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人员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人力资源人员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 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 ÷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第二篇:人力资源人员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人力资源人员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第三篇: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如:出勤20天,规定的月工作日为23天,则,20÷23×100%个人出勤率为:86.9%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当月加班6个小时,当月总工作时数为184小时(23天*8小时)则,8 ÷184×100%
加班强度比率为:3.2%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当天出勤员工98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则:98÷102×100%人员出勤率为:96%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当天缺勤人数4人,当天企业总人数102人,则:4÷102×100%人员缺勤率为:3.9%
第四篇:1统计分析人员试题库
统计分析人员岗位练兵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定时期工商税收入库数与同期GDP之间的比值称为(B)。
A、税收收入弹性
B、宏观税负
C、税收比率
D、税收指数
2、经济税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C)三种。
A、普查法
B、抽查法
C、采访法
D、典型调查法
3、工业增值税弹性的计算公式为(C)。
A、本期工业增值税税源增长率/本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增长率 B、本期工业增值税税源增长率/本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率
C、本期工业增值税税源增长率/本期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增长率
D、本期工业增值税税源增长率/本期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率
4、省以下各级国家税务局的税收计划管理权限是(D)。
A、按当地经济状况编制税收计划
B、执行当地人代会通过的税收计划
C、在上级下达计划的基础上可以作局部调整
D、全额落实上级税务机关下达的税收收入计划
5、对国税机关来说,重点税源监控一般以(A)为对象。
A、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B、增值税纳税人
C、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D、消费税纳税人
6、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被称为(B)。
A、GNP
B、GDP
C、总产出
D、总收入
7、在税收统计调查中,重点调查特别适合于(D)。
A、税务登记情况调查
B、税收负担率调查
C、税收计划执行情况调查
D、税源调查
8、在统计分析方法中,(C)可以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趋势。
A、平均分析法
B、相关与回归分析法
C、时间数列分析法
D、统计指数分析法
9、税收会计的会计基础是(D)。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现金制
D、分段联合制
10、以下(A)是税收会计主体。
A、县级国家税务局
B、市级国家税务局
C、省级国家税务局
C、国家税务总局
11、对申请核销的死欠税款,必须按每个纳税人分别报(C)进行确认。
A、县级国家税务局
B、地市级国家税务局
C、省级国家税务局
D、国家税务总局
12、呆帐税金是指从滞纳之日起,超过(C)年仍然没有收回的欠税。
A、1
B、2
C、3
D、5
13、下列科目中,年终账户冲转后无余额的是(A)。
A、入库税收
B、待征税收
C、暂收款
D、应征税收
14、税务机关收取的纳税保证金应记入税收会计(B)科目的借方。
A、现金
B、保管款
C、银行存款
D、暂收款
15、发生应征税金时,应记入(B)账户的借方。
A、应征税收
B、待征税收
C、待解税金
D、在途税金
16、入库单位核算应征税金的原始凭证是(A)。
A、应征凭证汇总单
B、纳税申报表
C、税收缴款书
D、上解凭证汇总单
17、(D)是编制税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A、原始凭证
B、记帐凭证
C、科目汇总表
D、会计账簿
18、税收收入退还书是税务机关将已征收入库的税款从(C)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专用凭证。
A、税务机关
B、开户银行
C、国库
D、国库经收处
19、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一律由纳税人到(C)填开。
A、县级国家税务局
B、县级地方税务局
C、基层国税机关
D、基层地税机关
20、可以直接套印在税收票证上的章戳是(A)。
A、税收票证监制章
B、退库专用章
C、征税专用章
D、税收票证专用章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
1、工业增值税税源由(AD)之和确定。
A、本期应征工业增值税 B、本期非即期收入
C、本期新发生欠税和缓税
D、本期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发生的免抵额
2、在将税收与经济对比分析时要保持口径上的一致,所谓“口径上的一致”,是指(ABC)。
A、区域范围一致
B、对比时期一致
C、对比内容一致
D、对比方法一致
3、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BC)。
A、纳税人特征分析
B、税源特征分析
C、税收特征分析
D、税种特征分析
4、税收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遇以下(ABCD)情形,可按照税收管理体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相应的调整。
A、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税源发生重大变化
C、行政区划变动
D、对年初计划误差的局部修正
5、税收计划分析的基本方法有(ABCD)。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分组分析法
D、平均分析法
6、税源监控的主要方式一般有(BCD)。
A、特殊税源监控
B、专项税源监控
C、重点税源监控
D、整体税源监控
7、税收收入能力估算一般要遵守(ABC)。
A、客观性原则
B、现实性原则
C、重要性原则
D、可比性原则
8、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ABCD)。
A、观察法
B、访问法
C、报告法
D、问卷法
9、税收统计报表按报送时间不同,可分为(BCD)。
A、周报表
B、月报表
C、季报表
D、年报表
10、(ABCD)是税收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也是税收统计人员填报统计报表应遵循的方针。
A、资料完整
B、数据准确
C、口径统一
D、报送及时
11、审核税收统计报表的方法包括(ABCD)。
A、政策审核
B、逻辑审核
C、目测审核
D、技术审核
12、按实施的范围不同,税收统计分析可分为(CD)。
A、静态分析
B、动态分析
C、宏观分析
D、微观分析
13、在税收统计分析中,比较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有(ABCD)等。
A、对比分析法
B、分组分析法
C、平均分析法
D、时间序列分析法
14、税收会计账簿包括(ABCD)。
A、辅助账
B、总分类帐
C、日记帐
D、明细分类账
15、上解单位对应征税金的总分类核算需设置的来源类总帐帐户包括(ABD)。
A、应征税收
B、应征其他收入
C、待征税收
D、多交税金
16、按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规定,下列不进行减免税金核算的情况有(ABCD)。
A、已经批准但尚未发生的减免税金
B、出口退税
C、非生产、经营性的单位(个人)的征前减免税金
D、纳税人破产,经过法定清算仍未收回而依法注销的欠税
17、关于“入库(提退)税金的错误更正”,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CD)。A、税务部门的差错,有税务部门逐笔填制“更正通知书”进行更正
B、在更正差错时,根据需要可以办理汇总更正
C、以前月份发生的差错,应在发现差错的当月办理更正 D、对于国库自己发现或税务机关发现国库出现的差错,仅国库更正即可,税务机关不进行更正
18、税收会计报表编制的原则是(ABCD)。
A、数字真实
B、计算准确
C、内容完整
D、编报及时
19、税务会计的大部分原始数据来源于(BCD)。
A、登记环节受理的税务登记申请表
B、征收环节受理申报的申报表
C、评税环节的申报(缴款)错误通知书
D、稽查环节的税务处理决定书
20、对税收票证进行检查,应按票证管理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票证印制和领发情况 B、票证保管和使用情况
C、票证结报、缴销和盘存情况 D、票证损失情况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或错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画“×”)
1、在将企业所得税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时,应将汇算清缴收入作为非即期收入从企业所得税中剔除。(√)
2、当前开展税收与经济对比分析,将应征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方式。(×)
3、一般说来,税负普遍适用于月、季、年等各个时期的对比分析,而弹性则适用于较长时期税收与经济关系研究。(×)
4、微观税收分析一般以解析税收经济关系为核心,以经济总量为分析起点,以同业税负理论为基本技术路线。(√)
5、税款入库、退库、调库情况是税源监控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
6、从宏观上分析,税收收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宏观税负水平等。(√)
7、税收收入能力与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与收入分配均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8、问卷法是税收统计调查中调查者运用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它适用于全面调查方式。(×)
9、税收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包括原始记录和税收统计台帐。其中原始记录是编制税收统计报表的基础数据来源。(√)
10、税收统计汇总是统计资料整理的中心内容,是税收统计分析的基础。(√)
11、严格地说,统计指数分析法是用来反映能够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以反映这类经济现象的总动态。(×)
12、税收统计分析报告就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13、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具有会计的一般特点。(√)
14、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是一个税收会计主体。(×)
15、在途税金是已经征收但尚未缴入国库经收处,因而尚未划入国库的税金。(×)
16、提取代征手续费由国库审批。(×)
17、混合业务单位是指既负责税款的征收上解业务,又负责税款的入库对账和退库业务的税务机关。(×)
18、税务处理决定书、复议决定书、法院判决书、审计决定书都是税收会计核算所需的原始凭证。(√)
19、票证损失残票和损失后又追回的票证,应封存保管,作为废票处理。(×)
20、按照税收票证用途的不同,可将税收票证分为收款凭证、退款凭证、完税证明凭证和报销凭证。(√)
四、业务题
1、某市2005年1~11月份累计完成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300 亿元,从近三年税收收入规律分析,预计12月份可收“两税”40亿元;据计算,近三年该市“两税”与GDP的弹性系数为0.95。该市政府初步安排2006年GDP增长8%。特殊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某火电厂2006年将正式竣工发电,经测算将增加税收6亿元;二是相关行业落实优惠政策,将减免税收2亿元,三是某大型炼钢厂停产,经测算将影响2006年税收600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请用基数法计算该市2006年“两税”收入计划。“两税”基数=300+40=340(亿元)“两税”增长幅度=8%×0.95=7.6% 特殊因素增加额=6-2-0.6=3.4(亿元)
2006年“两税”收入计划=340×(1+7.6%)+3.4=369.24(亿元)
5、某县国税局征收一分局(上解单位)2006年2月份发生以下业务:
(1)收到甲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本月实现税款2000元,税款当日解缴国库经收处;(2)收到征前减免企业的纳税申报表,申报减免增值税600元;
(3)收到入库单位转来提退清单,其中:汇算清缴退增值税1000元,外商超税负退消费税500元,提取代征代扣增值税手续费100元;
(4)临时经营商户王云在税务机关存有150元纳税保证金(已作账务处理),以100元抵缴增值税款,余款50元退还,税款已缴库;
(5)某厂欠增值税5000元,已满三年,经审批列为呆帐税金。请根据上述资料作出会计分录。
(1)借:待征税收-甲厂-增值税
2000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2000 借:上解税收-增值税
2000 贷:待征税收-甲厂-增值税
2000(2)借:待征税收-某企业-增值税
600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600 借:减免税金-增值税
600 贷:待征税收-某企业-增值税
600(3)借:提退税金-增值税-汇算清缴
1000 -代征代扣手续费
-消费税-先征后退
500 贷:上解税收-增值税
1100 -消费税
500 借:多缴税金
1000 减免税金-消费税
500 贷:提退税金-增值税
1000 -消费税
500(4)借:待征税收-临商-增值税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借:上解税收-增值税
贷:待征税收-临商-增值税
借:暂收款-纳税保证金-王云
贷:保管款
150(5)借:待清理呆帐税金-某厂-增值税
5000 贷:待征税收-某厂-增值税
5000
6、某国税征收分局为上解单位,2005年11月份发生以下业务:
(1)收到检查组转来税务处理决定书,通知某商店补缴增值税200元、罚款50元;
(2)收到定期定额户核准停业通知书,抵减本期原定额增值税100元(会计已按原定额税款记账);
(3)收到征收人员结报临时征收的增值税税款现金60元,存本单位。(4)会计从现金中支付某户误收增值税10元;
(5)某企业破产,经法定清算,核销增值税欠税3000元。请根据上述资料作出会计分录。
(1)借:待征税收-某商店-增值税
250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250(2)借:应征税收-增值税
贷:待征税收-增值税-某户
100(3)借:待征税收-临时户-增值税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借:待解税金
贷:待征税收-临时户-增值税
60(4)借:应征税收-增值税
贷:多缴税金
借:提退税金-增值税-误收退税
贷:待解税金
借:多缴税金
贷:提退税金-增值税-误收退税
10(5)借:待清理呆帐税金-某企业-增值税 3000 贷:待征税收-某企业-增值税
3000 借:损失税金核销-增值税
3000 贷:待清理呆帐税金-某企业-增值税 3000
7、某市直属征收分局(双重业务单位)2005年12月份发生以下业务:(1)12月1日,收到甲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应缴税款3000元;
(2)12月4日,收到国库经收处转来甲厂缴款书报查联,缴纳增值税3000元;
(3)12月5日,收到征收人员结报征收临时经营商户增值税100元,税款当天未解库;(4)12月6日,收到国库转来增值税缴款书回执联两份,其中:甲厂3000元,上月在途税金1000元;
(5)12月7日,收到某企业征前减免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申报实现增值税1000元。请根据上述资料作出会计分录。
(1)借:待征税收-甲厂-增值税
3000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3000(2)借:在途税金-税收
3000 贷:待征税收-甲厂-增值税
3000(3)借:待征税收-临时户-增值税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借:待解税金
贷:待征税收-临时户-增值税
100(4)借:入库税金-增值税-中央级
3000 -地方级
1000 贷:在途税金-税收
4000(5)借:待征税收-某企业-增值税
1000 贷:应征税收-增值税
1000 借:减免税金-增值税
1000 贷:待征税收-某企业-增值税
1000
8、某国税征收分局(上解业务单位)6月底各总账科目余额如下: 应征税收 133000元待征税收 3000元上解税收 121800元 待解税金 1000元提退税金 1000元
减免税金(退库)2200元待清理呆账税金4000元 请回答:
(1)该分局1~6月份净征收税款多少元?(2)该分局所辖纳税人累计前脚税款多少元?
(3)6月份提退税金明细月报表的累计数为多少元?(4)提退税金有可能是哪些性质的退税?
(1)该分局1~6月份所辖纳税人净征收税款122800元;(2)该分局所辖纳税人累计欠缴税款3000元;
(3)6月份提退税金明细月报表的累计数为3200元;(4)提退税金有可能是提退代征代扣手续费和其他退税;
9、某国税分局为上解单位,2005年11月份各总帐科目余额分别为: 应征税收 355200元待征税收 30000元上解税收 310000元 减免税金 7000元提退税金 3000元
待处理损失税金 200元待处理呆账税金 5000元
2005年12月份发生以下业务:
(1)甲企业申报应缴增值税2000元,税款当日上解国库经收处;
(2)收到稽查局转来甲企业税务处理决定书,查补消费税1000元,税款未缴;(3)发现误收乙企业增值税500元,乙企业申请退税;
(4)收到入库单位提退清单,其中:福利企业退增值税500元,提取增值税代征代扣手续费200元;(5)上级单位对待处理损失税金批复为:50%核销,50%由征收人员赔偿,税款当日上解;(6)收到临时经营商户王某纳税保证金100元。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该分局12月开票征收增值税多少元?
(2)该分局全年净上解税款多少元?欠缴税款多少元?
(3)在填制提退税金明细月报表时,本月数是多少?税收资金平衡月报表的提退税金期末余额是多少?
(1)该分局12月开票征收增值税2000元;
(2)该分局全年净上解税款311400元,欠缴税款31000元;
(3)在填报提退税金明细月报表时,本月数700元,税收资金平衡月报表的提退税金期末余额是3200元。
10、请根据第9题所给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年终决算后,作出有关科目结转冲销的会计分录;(2)年终冲帐后,哪些科目有余额?各是多少?
(1)年终决算后,对有关科目进行结转冲销,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征税收
322200 贷:上解税收
311400 减免税金
7500 提退税金
3200 损失税金核销
100(2)年终冲帐后,待征税收余额31000元、待清理呆帐税金余额5000元、保管款余额100元、应征税收余额35500元、多缴税金余额500元、暂收款余额100元。
第五篇:人力资源日常公式
人力资源日常公式汇总
HR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计算很多数据,比如入职率入职率、离职率、出勤率,等等。每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都不复杂,但是如果类似的数据有几十个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没关系,为大家整理了大约50个HR常用的计算公式,HR可收藏备用,或者打印之后贴在边上,就可以随时查询了。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附录:
劳社部发[2008]3号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
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八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