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江县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平江县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1年上半年,全县各级紧盯“基础先行、工业主导、旅游活县、产业富民,打造实力平江,建设魅力家园.”这一工作目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县经济承继去年发展惯性,继续呈现向上攀升态势。预计全县生产总值61.58亿元,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10.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29.1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21.85亿元,增长11%。
一、经济运行趋势
(一)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力度,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经济出现了新的气象。2011年我县春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早稻453153亩,比去年增长6.7%;油菜194600亩,比去年增长7.8%;玉米面积57880.59亩,比去年增长13.49%;大豆30153亩,其它杂粮62000亩.一是粮价上涨刺激农民种粮。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中央最低保护价上提,促进了粮食生产。今年早稻价格达到138元/50㎏,油菜籽价格达到2.8元/斤,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48元/50㎏、0.8元/斤。二是高产竞赛引导农民种粮.自2008年以来我县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竞赛,根据各乡镇情况分别开展万亩、千亩、百亩高产竞赛,自2009年以来分别承担农业部油菜、水稻、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获高产,提高种粮效益。
(二)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完成工业80亿元,增长49%。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园区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平台增效。上半年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新修了贯通汽车产业园的迎宾路,升级改造了平伍公路园区段,新建了寺前工业路和颜家铺路延伸线,平整土地1800亩,完成土地储备1000亩,平江工业园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和湖南最受公众关注产业园区。目前,工业园“一园三区”发展格局日益清晰,伍市工业区将有望成为长株潭机械制造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轻工业基地;寺前食品工业小区基本形成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入园企业达15家;依托通平高速筹建的天岳工业区,目标定位为高新产业园,现基本完成规划。平江工业园入园企业总数达66家,预计今年创税可突破4000万元。二是规模企业迅速壮大。一方面表现为骨干企业稳步发展。元至6月,机电轻工产业完成总产值15.6亿元,食品产业完成总产值19.4亿元,矿产建材产业完成总产值40亿元,几大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表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增长。预计新增9家企业,分别是湖南坤宇天德机械有限公司、湖南坤宇油缸制造有限公司、湖南方正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恒基粉末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银桥化工有限公司、平江县官滩欣田建材有限公司、平江县长盛铜器工艺品有限公司、泽丰水泥厂、大洲石煤矿,预计半年工业总产值为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将为我县工业总产值增长作出较大贡献。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87亿元,增长54.74%,其中城镇投资21.72亿元,增长71.55%。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以下特点:一是大型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投资11亿元的平江工业园福坤科技产业园汽车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累计完成3000万元,投资1.44亿元的湖南玉峰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特色休闲食品项目全面动工,投资1.1亿元的湖南省旺辉天岳食品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豆制品产业化开发项目。二是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预计全县工业性投资达154737万元,占整个投资59.8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51153万元,占整个工业投资的97.68%。三是房地产投资火爆。受首家大道和富康大道建设居民拆迁、农民进城日趋增多等因素影响,县城居民住房需求量增加,房地产投资越来越火热。其中正在动工的福星香缇轩小区建设投资达16400万元。
(四)消费市场持续攀升。预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21.2%,其中县城零售额12.58亿元,增长22.6%,农村零售额1.92亿元,增长16.5%.一是高档消费品购买率增加。据调查数据显示,居民购买小车、电脑的日趋增多。元至五月,昌进、众通、华安、平驰、腾达等几家汽贸公司共销售汽车481台。二是餐饮住宿业火爆。据统计,上半年全县餐饮住宿新开业可达32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8户;限上餐饮住宿营业额可达28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三是娱乐消费增加。近年来,由于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外来人员也日趋增多,同时也拉动了保健、卡拉OK、夜食等娱乐消费经济的增长。
1-5月,我县限上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是764.5万元,同比增长16.5%,娱乐业营业收入是706.6万元,同比增长4.6%.(五)财政金融运行稳健。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至五月份止财政收入完成21555万元,为预算的5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337万元,为预算的58.9%。从征管部门看,国税局完成5336万元,为预算的35.6%;地税局完成6735万元,为预算的45.3%.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至五月底,各项存款余额925204万元,比年初净增9749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47233万元,比年初净增1913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全县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够顺畅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一)农业工作难点尚未突破。通平高速、106道沿线乡镇水系破坏严重,部分乡镇部分村灌溉水系受损大,水利设施老化。同时农资涨价,生产成本增加,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劳动力外出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
(二)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
1.工业企业遭遇用工荒.今年四月,县统计局业务人员下乡镇进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在“老板镇”三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市镇的主导产业是食品加工业,走访的三家企业分别是“辉红食品厂”、“献忠食品厂”“长中长食品厂”,老板们着急的不是原料和销路而是请不到工人,辉红食品厂的老板一脸愁容地反映,用客车早晚接送工人,每天伙食由工人自己点菜,新建住宿楼,每月保底工资1000元,但还是留不住工人。究其原因:
(1)三市镇是平江的茶叶产区,一般的人家都有产茶,如果帮忙摘茶,一天搞个200来元都随便可以做到,相对来说,在食品厂做大半年差不多摘茶两个月的工钱,所以大部分的农民都情愿摘茶。
(2)相隔不远的浏阳也是工业发达区,新建的工厂在去年年终返乡的时候都接到了浏阳那边新厂预付的200元工资款,所以原来的老工人也被拉了一半过去浏阳。造成目前这个用工荒现象,现在食品企业老板们正在大力对外招工,以解燃眉之急。
2.技术含量低,高科技企业少。全县工业是以粗加工、初级产品生产和资源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管理落后,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管理水平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3.进入夏季,出现用电荒,基本上所有的乡镇都会不定期的停电,大大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特别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如果原材料进入了机器,只要中途停电,所有材料全部作废.(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单一。目前我县投资形势中,工业投资占主要地位。农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工业投资主要集中于重点项目投资。全县共有重点投资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亿元。投资的全面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点工程项目的全面启动,如果后续重点项目不跟进,投资增长的趋势将难以保持,并将影响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优化重点项目
投资环境,加大协调力度,全面启动重点项目投资,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下段工作建议
下段工作要紧紧围绕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具体来说,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种植业要认真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等政策。二是认真按照“一县一品”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规划。重点抓好优质稻基地、油茶、烤烟、牲猪和特色养殖等基地建设。三是抓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实行规划引导、分类指导;成立生产经营服务机构,专门负责为农民或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加强防范意识,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水利建设,确保上型号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及早储备旱、涝物资,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准备。
(二)全力培育两个百亿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以华龙面业、玉峰实业、旺辉食品、翔宇食品为龙头,壮大一批食品企业,打造产值过100亿元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天一科技、坤宇重工、澳瑞凯、南岭民爆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机电轻工产业集群;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力度,把黄金
冶炼、好食工贸等5个企业打造成年产值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以金寿制药、中南黄金、彩星体育等企业为重点,培育2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重点企业。进一步突出园区引领。做优伍市工业区,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加快扩园满园步伐;做热寺前工业小区,打造成食品研发、产品设计、包装、标准化生产产业链条完善的特色食品工业小区;做新天岳工业区,投资2亿元,完成1平方公里土地“四通一平”,储备土地500亩,高门槛引进以电子信息、生物环保为主的战略新兴企业;加快推进福坤汽车产业园首期五个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引进机械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促进项目组团发展;积极引进与民爆产业相配套的军工结合企业和以应用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企业,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园。
(三)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储蓄大幅增加,购买力不断增强,但消费市场相对还不够热,需求拉动作用不够明显。要进一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消费市场,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第二篇: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010178210贸二袁琛琛
学习完第二阶段课堂《形势与政策》之后,通过寒假的查询资料和总结,对我国现今经济形势与政策进行了预测和总结。
分析过去2011
去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进入常规增长轨道。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但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所以,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近几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各项大型工程进入规划建设。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展望未来2012
新年伊始,世界银行在展望全球经济形势时认为2012年“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回落,四个季度分别为9.7%、9.5%、9.1%和8.9%。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外不少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似乎多了起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增速:尽管放缓但仍领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去年我国经济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中,GDP增速达到9.2%。
谈到GDP增速的逐季放缓问题时,要正确分析和认识,2011年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上,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与去年初确定的全年8%左右的增长目标以及“十二五”7%左右的增长目标相比,去年的速度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去年我国GDP的增速保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横向比较,综合有关国际组织的预测,去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在3%左右,中国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到三倍,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行列中,仍然名列前茅。质量:效益较好且民生改善
从经济效益看,虽然2011年GDP增幅在回落,但财政收入、企业利润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集体企业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3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6%,私营企业增长46%。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从结构调整看,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同比增长了21.3%,粮食产量实现了可喜的‘八连增’。”
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据工信部公布的数字,去年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作为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向各省下达的2011年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良好,公告的2255个企业落后生产线基本已经关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了16.5%,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3.9%的增速。
“应该看到,民生事业发展,是2011年的最大亮点。”李朴民说,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创历史新高,达到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36%;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如期开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重大进展。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目前我国新农保试点正在加快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迅速推进,到2011年底,已有超过3.6亿人参保,超过1亿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基本养老金。今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望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将基本建成。
预期:形势复杂但充满信心
谈到2012年,李朴民表示很有信心:“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今年尽管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在多种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他认为信心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二是来自中国内需潜力巨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然处在较快发展阶段。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这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同时,也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释放出更大活力。
“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将会处在较快增长的区间。”但李朴民也提醒到,虽然有诸多有利条件,今年我们仍将面临一些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情况,国民经济要实现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还需要持续不断努力。
他说,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又面临着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的新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毫无疑问会影响我国外需的稳定增长。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例如,农业继续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一些“两高”行业扩张仍然偏快,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但只要我们利用好有利条件,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将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篇: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京发布了其最新的2013年秋季报告。报告指出,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报告建议加快在全国推行房产税,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报告认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惟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增强后劲,逐步实现市场化导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篇:薛城区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薛城区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围绕加快城市转型工作目标,科学谋划,开拓奋进,经济社会运行平稳。预计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其中一产增加值6亿元,增长2.6%,二产增加值74亿元,增长10%,三产增加值25亿元,增长11%。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增速逐月攀升。2-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89%、10.6%、10.84%和10.91%,除2月份增速偏低,3、4、5三个月增速均在10%以上且呈逐月攀升势头;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增速都呈逐月攀升态势。预计1—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增加值101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10.93%、13%、14%。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年初,列入区政府工作报告的108个项目,目前已完工、试生产或投入使用的共11项、占项目总数的10.2%,超计划进度完成的24项、占项目总数的22.2%,按计划进度推进的64项、占项目总数的53.8%。鲁南装备研发制造工业园、石头造纸、东大锅炉、燕山路回迁工程等一批社会关注的大项目,正超进度推进。预计上半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增长47.4%。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区坚持将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载体、引业态,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壮大产业规模,取得明显成效。预计上半年,全区服务业投资完成29.6亿元, 同比增长4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15%;服务业税收完成2.24亿元,同比增长40%。
(四)对外贸易逆势提速,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上半年,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总额24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有了提高。目前我区骨干出口品种由去年的4种上升到6种,化工、五金、机电、纸质、服装等产品出口额均大幅上升。出口骨干企业中,远通纸业由原来普通白板纸,研发出高档涂布白板纸、牛皮卡纸,奥瑟亚化工去年以出口沥青为主,今年计划增加出口炭黑油。
(五)财税收入大幅增加。预计上半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3%。国、地税实现全部税收收入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4倍;其中,第三产业完成税收2.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六)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发展势头强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兴办“农家乐”等项目,农业增长效果明显;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措施,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农民增收幅度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二是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加快。通过技改、扩建等措施,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煤炭产业组建了安阳矿业公司,对光裕、新桥煤矿实施技改,煤炭总产能提升到300万吨;造纸产业破产重组原华众纸业,壮大德容、海象、运河纸业规模,造纸总产能提升到60万吨。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了精细化工园、邹坞陶庄煤化工聚集区、浙江产业园,实施海化煤业“退城进园”,培植了埃新斯、奥瑟亚、东阳能源等煤化工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三是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重要力量。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投资结构逐年优化,三产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32.4%提高到2011年的44.8%,投资重心逐步转向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及城南新区建设,奚仲健身园、集中供热等一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品位。一大批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业态落户薛城。
二、存在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还比较大,困难还很多。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增长动力不足,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需求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尽管我区GDP增幅高于全国、与全市基本持平,但与年初制定的增长12%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原油、煤炭、电力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资金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另外,随着
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汽车、家电等消费刺激政策相继取消,对相关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一定程度下滑。1—4月份,全区纳税前20强企业中,有联创实业、海化煤化工、圣火煤化工、远通纸业等近13家企业纳税额出现负增长,下滑幅度较大。预计上半年,仍将会有10余家企业纳税额呈大幅下降趋势。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全区尚没有一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过千万元的也仅有10家,多数还是煤矿或与煤矿相关的企业,真正的制造业、服务业纳税大户较少,这表明我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仍旧过高,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
(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预计上半年,我区三次产业比为5.7:70.5:23.8,三产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产大部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二产结构日趋合理,但资源型产业比重仍较高;三产还处于打基础阶段,多数项目正在建设,尚未形成效益。从经济结构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区出口总额不到2000万美元,对经济拉动力较小;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30%,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做大经济总量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大力推进一三产联动,多种形式促农增收。二是大力推进工业转型振兴。一方面,加强与发改、经信等部门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现有企业特别是纳税过百万元重点企业,加大监测、协调、服务力度,逐个企业、产业进行调研、分析,掌握真实情况,查摆问题根源,迅速制定、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扭转下滑势头。另一方面,为企业技改工作提供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增加技改投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化我区工业经济结构的推动力;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产业等高新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三区合一”契机,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商业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以城建和棚户区改造促城市业态发展,提高城市化率,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发展。
(二)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增强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载体。一是抓好在建项目,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监测和服务力度,确保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实现效益。二是落实拟建项目。加强与投资方的联系,协调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争取尽快落地。
(三)努力做好统计服务工作
一是强化“双基”,切实抓好统计队伍建设。充分借助正在开展的“六讲六提高”主题教育,提升基层统计队伍素质及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与服务业、工商等部门协作,加快二、三产剥离进度,进一步加强我区范围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
第五篇: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一、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56.6,2010年4月为55.7,到2010年11月降为55.2,到2011年3月又回到53.4,4月为52.9,5月到52,6月下降到50.9。PMI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2010年6月走出最低点2398.37点,到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2800点左右,2011年2—4月份保持在2900点左右,5月跌落到2743.47点。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2800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2011年1月份的3672亿千瓦时,经2月份的3101亿千瓦时,到3月份的3830亿千瓦时,4月份又降到3664亿千瓦时,5月份同比上升12.1%,为3775亿千瓦时。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2010年的总体水平3500亿千瓦时。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100—104点区间。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二、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
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根据我个人2008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GDP与PPI、CPI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M1增速自2009年8月超过M2,到2010年1月达到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2011年,低于M2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1月13.6%、2月14.5%、3月15%、4月12.9%、5月15.1%。M2增速则从2009年9月达到最高点的29.31%,降到M1以下,到2010年7月下降到最低点17.5%,8月回升到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2010年12月的21.2%,开始下降到2011年1月的17.2%、2月的15.7%、3月的16.6%、4月的15.3%。通过对照M1和M2增速与GDP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