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朱春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文章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高职 形象设计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春辉(1975-),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形象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重庆 40005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51-01
2003年12月10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要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年以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动和实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单位)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的完全参与,它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深层定位问题的迫切要求,是学校、企业和求学者三者利益实现的内在需求,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讲话中指出:“它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互信互惠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整合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它有利于企业
解决人才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紧紧围绕专业教学需要,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专业特色,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立足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建立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校企按需组合,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2.校企合作,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了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成为企业定向人才提供及低成本项目研发的场所,充分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中国金夫人集团积极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产、学结合的道路,学院承接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签订合作协议,使校企双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互惠互利。
中国金夫人集团是重庆首家外商独资企业,1989 年登陆重庆,历经19年成熟发展,已是亚太地区商业界的首席代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金夫人集团决定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引进企业急需人才,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设立了金夫人形象设计冠名订单班,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接轨的无缝性,有效地推动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化,真正做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提前铺就就业的绿色通道。
3.设置校企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领导组织机构。为有效保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真正贯彻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校企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了针对订单班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及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具体明确了各机构的工作职责,给予订单培养工作必要的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是:组织实施2007级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配合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阶段的学生管理;开展外联工作,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络沟通,做到双向交流沟通;组织、实施校企合作事宜的具体工作。
4.推行专业导师制。为了保障金夫人形象设计班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确立班级辅导员的基础上增设一名专业班导师,导师由学校形象设计专业带头人或者金夫人资深专业设计师担任。其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负责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过程的学习、生活管理;负责学生课余专业辅导;负责组织与专业相关的集体活动;协调学生与合作单位的关系;完成院、系(部)交办的其他学生工作。
5.成立校企双方认可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校企双方认可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章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交换人才培养意见,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履行双方签订的实训基地合同,并提出建设意见;执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研讨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实训、培训质量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委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6.订单班的教学组织工作。(1)每年3~5月,校企双方召开一年一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并在教学中认真严格地执行;(2)在一个学年度中,企业要派资深设计师到学院举行4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信息,宣传企业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3)学院根据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序地组织各项教学工作;(4)常年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必须按学院教学需要,提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及较高实作能力的优秀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5)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组织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了解企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6)为了提高金夫人形象设计班使用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学院组织专业教研室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符合专业需要的系列教材、教参;(7)学院形象设计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确定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严把教学质量观,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8)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位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跟踪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企业需求;(9)学院确立各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要求和标准,大胆尝试新的考试形式,做到考试内容和工作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10)紧密依托企业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投入专项资金和企业的扶持资金,建成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7.订单班的学生德育工作。(1)聘请有经验的学院教师担任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专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2)组织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艺术节,加强素质培养;(3)由企业设立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奖学金,对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励;(4)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进行联欢,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情感沟通。
通过实践探索,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良好,学生学习动力强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得到家长、学校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EB/OL].http:///20050926/article/2006-05/731.htm,2006-05-23.[3]李志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4]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5]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第二篇:“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实施背景】
一是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于1998年9月,2010年开始尝试订单培养,经过多年建设,电工电子专业现有维修电工、家电维修、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制热制冷、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实训室、电子装配生产线实习室、电工模拟操作实训室等各类实训室19个,设备总值约1000多万元。可满足现有专业发展方向所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是我校电工电子专业向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电工电子专业人才,有效的缓解了电子企业的“用工难、技工荒”问题,但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的工种又面临供不应求、企业互相挖角的问题,有不少工种甚至是无工可招。在职业学校毕业生方面,与高就业率相对应的是低质量就业,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收入都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要求。
三是从校企合作前景来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对高技能水平人才的需求有不小的缺口,企业更青睐招聘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希望职业学校提供多方的帮助,而职业学校可以借助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近年来,眉县职教中心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就业学生达14000多名,毕业学生供不应求,学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是眉县职业教育宝贵的资源和资本。眉县职教中心近年来紧紧抓住“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实施“校企共育,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打造了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施过程】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构建“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提炼生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兼顾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下的项目教学模式探索,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校本教材,以课程体系为主线建设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开发数字教学资源;以弱化课程成绩为原则建立学校、企业一体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企业锻炼、国家级、省级培训、对口职业学院培训、校内拜师等途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新建、扩建、校企共建共享型实验实训基地,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和内涵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组建了三星视界、上海达丰两个定向班,并根据这两个企业的性质及对知识能力,操作能力的不同要求,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标准。与三星视界、天津LED、上海达丰、浙江奇美电子等企业联合制定了 “校企共育、订单培养”的培养计划,并对对新招员工进行了订单培训。
【实施条件】
第一 订单式培养要付诸实施,前提是必须有下单单位,即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管理者素质良好而又热心于教育的单位。
第二 未来几年,宝鸡市的机械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建筑材料等将有很大的发展,需要众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批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大量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一村一品”,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 开展校企合作的丰富实践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眉县职教中心紧紧抓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始终坚持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宗旨,实行校企和校校合作的开放办学制度。重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开展了“订单式”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一对一地对口培养。二是依托骨干企业,借助相关专家、学者力量来进行专业开发,设计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校人才培养更贴近于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
第四 是搭建了校企双方进修平台。学校派教师到企业下厂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学校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任专业建设外聘专家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实验室。通过校内实习工厂开展对外产品加工业务和技术开发业务,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下的项开拓专业视野;依托学校场地、师资、设备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员工提场地。
目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典型技术难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及成果】
1.专业设置市场化。专业设置是开展好“订单”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主干课程设置、实训模块安排、专业开发条件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决策。2.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职业化。所谓课程模块化和职业化是与企业磋商探讨,就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研修课程作了全方位的整合,针对性地将订单培养目标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必备应用技能课程纳入教学范畴,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的整合;订单模块是指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课程的整合;实践模块是指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的整合。
3.通过多次深入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并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下,确立了“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完成了将专业理论基础课《电工基础》与《电工技训》整合,《电子技术基础》与《电子技训》整合,建立了《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子技能与训练》2门特色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编写完成了《工厂电气控制实训》、《电子装配实训》两门精品课程。专业课程全部实行“理实一体”的教学,专业课程统一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做到了边教、边学、边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三星视界、天津LED、上海达丰、浙江奇美电子等企业联合制定了 “订单式培养”的培养计划,并对对新招员工进行了订单培训,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
目前,眉县职教中心的“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毕业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自2000年以来,学校招生连年创出新高,在校学生从建校初的6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十余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式就业学生达14000多名,毕业生持双证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一直是100%,对口就业率达到94%,满意率达96%。毕业学生供不应求,学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办学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品牌,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形成校企结合、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体会及思考】
“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与职业中学的职业培训、企业、行业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已成为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模式。“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丰富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采用“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坚持“服务、互动、共赢、发展”的基本原则前提下,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将有助于学校成为育人基地的同时,也成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信息、人才的交流平台,而企业、社会则成为技能人才培育的母体和土壤,才能有效实现互利共赢。
可以肯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效果,即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不愁就业。订单式培养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企业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用人单位还要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而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企业的文化之中,将磨合期提前,从而极大地节约了培养成本和时间。
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学生就业形势好,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第三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办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流程的有效管控,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推广,为了进一步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进程的高效落地,特制订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与各高校开展的所有(学业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流程。
三、原则
1、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2、课程设置以胜任为导向原则
3、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程序
针对我公司实际用人需求,与相关高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校方进行“课程设置原则”协商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导入、岗位实操专业技能等内容,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为专业教材。最终,学生通过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等流程,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1、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专业对口、生源优质,特别是在行内享有广泛盛誉,且有合作愿望的企业的大专院校。这样,从源头上,保证我们的培养与选拔对象“苗红根正”。
2、与学院签定订单协议
在对大专院校进行综合评定并确立合作意向后,通过充分协商,公司、学院、学生按照审批程序正式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要涉及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培养对象、培养时间、三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事项等,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维护公司利益,且不得损害学生权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其个人购买10万元以上的意外伤害保险。
3、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院协助公司,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魅力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公司人资中心培训部备案。
4、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务必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一定包括企业文化核心思想的宣传引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公司相关部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等共同完成,我公司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
5、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我公司的实际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此一订单的要求和适合我公司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公司专家、技术人员与校方领导共同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公司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合作院校共同拟订,或由学院为主拟订并征求我公司培训部门的意见;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本本”的理论主义,但也要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工作)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工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我公司与合作院校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
与组织;我公司要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7、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校园招聘与可持续培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这种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我公司培训部牵头,组织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本开展的每一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双方均切实履行培养协议;校方需协助公司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公司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的表现等必须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五、“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
在与专业对口的高校、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任务中,公司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学院数、顶岗实习数、合作学院提供的学生数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为完成这一任务,要求订单式培养的总人数不少于对口专业和专业群学生毕业生总数的二分之一。
2、“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
培训主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校企合作”负
责人是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校方骨干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校企合作”负责人是公司与学院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培训主管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学院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
3、“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
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原则和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各项程序,对于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洽谈、调研、差旅、实施等费用,公司采取“以补代奖”的办法,按照订单班毕业生到我公司就业的学生数乘以每生补贴数计算补贴数额,学生就业数最终以订单协议单位与学生签订的就业合同数为准。每生补贴数额为每生补贴100元,补贴费用资金在公司财务列支。
**商学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四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曹 斌,姚 莹,李志方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有些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其中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做得好,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企业参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和接受学生实习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近几年,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中悄然兴起,其学生就业率几近100%,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新宠”,这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订单式人才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在内的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品德等常规教育外,还应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注重吸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心、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学生可以根据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1)订单式培养要付诸实施,前提是必须有下单单位,即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管理者素质良好而又热心于教育的单位。
(2)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关键。订单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将来受益最大的也是他们。但由于学生思想单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担心参加订单式培养将来会影响专升本,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权。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是保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学校而言,应该给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大投入力度。就企业而言,既然参加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为调动该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设置一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激励和帮助学生努力完成学业。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1)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校要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订单培养。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2)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要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3)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学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4.1 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
校企联合办学,其目就是为实现“三赢”,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更改、实习与生产计划的冲突等,必须处理好双方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签约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产生矛盾,也容易与企业设置的岗位、待遇等方面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三者的关系。4.2 严格执行协议,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及技能训练的效果,学校、学生、合作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协议书、包括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书、学校与家长的协议书,其中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着重就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约定,同时明确合作单位与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其内容还应就训练有关的费用、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作明确约定。以上有关协议书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4.3 明确责、权、利,共同防御道德风险
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订单后,因订单具有预购性质,企业与学生均会产生焦虑。企业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真实状况、道德素养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担心毕业生另谋高就,投入没有回报,这种违约责任难于追究。学生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低,与所学专业不符;另一方面怕企业由于情况不好,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而产生违约。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学校应会同企业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效力,对违约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督促企业对合格毕业生履行协议,提供合适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南京桂花鸭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连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居于领先水平。拳头产品“桂花鸭”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商品、中国绿色产品、中国原产地标记产品称号,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桂花鸭公司先后在响水、江宁征地建设生产基地。在这种发展时期,公司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期望更多有志人士能加入到公司的行列,共谋发展大计。从2001年起,该公司就从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数十名毕业生,在公司的培养及个人的努力下,这些学生都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成为“桂花鸭”企业所需的新一代技术型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接触沟通,校企双方有了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到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仅学习成绩较好,而且能吃苦耐劳;而学校了解到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且在选拔人才和职员培训上花费较大。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找到了合作的接合点,于是双方就订单式培养展开研讨,最终于2004年9月份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企业组织专门人员到学院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确定30名学生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第1批学生,并冠名“桂花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根据企业的需要,学院与公司商定了该班的教学计划,决定在原有课程不变的情况下,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每周安排4个课时,由公司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授课,有针对性地传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加工技术等,每学期开设2门课,3学期共6门,最后学期学生全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激发同学的竞争意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公司在该班设立奖学金,每年表彰1次。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公司在该班还设立了助学金。
通过“桂花班”的培养教学实践,可以肯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效果,即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不愁就业。订单式培养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企业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用人单位还要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而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企业的文化之中,将磨合期提前,从而极大地节约了培养成本和时间。
学校可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学生就业形势好,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很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快行道。不少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第五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及其法律关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及其法律关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其内涵是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大都推行了这一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赢”。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4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订单专业12个,占全院专业总数的50%;在校“订单班”30余个,订单学生3000多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的33%,其“订单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均走在了全国、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其做法和效果得到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但是,就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广时,有关人士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学校和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订单”的履行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企业与学生的关系等等。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各主体及其法律关系的研究,探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厘清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该模式的实践起到积极意义,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如前所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是:(1)企业向学校提交需求计划和招生标准、培养目标(即用人“订单”)。(2)校企双方举行签字仪式,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学校以企业名称冠名“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办法等。(4)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在企业进行。(5)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颁发奖学(教)金。(6)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订单班毕业生进行人才质量评估,合格毕业者由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就业。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共”:订单学生校企共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监、学生就业校企共管。招生有两种方式,既可在新生中招收也可在老生中选拔。培养地点一般为“2+1”(即2年理论课在学校、1年实践课在企业)或者“工学交替”(即根据课程需要轮流在学校和企业交叉进行,如路桥专业的“秋去春回”)。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的界定
在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范围的认识上,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两方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学生只是客体;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方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还有的认为存在四方主体,即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是:“主体”在法律语言中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是“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就是指在该模式包含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按照这一概念或者标准去衡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所有的人(包括学校、企业、学生、政府及其他),就可以明确该模式下的主体了。
首先分析学校。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和地位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和企业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也要负责对订单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对企业的权利、义务由
其之间的协议约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由教育管理关系而生,所以学校在该模式中是当然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主体。
企业。由于该模式是校企高度合作的产物,企业在其中参与程度很深,按照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协议,不仅享有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权利,包括共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方式等,同时由于其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其主要负责实践性教学部分),且学生毕业后由其负责接收就业,又与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企业也是该模式的重要主体。
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时,学生的确是作为校企双方权利义务指向的一个客体,其不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但是,当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时,互相约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学生在学校既要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在企业实习时又要接受企业的教育管理,还享有在毕业时直接在企业就业的权利,无容置疑,学生也应该是该模式的主体。
政府。根据扬州市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的实践经验,政府在该模式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牵线搭桥的作用。由政府成立专门部门,整合一地区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各职业院校的就业机构和管理者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学校等多种形式,架起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桥梁,形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机制,推进“订单培养”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支持学校“订单培养”基础条件建设的作用。包括师资力量和实训基本建设。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在“订单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确实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体现在宏观上,是一种组织、引导和帮助作用,在具体的“订单培养”过程中,政府并不参与,不享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所以笔者认为它不是该模式的主体。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的内涵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种要素构成。法律关系是一种意志关系,其主要特征有: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所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作为一种具体的法律关系也必定是法律调整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在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该法律关系存在的时空条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的法律关系,学校、企业和学生是该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该法律关系的内容。最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关系集合体,它至少包含三对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和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每一对法律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比如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基于合同而形成的合作关系,而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除了教育管理关系外还有其他关系,所以难以对该法律关系集合体的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能笼统称为法律关系集合体。
为此,笔者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是指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关系集合体。这一集合体至少包含三对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
1、学校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对双方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约定,双方按照协议共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共同选拔和考核订单班学生,是一种基于合同而生的合作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
2、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学校在与企业制定培养计划后,就开始进入订单班的招生工作,学校进行宣传,学生自愿报名;然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选拔进入订单班学习,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所以,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就至少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订单班招生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学生基于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择优选拔,并在选拔后签订协议,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其招生结果完全是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其次是学生进入订单后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由于学校和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所以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
3、企业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企业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学生组成订单班时与企业签订协议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其次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形成的实习法律关系,由于其实习时间较长,并且领取一定报酬,所以学生与企业在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一直在学界有所争议,有的认为该法律关系也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笔者认为,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实习的特殊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民事教育合同法律关系在实习期间又带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一些因素,可视为准劳动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