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

时间:2019-05-12 08: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

第一篇: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

《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

《物业管理条例》已由国务院公布,将于9月1日起施行。它的公布和施行,对维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业管理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使条例充分反映民意,体现群众意愿,真正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曾于2002年10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了条例草案全文,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征求意见期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共收到直接寄送的意见386份和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汇总的地方意见,共计近4000条。一些主要的新闻媒体、网站还组织了专题讨论。这些意见使政府更加全面地了解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广大业主的要求,通过研究和吸收其中的一些意见,不仅增强了条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立法质量,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行政法规的认同感,为行政法规的实施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定政策、作决策都应当而且必须反映多数人的意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以来,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一直把充分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这次公开征求意见,对确保我们的立法更加贴近实际、广泛集中民智、符合客观规律,对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动员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这一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有益实践。这对进一步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条例体现了发展为重、平衡利益、保护弱者的原则;通过保护公民财产权利,尊重公民行使其财产权利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形式,来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妥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政府管理和社会自律的关系;对业主的权利和义务,业主大会的组成、职责、运作等作了规定,规范了前期物业管理,调整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业管理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条例的制定过程,表明我国政府在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文明的决心和信心。各部门、各地方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条例,保护人民群众的住房消费权益,促进住宅建设的发展,为有效地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篇:人民日报社论

以人为本再造家园 科学重建开创未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距离“5·12”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震灾,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经过三年重建,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后重建,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地震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如今,昔日支离破碎的地震废墟上,不仅矗立起一座座新楼、新村和新城,更矗立起灾区人民的信心、力量和精神。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

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组织。恢复重建工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从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订恢复重建法规政策、筹措上万亿元的重建资金,到动员全国各地的力量、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快速推进4万多个重建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领导,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合力支持推进灾区恢复重建。汶川灾后重建采取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举措。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首创。19个对口援建省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35万援建大军用汗水和心血为灾区恢复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遍布城乡的施工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抢运物资、修桥铺路的征途上,有无数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身影;在募集重建资金、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中,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心理抚慰、扶危济困的队伍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工作者。波澜壮阔的重建热潮中,汇聚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大爱。

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基层党组织旗帜不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震后的灾区人民,抖落了灰尘,掩埋好亲人,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投身于家园的恢复重建中。如今那美丽的新家园里,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贡献和爱心,更展示着灾区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年恢复重建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年恢复重建再次彰显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民生重于泰山。三年恢复重建发扬了中华民族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这些政治优势和精神传统,不畏艰难,改革创新,我们就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灾难考验我们,奋斗开创未来。我们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但也要清醒看到,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全面提升灾区发展水平,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集锦2014最新(8)[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发扬民主优势 激活改革动力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主题,聚焦国计民生热点难点,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如期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团结民主的大会,也是一次务实简朴的大会。会议期间,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看望了出席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与大家共商国是。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认真履职,听取审议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9天的会期中,政协委员珍视民主权利、珍惜发言机会,敢抓真问题、善提好建议,展示出高度负责的履职态度和良好的履职能力。

民主才有活力,包容才更自信。这次盛会贯彻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要求,以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切实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委员们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用真知灼见激发共鸣、凝聚共识,不断唱响两会好声音。社会各界普遍反映,本次政协会议既民主开放、团结和谐,又求真务实、清新节

俭,振奋了全社会的精气神,更加坚定了人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促改革的信心。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政协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人民政协加快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依托人民政协所独有的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最大限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人民政协必定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矛盾、风险、挑战与机遇并存。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人民政协承担着助力改革发展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行职能,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协商实践,提高议政建言质量、提升自身履职能力,人民政协就一定会为深化改革集聚更丰厚的智力资源,迸发出更蓬勃的创新活力。

即将迎来65周年华诞的人民政协,书写了光荣的历史,肩负着开启新程的重任。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相信,进一步发扬民主优势,激活改革动力,人民政协必将团结起更多的人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13日 01 版)

第四篇:人民日报申论社论(一)

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2010年12月23日00:00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

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

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好成绩,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过去的5年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就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何开局、怎样起步,关系到未来5年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切实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研究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防止借“十二五”开局搞指标层层加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攀比速度,搞重复建设、粗放发展。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争取农业好收成。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健全水利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人民日报社论:欢聚 分享 共赢

今天,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又迎来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继第十六届亚运会之后,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大幕。来自亚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展开友好激烈的竞赛,展示自强不息的风采,与关注他们的亚洲人民一起,共同实践“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亚残运会理念。当亚残运会的圣火熊熊燃起,精神力量与生命价值交相辉映,人文关怀与社会大爱将书写新的华章。

广州亚残运会是展现“文明亚运”理念和残健共融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残疾人社会参与度的重要平台,是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窗口。举办亚残运会,实践“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必将推进亚洲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加深亚洲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文明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有特殊困难,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亚残运会的赛场,将展现残疾人运动员无惧磨难,乐观向前的生活态度。命运虽然没有赋予他们健全的躯体,但他们在赛场上用顽强拼搏与不屈意志书写完整的“人”字,用饱满的灵魂诠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他们直面残缺、超越自我的奋斗故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同时,亚残运会也是推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赛场内外的无障碍设施,志愿者与观众的帮助与鼓励,让爱心向四面八方播撒,使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我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把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持续进步,“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亚残运的筹办与举办,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前进足迹,让承载人类梦想的希望之舟,又一次扬帆起航。

“爱心满花城”,亚残运会的举办,有力助推了广州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从“城市无障碍”到“心灵无障碍”,一座撒满阳光与微笑,崇尚奉献与友爱精神的广州,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活力激荡赛场,暖流滋润心田,在爱心中彰显生命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残疾人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期待爱与希望让生活更加美好。

祝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

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今年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特别是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共同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12月7日,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面总结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表彰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必将激励和鼓舞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不断前行。

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重大的检验。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砥砺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展现了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崇高品格,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危难时刻非凡的领导驾驭能力。

风雨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从“要把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到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从国旗再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而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迅速推进,“人”成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理念历经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而不断升华,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

风雨见证的,是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力、协调有序;广大军民合理应对、科学救援。从完善应急体系,到第一时间救援,再到形成合力应对、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又井然有序。只有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支撑下,大灾之年才能书写大发展的奇迹,机遇面前才能书写无愧于历史的篇章。

风雨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这种风雨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灾难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第五篇:5月份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最伟大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2010年05月0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光辉节日,是广大劳动者感受创造喜悦、分享劳动荣光的神圣时刻。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美好的祝愿,向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热情赞 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高度评价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代表的亿万劳动群众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 贡献,号召全社会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劳 动群众的尊重和关怀,极大地鼓舞亿万劳动者肩负光荣责任、焕发劳动激情、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力量。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长期 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洪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同全国各 族人民一道用勤劳的双手共同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画卷,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时代篇章。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 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

人民推动历史,劳动创造伟业。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经济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 军。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充分发挥劳动者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 各自的岗位上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科学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自主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发展质量和效益才会不断提高。

“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重视在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等各方面体现对劳动者的关怀。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全体人民热爱劳动、勤奋劳动,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 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把“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理念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 系的始终,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增加劳动者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 量,不断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历史长河中,无论环境条件怎样变化,劳动作 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源泉都不会变;无论思想观念怎样变化,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基本价值观念都不能变。奏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我们一定能凝聚起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的光荣与梦想。

人民日报社论: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0年05月21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 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 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疆是伟大 祖国的一块宝地,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 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对新疆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疆发展和稳定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 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 变,各族群众得到巨大实惠,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疆的各项事业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巨大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 方面的原因,新疆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正确把握新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疆工作的自觉 性、紧迫性、主动性。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 久安的迫切要求。

做好新疆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 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 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 的历史性机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的决 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把人心和力量更好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 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推动高起 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全局。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把提高各族人民 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疆,归根到底要靠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地凝聚民 心、民智、民力,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 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公共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办好老百姓所思所 盼的事,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长期共同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族 人民,早已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关系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任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不变的 主题,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是正确的选择,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全面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民族坚 持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有强大的动力。

加快建设繁荣富强、和谐 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可靠保障,有全国各 族人民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2010年05月27日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就落实《国家中长 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 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意义,对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落实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就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 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强调了发展人才事业、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关心和爱护 人才提出了重要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对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高度重 视,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 聚了宏大人才队伍,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尤其是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才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才 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效能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些都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清醒地 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 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走 人才强国之路,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只有进一步形成育 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 围,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 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扩大人 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历史使命催人奋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随着人才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大大改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亿万人才大军,有信心有能力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 业新局面。

下载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人民日报》社论:规范物业管理的法律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社论学习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学习资料人民日报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肩负的崇高使命,胜利闭幕。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

    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心得范文

    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的召开,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样的重要时刻,......

    人民日报2011年元旦社论

    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元旦献词《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0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

    人民日报社论:三严三实

    人民日报“三严三实”社论 ‚三严三实‛是我们党固本培元的良方 ‚三严三实‛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价值观念的精炼表述、哲学思想的大众表达、文化理念的经典阐释。......

    人民日报10月1日社论5则范文

    人民日报10月1日社论: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

    人民日报社论:欢聚 分享 共赢[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欢聚 分享 共赢 ——热烈祝贺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 2010年12月12日03:4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今天,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又迎来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继......

    人民日报历年元旦社论标题总汇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总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人民日报》在每年元旦都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元旦社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 人民网北京12月14日电 人民日报12月15日将刊发社论:稳中求进开新局,全文如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