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改革局对县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查研究
从“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是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建设期。在这一时期,不但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且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这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给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科学制定未来十五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成为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争先发展”的首要
任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批评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勇于拼搏、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调控给我县经济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关闭小高炉,煤矿连续三年整顿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到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将完成6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0元,分别超过预期61亿元、4亿元和4000元的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达到9.4,与“九五”持平;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为25.3,比“九五”高出近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6.74,比“九五”低约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争取上级资金的奖励办法》,争取上级的、引进县外的、调出民间的、贷出银行的,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连年增长,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其中列入县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1年的3亿元,2002年的5.86亿元,2003年的10亿元,2004年13亿元,达到2005年的15亿元,仅争取市以上国家投资就达3.5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3、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传统农业正在转型。全县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以建设“小杨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不断改善农业的种植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年时间,共建成2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农场,面积达到6.5万亩;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发展到20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传统工业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全面整合,新建和改造30万吨以上矿井7座,天地王坡煤业建成了年生产150万吨的全省最大的单井单面矿井。冶铸业新建了福盛钢铁、晨晖铸管、金工铸业、金秋铸业、亚鑫318等若干项目,建成了球墨铸造生产线100余条,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
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先后有16个项目列入省“1311”和市“2316”规划,以思科高岭土、强华铝硅钛、坤达磁材、天九制药、清慧汽配、康达水泥、星冉建材为标志的新兴产业项目已逐步投入生产,构成了我县煤电、铸造、新材料三大新型产业雏形,初步形成了“1511”的发展框架,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组成部门由32个精简到25个,乡镇由26个撤并为17个,国有、二轻、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2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97,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5.7,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先后解决了342个自然村、11.6万人的吃水困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油(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93的行政村实现了村通油(水泥)路。17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光缆,村村通了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了养老保险范围,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集体养老保险覆盖面保持在98,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3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达到65、82.6。工伤保险参保人达到1.3万人。教育事业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称号,成为国家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卫生事业荣获全省卫生保健先进县、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试点全面铺开。电子政务受到国家表彰。
5、全县整体步入宽裕型小康。国家统计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制定的新时期农村全面小康标准。主要有11项指标: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②农村一产劳力比重在35以下;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在35以上;④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在90以上;⑤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在60以上;⑥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期限≥9年;⑦农村人口平均寿命≥75岁;⑧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0;⑨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95;⑩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⑾森林覆盖率≥23。
对照这个标准,我们邀请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对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判定,我县预计到2005年底所有11项指标中有6项已经超过,分别是:①小城镇人口比重为36;②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80;③农村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5岁;④农民文化娱乐支出达到9.5;⑤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85;⑥森林覆盖率达到30。有5项指标达到70以上:①一产劳力比重59;②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0元,达到70;③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3.6;④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7年;⑤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61。
由此可见,到2005年我县已经基本步入宽裕型小康,初步实现了县委、县政府在县二届党代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十分严峻。从全国讲,中央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要求之一,就是要在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要求之二,就是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这就意味着政府要拿出比“十五”期间更多的投资用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区域来讲,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带来了中部地区新一轮的竞争。我县在中部地区6省505个县中综合实力排名第90位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冲击。特别是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的战略任务,使我县在“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的十五年时间,必须保持在全省前10名的位置。而保持这个位置实属不易,根据山西省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研究表明,2004年我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排名第七,但经济增长速度排到第2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已排到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到14位。和200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退了1位,人均地区生总值退了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退了12位,财政总收入也从第5位退到了第15位,退了10位。在晋城市的位置自不必说。虽说“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最快的时期,但和群雄逐鹿、竞相争霸的兄弟县市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质量还不够高,拉大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概括来讲,“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任务有十个方面:一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二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东南区域经济发展;五是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六是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地位;七是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八是扩大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九是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是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繁荣活力文明和谐安康新泽州。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响亮地提出“完成任务就等于落后”。刘书记代表县委、县政府在八月份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县上下发扬“不甘人后、勇争第一”的泽州精神,把“争先发展”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县人民为之一振,倍感战鼓催春、万马竞发的无穷动力。
三、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经济专家的判定,衡量一个地区财富总量的指标是指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即GDP,过去为国内生产总值,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只是利润的再分配,一般不予考核。(在第一部分里讲到的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11项指标中就没有财政总收入指标。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是我县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中的排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2004年,我县在全国的排名列383位,比阳城高57位,比高平高255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90名。就是在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入围的303个县中,我省只有4家,而阳城、高平名落孙山。主要是由于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位次较高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标意义。
第一,要充分体现“争先发展”的内在要求。争先发展就是要争当第一。不当第一,何以为先?争先发展不仅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战略口号,更主要的是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任务指标的战略动员。进一步讲,要在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的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保证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必须翻一番半。
第二,翻一番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全市六个县区中,与我们争雄的高平、阳城、沁水三县在“十一五”期间都提出翻一番的概念。地区生产总值,阳城翻一番是100个亿,高平翻一番是90个亿,沁水翻一番是40亿,而我们翻一番是120个亿,这就是先。相应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阳城是8000元,高平是7100元,沁水是5600元,我们是8400元,这也是先。再则是财政收入,阳城、高平翻一番分别在20亿元左右,沁水翻一番在14亿元左右,我们翻一番15亿元。为了提高我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使之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把财政总收入定为23亿元,这也是先。争财政收入这个先,我们泽州起码有三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泽州境内现有的企业税收渠道尚未理顺;二是未来五年有一批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落户我县;三是市内企业外迁形成的发展因素。而阳城、高平、沁水三县,除沁水有较大项目入驻外,阳城、高平均无明显的新增长点,翻一番也非易事。
第三,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应该是两步走,第一步,2006—2007年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县的所有的发展资源进行整合。在供水、土地、资源、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环境容量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集中资源,配给最有引导引领效应的项目,理顺税收渠道,为后三年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第二步,2008—2010年为高速发展时期,向全国百强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和谐泽州,应该是县委、县政府“争先发展”理念的形象解释。我们离百强县有多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4年百强县”最后一位内蒙古集宁区,2005年预计生产总值为40亿元,我县是65亿元;财政总收入4亿元,我县是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我县是4200元。但集宁区的人口只有我们的一半,排位就上去了。根据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在2004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第50—150名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4.18,前100名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101—150名的平均增速为14.36,362—399名的平均增速为12.86。参照这个体系,同时考虑到其它地区的正常发展,我县要确保在全国的排名不再下降,至少应保持在12—15的发展速度;如果进入前150位,增长速度不能低于18,地区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如果要进入前100强,在前100名以9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我县的增长速度不应低于22;若前100名按“十一五”期间的平均达到13,我县则应以28的速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则为210亿元。这个速度显然很难达到。但考虑到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全面体现县委、县政府“争先发展”的要求,并综合考虑我县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承载能力,把目标设定回到在晋城市第一,冲刺全国百强应该是有把握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据此,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目标是:①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20亿元;②财政总收入翻一番半,过到23亿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设置23亿元的标准,使我县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6);③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8400元。
四、建设四大载体,冲刺全国百强
1、实施百强铸造战略。“十一五”时期,应该把铸造业作为我县的接续产业进行培育,建成百万吨精密铸造基地。“十五”计划的实践证明铸造最符合我县县情,一是全县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有感情;二是有一批懂铸造的企业家队伍;三是有一批职业技术工人;四是在全国的专业市场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五是对铸造市场驾轻就熟。最主要的一点是投资者敢于投资。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在本行业内可分为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在全县建设100个万吨以上铸造厂,从总量上保证铸造行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二是建设5—10个5万吨以上的精密铸件企业,提高铸造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三是建设1—3个销售收入在10亿元的有色铸造企业,培育核心产品,提高全县铸造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把泽州建成全国最大的轿车轮毂生产基地,使铸造业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以上,成为继煤炭之后第二大主导产业,成为实现翻一番的主要支撑力量。
2、实施大项目推进战略。“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项目开发战略,以重大项目的建设构筑县域经济发展载体。重点要抓好王坡煤矿300万吨矿井、下村车山150万吨、福盛100万吨轧钢、百万吨精密铸件铸造基地、高都煤矸石发电、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基地、坤达磁材一体化项目、天九制药、晨晖12吨球墨铸管、畜牧一体化等10大项目,10大项目总投资约为64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24亿元,利税可达30亿元左右。同时要主动出击,创造条件,争取国投华电4×30万千瓦发电、晋城无烟煤集团10万吨煤炼油、天脊集团20万吨甲醇、兰花集团50万吨二甲醚等市重点项目落户我县,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速度。
3、工业园区推进战略。在“十一五”期间要克服我县工业企业分散、点小,以行政区域为界的弊端,建设2—3个有形工业园区,使之成为翻一番的孵化器和推进器。建议撤消金村镇,将金村镇设为府城镇和珏山区,把原水东乡和金村镇区划为府城镇,将原铺头乡区划为珏山区,一方面承接富士康产品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把铸造工业园区放在珏山区内。同时将天地王坡煤井田和车山井田设为王坡区,努力建设成为煤化工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以后,不再号召乡村上项目,凡愿投资兴办企业的,原则上规划到园区发展,使乡镇腾出精力抓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泽州。
4、民营经济推进战略。“十一五”期间我们应该把发展的动力放在民营经济上。用民营资本强力推进翻一番目标的实现。我县有雄厚的民间资本,根据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调查,小康村、煤矿和经济大户拥有的资本在20亿元以上。只要我们用政策保证、用环境保证、用利益保证,把这部分资金引导到发展上来,就会产生乘数效应,形成资金的积聚效应,乘势而上,实现县委、县政府“争先发展、冲刺百强”战略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篇:发展改革局对县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查研究
从“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是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建设期。在这一时期,不但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且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这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给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科学制定未来十五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成为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争先发展”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批评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勇于拼搏、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调控给我县经济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关闭小高炉,煤矿连续三年整顿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到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将完成6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0元,分别超过预期61亿元、4亿元和4000元的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达到9.4%,与“九五”持平;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为25.3%,比“九五”高出近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6.74%,比“九五”低约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争取上级资金的奖励办法》,争取上级的、引进县外的、调出民间的、贷出银行的,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连年增长,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其中列入县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1年的3亿元,2002年的5.86亿元,2003年的10亿元,2004年13亿元,达到2005年的15亿元,仅争取市以上国家投资就达3.5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3、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传统农业正在转型。全县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以建设“小杨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不断改善农业的种植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年时间,共建成2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农场,面积达到6.5万亩;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发展到20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传统工业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全面整合,新建和改造30万吨以上矿井7座,天地王坡煤业建成了年生产150万吨的全省最大的单井单面矿井。冶铸业新建了福盛钢铁、晨晖铸管、金工铸业、金秋铸业、亚鑫318等若干项目,建成了球墨铸造生产线100余条,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
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先后有16个项目列入省“1311”和市“2316”规划,以思科高岭土、强华铝硅钛、坤达磁材、天九制药、清慧汽配、康达水泥、星冉建材为标志的新兴产业项目已逐步投入生产,构成了我县煤电、铸造、新材料三大新型产业雏形,初步形成了“1511”的发展框架,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组成部门由32个精简到25个,乡镇由26个撤并为17个,国有、二轻、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2%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97%,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5.7%,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先后解决了342个自然村、11.6万人的吃水困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油(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93%的行政村实现了村通油(水泥)路。17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光缆,村村通了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了养老保险范围,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集体养老保险覆盖面保持在98%,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3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达到65%、82.6%。工伤保险参保人达到1.3万人。教育事业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称号,成为国家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卫生事业荣获全省卫生保健先进县、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试点全面铺开。电子政务受到国家表彰。
5、全县整体步入宽裕型小康。国家统计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制定的新时期农村全面小康标准。主要有11项指标: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②农村一产劳力比重在35%以下;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在35%以上;④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在90%以上;⑤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在60%以上;⑥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期限≥9年;⑦农村人口平均寿命≥75岁;⑧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0%;⑨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95%;⑩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⑾森林覆盖率≥23%。
对照这个标准,我们邀请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对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判定,我县预计到2005年底所有11项指标中有6项已经超过,分别是:①
第三篇: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计划
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计划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状况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编写完毕并进入实施阶段;统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经济普查和在地统计双轨运行工作,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各种统计资料上报及时准确,统计执法力度大大增强;三产工作初见成效,特色街和专业市场群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区第三产业已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餐饮娱乐高档化、商业街路特色化、专业市场集群化、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格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产立区,工业强区”战略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全年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我局特制定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如下。
一、全年工作目标
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到2006年底,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22;三次产业比例达到0.3:41.7: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919万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8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总产值达到37.68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同比增长20。
到2006年年底,第三产业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4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5亿元;餐饮业娱乐业营业额实现2.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55;连锁企业销售额实现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50的流通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社区新增连锁店达到5个;建立1个流通企业和改造1处专业批发市场;新增就业岗位800个以上。
在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年内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个,其中,2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0个,加快庆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入园项目达到5个,并力争有一批项目当年投产见效;加大项目调研和跟踪服务工作力度,确保续建项目竣工投产率和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其中,新建项目竣工投产率达到50以上,投资完成率达到70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计划工作
1.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做好领导的参谋
宏观经济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今年国家在继续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并逐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我局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我区经济运行趋势,每季度搞一次经济运行分析,及时向区领导汇报,做好领导的参谋。
2.深入贯彻投资体制改革,认真执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
这次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我局要及时转变观念,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根据上级发改委的部署,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凡是不属于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均适用备案制管理。我们在实行备案制的同时,还要做好政府审核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
3.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支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我们要根据我区实际情况,认真执行新产业政策,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申报和审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设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我局还将及时把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并与经济局、招商局做好沟通衔接工作,以便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4.加强招投标管理,设立招标投标投诉电话
招投标工作一直是建设项目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将加强对招标投标工作的监控和管理力度,设立招投标投诉电话,由计划办配合区监察局和区检察院负责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不执行《招投标法》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查处。
5.完善计划执行监测机制,继续实行刚性目标考核
为了提高计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我局将进一步完善计划执行监测机制,实行中期计划评估;为了调动各街道执行计划的积极性,还将继续实行刚性目标考核。
(二)项目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项目管理体制。
充分认识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完善项目调度机制,坚持定期召开街道办事处和各涉经部门参加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调度会,并定期通报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申请组建专门的文圣区重点项目办公室,规范项目管理工作,推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全面提升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加大项目调研和跟踪服务工作力度。
转变工作思路,加大项目调研力度,把项目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企业,由“企业报项目”变为“到企业找项目”,项目管理部门要经常性地到驻区
企业调研,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规划,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大项目、好项目;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建立重点项目进度档案管理制度,为每个重点项目建立进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确保开工建设项目不夭折、不超期。
3.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解决项目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架设银企
合作桥梁,撮合规模企业与银行配合,实现双方共赢;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几个投资担保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努力探索新的筹资渠道,力争解决长期以来一直束缚我区项目建设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4.突出重点,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和具有经济拉动效应的大项目。
在全面提高我区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抓住重点,大力培育规模企业,扶植稳定的规模税源,发挥规模企业和大项目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重点扶植鸿飞电器集团的迁建项目及其与加拿大海外投资公司合作的年产6万套节能设备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在庆阳园区内大力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项目;大力推进年产1万吨四氯化钛项目和年产1000吨环戊酮项目,进一步壮大我区的精细化工产业;协助庆化公司搞好年产10万吨浓硝酸、年产6万吨DNT和475搬迁项目的建设,为庆化公司早日走出困境,实现腾飞奠定基础;时刻关注年产20万套汽车内视镜、PCCP钢管砼管等高科技项目情况,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支持通汇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为我区构建物流产业园区积累实践经验;积极配合市推进组搞好辽阳法国现代产业城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加大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5、积极吸引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增加区域经济规模和总量。
紧紧抓住我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大力推进域内国企的改制进程。一是加快印染厂的转制工作,积极促进辽阳兴启纸业公司和辽阳亿达贸易公司利用印染厂闲置资产新上年产2万吨高档卫生纸项目和金属硅粉加工项目的早日实施。二是重点推动东辽阳工业区辽麻、水泥制品、金属结构、滨河化工等15家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其早日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协调中国信达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早日出售金箱资产,主动协调齐齐哈尔风力发电设备厂收购金箱资产,推动风力发电设备项目的实施。
(三)统计工作
1.及时准确上报数据,扎扎实实搞好统计基础工作
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类国统表上报工作,并加强与市、区、企业三级在地统计网络的沟通,健全各专业在地口径原始资料库,更好地做好在地统计开局之年的各项相关工作。与此同时,重点抓好统计基础工作,包括基础数据备份、原始资料整理、装订、归档工作,逐步把历史数据完善好,结合专业特点写出一些经济分析及调研报告,对主要经济运行指标进行监测,每月在网上发布监测结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做好名录库维护工作
作好名录库维护工作,积极探索动态更新,初步建立健全名录库维护计划体系,并配合统计执法建立一套统计人员资格证及统计登记证备案系统。
3.加大对贸易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的落实工作
由于贸易调查对象的流动性比较强,贸易调查数据上报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现象一直存在。今年我们要利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安排专人由街道统计人员配合对各街道的样本进行走访,逐步培养被调查户的统计资料填报习惯,做到账本入户,资料祥实,为正确进行抽样推断提供祥实、可用数据资料。
4.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进一步配合市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的省级、国家级查询工作,并做好劳动力调查样本轮换及样本填报数据导入、审核、汇总、做好失业率核算,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工作。
5.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力度。
由于投资指标是各级政府的刚性目标,倍受领导关注,今年省、市投资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加大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力度,对投资指标的上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我区的投资报表上报的项目落实工作不好,今年将与计划、项目部门进行多方沟通,做好、做实投资项目工作。
6.继续加大统计执法工作力度。
今年将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以严格执法为宗旨,其重点是对遵守《统计法》较弱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分阶段地集中执法,从而提高业户对统计法的认识,真正做到依法统计。对统计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实行分专业、有计划的执法工作,对案件做实,情况了解透彻,避免空执法现象发生。
7、认真开展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
由于这次农业普查对于进一步摸清全区农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政策,对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区是第一次搞农业普查,因此,我们要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把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建农业普查机构,精心选调普查力量,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普查质量,确保圆满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任务。
(四)三产工作
1.加强商品市场建设,扩大流通企业规模
一是继续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近期要继续引导和推进南北两个市场建设。北部,以万隆蔬菜大市场已经形成的市场体系和新建的无公害蔬菜专营市场为依托,着力打造万隆品牌。继续完善万隆市场全国无公害蔬菜市场信息网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使之成为全市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繁荣。南部,以美易家广场和建筑装饰材料大市场为核心,引导建材产品专业市场群的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大市场平房区的改造扩建,把新运大街东段地区建设成为兼具不同档次产品的建筑装饰材料经营集中区域,使包括新运大街、东兴路、南顺城街在内的地区建筑装饰材料和相关产业的总经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营业额达到25亿元。4月初,要对建材大市场一期改扩建工程项目重新包装,进行对外招商。二是建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拓展三产业范围。近期要推进通汇物流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问题,力争年前能够开工建设。广泛征求意见,请专家论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巩固原有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一是要巩固我区金融保险网点星罗棋布、信息中介组织相对密集、新兴物流产业初见端倪、社区服务行业逐渐兴起的良好发展态势。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扩展、规范和建设上,灵活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吸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物流业态落户我区。二是要继续重视产权交易、信用担保和金融、保险、证券、代理等服务贸易行业发展,扩大我区商品流通业经济内涵,并以此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中心“96777”便民服务系统功能,继续拓展社区服务业发展领域和空间。虚拟养老院要拓宽范围,广民公司要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四是要大力发展特许连锁经营,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我们应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特许经营企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不同地区特许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开辟一条适合我区市场环境的特许经营之路,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特许人才,充足的专业人才是引领一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3.继续引导特色街建设向专业化、高档化发展
继续引导、规范特色商业街建设,使西大街服装街、四道街古玩市场、东二、三道街、东大街、东兴路餐饮特色街向专业化、高档化发展。在西大街安装高亮度照明设施,美化环境,开办夜市,以此吸纳人流,集聚人气;研究引进资金,对古玩市场进行规范建设。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创造条件,适时组建西大街服装商会、建材经营行业协会和饮食服务行业协会等民间商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作用,促进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第三产业人才支持体系
搞好第三产业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人才的发展机制,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从事第三产业,特别要加快培养和吸引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各类中介服务、第三产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划等方面的人才。吸引域内外、海内外人才创办服务企业,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含量。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人才库和人才需求网络,一方面要加快培养第三产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构建起强有力地人才支持体系。
6.抓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为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抓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要使全区上下都充分认识到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统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想,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看待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政策上、舆论导向上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放手、放胆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各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扶持,鼓励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对引进外资及区外单位和个人来我区投资兴办第三产业的予以奖励。营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区第三产业的高效、灵活、健康、和谐发展。
7.精心组织,极积参加市里的各项活动
今年,辽阳市商业局要举行美容美发大赛和厨艺大赛活动,届时,我们要认真准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取得名次。
展望2006年,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一定能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计划
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计划
2008年是我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功能xx”建设的关键一年,我局作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参谋部门,将保持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启动一切智慧、竭尽一切努力,牢牢把握“突出产业、关注民生,完善基础、把握
宏观,深化改革、搞活机制”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各项主要工作。
(一)科学把握发展态势,抓好2008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
1、科学编制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兼顾发展效益与质量、速度的关系。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动向,科学编制2008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考虑并合理安排各项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二是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计划执行情况监督,保持与各职能部门的紧密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月(季)度分析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时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确保计划顺利完成。
2、认真编制2008年政府投资计划,力争做到“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科学安排、统筹兼顾,严格标准、厉行节约,整合资源、放大效益”。
按照三个倾斜的要求,坚决把那些属于“锦上添花”、可先可后、形象工程的项目压下来,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事关xx未来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xx未来竞争力、辐射力提升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事关医疗卫生、轨道交通等满足老百姓生活需求、体现民生福利的项目,事关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保建设项目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事关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的项目,3、不断强化全口径人口管理,努力实现区域人口调控计划。
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推进人口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口结构联动调整的新机制,结合推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外来人口管理,逐步改变低素质人口、低消费人口大量集聚的现状。积极开展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人口置换的研究工作,做好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按照“严格控制总量,适度增加户籍人口数量,大力吸纳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口置换”的原则,加强与市发改局以及区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积极实施区域人口调控计划。
4、围绕计划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开展重大课题调研。
有效利用社会科研力量开展各项专题调研,重点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着力提高调研质量,出精品、出亮点,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尽快完成高端服务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全力打造以“大金三角”中心商务区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围绕《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和《政府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计划的组织实施,协同相关部门完成指标落实的保障机制建设,使上述指标体系真正成为指挥棒和监督棒,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二)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1、加强重点项目督办工作。
进一步强化“半月一协调,一月一通报”和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大协调力度,重点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地、规划和拆迁等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早编制2008年区重点项目计划及其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督办工作。
2、建立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长效机制。
形成“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全区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加大项目前期研究的投入,强化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的规划培育,进一步扩大项目储备。
3、进一步做好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与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等部门联系沟通,做好2008年市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建设资金落实跟踪工作。完成贝丽中学(水贝珠宝学校)、二线“插花地”外围市政道路、二线“插花地”市政消防二期工程、莲塘片区交通综合改善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动工建设,积极推进金三角地区空间资源整合、珠宝产业集聚地二期、珠宝产业集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交通综合整治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强化政府投资效益,着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1、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医疗设施项目建设进度。
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力争xx区医院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区慢性病防治院竣工交付使用,xx医院住院部扩建工程及室外环境工程、区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动工建设。
2、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完成172个无物业管理老旧住宅区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整治范围,重点对基础配套缺乏并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同时,继续实施固本强基社区建设,确
保社会治安电子防控工程竣工。
3、加强环境整治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 “城市装修”工程、城中村雨污分流、环卫基础设施等项目,动工建设梧桐山河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
4、加快产业功能片区改造。
继续推进万山水贝珠宝产业集聚地市政配套建设,动工建设高新技术第三园区改造项目,为我区产业优
化升级提供配套服务。
[nextpage]
(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1、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密切掌握改革动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七项改革创新的落实。
2、继续开展基层政府服务外包改革。
按照“不增编增人、提能增效”的原则,在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出租屋信息采集外包服务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社区宣传、民事调解、计生服务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层事务的外包范围。重点开展商业楼宇物业的综合信息采集外包服务的探索,结合居住证制度,制定新的外包服务模式和方案。
3、组织实施xx区第一届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和《深圳市xx区改革创新奖评定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计划11月开展第一届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表彰为xx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产品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进一步激发全区各单位和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4、加大课题研究和案例编写工作力度。
拟与深圳综合开发院合作,共同开展“抓住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历史机遇,实现xx突破性发展”的课题研究,为xx在深港合作新的历史时期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深入调查研究,加快整理和编写进度,力争2008年出版《xx区处理社会复杂矛盾成功案例选编》第一集,为我区公务员培训和广大干部提供学习教材。
5、全力建设我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根据《xx区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方案》,配合区监察局等相关单位,启动xx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配套制度建设,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联席会议制度、统计分析报送制度、主办单位责任制度和督察问责制度,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
6、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按市统一部署,配合市实行社会投资项目备案制;在3个代建制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在完成政府投资项目资产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迅速在全局范围内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一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气魄,一种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勇气,一种自我加压、持之以恒的韧劲,一种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精神,从而在观念的更新中实现突破,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方法来谋新的发展改革之策。
2、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把“首善”观念和“排头兵”意识贯穿到发展改革工作中去,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3、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加强对年轻公务员的业务培训和锻炼,使其逐步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思想,鼓励党员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能力。
4、着力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认真履行《请假休假审批制度》,落实干部强制带薪休假,体现党和政府对干部的关怀和爱护,促进身心健康,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并逐步形成一种制度,以丰富广大干部文体生活,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5、继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不断发扬保持“排头兵”精神,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的系列活动,认真贯彻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和制度上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努力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
第五篇:发展和改革局考勤制度
发展和改革局考勤制度
为加强机关纪律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制定本制度。
一、请假制度 1.事假、病假
①职工请事假、病假在半天以内的,由办公室审批,并报告分管领导; 1 天以上的由局长审批。
②副局长、股室长请事假、病假由局长审批。3.探亲假、公休假、①职工探亲假、公休假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由各科室负责人视其工作情况进行安排,并报告分管领导。
②探亲假、公休假在当年或规定年限内有效,不得跨使用。3.婚假、丧假
职工请婚假、丧假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4.全局职工不论请何种类型的假,都必须办理请假手续,因特殊情况来不及写假条的,应事先用电话请假,事后补交假条,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必须经领导批准。如不按规定报批的,一律按旷工处理。
二、考勤制度
⒈ 全局职工必须认真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先作说明。
⒉职工离开办公室外出办事时,应与科室负责人说明事由,外出时间及去向。各科室负责人临时外出办事时,也应向本科室的说明情况。
⒊职工当年的事假、病假允许用本人的公休假冲抵,事假1天抵1天,病假2天抵1天。
⒋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职工的考勤考核工作,季末将本科室工作人员请假、休假情况报办公室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