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欠发达地区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几点做法
文章标题:浅谈欠发达地区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几点做法
___省___市___县,西楚霸王项羽夫人虞姬的故里,著名的花木之乡,200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来___县视察工作,对___县社会经济发展给予了肯定,2006年___县周圈村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___经济发展了,来沭投资的客商多了,随之
而来的人才缺乏问题就日益明显了。对___县2000年以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2000-2005年___共考取各类高校21605人,毕业后回县就业的只有2975人(其中师范类2467人),回归率仅7.2%。回归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专业结构性矛盾。___急需的机械制造、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农林等专业的毕业生极少。毕业生外流问题已影响到___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培养一个大学生要16年,花费要十几万,苏北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学生外流到其他地方,无论是在人才还是经济上都是巨大的损失。在外引人才的同时,___县更多的是想到了留住本地人才。
一、留住本地人才的主要做法:
1、构建平台,将人才“一网搜尽”。___县人事局与___所有企业、省内高校特别是职业技能学校,三位一体建立起网络联盟,在企业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通过高校组织毕业生来___企业的实习基地实习,让毕业生亲身体会,让企业了解毕业生,让毕业生热爱___。通过___县人才网这个平台,让企业能找到需要的人才,让有技能的毕业生找到干事业的舞台。
2、免费服务,为企业毕业生”牵线搭桥”。以大中专毕业生为服务主体,为毕业生提供择业、就业、创业指导、培训服务。组织开展大型公益性人才交流会、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
3、帮扶企业,大力培育企业人才。为每个企业建立人才档案,及时为企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根据企业人才培训需要,联系高校、科研机构来___举办培训班。把到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推荐参加省市各项专家评审和人才培养工程中去,充分激发高校毕业生干事业的激情。
4、强化保障,切实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人事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为来___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职称评定、合同鉴证、争议仲裁、档案工资核定、代缴四金、考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加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保障手续,从而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___开发区企业就业,为来沭投资的客商解决人才需求。
二、取得成效:
1、2006年___县人事局在举办4次大型公益毕业生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在每月18日举行人才集市日,为非企业招聘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今年累计有460多家次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交流会、人才集市推出岗位3600多个,签订聘用协议的毕业生2000多人。
2、完善网上市场。全面升级改版___县人事人才网,实行会员制管理,与10个大中城市的人才网建立了协作关系,有20家企业通过网络引进毕业生185名。
3、加强横向协作。在国内大中城市人才市场及高校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把“才市”向外延伸,促进供需对接。今年累计参加专题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4场,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850名。
4、___县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团县委三部门联合组织公开招考2006年高校毕业生自愿者服务考试,并拿出基层40个岗位来招募大学生到基层支医、支教或从事青年、妇联、工业、司法、财会、统计等服务工作。通过考试被录取的大学生志愿者由县委组织部、团县委根据其所学专业和个人志愿,统一安排服务岗位,服务期1-2年,服务期满一年以上的可以优先考录到事业单位工作,并视服务年限相应加分。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本科生每月可以从乡财政领取900元生活补贴,专科生可以领取800元。
___这片凤凰翩跹起舞的神奇土地,___这片生机勃勃快速崛起的地方,正盼望更多新时代彩凤的到来。
《浅谈欠发达地区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几点做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欠发达地区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几点做法。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人才困局
江苏响水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郭 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一些地区面临人才总量偏低、素质不优、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难引进、外流多的状况。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制约,走出人才困局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口。
坚持务实,引的进更要留的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引进人才之初,不仅要考虑是否引得进,还要考虑是否留的住。这就要求引才时,立足实际、立足脚下,不盲目跟风、好高务远,提高引才成功率,降低人才流失率。一是在引才区域上,舍富近贫,选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在这些地区举行专场招聘会,向当地人才推介本地情况,靠本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吸引人才。二是在引才属地上,内外并重,注重选择熟悉县情实际、适应岗位较快的本籍人才。实行回乡工作大学生与外籍人才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乡情和亲情留住人才。三是在引才层次上,高低兼顾,根据县内人才需求实际,结合本地行业、产业因需引进,因岗引才,在力所能及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在中等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淘金挖宝”。
借脑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人
才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欠发达地区应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变传统引才模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着力引导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引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人才制约问题。一是 “挂”,挂靠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在有关院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在本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二是“借”,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假日教授”、“双休日工程师”,邀请他们定期到本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为本地发展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三是“租”,以人才市场为主体,开展人才租赁业务,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选聘急需的人才,用人不“养”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培“优”挖“潜”,释放本地人才活力。要促进本地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引才”,更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释放本地人才活力。一是 “选”,坚持公开选拔、实绩优先的原则,选拔出优秀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向干事创业的前沿阵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二是 “培”,着眼于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结合人才自身特长,进行综合开发、分层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大批事业需要的人才。三是 “挖”,积极开发各种潜在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人才库。比如,在农村,注重把转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种养大户、乡村企业技术工人、初具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善闯市场的农民经济人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选拔视野;在城市,关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中的人才资源。
拴心留人,营造创业乐土。欠发达地区必须树立求才若渴,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的理念,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和感召力。一是落实人才待遇。认真落实在政治待遇、薪酬福利、成果分享、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许诺的各种政策优惠,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人才”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导向经济发展一线,让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得到有效转化,人才的价值在干事创业中得以实现。三是营造舆论环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大力表彰奖励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健康体检、定期休养和培训深造等制度,扎实营造“四尊”氛围。
通联:江苏响水县委组织部 刘志杰 转
电话:***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思考
张 宁
人才工作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共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兴国”无不揭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发展,除要有好项目、充足资金外,还必须拥有一批懂技术、能创新、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牢牢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加快制订人才规划,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地,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同时要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党政机关管理人才的重点是提高文化层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普遍的工商管理培训,使其尽快熟悉 1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运行规则;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发掘潜能,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最佳效益
要充分发挥在职人才的作用。首先是要用事业留住人才。要为各种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理想抱负。其次要用感情留人。要主动与人才加强感情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升迁、晋升职称、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再次,要用适当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一方面提高薪酬,一方面注重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拉开优秀人才与一般人员的收入差距,让人才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不拘一格,广揽适用型的经济建设人才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单靠自我挖掘和自我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引进外地人才或智力来壮大人才队伍的实力,发展地方经济。一是通过市场招聘人才,将人才直接吸纳到我县人才队伍中来。二是通过引资引才,将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结合起来。三是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取消人才流动中的部门、身份、地域界限,同时采取兼职聘用、短期聘用、学术交流等形式使人才身在彼地而智为此地,使人才为我所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只注重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和效益,致使一方面人才引进速度加快,数量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引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造成人才引进与实际工作脱节,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因此,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引进人才的质量,优先引进具有高学位、高
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次实用与创新要并举。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壮大经济,这就要求引进人才能够“拿起筷子就吃饭”,这种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比较实用。同时,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就必须拥有优秀的掌握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因此,对具有创新技术的青年人才要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引进。此外还要注意内外要兼收并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学历毕业生回本籍工作一般很少,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本籍毕业生回家乡建功立业。对回本籍工作的人才同样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破除本籍人才是“自家人”,多奉献、少索取是天经地义的认识,树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人才观,不厚彼薄此,只要是人才都平等对待。
四、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担负着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等重要职能,应利用环境优势、政策优势营造出具有“磁场效应”的社会大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个地区的人才政策是否完备、是否配套、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能否更有效地吸引人才的关键。面对各地争抢人才的严峻态势,必须象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样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既要抓好原有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良好的用人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必须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竞争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从而使本地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地方。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
境。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激励人才的情感,要通过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建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新的发展思路,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四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能够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各地人才政策日趋接近,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引进工作的成败。要把提供优质的服务放到首位,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一切从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出发,简化手续,强化服务,要敢于打破常规,做到快速、方便、周到,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人才队伍发展要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与布局调整都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立足点。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努力让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
第四篇: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我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滞后。海拔高、气温低,地域广、人口稀,支出多、收入少,长久以来都成为不利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才的流失是近年来阻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几年,县委、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很重视解决留住人才这个问题,但收效堪忧。自然环境无法改变,人文环境可以营造,这里笔者就谈谈所闻所想期望能借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转换视角,重新认识人才
什么是人才,通常意义上是指有某方面能力或在某方面有资质的人。中国古代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说法。那么综合起来,只要有一定的特长或能在某一方面发挥作用的人即便能力大小不同也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长久以来,县舆论认为本地人才贫乏,似乎只有从外地招考的大学生或公务员才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特殊才干,这种特质和潜力有的人表现出来发挥出来或有幸被发现了,有的则有可能终身人非所用,放错了位置。这时单位或部门的领导者们其实已被无形的赋于了“伯乐”的属性。现实是“千里马好找伯乐不好寻”,当舆论导向带着“有色眼睛”而不是“放大镜”去看待本地人才资源时,肯定会引起每个有才干有社会责任心和自我意识的人的心理落差,那么只有当我们失去他们时才感觉到人才流失了。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就地取材、甘于当“伯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扬弃精华和糟粕。二是适才选人善于用人,保证引进本地的是“人才”,才会有“利润”。[本文出自新世纪秘书网-http://]
二、设身处地,深入了解人才
人才之所以要外流必须要“知其然继而知其所以然”。物质贫乏、付出与收入的不均等
固然是人才外流的首要原因,但非物质理由外流的人才也不在少数,因为地处偏远而民风质朴也是我县的人文特色。我们所讲的大多数人才都聚集在社会服务性事业单位,这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占到县外流人才总数的80%。就拿笔者所了解的县某中学来举例说明,目前教师外流的原因有三:一是工作量大,经济负担重。中学教师缺员现象严重,工作中普遍是一个顶两超负荷运转,平时基本上只有单休日,日工作量在十到十二个小时;在经济上他们没有额外收入拿着绩效工资却不得不花钱在假期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去拿各种合格证;由于平时即要担负体力和脑力劳动又要保证生源及其质量,和外界观摩交流的不够,对新信息的反应不及时,常常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二是思想负担重。校方不断的给教师自加压力,说课、评课、讲课比赛层出不穷,学校每学期对教学成绩给予排名次,实行末位解聘制。另一方面社会助学风气差,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可以要求老师充分诠释“义务教育法”并履行各项义务,但我们的很多教师由于身陷课堂却不知道“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有遵师重教的起码义务、有自觉受教育的义务、社会有配合教育教学的义务。现实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懂法还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施教;即要引导学生叛逆时期的性格发展,又要攻下教学成绩攀升的难点。为达到最终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现实中很多教师是在几乎没有自我的情况下哄着学生学习。三是缺少人性化关怀。注重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是现代管理学所提倡的,但目前学校一味要教学效果还欠缺这种意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由于地域差别,我县许多人事管理方法还处于摸索的过程。很多学校负责人经常性的把“干不好就走人”挂在嘴边,这从心底里其实刺伤了我们平时很辛苦的老师们的自尊心。人们在得不到人格的尊重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物质回报丰厚的地方去工作,那么这个风气影响下的教学环境充满功利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不是不想走,而是迫于种种的无奈吧。试想,在这种状态下能使我县的教育教学之路走多远? [本文出自新
世纪秘书网-http://]
我县其它一些知识性人才云集的事业单位的职称问题因为工作条件和地域局限解决的范围有限,很多人在一个技术岗位上干了一辈子还只能拿个初级或中级职称,这也是技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原因。行政单位由于“衙门”级别低干部的职级工资也受到了局限,人心浮动也就很自然了。为干部创造条件、技术职称的改革、事业单位走向市场都急待于探索。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成为今后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精诚所至,引进留住人才
要想留住人才“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当我们对现有的人才队伍现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首先要有诚心诚意留人才的决心。我们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前提下要尊重人才并相信他们具有“士为知已者死”的品格。管理者们多一点人性化的关怀和思考,多一些社会责任感是留住人才的前提,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风气是人人争当人才的保证。其次是以待遇留人。尽可能的争取干部应有的工资职级待遇、艰苦地区津贴是留住人才的物质条件。
第五篇: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文章标题: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浅谈如何留住人才
我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滞后。海拔高、气温低,地域广、人口稀,支出多、收入少,长久以来都成为不利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才的流失是近年来阻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几年,县委、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很重视解决留住人才这个问题,但收效堪
忧。自然环境无法改变,人文环境可以营造,这里笔者就谈谈所闻所想期望能借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转换视角,重新认识人才
什么是人才,通常意义上是指有某方面能力或在某方面有资质的人。中国古代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说法。那么综合起来,只要有一定的特长或能在某一方面发挥作用的人即便能力大小不同也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长久以来,县舆论认为本地人才贫乏,似乎只有从外地招考的大学生或公务员才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特殊才干,这种特质和潜力有的人表现出来发挥出来或有幸被发现了,有的则有可能终身人非所用,放错了位置。这时单位或部门的领导者们其实已被无形的赋于了“伯乐”的属性。现实是“千里马好找伯乐不好寻”,当舆论导向带着“有色眼睛”而不是“放大镜”去看待本地人才资源时,肯定会引起每个有才干有社会责任心和自我意识的人的心理落差,那么只有当我们失去他们时才感觉到人才流失了。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就地取材、甘于当“伯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扬弃精华和糟粕。二是适才选人善于用人,保证引进本地的是“人才”,才会有“利润”。[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二、设身处地,深入了解人才
人才之所以要外流必须要“知其然继而知其所以然”。物质贫乏、付出与收入的不均等固然是人才外流的首要原因,但非物质理由外流的人才也不在少数,因为地处偏远而民风质朴也是我县的人文特色。我们所讲的大多数人才都聚集在社会服务性事业单位,这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占到县外流人才总数的80。就拿笔者所了解的县某中学来举例说明,目前教师外流的原因有三:一是工作量大,经济负担重。中学教师缺员现象严重,工作中普遍是一个顶两超负荷运转,平时基本上只有单休日,日工作量在十到十二个小时;在经济上他们没有额外收入拿着绩效工资却不得不花钱在假期接受各类继续教育,去拿各种合格证;由于平时即要担负体力和脑力劳动又要保证生源及其质量,和外界观摩交流的不够,对新信息的反应不及时,常常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二是思想负担重。校方不断的给教师自加压力,说课、评课、讲课比赛层出不穷,学校每学期对教学成绩给予排名次,实行末位解聘制。另一方面社会助学风气差,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可以要求老师充分诠释“义务教育法”并履行各项义务,但我们的很多教师由于身陷课堂却不知道“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有遵师重教的起码义务、有自觉受教育的义务、社会有配合教育教学的义务。现实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懂法还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施教;即要引导学生叛逆时期的性格发展,又要攻下教学成绩攀升的难点。为达到最终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现实中很多教师是在几乎没有自我的情况下哄着学生学习。三是缺少人性化关怀。注重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是现代管理学所提倡的,但目前学校一味要教学效果还欠缺这种意识。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由于地域差别,我县许多人事管理方法还处于摸索的过程。很多学校负责人经常性的把“干不好就走人”挂在嘴边,这从心底里其实刺伤了我们平时很辛苦的老师们的自尊心。人们在得不到人格的尊重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物质回报丰厚的地方去工作,那么这个风气影响下的教学环境充满功利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不是不想走,而是迫于种种的无奈吧。试想,在这种状态下能使我县的教育教学之路走多远?[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我县其它一些知识性人才云集的事业单位的职称问题因为工作条件和地域局限解决的范围有限,很多人在一个技术岗位上干了一辈子还只能拿个初级或中级职称,这也是技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原因。行政单位由于“衙门”级别低干部的职级工资也受到了局限,人心浮动也就很自然了。为干部创造条件、技术职称的改革、事业单位走向市场都急待于探索。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成为今后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精诚所至,引进留住人才
要想留住人才“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当我们对现有的人才队伍现状有
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首先要有诚心诚意留人才的决心。我们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前提下要尊重人才并相信他们具有“士为知已者死”的品格。管理者们多一点人性化的关怀和思考,多一些社会责任感是留住人才的前提,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风气是人人争当人才的保证。其次是以待遇留人。尽可能的争取干部应有的工资职级待遇、艰苦地区津贴是留住人才的物质条件。
《浅谈如何留住人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如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