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支出应向八个方面倾斜
财政支出应向八个方面倾斜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全国性的长期大政方针。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在财政支出上,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向“五个统筹”倾斜。具体地说,就是向八个方面倾斜。
一、向解决“三农问题”倾斜
目前我国财政处于绝对数与相对数的矛盾之
中,现在的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数额是建国后的最高点,也是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最低点,据统计,我国从—××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亿元上升为亿元,创了历史新高。但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是—年和—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预计只有。⒉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结构表明:一是按××年数据分析,绝大部分是由地方财政提供和管理的约占,一小部分由中央财政提供和管理的约占;二是按年数据分析,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共占,用于农村救济费占,也就是说,维持机关与干部和困难群体的“吃饭财政”相当于,基本建设支出占,而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技术三项费用只占,因此,用于农业的支出内部结构也应向科技方面有所倾斜。⒊纵观世界农业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以上,如印度(年)和埃及(年)均为,韩国(年)为,泰国(年)为,我国用于农业的支出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建议:一是控制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能再降低;二是近年内适当提高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要达到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充分体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意志;三是在年以前进一步将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稳定在以上,给予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财力保证。
二、向统筹区域发展倾斜
我国财政历年来都对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的边远山区等进行了扶持和支援。但是,规模上还不够大,制度上也不够规范,年财税改革后才步入分税制和转移支付体系。现在中央财政收入占了大头有充足力量和主动权进行宏观调控和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现在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上还存在重点地区力度不足的问题,如:××年地方财政支出全国人均为元,在转移支付以后尚有个省区人均支出仅在元以下,也可以说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要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前,对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三、向社会福利和困难群体倾斜
我国目前社会福利制度与体制五花八门,其资金来源与福利标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高低不一,有国家管理的公共福利、有国有企业管理的企业福利、有集体管理的部门福利、有私营企业管理的个体福利等。现对不同情况分析如下:一是我国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虽然从年的亿元到××年逐年增长为亿元,但是,这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除了年达到以外,多年来始终徘徊在—之间,和年分别为和,××年微增为;二是从××年以来国家对城市多万低保人口和农村多万贫困人口倍加关怀,民政部宣布××年各级财政对城市万“低保”对象支付资金亿元,安排“两个确保”补助资金亿元比××年增长,城市“低保”资金亿元,比上年增长。××年财政预算安排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亿元,××年中央财政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达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年扶贫资金达成亿元,还以亿元贴息方式引导银行扶贫贷款达成亿元。三是当前世界上各国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仅发达国家远高于我国,就是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我国,但是,我国虽然财政支出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比重很小,但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全国离休退休退职万人费用为亿元,人均为元,由企业管理与支付费用的为万人费用亿元,加上政府已支付的抚恤和社会福利费亿元,合计占财政总支出的。可见我国实际上社会保障支出不低,但有许多是由企业支付的。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四、向教育事业倾斜
⒈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变化很大,—年期间教育经费从亿元增加为亿元约倍,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由下降为,社会和个人等办学经费比重由上升为,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由上升为;⒉从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比重分析:年为亿元,占当年的,年比重最高为,××年达到亿元而比重下降为,其他各年均在左右浮动,与国家有关法律要求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占的水平线还有一定距离;⒊从用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析:我国年为,最高年份年达到,××年下降为,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是属于较低水平,如韩国(年)为,泰国(年)为,墨西哥(年)为。教育事业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基础,今后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
五、向科学技术事业倾斜
一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的比重最高是年为,以后逐年下降,到年为,年为,到××年恢复性增长也只有,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研究与开发科技经费()占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年科技经费筹集额为亿
元,比年的亿元增长倍,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下降为,从结构上分析,政府资金只占一小部分为,企业资金占大部分为,金融机构贷款占,其他占;三是科技经费占的比重,我国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又低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年)为,美国(年)为,德国(年)为,法国(年)为,英国(年)为。我国科技投入不足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源所在,国家财政支出必须向科技发展倾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
六、向公共卫生事业倾斜
××年“非典”疫情促使我国建立和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我国各级财政变被动为主动出击建立了亿元的防治基金,内有中央财政亿元。关于公共卫生总费用从年亿元到年为亿元增长了,其中:政府预算支出为亿元占总费用的,(内含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公费医疗经费占),社会卫生支出为亿元占总费用的比年增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为亿元,占总费用的比年增长倍以上。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展中国家高出一节,如印度(年)为,印度尼西亚(年)为,埃及(年)为,墨西哥(年)为;但是,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是必须加强的事业,其发展方向是逐渐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看齐,所以公共卫生支出比重要有所提高。
七、向环保事业倾斜
我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情况表明,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年为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占当年的,年总投资额为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占当年的。与各国比较,我国财政用于治理“三废”的投资处于低水平阶段。目前全世界各国用于环保经费占的比重为—左右,其中:发达国家为—之间,发展中国家为—之间,一般来说,使环境得到保护的最低投资底线要占的左右,理想投入水平为的左右。可见我国财政用于环保的支出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有待再进一步倾斜。
八、向扩大对外开放倾斜
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始发于年月,当前税率是、、、和五个档次。为了支持外贸出口我国财政××年用于增加出口退税资金达亿元,××年中央财政为此安排亿元资金用于出口退税,据统计,自××年月至××年月的个月时间里,全国税务部门办理出口退税亿元,将年以来累计的出口欠退税清理完成。二是进口额也逐年增长,年只有多亿美元,××年达到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进口国,虽然进口额占全球进口额仅为,但我国进口增量则占世界进口增量的以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由多亿美元扩大到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由不到亿美元扩大到多亿美元,外债余额虽然达到多亿美元但仍在安全系数以内;这种对外开放的扩大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我国财政支出也会坚持积极的倾斜政策。
第二篇:农村人才培养应向放在专业技术型倾斜
农村人才培养应向放在专业技术型倾斜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水平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才人需求一度捉襟见肘,尤其是,与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营销、种养殖专业技术等人才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为此,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尤其是强化向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倾斜势在必行。坚持“内外兼修”,在自身人才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两方面狠下功夫,彻底扭转农村人才尤其是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消除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应建立健全农村人才自主统筹的科学制度。一是强化广大村民的教育培训,聘请专家开设专项培训班,分层次对广大村民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培训。二是开通农村人才回流机制,推动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设家乡,降低农村人才“空巢”效应。三是带动一批致富能手、农业技术本土“专家”在村“两委”换届时期进入“班子”,让能人在更好的平台发挥更强的作用。
应完善农村人才“注入”的科学制度。一是建立“短暂性”人才运作机制,实行农业技术专家轮流授课、农业服务“大下乡”等活动,并推行活动常态化运作。二是进行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有学识、有抱负的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三是继续推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在下基层活动中为群众送去温暖,为产业送去技术,为发展送去保障。
还应强化对农村人才的道德素养教育。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尤其是加深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实现“德艺双馨”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第三篇:倾斜(组诗)
路灯与树
一棵树
站在两盏路灯中间
左边的树叶被左边的灯照亮
右边的树叶被右边的灯照亮
还有许多叶子
藏在路灯与路灯之间的黑里
两盏路灯的距离
等于寂寥的长度
一张蛛网挂在树上
网住忽明忽暗的落叶
和来来往往的脚步
却漏掉了寂寥的灯光
趴在叶子里的昆虫不动声色
看着一束光
绕过树的阴影
伸出手来
轻轻试探另一束光的虚实
趁着夜黑风高
一只飞蛾
又一只飞蛾
成群结队地
也绕过树的阴影
把一盏路灯的光亮
搬运到另一盏路灯上
墙角的雨伞
自上一次约会之后
雨伞便离开那条巷子
带着夏夜的体温和心跳
待在墙角默默无语
不再喧哗的树叶
加深了黑夜的湿度
一片孤独的云
一颗潮湿的心
都含着太多的泪水
酝酿已久的雨
终究未能落下
雨伞收拢了心事
铺在地上的灯光
像一摊擦拭不掉的水渍
倚着渐渐风干的回忆
雨伞仍在惦念
那个曾在伞下躲雨的人
是否正被另一场雨淋湿
暖 冬
今年冬天
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
天气预报说这又是一个暖冬
人们换掉厚厚的冬装
也换掉为寒冷准备的形容词
身处冬天里的春天
行人依然行色匆匆
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份迷离
没有人注意到路边的树木
在经历许多冬天之后的这个冬天
又经历了什么
阳光急迫地将河水
从冰层下面唤醒
几片去年的树叶犹豫着
是继续留在枝头还是应该落下
这个冬天
与寒冷无关
甚至与冬天也无关
洗衣女子
坐在河边
洗衣女子在石板上
反复搓洗着手里的衣服
当远方的小桥上
有一束目光投了过来
她慌乱地将一朵浪花揉碎
野旷天低
树木站在河岸
女子把洗净的衣服
晾上树杈之后
总会望着水草独自发呆
目送泛起的泡沫
破灭或者被河水带走
双臂伸进微凉的河水
她捞不起水里的云彩
更捞不起沉于河底的心事
只能将上游漂过来的落叶
捉住并且扔进轻雾
洗衣女子转过身子
抓起最后一件衣服
用力拧着
仿佛要把这湿漉漉的清晨
一起拧干
窗口的风筝
很多人在广场上放风筝
我抬头就能从窗口
看到那些风筝
以蝴蝶的形状
以蜻蜓的形状
以各种各样的形状
利用虚拟的翅膀
一边模仿
一边在空中飘飞
尽管我坐在五楼的窗前
无法平视站在地面放风筝的人
但是我知道
他们的手里都攥紧绳子
一只风筝的高度取决于
绳子的长短
而不是目光
这个下午
我按照公文的格式逐步理顺了
自己与风筝以及飞翔的关系
我与风筝隔着一层玻璃
风筝与飞翔隔着一根线绳
倾 斜
山坡是倾斜的道路也跟着倾斜
我爬山时的身体也是倾斜的影子也跟着倾斜
树木是倾斜的树上的鸟鸣也是倾斜的从树叶缝隙漏下的阳光
也是倾斜的所有事物倾斜的角度
不尽相同
而我与地平线构成的斜角
约等于自己与人生的角度
我还要倾斜着
向上再攀爬一段距离
直到登上山顶
我才能将自己扶正
打坐的山
一座山
面对另一座山
已经打坐了上千年
一座山为另一座山
留着一条路
时而平缓
时而崎岖
每一座山
都是草木的须弥座
每一块石头里
都包含着禅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木静不下来
就无法像石头一样成为山的一部分
风一直在动
只有山不动
一座山不动
另一座山也不动
病房里的时间
天棚是洁白的床单是洁白的护士的服装是洁白的时间也是洁白的洁白的让你
无法看清有多少细菌
隐匿于洁白得褶皱
进了病房才知道
其实每一天
都有一双无形之手
从我们的生命里
抽取一些东西
也许是时间
也许是包含在时间里的感情
有些病情无法诊断
有些创伤无法治疗
在病房
每一秒钟都如此宝贵
又如此难熬
躺在病床的我正在看着被抽走的时间
量化为五百毫升的药水
又通过一根塑料管
一滴一滴
注入我的体内
第四篇:《倾斜伞》说课稿
《倾斜伞》说课稿
《倾斜伞》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倾斜的伞》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在雨中的伞下发生的故事,而且是一把“倾斜”的伞下。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递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学生分析
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悟到祖孙间的浓浓深情,体会到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爱。
2、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本课采用交互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提问: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由于是第二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思考,可以使学生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因而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二、品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小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长大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场景有哪些相似?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难说出雨中倾斜的伞的情景的相似,而同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外公和我的对话,我给外公递毛巾的细节等,而感悟到祖孙之间的亲情。
2、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那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体会)
【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三、阅读交际
1、提问:有时,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由于课文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细节,使很多人司空见惯却不曾认真思考过的细小场景,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
2、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以“那把倾斜的伞是( )的伞”为基本句式,给这句话换种说法。
【该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可把本课情感的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扎根。】
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外公→→我 外公←←我
爱 爱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大多数学生都能由课文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愿意读。”……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长辈,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倾斜伞》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所处位置及内容分析
《倾斜的伞》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教材以“爱”为主题,共安排了3篇文章,这是第1篇。《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质兼美,文章主要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撑伞的场景。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同打一把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通过精彩的文字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人间亲情的温馨。
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雨中,爷爷为我撑伞”和“我长大候在雨中,我为爷爷撑伞”两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的同时,我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的传递中也流露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2、教学课时划分:本课共2课时(今天所授第2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墨、挽、胳、膊、擦”五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 结合生活体验,描述生活中充满温情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4、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除了知识、技能与方法外,还应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5、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感悟,从字里行间理解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说教法学法设计
1、设计理念
(1)、让学生读中感悟到人间真情,体会到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爱。
(2)、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3)本课采用交互式、自我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刚上1个月的三年级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等其实还是二年级水平。加上抽签借班教学,新区回小又是大班额教学,和自己平时教学班级不同,面对上述学情,要努力作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针对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教法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版块。
第一版块:回忆雨景,导入新课
由于是第二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提出“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有没有和别人共同打过一把伞?发生过什么事情吗?”等提问,把学生拉回课文所叙述的情景中。这样设计意图:选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到课文当中去。]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第二版块:细读研磨,精读感悟
读中感悟外公对丹丹的疼爱。教学中,我采取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外公对丹丹无私的爱。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通过伞下外公对丹丹的关爱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亲情。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读中感悟丹丹对外公爱的回报。这个环节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找出不同点:1、外公老了,丹丹长大了。2、丹丹小时候外公把伞歪向丹丹,丹丹长大了,把伞歪向外公。通过对比,让学生从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地给予丹丹,后来丹丹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公的画面中,体会外公的爱幼之爱和丹丹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体会到这种亲情的至纯至真。
在学法引导上,我特别注意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课文中几处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学上下功夫,特别是“仍然----仍然-----仍然-----”这个句子,其实是排比句,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意思,还要用3个“仍然”造句。考虑到刚上三年级难度过大,教师设计了2个同样句型的填空说话训练,及完成学生对这一难点内容的掌握,又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中,我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怎样读出情,读出意,怎样读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做重点指导。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故事情感的迁移,而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这是本课学法的指导的重点所在。
第三版块:激情延伸,再现关爱
在学生对比“两张不同的照片”之后,教师提出理解“倾斜的伞”课题的含义。安排在文章最后是我的大胆创意,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读中思考:“我”永远珍惜爱护的仅仅是那把伞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
第四版块:真情回报,学会感恩
读后拓展。课文学完,要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去感受到父母亲人的爱,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懂得回报爱。因此,我先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感人小事,再填写爱心卡,表达自己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最后用歌声抒发心中的爱,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慢慢扎根。教师用歌曲《感恩的心》和人间感恩的图片,让学生迁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进一步升华主题,从而结束全课教学。
三、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有一定特色。
1、课题:倾斜的伞中的“伞”由字变成图——一把墨绿色的小伞,倾斜地贴在黑板上。使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更突出了倾斜的含义。
2、用“外公”和“丹丹”以及双向箭头使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双向箭头上的爱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爱”。
3、一个大大的红心上贴满孩子们的五颜六色的爱心卡,这不仅是孩子们爱的感激,更是他们爱的宣言,相信他们一定会把爱心留在心间,把爱心播撒到每个人的身边。
《倾斜伞》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倾斜的伞》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亲情,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进行体验与感受,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所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
《倾斜的伞》这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我们感受到爱的传递与延续。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觉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感受,不仅仅感受到文中祖孙俩的浓浓亲情,更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地关爱,从而懂得回报家人,明白爱不仅仅是享受,同时还有付出和传递。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前后两部分内容穿越了时空,人物发生了变化:外公已经苍老,我已经长大。两部分情节相似,语言描述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份隔了时空依然传递着的浓浓的亲情却永恒不变,愈久愈浓。
这节课共分两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了的“我”在雨中对年迈外公的照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谈话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根据拼音正确朗读,消除生字流利朗读,体会亲情有感情朗读达成本课目标,在读中学习生字,记忆字形,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了的“我”在雨中对年迈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识字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了解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了的“我”在雨中对年迈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是则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这节课我准备的主要是生字卡片和雨伞图片,学生则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新课标对中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准备采取以读来教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
1、在阅读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解决识字问题。(比如,设计小雨点形式的生字卡片,既和本文内容相关,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乐学愿学,识字效率就高。)
2、在读中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祖孙间的亲情,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比如,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祖孙间的亲情等等。)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走进阅读。由一张图片引起学生视觉上的感受,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自然而然引出问题:这是一把怎样的伞?由这把伞你联想到了什么?在这把伞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从而导入课题《倾斜的伞》。
第二步: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由于生字障碍,学生即便经过预习,可能仍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遇到的不懂的词就成了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同桌互学,二是借助工具书,三是老师集中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往往也是教学灵感闪现的地方,应允许存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比如识字的方法,记忆方法,组词,理解词语等等。
第三步: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没有了生字障碍,学生读起来应该得心应手。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上。大声的朗读,眼、手、耳、口、心并用,又在朗读中重新学习了生字,尝试默读则重在思考问题。此时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印象,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不再是一件难事。在与他人互相交流中,给课文分段和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水到渠成。
第四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祖孙间的亲情。这一环节有了前面的教学顺理成章。
第五步:小结。这是对整节课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一步,既总结了全文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六步: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计继续围绕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体现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学习生字,学完生字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内容,领会蕴含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学会学懂。
《倾斜伞》说课稿4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小学语文第5册19课《倾斜的伞》。这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把伞向“我”倾斜,外公自己却淋湿了;长大后“我”为外公撑伞,“我”把伞向外公倾斜,“我”自己也淋湿了的故事,启发教育孩子感受“我”与外公间的温馨亲情,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学会关爱亲人。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要求教学本组教材时,要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文章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的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递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外公与“我”的表现,理解“倾斜的伞”所包含的意思;
3、读文中句子,练习仿写。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温馨的亲情;
2、前后对比,感悟“倾斜的伞”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外公和“我”之间温馨、浓厚的亲情;
2、加深学生对亲情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奉献爱心。
本课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前后对比,体会亲情。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适时运用课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通过画面和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浓浓的亲情只要学生用心、用情去体味,自然是会理解作者的心境,教学中我还教育学生认真观察两副插图,从外公为“我”撑倾斜的伞和“我”为外公撑倾斜的伞的场景中,从看到的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还让学生多质疑,大胆说出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师生、生生合作有疑从究,我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一定会对这样生活中常见的细节感受深刻,同时,我还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读书有遍,其义自现,不同方式的读一定会让学生更好体味人间亲情。
2、说学法
根据教法,我打算让学生问一问、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写一写,即问不懂的,说自己的感受,评学生的想法,议你的不同看法,读文章中重点语句,写你生活中的亲情的故事,真正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训练主线。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下雨天,当你和别人同遮一把伞时,如果撑伞的人是你,你会怎么做。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追问这样做的原因。
3、小结导入:把伞入在中间是一种公平;把伞倾向自己是为了不让自己被雨淋湿,把伞斜向别人为了保证别人不被雨淋,这雨中不同姿态的伞体现撑伞人的不同心理。今天,我们就认识一把在雨中倾斜的伞,通过问题这把伞又体现了撑伞人的什么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你读文知道了什么或自己想说什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课文第一部分,说说外公怎样为“我”撑伞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伞的倾斜,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外公对“我”的爱,理解每次“……总是……”体会外公对“我”无私的爱。
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先让学生猜想多少年以后会有什么变了,但有什么仍然不变,伞下的故事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引导理解句式“已不是……而是……”“仍然……仍然……仍然……”体会伞下的故事和从前一样,又让学生读一读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是如何为外公撑伞的,加深学生体会。教学时,让学生体味爱幼之爱和爱老之爱是一把温情的伞所传递的温馨的亲情,加深学生对亲情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奉献爱心。最后让学生谈谈你对这把倾斜的伞的看法,说说它所倾斜的是什么,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再读读你感受深的句子。
4、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把人物神态,前后联系起来,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如:外公的神态,是由当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到多年后的声音“微微颤抖”“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由此可看出是当年施爱于晚辈而高兴,到后来得到晚辈的关爱,收到爱的回报而激动,“我”则由当年的“惊讶”“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后“心热”“不知不觉做着外公当然做过的事”在外公爱心的浸润和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下有所感悟。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亲情故事,睁大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把你浓浓的亲情故事写下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亲情的重要性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文章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简洁明了板书
倾斜的伞
外公撑伞——外公头顶一半墨绿色——半灰蒙蒙
“我”撑伞——“我”头顶一半墨绿色——半灰蒙蒙
(倾斜的爱与温暖)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大多数学生都能由课文想到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这样爱才会永恒。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第五篇:我们应向上海学习什么?
我们应向上海学习什么?
为提高干部素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7月2日,我有幸被选派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学习时间尽管仅有10天,但是,受益匪浅,感受很深。
首先,亲眼目睹上海的发展,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她的前世今生无不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里曾经有烙印国耻的外国租界和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外滩公园;同时,这座城市也较先播撒革命火种,其中就有让我们水族人民自豪的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的足迹……在无以计数国人的血汗努力下,尤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现在,这座城市写满中国人的骄傲与自信,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尤其是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无不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傲然自立的新形象。在此环境下,上海市委党校肖昌进教授给我们讲的《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无疑更增强了我们对党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正确领导永远离不开自身的完善。
理念改变环境,是我在上海财政大学学习期间的又一深刻体会。在上海财政大学的十天是不可能学到什么专业知识的,但是,给我们
授课的毕竟是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用大师的睿智轻易点拨我们久已麻木的心灵,让我们豁然释疑、茅塞顿开,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从他们那里,我们接触到了不少新理念,譬如,发展现代农业的“品种、品牌、品质”理念,用“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招商引资的理念,“只有物质资源不算优势”的理念,建立经济开发区“高与新”理念,等等,通常我们认为“区位优势+倾斜政策”是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这些专家学者的零距离接触后,我才认识到先进的理念更是这个城市潜在的动力,准确地说,是理念改变环境;否则,我们很难去解释为什么同处一个区位的各个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很难去解释为什么江苏乃至全国只有一个华西村。说到华西村,在上海学习期间,我们也有幸去拜访了这个“天下第一村”,家家住别墅、人人有钱用、处处是美景,是我到这个村听到的和看到的印象,在华西村,吴仁宝是铺天盖地得到称颂的人物,就是这个不简单的村支部书记把华西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同样,华西村的成功也是理念的成功,吴仁宝的至理名言就是“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在我认为,他应该是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用得最透彻、用得最及时的第一村支部书记。
知识改变命运,尽管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却是我在上海财政大学学习期间再入心灵的认识。如今的上海已不是烟囱朝天、机器轰鸣的工业经济上海,而是文化气味更为浓厚、科技含量更为显现的知识经济上海,虽然地价高得惊人,据说商品房售价每平方米高达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但仍有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上海,究其原
因之一就是这里人才济济,具备知识技术资源优势,所以说,是知识在改变上海的命运。事实上,知识何止改变城市的命运,更具体地改变着人的命运,在上海,有很多就是靠知识取得事业成功的贵州人,譬如给我们授课的几个专家学者就是贵州人,他们成为了我们的自豪,长期以来,我们总自卑地认为贵州人不行,其实,成功并非天资注定,而是来自后天努力。当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使物欲横流、虚伪欺诈成为了社会的表象,浮躁的情绪、堕落的意志让我们几乎迷失自己,上海的学习,让我们重又拾起对知识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把经济发展的落后归咎于历史与区位,很少在自身上找原因,流连在如此繁华的上海街市,品味多姿多彩的城市人生活,我不得不由衷地觉得知识让人活得更有尊严、知识让社会发展更有后劲,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无论是领导本地经济发展,还是充实个人精神世界,都应始终加强对知识的学习。
如何摆脱贫困、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到上海学习必须思考的主题。面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较大差距,我想,心理上最需要做的是,既不能有“黔驴技穷”的自卑,更不能有“夜郎自大”的孤傲,既不能固执己见,更不能无所适从;行动上最需要做的是,把学到的新理念结合实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靠发展解决困难,用创新应对挑战,以实践赢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