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工智能 2012年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人工智能基础》考研考试
一、命题原则:
1、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结论、基本计算)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各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
3、难易适度,难中易比例:容易:30%,中等:40%,偏难20%,难:10%。
4、考试知识点覆盖率达80%以上。
二、题型、分值及考试时间:
1、题型包括:填空题、对错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简答题
2、考试时间:180分钟
3、满分:15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
1.2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
1.3人工智能各学派的认知观
1.4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2.1状态空间法
2.2问题规约法
2.3谓词逻辑法
2.4语义网络法
2.5框架表示
2.6剧本表示
2.7
第三章
3.1
3.2
3.4
3.5
3.6
3.7过程的表示 搜索推理技术 图搜索策略 盲目搜索 消解原理 规则演绎系统 产生式系统 系统组织技术 3.3启发式搜索
3.8不确定推理
3.9非单调推理
第四章神经计算 模糊计算
4.1 概述
4.2 神经计算
4.3 模糊计算
第五章专家系统
6.1专家系统概述
6.2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
6.3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
6.4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
6.5新型专家系统
6.6专家系统的设计
6.7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第六章机器学习
7.1机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7.2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和基本结构
7.3机械学习
7.4归纳学习
7.5类比学习
7.6解释学习
7.7神经学习
7.8知识发现
第七章自动规划
8.1规划系统的定义与任务
8.2积木世界的机器人规划
8.3STRIPS规划系统
8.4
8.5 具有学习能力的规划系统 分层规划
8.6 基于专家系统的规划
第八章智能控制
12.1 智能控制的发展与定义
12.2 智能控制的结构理论与特点
12.3 智能控制系统
12.4 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
第九章人工智能的展望
13.1 人工智能的争论
13.2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13.3 对人工智能的展望
四、主要参考书
推荐参考教材:
(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蔡自兴,徐光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2版).王万森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3)人工智能(第一版).张彦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organ Kanfmann.N.J.Nilsson主编.机械工业出社.1999
第二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131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32-19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91-251 机械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252-338 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339-438 管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439-544 应用和科学学院课程教学大纲………………………………………545-632 文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633-749 外国语学院课程教学大纲……………………………………………750-783
课程编号:D011201
现代力学与方法
Modern Mechanics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
四.教学目的:
力学是土木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特别是现代力学中的非线性理论、不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为从事以力学为基础的各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奠定宽广的、良好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5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弹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广义虎克定律和弹性力学解题的基本方程与方法,材料的塑性屈服条件和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增量理论、全量理论,岩土工程中的典型弹塑性问题及其求解方法,各向同性应变硬化材料、粘弹塑性理论,弹塑性大变形理论,岩石的模糊内时本构理论 10学时 2.断裂力学:包括含裂纹物体的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裂纹的起裂条件,裂纹三种基本类型-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和Ⅲ型裂纹,裂纹在外部载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的扩展过,裂纹扩展诱发物体断裂的过程研究,含裂纹的结构发生破坏的条件及其寿命预测,线弹性断裂力学与格里菲斯裂纹失稳扩展准则,弹塑性断裂力学与韧性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岩石的损伤理论、断裂理论以及突变论等 10学时 3.流体力学:包括水动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流体力学的实验室模拟、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流体力学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渗流对采矿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固-流耦合的模拟与分析等 8学时 4.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的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各种不同条件下系统状态的热力学特性,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热力学与自组织以及非平衡自组织的研究等 8学时 5.岩石力学:包括岩石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非线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岩石流变理论与长期强度,岩土数值分析理论,岩土工程开挖过程力学效应分析,岩土开挖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等 18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郑颖人、沈珠江、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3.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36
课程编号:D011202
多相流体力学
Multiphase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多相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多相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多相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学时)多相流体力学发展:多相与多相流热物理学是一门以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之一是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第1章 气体-液体混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第2章 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力学理论(4学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讨论(4学时)第3章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和微观渗流机理(4学时)
1、原油碳源微生物运动规律
2、原油碳源微生物浓度分布规律
3、原油碳源微生物代谢产物分布规律
4、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微观机理第4章 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
1、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
2、湍流气固两相流体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第5章 多相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技术研究(4学时)
1、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2、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3、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4、数值模拟
5、现场试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解决方法探讨(2学时)第6章 多相流测试技术激光器(获1964年物理学奖)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CT,获1979年医学奖)核磁共振分析技术(获1991年化学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获2003年医学奖)高速摄像技术第7章 流体力学与渗流的发展(4学时)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
七.参考书目:
1.车得福、李会雄,《多相流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孔珑,《两相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3.力学进展 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D011203
固体力学现代理论
The Modern Theory of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讨论占40%,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量子力学的诞生 4学时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得布罗意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等第二章,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6学时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几率波、测不准关系、力学量的平均值、量子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定态、非定态(含时)薛定谔方程、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等。第三章,一维定态问题 6学时有限、无限方势阱,束缚态,遂穿效应,一维散射问题,一维谐振子等。第四章,力学量用算符表达与表象变换 4学时共同本征态,力学量完全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与表象变换等第五章,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与对称性 4学时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全同粒子,费米子,波色子等第六章,中心力场 6学时球方势阱,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氢原子实例。第七章,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 4学时塞满效应,廊道能级等第八章,电子自旋 4学时自旋态的描述,自旋算符,电子内禀磁矩等。第九章,定态问题常用近似方法 8学时非简并态微扰论,简并态微扰论,变分法等。第十章,量子跃迁 4学时量子跃迁几率,光的吸收与受激辐射等。
七.参考书目: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面授学时: 48
其它学时:8(讨论)
课程编号:D011204
力学研究新进展
The New Progresses about Mechanics Research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教学目的:
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论研究新进展,在解决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油气田开发现场勘查与试验、计算分析中和工程应用新成果和研究发展动态。为研究生选题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较全面地熟悉现状以及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1.课程重点: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并启发研究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辩论和演讲,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2.课程难点:涉及力学张量计算和高阶偏微分方程解算方法、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和编程技巧、多场偶合理论、高等渗流力学。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研究生对当前力学研究现状、关键力学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及时的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思想和态度。博士生重点掌握理论体系,硕士生侧重力学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平时成绩和撰写、发表综述性报告,平时成绩70,报告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固体、岩石、混凝土类材料基本力学性质研究,包括泊松效应、超弹性、扩容、应变硬化和软化、强度特性和本构关系、流变特性。
2、似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散体力学行为和本构关系研究,不连续面的数学描述和生成、裂隙网络模拟方法和定量描述。
3、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渗流和多场偶合力学研究,达西流和非达西渗流、稳态和非稳态流,耦合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
4、岩石、岩体在不同应力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能量储存与释放、岩爆和冲击地压形成机理与控制的力学方法。
5、固体材料的宏观和细观损伤与断裂力学研究,大变形材料的有理力学研究。
6、非线性力学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建模中的应用。包括分形几何、分叉、混沌、小波变换、孤粒子、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
7、膜、板、壳力学计算与稳定性理论分析研究。
8、数值分析方法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中的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本课程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有针对性地学术讲座和研究报告,课程梯度成员辅助教学方式。即聘请主讲教师为20个学时,梯度成员为12课时,其余为讨论、自学和测试时间。
七.参考书目:
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与力学和计算相关的英文期刊。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课程编号:D011205
力学多场耦合理论
Mechanicalmulti-field Coupling Theo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岩石和岩体等孔隙介质,在复杂物理力学环境中的力学行为,包括水、温度、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和岩体的变形、强度特征和本构关系。介绍耦合作用下岩体力学的分析数值和模拟方法。通过学习,可以进行有关岩体力学耦合分析的试验、理论建模和数值分析等研究工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写一篇多场耦合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考核方式:学术论文(70%)、出勤(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1章:耦合问题基础知识(面授2学时)介绍耦合力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研究的领域,在多种力学场作用下,岩体产生耦合作用:流固耦合(HM)、热力耦合(TM)、流固热耦合(HMT)和化学耦合等。耦合问题的解决思路,理论方法,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第2章:孔隙介质的描述方法、本构方程(面授2学时,自学2学时)讲授岩石孔隙介质孔隙的描述方法,弹性孔隙介质的力学本构关系。第3章:岩体流-固力学理论(面授4学时,自学4学时)讲授岩石孔隙-裂隙介质渗流试验方法,试验取得的基本结果和渗流本构方程。第4章:岩体热力耦合理论(面授4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介绍热-力耦合的基本概念、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模型第5章:岩体化学耦合方法(面授2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介绍岩体化学耦合理论,特别是化学作用对岩石腐蚀和渗流的影响第6章:耦合力学数值方法方法(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介绍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应用。第7章:总结和答疑(2学时,写综述报告)
七.参考书目:
岩土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nt.J.of Rock Mech.& Min Sci.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D011206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sting Theory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物理学,电工原理,数理统计,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技术,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技术,地下和边坡开挖工程诱发动力灾害与地质灾害,包括岩爆、矿震、冲击地压、滑坡、地表沉陷、岩层移动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各种测试仪器、测试元件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岩体结构的变形行为及稳定性演化过程与各种非线性特征(包括应力、应变、位移、声发射等)间的相互关系;GIS技术、GPS技术、声发射技术、微震监测技术及地质成像系统等在岩土工程中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2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 16学时(1)地应力的成因及其一般分布规律(2)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直接测量法扁千斤顶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法(4)间接测量法套孔应力解除法其他间接测量法(5)应力解除法的主要测量技术和计算方法孔径变形法孔底应变法孔壁应变法空心包体应变法实心包体应变计法(6)影响地应力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改进技术完全温度补偿技术考虑岩体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技术和方法(7)地应力测量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2.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原理及技术 20学时(1)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围岩表面位移测量—断面收敛测量、水准测量、转角测量围岩内部位移测量—多点位移计地表位移与沉降监测围岩应力监测支护应力监测声发射监测(2)地下开挖诱发的动力与地质灾害(岩爆、矿震、冲击地压、岩层移动、地表沉陷)的监测、分析与预报(声发射与微震监测技术)(3)边坡稳定性监测和滑坡预报与防治(GIS技术、GP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光纤应变监测技术)(4)主要测试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5)实例分析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修订版),科学出版社,2000 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 2.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 3.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三章 4. 谢谟文,蔡美峰:信息边坡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章~第3章,第7章~第10章 5. 纪洪广:混凝土测量声发射性能研究与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 §1,§2,§9 6. 夏才初,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 7.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Allen & Unwin, London, 1985 Chapter 18 8. E.Hoek and E.T.Brown: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 Rock, IMM, London, 1980 Chapter 11 面授学时: 12
其它学时:24
课程编号:D011207
非线性渗流力学
Non-linear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线性渗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根据地层性质、流体性质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进行动态预测。为解决有关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非线性渗流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内容,非线性渗流力学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本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第一章 低渗透储层非线性渗流力学(6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
1、低渗透储层特性及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规律实验,低渗透油藏水驱油驱替实验,低渗透储层的开采特征
2、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采收率方法。
3、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低渗透基质-人工压裂缝耦合数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非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远离人工裂缝的流体渗流规律,裂缝控制椭圆区域内的椭圆不定常渗流,裂缝中的高速非达西非定常渗流,影响因素分析
5、开发井网型式与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组合下理论模型研究
6、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7、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研究第二章 双重介质渗流(4学时)基本内容:
1、双重介质的基本概念与双重介质模型
2、双重孔隙介质中单相弱可压流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3、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理论在不稳定试井中的应用第三章 含水气藏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一)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对低渗砂岩气藏流动的影响 1缚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1)含残余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含可流动水两相时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低渗砂岩气藏三类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产能公式推导 1)气井稳态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2)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3)考虑滑脱效应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4、同时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5、算例第四章 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凝析气液固变相态非线性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1)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机理研究 2)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特征研究 3)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4)气液变相态相对渗透率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2、蜡沉积气-液-固渗流机理实验研究
3、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气液固微尺度相变渗流动力学模型方程研究
4、伴有相变的多相流-固-热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建立 2)数值模拟研究
5、伴有蜡沉积的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多相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6、蜡沉积对凝析气田开发动态和生产的影响
7、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开采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第五章 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理论(2个学时)
(一)流变性的基本概念
(二)非牛顿液体的分类
(三)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第六章 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多相渗流理论(4个学时)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二、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三、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四、数值模拟
五、现场试验第七章 微生物驱油多相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微生物驱油增产机理微生物驱油随流体注入运移、微生物及化学剂扩散、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流体物理化学变化、增产(吞吐)有效时间等,其吞吐效果与微生物作用效果和多孔介质中和多孔介质中流体和孔隙空间环境有关。1)微生物菌生长增值作用 2)微生物生长代谢条件及影响因素
2、微生物水驱驱油输运规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随营养物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的特性、代谢产物影响油的性质,由于微生物的物理化学作用,使油藏的采收率提高。
3、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模型考虑因素:产表活剂、产醇(产酮)、产酸、产气乳化降粘降解产物醇(酮)的降解作用产物酸作用产气调剖作用助剂、稳定剂作用改变界面张力
4、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
5、产量预测模型第八章 散体渗流规律及其稳定性(4个学时)
1、背景
2、浸堆散体颗粒形态
3、浸堆渗流特性试验
4、浸堆渗流特性的演化
5、浸堆稳定性分析
6、浸堆边坡稳定性
七.参考书目:
1、同登科 等著:《非线性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
2、翟云芳 主编:《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3、葛家理编:《油气层渗流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力学进展 期刊
5、石油学报 期刊 课程编号:D011208
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
Nonlinear Continuum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连续介质的变形与运动理论、应力分析理论、连续介质热力学理论、本构理论等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力学相关知识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牢固的力学理论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开卷。总评成绩 = 课堂讨论40% + 读书报告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1.绪论(2课时)固体和流体力学的回顾;矢量和场论;二阶张量及不变量。2.变形与运动(直角坐标系)(4课时)变形梯度张量、变形张量主值;极分解;应变张量;线元、面元和体元的变化;变形率、应变率和旋率张量。3.应力理论和动力学基本方程)(4课时)Euler应力张量;第1类和第2类P-L应力张量;Euler描述法,Lagrange描述法,运动方程;虚功原理、虚功率原理;应变与应力的共轭。4.连续介质热力学与简单物质的本构理论(6课时)连续介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C-D本构不等式;本构公理(客观性、确定性、局部作用、减退记忆、对称性和相容性等原理)5.有限变形弹性理论(12课时)Cauchy弹性;超弹性;应变能函数,本构方程;有限弹性边值问题的提法;普适变形解和特殊解;变分原理 6.非牛顿流体力学基础(4课时)流体动力学问题的提法;非牛顿流体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7.粘弹性力学基础(4课时)粘弹性体的本构方程;流变体变形与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本课程主要研究连续介质的变形和运动、连续介质不可逆热力学和非线性本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扩展到材料的损伤、破坏和宏微观力学,成为近代力学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本课程为力学、土木、材料及机械类专业的博士生从事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七.参考书目:
【1】匡震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黄祝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王自强,理性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4】Eringen A.C., Mechanics of Continua,程昌均、俞焕然译。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209
工程力学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工程力学研究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途径,为研究生选题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读书报告和考勤相结合,其中读书报告考占70%,出勤情况占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划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总体概述(4学时):该授课内容为4学时:讲解―岩土工程力学概述‖(2学时)和―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岩土工程力学概述主要介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进展、地下工程特性与施工方法分类以及岩土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等内容。第二单元:工程力学分析与支护理论及实践(4学时)。讲解―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思路、方法原理与原理‖(2学时)和―岩体支护的理论和实践‖(2学时)。深入分析目前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的理论、技术和关键技术路线,明确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第三单元: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力学分析(4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管线施工的拉管施工技术简介‖、―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水平定向钻简介‖和―直列无级调压式速卸锚索(LC锚索)简介‖。第四单元:矿山边坡工程力学分析与稳定性评价(6学时)。主要讲解―矿山边坡工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厂坝铅锌露天矿、首钢水厂铁矿边坡、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东露天边坡和抚顺西露天煤矿四个矿山的工程实例与研究报告。第五单元:深部地下矿山稳定性分析研究(6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矿床开采灾害分析、研究与进展‖和―金川矿区深部工程围岩支护工程实例‖。第六单元:主要介绍国家973申请报告内容(6学时)。在此介绍了武汉岩土所的973申请书―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申请项目―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申请项目―金属矿山重大灾害诱发机制与防治理论研究‖‖三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报告。
七.参考书目:
1、地下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现代岩土施工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地下空间设计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工程岩石力学,科学出版社,2009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课程编号:D011210
固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
四.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固体力学一些基本理论和较新的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讨论60%,读书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弹塑性断裂问题12学时:(1)理解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概念及其断裂准则,学会计算Ⅰ,Ⅱ,Ⅲ型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能推导单裂纹基本解并应用基本解求其它荷载下的解答。(2)了解计算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连续位错模型法以及计算有限裂纹体应力强度因子的边界配置法并能加以应用。(3)熟悉混合型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最大能量释放率准则以及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4)了解弹塑性断裂的COD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熟悉D-M模型的计算方法;了解弹塑性断裂的J积分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第5章 弹性界面问题,了解理想界面模型及其分类;掌握直线形和圆形弹性界面问题在平面和反平面荷载下的求解方法;了解含裂纹界面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了解一般界面断裂模型及其界面断裂准则。非线性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及其讨论12学时:第一章绪论,有限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章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平衡方程的解法;第四章大变形问题的基本方程,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物质描述;格林应变和阿耳曼西应变;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空间描述;欧拉应力,拉格朗日应力和克希荷夫应力;第五章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大变形问题的物质描述的有限元,大变形增量问题的T.L.方法,大变形增量问题的U.L.方法。第六章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的法,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蠕变问题有限元分析;粘弹性有限元分析;粘塑性有限元分析;第七章非线性有限元的应用。非有限元的数值方法基本理论及其讨论8学时专题数值方法报告4学时。
七.参考书目: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211
流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Fluid Dyna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物理化学
四.教学目的:
流体力学专题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拓展性的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流体力学在相关工程中应用的范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流体力学在工程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拓展知识领域,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
(二)岩穴储气库溶腔水洗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4学时)
1、盐岩层地质特征、世界一般岩丘盐岩穴储气库建造方法
2、一般水洗腔体形态特点盐矿采卤:不考虑腔体变形、易坍塌,结果:腔体形态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能保证长期安全性。结论:不考虑水溶控制造腔不可行。特别是盐岩层、多层?具有更多复杂力学问题!能否制造稳定的腔体?!设计腔体:固体稳定性分析是稳定的。如何实现:如何造腔? 如何水洗? 如何控制?盐岩层水溶造腔腔体形态的受控因素? 盐岩层非均质性:岩性、品位、多层、夹层; 工作制度控制:流体流量、卤水浓度、两口距、油垫位置; 溶蚀速度、管柱位置、循环方式。
3、水溶开采溶腔滤洗理论 流-固溶腔变化影响因素关系 动边界(边值条件)开采控制工作制度稳定溶腔形态所需开采及工艺的主要参数的实时变化规律。
4、盐岩储气库水溶建腔机理盐岩腔体溶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过程:物质输运过程中的扩散现象;边界层理论;重力分层现象。①岩盐溶解过程中的物质输运包括: 由于流体的宏观流动引起的传递;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由于流动速度引起的对流扩散。②物质输运过程中扩散作用扩散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由于浓度变化引起的,由于浓度梯度,分子依靠本身的热运动,从高浓度带扩散到低浓度带,最后趋于平衡状态;对流扩散:对流扩散与流动速度有关,由于流动速度使溶质分子在流体中不断分散。溶腔内不同区域的扩散弥散作用 ③边界层理论 ④―重力分层‖现象 ⑤盐岩溶蚀过程
5、盐岩储气库溶腔数学模型溶腔流体流动、溶质输运、流-固变化溶质对流扩散等各类流体力学模型建立。溶腔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1)多维非稳态对流扩散方程来描述浓度场 2)Navier-Stokes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速度场 3)溶液密度ρ与浓度c之间函数关系 4)溶解速度方程
6、溶腔数值模拟及解的验证
(三)分形介质渗流理论研究(4学时)
(四)不同渗流条件下渗吸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4学时)
(五)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性问题的研究(4学时)
(六)特低渗透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4学时)
(七)特低渗透基质-裂缝压裂耦合流动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6学时)
(八)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度调剖技术研究(4学时)
(九)流体力学的发展方向(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两相与多相流体动力学》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两相流体力学孔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力学进展,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D011212
爆破作用原理及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学习过《工程爆破》本科课程或对工程爆破的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知识已基本掌握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力求使学生基本全面地了解工程爆破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研究并掌握爆破过程中的力学作用及其原理,以提高学生工程爆破理论水平和实际开展工程爆破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70%)上机(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国内外爆破理论和技术研究最新进展(8学时)① 爆破作用机理在学生对炸药和岩石(体)的基本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介绍爆破过程中炸药能量转换的过程、形式与作用,着重讲述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作用(霍普金森效应)和药量计算原理。② 爆破分级在矿岩种类较为繁多的矿山爆破实践中,进行岩体的可爆性分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类矿岩的爆破技术参数,对实现矿山爆破设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改善和稳定爆破破碎质量,优化钻爆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岩石容重、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四个指标作为衡量岩体可爆性判据的可爆性分级方法。③ 爆破优化爆破参数优化或爆破优化,是指根据岩体的爆破难易程度确定合理的爆破技术参数,如炮孔深度、孔距、排距、起爆网络的布置、微差时间等等,从而使采矿生产的钻爆铲运破五大工序的综合成本达到最低。介绍工程优化思想及其在爆破领域里的应用。④ 控制爆破技术所谓控制爆破技术,是指在爆破过程中采区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对爆破破碎效果和/或爆破有害效应进行控制。介绍控制爆破技术的种类、性质、基本特点与原理、适用条件。⑤ 爆破测试技术介绍工程爆破实测技术、仪器及工作原理、实验测试技术。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⑦ 炸药与起爆器材新型专用炸药,新型起爆器材及其结构、工作原理。⑧ 爆破安全与施工工艺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介绍爆破施工工艺的改进。2)爆破作用原理(12学时)① 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 ② 爆轰气体压力及其作用 ③ 介质性质及其影响爆破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其连续性,是影响爆破作用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因素。重点介绍岩石强度指标和地质结构构造对爆破的影响。④ 爆破漏斗(抵抗线的大小及其均匀度)爆破漏斗是药包(柱)爆炸使岩石等固体介质产生破坏的一种基本现象。分析介绍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漏斗方向及大小的影响,分析多个药包微差爆破条件下单个药包爆破漏斗的影响因素。⑤ 光面爆破作用机理 ⑥ 爆破震动效应及其控制 3)工程爆破实用技术(16学时)① 爆破分级 ② 岩体结构构造的作用及其利用 ③ 爆破设计软件介绍国内外爆破设计软件技术发展概况与趋势。④ 爆破模拟
七.参考书目:
自编讲义.2 Clark,C.,Principles of Rock Fragmentation.Wiley,New York,1985.3 Olofsson,Stig.O.,Applied Explosives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and Mining.APPLEX,ARLA,Sweden,1991.4 Langefors,U.and Kihlstrom,B.,Rock Blasting.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67.5 张志呈编著,爆破基础理论与设计施工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6 [美]杜邦公司编,龙维祺等译,爆破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2月。7 黄绍钧编著,工程爆破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年8月。8 Dick,R.A.,Fletcher,L.R.and D‘Andrea,D.V.,Explosives and Blasting Procedures Manual.U.S.Bureau of Mines Information Circular No.8925.面授学时: 16
其它学时:20 课程编号:D011213
非牛顿流体力学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应用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应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交流、课堂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 1学时 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第一章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 6学时物料的流变学分类、与时间无关的非牛顿流体及其流变方程、与时间有关的粘性非牛顿流体、触变性及其数学模型、粘弹性流体、屈服应力。第二章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 9学时粘性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基本方程,幂律流体、Bingham流体、Herschel-Bulkley流体及Casson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速度分布及压降计算、非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流态转换及其判别、湍流摩擦因子及压降计算、湍流速度分布及剪切率。第三章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测量 6学时管式流变仪、同轴圆筒流变仪及锥板流变仪的测量原理,其它流变仪简介,分散体系流变性测量中的特殊问题。第四章 流变学及非牛顿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6学时含蜡原油及稠油的流变性、评价原油流动性的常用指标及其测量方法、易凝高粘原油改性输送技术简介。第五章 岩石流变理论 2学时蠕变的类型和特点,组合模型及其性质介绍。第六章 聚合物的粘性流动 2学时聚合物粘性流动的特点,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聚合物流动性的表征,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影响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因素,高聚物流体流动中的弹性表现。第七章 可动凝胶体系渗流力学研究及应用 4学时可动凝胶特性、可动凝胶体系流变特征,多孔介质对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性能的影响,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流变特性和流变模型数学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控制方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辅助方程。
七.参考书目:
1.沈仲棠、刘鹤年,《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文芳,《非牛顿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兆敏、蔡国炎,《非牛顿流体力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8 4.江体乾,《工业流变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5.Wilson C.Chin Computational Rheology for Pipeline and Annular Flow 6.液体流变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D011301
分析力学
Analytic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高等数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理论力学的另一大体系:分析力学,从一种有别于牛顿定律的视角研究和分析复杂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该学科的内容可为多个领域提供有效的工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学术论文/报告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2学时)分析力学概述;常用约束; 2.虚位移原理与分析静力学;(2学时)虚伪移,虚功原理;静力学分析实例; 3.达朗伯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法;(2学时)理想约束;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拉格朗日方程;(4学时)第一、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质点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2学时)6.力学的变分原理;(4学时)变分与微分;泛函变分的极值问题;拉格朗日乘子法;带约束的极值问题; 7.哈密顿正则方程及其积分方法;(6学时)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广义动量积分,广义能量积分)哈密顿正则方程;正则变量;泊松括号;哈密尔顿原理;哈密尔顿作用量; 8.有限自由体系的微幅振动理论;(4学时)结合汽车或其他实例讲解(含振动模态分析的部分内容)9.分析力学相关方法在车辆振动、稳定性、刚体与刚体系统、控制方面的应用(8学时)根据文献或悬挂系统等讲解。10.其他学时:习题作业,中英文文献阅读,结合课题的研究报告(22学时)七.参考书目:
1.陈强顺.分析力学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光远.应用分析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3.邱秉权.分析力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22
课程编号:D011302
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Modern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Vehicle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现代设计方法发展;掌握车辆现代设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使用CAD/CAE等相应软件对车辆及其零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为今后产品的研究和设计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次科研实践占30%,第二次科研实践占60%,平时表现占1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4学时)1.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概述(2学时)通过比较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不同特点,深刻理解现代设计技术。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了解车辆现代设计相关软件。2.设计方法学(2学时)了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内容,理解创造性设计方法和系统化设计方法。3.车辆计算机辅助绘图(2学时)软件AutoCAD Mechanical入门,天河CAD入门。计算机辅助绘图在车辆总体设计中的应用。4.车辆计算机辅助计算(2学时)数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软件MATLAB入门。车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计算。5.车辆计算机辅助几何建模(2学时)软件SolidWorks入门,掌握模板技术 6.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运动学分析)(2学时)软件Solidworks/cosmos motion入门,了解软件ADAMS。7.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2学时)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软件ansys/workbench入门 8.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2学时)软件ADAMS入门。矿用汽车平顺性仿真。9.车辆CAE中的优化技术(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和ADAMS中的优化设计方法。10.车辆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AMESim在车辆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11.车辆虚拟样机技术(2学时)车辆设计中的虚拟样机技术。多领域协同仿真及实现方法。了解MSC系列软件。12.车辆性能计算机辅助试验(虚拟仪器)(2学时)了解虚拟仪器技术,软件LabVIEW入门。研讨(6学时)研讨一:矿用汽车车架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二:矿用汽车转向机构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三:现代车辆用钢铁材料科研实践(6学时)实践一:查阅文献,综述某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二:自由选择车辆设计中的某个问题(可与导师或师兄讨论),采用本课程所讲的现代设计方法予以解决,完成一篇小论文。
七.参考书目:
1、倪洪启,谷耀新主编,《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冯国胜,杨绍普著,《车辆现代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李思益,任工昌等编著,《现代设计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余俊主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1-现代设计方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1版
5、张国忠主编,《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课程编号:D011303
车辆工程研究专题
Subject Research on Vehicle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理论,机械振动,车辆动力学,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若干车辆研究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车辆工程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未来车辆工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每人按照要求提交论文一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非线性悬挂系统物理特性与实验研究,以SGA3550,SGA3722,SGA50,S170,belaz75131,SGA92150为例,4学时;车架等结构件的新型工艺与优化设计,以利勃海尔Ti274、60吨电驱动铰接车、SG50和S170为例,讨论新型车架结构件的设计思路与发展方向,4学时;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传动过程控制与传动效率优化,主要包括: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传动效率优化,传动系统可靠性,6学时;电传动系统中能量转换控制及其优化,主要包括地下试验台的有关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4学时;车辆系统振动分析与减振设计,主要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等振动源的隔振设计,覆盖件等小型结构件的整体优化设计,4学时;大功率发动机冷却与进排气系统研究,以S170 为例,介绍大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进排气系统等的研究方法与设计过程,4学时;大型非公路车辆制动系统研究,讨论内容:电制动实现原理与应用,湿式制动制动原理与应用,干盘式制动器原理与应用,各种制动方式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汽车理论,汽车结构,机械振动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课程编号:D011401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是岩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任务是讲授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主要工程技术及最新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根据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计算经济合理的参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应用的一套完整思路和方法,能够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分析评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40%、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高层建筑、跨海大桥、越江隧道、深埋隧洞、城市地铁等工程的开发与建设都大大促进了现代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发展。同时现代岩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所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作为博士生,应该全面了解各种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能够经济合理地加以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各种特殊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对现代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2)重点介绍现代施工方法的工艺、技术和适用条件,简要介绍各种施工方法的设计、分析及稳定性评价。(3)在详细介绍主要施工方法基础上,列举大量的国内重点重大工程施工实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施工方法和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2.课时安排(1)2学时,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2)4学时,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过程(3)4学时,岩土锚固研究与新进展(4)4学时,主要的工程桩施工方法、原理及其新进展(5)2学时,主要软基处治方法及其新进展(6)4学时,基坑围护技术及其发展(7)4学时,TBM及其它隧道工程技术(8)其它12学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或学习经历,对现代岩土工程的认识进行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
七.参考书目:
1.高谦等主编,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史佩栋主编,桩基工程手册(桩和桩基础手册)200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4.罗嘉运.岩土工程及路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课程编号:D011402
土木工程新进展
New Progress in Civi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土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勘察等
四.教学目的:
土木工程新进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土力学、水力学、岩石力学、土木材料、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在理论、设计、分析方法、实验及测试技术、监测方法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从而把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报告。其中:报告占60%,出勤及课堂质疑等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岩土力学基本理论(2学时)1.1 岩土力学非线性理论 1.2 分形与损伤力学 2. 土木工程新材料(2学时)2.1 高强钢筋混凝土新材料 2.2 防震隔震新材料 2.3 温度与光感应材料 3.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2学时)3.1 隧道施工新技术 3.2 建筑施工新技术 4. 土木工程的实验研究方法(4学时)4.1 岩土力学的细观力学实验方法 4.2 岩土力学的多场耦合实验方法 5.原位测试与监测技术(22学时)5.1 深部岩体地应力测试(2)5.2 地质雷达与声波探测(2)5.3 GPS位移监测(2)5.4 仪器钻进自动采集系统(4)5.5 AGI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2)5.6 EH-4连续剖面电导率成像系统(4)5.7 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6)6. 土木工程中的数值分析方法(4学时)6.1有限元法 6.2有限差分法 6.3离散元法 6.4流形法 6.5位移反分析法
七.参考书目:
1.陈仲颐, 周景星, 王洪瑾 编, 土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第一版 2.王希哲 编著, 土力学地基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第二版 3.刘润生, 水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7, 第一版 4.朱伯龙,董振祥 著,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5, 第一版 5.王王思敬 主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蔡美峰 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谭卓英 著,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2,第一版 8.Arpad Kezdi and Laszlo Rethati.Soil mechanics of earthworks, foundations,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Elsevier, 1988, 1st ed.9.Andrew Chadwick and John Morfett, Hydraulics in civil and eviromental engineering, E & FN Spon, 1998, 1st ed.10.Richard 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John Wiley & Sons, 1989, 2nd ed.11.B.H.G.Brady,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George Allen & Unwin, 1985, 1st ed.12.L.Muller, Rock Mechanics, Springer Verlag, 1972, 1st ed.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D011403
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Disaster Risk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地质、岩土力学等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灾害损失、减灾策略等基本概念,了解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风险预测的最新学术动态,掌握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模型,具备进行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损伤评价及预测、减灾防灾对策的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撰写读书报告与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关于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种类、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地质灾害防控的重要性(4学时)(2)关于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危险性及其度量、易损性、危害性、危险性分析、危险性评价等(8学时)(3)关于风险的概念、风险(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内容、危险性评价的常用方法(4学时)(4)灾害分析的确定性模型及其应用(4学时)(5)灾害危险性分析及其不确定性模型。(4学时)(6)灾害分析分析的模糊特征及其相关模型(2学时)(7)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灾害风险分析及其相关理论(2学时)(8)灾害预测的时间、空间、强度的相关理论及其不确定性分析(2学时)(9)滑坡灾害、地裂缝灾害、泥石流灾害等特点及其危险性分析案例(6学时)(a)滑坡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包括:滑坡灾害的基本概念、我国滑坡灾害的严重性、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致灾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滑坡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滑坡灾害的防治。(b)地裂缝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包括:地裂缝的成因、我国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地裂缝致灾的基本特征、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地裂缝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防治。(10)以上学时包括相应内容的文献查询、分析、撰写综述性文章、讨论等。
七.参考书目:
(1)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黄崇福著,科学出版社。面授学时: 10
其它学时:26
课程编号:D011404
岩土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Geot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培养研究生搜集和阅读相关科技资料的能力和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科学技术报告和演讲表达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试60%,发言20%,讨论2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岩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讲授内容(24学时):
1、岩土力学性质(4个学时).2、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8个学时).3、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4个学时).4、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4个学时).5、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4个学时).发言与讨论(12学时):
1、要求与考核:(1)每个同学至少1次上台讲解发言15-25分钟。课外认真准备好PPT文件,课堂上讲解(20分)。(2)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参加讨论发言。每个同学至少5次参加讨论发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0分)。考试(60分)。
2、准备发言与讨论稿的内容: 有关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3、发言与讨论稿的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1)个人学习心得、新的发现、新猜想、新思维。(2)别人研究的新成果介绍。(3)自己研究的新进展、开题报告、论文。(4)重要工程应用实例成果介绍。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以下近五年的相关资料:
1、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2、岩土工程学报
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4、土木工程学报
5、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7、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8、相关大学与科研单的科技期刊或学报、科研报告;其他相关文献、会议论文集等。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课程编号:D011405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结构抗震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防灾减灾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是防灾减灾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由不同教师分别就某个方向进行介绍,题目涵盖GIS技术、工程抗震、岩土工程探测、矿山灾害、地震及其地质灾害机理、矿震成因及对策、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分析、工程结构抗爆抗撞技术、桥梁健康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拓宽视野,为学生将来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就业提供帮助。课时安排如下: 1.谢谟文 GI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4学时 2.宋波 汶川地震震害考察报告(甘肃四川)与防灾减灾的新课题 4学时 3.谭卓英、苗胜军 岩土工程探测新技术新方法 4学时 4.王金安 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调查与分析 4学时 5.乔兰 地震及其诱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 4学时 6.李铁 矿震成因与对策 4学时 7.赵晓阳 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风析 4学时 8.杨润林 工程结构抗爆抗撞防护技术 4学时 9.黄盛楠 桥梁健康监测及传感预警技术 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无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701
采矿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ing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采矿、安全、矿物加工、资源经济、地质等专业基础课
四.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修完采矿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后,全面了解固体矿床开采的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作业主要是查阅资料。每个教师布置1-2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写出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评述报告,或者该专题的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要求博士生800-1000字,硕士生400-500字。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考核采取研究报告的形式,要求每位研究生就课程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最好能够结合实际课题研究进行撰写。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博士生4000字左右,硕士生2000字左右。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要求个人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多于全文的2/3。研究报告占课程成绩的70%。提交报告日期截止到课程结束后2周内。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地应力测量与采矿新技术、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金属采矿新工艺、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矿业经济、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矿山特殊施工技术等。2.课程难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能够在课外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灵活应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蔡美峰:地应力测量与采矿设计优化 4 蔡嗣经: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 4 宋卫东:金属采矿新工艺 4 姜福兴: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 4 吴爱祥: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 4 胡乃联: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 4 李仲学:矿业经济 4 杨 鹏: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 4 高永涛:矿山特殊施工技术 4 *:实际执行36-40学时,部分内容可能根据学科发展有所调整。
七.参考书目:
《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古德生等,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采矿学》,王青,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采矿系统工程》,张幼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安全科学技术》,金龙哲,宋存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矿业经济学》,李祥仪,李仲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T.Tietenberg,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姜福兴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经济学》,罗云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其它参考资料:相关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702
矿物加工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Process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无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及科技大学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100%,各任课老师分别给出成绩,然后取平均值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介绍课程矿物加工学科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及任课教师如下: 倪文 固体废弃物研究方法;镍渣的综合利用; 尾矿高强结构材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水淬高炉渣综合利用 矿渣的综合利用;钢渣的综合利用孙体昌 学位论文要求与写作 从尾矿中回收有用成分的进展和特点 矿物加工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肖宝清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一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二孙春宝 黄金冶炼烧渣清洁无废处理工艺的研究 西藏甲玛铜铅锌矿浮选尾矿水回用处理技术 中冶SINO铁矿铁精粉堆存场抑尘防雨试验研究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海滨铁砂矿可选性研究报告 昊华能源无烟煤烧结特性的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林海 矿物颗粒超细和表面改性技术 矿物加工新技术概论 微生物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王化军 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进展 黄金矿石加工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浮选药剂研究与应用新进展校外专家报告 待定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课堂讨论及校外专家讲课
课程编号:D011703
安全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 Safet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使工程专业硕士生和其它专业博士生、硕士生较系统地掌握空气动力学与通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我国空气动力学与工业通风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重点在地下开采的矿井,其必须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可靠的通风动力设施和风流控制设施,以保证将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连续供给井下各采掘作业面,并 将污浊空气从矿井中排出,达到防止矿内大气污染,创造安全舒适作业环境的目的。每一矿井至少应有一个可靠的进风井和回风井。按进风井与回风井的相对位置,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和中央对角混合式三种不同布置型式等内容。第二章 工业通风基础理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工业通风管网通风压力、风量、阻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基本定律以及通风能量守衡定律等。第三章 通风网路理论(面授学时:10)介绍通风网路的基本性质、通风网路的拓扑关系、通风网路特征图的矩阵模型等内容。第四章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面授学时:12)介绍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基本的约定、Navier-Stokes方程、Euler方程及其初始与边界条件、速度势方程等。专题讨论(其他学时:6)结合实际,运用空气动力学和通风原理,进行相关的工程计算与分析。
七.参考书目:
1、徐瑞龙 编著,通风网路理论,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管德 著,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
3、潘锦珊 主编,气体动力学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谭国运 主编,矿井通风网络分析及电算方法,1991年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课程编号:D011704
资源经济研究专题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Econo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业经济学(M011703)
四.教学目的:
使研究生熟悉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济问题与研究方法,包括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主要内容,掌握有关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研究生独立地开展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或其他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考试1次,成绩占总成绩的40%(40分);MS Word独立研究报告占总成绩的40%(40分);PPT演讲报告占总成绩的20%(20分),其中口头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各占一半(10分)。MS Word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的提交时间不应迟于课堂考试前1日;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补学基础:《矿业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2、教师面授:任课教师就有关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问题进行讲解辅导。
3、独立研究:要求每位研究生就下列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专题领域,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撰写并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专题领域:矿业投资及融资;矿产市场现状;铁矿市场现状;铜矿市场现状;铝矿市场现状;矿业技术创新;矿业法规;矿业城市问题;小型矿山问题;矿山企业发展战略;矿业外部性;资源、环境与安全经济效率;矿产资源耗竭/永续利用;矿山循环经济及模式;资源/环境价值及定价;环境损失估算;资源/环境税费及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安全经济观;安全法规标准及监管;资源/环境/安全经济政策;其他相关专题领域。每位研究生还需要就独立研究报告内容,借助Power Point形式,做演讲报告1次,时间约10分钟。在讲解、报告过程中,进行研讨交流(此部分内容可能会根据选课人数而做适当调整)。
七.参考书目:
[1] 李祥仪, 李仲学.矿业经济学.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2]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T.Tietenberg.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5] 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6] 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国庆节1周4学时,少安排一周4学时
课程编号:D011801
环境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大化学、环境学原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类专业课程等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指导博士生的经验及其各自擅长领域的独特研究方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博士生开题、中期发表、预答辩、学位答辩等重要环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的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期末考试以学生上台讲述拟定的博士论文研究思路及最后的结课报告为成绩依据。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以各导师指导的已毕业博士论文或各领域优秀博士论文为例。介绍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的经验,及其大气、水、固体废物、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2.课程难点: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撰写 3.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和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周次 学时数 授课内容 1-2 4 如何作好博士论文学校对发表论文的要求,文献的查阅与管理 3-4 4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专利的基本知识及申报方法 5-6 4 大气环境学研究方法 7-8 4 水环境学研究方法 9-10 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方法 11-12 4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方法 13-14 4 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6 4 分析检测方法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7-18 4 学生轮讲:博士课题及其研究思路
七.参考书目:
各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802
水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四.教学目的:
使得研究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能够有比较全面地了解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撰写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专题讲座1 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阐述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和策略等专题讲座2 污水处理技术新进展:主要介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和脱氮除磷新技术;专题讲座3 污水处理面临问题和瓶颈:针对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介绍污水处理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专题讲座4 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介绍适合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5 污水好氧处理新技术:介绍新型的好氧活性污泥和MBR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6 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介绍新型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7 工业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根据不同工业介绍工业污水处理站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实例;专题讲座8 污水厌氧处理技术:介绍厌氧技术的发展,新型厌氧反应器的类型,新型厌氧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专题讲座9 雨水利用技术:介绍雨水利用的方式,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0 居住区污水处理技术:介绍居住区污水处理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1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2 污泥处理技术:污泥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技术,新的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工程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和应用领域,具体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4 生态卫生技术:介绍生态卫生概念,生态卫生技术,生态卫生的发展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5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焦化污水处理进展和展望专题讲座16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造纸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和发展,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7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冶金企业含有废水处理技术现状、进展介绍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 面授学时: 28 学时
其它学时:8 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
课程编号:D011803
大气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Gaseous Pollutant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环境学导论
四.教学目的:
加深本专业学生对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理解深度和知识面广度,对外专业学生主要使其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综合4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等方面知识(12学时);
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
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
4、大气方面相关监测及检测技术(8学时)。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12学时)大气方面基础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综合防治措施、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模式、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的污染控制等。流体力学方面,包括介绍流体的基本知识、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量纲分析及相似原理,气体自由射流、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介绍关于国内外近年来烟气净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烟气除尘、脱硫、脱销、同时脱硫脱销、脱硫除尘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主要介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及除尘净化装置,硫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以及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其中硫氧化物控制技术包括燃烧前脱硫、燃烧过程中脱硫以及末端烟气脱硫,重点介绍烟气脱硫的湿法、干法以及半干法的各种方法。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主要介绍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及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中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吸附法。对各种方法进行原理及工艺流程的介绍。4.大气方面相关检测及监测技术(8学时)介绍对于大气质量及大气污染的监测技术以及检测大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七.参考书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80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前沿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最新研究成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9周 4学时(汪群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医疗废物和持久性有机废物)第10周 4学时(汪群慧)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堆肥和制沼)第11周 4学时(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第12周 4学时(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冶金渣的资源化利用)第13周 4学时(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矿山开采排岩与选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第14周 4学时(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赤泥与硫酸渣的资源化利用)第15周 4学时(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焚烧)第16周 4学时(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填埋)第17周 4学时 学生讲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最新的研究动态(自选某一技术)
七.参考书目:
各上课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8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无
四.教学目的:
由导师指导博士生开展相关科研和教学活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由指导教师打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通过指导教师的面授指导和讨论,使得博士生能够尽快了解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通过本课程增加博士生在第一、二学期与指导老师的工作交流和相互了解。博士生在本课程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 1.相关文献检索。比如,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相关文献摘要,根据该课题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可能的科研工作方向,寻找更好的科研工作切入点,培养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关课程或者研究专题的助研或者助教工作,协助指导导师完成有关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帮助指导教师准备有关教学和可研报告资料等,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学生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如协助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协调和管理能力; 4.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内容,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通过参加相关会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 学时分配因人而异。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课程编号:M011101
热力学在矿物学中的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4 Application of Thermodynamic Equilibria in Mineralogy
其它学时:12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在本领域内能够运用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0章 绪论(2学时)第1章 热力学基础(6学时):(1)热力学基本定律;(2)Gibbs自由能、化学位、平衡、活度;(3)基本热力学数据的获得及其热力学计算;(4)热力学计算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第2章 单元系(4学时):(1)典型单元系相图分析;(2)单元相图计算;(3)单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硅砖的生产,硅砖的显微结构)。第3章 二元系(8学时):(1)二元系相图类型;(2)二元系相图分析;(3)常见二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透辉石相图、镁橄榄石-石英相图、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SiO2-Al2O3相图、CaO-SiO2相图、MgO-SiO2相图、MgO-Al2O3相图)。第4章 三元系(10学时):(1)三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三元系相图类型;(3)常见三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硅灰石-榍石相图、橄榄石-钙长石-二氧化硅相图、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CaO-Al2O3-SiO2相图、MgO-Al2O3-SiO2相图、FeO-Al2O3-SiO2相图、Na2O-Al2O3-SiO2相图、K2O-Al2O3-SiO2相图等)。第5章 多元系(2学时):(1)多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矿物共生关系及变质作用的分析方法;(3)多元系相图分析(CaO-C2S-C12A7-C4AF系统相图、CaO-MgO-Al2O3-SiO2系统相图)。第6章 相图计算及测定(4学时):(1)相图计算原理;(2)相图实验测定方法,各方法原理、设备及条件。
七.参考书目:
[1]王崇琳,相图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吉木文平著、张绶床译,非金属矿物工学,科学出版社,1962年 [3]张圣弼编,相图—原理、计算及其在冶金中应用,北京:冶金出版社,1986 [4]殷辉安编著,岩石学相平衡,成都:地质出版社,1988 [5]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6]韩秀丽主编,无机材料岩相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马鸿文编著,结晶岩热力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M011102
矿床地球化学
Mineral Deposit Geochemist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基础,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在矿床成因、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中的应用实例,学习和掌握如何在矿床研究中用地球化学理论解决矿床成因、矿质运移、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6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基础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绪论: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2学时)元素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2学时)地球中元素分布和元素丰度(2学时)元素丰度的概念、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4学时)高场强元素、第一过渡系金属、其它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元素(2学时)稀土元素的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分布和表示方法 自然体系中稀土的丰度和分布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4学时)S同位素地球化学 O同位素地球化学 H同位素地球化学 C同位素地球化学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4学时)U-Th-Pb K-Ar Sm-Nd Le-Os 放射性碳同位素
2、应用篇:地球化学在矿床中的应用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与演化(2学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2学时)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2学时)成岩、成矿年龄测定(4学时)
3、课堂讨论和小论文(4学时)
4、考试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 1997(2)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2003(3)Geochemistry, White, 1997(4)相关文献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课程编号:M011103
应用矿物学
Applied Minera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理论和试验技能方面,熟悉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应用。给出一种矿物,能够熟知这种矿物的用途;需要利用一种性质,可以说出具备这种性质的矿物名称。通过课程学习,也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利用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读书报告等,占40%; 考试成绩:开卷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 论(2学时),2 矿物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1学时),3 矿物的基本性质(1学时)4 天然非金属矿物与岩石(22学时)菱镁矿、镁橄榄矿 白云石 蛇纹石 滑石 海泡石 蛭石 铝土矿 硅藻土 叶腊石 粘及粘土矿物 硅质原料矿物与岩石 蓝晶石族矿物与岩石 石墨与金刚石 石灰岩 云母 沸石 长石 硅灰石 透辉石、透闪石萤石、冰晶石重晶石、明矾石石膏、硫 5 工业废物(4学时)6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4学时)7 参观考察琉璃河水泥厂(4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学生自学、课外作业及实验课教学做好课程的教与学。由于目前非金属矿物材料发展较快,各种矿物新的用途不断开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最新的有关成果。然而由于学时有限,对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另外,由于矿物种类繁多,不少矿物的性质和用途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
七.参考书目:
[1]潘兆橹,万朴,应用矿物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付师汉编译,非金属矿产品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陶维屏,张培元,中国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4]S.J.莱方德,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日]吉木文平著,张绶庆译,非金属矿物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6]《非金属矿工业手册》编委会,非金属矿工业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7]任允芙,钢铁冶金岩相矿相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8]《工业矿物与岩石》,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M011104
矿物学、矿床学研究进展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6
Advances on Mineralogy and Ore Geology
其它学时:10
― 矿物学、矿床学前沿‖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 40%,大作业(开卷笔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基础矿物学前沿(6学时)2 量子矿物学前沿(4学时)3 环境矿物学前沿(4学时)4 材料矿物学前沿(6学时)5 矿床成因及成矿学研究进展(4学时)斑岩型矿床、VMS型矿床、造山型矿床、浅成热液矿床等研究进展;成矿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成矿学研究发展的若干趋势等 6 区域成矿学研究进展(6学时)区域成矿学、壳幔成矿学、造山带成矿学;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 7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前沿(4学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应用及进展;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8 综合(机动)(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Putnis A.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M].Cambrige :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457.[2] Redfern S A T ,Carpenter M A.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minerals [J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 2000 , 39 : 361.[3] Redfern S A T.Mineral transformations [J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0 , 64(2): 155-156.[4] Klein C , Hurlbut C S Jr.Manual of mineralogy(after James D.Dana),21st edition ,Revised [M].New York : John Wiley &Sons Inc., 1999 :681.[5]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7] 曾荣树,雷加锦.环境科学新的增长点———环境矿物学[A].孙枢.地质环境系统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 : 93.[8] 戴永定.生物矿物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572.[9] 李高山,李英堂.量子矿物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92.[10] 侯增谦, 韩发, 夏林圻, 等.2003, 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1] 陈衍景, 张静, 赖勇.2001,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2-24, 216-230 [12] Goldfarb, R.J., Groves, D.I., Gardoll, S., 2001, 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 time: a global synthesis.Ore Geology Review, 18, 1-75 [13] Groves, D.I., Goldfarb, R.J., Gebre-Mariam, M., et al., 1998, Orogenic gold deposits.Ore Geology Review, 13, 7-27 [14] Groves, D.I., Goldfarb, R.J., Robert, F., et al., 2003, Gold deposits in metamorphic belts: Over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 outstanding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Economic Geology, 98, 1–29
课程编号:M011105
岩相学
Petrograph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岩石的偏光显微镜鉴定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偏光显微镜鉴定常见透明矿物和三大类岩石,以便解决科研工作中相关的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开卷(60%),实验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晶体光学基础(偏振光、光的折射、光率体、光性方位)、偏光显微镜(2学时)实验1 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学时)2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解理及解理夹角测定,颜色,多色性,吸收性, 边缘,贝克线,糙面,突起)(2学时)实验2 解理、多色性、贝克线、突起观测(2学时)3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等)(4学时)实验3 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2学时)实验4 消光角、延性符号、一轴晶干涉图(2学时)4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2学时)实验5 二轴晶干涉图,垂直Bxa、垂直一个光轴切面、斜交光轴切面等(2学时)5 透明矿物薄片系统鉴定(4学时)实验6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1)(2学时)实验7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2)(2学时)6 典型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等)(2学时)实验8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1)(2学时)7 典型变质岩种类的薄片鉴定(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类等)(2学时)实验9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2)(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林培英.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地质出版社, 2005 常丽华, 陈曼云, 金鑫等.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地质出版社, 2005 岩浆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显微镜岩石鉴定实验课)
课程编号:M011106
Mineral Materials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晶体化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8
矿物材料学
其它学时:8
― 矿物材料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了解和熟悉矿物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材料方面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 矿物材料的概念、分类、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学时)2 熔融结晶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熔融结晶材料的生产过程、熔融结晶材料分述(2+2=4学时)3 玻璃:传统玻璃的生产及性质、实用玻璃与新型玻璃(2+2=4学时)4 釉料:釉料的配制及施釉工艺、乳浊釉及彩色釉(2+2= 4学时)5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基础、Al2O3—SiO2 系耐火材料、碱性及尖晶石耐火材料、氧化物特种耐火材料、非氧化物耐火材料(2+2= 4学时)6 陶瓷材料:传统陶瓷的生产及应用、精细陶瓷的生产及应用(2+2+2=6学时)7 保温材料:传统保温材料的生产及应用、超级绝热材料简介(2+2=4学时)8 无机胶凝材料:硅酸盐水泥、其他品种的水泥、水玻璃(2+2=4学时)9 天然矿物材料:天然粉体功能材料、天然石材及其它天然矿物材料(2学时)10 讲座或参观(2学时)课程内容,是以传统的矿物材料为基础。根据课时情况,适当安排讲座,参观。
七.参考书目:
[1]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韩跃新等,矿物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上、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法] J.扎齐斯基主编,干福熹、侯立松译,玻璃与非晶态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周玉主编,陶瓷材料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6] 胡彭生主编,型砂,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 王维邦主编,耐火材料工艺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8] 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9]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课程编号:M011107
岩矿测试技术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30
Test Methods for Minerals and Rocks
其它学时:6
岩矿测试技术是为地质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测试技术是地质科研工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基本原理与主要应用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地进行岩矿研究。其内容适合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与岩矿材料等方向的学生选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好专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期末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岩矿测试技术的内容、意义及与其它科学的关系。(1学时)第一篇 成分测试分析:(2+4+2=8学时)1.湿化学法; 2.光谱类分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3.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4.热分析(热重、差热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5.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二篇 结构测试方法(6+2+2=10学时)1.X射线衍射分析; 2.红外光谱; 3.拉曼光谱; 4.穆斯堡尔谱; 5.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6.透射电子显微镜;7.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三篇 形态测试方法(4+4=8学时)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扫描探针显微镜; 3.矿相显微镜;4.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四篇 性质测试方法(2+2=4 学时)1.性质分析第五篇 仪器参观(2+4=6 学时)1.到校重点实验室参观; 2.大型仪器操作指导
七.参考书目:
[1]廖立兵等编,岩矿现代测试技术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 2001 [2] 王汝成等编,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一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二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5] 张振儒等编,近代岩矿测试新技术,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 [6]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测试研究所,岩矿测试,地质出版社,1986.[7] 黄新民,解挺,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8] 马礼敦,杨福家编,同步辐射应用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M011110
结晶学与矿物学研究专题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无机化学
四.教学目的: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质勘查、矿物加工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用肉眼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各类矿物的一般通性,在矿物各论中,要求按照大类掌握和学习70~80个矿物种(其中要求重点掌握30~40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习课为4学时。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标本实习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晶体学 1 晶体及其基本性质(1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定义,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空间格子的方法,理解空间格子要素及其性质。晶质、非晶质和准晶态的区别。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2晶体的测量与投影(1学时)主要内容:面角守恒定律及其意义,晶体测量的方法。介绍接触测角仪。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利用吴氏网进行晶体投影,绘制主要对称型的对称要素和单形投影。3 晶体的宏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对称的特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轴、对称中心和旋转反伸轴。对称定律及对称要素的组合定律。常见的对称型,晶体对称分类体系。4 单形和聚形(2学时)主要内容:单形的概念及推导方法,47种几何单形,单形在各晶系中的分布。聚形的概念及聚形相聚的原则,各晶系晶体的聚形分析的步骤和方法。5 晶体定向与晶面符号(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定向的原则、各晶系晶体定向方法和晶体常数特点;根据晶体模型上确定对称型、晶系后进行晶体定向。对称型的国际符号及其与对称型的习惯符号的转换。晶面符号、晶棱符号的表达,整数定律,晶带定律。6晶体内部结构的微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空间格子、空间格子要素,平移轴、螺旋轴和滑移面。空间群、等效点系、晶胞的概念。各晶系晶胞参数的特点、四种格子类型(P、C、I、F)和十四种空间(布拉维)格子。空间群的国际符号的书写和含义。晶体结构的表达。7晶体的规则连生(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规则连生(平等连晶、双晶、浮生与交生)。双晶的概念、双晶轴、双晶面、双晶接合面、双晶类型、双晶律。不同矿物的双晶的形成方式和双晶律,以及双晶名称。8晶体化学部分(2学时)主要内容:最紧密堆积原理,六方和立方最紧密堆积,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化学键、晶格类型和鲍林法则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某些应用。理解类质同象、同质多象、多型现象和有序--无序结构。第二部分 矿物学矿物学通论 1矿物及矿物学,矿物的分类与,命名(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概念。矿物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矿物种及其命名,矿物的分类。2矿物的成因(1学时)主要内容: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内生,外生、变质:岩浆作用、伟晶作用、热液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域变质作用。矿物的变化:时空关系,形成顺序,矿物的世代,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矿物的标型性,矿物中的包裹体 3矿物的宏观鉴定特征(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单体,集合体的形态与描述。光学性质:矿物的颜色(自色、他色和假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矿物解理、裂开、断口、硬度、比重。其他物理性质:弹性、挠性、脆性、延展性、磁性、导电性、压电性、热电性、介电性、发光性和放射性等。4 矿物的化学组成(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化学组成,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及离子类型在矿物学中的意义。矿物成分变化、矿物中―水‖的类型和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原则,计算方法。矿物各论 1 自然元素大类,卤化物大类(2学时)自然金属:**自然金、铂族矿物 自然非金属:自然硫、**金刚石、**石墨自然半金属: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自然铋萤石族(*萤石),石盐族(石盐)2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2学时)简单硫化物:方铅矿族(**方铅矿),闪锌矿族(**闪锌矿),黄铜矿族(**黄铜矿),磁黄铁矿族(*磁黄铁矿),辉锑矿族(辉锑矿、辉铋矿),辰砂族(辰砂),雌黄族(*雌黄),雄黄族(*雄黄),辉钼矿族(**辉钼矿),斑铜矿族(斑铜矿),辉铜矿族(辉铜矿)。复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族(**黄铁矿),辉砷钴矿—毒砂族(*毒砂)。3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2学时)氧化物:赤铜矿族(赤铜矿),刚玉族(**刚玉、**赤铁矿、钛铁矿),金红石族(*金红石、*锡石、*软锰矿),石英族(**α—石英及其异种、β—石英,*蛋白石),尖晶石族(尖晶石、**磁铁矿、*铬铁矿),黑钨矿族(*黑钨矿)。氢氧化物:镁的氢氧化物(水镁石),铝的氢氧化物(**铝土矿),铁的氢氧化物(**褐铁矿),锰的氢氧化物(**硬锰矿)。4含氧盐大类
(一)---硅酸盐类(4学时)硅氧骨干形式,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化学、形态、物理性质等,铝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岛状结构硅酸盐:锆石族(*锆石),橄榄石族(**橄榄石),石榴子石族(*钙铝榴石系列与钙铁榴石系列),红柱石(*红柱石、*蓝晶石),黄玉族(黄玉),十字石族(十字石),榍石族(榍石),符山石族(符山石),绿帘石族(绿帘石),绿柱石族(**绿柱石、堇青石),电气石族(*电气石)。链状结构硅酸盐:辉石族(顽火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普通辉石、硬玉、锂辉石、霓石),硅灰石族(*硅灰石),角闪石族(*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角闪石石棉),夕线石族(夕线石)。层状结构硅酸盐:高岭石族(**高岭石),蛇纹石族(*蛇纹石),云母族(**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滑石族(*滑石、*叶腊石),蒙脱石—皂石族(蒙脱石),蛭石族(蛭石),绿泥石族(*绿泥石)。架状结构硅酸盐:长石族(碱性长石亚族: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斜长石亚族:**斜长石),似长石:霞石族(霞石),白榴石族(白榴石),*沸石族。5 其他含氧盐大类
(二)(2学时)碳酸盐:方解石族(**方解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文石族(文石),孔雀石族(*孔雀石、蓝铜矿)。硫酸盐:重晶石族(*重晶石、天青石),石膏—硬石膏族(*石膏、硬石膏)。磷酸盐:磷灰石族(磷灰石)。钨酸盐:白钨矿族(白钨矿)第三部分 实习晶体的宏观对称,木头模型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认识晶体的各种单形,以及常见聚形。找出全部对称要素,对不同晶系的晶体进行定向。矿物的鉴定特征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选择不同矿物大类中代表性的矿物30种,进行集中的宏观鉴定实习,学会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能够描绘出不同大类典型矿物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区分。
七.参考书目:
1.课程教材秦善编,晶体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秦善, 王长秋编,矿物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 [1] 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地质出版社,1993 [2] 罗谷风等编,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王根元编,矿物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4] 罗谷风编,结晶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5] 陈武、季寿元编,矿物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6] 矿物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7] 结晶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8] 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地质出版社,1978 [9] 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Putnis.A.,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课程编号:M011201
岩石力学 Rock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岩石力学的新概念和理论,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节理岩体的强度理论,岩石开挖工程力学效应动态分析,岩石开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岩石工程优化设计,流变力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非线性理论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为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与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时岩石力学的定义岩石力学研究的特点及与其它力学学科的根本区别 2.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2学时初始阶段经验理论阶段经典理论阶段现代发展阶段 3.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学时研究内容(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的物理、水理及基本的力学性质,岩体及结构面力学性质、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测量技术,工程岩体稳定性及其维护技术,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及原位监测技术,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数学力学与分析方法,整体综合分析方法)4.岩石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6学时水力水电建设采矿工程铁道和公路建设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石油工程海洋勘探与开发工程核废料处理工程地热开发工程地震预报 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试验研究 8学时孔隙度密度渗透性声波速度非限制性压缩强度试验点荷载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拉伸强度试验剪切强度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残余强度试验岩石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性 6.岩石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强度)准则 4学时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的塑性本构关系莫尔-库伦准则经验破坏准则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各项异性岩体的破坏 7.岩体分类与质量分级 2学时 8.工程应用实例 10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2. 于学馥:《信息时代岩土力学与采矿设计初步》,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4. 蔡美峰:《数值方法和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7. R.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0 8.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London, 1985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课程编号:M011202
爆破理论与技术
Applied Science of Engineering Blast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爆破理论与技术》是工程力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讲授爆破理论的发展、现代爆破理论的原理及其常用的爆破技术,使学生了解现代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概况,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爆破技术的应用技能,开阔和启迪新的研究思路。课程将从专业实际出发,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结合工程实例,掌握爆破技术应用的技巧,将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爆破理论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爆炸动力学、工程爆破、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等学科,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性紧密。授课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工程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例,启迪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熟悉爆破技术的应用途径,掌握工程应用的基本技巧,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服务。1.为了培养工程力学方向(特别是爆炸动力学)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加强在学术研究中的实际能力培养; 2.通过对于传统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讲解,培养学员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爆破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平时作业+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占20%;考试占80%,采用开卷考试。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 1.1 爆破理论基础部分: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会从具体的实验现象来概括和抽象到系统的理论观点,具体的理论观点发展中相关学科成果的交叉影响等,熟悉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明确爆破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作用。1.2 工程爆破技术应用部分:这是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内容,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爆破技术在岩土、采掘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应用的程序、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工程爆破在隧道、岩土和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工程爆破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领。2.课程难点: 2.1 现代爆破理论的体系:现代爆破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来自两方面。其一,由于爆炸过程的高速、动态和不可逆性,观察和理解爆炸现象、冲击波、应力波和作用介质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特别是荷载的作用机制;其二,爆炸载荷在不同作用区的理论描述,本构方程的建立,数值计算的逼真模拟。2.2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爆破作为岩土、采矿和隧道工程不可替代的手段,因此本课程在爆破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占有重要份量。讲解中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爆破方式的选择、方法和技术参数的确定,培养学生工程爆破熟悉应用程序,掌握基本技巧。1. 第一章 早期的爆破理论(4学时)1.1 炸药量与岩石破碎体积成比例理论 1.2 C.W.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 1.3 流体动力学理论 1.4 对早期爆破理论的评述 2. 第二章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4学时)2.1 基本观点 2.2 日野熊雄的论点 2.3 冲击波拉伸破坏的依据 2.4 对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评述 3. 第三章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6学时)3.1基本观点 3.2 U.兰格福斯的论点 3.3 村天勉的论点 3.4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依据 3.5 对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评述 4. 第五章 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8学时)5.1 基本观点 5.2 Φ.A.鲍姆的论点 5.3 伊藤一郎的论点 5.4 P.A.帕尔逊的论点 5.5 L.C.朗的论点 5.6 T.N.哈根的论点 5.7 试验研究及对联合作用理论的支撑 5.8 现代爆破理论的要点 5. 第六章 裂隙岩体的爆破理论(4学时)6.1 概述 6.2 岩体破碎的主要因素 6.3 岩体结构面对爆破的影响控制 6. 第七章 岩石动载特性及其对爆破效果的影响(4学时)7.1 动载荷的分类 7.2 岩石动载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7.3 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岩石特性 7.4 岩石动载特性对爆破效果的
面授学时: 20 其它学时:16 影响 7. 第八章 计算机模拟爆破(3学时)8.1 概述 8.2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阶段步骤 8.3 典型爆破数学模型的介绍 8.4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成果与发展 8. 第九章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3学时)9.1 爆破技术在隧道工程的应用 9.2 爆破介绍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3 爆破介绍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考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教材 U.兰格福斯著,《岩石爆破现代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参考书 1.于亚伦 主编,《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J.亨利奇 著,《爆炸动力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7年 3.A.H.哈努卡耶夫著,《矿岩爆破物理过程》,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
课程编号:M011203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Damage Mechanics for Concrete and Rock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断裂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学会运用断裂损伤理论来分析岩石混凝土等工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岩石混凝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课堂讨论:30%,文献总结报告: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断裂力学16学时,损伤力学16学时。1.断裂损伤力学与其它力学的联系和区别,工程中常见的断裂损伤问题,断裂损伤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断裂力学问题的提出,Griffith 能量准则。(2学时)2.断裂力学经典问题,能量释放率的概念及断裂准则,复应力函数方法,线弹性断裂力学,三种裂纹的定义及分析方法,阅读文献讨论。(2学时)3.线弹性裂尖场的概念,能量释放率与断裂因子的关系,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准则。(2学时)4.线弹性断裂力学小范围屈服K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确定塑性区尺寸的Irwin理论,应力松弛修正,考虑塑性修正后的K,材料的断裂韧性及其测试方法。复合型断裂准则,最大环向应力、最大能量释放率和应变能密度准则,界面准则。(4学时)5.裂纹扩展稳定性分析,弹塑性断裂力学,DB 模型和COD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下III型裂纹的弹塑性解和J积分,J积分的物理意义。J积分与应力强度因子、能量释放率的关系,J积分准则及其工程应用。(4学时)6.HRR场与扩展裂纹尖端场,断裂动力学与界面断裂力学。文献讨论。(2学时)7.损伤力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损伤的基本概念,损伤程度描述方法,损伤测量方法,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及其基本方程:物性和发展方程。损伤力学理论基础,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定律,损伤力学的热力学基础,耗散势与损伤本构方程。(4学时)8.损伤力学理论,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延性塑性损伤,蠕变损伤,疲劳损伤,含损伤结构定解问题的求解方法。文献讨论。(4学时)9.岩石损伤力学。岩石的损伤机理和特征,Sidroff损伤模型,岩体损伤力学模型,岩石统计损伤模型。(4学时)10.混凝土损伤力学。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和力学性能,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D.Gross, T.Seelig, Fracture Mechanic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Micromechanics, Springer, 2006.2.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3.谢和平,王景华。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4.杨卫,宏微观断裂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5.庄茁,蒋持平。工程断裂与损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余寿文,冯西桥, 损伤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M011204
现代渗流力学
Permeati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孔介质渗流物理
四.教学目的:
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油层物理和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多孔介质中油气水多相流动的基础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试卷成绩占60%,其他相关科学研究前沿领域探讨、作业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2、油层中流体渗流特点和基本渗流规律(2学时)油藏中流体静态分布;驱油能量类型及驱动方式;渗流基本规律(达西定律),达西定律的局限性;非线性渗流规律描述方法。
3、单相不可压缩液体的稳定渗流理论(4学时)平面平行流动(单向流),平面径向流,球形径向流稳定渗流特点及渗流公式;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的基本方法;井的完善性;电解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4、多井干扰理论(4学时)多井干扰的物理现象及实质,叠加原理;镜像反映基本方法及应用,流场的概念;等值渗流阻力法。
5、水驱油理论(6学时)活塞式与非活塞式驱油的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见水前与见水后的驱油过程计算。
6、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6学时)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无限大地层中向一口井的不稳定渗流问题及叠加原理;有限封闭地层中向中心井渗流的拟稳态解;弹性渗流条件下井的干扰理论及其应用。
7、裂缝油藏中的渗流(4学时)裂缝油藏中的渗流特征;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的基本渗流方程;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典型解。
8、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4学时)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动物理过程;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油气两相渗流问题的近似解法。
9、物理化学渗流(2学时)带传质扩散作用的渗流理论;非牛顿液体的地下渗流理论。
10、渗流力学的发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渗流力学,翟云芳,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3年。
2、渗流力学实验讲义,石油大学(北京)采油教研室,1993年。
3、油气层渗流力学,葛家理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4、地下水气动力学,陈钟祥、郎兆新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
课程编号:M011205
粘性流体力学
Viscous Flu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数理方程、普通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粘性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在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讲授粘性流体的各种模型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的精确解和近似解、量纲分析方法、层流边界层理论、湍流初步以及湍流边界层理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占成绩60%,相关前沿学科讨论和作业及考勤20%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第一章 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第二章 粘性流体的基础知识(4学时)粘性流体的力学性质、粘性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3、第三章 粘性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6学时)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质量方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一动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一能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力学问题示例、粘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封闭性问题、NS方程的适用性。
4、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6学时)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微分方程式、边界层几种厚度的定义、平板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平板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压强阻力。
5、第五章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6学时)前言、流动稳定性、二维平行流的小扰动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转捩。
6、第六章 湍流(6学时)前言、湍流的基本特性、拟序结构、雷诺方程、模式理论。
7、血液循环中的生物流体力学(4学时)生物流体力学基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心脏中的流动:心脏中的流动、心脏瓣膜;血管中的流动:非定常管流、非定常的动脉流动、动脉支。
8、粘性流体力学展望(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陈懋章 编著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2、H.欧特尔 等著,朱自强等译 ―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出版社,2008年版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课程编号:M011206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Mathematical Methods 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或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期末考试形式:开卷、笔试;总成绩=平时作业成绩X15% + 读书报告成绩X15% + 期末考试成绩X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从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出发,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并介绍对应用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1.引论(2课时)(1)回顾已学数学方法;(2)介绍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和研究方法。2.数学模型的建立(4课时)(1)力学实例的常、偏微分方程的初值和边值问题提法;(2)积分方程提法;(3)变分提法。3.数值解法和近似解析解法(14课时)(1)差分法;(2)传递矩阵法;(3)积分方程数值解法;(4)变分近似解法(里兹法、伽辽金方法、加权残数法等)(5)有限元方法。4.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非线性问题(6课时)(1)分形;(2)分岔;(3)突变;(4)混沌;(5)孤立子。5.非线性问题的迭代法与摄动法(8课时)(1)迭代法;(2)正则摄动法;(3)奇异摄动法(PLK法、多重尺度法、匹配法、边界层理论等)6.考试(2课时)
七.参考书目:
【1】钱伟长,变分法与有限元,科学出版社【2】奈佛,摄动法及其应用,(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M011207
实验力学
Experiment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大学物理
四.教学目的:
掌握用电测和光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总成绩=平时成绩(实验)×40%+考试成绩×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电测部分(20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6学时);
2、应变测量电路(4学时);
3、实验(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与焊接;实验二:测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实验三:测应变片的横向效应系数;实验四:电阻应变片在应变电桥中的各种连接方式;实验五: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电阻应变测试;实验六:动态应变测量演示。)(10学时)
二、光测部分(14学时)
1、光学原理基础(平面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圆偏振光的形成条件)(2学时);
2、光弹性力学的基本光路(平面偏振光场明场、平面偏振光场暗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各种光场的削光条件;(2学时)
3、等差线、等倾线及其生产原理和测试光路;(2学时)
4、材料的条纹值的计算;(0.5学时)
5、平面光弹性原理;(0.5学时)
6、三维光弹性;(1学时)
7、实验(实验七:材料条纹值的测定及各种光路的布置;实验八:简支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九:高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三维光弹性实验演示)(6学时)
三、考试部分(2学时)
七.参考书目:
实验应力分析(清华大学 张如一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光弹性实验原理(天津大学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课程编号:M011208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与张量分析
the Fundamentals of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ensor Analysi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基础,四.教学目的:
掌握张量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张量进行推导数学方程。了解非线性弹性理论及固体的本构理论。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1.考勤20%,2平时作业30%,3 期末考试50%(开卷)。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使研究生能基本了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理论,以及一些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示范性示例。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简明阐述理性力学理论基础。第一章 张量基础知识(14课时)求和约定 直角坐标系中的基矢量 张量的定义及代数运算 二阶张量的逆转、转置、迹、二阶张量的主值、主轴和不变量 二阶张量的加法分解、极分解、各向同性张量介绍、张量场的微分与积分运算(Hamilton 算符的应用,Gauss 公式)。第二章 变形和运动(6课时)连续体假定、运动的两种描述、两种构形和两种坐标 形变张量的定义 微元线、面、体的形变 形变张量的主值 Green 应变张量与 Almansi 应变张量 物质导数 速度梯度张量及其加法分解 输运定理 小变形的分解 小应变张量的性质 相容条件。第三章 基本定律及应力理论(8课时)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动量平衡、动量矩平衡、能量守恒、熵定理)的积分形式 Cauchy 应力矢量 Cauchy 应力张量(定义,符号规定,主应力和主方向)* 其它形式的应力 基本定律的微分形式(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剪应力互等定理,能量方程,C-D 不等式)。第 四 章 本构关系(8课时)本构关系的意义和一般原理简介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线弹性力学的封闭方程组 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 牛顿流体的封闭方程组 * 超弹性体的本构关系简介 * 粘弹性体本构关系简介 * 非牛顿流体简介。
七.参考书目:
匡振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第三篇:《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个话题的背后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智能。一般来说,信息是由数据来表达的客观事物,知识是信息经过智能性加工后的产物,智能是用来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的加工器。在信息社会,人类面对的信息将非常庞大,仅靠人脑表现出来的自然智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发那种由机器实现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限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研究应用领域。了解人工智能中常用的知识表示技术,启发式搜索策略,了解原理以及非确定性推理技术。通过对典型专家系统的分析、解剖、进一步深入掌握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去解决人工智能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验能力,为人今后处理各门学科的智能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工智能的三个重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的两个重要应用领域(专家系统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
二、本文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教学要点
讨论人工智能的定义、形成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学派之争及发展趋势。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人工智能及其研究目标(0.5学时)
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研究目标。
1.2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0.5学时)
了解人工智能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1.3 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0.5学时)
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0.5学时)
了解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
1.5 人工智能研究的不同学派及其争论(0.5学时)
了解三大学派及其理论的争论和研究方法的争论。1.6 人工智能的近期发展分析
(0.5学时)
了解更新的理论框架研究,更好的技术集成研究,更成熟的应用方法研究。(0.5学时)考核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第2章
知识表示
教学要点
知识表示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确定性知识表示方法。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知识与知识表示概念
(0.5学时)
了解知识表示的概念和表示形式; 理解知识的定义。
2.2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0.5学时)
理解一阶谓词逻辑表示的逻辑基础; 掌握谓词逻辑表示方法及其应用。2.3 产生式表示法(0.5学时)
了解产生式系统的基本过程、控制策略及其类型和特点; 掌握产生式表示的基本方法、基本结构。2.4 语义网络表示法(1学时)
理解语义网络的基本概念;
会应用语义网络表示事实和进行推理。2.5 框架表示法(2学时)
了解框架系统的问题求解过程和框架表示法的特点; 掌握框架结构和实例框架; 理解框架理论。2.6 脚本表示法
掌握脚本的结构及其推理。(0.5学时)2.7 过程表示法(0.5学时)
了解过程表示的特性;
掌握过程表示的问题求解过程; 理解表示知识的方法。
2.8 面向对象表示法
(0.5学时)
了解面向对象的特征;
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知识的面向对象表示。考核要求
掌握逻辑词谓表示法及其应用,会用框架去描述一些具体问题,能用脚本来描述特定范围内的一些事件的发生顺序。
第3章 确定性推理
教学要点
推理的基本概念及归结、演绎等确定性推理方法。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0.5学时)
了解正向推理、逆向推理、混合推理及其推理的冲突消解策略; 掌握推理的方法、推理的控制策略; 理解推理的概念。
3.2 推理的逻辑基础(1学时)
掌握谓词公式的各种特性和置换与合一的过程。3.3 自然演绎推理(0.5学时)
了解自然演绎推理的概念及其三段论推理规则。3.4 归结演绎推理(2学时)
掌握子句集及其化简,鲁宾逊归结原理;
会应用谓词逻辑归结证明问题,会用归结演绎推理的归结策略证明问题,会用归结反演求取问题的答案。
3.5 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1学时)
会应用规则正向演绎推理和规则逆向演绎推理。3.6 规则演绎推理的剪枝策略(0.5学时)
了解剪枝策略的基本思想。考核要求
理解确定性推理的思维过程,会应用谓词逻辑归结去求证问题,会应用规则正向演绎推理和规则逆向演绎推理。
第4章 不确定与非单调推理
教学要点
不确定性推理的有关概念及各种不确定性的表示和推理方法。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不确定性推理的基本概念(0.5学时)
了解不确定推理的基本问题; 理解不确定推理的含义。
4.2 不确定性推理的概率论基础(0.5学时)
了解全概率公式与Bayes公式;
理解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
4.3 确定性理论(0.5学时)
理解可信度的概念,C-F模型; 掌握带加权因子的可信度推理。
4.4 主观Bayes方法(0.5学时)
了解组合不确定性计算;
掌握知识不确定性表示,证据不确定性表示,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4.5 证据理论(1学时)
掌握D-S理论的形式描述,证据理论的推理模型,推理实例。4.6 可能性理论和模糊推理(0.5学时)掌握模糊知识表示,模糊概念的匹配,模糊推理。4.7 非单调推理(0.5学时)
了解非单调推理的概念及起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考核要求
理解不确定性推理的含义、非单调推理的概念、确定性理论,掌握主观Bayes方法,能用D-S理论从不同角度刻划命题的不确定性,能在模糊集的基础上,实现对模糊命题和模糊知识的表示。
第5章 搜索策略
教学要点
搜索的基本概念和状态空间、与或树的各种搜索算法。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5.1 搜索的基本概念(1学时)
了解搜索的含义;
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
5.2 状态空间的盲目搜索(2学时)
了解一般图搜索过程;
掌握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代价树搜索。5.3 状态空间的启发式搜索(0.5学时)
了解A算法;
理解启发性信息和估价函数。
5.4 与/或树的盲目搜索(0.5学时)
了解与/或树的一般搜索;
掌握与/或树的的广度优先搜索,与/或树的深度优先搜索。5.5 与/或树的启发式搜索(0.5学时)
了解与/或树的启发式搜索过程; 理解解树的代价与希望。
5.6 博弈树的启发式搜索(0.5学时)
了解极大极小过程,α-β剪枝。考核要求
了解搜索概念,博弈树的启发式搜索;掌握状态空间的盲目搜索和与/或树的盲目搜索。
第6章 机器学习
教学要点
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符号学习方法。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6.1 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0.5学时)
了解机器学习的发展过程,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的分类; 理解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概念。
6.2 机械式学习(0.5学时)
了解机械学习的过程及其设计要考虑的三个问题。6.3 指导式学习(0.5学时)
了解指导式学习的学习过程。
6.4 归纳学习(0.5学时)
了解归纳学习的类型。
6.5 基于类比的学习(0.5学时)
了解属性类比学习、转换类比学习; 理解类比学习的概念。
6.6 基于解释的学习(0.5学时)
了解解释学习的空间描述及学习模型; 理解解释学习的概念;
掌握解释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过程。考核要求
了解机器学习的概念,机械式学习,指导式学习,归纳学习;掌握基于解释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过程。
第7章 神经网络及连接学习
教学要点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和各种连接学习方法。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7.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0.5学时)
了解人工神经元及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理解生物神经元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特征。
7.2 人工神经网络的互连结构及其学习机理(0.5学时)
了解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基础; 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互连结构; 掌握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7.3 感知器模型及其学习(0.5学时)
了解有关感知器XOR问题求解的讨论; 理解感知器模型,感知器学习。
7.4 误差反向传播网络及其学习(0.25学时)
理解B-P网络结构;
掌握B-P网络学习的传播公式,B-P网络的学习算法。7.5 Hopfield网络及其学习
(0.25学时)
了解Hopfield模型的稳定性
理解Hopfield网络的结构; 掌握Hopfield网络的学习算法。考核要求
了解人工神经网络及其结构和学习机理;理解感知器、B-P网络、Hopfield网络及其B-P网络;掌握Hopfield网络的算法。
第8章 自然语言理解
教学要点
自然语言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8.1 语言及其理解的基本概念(0.25学时)
了解自然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任务,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自然语言理解的层次。
8.2 语法规则的表示方法(0.25学时)
掌握句子结构的表示,上下文无关文法,变换文法。8.3 语法分析(0.5学时)
掌握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分析; 理解扩充转移网络分析。
8.4 语义的分析(0.5学时)
理解语义文法; 掌握格文法。
8.5 自然语言的生成(0.25学时)
了解自然语言生成的概念及生成步骤。
8.6 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层次模型(0.25学时)
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模型。考核要求
了解自然语言理解的概念,会用语法分析和语义的分析,了解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层次模型。
第9章 专家系统
教学要点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目前正在从集中、封闭模式向分布、开放模式发展。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9.1 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0.5学时)
了解专家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9.2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0.5学时)
了解用户界面;
理解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机构、知识获取机构。9.3 知识获取(0.5学时)
了解知识获取方法的分类; 理解知识获取的任务;
掌握非自动知识获取,自动知识获取。
9.4 专家系统的开发与评价(0.5学时)
了解专家系统的开发条件,生命期概念,专家系统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9.5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0.5学时)
了解程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9.6 专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0.5学时)
了解新一代专家系统。考核要求
了解专家系统的概念、基本结构及其开发工具与环境;掌握非自动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
第10章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教学要点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它是目前迅速兴起的网络商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0.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0.5学时)
了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理解决策与决策过程,决策支持系统。
10.2 决策支持新技术(1学时)
理解数据仓库、数据开发及其它们的结合。
10.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0.5学时)
掌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考核要求
了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新技术,知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及新结构体系;理解决策与决策过程,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参考书目
1、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林尧瑞、马少平,《人工智能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3、陈世福、陈兆乾等编,《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南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4、何华灿,《人工智能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5、陈汝铃,《人工智能》,科学出版社,1989。
第四篇:2014新版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404131422《人工智能》
英文课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学 时:32 学 分:2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离散数学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一、总论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
(二)开课目的与任务:
目的: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表示、推理机制和求解技术,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方法。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
1.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2.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熟悉语义网络法,了解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如框架法、剧本法、过程法等。
3.掌握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等.了解博弈树搜索、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方法。
4.掌握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的技术。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手段等有关说明:
课程的重点:
1、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知识表示方法。
2、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3、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
课程的难点:
1、语义网络法,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
2、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
3、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
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1、课堂讲授
在课堂上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2、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章都安排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习气氛,开拓思路。需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做好总结。
4、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5、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的内容选择基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培养综合计算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其学时分配、教学要求
(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次 1 2 3 4 5 总计
(二)教学要求:
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认识。
1、了解是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2、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
3、认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三、实验
无
四、课程设计
无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人工智能 丁世飞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2 主要参考书:
1、《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Stuart J.Russell, Peter Norvig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5
2、《人工智能(第2版)》贲可荣,张彦铎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3
课程内容 绪论 知识表示 搜索策略 确定性推理 机器学习
学时分配 4学时 8学时 8学时 6学时 6学时 32学时
3、《人工智能基础教程(第二版)》 朱福喜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5
4、《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蔡自兴,徐光祐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6
5、《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3版)》 王万森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9
六、考核办法
因为是考查课,所以采用平时+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占50分,包括考勤、随堂小考、提问及课后思考设计题目等的完成状况;最后笔试试卷占50分,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
第五篇:《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定稿]
……………………………… ………………………………………………………………装……订……线……………………………………………………………………………………………………………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语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9年2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审定人: 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域概念和Horn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方法、D—S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1、讲授内容:(1)人工智能的概念
(2)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和方法(3)人工智能的分之领域(4)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5)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2、教学要求:
了解:研究途径和方法、人工智能的分之领域、基本技术和发展概况。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
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人工智能研究的课题种类
3、教学重点:人工智能概念
4、难点: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2学时)
1、讲授内容:(1)一阶谓词逻辑(2)归结演绎推理
(3)应用归结原理求取问题答案(4)归结策略
(5)Horn子句归结与逻辑程序(6)非归结演绎推理
2、教学要求:
了解:一阶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理解:应用归结远力求取问题答案的方法和Horm自居归结于逻辑程序的方法以及非归结演绎原理的方法和途径
掌握:归结演绎推理
3、教学重点:归结演绎推理
4、难点:Horn子句归结与逻辑程序
第三章:图搜索技术(5学时)
1、讲授内容:(1)状态图搜索(2)状态图问题求解(3)与或图搜索(4)与或图问题求解(5)博弈树搜索
2、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的图搜索技术 理解:与或图搜索问题的原理 掌握: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AO
3、教学重点: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AO
4、难点:与或图搜索
第四章:产生式系统(2学时)
1、讲授内容:(1)产生式规则(2)产生式系统
(3)产生式系统与图搜索(4)产生式系统的应用
2、教学要求: 了解:产生式
理解:谓词逻辑归结原理 掌握:Herbrand定理
3、教学重点:谓词逻辑归结原理
4、难点:Herbrand定理
第五章:知识表示(2学时)
1、讲授内容:(1)知识及其表示(2)框架(3)语义网络
(4)面向对象知识表示
2、教学要求: 了解:知识表示的概述 理解:几种知识表示方式 掌握:产生式表示 语义网络表示
3、教学重点:产生式表示 语义网络表示
4、难点:框架表示
第六章:不确定性推理方法(6学时)
1、讲授内容:
(1)不确定性及其类型(2)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3)不确定性推理的一般模式(4)确定性理论(5)证据理论(6)模糊推理
2、教学要求:
了解: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概述 理解:论证理论 模糊推理 掌握:论证理论
3、教学重点:论证理论 模糊推理
4、难点:证据理论(D-Stheory)第七章:专家系统(4学时)
1、讲授内容:(1)专家系统的概念(2)专家系统的结构(3)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4)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5)专家系统开发与环境(6)新一代专家系统研究
2、教学要求:
了解:专家系统的概述、专家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理解: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掌握:专家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3、教学重点: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难点:新一代专家系统概述
第八章:机器学习(10学时)
1、讲授内容:(1)符号学习(2)神经网络学习
2、教学要求: 了解:机器学习的概述 理解:符号学习
掌握:常用的机器学习的方式
3、教学重点:神经网络学习
4、难点:遗传算法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1)注重理论指导的作用,积极探究达到最佳视觉效果的典型做法。同时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及时总结深化所学内容,并针对重难点布置适当的综合练习。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1)采用理论讲解、操作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启发式的教学。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加以拓宽、深化。
3、教学辅助资料
CAI课件
(二)作业、答疑和质疑
1、作业
2、答疑和质疑
(三)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选修本课须有比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先行课程:《离散数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徐光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二)教学参考书
《人工智能(上、下册)》,陆汝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