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区千亿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年末,湛江人民翘首期盼已久的重点项目终于由“只闻雷声”到“看到下雨”。
2011年11月18日,一个集存储、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园区,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正式动工建设。该园区规划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预计至2015年,园区内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030亿元人民币。石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吹响了东海岛千亿元产业发展的“集结号”。
两大项目落子打造南中国“工业新极”
对于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东海岛渔民而言,“工业”是一个遥远的词汇。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将来会成为南中国的又一个工业“巨无霸”。
机遇源于两个超大型重工业项目“砸”中东海岛。
2008年3月,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同意千万吨钢铁项目选址湛江。按照项目建设规划,基地建设规模为铁92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940万吨,计划投资690亿元,预计2014年底建成投产,产品主要为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高档钢铁产品。据资料显示,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14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时带动17大类200多个产业链项目建设,拉动配套产业投资1000亿元,产值超过2000亿元。
2009年5月,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组织了联合专家团队,在广东省境内对项目选址进行了多轮比选,最终选择湛江市的东海岛为合资项目的最优厂址。该项目总投资逾90亿美元,规划炼油1500万吨/年,生产乙烯100万吨/年,配套建设湛江港东海岛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计划2014开始投产。项目将实施循环经济模式,采用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并严格按照国际最先进的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管理,把该项目建设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示范性工程和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时间,位于南中国边陲的东海岛,成为举国瞩目的开发热土。
两大重点项目带来的不只是上千亿元的投资,随之而来的相关配套项目规模也不可小觑。作为石化项目上下游产业链基地,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为主的“临港石化工业基地”已正式起步,包括300万吨重交沥青项目、200万方储存库项目、60万吨润滑油项目、45万吨二甲苯项目等,总投资也达数百亿元之巨。
286平方公里的陆域,1000多亿元的密集投资,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东海岛将成长为南中国“工业新极”。
有专家称,钢铁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广东以及华南地区钢铁生产格局;而中科项目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炼化项目,这无疑会使东海岛“如虎添翼”。重大项目的落户对湛江而言,壮大的不但是工业经济实力及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还将确立湛江在广东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加快产业集聚,强势推动园区发展
钢铁、石化两大项目及带动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园区进行承接。对此,湛江开发区未雨绸缪,在该区的规划蓝图上,已经有一个50平方公里的石化园区、一个30平方公里的钢铁配套园区、一个20平方公里高新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园区将不断延伸钢铁石化产业链,并利用建成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高尚住宅等第三产业。
为加快项目建设,湛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10年5月成立了湛江市石化产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多名专职干部负责,全面开展工作。一年多来,完成了大量繁杂的报批手续——
2011年1月31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湛江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
2011年3月4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产业项目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的审查。
2011年4月22日,湛江港务集团散货码头(迁址)项目、广东鹏尊LPG项目和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建设用海申报资料通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查。6月,湛江港务集团散货码头(迁址)项目、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建设用海获得省政府批复,9月广东鹏尊LPG项目的建设用海获得省政府批复。
2011年5月13日,《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审查,同意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海域使用论证的编制工作。6月14日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了《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听证会,并将听证报告上报国家海洋局。
2011年7月,《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围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会的审查。
2011年12月6日,新域、新月公司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用海通过省政府审批。
以项目论英雄,招商引资撬动发展杠杆
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产业作支撑。为了引进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全面铺开。
2011年9月,实力雄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进驻东海岛,主要投资开发基础设施领域,以实力向外界展示了开发建设好东海岛的信心。开发区与中铁建签定三个合作协议:一是《联合成立开发公司协议》,明确在开发区注册成立“中铁建湛江开发区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人民币,拟总投资300亿元合作开发东海岛;二是《湛江市石化园区投资建设合同》,拟投资100亿元建设石化园区围海填海工程;三是《东海岛南部围填海工程投资建设合同》,拟投资200亿元开发东海岛南部围填海工程。中铁建与开发区的合作,创新了湛江与央企合作开发建设模式,为开发区做大做优经济“蛋糕”提供雄厚的技术和资金。
11月18日上午,湛江开发区“千亿工程”启动,中国目前最大石化合资项目“中科炼化”、石化产业园区、冠豪高新特种纸产业基地等3大项目同日在该区东海岛开工建设。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招商会上,共有10个项目当场签约,项目涉及石化、电力、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者分别来自广东京信电力集团、永通能源动力集团、中海石油及台湾鞍固公司、中泰国际实业公司等,项目总投资额达250.34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随着重大项目落户东海岛,湛江开发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给国内外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目前,该区已建成、在建、拟建重点建设项目43项,投资总额约2100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7个,投资总额逾45亿元,在建项目12个,投资总额1666多亿元,拟建项目24个,投资总额414多亿元。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湛江开发区将上下联动,团结协作,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以击鼓奋进、爬坡上行、蓄势突破、勇争一流的精神,强势推进园区建设,在招商引资上杀出一条“血路”,为千亿产业园区建设作强力后盾和坚实保障,全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湛江的经济发展高地、产业集聚高地。
链接
■湛江石化产业园
湛江石化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依托良好的港口岸线资源与陆域资源,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结合钢铁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集存储、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专业、安全、先进的石化产业集聚区。
园区将实施“产业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大力发展“油头化尾”产业链,努力打造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七大产业:(1)炼油、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2)丙烯产业;(3)碳四(C4)产业;(4)芳烃产业;(5)精细化工及配套产业;(6)氯碱产业;(7)钢铁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
为加快推进湛江东海岛开发建设步伐,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在湛江开发区注册成立“中铁建湛江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亿人民币建设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北部围填海工程)。11月18日,石化园区已开工建设。
预计至2015年,项目投资将达到1030亿元,年销售收入将达1300亿元,利税额180亿元;至2020年,项目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利税额320亿元。
■钢铁配套产业园
1、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钢铁配套产业集聚区位于东海岛东北部及岛北面中部,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围绕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建设,大力建设临港钢铁产业带,重点发展循环经济、钢铁仓储加工配送、钢铁生产辅助原料供应与生产、钢铁产品深加工、物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等产业,发挥港口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的临港钢铁产业基地。
2、产业发展规划:
钢铁产业。以广钢环保搬迁建设湛江钢铁项目为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重点发展钢铁以及直接为钢铁生产服务的产业、钢铁生产供应链及延伸产业、钢铁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造船和家电等钢铁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产业,建成一个钢铁产业园区和九个钢铁配套产业园区。
■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湛江高新区由位于市区中心的产业提升区和位于东海岛的产业拓展区两部分构成,提升区主要是改造提升原有电子信息、机电、造纸、纺织服装和农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城市中央商务区;拓展区主要发展石化、钢铁上下游高新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航母”级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园区正在全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在东海岛新规划20平方公里的高新产业区也正在加快推进。园区将围绕《湛江市产业与产业园区布局规划(2011-2015)》提出的“五大五新五特”产业进行实施,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园区力争五年内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40亿元;十年内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600亿元。成为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第二篇:百亿园区,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壮大产业
百亿园区、千亿产业——迈向“工业强市”
目标的铿锵脚步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遵义工业发展新跨越,是遵义人民的多年夙愿。面对“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展部署,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如何找到加速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推进遵义工业发展新跨越,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遵义刻不容缓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把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通过做大二产、提高三产、提升一产,形成“三化”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格局,全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从经济发展历程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从工业在三次产业发展的地位看,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从遵义发展现状看,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在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排20位左右,基数低、总量小的问题仍然突出;2010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36.5%,而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绝大部分都在45%以上,工业比重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市2008年才迈过工业化中期的门槛,而全国在1998年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我市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落后全国近10年。虽然我市工业化相对滞后,但我们工业基础较为扎实,能源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长期以来一直在全省处于前列位置。
可以这样说,遵义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刻不容缓。新一届市委把新型工业化摆在“三化”之首,就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发展,确保遵义工业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支柱产业竞争力更加强劲、发展贡献率继续提高。
二、百亿园区: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平台
工业园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在日本称为“工业团地”,在香港称为“工业村”,在英国则称为“企业区”。工业园区通过完整而系统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工业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是为企业提供的一种外部环境条件。
从国内外实践看,发达国家的大型流程型工业园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钢铁、石化等产品。就我国而言,工业园区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利用特殊的政策手段兴建工业园区作为地
区平衡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工业园区出现诸如用地浪费、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园区内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等问题。二是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从而进一步助长了由粗放型的开发区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上述问题。目前处在“筑巢引凤”阶段的工业园区建设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呈孤立状态,劳动分工微弱,交易费用高,企业间缺乏诚信;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人才缺乏,各类教育和培训滞后。上述现象和问题,在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急需转变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方式,走产业功能明确、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紧密的大型工业园区发展路子。
从发展形势看,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给工业园区的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一方面,工业园区构筑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平台,促进了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并以园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观念和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中;另一方面,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也加剧了各地间的竞争,工业园区建设水平的高低和当地政府提供服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类要素流向。因此,我们只有顺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大潮,依托优势资源、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加快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集群,大幅提升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遵义实际看,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在省内起步较早。2001年,我市红花岗区就设立了坪桥工业园区;2003年,二届市委就作出了《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提出建设园区、培育载体,标志着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正式起步;2007年,三届市委又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十大工业集聚区”;2009年,三届市委再次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明确重点规划建设17个工业园区,目前有6个园区组建了副县级园区管委会、有10个园区完成规划编制、有13个园区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53亿元,实现招商引资606.68亿元,引入项目148个。其中仁怀名酒、红花岗湘江、遵义和平、汇川机电四个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均超50亿元,累计引进项目超50个,合同引资额近200亿元。应该说,经过10年努力,我市工业园区已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承载大产业发展的基础。
实践证明,企业园区化、产业集聚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土地集约节约、基础设施配套,还有利于环境保护。要集聚大产业,就必须着力建设大园区。新一届市委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基础上,结合遵义实际,作出了“主攻百亿园区”的重大部署,提出全力建设4个500亿级的工业园区,并明确要重点建设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的工业园区。百亿园区的提出,充分考虑了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
三、千亿产业: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柱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一方面,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功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减少了其运营的单位成本,使社会财富蕴藏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另一方面,各地竞相吸引投资,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区域竞争加剧,产业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的力量。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等;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
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等。就我国而言,产业集群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为集中,但类似集群的现象在我国分布已经非常普遍,且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非常迅速,越来越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如河北唐山的钢铁业、福建晋江的鞋业、重庆市的摩托车制造业等。
市党代会报告作出了“424”产业集群布局,即4个1000亿元、2个200亿元、4个100亿元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响亮提出要重点培育白酒、材料、能源、机电装备制造4个年产值分别超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就是要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建设工业强市。
为什么要把这四大产业培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能否实现?
第一、四大产业在我市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后劲。一是白酒产业,我市依托茅台品牌效应,白酒总量不断壮大。“十一五”累计新增白酒产能5万吨。2010年,名优白酒实现产值194亿元,比2005年增长276.7%;预计2011年白酒规模企业完成产量21万千升,实现产值250亿元。二是材料产业,近年稳步升级,煤电铝、煤电化一体化步伐加快。2006-2010年,有色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04.64亿元,23户高耗能企业获国家行业准入,煤化工、氧化铝等产业从无到有;海绵钛产能达2万吨;电解铝行业全面淘汰落后工艺,节能环保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产能达 40万吨;钢丝绳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产能增加到34万吨;务正道煤电铝、40万吨铝精深加工、遵宝钛业公司技改、3家电解铝厂升级技改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三是能源产业,电力装机达665万千瓦;习水煤化工、桐梓火电厂、新增千万吨煤矿建设等项目加快建设,风电、油气开发、瓦斯利用等加快推进。四是机电装备制造业,航天汽车成功重组上市,产能已达到5万台,海尔冰箱产能从2005年的不足100万台增加到200万台,成功引进风电装备产业,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比“十五”净增25.43亿元。
第二、四大千亿级产业目标是经过科学测算的。据测算,到“十二五”期末,我市白酒产业将形成产能茅台酒4万吨、白酒产量60万吨以上;材料产业将形成600万吨铝土矿山、20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铝加工、55万吨钢丝及其制品、100万吨硅锰合金、3万吨海锦钛及1万吨钛深加工规模;能源产业中煤炭产能、电力装机将分别达到3500万吨以上、1000万千瓦以上;机电装备制造业将形成20万辆轻卡及微型车、2万辆特种车、300万台冰箱、400台风电机组的产能。因此,培育千亿级产业,我们有扎实的项目支撑。
百亿园区、千亿产业是一个有机体,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切合我市实际,百亿园区建成之日,就是千亿产业集群形成之时,必将共同支撑起遵义“工业强市”这座大厦。
第三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打造34个千亿产值园区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打造34个千亿产值园区
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城市群将通过穿梭在区域内的城际交通,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一小时出行圈。成渝城市群之间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1,范围:横跨川渝18.5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15个市
《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微博)、泸州(微博微信)、德阳(微博)、绵阳(微博)(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微博)、内江(微博)、乐山(微博)、南充(微博)、眉山(微博)、宜宾(微博)、广安(微博)、达州(微博)(除万源市)、雅安(微博)(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微博)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区域也是川渝两地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打造7大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上,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发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发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发展。
2,产业:打造34个千亿产业园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城市群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将重点布局优势产业集群,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共建产业园区。在支持重点园区发展上,控制园区数量、提升园区质量,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一批产值千亿百亿级园区。
根据《规划》,包括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开区、四川双流(微博)经开区、德阳经开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在内,成渝城市群计划打造的产值千亿园区多达34个。
以四川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规划》提出,将推动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中心、众创空间。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建设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区。
重庆跟四川有一个共识,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分工协作,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两地共有的汽车、信息制造业等为例,必须错位竞争。涉及双方产业的未来五年规划,要共同参与编制。
3,打造一小时城际交通圈新建成都新机场和乐山机场
《规划》提出,优先建设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络,打造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相邻城市间力争1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共同加快建设兰渝铁路、成渝高速铁路。规划重庆至达州、达州至开县至万州等城际铁路。加快成安渝高速、重庆至广安至巴中(微博)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泸州、宜宾、涪陵、万州和乐山、南充、江津、合川重点港(港区)建设。强化成都和重庆航空枢纽功能,新建成都新机场和乐山机场,扩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机场。
构建便捷畅通的对外交通通道。加快推进“一江两翼”国际通道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完善向东出海的川渝汉沪通道;依托兰渝、宝成、西康至襄渝、兰新等铁路,打造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道;依托成昆铁路和渝昆铁路,构建向南开放的川渝滇至东南亚陆上通道。加快成贵、成西、郑万、兰渝、成昆扩能等铁路建设,研究建设重庆至西安铁路,完善连接毗邻黔中、滇中、长江中游、关中至天水、兰州至西宁等区域的五大国内通道。
4,专家解读1:城市群是否等同于经济区?
范围缩小了“不撒胡椒面”更便于国家支持
今年3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时,坊间普遍解读为,成渝城市群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
“事实上,这次规划划定的范围相比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整体上是缩小了。”“城市群规划更多的还是讲城市,农村和一些边缘地区并未纳入。”以重庆为例,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覆盖重庆全域,如巫山、巫溪还有开县一些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就没有纳入,“摊子铺得太大,就像撒胡椒面。范围缩小了,更便于国家支持。”
5,专家解读2:钱从哪儿来?
基建规模或达万亿级建立城市一体化发展基金
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将带动中间一批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基础建设为例,需要大量资金。李勇估计,未来仅这一项,资金需求可达万亿级规模。钱从哪儿来?《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将探索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借鉴欧盟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运作经验,鼓励各城市根据实际需求研究设立“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四川省社科院(微博)党委书记李后强(微博)表示,通过建立基金的形式,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是顶层设计时的一个很大亮点。基金会起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成渝城市化建设。譬如发行债券、PPP融资等,将极大地推动川渝两省市联席会议议定的城市群建设事项落实。
6,专家解读3:次级城市如何突破?
构建1小时交通圈带动一批百万级人口城市崛起
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两核独大,次级城市发育不足。
“根据规划,未来次级城市辐射力不足的问题,将主要通过城际交通解决。”随着城际铁路建设,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大城市与小城市通行时间将控制在一小时内。很多人选择居住在郊区或二级城市,工作在中心城市。就业和居住分离,城市群中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人口城市。随着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数量增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能力的加强,对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辐射也将强化。
7,专家解读4:小城镇如何提升吸引力?
镇区超10万人特大镇探索赋予其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成渝城市群中,如何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引导农民就近城镇化?
《规划》提出,探索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位于重庆、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有效分担城市功能。此外,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现在有县级市、地级市,而特大镇人口、产业等集聚能力很强,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镇级市。”李勇说。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向县城、向小镇倾斜。满足农民就近城镇化的需求,实现城市和产业、城市和服务的结合。
8, 专家解读5:规划图如何变施工图?
吸取之前的教训提出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后,曾有不少人指出,两地协同发展雷声大雨点小。此次《规划》出台,如何规避双方合作沦为形式?
“ 这次专门用了很大笔墨来说这一点。”李勇说,区域发展一体化,必须要有有权力的第三方参与。譬如,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参与区域协调会,甚至组织相关联席会,或者建立一个常态机制。此次的规划,就吸取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教训,专门提出了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它可以把中央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规划图真正变成施工图。
民生福利,城市群漫游费将取消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围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关键环节,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同模式,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行居住证制度鼓励农民带股变市民
《规划》指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群内劳动力自由流动。推行居住证制度,成都、重庆实行积分制有序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探索成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鼓励一批农民带着集体资产股份成为新型市民。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和应用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共建成渝城市群市场主体违法经营提示清单。
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公共服务一体化
根据《规划》,成渝城市群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公共资源布局,打破城市间界线,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内,率先在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在川南、遂南广、达万三大城镇密集区,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一体化。健全成渝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机制,率先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交通水利等设施共建共享实行公交一卡通
《规划》中提到,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城市群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公共交通智能“一卡通”、高速公路收费“一卡通”。取消城市群内移动电话漫游费,有关部门要会同电信企业抓紧研究落实。建设统一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政策一体化。探索建设项目税收分配办法,研究在企业注册地和投资地之间合理分配地方税。
第四篇: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产业园区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工业园区(含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以及省级各类工业园区等)、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等。
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园区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它在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产业联动的桥梁,它承载着区域产业的系统组合与补充,以及主导产业的合理链接与配套等功能作用。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为科技创新型、经营创业型和配套加工型、咨询服务型等企业构建了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平台。目前园区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日渐成熟,现已形成了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特有运营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作用。
当前,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截止2012年底,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达到171家,其中东部84家,中西部8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已达到105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自2005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各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纷纷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于金融后台服务不仅能带来产业升级,更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种种效益,因此,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立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目前,国内提出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城市,已经接近20个。
产业园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2011年以来,各地“十二五”规划浮出水面,引人注目的是各地政府力图打造各类产业集聚区的雄心和手笔。在规划中,产业园的上马和扩建令人瞩目,如贵州要建设百余个特色产业园、重庆要建设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两大基地、黑龙江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安徽要形成10个左右的新兴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各地千亿级的产业园规划就有十余个,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中国或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的高峰期。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二十章。首先介绍了产业园区的定义、优势、分类等,接着分析了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概况,然后重点分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区、汽车产业园区、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及其他园区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浙江省、辽宁省、四川省、湖南省、贵州省等地区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产业园区做了招商与运营管理分析、投资潜力及前景趋势分析,最后介绍了国内重点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五篇: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领跑全国,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例如,上海应以现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地为基础,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规划和整合,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以浦东软件园为依托,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多样的艺术形式、健康的文化内容、现代的产业功能为发展主线,重点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因此,可以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为龙头整合目前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加强合作,共铸并共享“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品牌,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还有,总投资12亿美元、占地1300亩的亚洲创新创意产业园区在南京浦口。这个国内首家“复合式”创意产业园主体建设项目包括软件园区、展览展示馆、教育培训中心、创意商品步行街、主题乐园及相关服务配套等。产业园建成后,将重点在数字动漫、影音娱乐、市场运作、媒体整合及人才培育5个方面大做文章,引进包括动漫策划制作等相关数字内容的150家优秀企业分批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