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时间:2019-05-12 08:3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第一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 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 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 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 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 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3亚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近期在香港地区发表的年度经济报告中预测,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略为放慢至9.6%。

受益于出口强劲复苏,以及投资和消费反弹,中国经济2010年增长10.3%。根据亚行当日发表的《2011年亚洲发展展望》,2011年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9.6%和9.2%。

报告表示,在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告一段落和更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轻微减速。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市场仍然疲弱,而且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措施届满,将导致中国出口及工业生产增幅放慢,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

在通胀方面,报告表示,在资金充裕和食品及商品价格高企的推动下,中国通胀率将由2010年的3.3%增加至今年的4.6%,而随着商品价格在2012年可能在高位回落,当年通胀率将降至4.2%。

第二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09-12-15 14:25:32国际能源网 网友评论

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其中新能源从生产大国发展为消费大国。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跳跃式发展之路。工业节能在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低碳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二是低碳产业融资机制匮乏。

低碳经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我们认为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速增长,导致全球温度在上升,高碳经济不可持续。必须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 摄氏度以内,世界经济必须向低碳转型。哥本哈根协议多方博弈可以达成最优解,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减排目标指定清晰的方向。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低碳经济就是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1、改善大气环境。气候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低碳经济可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主要理由是:

1)约有70%的所需减排量都可以利用现有及接近商业化的技术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实现。

2)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

3)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利用甘蔗制造的生物燃料以及下一代纤维素生物燃料,由于比其他具有较低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对食品及土地的影响更小,在交通领域存在巨大潜力。

5)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6)保护世界自然的碳汇来源,即森林,具有巨大的效益。目前,森林砍伐所造成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占总量的15%至20%。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未来是否可以长期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往往储存在世界范围内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等问题,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不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将导致未来气候效应和资源匮乏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同时获取气候和能源安全则会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扩大本地能源生产的范围,并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如果边际成本可以通过融资获得,那么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抵消将是很小的,因此总体GDP会提高。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

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大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是清洁能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虽然目前,中国在很多的新能源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国正奋起直追,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2007年,中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中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低碳经济的各细分子领域加速发展,早已不是“一枝独秀不是春”,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了。其中:

1)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能源:将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更快、更彻底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的转变,不仅是为了构建平衡的产业结构,更是为了在寻找持久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应对能源和气候问题的挑战,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双赢。

2)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车。中国可能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中心可能将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3)工业节能: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中国计划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能耗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据国家发改委公告,在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2100亿。与其他领域相比,工业节能主要源于中央政府的政策驱动。

4)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建筑节能的目标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节能目标的21%。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的标准,加上对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需求,中国低碳建筑的总体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

远景令人鼓舞,但现实却依然很残酷。我们离低碳的未来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

1)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我们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引起关注:(1)产业竞争无序,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市场准入有待提高,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科学技术;(3)技术产业的示范与应用推广,市场推广度还不高。

2)融资机制匮乏。麦肯锡研究报告称中国构建“绿色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需40万亿,也就是说年均需1.8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经济”。虽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推动绿色信贷,还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国际CDM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并与国际金融机构广开合作之门,甚至开始建立国内首个环境交易所,拓展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机制匮乏限制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甚至可能损害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细分领域观察:技术是关键

在当今社会,没有哪一种科学技术或解决方案,能够独立的解决全球碳排放问题,而是必须与运输业、制造业、能源行业、农林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相互结合技术,才能使之可行。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开拓、发展并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成为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大约5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IPCC估计,电力行业占了最大的份额,约为26%,工业19%,森林17%,农业14%和交通13%。我们需要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削减至200亿吨,这意味着现有基础上63%左右的削减。要达到我们的减排目标,除了减缓并且最终停止森林的砍伐,重点应该放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关键部门的低碳发展上。电力、交通、建筑、工业4大部门的减排量要分别占到2050年总减排量的38%、26%、17%、19%。下面我们主要根据气候组织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一些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

1、低碳能源供应:新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发电。低碳能源供应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CCS)等。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这2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

1)风能技术现状:全球风力发电在2007年安装能力94GW(主要是陆地)。自2001年以来,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每年增长了20-30%左右。装机容量大部分被安装在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德国、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家。风电在2006年略低于1%的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相比陆上风力发电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欠成熟,成本要高50%,但它能够提供更多的由于海上设施的较大规模而来的未来潜力。虽然风力发电越来越商业化,但是如果风力要充分发挥其潜力,达到提供充足的零排放的电力供应,还需要大量的研发工作。海上风力发电正处于商业化前的发展阶段,但正在推广中。

风能减排潜力:风电技术在2020年前可以减少1.25Gt二氧化碳eq(占电力部门减少排放量的36%)。到2050年,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量预计将增长到2.14Gt二氧化碳(4.5%的全部能源有关的减排量或12%的电力部门减排量)。

风能投资需求:从现在到2035年,每年需要投资210亿美元(总投资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从事研发、示范和推广,以达到全面商业化目的。2035年和2050年之间,每年需要670亿美元的商业投资,在全球推广风能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太阳能光伏系统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并网或独立(离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布于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构成了光伏市场总额的10%。在过去15年里,太阳能光伏市场急剧增长,未来发展速度将继续加快。2006年世界光伏总累积量为6.6WG。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光伏总累计量为5.7GW,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8倍。德国、日本和美国约占全球光伏累积容量的70%、全球光伏制造产能的63%。要成为具有充分竞争力的能源,太阳能光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减排潜力:2020年之前,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减排0.33Gt二氧化碳eq(大约占电力部门的减排量的10%)。2050年,太阳能光伏减排量可以达到1.32Gt二氧化碳(约占电力行业减排量的7%)。

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需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蓝图远景,为了实现全面太阳能光伏减排潜力,在2005年至2030年每年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领域投资81亿美元是需要的。2030年和2050年之间,每年555亿美元的投资是需要的。光伏系统的投资成本仍然很高,这是光伏推广最大的障碍。

2、低碳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

1)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现状: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汽车的效率优势、和部分时间通过发电机提供能量的混合优势。另一方面,电动汽车没有内燃机,因此,依赖发电设备的能源储存或电池组,而不是混合动力提供能量。目前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数量还相当有限,虽然汽车制造商正在加大投资在该区域投资。例如,丰田公司最近推出了第一款完全混合动力汽车,500辆已制造出、并在销售。为了达到所需的推广和商业化,进一步研发、示范和推广的支持是必需的。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减排潜力: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在2020年能够减少0.04Gt二氧化碳eq(占运输部门减排潜力的3.6%)。在2050年,它们在减排量的份额提高到2Gt二氧化碳(约占4%的能源有关的总减排量或16%的交通减排量)。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推广途径:研发估计减少电池的成本从目前的1000美元/kWhr达到300美元/kWhr。充电混合式试验汽车将在2010年全球达到10000辆,额外的成本降低可以通过2010年和2020年之间的研发、学习获得。混合动力汽车半商业的推广,需要在2020年前,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销售额提高5%的份额。2020年至2030年,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化会累计销售量达到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将需要在2030年开始推广,紧随着混动动力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而增长,并将在2050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混合动力汽车。这项技术51%的减排量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49%将在经合组织国家。能源存储系统是需要获得进一步进展的主要领域。

2)氢燃料汽车技术现状:燃料电池车是基于氢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非常高,2007年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厂家生产,价格高达10万美元。另一方面,本田2008年开始了氢燃料电池车的第一商业生产,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可在美国和日本制造出世界第一批二百辆轿车。氢燃料电池车仍需要大量的研发和示范的支持,以便把技术推广。

氢燃料汽车减排潜力:预计到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不能商业化。然而在2050年,它们在减排量的比例将提高到1.8Gt二氧化碳(约4%的全部能源相关减排量或14%的交通运输减排量)。

氢燃料汽车推广途径:到2020年,研发、示范、推广预计将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下降到300美元/kW(而现在500美元/kW左右),以及能量储存成本下降50%。预计通过研发、示范和学习,进一步降低成本,全世界约1万辆试验汽车。这意味着氢燃料电池车2020年开始商业推广,2030年经合组织市场中的份额提高到10%,累计销售量达到100万辆。持续降低成本,估计它的价格到2050年下跌6倍。这项技术减排量的56%将在经合组织国家。44%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2020年降低成本的目标是相当具有野心的,将需要在能源存储附件上加倍努力研发、示范和推广。

3、中国低碳技术循序突破。由30多位专家构成的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近期编制了《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对于影响能源科技路线选择的多种因素,按照资源性—贡献度—环境性—技术性(自主创新度)—实现度—经济性的优先顺序选择。报告指出了10个旨在引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造就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技术方向。

《路线图》以2008-2020年、2021-2035年、2036-2050年等3个不同发展时期为时间节点,给出了10个技术近期、中期、远期的阶段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

清洁煤技术放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以煤为消费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决定了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优先考虑煤。中长期来看,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将成为未来煤电主流。目前我国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迅速,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具备了批量化建造的能力,这些新型的机组拥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低的煤炭消耗,并从技术上给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多联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低碳能源供应、交通运输节能的重要举措,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 1月中国汽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越美国以来,稳坐世界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被汽车烧掉,汽车无疑成为能源消耗大户,能源紧张、环境恶化与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大力支持,产业面临快速发展,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中心。

发展智能电网,积极支持新能源的发展。智能电网计划是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5月21日首次公布的,其内容有:坚强智能电网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坚强智能电网的主要作用表现为,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我国将加快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尽快制订风能、太阳能发电并网等相关标准规定。积极推动建立电网与清洁能源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汇报和沟通,促进新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能源产业短期内由于经济危机导致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显得生产相对过剩,这不是真正的过剩。新能源规模发电目前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一旦获得突破,应用前景不可限量,新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成本较高,还不能广泛推广应用。但是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能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大量消费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对海外

石油依赖度不断增加影响国家安全。因此新能源必须成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

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投资策略:

政策、技术与业绩

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220余家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谁最牛?我们建议从以下3个标准来考察证券市场中不同低碳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前期投资额较大,融资政策非常重要,不同的低碳技术,成熟程度不同,风险程度可能差异很大,获得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或介入的程度都会不同。我们认为能够获得较多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享受融资政策优惠的低碳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我们认为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因此目前我们更看好低碳上游产业。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我国水产品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测

我国水产品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测

全面分析和准确评估国内外的水产品市场,建立健全我国的水产品市场体系,促进我国的水产品流通,对促进我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会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渔民增收。

一、世界及我国水产品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在近20年间,全世界的水产总产量一直保持低速持续增长,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9000万吨左右增长到2001年的1.3021亿吨;我国的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2001年达到4285万吨(FAO2001年年报数),占世界水产品产量的32.46%,是位于第二位秘鲁的5.3倍,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尤其是养殖产量已占到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2001年,全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不到20公斤;而我国2002年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达33.8公斤,超过了世界人均占有量,但人均食用量仍很低,不到13公斤。相对于水产消费大国而言,我国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很有限,如日本国1986年的人均占有量既已达92公斤等。

二.国内的水产品流通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水产品因为他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人们逐步深刻地认识,使得其市场和消费群体逐步扩大,需求量逐年增加。尽管由于近几年产量增幅较大等原因,使得国内大宗水产品的价格稳中有降,但这也只是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消费总量仍呈大幅增长势头,而且高档水产品的需求量急剧攀升,价格大幅上涨,预计这种发展势头仍将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近20年的水产品市场发育,我国的水产品流通已呈现下列格局:

(一)批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已成为水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近几年,我国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发展迅速,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也较快。除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外,大多数大中城市也都相继建立起了适合本地特点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我国的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已有333个,其中主产区、主销区和主要集散地有13个农业部定点的专业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集冷藏、运输、批发、零售于一体,对水产品市场的繁荣直到发积极地推动作用。

此外,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也较快,如全国水产商情网络、沿海国有海洋捕捞信息网络、长江流域主要城市水产品信息网络、14个大中城市水产品信息网络、全国水产品信息网络等,对水产品市场信息交流、扩大产品销售等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水产品零售业交易活跃,对批发交易起到了互补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零售除国有副食商店、个体水产商店和生产企业直销外,主要是遍及各地的城乡集贸市场。1998年,城乡集贸市场已发展到9万多个,其中城市2.4万个、农村6.5万个;总交易量为1491万吨,交易额1659亿元,对水产品批发交易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也方便了消费者。

(三)区域水产品市场尚待发育,潜力巨大

四川、重庆、湖北两省一市是传统的水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尤其是淡水水产品的销量一直很大,这些地区素有吃鱼习惯,而且食法多样、独特。2002年,四川省的产量为65万吨、重庆市的产量为21万吨、湖北省的产量为272万吨,这些产品的80%以上都是在本地区销费,且集中消费于大中城市,只有小部分产品销往外地。上述两省一市人口众多,合计有1.5亿,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不足25公斤,远远低于全国的人均占有量。如果要达到2002年(36.05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的水平,尚有100万吨的发展空间,若其农村市场继续开发、周边市场继续拓展,以及人口增长因素一并考虑,生产空间会更大。

(四)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因区域资源、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问题,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农村的水产品市场很不发达,人均水产品的占有量和消费量都很有限。目前我国农村人均鱼虾消费量只有4公斤左右,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农村的水产品市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9亿多的农民,若达到年人均10公斤水产品的消费量,将有500多万吨的消费空间。

三、国际水产品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全世界的水产品年产量维持在1.2亿吨左右。由于国际社会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关注越来越高,各国都加强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公海的渔业资源也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加以保护。在此情形下,海洋捕捞水产品的产量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今后水产品的供给量对养殖业的依赖性会有所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的国际贸易也将越来越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主要水产品出口情况为:

鳗鱼 世界鳗鱼养殖主要分布于我国大陆、台湾省、日本和韩国,近几年的总产量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我国大陆的养殖年产量占世界养殖年产量的70%多。世界鳗鱼出口量约为13——14万吨,其中:中国大陆约为10——11万吨、中国台湾省1.5——2万吨、欧洲1.5万吨,我国大陆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75——83%,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为85%以上。

鳗鱼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东南亚、美国及加拿大。日本市场上的年销售量达13——14万吨,其中进口11——12万吨,且市场基本稳定;韩国市场上的年销售量约为1——1.3万吨,呈连年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欧洲市场上的年销售量为2万吨左右,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港澳和东南亚市场的目前年销售量为烤鳗1000多吨、活鳗3000多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年销售烤鳗2000——4000吨,有待开拓。我国国内的活鳗年销售量为3——4万吨,人均不到30克,而我国的台湾省人均年消费量为60克,日本则高达1000克以上,可见国内的鳗鱼市场还很大。

罗非鱼 因资源短缺,国际市场上的传统鱼片如狭鳕、青鱼、鲽鱼等供应明显不足,而罗非鱼以其无肌间刺、易于繁殖和养殖,适合于加工等特点而成为首选替代品种,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水产品贸易对象。1998年我国罗非鱼的出口量仅473吨;2001年则增长到13590吨,2002年又猛增到3.2万吨。目前,美国市场对罗非鱼的需求量仍在上长。

虾类及其加工产品 虾类及其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水产品贸易额的20%。世界虾类的出口主要依赖于其养殖业,2000年世界养殖总量为80多万吨。泰国为22万吨,我国为21万吨。我国的虾类出口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因为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贝类(贻贝、扇贝、牡蛎、蛤类等)1999年世界贝类的贸易量为47.5万吨,其中我国占26%(12.2万吨).其次是荷兰(5万吨)。日本和法国是主要进口国,1999年法国的进口量为6.7万吨位。2002我国的出口量为6.9万吨,创汇额为1.1亿美元。我国贝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货源充足,生产成本较低,价格低廉,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但因我国海域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

蟹类 1999年世界蟹类的产量为140万吨;年出口鲜、冻蟹为16.6万吨,出口额为7.6亿美元;出口量较1990年增长36%。加拿大出口量最大,为4万吨,2.1亿美元;其次是泰国;二者分别占24%和16%。世界年出口加工蟹约3万吨,2.4亿美元。2001年我国出口9900吨,1.34亿美元;但同时我国还每年进口一定数量的海产蟹。日本是鲜、冻蟹的主要进口国,年进口达12.3万吨;美国是加工蟹的主要进口国,年进口约在1.5万吨左右。2002年世界蟹类的贸易量为3.2吨,6343万美元。2002年我国出口蟹类产品由于蟹类的资源有限,今后的世界贸易将主要依靠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海水蟹类的养殖规模还较小,国内的市场也较大,近期内还难以形成出口规模;河蟹是我国特有品种,消费群体以华人为主,市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有一定的市场局限性。

海水养殖鱼类 在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中,有许多品种可供出口,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河鱼屯、军曹鱼、大黄鱼、牙鲆、大菱鲆等。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总体养殖规模较小,难以开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加工升值;二是某些产品的市场单一,大多局限于东南亚市场,而河鱼屯鱼等则仅限于日本市场,市场价格受制于人;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产销平衡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四是饲料技术还没有解决,大多使用野杂鱼,不仅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浪费,污染养殖水质,也造成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头足类 2002年我国头足类产品出口量为37.7万吨,出口额7.7亿美元;其中45%为来料加工贸易,55%为一般贸易。头足类主要是资源类产品,近100%为捕捞产量。

海产底层鱼类 因国内资源问题,我国出口的鱼片主要是来料加工,其中以鳕鱼为主。

鱼粉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粉进口国。1999年进口量为63万吨,3.7亿美元;2002年进口量增长为95.8万吨。

此外,欧盟市场对淡水小龙虾的需求量、东南亚市场对河蟹的需求量、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对鱼糜及其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有:(1)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出口的首要问题,成为国际对我国出口水产品限制的主要理由。(2)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低,2000年国际水产品贸易额552亿美元,我国仅占7%。(3)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尽管我国水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

到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4个国家的总量就达出口总量的85%。(4)出口结构不合理,产品多样化开发不足,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为鳗鱼、对虾、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5)水产品季节性生产和国际市场均衡需求矛盾突出。(6)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恶性竞争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世界范围考察,渔业生产和水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未多集中于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品的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在世界渔业各国中都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70%以上,可养殖水域和渔业劳动力资源都非常丰富,生产成本低,在国际水产品市场上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具有继续发展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巨大优势。

四、精深加工的水产品市场极具开发潜力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对支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渔业资源的附加值,也为涉渔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还为渔农民就业提供了发展途径。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水产加工品数百种,如烤鳗、鱼糜制品以及传统的薰制品、糟制品等。据FAO统计,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而我国目前的加工比例仅占产量的30%左右,其淡水水产品加工的比例更低,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60%多的淡水产品中,加工的比例不足5%,而鲜销的比例高达95%。

水产品通过加工后上市,可集中回收利用水产品加工废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增加的水产品食用的快捷性、方便性、多味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等。另外,水产品还有一些特异性和功能性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在水产品中有20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保健性食品、功能性食品以及药品的加工原料,通过加工可消耗掉大量的水产品原料,从而为水产养殖生产和水产品产量的增加提供发展空间。

五、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

在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产品的品种结构中,适合出口和加工出口的种类不多,在2002年1900多万吨的淡水产品中,鲢、鳙和鲤鱼就占了730多万吨,占38%多,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又适合加工出口的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的产量不到8万吨,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另外,江团、中华倒刺鱼巴、鳜鱼、鲫鱼、河蟹、淡水小龙虾、银鱼、池沼公鱼、鲴鱼、香鱼以及许多冷水性鱼类的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种类的养殖生产,可谓市场前景广阔。

在海水养殖业中,继续扩大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的养殖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会继续放大国内外市场空间。

第五篇: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族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加入WTO以来,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地区差异、自然因素等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本文多角度地对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民族经济;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不持续、不平衡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社会效益和改革影响的建议。由此可见,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团结。如何巩固好民族团结之心是确保国家和党长期治理以及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民族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畜牧、电力等在内的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民族经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相对落后性、复杂性及国际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省委、省政府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各项措施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在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上国家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增强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民族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下面就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传统观念滞后,内在动力不足

在已有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对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长期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观念导致的民族文化固化模式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人们的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从而直接对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大多较偏远,由于民族聚居性虽使各民族生产力相对集中,但生产方式的单一和生产模式的落后使民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由于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地区传统观念的落后和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欠优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都远不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在互联网信息飞速穿梭的当下,仍然有较为落后的民族山村还未通电通路,其他诸如用水安全、医疗困难等问题则更为普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去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落后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当地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则直接阻碍了与外界的各种信息交往,极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结构较为单一,要实现多种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较难吸引外商的青睐去进行相关投资,大都靠当地自身民族企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显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运行马力不足。另外,由于基层指导力和相关发展经验的缺乏,导致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三)人才需求不足,教育亟待提高

教育事业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而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致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民族地区这些“先天”条件,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前往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实施了各种计划措施,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励措施,但就目前的人才流向情况而言,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都把沿海及发达地区作为了择业的第一选择,即使有小部分高校人才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其中有许多都是将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等自身阅历或其他条件成熟之后又“另攀高就”,因此民族地区人才的流失情况相当严重,导致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和质量不能得到一个稳固的形成和提高。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有所成就之后往往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和发展。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海归”是选择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在外深造。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力量都较为薄弱,因此人均文化水平都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拖后了人们的素质水平。教育水平影响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各级阶层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了管理者自身者素质偏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由此可见人才力量的缺乏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教育水平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变革之态,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本质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特点,遵循地域差异规律,科学的对农区、牧区、林区和经济作物区进行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不应该盲目的采取“甜菜南种”和“南茶北引”等行为,要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从而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的在对民族内部结构或民族运动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各民族心理和观念发生了改变。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正在对民族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会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信息时代的当下,商品经济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之高,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媒介来更好的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结合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既能够潜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又能够及时注意到新观念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若民族传统文化中与商品经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不予以摒弃,则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向来对民族经济贡献良多。在一定的概念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或丰富的山水资源,除此之外,特别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内在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在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进行参观时,参观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对旅游景点本身去欣赏参观的态度,旅游者对于景点文化的求知程度和景点自身管理部门对于景点文化的弘扬力度和方式都十分欠缺。因此,如若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旅游产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一定能够大力地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文化水平

教育是改变现实现状的有力途径,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加速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获取能力,还可以提高人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撑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基础设施使民族地区的学子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学子一样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各种新鲜事物,并能够通过国家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借助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其进行消化。而民族地区本身应该对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应该努力做好日常对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宣传工作,让民族地区的百姓意识到“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合理利用政策,积极探索创新

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民族地区应该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力求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地兴办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发展速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民族地区丰富的综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料型民族经济区向生产高精工业品的沿海地区学习。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在探索创新方面,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战略努力改善自身生产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清发展主次,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另外,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市、县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权,相关问题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决策和灵活的自主措施。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尊重自治权利,迅速有力的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不能“政策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四、结束语

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清除封建落后习俗的影响,树立全新的商品意识和社会道德新风尚;有助于发展和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维护祖国的统一[2]。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民族经济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发展,加大民族扶持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国茂.要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1(7):26-30.[2] 栗多能,曹庆五.黔东南州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6(7):22-26.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预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精选五篇)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作者 王勇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1090910103英文篇名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Rural Economy in......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姓名:王娜学号:008367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

    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

    工业经济发展预测

    一、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生产持续大幅增长,效益明显提高。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6.5%;产销衔......

    我国运动服装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分析

    我国运动服装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分析运动服是能给人们的运动带来方便且具备吸湿、透气、弹力、贴身等功能的一类服装,它分为专业运动服和非专业运动服两大类。专业运......

    我国经济发展学习体会[推荐]

    《当前经济焦点与对策》学习体会6月29日下午,在县大剧院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听取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编、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宋承敏教授作的......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不仅体现在国民经济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而且体现在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重大转变。研究分析这些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