩具就是救火车的玩具,而几篮旧床罩,收集的木盒子,一些木板,几篮贝壳和漂木,这些却能不断被组合。今天是房子,明天是火车,再后来是一个商店。它们根据孩子意愿的变化而变化。
华德福幼儿园提供给孩子,因在一定情况下激发而可能会被看成某种器具的材料,以及一件事物和另一件事物之间的可能联系。这些是以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极具价值的基础。
这是为什么游戏非常重要的原因。幼儿通过它来抗拒他们遭受到的许多真正的或想象的攻击和轻视。在游戏中,孩子们表明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戏剧化游戏和角色游戏,他们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假设最终能达到成人角色。同时,通过他们玉同伴一起游戏表明他们的社会能力,如交朋友和保持朋友关系的能力。游戏常常是在自我服务的真实中变化着。
这种幼儿游戏功能,常被错误的理解为作为强调孩子感觉能力的手段。它一方面被看做是“孩子的工作”,即孩子的另一种学习读、写和科学技术的办法被合理化。或是被解释为孩子表达他们自身创造力的方法,因而建议他们需要正式的教导使其表达更准确„„
对孩子游戏功能的误解会导致错误的教育。如果游戏被认为是孩子的“工作”,那么就可能列入教学计划。一个孩子玩仓储游戏时可能会被要求给他的器皿作价,然后相加销售所得。如果游戏被认为是孩子创造冲动的表现,他可能会被要求说出他画的或涂的是什么,并把天空和草画成更普通的颜色。不幸的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游戏不会使他们的才能感得到鼓励,而正相反,会给他们带来无助的感觉。
——大卫·埃尔凯恩德,《错误的教育:学前儿童的危机》
鲁道夫·斯坦纳强调在人生的第一个7年里,孩子要向环境完全开放。他深刻地描述出他们作为“感官整体”的存在,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身体崇拜”的体验。这种开放的感官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需要从第一个7年的两种发展特征来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只有通过感官才成为可能。感官是我们通向外部世界的必经之路。它们也是通达我们个体内部空间的必然之路。
视觉使我们感知世界,但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思考、辨认和命名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因而得到概念,并能在原初概念消失后记忆下来。这种思考形式还有反射性的活动使我们成为有意识的存在,并使我们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距离,相当于我们作为观察者后退了一步。对小孩子来说,这种概念化的活动还没有活跃起来,因而他还不会体验到自己是与环境完全分离的,或是环境中的“另类”。
第二,当我们走向成人阶段,我们不断发展自我辨别能力和自我意识。过去积累的经验和发展着的思考力强化着“我”的感觉。这种自我体验在幼儿身上还不完全——“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还没有被敏感的体验到。
这两个发展特征通过孩子被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从他的感官体验中分离开。孩子与感觉相联系,因而他所接触到的东西深深地影响着他,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发展。卡尔·荣格认为我们意识得越少,经验对心理的影响就越大,并且对未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原初影响会越强。
这就是斯坦纳所说的“感官整体”的意思。“身体崇拜”的描述提出了一种物质意义上的让步。当孩子与他的环境相互作用时,它作用于孩子。孩子在一种类似于奉献品质的体验中放弃他自己。只要看看游戏中的孩子!这种强烈的自我弱化的表现足以使我们尊敬和产生保护的愿望。
每一个人或每一群人进入读写世界,都要先在口语世界中建立读和写的基础。口语支持读写能力,提供整合它的原动力。在口语中学习到的技能是至关紧要的,因为读写只是纸上的词。而口语是一套关系和建构,是内华和在经验中定位的一套活力系统。
从2岁混乱的活动过渡到有控制、有目的的6岁孩子的活动,揭示出一种希望能引起“注意”的新的能力,这是正式学习开始的重要基础。
我记得有一天清晨,我在树皮上发现了一只蚕蛹,正好一只蝴蝶在里面打了一个洞准备钻出来。它出来需好长一段时间,我等了一会儿,但失去了耐性。我趴在上面向它吹气,暖和它。我尽我所能迅速地暖和它,奇迹在我眼前出现,就像做梦一样。
蛹打开了,蝴蝶开始慢慢地钻出来。当看见它的羽翼是那样重叠和褶折的,我害怕极了,但我永远也不能忘。这个遇难的蝴蝶全身颤抖着尝试着打开它们。我低下头,想用我的呼气帮助它,但没有用。它需要慢慢地孵出来,在太阳下渐渐打开它的翼。现在太迟了,我的呼气强迫它出来,翼全挤皱了,她挣扎着,没多久,它就死在我的手掌上。
那是个小小的躯体,但在我良心上却又千万斤重。今天我意识到那是一桩强暴伟大自然律的道德罪状。我们不能着急,不能没有耐心,我们只能安心的恪守自然法则。
——参见尼克斯·卡詹特扎克斯,《葛瑞尔报告》
与他人接近时充满爱,对他人的不同理解,对他人学习和发展能力的认同,对他人的个体精髓的感谢,是权力追逐者、仇恨、派系主义和正统派基督教的解毒剂。
——乌塔·克瑞玛,《贫民区儿童》
伊丽莎白·冯·格鲁勒丽斯指出华德福早期教育的三个特征:
Э 幼儿园必须成为保护孩子不受“我们的高智力时代”危害的地方;
Э 华德福教育依赖于对“什么是完整的、本质的人”的理解,因而无论在何处都可以发现根;
Э 这个教育只建立在这个理解之上,因此允许给单个教师永远新鲜的主动性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