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学反思

2022-09-10 14: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对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结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本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游戏与生活,感知对称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者设计“贴眼睛”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动手创造,感受对称美。

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平面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学生经历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这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大胆猜想、辨别争论、动手验证,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三、欣赏图片,感悟对称美。

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称》教学反思2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书本第69页)。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随堂练习中的一道练习:下面哪一张是小红拿着的?

思考片刻,就让孩子们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选择,一看:1、2、3均有。不忙,听听孩子们的理由吧。生1:刚才我们照过镜子,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所以我选择1(选择同样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们刚才照镜子时是发现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但刚才照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在有四个图了,我觉得1不对,应该是2。生3:我觉得1是对的,你看,镜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镜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对!对---又是一片附后声),似乎选择1的同学是对的。

课后,回到办公室,心里始终有点疑问:究竟哪个是对的,假如弄错了,这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犹豫间,拿起纸笔,画了几张视力图片,跑到镜子前,一个一个仔细地对照起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果真练习中选择1是错的。原来孩子们在分析时,只考虑了一个物体的左右要发生互换,却忽略了一排物体照镜子时,每个物体的位置都要改变,假如原来物体的标号是1、2、3、4,镜子中的物体顺序就是4、3、2、1了。因此,对练习中的选择应该是2不是1。怎么办?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动手写了几张含有两个、三个、四个及多个的视力表图,在每个视力图下面标上了顺序号,并事先在视力表实物图下画出了对应的镜中视力表。

一切准备就绪,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想给同学们道个谦,不过在向大家道谦之前,老师还想带同学们去学校的大镜子前,希望能够在大镜子前让大家弄明白老师犯的是什么错误。孩子们带着好奇,很快地来到了镜子前,场面出奇得安静。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目光,我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们面对大镜子,先叫了两个孩子站在镜子前,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镜中镜外的位置;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视力图,放在镜子前,让孩子们观察;再接着是三个、四个------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再到这里来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选择选错了”。“老师,你不用向我们道谦,我们知道原因了”。“我现在明白该选几了”。“早上xxx同学说的时候我没认真听,仔细一点就好了”。“早上我选2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讲不出理由,现在我知道了。”“错了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不是更清楚了吗”?------是的,错了没关系,可以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从头再来有时会更好。

《对称》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对称》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的图片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对称”, 通过展示文昌的名人宋庆龄的雕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火箭、山的倒影的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美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美的和谐统一,不论是在自然,还是建筑、科学,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称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剪纸,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对称图形,师生共同探索所剪的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举的例子很有限,大部分都是数学的几何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例子很少,他们在小学就学过这相关的内容了,说明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引不够。这没有能达到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教学目的。若是抓住学生举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来强调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更好些。让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轴对称图形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普遍存在,加深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能基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认一认这环节完成的较好。比一比这环节原本是设计小组比赛的,但是这题目团结协作实施起来较难,所以临时更改为个人比赛,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审题,直接在课本上画对称轴,有些同学描下图了,但是没有通过折叠去找出对称轴,整个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课就上得很紧!想一想,归纳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认一认,两个个环节完成的较好。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是整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难点,让学生讨论,交流。但是联系和区别没有小组能叙述完整,特别是联系的第二点,我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分析,体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区别用认一认中的图2去分析,以此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特点:

1.突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雕像,火箭、山的倒影,感受“对称”。通过剪纸,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通过试一试,加深两个图形称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2.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认一认、比一比、做一做、试一试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上得较拘谨,面对陌生的学生,引导方式需要多样化,探究合适的提问方式,让课堂更富有激情,课堂更流畅!课堂时间处理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总结较简单!

《对称》教学反思5

本节课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根据其特征准确进行判断,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四年级和中学还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初始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在备课时,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把握知识的生成点。

虽然本节课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学生却并不陌生,再加上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有机会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有时也会用“对称”来描述一些现象,因此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有着丰厚的生活经验。但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天安门是对称的物体,画下来的天安门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这个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相关概念,并能主动灵活地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对称物体,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蝴蝶、奖杯、向日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在同类物体的观察比对中,主动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即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之后,我们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画了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储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悟到,今天这堂课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对称现象,而是平面图形的对称。

“对折”是“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直接要求同学进行下列操作活动:请你们先把图形对折,再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要动手折一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老师要我们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于为什么折,学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我们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平面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借助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的研究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储备,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这样的处理使接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目标变得清晰起了,同学们带着明确的方法和活动目标进行活动,感受学习材料的特征,习得知识的过程自然而流畅,凸显了数学学习方法价值。

对于判断常见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也采用了先自由发表想法,再在意见产生分歧时,及时跟进: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中到底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由此,学生主动的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开展完全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二、找准研究的聚焦点。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初步的概念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系列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这里只对图形个案,即只对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进行判断,不对一类图形的整体进行判断。但学生在判断时总是会说“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诸如此类并不科学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总是只能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一再强调:要说“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更有甚者,会出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归纳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处理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课上我们给每个平面图形都注上了序号,学生在猜想判断、研究交流时,就自然而然地从关注图形本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聚焦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上来,这样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序号的使用既避免了让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被拔高,也凸显了三年级同学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能力的提升点。

数学课仅仅有生活味是远远不够的,做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的根本。

1.让思维外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虽然本课是轴对称图形的初始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但是如果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凭借感觉判断,显然并没有着眼于发展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的考虑学生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支架与拐棍。课上,我们着力营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合作小组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外化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观点,提出困惑,当学生的数学表达不顺畅时,我们适时采用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课堂也因为丰厚的数学表达,绽放出浓浓的“数学味”。

2.让概念内化。

“轴对称图形”是个比较长的名字,它的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也是相对较长的一段话,几次试教中发现,孩子对概念的识记总是困难重重,怎样将新的数学概念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系统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精心准备了各种学具,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等实践活动中,充分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们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出图形对折的过程,深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特征的理解;我们设计了简练而精美的板书,以突出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本质特征:为了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在课堂上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完全重合”的含义;我们设计了图形分类的活动,通过“不完全重合”图形与”完全重合”图形的比较,深化学生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理解;课上,我们请孩子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注上拼音的“轴”字,化解了由于生字对名称识记的干扰……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的多感官参与下,数学概念慢慢地建立起来,原来艰涩的概念,开始变得顺畅而熟悉起来,当概念潜入孩子的意识之中,课堂才真正洋溢起数学之味。

《对称》教学反思6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归纳出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然后由特殊到一般,从线段到两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个提升。我想学生应该掌握了作对称轴的作法,然后将其进行推广到两点、角等其他轴对称图形,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以及成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如练一练、说一说、一起去探索、挑战自我等等从中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2、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对从特殊到一般的实际应用上不能很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对称》教学反思7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圆的对称性分为3个课时,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了,喜忧掺半,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反思如下: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圆的有关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垂径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理解和证明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学生在证明弧相等时比较吃力,语言表达不好。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1、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我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找到数学课堂中的自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了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重视了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前后知识的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整节课有些“前松后紧”,垂径定理的认识中,用时过长。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学习中投入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课件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又格外感兴趣。

3、教学过程设计中,在认识垂径定理后有一环节“以下6幅图判断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牢记巩固垂径定理的必备条件。”此处忘记及时的拓展总结: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都可以等到平分弦,平分弦对的优弧及劣弧,不一定非要是直径。

4、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知识结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自己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的。教师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数学语言,这便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序,言为有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练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的数学教学定能进步。

《对称》教学反思8

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深思的。例如在学习“对称轴图形”、“对称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生总结,但是我已经让学生把答案说出来但我还在不断的重复学生的回答,这不但显得有点累赘而且还挺浪费时间的。此外在让学生猜想证实“下面各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的这个环节中,没有做到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且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个内容时,没注意到讲解物体的平面跟立体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的时候就显得无所适从,有点争议不下。

经过课后深思我觉得教学时的课堂设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要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课堂上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多种感官一齐参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三者合一,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生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对称》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引入中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新课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老师的适时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

《对称》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 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

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称》教学反思11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按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4、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⑴、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展示了左右对称(衣服),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⑵、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⑶、在有就是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够充分。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对称》教学反思12

《轴对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为能上出开学第一节课的精彩,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的一开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选取几个美丽的、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又顺利的进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动。

二、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并借助手中的图片动手操作,然后组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举出了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通过小练习(判断下面个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活动(用尺子量、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现生活中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在学生欣赏到到美的同时,又发现了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轴对称图形、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之后,我设计了“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动手设计,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在交流展示中获得“创造美”的愉悦,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对称》教学反思13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对称》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说一说、找一找、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导入新颖,为概念的形成架设了很好的桥梁。

在导入部分,我创设学生喜欢的魔术情景,在老师的动手操作中,变出一个“爱心”图形,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爱心”图左右两边,看有什么发现,自然引出“对称”一词,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手中的物体,从而引出: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新名词,概念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腰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碰撞,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

借助多媒体声音、图像、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记忆,印象深刻。

五、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基础上,基本掌握知识。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是欠缺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但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注意听别人的发言,有我行我素的感觉,没能积极参与。

2.课堂评价单一,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3.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机动灵活性,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总之,每一次教学就是一种历练,是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准确定位,方法得当,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课件制作精益求精,教师对教学课堂掌控自如,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还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包括语言和板书。教学即艺术,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我们就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断成长。

《对称》教学反思15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下载《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1 昨天讲了青年教师素质汇报课《轴对称》一节,讲完之后让我最大的反思就是自己语言的匮乏,以及语言的随意性,即使之前已经设置好要说的话,但......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教材中本课是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环节设计,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镜......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镜面对称教学反思。《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

    《对称画》教学反思

    《对称画》教学反思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

    对称教学反思[5篇]

    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上了“对称”一课,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之隔着一层窗户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

    对称蝴蝶教学反思

    对称蝴蝶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