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单位:潞河中学
姓名:王福
学科:语文
会员证号: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看最近一个多月的报道:
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力从校内行政办公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2、人大女博士跳楼自杀。
3、博士后用菜刀砍死妻子,事发甘肃农业大学家属楼。
4、浙江一考生高考失利自杀 专家呼吁正确对待挫折。
5、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5)班的学生吴雯雯未扎头发遭拒考跳湖自杀。
这些都是信手拈来的报道,大到博导,小到初中的学生,都怎么了?从这些事件的发生,难道我们不该思考很多问题吗?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某些学生,人格缺陷很严重。即使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的一些学生,也不能不令人担忧(选取几个人格缺陷较多的学生进行分析),他们的表现如下:
① 不能战胜各种诱惑。尤其是迷恋网络,交友聊天,早恋。其次是玩游戏,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有的同学趁家长不在家,经常整夜在网上。有的等父母睡着了通宵上网。有的迷恋武侠言情小说,有的迷恋卡通故事等等,以致耽误学习。
② 自己成绩不好,埋怨老师,埋怨家长,埋怨中国的教育制度,埋怨„„5个人中有3个埋怨老师教得不好。有3个埋怨家长平时对自己关爱不够,经常把自己丢在家里不管。其中有1个同学埋怨宿舍条件太差,老师讲的她听不懂,要求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请家教。家长都给办到了,结果高考成绩全班最低,这个同学埋怨老师最厉害,哪科不懂,对哪科老师埋怨的就最厉害,家长还多次找到相关的老师,也埋怨老师。
③ 经常被一些杂事干扰,不能专心致志学习。比如一个住宿生脑子里困绕的经常是这样的问题:那个同学怎么不愿意和我说话?她从家带来的东西给张三吃了,怎么没给我,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成天在脑子里转游。
④ 自立能力差。父母不在家,宁可饿着,也不会自己去做饭。寒暑假这段时间,没有老师管着,很多同学根本就不读书。
⑤ 要求标准不高,不能吃苦,知足长乐,没有进取心(这部分同学城里的孩子多)。⑥ 好面子,不能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懂装懂。或者不求甚解,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对自己丧失信心,经常想放弃。
⑦ 不能团结互助,从各个方面嫉妒别人,害怕别人比自己强。
⑧ 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差,禁不起失败的考验,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敏感,老师表扬了另外一个同学,没表扬他;或者表扬了别人两句,表扬了他一句,他都会很生气。等等,我们可以推想这些同学的心理状态该是个什么样子。
⑨ 对自己的缺点不能进行自我批评,只爱听表扬的话,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老师批评一次,他能记你很多年,因此不愿意学你这一科,不听这个老师的课,甚至拉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不听这个老师的课,在评教的时候,几个同学联合起来说这个老师的坏话,或者背后骂老师。
⑩ 学习不认真细致,丢三落四。
等等,不一一列举,以上现象在这5名同学身上的表现各有不同。其中一位学生的妈妈和我说,这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他太奶奶从小给惯出来的,我上班忙又没时间管。具体原因也真说不清,孩子身上的毛病是事实,教育起来见效很难,这都是事实。随着独生子女、小皇帝的大量涌现,我们肩负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和复杂。
通过以上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培养健全人格,做一个合格的人是首要的,其次再谈做学问。目前的教育,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响,具体落实往往都是做表面文章。加上每所学校都在搞评教,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一味的哄学生,顺从学生,甚至讨好学生。因此,我们看看各个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真的不容乐观。
根据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语文教学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容本身具有育人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这方面内容的挖掘,设计有效的方式实施育人教育。我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把语文教学和培养健全人格有机结合。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健全人格形成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培养健全人格对学生的终生意义深远。按计划,按步骤,脚踏实地的挖掘教材中的人格要素,实施人格教育。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寻找人格教育的切入点。结合主题班会,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进行育人教育得天独厚。语文教师做育人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方便。培养健全人格,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简单说教上,要设计活动,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美好品格。在这一过程中,抓住提高思想认识、作文强化、行为转化等环节,把教育教学统一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是不能空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更不能只搞文字游戏,文如其人,内容决定形式。
二、语文教学育人的尝试
(一)通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学习史铁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然后写读后感。学习了《米洛斯德维纳斯》组织学生讨论美的标准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研究论文,讲评交流。学习了《鸿门宴》,根据刘邦和项羽的性格,讨论道德标准问题,写出人物分析论文,明白什么样的品德才是值得肯定的。
(二)诗歌中也有很多名句可以指导人形成美好品质。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而不思则罔。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而无徒。
8、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不一一列举,背诵默写这些诗句,可以给学生精神营养,形成正确的思想,形成美好的人格。
(三)按照人格系列,安排作文,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人格教育,我让学生写过的作文有:专一、理想、批评和自我批评、公德心、坚韧、诚信、清高、高尚、执著、爱国等等。
举例说明:
我们学习了金开诚先生的《漫话清高》一课,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然后讨论,开主题班会,把语文教学和做人教育有机结合。下面节选一些学生的文章:
(1)姜月的文章,他把学过的《爱莲说》和对陶渊明的评价结合起来,谈出了“清高”的新意:
清高,翻一下字典,注释如下: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这后一句,不禁让人想起《爱莲说》中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静植”的莲花,这君子花正代表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么一股子清高之气。
古人之视清高如己命,老陶便是一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现在仍然被人称道。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对陶渊明的做法妄加评论,只是有一点不明白,则陶潜也可谓才高八斗,为何偏偏爱“开荒南业际,守拙归园田”呢?现在讲“利为民所谋”,那想必东晋末年的学士也应有一点为民谋福的思想吧?可陶潜放着个可以造福一方的差使不干,非要辞官回家种地过活,去当名隐士。
有人讲了,陶兄所在之时,官场黑暗。那么,陶兄归隐后,官场是否澄清了呢?与其全黑,倒还不如黑中带白呢,做一名开明的老爷,救百姓于水火,虽说人单力孤,总比无所作为,开荒种地要好上许多。人家莲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难道陶潜还怕被“黑化”了吗?
(2)请看赵伟作文的新鲜论据,这论据很能提升人的境界:
陕西浦城县委书记王绪钢在除夕那天给自己写了对联贴在门上
上联:不收拜年礼从我做起;
下联:不送贺岁物请你带头
横批:同倡新风
随后带爱人和孩子举家“出走”到外地亲戚家过春节。由此引发“两种声音”:一种是来自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扬声,夸他是党的好干部;另一种是来自少数干部的声音,说他“太蠢”“假清高”“沽名钓誉”。
例二:我让同学以“高尚”为题写作文,我为同学先讲了一些故事。
我说: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境界决定命运,你信吗?
举出高尚的正反事例
反面:
1、一位教授抱着同事要跳楼,为什么?
2、一位博士生给自己的未婚妻毁了容。
3、一条黄瓜,两条人命的故事。
4、马加爵杀了同宿舍的同学。
正面的高尚的例子让同学去找,找到了再让大家说(这样的作业就是在教育学生)。
三、开好主题班会,是实施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健全人格,都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简单说教上,要设计活动,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形成美好品格
在高一和高二的两年内,我们共召开了如下一些主题班会:
1、知潞河,爱潞河。(教育学生以校为家。)
2、谈军训感受,巩固军训成果。(教育学生严格守纪,意志坚强)
3、团结协作,永争第一。
3、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运动会总结,表扬刘宇、喻苏宁等同学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4、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育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潜能,使自己尽早成才。)
5、诚实守信----我追求的品质。
6、树立榜样,总结健全人格。(找出健全人格与优异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
7、自检自查,完善自我。(期中个人总结)
8、宽容、忍让。(学会与人相处,心胸宽广,永远快乐。)
9、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10、专
一、积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排除杂念,循序渐进学习。)
11、自我约束能力是实现理想的关键。
12、融入集体,学会交往。
13、排除干扰,战胜欲望,专心致志。
14、培养耐挫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5、如何培养兴趣
16、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7、培养良好习惯
18、爱国、强国,我奉献什么?
下面举例说明:
以“诚实守信”召开主题班会。内容涉及“诚实守信”的方方面面,并且形式多样。由班长朗诵一段话,引入班会课主题: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因为《中学生日产行为规范》中特别规定:中学生应该守信,答应别人做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我们今天的班会课主题:“诚实守信”。
由钟旭同学进一步解释诚信的概念。
同学们讲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故事:陈莹讲应该从小讲诚信。徐妍讲一壶水的故事。邓佳讲孔子的取舍。王然讲吴起言必信。张萌萌讲林肯。顾岩讲宋庆龄。冯宇讲卢梭的忏悔。刘京宁讲博士被开除。等等。
闫春晶讲诚实守信和“哥们义气的”区别。
尉言讲“诚实节”的由来。
田野提出:如何看待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背叛?让大家讨论。
同学们讲如何防止被骗:王旸讲惩戒恶意欠费。李博讲职业中介的猫腻。孙小稚讲4种骗术。
肖姗姗讲汽车维修店老板的故事。
李慧鹏讲健全人格,从诚信开始。
王璐讲诚信的格言和比喻。
刘京宁等人表演了小品。
团支部书记周涵领读誓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
班主任小结: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职业道德的根本,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诚信,就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做到诚信,为将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次主题班会,同学参与积极,班会过程气氛热烈,同学深受教育。应该说,同学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已经深受教育。
有的同学说:人格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竞争的激烈造成的,仅仅靠几位老师,靠一所学校,用三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一生不断完善,有时候需要经历一些震撼心灵的事件,使人格得到升华。但不能因为人格培养见效慢,有变化,就因此放弃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那是一种无所作为的观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的班级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和学生讲,我的研究课题是培养健全人格,是不是老师的人格就很健全了?我说:不是!但我在随时进行自我批评,每日三省吾身,我在不断的追求着高尚的境界,这种追求应该是毕生的。
我的学生和我一起不断追求着,我的班级非常和谐,大家乐呵呵的,追求着,拼搏着,为了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教育下部是当务之急
教育下部是当务之急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时,特别强调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指出:“面对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和可能遇到的风险,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令人警惕。
为什么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提出来呢?我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新形势、新问题、新问题所迫。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史无前列的全新事情,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演变、共产主义国际运动出现挫折、市场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等,都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致使部分干部心理准备不足,甚至缺乏应有的思想敏锐性,把握不住单位建设的方向。要使干部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地头脑,站稳政治立场,经受住执政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教育。另一个是新世纪干部的责任所在。我们这一代干部担负着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的重大责任。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贯彻执行的效果。不把干部队伍教育搞好,素质搞强,我们事业的发展就难有保证,新世纪的宏伟蓝图就不能实现。这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坚持本色不变的重大问题。再一个是组织的教育管理不力所致。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干部的素质,是党的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能。然而近年来有的单位过分强调用能人,重经济效益轻教育管理,重业务能力与轻思想素质,导致部分干部政治信念淡化,不讲政治纪律和党性观念,执行政策纪律不严格,甚至贪桩枉法、腐化堕落,已经到了非下功夫解决不可的地步。教育干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和保证,是第一道防线。
应该说,这几年,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冷静地思考一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教育干部的观念有所淡化,认识上有些偏差。一是“放心”论。认为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一般都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培养,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经受了锻炼,具有基本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观念,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一般情况下自己会把持住,不会出什么问题,尤其是不会出政治性问题,因而感到教育不教育无所谓。二是“自然成熟”论。认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迅速,而且渠道增多、范围广泛,干部经常参加会议、传阅文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自然会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受到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也会随之提高,无须劳神费力去搞教育。三是“物质转化”论。认为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只要物质丰富发展了,条件、待遇改善了,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素质也会强起来,与其把时间花在教育上,还不如让他们多些时间抓抓经济建设,多创造一些财富更实惠。四是“不可救药”论。还有的甚至认为,现在有些干部政治信念淡化、政策纪律观念不强、涉身酒绿灯红场所、痴迷“FLG”、贪占公款公物等,有的甚至到了非采取法律、纪律解决不可的地步,似乎教育对他们已不起作用,干脆不管不问,任其自食其果,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部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教育干部重视不够、抓得不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单位建设的发展,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支部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
江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这一历史性课题,既是对改革开放20年抓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精辟提炼,也是对下一步如何抓好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总要求。因此,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教育干部的观念,拿出具体举措,切实把教育干部这件大事抓好。从近年来各单位的实践看,解决好严重的问题,抓好教育干部工作,首先是党委要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分工专人负责,尤其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制度,把教育作为党组织的第一责任,纳入党内组织生活之中,从思想政治上关心爱护干部。任何忽视和放松教育干部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其次是要突出重点,抓好领导机关干部的教育,把党员干部管严、管住、管好;重点抓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江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三讲”、“三严”、“四自”等要求的学习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把干部队伍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回答好、解决好。再次是要改进方法,把教育干部纳入党委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轨道,采取领导带头、制度促动、实际考核等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要处理好教与管的关系,把教与管统一起来,用教育打牢基础,用严格的纪律来巩固
、强化教育效果。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把“严重的问题”解决好,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浅谈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浅谈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盐城师范学院 11111028004002 冯伯平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
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传统的教育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塑造,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师生间就无法沟通,无法心心相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2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人本论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以学生为本,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有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感智商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使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人格培养的效果
教育者们自身个性、生活、家境不同,工作中各个时段的心境也不同,把握不好,情绪外露,会妨碍教育效果。因此一位老师自我表白: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会遭殃。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为教师,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因烦恼而迁怒学生,因失意而怨恨学生,因苦恼而板着脸孔,甚至训斥挖苦学生,这对塑造学生人格会产生负面效应,极易造成学生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一位名家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时,他应把个人的一切不快与隐私都留在剧院外。因为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演员如此,教师也应如此。
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塑造人格的主渠道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任何时期的教材都体现了当代教育目标并适应塑造儿童人格的需要。如现行小学首册思想品德课中就有一日常规教育,有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我服务、爱护公物教育,有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信教育等。我们的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去
浇灌幼小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实际中加以引导规范,决不能把这些教材当作一般道理空泛讲讲说说。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语言,向学生进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爱心”人格教育,关键是认真发掘教材,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另外,其他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地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禁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三、学校应与家庭社会联手教育,以取得人格塑造目的的一致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只有三者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成长,教师只有与家庭常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支持、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如家访、联系手册、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站传递等。使家长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育的
现象,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师应和家长交流,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和家长达成一致,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还很多,如何实现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制度管理和环境育人中。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说服教育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意志磨练法等。这里仅就教师在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之见。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个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个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传统的教育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塑造,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师生间就无法沟通,无法心心相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2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人本论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以学生为本,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有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感智商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使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人格培养的效果
教育者们自身个性、生活、家境不同,工作中各个时段的心境也不同,把握不好,情绪外露,会妨碍教育效果。因此一位老师自我表白: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会遭殃。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为教师,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因烦恼而迁怒学生,因失意而怨恨学生,因苦恼而板着脸孔,甚至训斥挖苦学生,这对塑造学生人格会产生负面效应,极易造成学生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一位名家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时,他应把个人的一切不快与隐私都留在剧院外。因为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演员如此,教师也应如此。在人格的塑造中,要有包容性
教师千万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尺度去衡量每个学生。学生来自千家万户,个性基因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千人一面,那大千世界就不成为五彩缤纷的世界了。我们要求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应当允许个性差异,只不过通过教育弥补某一个体的不足,纠正某一个体的偏差。包容是一种美德,应尊重、理解、容忍学生犯错误,有反复,这体现了宽以待人的原则,使学生体会得到抚爱,扭转思想弯子。包容是一种耐性、弹性、机动性、策略性、灵活性,有助于学生人格养成。
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塑造人格的主渠道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任何时期的教材都体现了当代教育目标并适应塑造儿童人格的需要。如现行小学首册思想品德课中就有一日常规教育,有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我服务、爱护公物教育,有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信教育等。我们的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去浇灌幼小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实际中加以引导规范,决不能把这些教材当作一般道理空泛讲讲说说。再如现行小语第一册入学篇,品味起来,其充满了人情味。“小朋友好”“教师好”!“咱俩一起玩吧。”还有环境教育、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图片等。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语言,向儿童进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爱心”人格教育。还可展示师长关爱儿童“慈爱”之心,使儿童入学之始就有沐浴在爱河里的感受,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性品格。还有其他学科,也渗透有健康人格的教育内容,关键是认真发掘教材,注意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另外,数学、品德等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地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禁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三、学校应与家庭社会联手教育,以取得人格塑造目的的一致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只有三者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每天基本上使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成长,教师只有与家庭常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支持、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如家访、联系手册、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站传递等。使家长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另外,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应布置的四季如春,格调高雅,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这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师应和家长交流,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和家长达成一致,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还很多,如何实现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制度管理和环境育人中。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说服教育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意志磨练法等。这里仅就教师在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之见。
第五篇: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