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
第二篇: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
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
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国家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主权,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打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海、山东两地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本地区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土地和资源上较上海、山东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关键环节,挖掘发展潜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农业之路。要继续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改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引导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农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扩大特色产业的经营规模,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特色知名农副业产品,创出龙江绿色农业品牌。要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都要积极支持。要继续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良种化的方向,加快发展畜牧业,巩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做“强”之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龙头企业一起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省农副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类指导,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重点培养10个经济强县,争取3-5年内有2个以上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落实10强县各项奖励政策,在财税政策、分配制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选择10个弱县,由省市领导和省直部门对口包扶支援,指导帮助弱县加快发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省资源型城市比较多,在抓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出来。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规划,帮助资源型城市抓好转型项目落实。要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全省力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新一轮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从微观企业为主,升级为政府营造环境为主。哪里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项目就往哪放,人才就往哪里走。上海、山东两地都坚持把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手段,赢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机。近年来,我省在环境建设上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还把今年确定为改善环境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上海、山东两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机遇、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坚决革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弊端,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努力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重点抓好哈尔滨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擦亮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尽快建成哈尔滨市环城高速公路,启动哈尔滨地铁工程和松花江地下隧道工程,提高全省干线公路网络的道路等级,增强重点口岸公路通过能力。加强对城市污染的治理,重点搞好马家沟、何家沟的清污工作,把夕日的“臭水沟”变成“清水河”。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突出城市建设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我省已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使来我省的投资者,既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又能高效率地办成事情,降低投资成本,顺利成功发展。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降低审批层次,减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转变服务作风,创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要结合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加大对各类问题的清查力度,对在行政执法中以权谋私或对投资者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发现一起、严重处理一起,给投资者服下“定心丸”。三是要下功夫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维护大局、保持稳定的自觉性。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疏通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群体性事件。要深入开展道德法纪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恪守公民道德规范,努力建设“平安龙江”的社会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一些发达省市都很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发展经验。近几年,我省先后组团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每次都收获很大,感触很深,看到了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出去看很重要,回来干更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深刻体会,大胆实践,但不能生吞活咽,照抄照搬,更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今年以来,我们遇到了许多大事、难事、突发事,面对种种困难和考验,始终坚定不移地抓好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有效地保证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们要尽快从田、韩“两案”阴影走出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第三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
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
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
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
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
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
第四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1-
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城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
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
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巡回讲课。到目前全市有10多万农民获得
第五篇:赴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5月23日-24日,市政府副市长王春晓带领市爱卫办、创建办有关人员及各乡镇、办事处、环翠峪管委主管爱卫工作的副职二十余人前往山东省桓台县学习考察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桓台县城区、马桥镇、唐山镇郑家村、邢家镇黄家村以及桓台县生活垃圾转运站。通过学习考察,使考察团成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更深切的感受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切实增强了我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紧迫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桓台县基本情况
桓台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结合地带,是鲁中名城淄博的市辖县,全国百强县(市),山东省县域经济30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总面积498.25平方公里,人口49万,是山东省七大名胜风景区之一,素有“北国江南”之称。2009年,全县GDP 303亿元,全年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25.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1亿元,居淄博市首位。近年来,桓台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和谐、人文宜居城乡。按照示范带动、政策激励、分类指导的思路,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投资13亿元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投资5600万元对县文体中心、文体公园配套完善。投资8500万元对居民小区和城区雨污管网提升改造。投资6000万元进行城市绿化提升,新增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1万,城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其龙头乡镇马桥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009年10月17日和2009年6月27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桓台县视察指导工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桓台县被定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包的联系点。
二、桓台县的经验做法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伊始,桓台县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调查等形式,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整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把为人民群众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现代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全县的民心工程、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来抓。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突出规划编制、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三个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截至2009年6月份,该工程已经覆盖全县11个镇、335个行政村,整建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针对农村居住分散,垃圾不易管理的特点,桓台县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开展迁村并点工作。在马桥镇北一社区内,生活垃圾做到了集中收集、集中运输,游园、健身器材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环境整洁、优美、舒适,群众交口称赞。
(一)出台政策,健全机制
桓台县政府首先出台了《桓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确立了环境立县的战略,通过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施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提高了城乡环境卫生质量。目前,全县城乡已经实现了环卫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而后,县政府又出台了《桓台县镇村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办法》,按照考核办法全县每年在春冬两季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考核一次,县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经费,按照考核结果,考核一次拨款一次。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监督权限上收”的原则,理顺“两级政府(县、镇),三级管理(县、镇、村)”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为加强全县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设立了桓台县市容环卫管理局,负责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市容和环卫法律、法规、规章的落实和宣传教育工作;负责指导、监督、协调镇(街道办)的环境卫生工作,负责依法对城区内的环境卫生设置实施清洁保障,负责卫生保洁区的调整和划分。
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市容环卫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做好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生活垃圾按时定点投放、收集、清运进行监管。
村(社区居委会)成立了由班子成员兼职负责的市容环卫管理站,协助镇(街道办)做好行政责任区内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收集的组织、开展和落实。
通过县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桓台县实现了村村全面保洁,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效果明显。
(三)加大投入,抓好落实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资金投入办法和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考核奖励办法,保证了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城区保洁及垃圾清运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外进行招标,县财政出资由专门的保洁公司和垃圾清运公司进行城区日常保洁和垃
圾清运。有条件的乡镇也通过招标方式引进了专业环卫保洁队伍,负责镇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公司的加入,使环卫工作真正实现了“干管分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避免对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全县各镇村全部取缔了简易垃圾填埋场,由县财政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一座,日处理能力可达220吨。各镇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至压缩转运站压缩后转运至淄博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进行处理。各镇按照1辆/万人标准配备密封式运输车辆,按照1辆/2万人配备叉车,购置车辆经费由县财政补贴60%,车辆购置一项县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各行政村按照150人/处垃圾箱的标准配备垃圾方箱,县财政按照每个750元的标准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补贴。另外对全县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清运进行补贴,乡镇至县生活垃圾中转站10公里(含)以内的每吨补贴15元;10-15公里(含)每吨补贴17.5元;15公里以外的每吨补贴20元。镇驻地及各行政村卫生保洁人员按照每千人不少于三人的标准进行配备,全县共配备1600余名保洁员,保洁人员每月工资保证在500-600元,县财政每名保洁人员每月补贴225元,其余由各乡镇政府承担。对生活垃圾清运补贴和保洁人员补贴按照百分制考核实际得分进行打折发放。
从2007年至今,县财政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由于
经费有保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桓台县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
三、桓台之行给予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桓台县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中的做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学习、充分借鉴。
一、思想意识是关键
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必须瞄准高标准,创立新思维。桓台的成功经验,说明客观条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在思想、在行动。只有在解放思想意识上先人一步,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解放思想意识上率先胜出,才能走在前列。我们要对照桓台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查找思想意识解放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够快、日常行为受束缚的症结所在,从而开拓视野、创新思路,确立追赶目标,拿出过硬措施,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大发展。
二、健全机制是保证
桓台县从县到镇到村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整体提高了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结合我市,我们也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管理办法和周六市领导卫生检查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但是,还需加大对考核检查机制的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对平时管理到位、工作扎实、考核优秀的乡镇进行奖励,体现出奖优罚劣的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各乡镇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三、资金投入是基础
桓台县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实现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资金投入到位是关键因素,对比桓台县我市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投入还有所欠缺,我市目前农村垃圾运输车辆、环卫基础设施、保洁人员数量还满足不了需要,应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奖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出一点、农民筹一点以及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垃圾运输费用进行补贴。桓台县境内没有垃圾焚烧电厂,需要压缩转运处理,我市的垃圾发电厂就在市区,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尽早的在农村消灭简易垃圾填埋场,抓好全市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全覆盖、保洁人员全覆盖、垃圾处理全覆盖。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要对照先进经验主动查找主客观差距,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委、市政府既定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细化工作措施,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