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介休市市长与中小学校长贴心交流教育发展想法
介休市市长与中小学校长贴心交流教育发展想法
李凌/宋晓敏/王治国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这段时间,山西省介休市三中校长梁智正在参加介休市教育局举办的集中封闭培训。让他意想不到的是,8月12日,介休市市长王怀民居然出现在讲台上,给大家作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形势讲座。
“‘十二五’期间,介休市要实现跨越发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介休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王怀民对在座的141名中小学校长说,“所以,我要来和大家谈谈自己对教育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想法。”
暑期培训一般都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发起,组织一些专家进行授课。为何市长要来作讲座?王怀民告诉记者,和校长们心贴心地交流,是为了表明一个态度,表明党和政府关心和支持教育。
梁智说:“市长在百忙中亲自与我们中小学校长进行交流,我非常感动,而且通过听全市的战略部署,能够让自己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还告诉记者,此次培训提高了自己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己以后要争做教育家,做一名研究型校长。
据了解,此次培训的对象是介休市中小学校长、机关股室以上负责人,旨在强化校长队伍建设,提升办学理念。介休市委、市政府对此次培训高度重视,特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芦咏莉等4名教授作讲座。并且每天晚上安排校长们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共同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近年来,介休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政府办学责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去年仅教育投入就达3亿多元,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质量,均得到大的发展,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校长交流材料——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思考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思考
隆回县岩口镇中心小学
陈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隆回县岩口镇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陈勇,很高兴来到邵阳市教育学院参加此次中小学校长培训,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本人愚钝,资质尚浅,希望各位多多包涵,多多指教。下面我就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大家一起交流: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此语真实描绘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岗位分布的现状。农村教师待遇低,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农村中小学各学科科目开设不齐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学校的家长对农村教育不理解、不重视„„
这些因素都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居九龙与时俱进创办一流学校,献良策齐心协力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追求和梦想。那么,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呢?
一、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我有一次回老家,遇到了村里的亲人,大家都很友好的招呼,于是就寒暄了几句,当我问到她孙女今年在哪读书时,她回答道:“我家婧妹子今年高中毕业了,在长沙某大学读设计专业,我们要她当老师读师范,她硬是不肯哦!”,听了这话,我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我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的孩子,以及我教过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也大多不愿来到教师岗位。就我们学校而言,我校共有34位教师,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中男教师就我一个人,其余的都是女教师,因为近几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中,选聘上岗的绝大部分是女性教师,没有几个男性愿意进入教师队伍,有一年,我县公开招考老师,一名外县的刚刚毕业的男大学生,被招聘到我镇一所较偏远的小学教书,他信心满怀地租了一辆小车运来了被子、桶等生活用品,但当他来到村小学门口一看,校门都没进,掉头就走了„„同时,我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年轻的优秀教师一般没教几年就调走了,我校自2008年以来被选调进城的教师达8位,今年更是一次调走了5位教师。
这就反应了几个问题:
1、年轻人不愿考师范,不愿意当老师!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男大学生更加不愿意当老师,究其原因,大家都懂。
2、农村中小学留不住优秀青年教师,年轻一点的优秀一点的教师或者是有背景的教师都尖着脑袋往城里调,往县城周边调,真所谓:优秀教师考进城,亲情教师调进城,留下我们守边城,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农村中小学男女老师比例严重失衡,女性教师比例过大。这样的教师结构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为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所有的学生性格都趋于女性化,会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会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因此,要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以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力量;必须坚决废止从农村中小学选调年轻教师进城的举措;必须广开支教、送教下乡之路,把城镇年轻教师送到农村小学任教,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把他们好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经验带下去传上来,真正地把教育搞活、搞好;必须改观教师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使农村教师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农村办学条件大为改观,但音、体、美等课程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也有待加强。
音乐教师教语文,美术教师教数学„„许多艺体教师没有专职使用,所教科目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些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农村中小学昂贵的“摆设”。究其原因,一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些科目不是升学必考科目,被农村中小学视为“副科”,课表上的“音体美”往往变成现实中的“语数外”。二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有限,具备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师太少,一些村小根本没有配备音体美专业教师。三是农村教学点条件差,待遇低,留不住专业教师,以致个别专业教师在农村学校刚上几个月的课,便辞职下海,另谋职业。
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副科”的重视力度,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招聘专业艺体教师或对原有教师进行培训,让艺体教师在学校教师编制中达到应有比例。
三、教会学生做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每个教师任教前都要参加上岗培训,那么,家长将子女送进学校前,是不是也有必要去参加培训呢?我想,这个非常必要,特别是让一年级的家长参加培训,分年级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学会如何培养、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对孩子们以后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如何正确看待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等。各自的责任也要具体划分,如: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爱卫生、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等常识;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育孩子做一个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学生上下学路途安全;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安全的求学环境。近几年来,我校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们进行了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孩子,告诫他们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让家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我校实践,效果确实很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家校沟通,建立家长培训机制,形成家校合力,以净化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社会、学校和家庭明确各自的责任,“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以孩子的安全为中心,形成隆回大教育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吴川市优质教育普及行动,结合本市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积极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工程,落实各级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要求,探索创新了校长教师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模式,不断加强对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管理,切实发挥了城区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一批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
一是实行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该市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结为帮扶对子,改变以往将交流教师随机零散安排到山区薄弱学校的做法,将教师交流与名校孵化工作相结合,在结对学校之间开展团队式对口双向交流。一方面由一所或几所城区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教师去山区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成熟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学校,实现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由山区学校派出同等数量的校长和教师来城区学校任职任教,体验感受城区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为将来回到山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二是选派骨干教师。每年暑期,该市根据各校教师结构情况和交流轮岗范围,确定参加交流轮岗的学校,分配参加交流轮岗的人数,对各学校上报的交流轮岗人员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审查确定交流人员符合条件,没有患病、怀孕等特殊情况,要求城区下派的教师要由学校中层干部带队,安排骨干教师参加。2014年全市交流教师中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名师有47人,占交流总数的30%,保证了交流轮岗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实施。
三是加强交流管理考核。对交流轮岗工作的管理分为平时检查和考核。平时检查由分管领导带队,对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交流
轮岗人员进行查岗,对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交流轮岗学考核由市统一管理,每学年结束时统一进行,采取民主测评、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等形式,对交流人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派出学校不再重复进行考核。同时,该市要求各交流团队每月定期向上级汇报交流工作动态,通过《吴川市教育》期刊、《教育简报》、吴川市教育体育网等平台公布各交流团队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交流轮岗工作中的动态信息进行交流。这些措施切实调动了交流轮岗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了交流轮岗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据悉,吴川市的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从2011年9月起,每学年安排一期,每期安排30人左右,2012至2014三学年全区共安排城区和山区学校对口双向交流校长和教师58名。吴川市委书记、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多次亲山区慰问交流教师,指导工作。《中国教育报》《教师报》《吴川市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吴川市团队式交流工作进行了报道。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
“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现场观摩会学习体会
高村镇中心小学
张 顺
此行到重庆、成都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现场观摩会,聆听了9堂报告,参观了7所学校,接受了最新“教改”思想的洗礼,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新世纪的“课改”,感受了充分体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学校教育。“核心素养”、“关注差异”、“学生本位课程”、“课程群”“未来课堂”等新概念词语触动我们的教育神经。当我们的教改教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宫中徘徊时,这次参观学习真可谓是给了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的报告,犹如春风拂面,而又精辟入理。她娓娓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她带领教师团队课改的勇气和担当,让我们由衷佩服;她轻松驾驭教师团队的真诚和巧妙,让我们拍手叫绝。她告诉我们“教改不唯上,教改不唯名,教改只唯实”。“五大课程”、“课间没有铃声”、“弯月形的课桌”无不彰显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育人理念。刘校长用“六年影响一生”诠释了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作用,“教育即影响,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世界的相遇。”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以生为本”的体现。“没有谁愿意天天被教育”,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离得开“影响”,所以教育其实就应该是龚春燕院长说的“教育就是熏陶”。
龚春燕院长的报告精深博大,体现了精湛的专业素养。他深度解读了中央十八五中全会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教育要创新发展,教育要绿色发展,教育要开放发展,教育要协调发展,教育要共享发展。还介绍了十三五教育规划和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关于教改的信息。他指出了课程建设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指出了课程改革的路径:课程规划—课程核心—适合学生—学校文化。课程改革就是要由过去学科知识本位课程向学生发展本位课程转变。学生发展本位课程的课程观是:
1、学生不是课程和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教学的主人;
2、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发展本位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的,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龚院长从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功能、价值取向作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外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估体系,如PISA评估体系对关键能力的评估:
1、学习与创新的素养;
2、数字化素养;
3、职业与生活的技能;
4、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听了这个报告,我怀疑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多少未来眼光,我们培养的孩子能不能顺应二十一世纪的需求。
走进谢家湾小学,首先感受到的是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育人理念,着实体现了“以生为本”教育工作出发点。顾老题写的校训“六年影响一生”和校名,字体灵动潇洒。谢家湾小学的主题文化包涵行为文化、价值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无不体现着这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墙上展示着谢家湾小学丰富多彩的活动,朵朵合唱团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2011年朵朵合唱团与宋祖英同台演出。他们组建了多个学生社团,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同时为培养学生特长搭建了平台,有舞蹈队、管乐团、书画社、田径队、民乐团、棋社、机器人俱乐部等,都以“朵朵”冠名。看到这些,不由得你不相信这里的孩子真得能像梅花一样朵朵盛开,争妍斗艳。
今天是周一,我们来到谢家湾小学,正赶上他们的升旗仪式。教师统一着装,师生劲头十足,先是升国旗,出旗、奏乐、齐唱国歌,再升校旗,出旗、奏乐、齐唱校歌,嘹亮动听的歌声在校园里荡漾。接着值周教师总结2016年春季“精彩体育节,快乐中国梦”体育节活动,表彰了优秀运动员和团体。最后值周教师通报了上周“文化礼仪卫士”的巡察情况,并对优秀中队进行表彰。我们还参观了谢家湾小学的社团活动室,社团活动室里展示了学生作品和成果。
之后,我们跨过一条公路,来到了华润谢家湾小学,据了解这是一所私立学校。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谢家湾小学的拓展版。这里的硬件条件更加优越,谢家湾小学的创新教育模式在这里得以成功复制并升级。这里的老师热情主动地参加教改,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十分突出。老师的工作态度不是常见的“要我做好”,而是“我要做更好”。只有教师敬畏自己的职业,才会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谢家湾小学最吸引眼球的是“小梅花课程”,刘校长带领她的团队大胆创新,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高度融合,整合成“五大课程”,分别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子课程中有语文漫道、科学探秘、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等。“小梅花课程”体现了“一切有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一切有目的的影响都是教育”的课程视野。“小梅花课程体系”的特质:
1、课程内容的整合;
2、课程时间的整合;
3、课程要素的整合;
4、课程主体的整合。各大课程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核心素养目标。我们认真聆听了谢家湾小学五位课改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大课程的核心理念、课改历程和实践操作,这样大力度的课改真让人震撼。
4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了珊瑚实验小学,学校正在开展“春季运动会暨创意嘉年华”活动。我们参观了他们科技创意馆和体育专项训练基地。科技创意馆内师生们正在全身心投入地做各种科学制作,主持人——一位男学生,大大方方、有条有理地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制作小组的活动开展和作品成果。体育专项训练基地在一个风景优美,充满童趣的山地公园里,这里有风车、有气象站,还有各种奇花异木。珊瑚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珊瑚最红”是学校办学的底色。“红”的内涵:风气最纯正、教师最优秀、学校最出色。“孩子最亲”是学校的办学亮色。“亲”的内涵:最愿关爱孩子、最会亲近孩子、最能发展孩子“,亲近孩子最核心的是亲近孩子的需要,具体指“亲其身体、亲其情感、亲其思维”,是终目的是实现孩子的“快乐成长”。他们的育人理念是“教育,从亲近孩子开始。”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善于学习、趣于生活、勇于创造、亲于做人”。学校以育人目标为中心,分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善于学习”分为学习兴趣、方法、习惯、能力四个方面;“趣于生活”分为热爱生活、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学会审美四个方面;“勇于创造”分为有好奇心、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实践四个方面;“亲于做人”分为国家认同、责任意识、善于合作、诚实守信四个方面。珊瑚小学的亲亲教育主要体现在“亲亲校园、亲亲课堂、亲亲课程、亲亲德育、亲亲教师团队”。珊瑚小学在落实国家课程校本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课程体系,做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本质化、文化化、学材化、本土化、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站在人和街小学校门口,前面是人字形校门拱顶,左下方刻着校名的方台上伫立着一方石印,石印上刻着篆书体的“人和”二字,红底白字,分外显眼。校门右墙上镶嵌着人和小学标志。校门大气而且寓文化于建筑中。据肖方明校长介绍,学校的主体教学楼是“H”形的,正是“和”字拼音的大写打头字母。学校创办于1943年,2009年重建学校时,就已经全面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2013年9月,学校与瑞安集团合作,在“重庆新天地”开办了“重庆天地人和街小学”。这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学校。
走进校门,左边摆列着100个不同字体的“和”字,体现了学校的主题文化——“和”文化。右边是校树——黄葛树。当时,操场上热闹非凡,原来他们正在分年级组开运动会。
三、四年级学生正在露天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比赛。我们随着讲解员边走边听边看,文化墙上展示着人和街小学的校歌——《两条江在身边》、《天地人和赋》、办学格局和学校吉祥物清风白鹤的介绍等。人和街小学以“人和为魂,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两江融聚,人和教育”为主题文化。他们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和衷共济”,营造了“居儒典雅、身正学高”的教师文化和“品德高尚、睿智灵动、强体健魄、尚美惟新”的学生文化。通往校史馆和“化龙居谷”的两条小路中间的一片空地上,摆着四方形石板座垫和古时的书案,背景是石刻竹简,这是“杏坛讲学”——孔子讲堂,但是这里没有孔子像,这是为什么呢?肖校长风趣得解答:孔子去新校区讲学了,今天不在家。其实寓意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像孔子一样德修大道,学有大成,然后就可以在这里讲学。
沿着通往“化龙居谷”的小路前行,小路右边是绿化带,左边围墙下的空地,修整成一畦畦的菜地,种着大葱、土豆、油菜等农作物。这里是种植园。走完小路,就来到了“化龙居谷”——其实是一个地下体育中心,一个宽敞明亮的运动场,低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开运动会。
出来就到了校史馆、和人教育博物馆和两江艺术长廊。校史馆规模很大,足有一个篮球场大,展示着学校从1943年到2013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每十年为节点展示了不同年代的办学成果,地面拼出了长江的地图图形。人和教育博物馆里有文字博物馆等。两江艺术长廊展示着师生书画、雕刻、手工制作等作品,展馆中摆放着一条条正欲扬帆远航的木船,木船里摆放着作品和证书,墙根下摆放着纯天然的长江石。校园内建筑和谐优美,文韵浓厚,“人和秦韵”、“鹤唳惊涛”、“化龙居谷”、“杏坛讲学”、“两江融聚”、“硕果盈香”、“竹篁箐露”、“红岩朱窗”构成了人和街小学的“人和八景”。
人和街小学注重学生德育创新,学校组织一年级学生入队仪式在附近的红岩馆进行,让学生从小接受真切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年级段到不同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二年级到解放碑,三年级到白公馆,四年级到渣滓洞,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不断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
人和街小学围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人和特质少年”的育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建立了“人和六质课程群”,分别为和德课程群、和健课程群、和雅课程群、和理课程群、和美课程群、和融课程群,创新构建了“和声课堂”。人和街小学提出的“人和特质”即“和德、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而相应的六大素养则主要通过六大课程群来培养,六大素养分别为:道德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际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和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育人体系和文化体系。
4月21日上午,我们慕名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旁的草堂小学。校门边的杜甫雕像、墙上刻着的杜甫诗歌,让我们一到校门口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草堂小学的校徽、印章、校训都充满着诗意,学校的校训是“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校徽的寓意是“人文草小”,诗的解释是“人谓浣花好,文宗百代高。草堂留圣迹,小学传大道”。家长寄语也是一首诗:学子与杜邻,应有诗圣品。才能上一层,配谓小学子。校园地面的石板、走廊的墙壁、教室、办公室、展览室、台阶、石雕……诗歌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几座茅屋、一条茅屋走廊巧妙地点缀在校园里,不正与草堂一脉相传吗?这就是草堂小学的诗意校园。
草堂课程也是诗意课程。草堂课程的建设理念是“自然生长,固化整合”。他们用“课堂+诗歌”的模式展开课改,如数学诗歌课、音乐诗歌课等,还设计了周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按年级梯度发展安排国学课程,学习模式多样化,有读、演、写、论;设计了月课——二十四节气的表演、国旗下讲话、童话表演、《仰止》诗歌教育联盟、草堂现场诗歌活动等;设计了年课——诗歌闪读活动、正月初七的杜甫祭祀活动、诗歌原创比赛、蜀绣课程等。
草堂小学让学校文化和草堂课程长成了一棵诗意的“大树”。4月21日下午,我们参观了成华小学。一进校门就看见六个金色大字“爱相伴,美相随”,这是成华小学的校训。他们的办学理念是“美浸生活,美润人生”,办学目标是“办一所用科学启迪智慧,用情感润泽心灵,用艺术陶冶情操的小学”。成华小学的学校主题文化就是“美”,校门口有一个充满创意的“美”字。校歌是《美韵校园》。学校门厅的左边是一个中国结,中间一个大大的“美”字,背景是各种书体的“美”字;门厅右边有一个石刻浮雕的“美”字,周围的字和中间的“美”字构成各种美的内涵。往前面是高大的“华夏门”和造型优美的“华夏第一龙”,寓意是雕塑借鉴“华夏第一龙”的造型,正是“成”字拼音的首写字母“C”。右侧通向操场的朱红色繁体“华”字造型门,即“华夏第一门”,与校园入口处的“成长门”遥相呼应,包含“成华”二字。
成华小学的尚美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倡导的是尚美意识、尚美能力、尚美行动。尚美课程的基本框架由尚美基础课程、尚美主题课程、尚美空间课程组成。学校开展了众多的社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华小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精细化管理,用宿强校长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流程统一,方法统一,目标统一。成华小学的课堂是活泼的,也是规范的。学生的上下课礼仪,课前准备都很规范的。那堂彝族漆器手工制作课,上得非常生动,不但让学生动手动脑,拓展了视野,也让我们大开眼界,校本课程是大有作为的。
4月2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绿意盎然的棕北小学。棕北小学的校训是“博文守礼”,学校的育人理念是“绿意浸心,七彩化德”,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绿色教育,未来课堂”,学校的育人标是“培养智慧灵动的现代儿童”。学校的主题文化是“绿”,棕北小学内的绿色走廊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绿”文化:绿之源、绿之润、绿之德、绿之修、绿之行、绿之踪、绿之师、绿之课,绿理念、绿未来。学校到处彰显着绿色的生态文化,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电子屏人像签到机、走廊上的3D成像投影机、公共电子阅读系统……都在诠释着棕北小学对绿色的崇尚和理解。特别让人震撼的是棕北小的未来教育体验中心——一个像太空仓似的教室。正前方弧形的超宽电子显示屏,教室四周的显示屏上可即时呈现师生上课的情景,全方位的摄像机轻松地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堂从未看过的课堂——“私人订制”,小创客的非凡表现,让我们惊讶不已!这堂课由四位老师分工协作完成,分别是主讲、主持、理论点评、操作点评,是棕北小学的4112教研小组成员。林家锐校长构建了“六大课程”助推未来创客的培养,他说,好的课程就是学生的高速跑道。“六大课程”分别是开发科学创新实验课程、开展创客社团课程、研发艺术拓展课程、引进“未来科学家”课程、开展家庭创客工作坊、策划绿色产品推介会。“六大课程”的育人理念是动手、宽容、无畏、求知、开放、协作、敏捷。林家锐校长说:“未来虽遥不可及,但可以大胆去猜想,勇于去挑战,努力去实践,我相信在未来学校的建设道路上遇见未来的教育!”
这次西南之行,真是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七所名校主题鲜明的学校文化、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超前创新的课程改革,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第五篇: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校长 信息素养 教育技术领导力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质性的量化关联分析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了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2.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关系分析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我们发现,村镇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普遍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而县市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这是因为县市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乡镇经济水平,处于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人会高于乡镇地区学校,而且县市里的学校在建设上受当地政府关注的程度要高于乡镇地区。受这些因素影响,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产生了县市地区的校长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的现象。而乡镇地区的中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就完全依靠校长,因此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往往要高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间呈现出趋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从教师问卷的数据图中我们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与乡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类似于校长问卷。总结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地区横向对比数据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之间有相对的趋同关系。即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