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科技工作者
提起我们学校的谈老师,基本上没有小朋友不认识她。你一定好奇为什么吧?是不是特别温柔?是不是特别会和小朋友玩?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这些都不准确。告诉你吧:因为谈老师很严厉,很多小朋友都有点怕她;而我却觉得她是一个有时严厉,有时温柔的“矛盾体”。
谈老师是我们这个年级的劳动课负责人,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瘦瘦的身材,时常戴着一副中规中矩的黑框眼镜,提着一个长长的袋子出现在教室门口,好像一股威压笼罩了整个教室。原本吵闹喧腾、杂乱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也都马上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我记得在幼儿园里,也有手工作业;但是和谈老师的劳动课一对比,那就是天差地别了!谈老师对每节课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同学们都必须亲手完成她要求的作品,可以晚交,但不可以不交,而且要达到她要求的目标,比如:“竹蜻蜓”要牢固、能飞起来;“小时钟”要能走起来,能基本上准确计时。不要以为交了作品就万事大吉了,临近期末,谈老师还会准备一张“可爱”的试卷,来考察你对这一学期知识的认知。你一定会认为,要求这么严格,大家肯定觉得她特别严厉吧!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
后来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我是一个爱捣鼓的孩子,有一次我把香蕉皮和蔬菜放在一起,发现菜叶的腐烂变慢了。于是就和邻班的好朋友刘春晓一起讨论,结果她也有类似的发现,我们也越讲越兴奋,完全忘了上课时间。忽然,我发现周围安静了,刘春晓也不说话了,小脸变得通红。我回头一看,发现我身后站了一个瘦瘦的身影,不是谈老师,又是谁呢?我俩又惊又怕,以为自己完了,逃不过一顿骂了!而谈老师只是温柔地摆了摆手,让我们回教室。
可是课后,谈老师又把我们叫到她的办公室里。我们俩站在谈老师办公桌前,感觉时间都静止了下来,就怕挨一顿批评,吓得头也不敢抬。谈老师看了我们几眼,“扑哧”一声笑了,温柔地对我们说:“孩子们,刚才上课的时候,你们讲的香蕉皮的话题,我挺感兴趣的,可以再跟我说说吗?”听到不是批评我们的,我们也就放松了下来,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我们发现,谈老师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小林校长一样,认真地听我们讲了很久。最后,她告诉我们,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要探索的心思是很宝贵的,如果愿意再深一步探索一下,她和我们的科学老师都会帮助我们。
为了给我们增长见识,谈老师又带我们参加了环境日的展览。利用课余时间,教我们进行查新、查阅资料、制定计划;一步步辅导我们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转眼半年多过去了,我们要准备答辩了。可是,又赶上了疫情,我们只能各自在家线上答辩。谈老师她们不放心,决定先给我们试练一下,看看可能出现的问题。
到了快约定的时间,我看到老师们还没上线,就跑去妈妈的房间,结果老师们上线了,发现只有我不在电脑旁,赶紧给妈妈打电话。我因为这次失误,挨了老师们狠狠的批评,试答辩结果也可想而知,我哭了,觉得自己好差。这时,谈老师打来电话,让我和春晓半个小时后再练一下,她已经拜托了各位老师再来辅导我们一下。妈妈说小朋友刚才表现不好,有点小情绪,觉得没自信了。谈老师让我接电话,告诉我:“得不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认真对待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认真,没有做不好的!”
正式答辩前,谈老师让妈妈们转告我们,放松,不管我们做得好不好,只要认真,她都为我们骄傲,为我们加油!后来,我们的《香蕉皮榨汁液对常见叶类蔬菜保鲜效果的研究》在江苏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很高兴,也为自己有谈老师这样一群认真负责的科技老师而感到幸运!
我看科技工作者的良心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特有的力量为人类大量谋取福利。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人类愈益依赖高新科技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就它的积极意义来说,它确实为人类带来了福祉。然而现代科技并非只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和危机。
化肥、农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保障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其造成的污染确实在严重侵害了人类的健康,一些新的疾病的发生与其不无关系;原子能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不少好处,核电站的建立和运行大大缓解了世界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但战后大国的军备竞赛,已制造出的原子弹和氢弹足以摧毁整个世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物化学的研究使人类战胜某些疾病成为现实,但生化武器的出现成为一种灾难„„
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运用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影响的人。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对其活动的目标和后果作出判断,还应该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道德审视,对工程手段选择进行道德控制。因为正如当人类的科技活动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时,社会不会忘记科技工作者贡献一样,当科技应用中出现问题时,人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他们在其中应负的道德责任。同时,真正最有效的控制只能来自科技工作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
科技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智性的活动,行为主体对其活动的预期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选择以及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后果应该比其他人更能够作出全面深人的价值评价。关键在于他是否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和是否有勇气在利益冲突时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亦即符合道德的抉择。
因而,在科技活动中,首要的要求是科技工作者的道义心,即始终坚持科学造福人类的工作宗旨。科技事业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骄傲,科技工件者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尊敬与热爱,是因为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巨大贡献,是因为它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巨大功德。如果脱离了这一目标,如果它威胁到人类文明的成果,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那么它也就改变了科技的性质,它将变成一个魔鬼。
然而,技术应用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源于多种因素:一是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开发和应用某项技术时并未预见到其后果,例如,氟里昂作为制冷剂,在大量使用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的破坏,由此造成皮肤癌患者每年增加30万,白内障患者年增170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二是已经知道危害,但因为别的原因(如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刺激经济增长、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等)仍然继续实施,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与使用以及烟草的种植加工;三是由于疏忽大意,对技术运用不当带来的,例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核泄漏事故„„
这让我们注意到另一事实,那就是即使具有道德素质的科技工作者也不一定就能够保证科学造福人类,因而,无法合理的明确规定科技工作者应该对其成果所负的责任,但建立伦理责任,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是势在必行的。从本质上讲,科技活动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谋福利,而科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再现出伦理上的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益处,又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是趋利避害,还是趋害避利,这取决于科技活动主体,即研究和利用科技的人。其立场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良心,良心在人们进行行为动机检查、行为过程监督、行为后果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克隆技术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福利,在“克隆人”问题上,各国政府固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行限制,但主要还是靠进行此项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约束,靠他们良心和道德责任把克隆技术发展引向有利于人类发展道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与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科技活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既影响社会,也受社会的制约,因此,科技活动和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便同他人及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这种影响是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是有害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科技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应用的背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价有关科技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民众进行科技教育。由于现代科技工作者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还经常参与政府的决策,享有特殊荣誉,因此他们的意见格外受到关注,为此他们对本专业应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必要时还可以选择退出某些项目研究。他们虽然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真假问题,但研究的目的和成果应用都和善恶有关,即对他人、对社会是善还是恶。因此,科技工作者的活动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都存在伦理关系,与他人和社会或自然为善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是道德的;而与他人和社会为恶的研究与成果应用,则是不道德的。科技工作者对他们的研究起因和研究成果应用,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这种责任必须由他们自身来承担。
责任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科技影响经常是不可预测的,其动态的复杂性和独立性使科技成果应用不像农业生产中“种豆得豆”那么透明。科技工作者必须重塑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相应的道德修养,做到诚实、正直、公正、合作和公开。科技工作者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他们的身上应充满了人性和爱心,他们的思想应闪耀着伦理的光芒,他们的行为应遵循着法律的规范,他们的良心不再遭受道德的谴责。为此,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要有做人的良心,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有支配能力,确保自己研究成果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良心是科技工作者内在深刻的思想道德,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的具体体现。科技工作者的良心本身正是道德屏障,使科技工作者能支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人类造福。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科技道德修养,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心的责任主体。只有这样,才具备一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