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上半年沈阳市金融业运行分析及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上半年沈阳市金融业运行分析及计划执行情况
为完成时间任务“双过半”的年中目标,全面实现“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高起点、新突破,2011年上半年,在市领导的精心部署、亲临一线指挥下,全办统一思想、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较好的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迈入新台阶。
一、中长期信贷投放快速增长
截至5月末,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392亿元,比年初增加361亿元,同比增长15.1%;存款余额为8675亿元,比年初增加441亿元,同比增长16.7%。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长期贷款月末余额为4512亿元,比年初增加417亿元,同比增长29.3%。此外,各银行运用信托计划、银行承兑汇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新增融资额383亿元。预计上半年新增本外币贷款达到近500亿元,实现“双过半”。为做好全市资金投放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超前部署,抢前抓早。全市先后召开金融工作会议、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会议和外资银行座谈会,并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信贷投放的有关工作。
二是针对重点,积极部署。根据重点项目、土地储备和各银行的实际情况,将信贷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银行。
三是开展“双对”,促进对接。积极推进政企、银企深度融合,强化信息对流和工作对接,有效推进了银政企信息对称,及时向银行推介新项目,促进银企对接工作实现常态化。
四是深入落实,走访机构。寻求金融监管机构和各银行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建立合作机制。走访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管部、辽宁银监局和驻沈银行,了解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情况,协调解决信贷投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五是积极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增加社会融资量。上市融资22.5亿元(远大铝业),引入基金投资23.3亿元(于洪区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10亿,铁西区鼓风机9.3亿,法库县牛初乳项目6000万美元,合人民币4亿),企业债券15亿元(沈北新区),金融租赁3亿元(沈河区),BT和BOT融资90亿元(交通局四环快速路65亿,建委10亿,各区县15亿),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合作的50亿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正在立项评审中。
其中,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也是我办上半年积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办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挥银企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优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便捷高效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产品。同时我办向市直有关部门、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管部、各银行机构广泛征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方式、产品及操作流程。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3月,全市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1
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我办起草并与市中小企业局、服务业委、人行沈阳分行营管部等单位联合下发《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实施意见》(沈金办发〔2011〕7号)。
二、拟上市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5月,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发行股票15亿股,每股股价1.5港元,融资额22.5亿港币。远大铝业是今年我市首家上市企业,也是今年我省首家境外上市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签约拟上市企业33户,其中辽宁证监局备案5户(鼓风机集团、桃李面包、东管电力、成大生物、远大压缩机),中国证监会受理7户(盛京银行、蓝英自动化、荣科科技、禾丰牧业、易讯科技、萃华金店、博林特电梯),香港联交所受理1户(东洋制钢),拟上市各项指标均创我市上市工作历史最好成绩。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了沈阳市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也相应成立了上市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上市工作,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明确责任落实。年初召开了全市上市工作会议,将上市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区。市政府与各地区签订了上市工作责任状,并将企业上市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加分项目进行年终考核。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出台了沈阳市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细则,并积极宣传引导,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四是创建绿色通道。狠抓环境建设,建立了沈阳市上市工作绿色通道。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和已上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了企业上市和发展。
要素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北京黄金交易中心沈阳营业部取得较快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钢材期货交割仓库已进入审批程序。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东北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市场项目正在平稳推进。
三、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一)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成为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主体。
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建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央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金融办、金融商贸开发区等部门对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专报方案进行了多次研讨,方案首次提出全市九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框架。目前,专项方案已进入最后的论证阶段。
沈阳金融街国际投融资交易和金融服务外包两大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沈阳国际投融资交易服务中心、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东北营业部、中国金融外包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二)特色金融成长区成为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新兴力量。铁西区利用国家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沈阳机床拟组建融资租赁公司,目前已上报国家有关审批部门,待批准筹建。融资租赁公
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将进一步支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以浑南科技园区为依托的“新三板”试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上半年,进一步加大了“新三板”扩容工作信息传输力度。召集“新三板”拟挂牌企业积极参与辽宁证监局组织的全省“新三板”上市座谈会,传达国家管理层关于“新三板”工作的动态和最新信息,积极备战“新三板”开通扩容。
沈北新区积极推进各种形式债券融资,构建新型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沈阳农业高新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发行期限8年,目前已经取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并成功发行。与国开金融合作拟设立的国开沈北城市发展基金,计划总投资50亿元,基金项目已经通过国开行总行的投资审查会,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运营公司的组建工作。
(三)沈阳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建设成为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支持和引导我市法人金融机构完善沈阳经济区金融网点布局。盛京银行已在外地设立了10家分行,其中在鞍山、本溪、营口等3个沈阳经济区所辖城市设立了分行。诚浩证券在营口设立了营业部。沈阳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建设将重点通过我市法人金融机构建设,不断增强我市金融业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及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金融凝聚力。
四、金融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机构引进和建设步伐加快。
华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保监会筹建批复,结束了沈阳没有法人保险总部的历史。新设立保险分支机构3家。辽阳银行、葫芦岛银行、吉林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辽中、法库2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已有42家开业,17家正在筹建,20家申请筹建。截至5月末,全市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注册总资本13.99亿元。目前,我市已有沈阳恒信担保有限公司等2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准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按计划推进。
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部分地区城区类农信联社整体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导向,综合考虑沈阳市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组建沈阳农村商业银行采用分步组建方案,即以东陵、于洪、沈北和城区等4类城区类联社先期组建,再力争农商行开业后一年内吸收合并苏家屯联社,最终实现城区整体组建的工作目标。组建沈阳农村商业银行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按照四家联社的清产核资结果,沈阳农商行拟设立股本金25亿元,同时购买四家联社的不良贷款,共募集资金42.5亿元。在前期资产确权、清产核资、呆账核销等工作基础上,整体筹建工作已通过辽宁银监局验收初审,目前筹建申请已进入中国银监会审批程序。待获得中国银监会筹建批复后,组建工作将进入开业准备阶段。
五、下步工作措施
(一)积极协调好项目准备工作。全市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提供和筛选优良项目,提早按照银行要求,完善贷款要件,争取银行早审批、早投入。
(二)积极争取银行提高沈阳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积极做好总行的协调工作,通过优质项目争取各银行总行对沈阳地区增加贷款规模。
(三)积极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在推进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的同时,积极运用基金、企业债券、信托、BT、BOT、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多渠道融资保障资金供应。
(四)加强上市培训工作。下半年拟进一步加大上市培训工作力度,一是近期组织有关企业在外地参加中小企业与新三板的培训活动,二是9月份组织全市投行、审计师、律师事务所开展国内创业板上市培训,三是拟利用兰英自动化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契机,开展一次创业板上市培训。
(五)加强对上市资源的培育。进一步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增加上市签约后备企业数量,争取年末签约总量达到35家。
(六)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以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一是完善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的金融专报方案。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推动市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推动华汇人寿保险公司开业运营,大力引进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快民生、昆仑、渤海银行的引进步伐,设立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三是大力发展要素市场,继续推动钢材交割库、黄金交易中心以及渤海商品交易所沈阳分支机构的设立。
第二篇:金融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方面
1.人民银行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简化利率管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
2.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加强窗口指导,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
3.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理念,坚持探索逆周期监管实践;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形成覆盖全市场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形成,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方面
2010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金融业全面发挥金融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货币存量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2006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就突破万亿大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 年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 亿美元。
2.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10 年7 月,农业银行挂牌上市;(2)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3)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管理体制和进行跨区域发展;改革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竞争能力。
3.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及发展,至2010 年4 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 多家,贷款余额超过1000 亿元。
4.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依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5.保险业改革不断推进。多家保险公司先后完成重组改制及整体上市,2009 年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已达138 家。
6.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快速发展。
7.金融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2)证券业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3)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保险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4)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 份总规模为65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开始后顺利扩展到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9 年底,5 个试点城市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 笔,金额35.83 亿元。
(三)金融业专业就业现状
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
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二、如何推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
(一)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合理
(1)我国间接融资比重高,金融发展格局还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全社会的融资风险仍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2)资本市场仍具有“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值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高。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够成熟,中长期投资者比重依然较低。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障功能发挥不够。我国GDP 世界排名第2 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 位。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3.25%。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12 美元,我国仅为105 美元。
2.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需要加强与完善
(1)从组织体系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开放仍有空间。
(2)从服务领域看,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强化,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小银行少,微型金融机构刚刚起步,而大银行又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小企业的作用,贷大不贷小,造成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不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3.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一些金融改革偏重于机构的增减和人员变动,对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不够重视。
(2)银行业战略规划比较薄弱、竞争同质化、考核机制和经营模式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有待规范,实际运作效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
(3)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建立健全仍需一段时间,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和有效经营模式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还不完善。
(4)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比较传统,创新能力较弱。
(5)一些保险公司内控和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行为仍不规范。
4.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巨量信贷增长存在风险隐患,贷款集中度风险日趋突
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所加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需要加强。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1.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完善市场机制,为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最终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改善汇率管理和调控方式,增强主动性。
四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作用,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加强信贷政策宏观指导,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促进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2.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但金融监管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鼓励金融创新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不协调日益显露。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现象,加大了系统性风险隐患。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空白与监管交叉并存。我国应充分借鉴并积极执行国际金融标准,推进相关改革,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一是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抑制货币信贷顺周期波动。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明确中央银行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牵头和主导作用。
二是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拟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
三是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由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建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
四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破坏,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在化解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1)继续深化已改制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坚持推进改革与加强经营管理并
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夯实金融微观基础。
(2)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按照“一行(司)一策”的原则,继续推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改革,按照两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明晰业务范围、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控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合规经营和监管部门有效监管,不断提高其服务对外贸易和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其继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做好准备。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是加快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
(4)推进证券期货机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督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改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水平,提升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5)推进保险机构改革与发展。努力巩固改革成果,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
4.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1)加快推动货币市场发展。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汇票市场协调发展,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
(2)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公司债券发行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探索研究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约束;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
(3)稳步推进股票市场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并购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继续推动重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稳步发展股指期货。
(4)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建设。继续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交易方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产品日趋丰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外汇市场体系。
(5)推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整合优化配置黄金市场资源。加强黄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交易、运输、仓储、交割和黄金账户及清算服务。
第三篇:全县XX年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全县XX年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
析
XX年,xx县农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目标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为抓手,县委、政府连续多年出台1号文件,拿出1380万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水利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产品质量认证、特色畜牧业养殖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切实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有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上半年xx县农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的态势。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发展平稳,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9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14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5%,分产业看,种植业产值7928万元,可比价下降22.9%,畜牧业产值16484万元,可比价增长7.3%,林业产值XX万元,可比增长22.1%,渔业产值2425万元,可比价增长7.6%,农林牧渔服务业1073万元,可比价增长8%。
二、农业经济主要运行特点
(一)农作物种植呈“稳粮、扩红、优棉”态势
据统计,全县完成正播面积达33.5万亩,同比增长2.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4万亩,同比减少18%。在粮食作物中,小麦3.1万亩,同比下降28%;玉米2.8万亩,同比下降13.8%;水稻0.39万亩,同比增长74%。经济作物面积26.7万亩,同比增长4.3%,其他特色作物如食葵等种植作物2.26万亩,同比下降14%;饲草面积0.39万亩,同比增长8.3%。
粮食播种面积呈递减趋势。受上年小麦种植品种的影响,小麦交售情况不佳,加之种粮比较效益较低,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XX年粮食播种面积6.4万亩,同比减少1.4万亩,下降18%,小麦3.1万亩,同比减少28%;玉米2.8万亩,同比下降13.8%;水稻0.39万亩,同比增长74%。
xx县“红色产业”种植面积保持平稳增长态势。XX年,xx县采取“稳粮扩红”种植措施,加大“红色产业”种植宣传和引导工作力度,“红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36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82万亩,增长14.5%,其中工业番茄种植面积3.2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0.94万亩,减少22.5%;工业辣椒种植面积11.1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76万亩,增长32.82%“。红色产业”种植面积占全县正播面积的40.5%。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
棉花种植面积涨幅较大。随着近两年棉市行情正在一点点回暖,棉花市场价格可喜,粮棉比较效应突出,再加上今年xq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为棉农收益兜底,提振了棉农种植信心,致使今年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据统计:今年棉花种植面积3.8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99万亩,较去年增长1.1倍。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二季度农业经济增长。由于种植结构调整,二季度主要出产农作物、蔬菜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产量减少,影响二季度农业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县种植业实现产值792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2.9%,种植业产值占上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同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
(二)林业经济呈稳中求进趋势
因今年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树造林面积增长幅度较大。截止6月底,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8117.9亩,较去年增长6230.9亩,同比增长3.3倍。实现林业产值XX万元,可比增长22.1%。
(三)畜牧业经济发展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重要产业
上半年全县牲畜存栏22.42万头(只),同比增长2.8%;牲畜出栏16.9万头(只),同比增长7.7%。实现畜牧业产值16484万元,可比价增长7.3%。其中生猪存栏8.93万头,同比下降11.9%;出栏9.54万头,同比增长10.67%。生猪产业仍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上年全县实现生猪产值7425万元,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达45%,比去年同期增长1.3个百分点。
(四)渔业经济发展处平稳态势
上半年水产品产量2194吨,同比下降3.7%,实现渔业产值2425万元,可比价增长7.6%,产量下降,但产值增长的原因为今年捕捞产量530吨,同比上年增长8.8倍所致。
二、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1-6月份农业运行情况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经济发展形势平稳,为下阶段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分析,农作物生长气温不稳定,农畜产品市场行情有波动,农业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一直以来,我县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加之今年1-6月,气温有些反常,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2、农民盲目跟风种植一些农作物,导致农产品在销售中会出现价格下跌。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产品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农民充分了解行情后,再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除为农民提供信息参考外,政府应对农产品实行宏观调控上的保护。
3、农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农户难于预测市场行情,风险较大,影响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滞后,专业人才短缺,难以承担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制约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三、下半年对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展望下半年,我县农业生产将健康稳步发展。一方面,特色经济农作物下半年收获,经济作物产量增长;下半年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全年各项预期目标可望完成。下半年对于农业经济工作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农业的预灾、抗灾能力及减灾力度。继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同进要引进和培养农业专业复合人才,为农业生产增添后劲,确保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2、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强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业附加值。
3、采取“订单式”经营模式,保障农民种植效益。要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民经纪人+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加工番茄、辣椒、棉花、甜菜等农产品收购合同,实行产中全程技术指导,在信息、科技、项目、惠农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产后包销售的“订单式”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
4、抓好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提供,密切关注农畜产品价格,加强信息服务,相关部门要敏锐的把握市场信息,成立价格波动预警机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广大农户提供便捷、及时、正确的生产导向信息,利用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规模户种植、规模化养殖,形成规模化效应,使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主流,对于生猪产业要加大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提升产能保护,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追涨、过分补栏,从而有效规避风险,促进农畜产品价格稳定,不断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保护农户利益。
5、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应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时不能丢掉传统产业,在保证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种植,防止把传统产业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
第四篇:沈阳市交通问题分析
沈阳市交通问题分析
一、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引自《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和《多中心治理》)通过对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多中心治理》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首先,奥斯特罗姆对以下几个问题提出了思考和研究。1.能否超越现有集体行动理论困境,发展出一套新的集体行动理论,凭借该理论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能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能,可以发展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著作的主旨)
2.对于公共事物的有效解决是否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模型,在传统解决方案之外是否有理论上的其他替代模式或方案,如果有,这种替代方案是什么?
(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第一章有述)
3.作为一种集体行动理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是否会遇到像传统理论方案所遇到的共同难题?而作为一新的集体行动理论,其研究框架与传统理论有何不同?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会遇到与传统集体行动理论方案一样的难题: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合理的框架应架构在对公用池塘问题的多变量结构和多层次分析之上,第二章有述)
4.在现实中,一些公用池塘的使用者已经出一整套自主治理规则和制度,并且成功存续了很长时间,在这些成功的自主治理制度背后所共有的一套基本设计原则是什么?这些原则是否具有实证性?
(从成功的案例中得出自主治理制度的8项原则,第三章有述。这些原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实践上得到验证,缺乏这些原则导致自主治理制度的脆弱或失败。第五章有述)
5.自主治理制度是如何供给、安排和变迁的?尤其是,制度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通过美国案例说明了人们为解决公用物品的二阶困境,通过将现有规则的预期受益和成本的净流量与替代规则的预期受益和成本的净流量进行比较,做出进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变迁的选择。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取决于多种变量因素。第五章有述)
6.比较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能否找出阻碍或提高个人使用和治理公共池塘资源能力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能否根据这些变量因素发展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制度选择分析框架?
(从收益评估、成本评估、共享规范评估、政治体制等多种内外变量)
其次,作者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上的论证和现实的案例分析,发展出一套新的集体行动理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凭借该理论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能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政策分析人员的工具箱中所缺少的,同时也是已为人们所接受而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组织理论所缺少的,是一种具体明确的集体行动理论。凭借这一理论,一群当事人能够自愿地组织起来,以保持自己努力所形成的剩余。”(p46)“我希望这些推测能有助于形成一个至少在一种明确界定的、人类共同的困难情形中,经验上有效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p 49)“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p 51)她写作该著作的目的是“对发展由经验支持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作出贡献”。
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对传统公共治理的反思。传统方案共同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方案的适用依赖于特定的条件,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在实践上也存在局限性。现实中尽管有接近这些模型的实例,但通常情况下,现实生活并不与之符合。奥斯特罗姆认为传统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没有反映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制度自主转化的本质;(2)在分析内部变量是如何影响规则的集体供给时,没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3)没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p 285)于是就有对其进行改进的必要,也就是通过增加符合现实的变量,使其更符合现实的要求,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完善的基础。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更为有效的替代方案。“人们在世界上看到的是,无论国家还是市场,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都未获得成功。而许多社群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p10)二是传统方案以企业或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工具,解释了从企业或国家角度如何供给新制度,如何获得承诺,以及如何有效监督代理人的其他主体的行为。其研究视角立足于独立于公共池塘外部的企业或国家角度,然而,但是对于公共池塘的占有者——一群委托人,如何才能将自己组织起来解决制度供给、承诺和监督问题并没有有效解决。就既有理论来看,对公共事物的解决主要局限于外部力量,而没有关注内部因素,即没有从委托人角度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立足于内部视角的能解决委托人面临问题的方案或方法。奥斯特罗姆认为,通过理性的制度建构,像公共池塘资源这样的公共事物可以实现成功的自主治理。
奥斯特罗姆看来,上述两种方案如果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就不可能也是正确的。矛盾的立场不可能两者同时都对。“我对两种主张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赞同。我认为他们提出的意见都过于表浅。与只存在一个单一的问题和一种单一的解决方案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问题和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p30)为了解决公地困境的各种制度选择进行探讨,奥斯特罗姆给出第五个博弈,在这个博弈中,牧人自己能够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合约,承诺实行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合作策略。在这个合约中,两位牧人平等分享牧地的实际产草量,并在每个牧人支付的执行费用低于10的条件下,平等分担执行他们协议的费用。由此,奥斯特罗姆提出了与公共事物有效治理的传统方案——集权化或私有化不同的、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理论替代方案——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至此,奥斯特罗姆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这些理论模型所隐含的博弈结构,并从博弈的角度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她提出的“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没有彻底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控制,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
奥斯特罗姆在批判传统的集体行动困境的两种传统解决方案(私有化或者实行中央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公众内部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可能性,但同时自主治理方案也面临三个难题,即(1)新制度的供给问题;(2)可信承诺问题;(3)相互监督问题。理论上看,一阶困境决定了一组委托人不可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但在实践上,已经有很多案例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理论预测与经验观察的不一致,需要对理论作出校正。”(p75)由于现有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分析构架上,即分析集体行动问题的许多研究均基于这样的假定来确定自己的分析框架: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囚犯困境博弈来表示,单一层次的分析足以解决问题,交易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被忽视。因此,需要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
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成功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制度,这些制度特点为:(1)占用者已经为控制对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设计、应用并监督实施了一套自己的规则;(2)资源系统以及相应的制度,都已存续了很长时间。奥斯特罗姆试图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研究,找出成功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我一直试图找出成功的公共池塘制度所共有的一套基本设计原则,确定这些原则是怎样影响资源占用者的动机,从而使公共池塘资 2 源本身和公共池塘制度都能不断地延续下去。”(p96)作者提出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8项原则:
1.清晰界定边界。公共池塘资源本身的边界必须予以明确规定,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规定占有的时间、地点、技术和(或)资源单位数量的占用规则,要与当地条件所需劳动、物资和(或)资金的供应规则相一致。
3.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
4.监督。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或是对占用者负有责任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
5.分级制裁。违反操作规则的占用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他们两者的分级制裁。
6.冲突解决机制。占用者和他们的官员能够迅速通过成本低廉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与官员之间的冲突。
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威权的挑战。
8.分权制企业。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权制企业中,对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加以组织。(p144-160)奥斯特罗姆认为,“这些设计原则对公共池塘资源及其相关制度的存续性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释”,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人们所需要的是进一步推进理论的发展,总结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变量,从而能够解释和预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资源的占用者较有可能通过自主组织来有效地治理他们的公共池塘资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则较无可能这么做。这样的理论发展不仅应该提供更有用的模型,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总体框架,以有助于引导政策分析人员把注意力放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变量上来。” 现行的集体行动理论中存在着三个问题,因此它不适于为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中的制度变迁提供政策分析的基础。这些问题是:
1.没有反映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制度自主转化的本质;
2.在分析内部变量是如何影响规则的集体供给时,没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
3.没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接下去考虑如何在现行的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情形中集体行动的经验案例之间构架一座桥梁,以便为政策分析建立更为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
“我将建立的不是一个制度供给的特殊模型,而是一个可以用来概括公共池塘资源占用者在改变他们制度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努力中的出的经验和教训的框架。这个框架要确定对延续规则和改变规则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几组变量。这个框架要能被理论家用来发展更为惊精确的制度选择理论和理论模型;还能被用于组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总结出特定变量在这些变量的其他组合中的相对重要性。”(p286)
如果存在三个条件,即每一个总和变量都有准确的汇总方法,个人能把有关净收益和净成本的信息完全而准确地转化为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个人以直截了当的而非策略的方式行事,制度分析人员在预测个人策略时,就只需确定总和变量的价值。但“对分析人员来说,几乎没有现实场景是以这三个条件,甚至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为特征的。诸如使用一套替代规则的收益或监督和执行一套规则的成本这些变量,很少以分析人员(或进行制度选择的 3 人)通过简单计算便可求解的形式记载下来。”(p290-291)因此,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在对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时,必须抛弃总和变量而使用影响总和变量的环境变量。”(p291)她的分析框架就是以此展开的。
接着,奥斯特罗姆从收益评估、成本评估和共享规范和其他机会的评估三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制度选择的环境变量: 如估价一套制度的总收益,需要确定9个环境变量:占用者人数、公共池塘资源规模、资源单位在时空上的变动性、公共池塘资源的现有条件、资源单位的市场条件、冲突的数量和类型、这些变量资料的可获得性、所使用的现行规则以及所提出的规则。(p292)除了特定的环境变量之外,政治制度的性质显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在制度成本评估上,由于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转换成本,也包括监督和实施成本。因此,影响转换成本的环境变量包括决策者的人数、利益的异质性、为改变规则所使用的规则、领导者的技能和资本、所提出的规则、占用者以往的策略和改变规则的自主权等变量,(p294)并且还包括当地占用者以往的制度决策以及外部政府所制定的要求。(p298)影响监督和实施成本评价的环境变量包括公共池塘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排他技术、占用技术、市场安排、所提出的规则以及所使用的规则的合法性等。
另外,对共有规范以及其他机会评估也通过影响当事人的贴现率从而影响制度的收益和成本。当事人居住地与公共池塘资源的远近、各中情形的全部占用者、当事人对可能拥有的其他机会的了解程度等变量,都会影响他们的贴现率,从而改变现有的收益和成本评价。
在强调了特殊的环境变量影响人们对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后,奥斯特罗姆对制度变迁的预测作了总结。她认为,“重要的不仅是要考虑作为特定公共池塘资源环境特征的变量,而且要考虑公共池塘资源运作的外部政治环境的类型。”(p310)为此,她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政治制度中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供给问题。
首先,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在偏远的地区,外在的政治制度无论如何,对内部选择来说都是“零条件”,这时公共池塘资源占用者在操作规则上采取一系列渐进变革来提高共同福利的可能性,与以下内部特征呈依次序正相关:1.大多数占用者都认为:如果不采取替代规则,他们就将受到损害。2.所提出的规则变更对大多数占用者会有类似的影响。3.大多数占用者对在公共池塘资源上继续生产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即他们的贴现率较低。4.占用者所面临的信息成本、转换成本和实施成本较低。5.大多数占用者有互惠的共识,并相信这种共识能作为初始的社会资本。6.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群体相对较小,也较稳定。(p311)“然而,现实世界的大多数公共池塘资源都不是出现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其次,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在非偏远地区政治统治制度的导向对地方占用者能否为他们自己提供制度,或能否不依赖外部政府、独立解决他们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假定政治制度允许有实质性地方自治,在这种政治制度背景中,地区性的和全国的政府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提供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提供解决冲突所需要的公正的法庭程序,提供一定的法律基础,承担督察的责任等。
多中心理论的核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愈来愈高,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是缺乏效率和回应性的,因此,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模式。
从微观上说,多中心意味着公共物品的多个生产者,公共事务的多个处理主体。“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思路,首先意味着在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着多个供给主体。多中心治理理论发展了以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是否具有排他性为标准的物品分类方式,指出我们所言的大部分的公共物品都不是严格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这一特性的区分就使得在公 4 共物品的生产公共事务的治理上,可以通过产权契约安排来使相互独立的分散的主体来提供,从而将在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公共物品按照地域、特性等方面分散化。
从宏观角度讲,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在传统的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中,一般认为,以教育为代表的公共事务一改由政府垄断,由政府进行生产提供和配臵。政府垄断公共事务会造成公共物品提供的单一,无法满足多种偏好,而且会导致政府扩大、效率的丧失以及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市场是以“成本——效益”为核心的处理思路,因此,“私有化”策略在公共事务的处理方面,会导致“公共性”的缺失和公共利益的不足。造成公共事务的“另一个悲剧”。其负面效果也不必前者少。而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则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主张政府和市场既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物品配臵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机制,主张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既充分保证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又利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的特点,综合两个主体、两种手段的优势,从而提供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范式
奥斯特洛姆教授指出,在公共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大致存在着三个角色:“消费者、生产者和连接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中介者”。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三个角色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扮演。因此,多中心治理既反对政府的垄断,也不是所谓的私营化。它不意味着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在多中心治理中,政府更多地扮演了一个中介者的角色,即制定多中心制度中的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依据和便利。
二、沈阳市交通治理状况
1行人、非机动车违章要协勤10分钟
公安交警出动55台“迎全运文明出行”交通管理执法车,纠正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横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车上组织播放交通教育光盘,即时协勤十分钟。
在交通高峰时期,有关部门将组织社会单位的交通志愿者,在全市767处灯岗早7:00至8:30、晚17:00至18:30两个交通高峰时段,开展义务协勤,全市以创建十条规范街路、百个示范灯岗、争当100名“李栓良式”优秀交通民警活动为载体,集中开展文明交通形象宣传。
同时,对交通违法行为采取社会曝光措施。各新闻媒体设立曝光台,并通过邮寄蓝信封抄告违法行为等措施,号召全社会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2.16种交通违法行为按上限处罚
在行动中,交警部门将对16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一律按上限处罚:
对于无证驾驶机动车的行政拘留15天,罚款2000元;
对于醉酒驾驶的罚款2000元,暂扣驾驶证6个月,行政拘留15天,记满12分;
对于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罚款500元,暂扣驾驶证3个月,记满12分;
对于公路客运车辆超员的,按不同情节罚款500或2000元,记满12分,并扣留机动车直至违法状态彻底消除;
对于货车超载的按不同情节罚款300或2000元,记2分、3分或6分;并扣留机动车直至违法状态彻底消除;
对于超速50%以上的吊销驾驶证,罚款2000元,记6分;
对于驾驶拼装、报废机动车的吊销驾驶证,收缴拼装、报废车辆,并处罚款2000元;5
对于未悬挂、不按规定安装或故意遮挡、污损机动车号牌的罚款200元,记6分;
对于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避让行人的罚款200元,记2分;
对于逆向行驶、闯红灯的罚款200元,记3分;
对于驾驶人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不系安全带的罚款20元,记2分,在其他道路上驾驶人不系安全带的在警告教育的基础上记2分;
对于摩托车违反《通告》规定在三环内道路上行驶的罚款200元,记3分;
对于车辆之间发生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现场造成交通堵塞的罚款200元。
对于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罚款2000元,收缴非法牌证,记满12分;
对于使用其他车辆号牌、行驶证的罚款2000元,收缴非法牌证,记满12分;
对于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罚款200元,记3分。有奖举报交通违法行为
此外,有关部门还实行对交通违法行为举报有奖制度。公安局设立“122举报电话”,对群众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破案线索的,奖励1000至5000元(案情重大的再酌情重奖);对举报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假牌、套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奖励100至500元。
公安机关每天组织酒后驾驶的专项整治行动,使严厉打击酒后驾驶常态化,建立酒驾“黑名单库”,转递所在单位、社区加强教育,转递银行、保险机构,提高保费标准、降低信誉等级。
从严查处大型货车改型、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涉牌、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警每天出动60个专项整治组,在重型货车出行的高峰时段、路段开展从严整治,对违法行为一律责令恢复原状、就地卸载。对违法违规车主,由属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4严查“野蛮公交车”
公安、交通部门还联合开展出租车、公交车交通秩序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营运车辆套牌、遮牌、伪造牌照、不挂牌照,严厉禁止“野蛮公交车”,严厉整治出租车违停、并客、宰客和“黑出租车”等违规违法行为。重点强化沈阳站、北站、中街、太原街等重点地区的交通整治。
从严查处摩托车、机动三轮车违反禁令标志指示通行、无牌无证、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强化对违反通行规定、闯红灯、逆行、违法调头、违反交通标志等行为的整治。强化电动自行车禁行路的管控,严格落实按灯停走、按线通行、按位停放、按章处罚等管理措施。
深入开展军警、党政机关车辆整治行动。公安机关先从自身抓起,强化内部警用车辆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警用车辆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并给与纪律处分,决不姑息。公安机关要联合政法部门、部队、武警开展联合路检路查,对军车交通违法行为实行抄报,并跟踪反馈;对于政法部门和党政机关车辆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处罚外,同时也抄报所在单位进行教育处理,被抄报的实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新增1000处电子警察
沈阳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城区主要路口、路段新增1000处电子警察,在城区及公路各增设100处信号灯岗,在城区增设200处电视监控;城郊重点路口、高速路口增设79处号牌识别;在公路及高速公路增设200处测速抓拍系统。
在市区6排车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和郊区国、省干道,增设160公里中心护栏,在主、次干道增设300公里机非隔离护栏,并配合护栏建设增设行人过街安全岛800处;在三环以内增设200处区域性的指路标志。
在全市主干道沿街中小学校(幼儿园)门前部署协勤人员,在上下学高峰用“大拇哥”标志牌护送学生安全通过马路。在交通环境复杂的学校门前上下学高峰时段部署专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师生安全。6非法停车场 5种行为坚决取缔
“停车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交通环境,造成群众出行不便的一个突出问题。6月1日后,对违反法律规定,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违法停车行为,市公安局将一律依法处罚,对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的予以清障拖移。另外,公安机关将依法取缔停车乱收费。
从即日起,属地公安机关、派出所将加强交通管理,对以下5种行为依法予以取缔:
1.未经公安交管部门批准私自设立路内停车场的;2.超范围经营、挪用、占用规划停车位的;3.伪造、变造停车费收据的;4.强行收取停车费,损毁他人车辆的;5.其他依法应予取缔的非法停车经营行为。在这些行为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分别予以治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涉嫌垄断经营、涉黑涉恶的,及时立案侦查,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7停车泊位 将重新施划
据介绍,交管部门近期将对全市可供停车的路内停车资源统一规划和施划停车泊位,合理设臵和规划标志标线,努力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为按位停放提供保障。
另外,属地和门前停车承包责任制也将得到严格落实。各地区要对本辖区停车秩序进行全面规划,加强管理。各单位对门前停车要有专人管理,并设臵安全监控设施,确保辖区内和单位门前停车有序、安全。“针对停车场问题,我们马上就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收费,但目前全市需要先解决停车有序问题!”许文有局长表示。
8三环外从严整治摩托车
近一时期,三环以外非禁行区摩托车无牌、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突出,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高发。因此,公安机关将对摩托车开展普查和入户教育。目前登记注册的摩托车仅为8万余辆,实际为数十万辆。近期,全市公安机关和各级相关基层组织,将按照“地不漏户、户不漏车”的要求,开展摩托车普查工作,建立基础台帐,与车主逐一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教育引导摩托车驾驶人远离无证、无牌、超速行驶、违法载人、不戴安全头盔和酒后驾驶等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
另外,公安交管部门将摩托车驾驶证考试权限下放给区、县车辆管理所,方便群众办证。针对三环外摩托车驾驶人多为农民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同时,公安交管部门将简化办牌手续,上门服务,组织检测人员深入村屯上门检车。
在对摩托车违法行为的整治中,对无证驾驶和醉酒驾驶的一律行政拘留15天;对无牌、套牌、未投保交强险的一律扣留车辆,逾期不能提供合法证明的一律予以罚没;对超速行驶、违法载人、不戴安全头盔的一律上限处罚。同时根据公安部和辽宁省的相关规定,农村公安派出所有权对辖区内县级以下道路发生的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当场处罚。
9交通治理 将进行综合排名
市交通秩序管理指挥部将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标准,实行区域交通综合治理考核评比。对各行政区域内交通安全宣传、道路建设维护、交通设施建设、事故黑点整治、乱点堵点治理、停车秩序管理、交通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综合评价,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排名,并将各区、县(市)交通管理工作纳入区、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绩效考评之中。
三、沈阳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中,多中心包括以下几点,即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中介)、个体。
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工作中的缺位和越位,这使对交通的治理出现混乱。首先,政府的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1)以青年大街为例,这条大街把沈阳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周边的小路全部封闭,左转弯全部禁止,这使更多的车涌上青年大街,就仿佛把毛细血管堵住了,动脉也就开始堵住了。(2)以中山路为例,马路宽敞,但多余的单行线迫使很多车为了达到目的地不得不绕行很远,人为地增加了车行距离,造成交通不便。其次,政府的交通建设不及时不完善
(1)以文化路立交桥为例。十几年来,文化路立交桥一直在青年大街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交通枢纽和压力缓解作用。但为了城市形象,沈阳近年来已经不再发展立体交通了。这使沈阳市失去了一种改善交通的好方法之一。
(2)街路破损。沈阳市街道破损现象严重,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气候因素、沥青质量、施工质量、冬季除雪剂的因素等等。街路的破损,致使交通质量下降,事故频发,加重了交通问题。
第三,交通管理不到位
(1)以占到市场为例。很多小区以及小市场附近都存在严重的摊贩占道情况,货物杂乱摆在马路中间的黄线上,早市直到九点多依旧红火,致使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2)以学校门前的接送车为例。这些接送车多为私家车,数量众多,经常一占就是整条马路,使本来就不宽敞的马路更加狭窄。
(3)部分路口没有摄像头,致使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不负责任的司机为了赶时间等原因有意乱闯红灯,违反交通秩序。
(4)红绿灯长短时间不一致,有些路段绿灯超长,使车流停滞;而有些路段红灯超长,使行人难以安全通过,给交通顺畅带来很大阻碍。第四,是政府管理部门不协调。在交通管理上,一些部门管理不协调分工不明确。在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八项原则中,第一条即清晰界定边界。公共池塘资源本身的边界必须予以明确规定,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政府部门权责义务的不明确,导致在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对有利可图的工作蜂拥而上,对耗时耗力的工作则相互推诿回避责任,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使一些交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二是市场机制的混乱。
首先,现在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正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影响。出租车和公交车做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业,应该以市场秩序为准则,但现在认为的受到了政府部门越位的干涉,政府对出租车和公交车的垄断,打乱了正常的商业竞争。政府的介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政府可以规范盈利车辆的运行,平衡各方利益;但另一方面,政府的介入导致了尴尬混乱的秩序:面对出租车和公交车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情况,如果政府人为地增加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数量,那么现在的运营车主会认为这样做影响其利益而反对;如果政府臵之不理,又 会引起市民的不满。这是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受到影响。其次,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使盈利车辆同行业的竞争也不正规,这就使出租车司机和公交车司机为了更多了利益而违反交通规则,由此引发的出租车司机拒载、公交车司机抢行等状况,使交通问题更加混乱。
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三是社会组织(中介)在交通管理过程中,政府应用了一些社会组织协助政府管理交通,这部分人员由志愿者和协勤人员组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体现了治理的局限之一,即民间组织的失灵。治理理论注重民间组织的作用,认为公民社会能够沟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分担政府的职能,使政府从那些管不好也管不了的领域中退出,有利于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等等。但从现实中大量的事例可以发现,民间组织远没有治理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完美。它们同样有失灵或失败。每个组织都有其自身的利益,由于利益的驱动,它们可能背离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不择手段而追求功利,从而给公民、社会和政府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我们目前的交通协勤人员就处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一方面,交通协勤人员并非专业的交通管理人员,一些市民对协勤人员的管理不认可,使协勤人员处境尴尬;另一方面,部分协勤人员没有真正尽职尽责,滥用权力,使市民很不满。
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四是个体因素。这里所说的个体,既包括司机也包括行人。一方面,司机素质能力都有待提高。
(1)以出租车为例。出租车是市民最常见的代步工具,方便快捷。但沈阳市出租车存在拒载情况,并且比较严重,造成了一种“拉上客比兔子快,没客人就老牛一样”的状况。此外,出租车司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一是出租车司机中新手太多,训练太差,专业素质不强;二是司机不让行人、强行抢行、不守规则,文化素质低。
(2)以公交车为例。公交车也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不按点停车、快车道停车、违章上人行道慢车道、大角度急速起车变道、闯红灯、以及车速不稳定忽慢忽快等,是交通秩序混乱。另一方面,行人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尽管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是大多数,但总有部分市民,对交通法规视而不见,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道,翻越围栏等,更有市民,对交通处罚不屑一顾,逃避责任。这些都使交通问题更加严重混乱。
四、完善沈阳市交通秩序的对策
治理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臵。事实上,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由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在社会资源配臵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用杰索普的话来说,“治理的要点在于:目标定在谈判和反思过程之中,要通过谈判和反思加以调整。就这个意义而言,治理的失败可以理解成是由于有关各方对原定目标是否仍然有效发生争议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在处理交通问题上政府应吸取教训,认识到治理的局限性,并寻求弥补局限的办法。与现存的交通问题及其原因相对应,解决沈阳市交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政府:
第一,政府应该做好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动脉,道路的顺畅关乎城市的发展。在道路规划中,政府应该从城市的发展的角度长远综合的考虑。每条街道马路的长短、转弯方向的设计,都要统筹考虑,做到路路顺畅。
第二,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应该设立专门的道路维修资金,防患于未然;制作详细的工作规划,对需要进行维修的道路街道做出维修安排,使破损的路面桥梁能够及时得到修复;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如立交桥、高速公路等;加强监管设施人员的安臵,如尽量在有红绿灯的路口都安装好摄像设备,合理增加管理人员等。
第三,正确规范的管理交通:完善交通法规,避免不遵守交通规范的行人司机钻法律规范的空子;合理引导交通,如街边早市、学校门口的接送车辆等,政府可以人性化的疏导,比如规范此类车辆出现的时间段、占地范围,以此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
第四,政府管理部门明确各自权责,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避免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相互争夺利益;
第五,政府要认识到责任性。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白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沟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对此,政府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规范明确政府的责任义务,完善问责体制,使政府对自己的过错也承担相应的后果,不能遇事就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责任只能让群众更加不满,正视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使人民满意。
第六,明确政府与市民组织的权责。治理通过政府与市民组织或个人进行谈判协商,达到合作与共识,但正如斯托克指出,治理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过程中存在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当政府与市民之间由于利益的差别而造成治理失败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将如何解决,由谁协调?公共政策的出台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对于此,政府在和人民合作的同时,应该划分明确的权责界限,可以召开听证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广泛参与,共同协商,制定出符合人民公共利益和政府原则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交通秩序。
第七,是管理更加透明。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那么对于政府而言,就应做到开诚布公,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使百姓及时了解到准确的正规的交通问题、交通事件的处理状态和处理结果。
市场:
第一,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应该健全市场规范,而不是通过全面的垄断来强制管理,政府回归“守夜人”的角色,在更大层面上做出的是引导规范,给市场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发挥市场调节的灵活作用。
第二,是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交通建设和盈利车辆的投资,政府对交通建设投资的垄断是政府对盈利车辆市场垄断的原因之一,政府既然支付了全部资金那么当然也掌握全部的管理权力,引进社会的投资,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一方面可以避免政府的资金不足。
社会组织(中介):
第一,合理增加交通协勤人员和志愿者的数量,以弥补交通部门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 第二,规范交通协勤人员的行为,提高他们的管理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使之既能帮助疏导交通,又能得到社会、广大市民的认可;
第三,通过志愿者进行普及交通知识、交通法规的宣传。目前,交通管理的不足之处之一就是对那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伺机行人重法不重教,这是罚款对一些富裕的人失去了意义。志愿者可以做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纽带,加强市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个体:
第一,加强司机,包括盈利车辆和私家等在内的司机的水平既能和素质。对此,管理部门可以对司机进行培训,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严格惩罚,设臵奖惩分明的机制。
第二,社会心理基础是指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心理上对某种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服从。相对于前两者,这种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的认可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因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政治权威,其作用主要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它的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那么在交通问题的解决办法上,政府也应该意识到这个因素的关键性。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增加民众对交通法规的认可和对交通秩序的认可。只有民众对政府的管理产生高度的认可,才会自觉去遵守交通规则,交通秩序将会有极大改善。
以上就是我对沈阳市交通问题分析的一些看法,谢谢。
第五篇: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作者XXX
单位xxxx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 ;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沈阳市概况
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
为164平方公里。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2.1 沈阳市城市定位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传统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城市迈进。
2.2沈阳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
2.3沈阳的城市规模
沈阳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镇人口92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80万。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
2.4沈阳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 “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
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是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沈阳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
沈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置。即以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围设置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缘组团[3]。非中心城区部分主要包括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城区总体形态出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
河南岸出现显著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
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
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
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规划。今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
3.1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
沈阳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
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 完成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城市产业也向着城市外部、城市群体间寻求发展空间[8]。随之而来,沈阳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形态。
3.2沈阳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加到2010年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 km2增加到596.11 km2,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561。1979--2005年,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步削弱。沈阳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今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
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经济中心城市”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沈阳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发展姿态,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升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参考文献
[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5-41
[3]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7
[4]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35
[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EB/OL].(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
[7]卢松.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
[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城市规划网).2007-06-25
[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39
[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
[11]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7
[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2008,19(12)
[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郗凤明.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11,2
[J].200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