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城区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薛城区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围绕加快城市转型工作目标,科学谋划,开拓奋进,经济社会运行平稳。预计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其中一产增加值6亿元,增长2.6%,二产增加值74亿元,增长10%,三产增加值25亿元,增长11%。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增速逐月攀升。2-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89%、10.6%、10.84%和10.91%,除2月份增速偏低,3、4、5三个月增速均在10%以上且呈逐月攀升势头;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增速都呈逐月攀升态势。预计1—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增加值101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10.93%、13%、14%。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年初,列入区政府工作报告的108个项目,目前已完工、试生产或投入使用的共11项、占项目总数的10.2%,超计划进度完成的24项、占项目总数的22.2%,按计划进度推进的64项、占项目总数的53.8%。鲁南装备研发制造工业园、石头造纸、东大锅炉、燕山路回迁工程等一批社会关注的大项目,正超进度推进。预计上半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增长47.4%。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区坚持将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载体、引业态,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壮大产业规模,取得明显成效。预计上半年,全区服务业投资完成29.6亿元, 同比增长4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15%;服务业税收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40%。
(四)对外贸易逆势提速,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上半年,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总额24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有了提高。目前我区骨干出口品种由去年的4种上升到6种,化工、五金、机电、纸质、服装等产品出口额均大幅上升。出口骨干企业中,远通纸业由原来普通白板纸,研发出高档涂布白板纸、牛皮卡纸,奥瑟亚化工去年以出口沥青为主,今年计划增加出口炭黑油。
(五)财税收入大幅增加。预计上半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3%。国、地税实现全部税收收入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4倍;其中,第三产业完成税收2.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六)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发展势头强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兴办“农家乐”等项目,农业增长效果明显;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措施,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农民增收幅度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二是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加快。通过技改、扩建等措施,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煤炭产业组建了安阳矿业公司,对光裕、新桥煤矿实施技改,煤炭总产能提升到300万吨;造纸产业破产重组原华众纸业,壮大德容、海象、运河纸业规模,造纸总产能提升到60万吨。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了精细化工园、邹坞陶庄煤化工聚集区、浙江产业园,实施海化煤业“退城进园”,培植了埃新斯、奥瑟亚、东阳能源等煤化工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三是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重要力量。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投资结构逐年优化,三产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32.4%提高到2011年的44.8%,投资重心逐步转向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及城南新区建设,奚仲健身园、集中供热等一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品位。一大批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业态落户薛城。
二、存在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还比较大,困难还很多。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增长动力不足,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需求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尽管我区GDP增幅高于全国、与全市基本持平,但与年初制定的增长12%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原油、煤炭、电力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资金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另外,随着
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政策相继取消,对相关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一定程度下滑。1—4月份,全区纳税前20强企业中,有联创实业、海化煤化工、圣火煤化工、远通纸业等近13家企业纳税额出现负增长,下滑幅度较大。预计上半年,仍将会有10余家企业纳税额呈大幅下降趋势。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全区尚没有一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过千万元的也仅有10家,多数还是煤矿或与煤矿相关的企业,真正的制造业、服务业纳税大户较少,这表明我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仍旧过高,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
(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预计上半年,我区三次产业比为5.7:70.5:23.8,三产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产大部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二产结构日趋合理,但资源型产业比重仍较高;三产还处于打基础阶段,多数项目正在建设,尚未形成效益。从经济结构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区出口总额不到2000万美元,对经济拉动力较小;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30%,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做大经济总量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大力推进一三产联动,多种形式促农增收。二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振兴。一方面,加强与发改、经信等部门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现有企业特别是纳税过百万元重点企业,加大监测、协调、服务力度,逐个企业、产业进行调研、分析,掌握真实情况,查摆问题根源,迅速制定、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扭转下滑势头。另一方面,为企业技改工作提供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增加技改投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化我区工业经济结构的推动力;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产业等高新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三区合一”契机,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商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以城建和棚户区改造促城市业态发展,提高城市化率,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发展。
(二)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增强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载体。一是抓好在建项目,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监测和服务力度,确保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实现效益。二是落实拟建项目。加强与投资方的联系,协调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争取尽快落地。
(三)努力做好统计服务工作
一是强化“双基”,切实抓好统计队伍建设。充分借助正在开展的“六讲六提高”主题教育,提升基层统计队伍素质及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与服务业、工商等部门协作,加快二、三产剥离进度,进一步加强我区范围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
第二篇: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010178210贸二袁琛琛
学习完第二阶段课堂《形势与政策》之后,通过寒假的查询资料和总结,对我国现今经济形势与政策进行了预测和总结。
分析过去2011
去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进入常规增长轨道。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但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所以,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近几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各项大型工程进入规划建设。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展望未来2012
新年伊始,世界银行在展望全球经济形势时认为2012年“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回落,四个季度分别为9.7%、9.5%、9.1%和8.9%。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外不少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似乎多了起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增速:尽管放缓但仍领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去年我国经济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中,GDP增速达到9.2%。
谈到GDP增速的逐季放缓问题时,要正确分析和认识,2011年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上,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与去年初确定的全年8%左右的增长目标以及“十二五”7%左右的增长目标相比,去年的速度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去年我国GDP的增速保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横向比较,综合有关国际组织的预测,去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在3%左右,中国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到三倍,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行列中,仍然名列前茅。质量:效益较好且民生改善
从经济效益看,虽然2011年GDP增幅在回落,但财政收入、企业利润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集体企业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3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6%,私营企业增长46%。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从结构调整看,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同比增长了21.3%,粮食产量实现了可喜的‘八连增’。”
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据工信部公布的数字,去年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作为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向各省下达的2011年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良好,公告的2255个企业落后生产线基本已经关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了16.5%,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3.9%的增速。
“应该看到,民生事业发展,是2011年的最大亮点。”李朴民说,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创历史新高,达到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36%;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如期开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重大进展。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目前我国新农保试点正在加快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迅速推进,到2011年底,已有超过3.6亿人参保,超过1亿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基本养老金。今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望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将基本建成。
预期:形势复杂但充满信心
谈到2012年,李朴民表示很有信心:“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今年尽管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在多种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他认为信心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二是来自中国内需潜力巨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然处在较快发展阶段。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这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同时,也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释放出更大活力。
“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将会处在较快增长的区间。”但李朴民也提醒到,虽然有诸多有利条件,今年我们仍将面临一些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情况,国民经济要实现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还需要持续不断努力。
他说,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又面临着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的新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毫无疑问会影响我国外需的稳定增长。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例如,农业继续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一些“两高”行业扩张仍然偏快,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但只要我们利用好有利条件,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将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篇: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京发布了其最新的2013年秋季报告。报告指出,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报告建议加快在全国推行房产税,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报告认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惟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增强后劲,逐步实现市场化导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篇: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一、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56.6,2010年4月为55.7,到2010年11月降为55.2,到2011年3月又回到53.4,4月为52.9,5月到52,6月下降到50.9。PMI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2010年6月走出最低点2398.37点,到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2800点左右,2011年2—4月份保持在2900点左右,5月跌落到2743.47点。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2800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2011年1月份的3672亿千瓦时,经2月份的3101亿千瓦时,到3月份的3830亿千瓦时,4月份又降到3664亿千瓦时,5月份同比上升12.1%,为3775亿千瓦时。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2010年的总体水平3500亿千瓦时。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100—104点区间。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二、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
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根据我个人2008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GDP与PPI、CPI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M1增速自2009年8月超过M2,到2010年1月达到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2011年,低于M2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1月13.6%、2月14.5%、3月15%、4月12.9%、5月15.1%。M2增速则从2009年9月达到最高点的29.31%,降到M1以下,到2010年7月下降到最低点17.5%,8月回升到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2010年12月的21.2%,开始下降到2011年1月的17.2%、2月的15.7%、3月的16.6%、4月的15.3%。通过对照M1和M2增速与GDP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第五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张万毅(长江大学经济学院,434025)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1.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
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
5.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78年时以短缺为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6.和国外其它经济体的联系非常密切,到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已列世界第一,实际利用外资额世界第二。
原因:
1.经济改革
2.充足的储蓄
3.宏观经济管理的改善
4.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足:
1.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
2.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对于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3.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依赖加大;
4.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5.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6.环境质量堪忧。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有限。
中国各大银行对次级贷款相关的资产涉入不深,受损有限
我国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及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充足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大量外汇储备。
2.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地通过外贸和FDI等产生。
我国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因此也不能逃脱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三﹑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情况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一些列的宏观调控后,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有:
–定向募集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稳健货币政策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 –增发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并由此带动银行配套贷款;
–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以扩大社会需求;
–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
•经济恢复高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退出
•2007年世界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显现。
•2008年爆发70多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外需严重下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
–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四﹑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经过渐进式的改革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逐渐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
•1992年我国经济重新开始高速增长,经济开始过热,一个标志就是通货膨胀严重。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1.7%。→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历了长达7年的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连续7次下调存款利率
–灵活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等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调控基本上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2003年后,经济恢复高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公开宣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的过快增长;
–2007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贷利率,连续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采取措施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结构
•2008年金融危机,增速放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降低基准利率水平和准备金水平;
–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
五﹑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情况
•1978年国务院发布通知恢复实行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十四大后明确将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同时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007年十七大后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六﹑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情况
•1978年在改革国内经济体制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对外贸易,鼓励生产轻工业产品出口创汇。
•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中国开始允许并鼓励外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
•同时,我国开始争取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和利用国际资本市场。1982年开始,我国开始向国际商业银行借款。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也从最初的鼓励外贸,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等政策开始发展为运用汇率甚至国内利率等手段的多样化的政策。
•汇率政策逐渐从最早的政府管制定价发展为管理波动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现在盯住一揽子货币。
七﹑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全球就业增长缓慢
–国际货币组织在2010年预测,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
•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该地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在今后两年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 –亚洲好转的基础在于内需作为增长源泉的作用上升,以及外资迅速回流;
八﹑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相继退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高失业率
•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金融监管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九﹑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稍有回落
•对外贸易缓慢复苏,外贸盈余将有所减少
•通货膨胀逐步显现,但压力不会太大
十﹑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政策总基调不变,但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
•财政政策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财政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出于控制房地产价格和通胀开始显现的原因,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开始紧缩。
•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对外经济政策仍以鼓励出口为主,预期汇率改革将开始启动。
附录(个人经济分析预测)
权威数据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1%,居住类价格上涨2.9%。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5.9%。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5%和9.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季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开局较好。
通过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明显通货膨胀对此,国家可作出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做出的决策,工具主要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今年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增加政府购买支出,重视民生问题.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投资,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
近两年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0.5%,且利率上调,均说明货币政策乃紧缩。
总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用图形分析如下:
如图1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由1变动至2,使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物价相对上涨变慢.如图2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会使图1中LM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一定程度减少,但是它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在相同的国民收入情况下物价就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