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的读后感
《情人》的读后感1
当爸爸的人还在酒馆里没羞没臊地给别人当酒保,然后把自己也喝个烂醉。她鄙视他,然而却已经跟他绑在一起分不开了。要出世的孩子对她是个天大的负担,要不是因为威廉和安妮,她早就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了,成天和鄙陋的人事打交道,在穷苦拮据中挣扎。
有时候,一个人被生活攥住了,他的躯壳给带着随波逐流,就这样变老,完成了自己的历程,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真实可言,让人觉得生命似乎就从来没有眷顾过自己。
有时候,她对卿卿我我厌倦了,就想敞开心扉,跟他说些严肃的话题。结果她发现丈夫用心在听,却什么也听不懂。没有心灵上的理解,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法更进一步了。
母亲深深地爱着儿子。就在幻灭的苦痛最难忍受的时候,就在生活的信念摇摇欲坠的时候,就在灵魂感到苦闷和孤寂的时候,他降临到了她身边。因此她把儿子当成了全部,这让做父亲的感到妒忌。
夫妻间的斗争开始了,那是场可怕而残忍的战争,直到一方死去方才结束。她拼命让他承担丈夫的责任,履行父亲的义务。但他和她截然不同。他天性注重感官上的享受,而她却逼他道德、虔诚。她还强迫他去面对现实。这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便爆发了
是那种不轻易落泪的女人,像男人一样,要伤心到极点才会真的哭起来,那呜咽声撕心裂肺。
男人的鲁莽行为像是尖矛一般穿透了她对丈夫的爱。之前她跟他斗争的时候还心怀气苦,觉得他跟自己疏远了,并时时为此幽怨。现在她不再为他不够爱自己而烦恼了。对她来说,他已经成了个外人。这样一来她的生活反而更容易忍受了。
遗憾的是,她跟他太不一样了。他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但是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要他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这样,她一心要让他变得高尚,但这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这让她把他给毁了,也伤害了自己,留下了伤疤。但是她自己的品质却维持着没有变,另外孩子也给了她安慰。
“我也说不准到底是不是希望没钱花,因为他只要有了钱,家里就不得安宁。”
妻子躺在床上,听着他在花园里鼓捣东西。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锯锯锤锤。外面刚刚破晓,天青气朗,屋子里孩子们还在呼呼大睡,丈夫则像个快乐的男子汉一样忙活着,这样的时候总能让她感到温暖安宁。
两个人剑拔弩张,脑袋里一片空白,只觉得对方面目可憎,要狠狠骂一通才解气。她和他一样,心里也被怨恨和怒火充斥了
他走近她,满脸通红,眼里都是血丝。突然他一把抓住了她的臂膀。她害怕得叫起来,拼命挣扎。这时他稍微清醒过来一点,嘴里喘着粗气,粗蛮地把她推向门口,又用力将她推了出去,砰的一声关上门,在里面拨上栓。他回到厨房,跌坐到扶手椅上,头里的血还在沸腾。他本来就喝醉了,人又已经精疲力竭,脑袋慢慢沉到了两膝之间,就这样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有一阵子她的思想不受控制,脑海里机械地重现着刚才那一幕,一遍又一遍。每过一次,那些话语和片段就像烧红的烙铁一般烙在心上。每次回想起之前那一小时发生的事情,那烙铁就在相同的地方烙上一次。烙过的印记越来越深,伤痛反而渐渐远去了。
《情人》的读后感2
我是因为摩西奶奶才想看看渡边淳一。(摩西奶奶的一张明信片)在摩西奶奶的激励下他踏上成功之路让他名扬世界成为日本大文豪。摩西奶奶和渡边淳一的故事很励志。至少我看了觉得很有感触。告诉我们。想做什么就该大胆去做。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年龄与环境并非成功的羁绊。只要从现在开始。哪怕已经80岁了。也为时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弃医从文。也可以成为大文豪。
我看每本书都觉得作者很厉害。总有可看的地方。每个人看的角度大概不一样最终结论也不一样。
看这个。感觉就是自由与束缚。开始觉得要是远野没有结婚就太好了。他们就可以结婚了。要是这样大概就没什么可以讲的了。
这里修子对于爱情的态度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好像谈论所有的事情都无法避开原生家庭)。对于修子来说爱情是。在喜爱也不能够放在首位的东西。为了防止自己陷入与母亲相同的不幸。她极力避免让自己陷入其中。所以她是绝对的独身主义者。独身是不结婚。并不是不恋爱。她对于被爱是无法拒绝的而且她不会轻易满足。还有自己的要求。就是。保持距离。维持个人空间。和原野见面。一切以愉快和庆祝为主。有生活的琐碎但是没有鸡毛蒜皮。只享受对方美好的一面。即便是存在不愉快也可以告诉自己。这有什么呢。忍一下就过去了。又不是天天这样。这是大多数情侣最初的状态吧。耀眼的优点很容易就遮盖了偶然出现的不愉快。整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皆大欢喜。这不是自欺欺人。是正常的情况。毕竟从来都没有一开始就完美的伴侣。而互相了解也需要时间和磨合。修子想维持着自以为美好纯洁的爱情。又不能回避现实。她只想从远野那得到爱情。其他不需要远野负责。也不愿为远野负责。
在生活中伴侣只是一重身份。还有其他身份。父母的孩子。公司的职员。孩子的父母。现代人还要做自己(我自己其实觉得做自己和其他身份并不矛盾)。远野病愈后下定了决心。与妻子离婚并向修子提出了结婚的请求。修子提出分手。远野情绪失控。在追出去门去的时候甩了修子一个耳光。修子回到家里与女朋友通话如实说起这件事。女朋友建议她“好吧。就再去找个好男人吧”修子爽朗地接受建议。拭去眼角的泪水。结束。
所以。其实修子在面对远野时确实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她从来也没有把远野纳入结婚的考虑范围内。说起结婚。她第一个想起来的甚至是“备胎”冈部。不过与其说修子对于远野身份的定位始终是“情人”。倒不如说两人的'关系在五年的情人阶段里没有任何的进步。虽然书里没有讲两人关系的起始阶段。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来。修子和远野关系的最初定位是情人关系。如此亲密又保持独立地度过了几年。这段日子修子觉得有远野在真好呀。可以享受美好的单身时光。远野对于修子的追求者也没有过多的过问。看起来很潇洒的关系。是因为远野已婚修子认为和远野是没有未来。不如享受当下。远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这样的状况确实没有什么希望可以寄托。
所以说伴侣之间是需要承诺的承诺并不只是束缚。现在的导向总是太过偏激。把一切承诺都打成花言巧语。逢场作戏。可是如果不规划未来。争取实现的希望又在哪。修子和远野的状况是个死结,在故事的开头就存在问题。但凡是感情都有存在的原因。
《情人》读后感1
这是一本令人费解的书,断断续续的情节后隐藏着杜拉斯真实的情感,时不时你会从书中的某一处看到真实的15岁白人少女时的杜拉斯,更多的是她写这本书或者说是回忆时的内心独白。
15岁时,她白净的脸孔,舒展的腰肢,白白的连衣裙,男士的帽子,还有廉价的珠宝,在码头深深地印烙着,直到那个从黑色小轿车上下来的中国男人才唤醒了十几年来一直尘封的情感。这也注定了她这潦倒的一生。
15岁的她还有着青春的面孔,即使经历过母亲的轻视,大哥的无赖,和小哥哥的懦弱,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爱那个男人,她并不清楚这到底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但是,到了最后,时间依旧抚不平温柔的伤口,她也就明白,这种感情居然这么深,这么伤。
这本书是一个尘封的世纪,一个一个破碎的句子还原着一段面目沧桑的爱恋,不连贯,不间断,徘徊在西贡河上的忧伤,终究成了这个故事的道别,最后她的哭泣像是一首华尔兹的谢礼,华丽而又孤寂。
在很多很多年以后,记忆都已经淡化,断断续续的画面却永远停留在记忆里。
“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过去更美。相比你年轻的容貌,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本以为忘记的时候,不小心触碰,又发现,原来一切都这么清楚。或许当他已经淡然的说出,“哦,这只是过去”时,那个面容备受摧残的老人还穿着飘飘白裙在西贡河边的码头上守望而哭泣。
有些回忆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慢慢忘记,它会变成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片段,织补一段温柔的伤痕。
或许她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遗忘对方,然后一切归于平静。却在很久很久以后,发现掩埋在心底的痕迹渐渐发臭,因为忘不了被刺破时的温柔。
命运是本难解的书,最后的分离,华丽而孤寂。
《情人》读后感2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象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记得曾经读杜拉斯《情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 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 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 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 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 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 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 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 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皮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 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 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 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陰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情人》读后感3
情人,这本书里有个更好听的名字“曼特莱斯”,赋予了鲜明的令人向往的含义:独立,自由,富有自我,不被情感束缚等等。
如果修子稍微拜金一点,远野就可能不会被她吸引着,而恰巧是修子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处理得恰当的距离,富有神秘感,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所以更招人喜爱。
从远野的角度,一开始找情人是因为什么,新鲜感,刺激感,调节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味,毕竟之前的五年里远野还并不是一个完全不着家的男人,也没有过多谈及家庭情况。是什么促使事情的转变?
修子是他的借口之一。婚姻破裂里,远野与妻子极少的情感交流及毫不挽留曾经也是由爱情筑建的婚姻。而修子的存在是给了远野一个退路,一个婚姻之城崩溃后的一个保障。最后的结局:修子与远野的分手。其中修子最无法忍受的,远野的一套说辞:我完全是为了你才这样做的。这个是修子完全不能接受的说辞,把所有的一切强加在她的身上,因为它强大的潜在词:因为你我才离婚的,因为你婚姻才破裂。如果修子接受这套说辞,那就是潜在承认自己有意要求与远野结婚,在现实里给予双方一个坚固的枷锁,更是要锁住修子本人。那句话就让,从此以后修子本就应该是为远野“服务”的。
从前文里,修子不是没有想过与远野结婚这件事,可以说想过很多次,但是她从心底并不想以第三者的身份而进入婚姻,那是罪恶。这也是无法忍受之一。但是远野并不明白。并且以:我完全是为了你。这样而为修子贴上了婚姻第三者的标签。
或者说远野只是欣赏修子的与众不同,而并不懂修子所作所为内在的深意。他只是给修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想成为妻子的女性。她的经济独立,生活与自我的空间的独立,在远野看来只是出墙的可能性增大,而其在于修子内在的意义他不懂,或许这些曾是远野令人满意的互不打扰。
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
情人生活令修子感到满意,一部分是折服于远野强大的男子气概里,一部分折服于远野时常的温柔与被爱的感情里。修子一直说我爱远野。她沉迷于相互体现的美好品德里,所以她才能忍受,或忽视远野的缺点。
一旦进入到近距离的生活里,修子便发现自己完全不能接受他既已存在的缺点:糟乱的生活习惯,工作狂不顾家等。她接受不了除去完美情人标签的远野。
既想享受完美情人的体验:时常的温暖,温柔以及被爱的爱情,于此反向的责任负担是不接受的。
只想享受,不负责任。
这套理论是完全自私的存在。
曼莱斯特的一套理论,一直被修子奉为经典。
独立的女性是确实是自我的独立,也可以说是为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女性的一个护身牌。无论任何时候,都被牵制于身,这是给予自身的安全感。
而只爱满是优点的他,对其缺点却不想富有更多的责任。切实的双向情感里这是完全不通的。所有人都是优缺点共存的人,双向情感交流是为了达到彼此的平衡,忍受是无法形成平等的爱情。(扯远了,是不是?)
确实,迄今为止,远野刚强而又体贴,使修子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身体上也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五年来,修子作为一个女人,越发走向成熟,靠着远野,她一点也没有过些许彷徨与不妥。
但并不是修子存心这样做的。本来,修子就从来没有打算与远野结婚,或者说心里即使有这种愿望,但嘴里是从来没有说过的。与妻子离婚是远野一人的决定,自己犯不着为此担负什么责任。也许远野本意是为修子,但让修子为此负起这责任来,修子是不愿意的。
可以说,修子是不负责任的一方,当然,我说的负责任不是结婚。而是她至始都认为她作为第三者的错误,或者说她会想为什么不能像五年前那样相处呢。她贪恋远野的好,无视他们共同行为下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她始终认为身为情人是不干扰家庭关系的。
她没有想过情感这东西是无法一成不变,也无法抑制。她既想保持感情的`纯洁性,神秘性,又想着享受他的温暖,却丝毫不想长期后形成的影响的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这段话是多么的好,完全的自由,又有着长久的恋爱激情。
与不同的男性交往,而对妻子的责任敬而远之。这本身结果并非是幸福。
她永远无法体会到深刻的爱,她只能浅浅品尝,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我欣赏她作为一位独立的女性,但我欣赏不来她的爱情观,也不会赞同只作为情人的身份,那当然不会是作为第三者的情人。
我希望结尾的“找个好男人”,是真的。
我想下一个男人不是已婚的,从本质上修子不会再有着罪恶的心理,能够找个懂她的人,真的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情感,毕竟修子还是不排斥结婚的。
《情人》读后感4
读这本小说是受一个师姐的读后感所影响的。昨天晚上三小时读完了这本小说,最大的感受是独立的个体对爱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结局出人意料,远野为了情人离婚,抛妻弃子,但修子却和远野分手了。按照中国传统,情人好不容易修得正果,坐上正宫的宝座,应该是皆大欢喜。为什么修子反而分手呢?因为感受不同了,文中的修子极其自私,不是她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私,是她在认知和情感里极其自私。她享受个人独处时光,乐于和远野过二人世界,不愿意对别人负责,更不关心其他人的感受。就像最后,远野为了修子抛妻弃子,不顾一起地想和她在一起,修子却退怯了。她不想承担远野为她牺牲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若换在我身上呢?如果我喜欢??的人为我不顾一切,抛妻弃子,只是为了和我在一起,和我结婚,我会接受吗?我现在的回答是和修子一样的做法:离开。不是不爱,是那份对方为你做出巨大牺牲所带来的愧疚与压力都会让你无法忍受。而且,一旦你和他结婚,以后的日子还是回到了他之前离婚的平淡日子。与其这样,不如分开,保持新鲜与神秘,那样最初的那份爱也会铭记一辈子。
这本小说写得很好,把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都如实描述出来了。里面的人物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把女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修子精神和经济都独立,尽管她年龄较大仍单身,但丝毫不影响她对自己的认识。她说过到了她这个年龄,她是不会为了别人而改变。
我现在就有点像修子,坚信自强则万强。我不会为了一份依靠或者仅仅为了一份保险而匆忙结婚。如果双方没有最起码的爱,以后几十年又如何走过呢?
但我欣赏的是她的独立,不喜欢的是她太过于自私,不为其他人考虑考虑。
《情人》读后感5
不要说我落后,这的确是第一本读完的虹影长篇作品,还是回老家提前看完太平天国历史书,在县城唯一的旧书店,一大堆教材、校园小说、“中外名著”当中翻到的,看到一半就倒吸一口凉气——这书的情色描写也太赞了!之前只看过虹影的一些中短篇,觉得文笔犀利可读性强,但没想写起情欲来,也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自在。
书的一半写的是英国诗人裘利安的一些生平故事,然后展开想象,女主角和故事细节都是虚构的,目的是借民国年代的背景来写一个放荡不羁的英国青年高大帅诗人和一个多年修炼房中术总算遇知己的中国时尚文艺女青年之间的故事,情欲的部分自然是精彩绝伦,那些如梦似幻的'高潮意境写得惊心动魄。当然,纯粹的性描写再好也就只能是色情,但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恰恰在于中西方情感的碰撞上。英国诗人的傲慢不仅没有让女主角臣服,反而成了精神自缚的绳子——两个人是毫无疑问地爱着对方,在性上面的完美也无法让男主角放低姿态,最后造成了一些令人扼腕的悲剧——即使看起来是无可避免的扑火。当中对欧美骨子里歧视东方文化的反击是相当重的,而那些互相吸引的人儿,彼此被对方的优点和智慧所臣服,却被自己的“优点和智慧”所束缚,相爱至深却伤害至深。悲剧可以避免吗?有长得帅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还虚怀若谷的男人么?答曰,同志圈应该都少见吧?有长得美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还虚怀若谷的女人么?答曰,去动作片里找吧。在现实的恋情中,人们都是在快乐并痛苦着,但正是因为这些痛苦,才让生命如此灿烂,不是么?《英国情人》就只是描写了一小堆熊熊的火焰,也算不错的书了。
百度一下这篇小说,还出现了一些官司,说是女主角的现实原型后代出来和虹影打官司,相互之间骂得很难听——这些八卦听过就算,书好看就成。讨论什么旧时代无毛的女性被视为白虎星,如何如何不详,虹影在含沙射影污x某某某(当然,虹影在书中是完全赞赏此类女性的)——估计现在的时尚达人们都要呼叫:天啊,赐予我无毛的基因,免去那些激光脱毛的痛苦吧!
《情人》读后感6
接连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刚被推荐看《情人》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想继续进入东野描绘的推理世界,简单的笔触藏着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东野圭吾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着的前因后果,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些生活哲学,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不知不觉就沦陷了。
而渡边淳一的《情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文风,阅读前往往有个习惯,在看书介的时候心中就在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不外是男女间的那些事儿,没什么新意。
可是慢慢看下去才读出其中的别样韵味,特别是其中情景对话和心里描写部分,真实而又细腻,相互间的情感交织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的带入其中,如若那个人是我,我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渡边淳一笔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单单存在于书中,其实她只是现今社会其中一类女性的缩影。28岁-35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活跃在职场上,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单身的'人想赶紧结婚来摆脱单身生活的孤独寂寞,可是结了婚的人却在抱怨着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修子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的铺展开来,拥有体贴用心的情人时的愉悦,被异性求爱和关注时的自得,看着朋友结婚甜蜜幸福时的心酸羡慕,被情人的妻子发现自己存在时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选择婚姻还是自由时的纠结......仿佛身临其境!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都围绕着情感二字展开,由此延伸的一个个故事不尽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择,都是在和自己对话,不断的认清自己的内心,剔除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后,发现真实的自己。
《情人》读后感7
Sons and Lovers was D.H. Lawrence“s first major novel. His only major novel, some would say; but even readers who are out of sympathy with him, or who feel that his gifts were not really those of a novelist, have usually been happy to make a wholehearted exception in this one case.
It is a book that goes straight to the point, at the outset and at almost every subsequent stage. Between them his two methods leave us in no doubt where the heart of his story is to be located.
Gertrude Morel is a woman of high principle, of character and refinement. Her husband is a miner who can barely read and write. Marrying him for passion, she is bitterly disappointed by his rough manners, his drinking, what she can only see as his weakness and irresponsibility. When the book opens, the marriage has already turned into a battlefield, and the love she has withdrawn from Morel is being redirected toward the first of her children.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Gertrude Morel is most devoted to her eldest son William. But after he dies of a skin disease, she plunges into grief. Seeing William is gone, she rededicates her life to Paul, and this revives her. She teaches her son art, education, and social advancement. She lives for her sons and will do anything to see them make their way in the world.
Mrs. Morel is terribly tired of her involvement in Paul and Miriam”s relationship and decides to stop intervening. She knows that Paul is an adult now and that there is nothing she can do to stop Paul from seeing Miriam. She feels that she can never forgive her son for sacrificing himself to love Miriam. As it mentions above, Paul has begun to realize how much his mother affects his life. Her deep love for him has made her a part of himself that when he wants to break free from his mother, he is unable to get away from her. His mother is ingrained into his very soul.
That’s to say, his mother influences Paul very much, and which proves to be for worse to him. When Paul finds girlfriend, he always find the girl who takes after his mother, not only the out look but also in mental. But in fact he could not find such girl. So it lead to that he never willing to be bound to Miriam in marriage or to Clara in physical love. At last Paul has begun to realize how much his mother affects his life. Her deep love for him has made her a part of himself that when he wants to break free from his mother, he is unable to get away from her. His mother is ingrained into his very soul.
To sum up, Paul’s mother has some bad influence on him and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s his life.
《情人》读后感8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夺冠:湄公河上的秘密往事
初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在一本名为《读者读点经典》的杂志上。杜拉斯本人最有名的作品,大概就是《情人》了。
它的开头实在是精彩: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秘密往事在湄公河摇晃的水波中徐徐展开。那时,她才十五岁半,每天从学校往返到家需要乘坐湄公河上的渡轮。也就是在湄公河的渡轮上,他的形象第一次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他和她开始交谈——一个中国人,黄种人,怯怯地开口问着白种人的法国少女。他们第一次就认识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越走越近。不幸的家庭,去世的父亲、悲哀的母亲、放纵的大哥哥、懦弱的小哥哥,让戴着一顶平檐男帽,穿着旧的真丝连衣裙和镶金条鞋子的少女陷入对生活的悲观失望。不仅一次,她想到过死亡,而且随着回忆,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所有的一切,有生之年她所经历过的一切,使她放纵在情欲中,似乎这样可以得到一丝安慰和解脱。他,出生在一个阔绰的家庭,从小受着千年的传统礼教的束缚,他变得怯懦,不敢也无法违抗家庭的权威。他是她的情人,她也是他的情人。但是,这相遇是短暂的,更不可能改写各自命运的剧本。最后,他和她分开了。最后一次,是在她已经踏上去法国的游轮的时候,她熟悉的黑色利穆新汽车在港口停留片刻便开走了。
归国的船上,音乐声响起,在人们的光影交错中,她似乎是幡然醒悟:她爱他。他是她的情人。告别她后,他遵循千年礼教,娶了一个家乡的素未谋面的中国女人。
多年以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拨通了她的电话。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爱情、死亡和希望是贯穿小说的主线。三者交织又彼此纠缠。杜拉斯用极具个性的语言展开一段湄公河上的秘密往事的诉说。据说《情人》这部小说是在杜拉斯70岁时才开始创作的。而创作的契机,和故事的`结尾一样,都是多年以后来自情人的一通电话。作者有过在越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生活的经历。这部小说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但是,自传体小说不等于自传。但对于书中的提到的情人,作者本人不愿多说。《情人》于1984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出版不久即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在我看来,白人少女和华裔阔少终究是走不到一起的。命运的剧本早已写好。首先,种族身份的差异为不可能埋下伏笔。再次,少女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成长个性与阔少家族的传统礼教的束缚加速了情人的分离。往更深层次去探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殖民主义”。书中提到过,当时许多法国人以能够去到殖民地为荣,殖民主义在国内盛行。对西方人来说,殖民主义象征着成功,意味着“文明人”去开化“野蛮人”。但其实呢?殖民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加速瓜分世界领土,给被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小说中,就算是法国人的家庭,在殖民地也不会受到多大的善待。少女的父亲来到殖民地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曾经买过一块靠海岸的土地,但因为没有予以当地官员好处,获得是一块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收益的、一年大多数时间会被海水淹没的盐碱地。少女的悲观与绝望,暗含着对殖民主义的控诉。殖民主义让她的家庭贫困,杀死了母亲、小哥哥,甚至早已杀死了她。
《情人》读后感9
情人,若只是一种欲望交流意义上的情人,会简单也肤浅的多。若已经关乎灵魂上的东西,就变得复杂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赋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绝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岁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条渡船上,船的旁边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这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主动送她去学校,于是故事开始。他们在一座单间公寓私会,她奉献她的童贞,之后常在此幽会。男人疯狂的爱着她。第一次,她对他说:我另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对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钱,而已。这个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异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个绝望病态的母亲,一个嗜赌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个“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亲如此羞耻与她女儿的不堪行为,却满足于女儿这种方式下的金钱供应。人生不只是如初见,过程只是为结局做铺垫。中国男人最后与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作为情人的她也是结了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当她已经老了,这个男人对她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享受绝望的东西,它有无力之感,变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观之中,好像绝望的事情本身已经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超乎那种代价了。
语言很破碎、随意,就像破碎、随意的灵。但是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维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绝望的目光对情人,情人将人之性欲释放出来,把羞耻刺穿剥落交给爱情。罪恶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归到原本可以获得的欢乐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泪下。流泪哭泣竟是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会溶解不会顺应规律循环。的确,这种爱情很新,很强烈,强行的现世力量,打破的只是爱情的形式,却内化了爱情的内容。小小的情人是个爱玩火自焚的人,厚颜无耻和纯洁无暇都是内涵。按照她的绝望,我也只是短暂寻找一点虚妄的情欲。
《情人》读后感10
《儿子与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类似传记作品,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看完了,本来是兴起随便买了看的,由的是自个儿的对名著的崇拜之情,也是对“外国作品看了有点别扭,那长长的名字,加不准确的翻译法”这种看法的验证,我终于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达到了,同样可以传达作者心声,同样可以在内心深处引起波澜。
最大的主题是:情与爱,简称“爱情”。可以说是四五个人物的关系上描述整个过程。莫莱尔先生、莫莱尔夫人、保罗、威廉、克莱拉、亚姆利亚(记得是)。
莫莱尔夫妇,他们从相知、相处、相恋、相离(这里的离是心灵距离的扩大),因而移情别恋到大儿子身上,后来又因大儿子的早亡转到保罗身上。但这种转移也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说不定保罗对他母亲更甚。以至于保罗即使有亚姆利亚和克莱拉的陪伴也感觉很孤独,不自在,他需要的母亲,以相依为命为原则,依赖着这位母亲。
搞不懂为什么保罗那么嬗变,变得一塌糊涂,刚说要跟亚姆利亚结婚的',没过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莱拉也是,不管是抛弃他丈夫还是被他丈夫抛弃,跟保罗好上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丈夫身边。这么离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谁能忍受呢。不错,保罗,克莱拉是嬗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没有变,保罗对他母亲的爱始终不变,克莱拉对他丈夫的那种依赖始终没有变。
我因此感到,我这人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感觉。坐在公交车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达,因为我很不希望我达到目的地,因为那个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欢我去面对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车有某些停靠站点,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车,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摇晃我的双腿,荡漾的那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永远下去。这是一种逃离,面对现实无法感到满意的逃离。保罗也是这样,对母亲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认,然后寻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莱拉打到五体投地趴在地下时的情形一样,懒得动弹,懒得面对这个事实。或是不愿意承认他被打趴下这个事实。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可再想想,人,就那么沧海一粟,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不敢奢谈人生,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情人》读后感11
终于还是眷恋纸张的味道,在这个离不开电脑的时代里,哪怕我有多么舍弃不了电脑这种物品,我的身边总还是会有那么一本两本的纸质小说。在孤单寂静的时刻,在对着电脑头晕目眩的时候,书本终究还是能带给自己最好的抚慰。
张小娴小说里的人们总是很温柔,哪怕是多么激烈的个性,在她的笔下你也还是能体会到温暖。《情人无泪》的结局很悲伤,但是这悲伤里还是能感觉到温暖,因为不管怎样,能够在自己爱人将要失明的时候充当过她的眼睛,能够在自己爱人活着的时候好好爱过她,这已经弥补了很大的缺憾。我承认被他们的爱情打动了,我说不出更多的评论,我只是想记下这个故事,然后提醒自己好好的去爱别人。
我知道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如果我固执的`要把爱情当做我的全部去看待的话,在这样的社会可能会有人嘲笑我吧。我说,我想要过世外桃源的生活,然后有你陪着我。如果我说这就是我的梦想,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呲之以鼻。我从来没有向往过城市生活,也没有向往过未来会有多富有,我甚至是想如果城市不包容我,我还有那个小山村可以回,我还有个小瓦房可以住,或者我还有一亩三分地让我可以自给自足,呵呵,果然,这些想法还是太天真了吧,确切的说应该是太自私了吧,毕竟来到这个尘世,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活,不仅有上一代的希冀,最终还有下一代的期待。
一个人的时候,找人聊天,因为我希望自己开开心心的,不希望自己是别人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没有权利让别人陪我耗费时光,我赌气,我流眼泪,最后还是妥协,我害怕我的阻碍在很多年后被人责难,我要求不了别人,我还可以要求我自己适应等待。
上天已然待我不薄,给了我尚算富足的生活,给了我健全的身体,还给了我活着的权利,我又如何要求更加富裕的未来,如何要求得到完美的面孔和身材,如何要求用死亡去验证活着的美好。所以,我只能妥协,卑微而且毫无他法。
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孤单的日子,我想当这样的日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也会越来越麻木,习惯了便好。我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哪怕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我也从来不曾说过我还需要比这更好的生活。
越往后说就越语无伦次,人总是喜欢这般隐晦和矛盾,冰可乐的味道不佳,酸奶又太浓稠,找不到合适的食材,一个人吃饭总是最好将就的,慢慢就习惯了。
《情人》读后感12
读一本书,多大程度上的赞同和感受都来自于你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我看书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无法自己解答的问题和无法自我消解的矛盾希望从书中获取一些解答。作为个体应对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总有一种慌乱和不自信。不清楚自己作为一个怎样的存在才是最恰当的。也慌乱憎恨自己在人来人往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任然孑孓一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大程度上是被人需要的,被人关怀的,被人记挂在心里不被背叛的?我很疑惑也很难过。似乎,命运不把你推向深渊,就没办法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它势必会不动声色,挟持你于无形无影之中。
当我看到书中作者也在挣扎,煎熬,困顿,无法轻易逃脱繁笼的时候,我获得了同情和逃脱。我逃脱了一个人承受直插心脏的孤独和疼痛。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同船的人,因为风雨同舟,感同身受。
当你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慌乱?社会是不是就不再浮躁?个人是不是就不再空洞?有些事是无法阻碍和跨越的,就像社会进步,就像阶级。虽然,我总觉得自己无能的、不自觉的被社会推着走,但我却没有勇气逃离这条路掉头不去走。人有多大能力改变,突破,承担起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不懂生存的规则,我不会曲意逢迎,不够聪明和灵活到用所有人喜欢的方式和他们相处,还没有足够的格局接纳所有人,因此像个刺猬,总保持距离。让人依赖是需要能力的,我缺乏这种能力,就只好适当保持孤立。
让人幸福是一种能力。金钱,性能力。物质和精神总需要满足其中之一。我们的爱情就在金钱与性能力之间纠缠不清。不过现在的男人真的不多了,特别是同性恋开放的时代,女孩拥有真正快乐的机会越来越少。
《情人》读后感13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本来一本不算长的小说是用不着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间有三个星期都没有看,今天再看起来也完全没有断层的感觉。之前对于《情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完全没有与书有太多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拥有较多独立性的存在。直到再次拿起书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百页才豁然理解“情人”这个词起着怎样点睛的作用,修子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跟我理想中是很像的,当爱情锁进婚姻的契约里就很难保持爱情的纯粹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婚后感情破裂的例子,我们能说他们当时都不是相爱的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封建意识也很浓,所以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会有感情破裂的婚姻,好像之前每一对人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而现在,人们活到六七十岁实在是太平常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深刻的爱着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可能性,我想真的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生活的琐碎不仅能磨灭理想,更能浇熄爱情。不是说一起旅行是检验情侣合不合拍的有效方法吗,一起生活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爱上了他(她)的全部,我们爱上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于修子不想做妻子只想做情人的想法我还是挺能理解的。“情人”和“妻子”,看起来似乎都觉得“情人”更好看一些(微笑)。当然,我并不是为那些有外遇的人士找借口,也不是提倡外遇,只是想说,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爱人做出了承诺,那就别招惹承诺外的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暂时就说怎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情人》读后感14
曾经是医生的小说家渡边淳一先生对人物的心理解剖非常细致入微,我不知道主人公小三修子是该褒还是贬。
女主人公片桐修子,三十二三岁的年纪,相貌清丽身材姣好;有一份稳定而游刃有余、收入不错的工作,独立买下一套小房;有三五个闺蜜聊天叙旧,还有一个成熟体贴的男人谈情说爱;间或还会有个把年轻男性隔三差五地来邀约。
修子与有妇之夫远野谈情说爱,又决不干涉他的私生活也不让他干涉自己的生活,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是真心地快乐幸福就好。虽说是没有婚姻,男人走后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寂寞冷清,却有着充分的自由时间,过丰富多彩潇洒的生活。小说里无数次描写到情人半夜离开,修子一个人融化在沙发里,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听音乐、喝酒、让思绪飞翔,安然地享受着一个人的天堂。不管再怎么爱你,也不想放弃我一个人的清静。当然修子也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家人与社会的不理解,有时候心情自然不会好,熊掌鱼翅不可兼得。这样的场景大概是无数在柴米油盐里奔波的家庭妇女都会向往的吧。但是她们却只敢想不敢做。修子不一样,她只享受远野带给她的爱与利,不履行照顾他生活的责任。
远野要每月给她供养费,更是被她断然拒绝。作为一个经济独立人格更独立的女人,绝不允许自己的爱情变质。我喜欢你是我自己愿意的,我的青春和今后的生活也不是你花钱能买断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可贵,但我的自由和独立更可贵。
做情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而婚姻则不同,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十多年来夫妻间的朝夕相处,期间都要相互袒露多少细枝末节,期间要经历多少家庭的重大决定和生活琐事啊,个中事件都足以让双方的人性与品行被一览无余。可谓对方的任何一面都大抵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都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即使有美好的婚姻其间经历的磨合与沧桑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清照与赵明诚
从小目睹父母亲的不幸婚姻,修子很早就意识到男人与女人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便很难保持持久的婚姻关系。这样貌合神离的厮守,反倒不如各自生活更能保留住爱情的味道。于是在远野放弃原配准备与修子结婚时,修子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远野的求婚。宁愿分手失去这份宝贵的感情,也不愿陷入世俗的男人自以为是而一厢情愿所设的婚姻桎梏中去。虽然这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对这男人很残酷,但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本就是男人的劣根性,你要离婚是你的事,我却并不想干涉你的婚姻,将你妻子拉下来坐上她的位置。
修子的爱情却没有建立在现实中,而是寄托于她自认为的形象中。文中多次写到,她本以为远野是怎样怎样,也包括她觉得她和远野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与远野的家庭和事业之外的,她就只是跟远野这个人在一起。以至于到了他们在一次收拾远野单身公寓的时候,她跟远野的妻子碰面,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她,以至于不想面对远野。这是修子第一次被真正的暴露于现实中,远野的妻子的出现,并不是让修子感觉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是多么的有违道德,而是让她第一次真正面对跟她理想中不一样的'远野。还有修子想去大阪照顾受伤的远野,结果见到了远野的女儿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就因为在大阪那一次见到了远野的女儿,以至于在远野整个受伤养伤的时间内,修子都没有去看望过他,这也是体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所以结局的时候,远野表示决定离婚了,要永远地跟修子在一起的时候,修子就坚决分手了,因为这不是她所认为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爱情。
远野不了解她,其实修子真正想要的,是她认为的自由生活的浪漫,她不介意远野有妻儿,同时也不会接受金钱上的赠予,她渴望成熟稳重的爱情,享受被人喜欢的追捧,享受在这种氛围下享受人生,为了结婚而结婚,修子是无论如何不肯迁就的;草率地成个家,依靠男人生活,修子办不到,毕竟不是天真烂漫、青春无邪的年龄了。所以,她不想失去自食其力的生活,她需要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修子多次强调自己是爱远野的,但其实她骨子里更爱自己,所以她会跟远野在一起承认远野是自己男朋友的同时,她也接受冈部要介的约会请求,不喜欢刚部要介却很享受被其追求乃至求婚。远野不了解这些,他不了解修子,准确的说他无法掌握与其维系关系的要领,或许远野一直跟修子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情人关系,他们之间更能够长久。
掩卷长思: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无法评判修子与远野的是与非。
《情人》读后感15
《情人》这本小说是表姐在豆瓣上推荐的作品,而后又在朋友书架上发现,就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的确,文学性很强。作者深邃的情感,尖锐的描写,将小说情节描写得畅快淋漓。一位17岁的生活在殖民区的白人女孩为何会有过人的无法常言的思想呢?我想,这并非是早熟的结果,更多的更深层的原因来自家庭,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环境。自从主人公的父亲去世,母亲非凡的预知力使他时刻失去清醒的感觉。对于生活的绝望以及社会沉闷的背景,一个连顶梁柱都没有的家庭如何生活,又谈何生活。没有感情交流的家庭成员如何组成一个家!
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突发奇想地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打扫了整个屋子,并用消毒水进行消毒。作者看到了母亲脸上久违的笑容。笑容里流露出对生活片刻的期许和希望吧!但更多的还是长期绝望中无奈的做作的寻求心灵慰藉的笑容。母亲在作者心中仍然是个悲剧的角色,尽管她如此爱她的两个儿子。靡费的爱让儿女情长变质,最后侵蚀了相关人们的心灵。作品有段着重描写了大哥的悲剧性的人生大结局,不仅是在正面烘托一个不恭世事狂傲不羁的社会反面人物的悲剧人生,而且是在葬送一个没有爱存在的家庭的悲剧性落魄吧! 有一个人值得提及,那是在河内街头的那个疯女人。从一个个体放映了一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现状。根据历史和社会实践表明,一个社会的疯女人一旦成为一个社会价值所认同的群体,并以一种社会特殊现象得以合理存在,那么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了。况且女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部分,应当始终扮演内敛的人物形象,而社会能够让一个群体存在的根源也在于这个社会真实的面貌就是这些疯女人的写照。记得蔡元培先生在谈论女子在国民教育中的教育重要性中如此论述道“女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绝不是夸夸其谈的论述。反过来,在那个殖民色彩浓烈的时代,社会本来的人性也会被殖民的非人性给湮灭了,何谈女人道德呢?何来价值追求呢? 再说说此本小说的重头戏吧!旷世爱情,但对于不够成熟仍未体味过爱情真真正正的滋味的女子而言,主人公与东北男人的爱不是爱情,最多是一种依脱和寻求的爱。这份爱饱涵两个同时需要内心温暖的,真心倾述的孤独的独立个体。可幸运也好,而不幸也罢,两个这样的个体在不正确的时代交碰了。于我而言,女子对男子的爱算是一种对于长辈爱护的渴望,一种空缺已久的爱,恰好这种爱与青春期朦胧的热火的爱情之火碰撞了,归根到底,那不是爱情。 这样的爱情故事的确令人心酸发怵,有时仍然深觉可笑。可何况在那个社会道德的鞭策已将这份爱的正义部分抹杀掉了。两个殖民社会急于追求人文关怀的孤独者角色,被社会正义抛弃了,这份被遗弃真可用孤冷的金钱换取吗?一段终究远去的驶向地球彼岸的岸,在跨越大洋的距离中,人类孤高的神态始终放不下来,即使在高尚的爱情上。
跨越种族、年龄、社会背景的爱,不是因为它们之间的鸿沟有多深而被怀疑,甚至冷落,而是人体自身在使劲超越这些鸿沟的同时忘记了人性的道德准则。一种可被原谅却又不屑去被原谅的行为,何来的美满,何来的内心的知足?不祥的`预感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它在不被大众认可的大道上独行,怎会坦然自如呢?女主人公早熟的心智在爱情面前仍然显得如此愚昧,即使是在追求一种心灵共同的慰藉。但也许对当事人来说,她在麻木的社会家庭背景中享受那份异样的扭曲的人类之爱。可社会的深深谴责,道德的追问会使这份爱心安理得吗?即使我未曾怀疑它的纯洁度,可他们之间某种莫名的鸿沟又在无声地污染了这份纯洁度。
其实不想,也不愿意去承认女主人公悲剧的少女时代,她的精神痛苦是无法用肉体的快感填充的吧!可终究在大社会中,背弃正义的爱意,远离正义的道德都是不具有爱的故事,也是不道德的人生之旅。
这样一本小说,通过奇异的故事情节,突显正义之感的可贵。无论何时何地,在大社会的中,爱情必须坚守社会无形规划出的那条道德防线,否则即使已达到灵魂的契合的爱情也会在社会污浊的大潮流之中夭折。可作者把全本小说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描写成悲剧性了,也未免有些不人道了吧!不,有个形象值得肯定,那是主人公母亲的侍从,一直陪伴她母亲的一生的修女。即使她的一生也平淡无味,但庆幸的是她内心有需要的东西,有可以值得做的东西的奔头。一个有人生期许的安稳的人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可这样一个角色在一本充满悲情色彩的小说里也只能是在历史中起不到波澜壮阔的冲击作用吧!那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