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文写作标点易错“名单”
有人说,标点是文字间跳动的音符。其实,标点和文字一样,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中起着辅助文字进行表达的作用。标点的使用,有它自己的“章法”。
在公文写作中,有几种容易出错的标点用法,今天,思响哥带你细细梳理。
括号,你该这样用
括号的使用,意在解释、说明。它是夹在正文中间,为使读者有个更深入的了解的注释性符号。括号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有多种形式。
如,大括号“{ }”、中括号“[ ]”、小括号“()”。此外,还有六角括号“〔〕”、尖括号“<>”和方头括号“【】”等。
同类括号一处用一次
无论括号的形式多么繁复,在文章中,同一个地方,同类括号只能出现一次,切记不要出现同类括号套用的现象。一般来说,很多人在公文写作中,容易出现在小括号中再次使用小括号的情况。
例:结合局党组决策部署,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责任单位:各司局(单位))(错误)
结合局党组决策部署,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责任单位:各司局(单位)](正确)
不与其他标点“共处”
在公文写作中,有时括号内的句子成分较多,很多人容易在句子结尾加其他标点。如果括号中的句子成分是对前文的解释补充,且括号前边并无其他标点,则括号中句末不宜使用其他符号。
例: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错误)
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正确)
六角括号易用错
有一些括号,在其他地方不常见,但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比较广泛,比如,六角括号〔 〕。六角括号〔 〕很容易错误地打成中括号[]或者方头括号【 】,甚至打成圆括号()。
公文写作中,对六角括号的使用主要是发文字号中对年份的标注,基本格式是:
国发〔2018〕1号文件
所谓发文字号,可以理解为公文的特定编号。
发文字号在公文中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红头”、正文。在正文中的使用,主要是引用文件标题后需要注明该文件的发文字号,例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的有关要求
除了以上两种用法外,公文的附件标注中也会用到六角括号。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六角括号在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和《标点符号用法》中都有明确要求。
句号,你用对了吗?
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使用比较广泛。但在以下一些情况中,需要谨慎处理。
并列句,用“句”时不用“分”
在并列句中,如果分项列举的各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例: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错误)
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确)
图表名称、注释、附件名处不用“句”
在一些图表处一般会有一些标识图表名称或对图表进行注解的字样,有时也会在文中或文末出现提示文章使用的附件名称,在这些文字结尾处,不宜再添加句号。
例:(图表略)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错误)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正确)
标题换行不用“句”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逻辑表达的需要,也会用到多级标题。如果已经对小标题进行分段换行,那么在标题末就不再使用句号了。
例:(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错误)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顿号,听说你还在这样用
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在公文写作中,往往会出现下面几种错误的用法。
书名号、引号、数字之间
很多人由于一些自身的写作习惯使然,在连续的书名号和引号之间,喜欢使用顿号隔开,但这样是不符合中文标点的使用规范的。如果书名号和引号连续出现,则中间不使用顿号,如果书名号、引号之间还有其他句子成分,则使用顿号。相邻的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中间也不宜用顿号。
例1:理想信念是“压舱石”、“定盘星”、“风向标”。(错误)
理想信念是“压舱石”“定盘星”“风向标”。(正确)
我们要筑好理想信念“压舱石”、把稳“定盘星”、定好“风向标”。(正确)
例2: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错误)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正确)
书名号内
在一些书名号中间,由于句子成分比较复杂,为了实现表达上的停顿,人们往往也会使用顿号。其实,在书名号中间,如果想要表达停顿,用一个空格即可。
例:根据《xx省物价局、xx省财政厅关于xx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xx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错误)
根据《xx省物价局xx省财政厅关于xx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xx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正确)
逗号,请勿这么用
逗号,是文章中最常用的符号,表示对句子的分割,用途最广泛,用法最灵活,也最难掌握。要注意在下面的情形中,不要用错逗号。
并列分句,逗号统领
在使用分号并列的句子中,很多人喜欢用逗号来统领或者作为首句总结。这样是不合适的。如果在首句想表达总结之意,可以用冒号。
例: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错误)
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正确)
该用句号仍用逗号
有些人在文章写作中,习惯于“一逗到底”,在完整表达一句话后,仍然用逗号。这样容易引起读者对文章意思的误解,甚至给人逻辑混乱的感觉。在一句话表达完毕后,应该使用句号以示结束。
逗号和问号混用
当出现一系列连续的问句时,则应该在每一句话后面用问号,不能用逗号。当一个句子是选择疑问句时,则应在句子最后用问号,其他部分用逗号。
例1:看到祖国的强盛,怎么能不激动呢,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这样好,难道不催人奋进吗,作为中国人,不会感到骄傲吗?(错误)
看到祖国的强盛,怎么能不激动呢?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这样好,难道不催人奋进吗?作为中国人,不会感到骄傲吗?(正确)
例2:这件事,是你做的?还是他做的?(错误)
这件事,是你做的,还是他做的?(正确)
一些数字和序号中的标点使用
数字和年限之间的连号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文中也往往会用到数字。数字和年限之间的连号,稍不注意,也会出现用错的情况。标示时间、地域的起止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符位置),标示数值范围的起止一般用浪纹线。
例1: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错误)
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正确)
例2: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错误)
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正确)
序号之后
我们常常在一些标题的序号之后使用标点,其实,这些标点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汉字“一”后面用顿号,数字“1”后面用英文句号。
(一)和(1)后面则不用任何符号。
对于公文写作中容易用错的标点,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思响哥在此提醒大家,写材料时,一定要遵照标点的使用规则,否则会因为标点的使用不当,影响文章的风采哦。
第二篇:公文写作常用易错字词辨析
常用易错字词辨析
A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2.“安详”不要写作“安祥”。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4.“黯然”不要写作“暗然”。B 5.“按部就班”不要写作“按步就班”,“按部就班”的“部”指门类。“三部曲”不要写作“三步曲”,“三部曲”的“部”指部分。
6.在表达埋怨这个意思的时候,不要把“抱怨”写成“报怨”。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提倡用“报道”。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非典作为一种急性流行病,应用“暴发”。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也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9.“辨”与“辩”。凡与区别、辨别、分辨有关的,用“辨”不用“辩”;凡与言辞、辩论、辩解有关的,用“辩”。如“分辩率”应为“分辨率”;“被告辨护律师”应为“被告辩护律师”。“辨明”与“辩明”、“辨证”与“辩证”等含义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如“辨明是非”是指辨别清楚是与非;“辩明事理”是指辩论清楚道理。中医所说的“辨证施治”(区别病人的不同征候进行治疗)显然不能用“辩证”。10.“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
11.“表率”一般不写作“表帅”。作动词时,用“统率”不用“统帅”;作名词时,用“统帅”不用“统率”。12.“部署”不要写作“布署”。
13.“备加”“倍加”“备受”“倍受”都是可用的词,其中“倍”与“备”主要区别在所表示的程度不同。“倍”指加倍,有更加、格外的意思,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有极而言之的意思,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倍”字不能用于表示减少的场合。“减少了一倍”是错误的用法,应写作“减少了一半”“减少了50%”或“减少了五成”。
15.“薄”与“簿”。如“接警记录薄”应为“接警记录簿”;16.“拨”与“拔”字形差异不大,容易出错。如“财政拔款”应为“财政拨款”;“拔通电话”应为“拨通电话”。17.“板”与“版”。“板”特指较硬的片状物体,如板凳、板车,也可引申用来形容呈片状的物体,如“板块”;“版”本义指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主要用于印刷、出版。“经济板块”不要写作“经济版块”,“雕版”不要写作“雕板”。
18.“完璧归赵”“珠联璧合”不要写作“完壁归赵”“珠联壁合”。“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19.“淡泊名利”不要写作“淡薄名利”。
20.“博弈”是指下棋,“博弈论”由此意引出,这个词里没 有对打的意思,“博”不能写作“博斗”的“搏”。? C 21.“长年累月”不要写作“常年累月”。
22.“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23.“彩”与“采”,都是多义词,应根据不同的义项加以辨别。一般来说,在表示具体事物时用“彩”,如“节目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兴高采烈”。
24.“窜改”与“篡改”。“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一般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重大、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经典、理论、政策等。25.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26.“成规”与“陈规”。“成规”指所有久已通行的现成规矩;“陈规”则指陈旧的、不适用于现实情况的老规矩,如“陈规陋习”。
27.“不耻”与“不齿”。“不耻”指不以......为可耻,如“不耻下问”;“不齿”则指羞与为伍、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瞧不起,如“人所不齿”。
28.“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D 29.“的”“地”“得”。最常见的是滥用“的”字。“的”用在定语后边,表示修饰、领属关系,如“可爱的家园”;“地”用在状语后边,修饰限定动词或形容词,如“高兴地说”;“得”用在补语前,如“跑得非常快”。
30.“订”与“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没有“签定”这个词,应该用“签订”。31.“度”与“渡”。这两个字都含有“通过”的意思,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渡江”“渡河”。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如“引渡回国”。“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是指度过“汛期”这个时段,所以用“度”。32.“摄氏度”三字不拆开用。表示温度时,用“25摄氏度”“零下25摄氏度”,不能用“摄氏25度”“零下摄氏25度”。33.“迭”与“叠”。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能写作“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要写作“叠”。
34.涉及汽车的“换挡、挂挡”中的“挡”不能写作“档”。35.“第一”“第二”不能写作“第1”“第2”。E 36.“偶尔”不能写作“偶而”。F 37.“翻番”与“加倍”。“翻番”是两倍两倍地增加,如果基数是3,翻1番就是6,翻2番就是12,翻5番就是96。“翻几番”就是基数乘以几个2。“加倍”表示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去乘以某数。如3的1倍是3,3的2倍是6,3的5倍是15。“翻番”比“加倍”的增长要快得多。38.“法人”并不是人,不要把厂长、经理等担任“法人代表”的负责人写成“法人”。“法人”与“自然人”相区别,是指法律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代表”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39.“蜂拥”不能写作“蜂涌”。
40.现在不少人常将“分”写成“份”。如“份内事”应为“分内事”;“有着特殊的份量”应为“有着特殊的分量”;“犯罪份子”应为“犯罪分子”。“身分”是符合字义的词,但因为公安部门发放证件时使用了“身份证”,这个词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词。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分量”不要写作“份量”。
41.“肤浅”与“浮浅”。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 语搭配,比“浮浅”用得多。“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
42.“扶养”与“抚养”。“扶养”的意思就是“养活”,其对象既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平辈或晚辈。“抚养”的意思是“爱护并教养”,其对象多是晚辈。
43.“复”不是“覆”的简化字。凡有“遮盖”“翻转过来”意思的词语都用“覆”,如“覆盖”“覆灭”等,不用“复”。44.“副”与“幅”。对字画习惯用“幅”,而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如“一副对联”。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的汤药时,用“一服药”。
45.“伏法”与“服法”。“伏法”指罪犯被执行死刑,不能用在被判死缓及以下的罪犯身上;如果指罪犯认罪,可用“伏罪”。“服法”是指服从法院判决,如“认罪服法”。46.“赋予”与“付与”。“赋予”中的赋予者应是尊长高贵的一方,如“人民、宪法、历史、时代、组织、大自然”等。“付与”指给予、交给,所给的对象多是一般人或具体事物,所付的东西也多指钱款和具体物品。G 47.“竿”“杆”“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现在多用塑料来做,但仍沿用“竿”字。“杆”是指细长的棍状物。“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48.“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49.“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50.“该”。如“该工厂”“该学校”中的“该”,是旧时的公文用语,现代的公文已很少用,发稿中提倡使用“这个工厂”“那所学校”这样的通俗写法。
51.“贯穿”与“贯串”。有时可通用,但“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H 52.“合龙”与“合拢”。“合龙”特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因为施工中的桥梁或堤坝的中间一段称作“龙口”,所以这种接合工作叫“合龙”。“合拢”可指堤坝、桥梁以外一般事物的闭合。
53.“宏大”与“洪大”。“宏大”指规模巨大、志向宏伟,如“规模宏大”“志愿宏大”。“洪大”一般指声音和具体的情状,如“钟声洪大”“水势洪大”。
54.“候”(音四声)与“侯”(音二声)。如“等侯”应为“等候”;“侯选人”应为“候选人”; “那时侯”应为“那时候”。“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
55.“划”与“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规划”“计划”等写“划”。
56.“会合”与“汇合”。“会合”含有相会、见面的意思,如“两军会合”;“汇合”没有相会、见面的意思,而且多用于水流聚集或类似的喻义,如“三江汇合”“人民的意志汇合成巨大力量”。
5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也指因特殊需要而改变装束、容貌,如“化装成特务”。
58.“荟萃”是指英俊的人物聚集或精美的东西汇集,不要写作“荟翠”。
59.“轰然”与“哄然”。“轰然”形容声响巨大,如“旧楼轰然倒塌”;“哄然”形容人声又多又大,如“哄然发笑”。60.“憾”是指失望、不满足。“震撼”不要写作“震憾”。这个词经常用作“震撼人心”,不要因为与“人心”有关就写成“震憾”。J 61.“竟然”不要写作“竞然”。
62.“竣工”不要写作“峻工”,没有“峻工”这个词。63.“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计”在这里指计划、安排、打算。
64.“简朴”与“俭朴”。“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65.“接合”与“结合”。“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如“城乡接合部”;“结合”比较抽象,如“理论结合实际”。“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66.“截止”“截止到”与“截至”。“截止”“截止到”是某过程停止、终止;“截至”是到某过程的某个时候。“截止今天”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用法是“截至今天”或“截止到今天”。
67.“界限”与“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68.“几率”和“概率”是一个意思,不要写作“机率”。69.“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不、一定不的意思,多强调主观态度,如“决不让步”;“绝不”则含有“绝对不”的意思,多强调客观上必定不,如“绝不允许”。70.“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然如此”“既往不咎”。
71.“记”与“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一般不写作“记行”。
72.“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用“忌妒”。“嫉”本身就有“忌妒”的意思。不要把“嫉贤妒能”写成“忌贤妒能”。
73.“家具”不能写成“傢俱”。
74.“请柬”的“柬”不要写作“简”。75.“精简”一般不写作“精减”。
76.“娇纵”与“骄纵”。“娇纵”指娇养放纵,动词,可带宾语,如“娇纵孩子”。“骄纵”则指骄傲放纵,形容词,不 能带宾语,如“骄纵惯了”。
77.“巳”“已”“己”字形差异微小,尤其是使用字形输入法打字时出错后不易分辨。如“目前巳成为”应为“目前已成为”;“事不关已”应为“事不关己”。“巳”一指地支中的第六位,二为“巳时”,指上午9点到11点;“已”指罢了、已经、后来、过分等;“己”一指自己本身,二指天干的第六位。
78.“键”与“健”。如“成败的关健”应为“成败的关键”;“强键体魄”应为“强健体魄”。“健”从人字旁,指形体强健,如“健康”“健美”;“键”从金字旁,指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引申为重要的部分,如“关键”。79.“界”与“届”。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上届委员”;又有“界”的概念,是在同一届中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学校里常有“级”与“届”的用法,“级”按入学年份确定,“届”则按毕业年份确定,如“七八届”。
80.“浆”与“桨”。“桨”指划船的用具;“浆”指比较浓的液体,如纸浆。“螺旋桨”不要写作“螺旋浆”。
81.“间谍”是指为敌方或别国进行刺探、窃取情况工作的人,而不专指别国。因此,可以使用“台湾间谍”这样的说法。K 82.对“空穴来风”,有的词典解释为有根据、事出有因;有的则说是表示子虚乌有、没有根据;有的词典干脆把两种相反的解释一并列出。(注:似解说不完整)L 83.“厉害”与“利害”。“厉害”有难以对付的意思,“利害”则有利益和损害两个方面的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这个人很利害”。
84.“再接再厉”的“厉”不要写作“励”。“厉”古通“砺”,意为磨快,引申为奋勉。
85.“俩”是“两”“个”两字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86.“连”和“联”。“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作“联”;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作“连”。87.“瞭望”不要写作“了望”。
88.“了了”“寥寥”。如“廖廖数件”应为“寥寥数件”;“了了无几”应为“寥寥无几”。“了了”指清楚、明白,如“心中了了”;也指聪明,如“小时了了”。“寥寥”指很少。没有“廖廖”这个词。“廖”字仅用于姓氏。
89.“另”不是“零”的简化字。“零件”“零售”“零散”“零碎”的“零”不要简写成“另”。
90.“啰”与“罗”。“啰唆”的“啰”不要写成“罗”。91.“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有关,与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就与炼丹有关。“练字”有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创作诗文时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体育锻练”。92.“澜”与“斓”。“波澜”不能写作“波斓”;“斑斓”不能写作“斑澜”。
93.没有“美仑美奂”和“美伦美奂”,只有“美轮美奂”。“轮”指轮囷,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在这个成语中指高大;“奂”指众多。“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的高大、众多而华美。94.“不利”与“不力”。“不利”指不顺利、有害处,如“出师不利”;“不力”指不尽力或不得力,如“领导不力”。95.“权利”和“权力”的含意不完全相同。“权力”经常做“行使”“使用”等的宾语,而“权利”经常做“享受”“享有”等的宾语,二者不能互换。“权力”可构成“权力机关”“权力部门”,而“权利”则不能。
96.“临”与“邻”。如“相临的吧街”应为“相邻的吧街”;“邻街建筑”应为“临街建筑”。“临”指到来或挨着的意思,如“身临其境”“临河”;“邻”指接近、附近,如“邻居”。M 97.“迈”是“英里”的音译词,不是指公里。
98.“谜团”不要写作“迷团”。“一个谜”不要写成“一个迷”。
99.“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为它如蜜一样甜而联想写作“哈蜜瓜”。
100.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说菊花明天就要过节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这里的“明日”是相对写诗的“今日”而言。后来,“明日黄花”所指范围扩大,由“过季”“过时令”的意思引申为“过时的事物”。“昨 日黄花”是误用。但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典故性成语会朝着表意明确、通俗的方向发展,据此预测“昨日黄花”会越来越流行。(类似的情况有:庄子中的“每下愈况”原比喻“越往下越明显”,而后来此成语意义变化,指“情况越来越差”,宋代开始就有了“每况愈下”的用法,逐渐流行。鲁迅曾嘲笑以保存国粹为己任的章士钊在文章中也不用“每下愈况”而使用“每况愈下”了)
101.“明”与“名”。邮政用途的“明信片”,不要写作“名信片”;人与人互相介绍身份、联系办法时用的“名片”,不要写作“明片”;“明星”不要写作“名星”。N 102.关于“年”的写法。书面语中,年份一般不要简写。近年流行的一种年份简写法──'99,是从英文出版物引进的,一般限于某项活动标题式的名称中使用,如:'99全国足球比赛。“我公司'99出口较多”属于不当用法,应使用“我公司1999出口较多”。
103.“哪里”常常错为“那里”。“那”是指示代词,“那里”指示比较远的处所。“哪”是疑问代词,“哪里”有一个词义是泛指任何处所。“首长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不能写成“首长指向那里,我们就打到那里”。P 104.“蓬”与“篷”。不要把“帐篷”“顶篷”“遮阳篷”中的“篷”写成“蓬”。“篷”是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的、张盖在上面遮日光挡风雨的东西;“蓬”是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散乱。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如“篮子”多以 竹篾编成,即使是草编的也不能写为“蓝子”。Q 105.“青”与“轻”。“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106.“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起航”“启航”都可以用,但现在一般多写作“启航”。107.“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作“气化”。“气化”是中医学的专门术语,指人体三焦之气的运行变化。“蒸汽”指水蒸气,“蒸气”指的是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如“水蒸气”。“暖气”指把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中,散出热气,使室温增高。“汽暖”则是指上述供暖方式。把煤气压缩成液体,称“液化气”;“汽水”“汽酒”却用“汽”。这几种情形,并不合字的本义,是人们使用中约定俗成的。
108.“情节”与“情结”。“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如“乡土情结”“文学情结”。“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在事情上。
109.“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名,即心宿。每年农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渐渐偏西,这时暑热开始减退。这个成语表示“天气快凉了”,不要误用它来表示“暑热难熬”。R 110.“熔”“融”“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111.“尽如人意”中的“如”是指符合的意思,“尽”是指程度。“不尽如人意”有时被误用成“不尽人意”,这里的“如”字不可省,使用时应写全;如果不强调如意的程度,也可把“尽”字省去,写作“不如人意”。112“困扰”不要写作“困绕”。? S 113.“手”,买股票时使用的一个最低的整数单位。如现在深沪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每100股为1手。
114.“启事”与“启示”。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启示”则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115.“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如“国事访问”“关心国事”。
116.“擅长”不要写作“善长”,没有“善长”这个词。117.“生”与“身”。“终生”多用在事业上,如“终生当医生”“终生禁驾”;“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出生”指生下来,如“出生于1995年”;“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和身份,如“出身农民家庭”。118.“事迹”不要写作“事绩”。没有“事绩”这个词。119.“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臵”“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 当其冲”是正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20.“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12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没有“颂读”这个词。122.“凇”是水汽、云雾、雨露的凝结物或冻结物,“雾凇”“雨凇”的“凇”字不要写作“淞”。“淞”字平常只用于江苏、上海的“淞江(吴淞江)”。
123.“无所适从”不能写作“无所是从”。没有“无所是从”这个成语。
124.“拴”与“栓”。“栓”是名词,如“消火栓”“枪栓”等;“拴”是动词,指用绳子系,如“拴马”。
125.“授权”与“受权”这是一组相对的词汇,其差别在于“授权”意在给予,“受权”?意在接受。如“人大常委会授权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受权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播发稿件挂栏目时统一使用“授权发布”,不用“受权发布”。稿件正文常常使用“新华社×日受权播发某某法律文件”等用法。T 126.石油产销中经常使用计量单位“桶”,7.3桶为一吨。使用时一般不用换算成“吨”。
127.“通信”与“通讯”。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员” 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128.“蒜薹”“菜薹”不要写作“蒜苔”“菜苔”。“苔”是指长在潮湿地方的一种隐花植物。“薹”字没有简化,“苔”字不是它的简化字。W 129.“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好高骛远”也可写作“好高务远”。130.“惟妙惟肖”这个成语也有人写作“唯妙唯肖”“维妙维肖”。作为语气助词,“维”“惟”“唯”本可通用,但这个成语规范的写法是“惟妙惟肖”。
131.“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罪犯、敌对势力等场合;因为自称多用谦词,因此“位”不用于第一人称的场合,如“我们两位来主持会议”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132.“诬蔑”与“污蔑”。“诬”有“讠”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X 133.“像”和“象”的混淆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1964年中国文改会颁发的《简化字总表》中确认“像”简化为“象”,但又说在“像”与“象”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像”,这样实际上成了让用字者自行决定该用哪个字。“象......一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通行的规范用法,胡乔木同志1986年建议将它统一改为“像......一样”,国家语委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将“象”与“像”彻底分开,“象......一样”以及类似的用法从此就不正确了。2001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召开研讨会议,确定:“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录像”“音像”“声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遗像”“影像”“摄像”“显像管”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脉象”“气象”“景象”“天象”“观象仪”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像”“象”“相”。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用“象”、“真相”用“相”,是约定俗成。134.“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135.“暄”指阳光温暖,“喧”指大声说话,“寒暄”是指见面时问寒问暖,而不是指声音很大。“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136.“笑眯眯”不能写作“笑咪咪”。“笑眯眯”跟眼神有关,故用“眯”。
137.“泄”与“泻”。“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愤”。“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如“上吐下泻”“一 泻千里”“倾泻”。
138.“萧瑟”“萧条”不应写作“肖瑟”“肖条”。139.“斜”和“邪”。“斜”指方位不正,“邪”多指行为、品德不正。
140.“学历”与“学力”。“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41.“形”与“型”。如“蟹型建筑”应为“蟹形建筑”。“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42.“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143.“霄”是指云、天空,“宵”则是指夜晚。“夜宵”“元宵”不要写作“夜霄”“元霄”。Y 144.关于“月日”在专项名词中的用法。月、日之间,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加“〃 ”(间隔号),再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如“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批示。如涉及十月,也可用“一○”,如“一○一二”,可不加“〃 ”。事件或文件等现象的月日简称,如果知名度大,可不加引号和“〃 ”,如:五四青年节、九一三事件、十一国庆节等用法都是正确的。用阿拉伯字母表示月日时,中间加“〃”(间隔号),不用“.”(齐线墨点)。
145.“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
146.“萤”与“荧”。“萤”一般用于“萤火虫”。“荧屏”“荧光”不要写作“萤屏”“萤光”。
147.“树阴”“林阴道”的“阴”可否写作“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现代汉词规范字典》的解释不一。《规范字典》明确提出,“树荫”“林荫道”应写作“树阴”“林阴道”。我们发稿中两种写法都可以用,但同一篇稿件内以统一用法为宜。在“柳荫街”“柳荫公园”等固定地名中,只用“荫”。
148.“一起”与“一齐”。“一起”侧重于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一起去吃饭”;“一齐”侧重于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到达终点”“一齐鼓掌”。
149.“哺育”与“抚育”。“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教育,对象范围较窄,不包括植物,如“井冈山是哺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抚育”抚养教育,专指照料培育,对象可以是一切生物。
150.“反应”与“反映”。“反映灵敏”应为“反应灵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Z 151.“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152.“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
153.“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154.“装潢”与“装璜”。“潢”是指颜色,“璜”是指一种玉。用于表示房屋装修等,一般用“装潢”。
155.“住”和“驻”。“住”泛指居住,“驻”特指为执行公务而留住某地。
156.“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但实践中很难规范,建议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统一的用法。
157.“增值”用于指资产时,不要写作“增殖”。158.“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字,“公之于众”不要写作“公诸于众”,“诉诸法律”不要写作“诉诸于法律”。159.“坐落”不要写作“座落”。“座垫”应为“坐垫”;“毛主席座像”应为“毛主席坐像”。“坐”用作动词,如“坐班、坐落”;“座”用作名词,如“茶座、座次”。
160.“赃”与“脏”。“销脏”应为“销赃”;“人脏俱获”应为“人赃俱获”。“赃”有贝旁,一般指钱、财、物等,多用于指贪污或偷盗所得到的财物,如“赃款”;“脏”指不干净,如“衣服脏了”。
161.“只”“支”“枝”。“一枝重要力量”应为“一支重要力量”;“至少有三只笔”应为“至少有三支笔”。“只”作量词时,多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如“两只老虎”;“支”作量词时,用于队伍,如“一支队伍”;“枝”作量词时,用于细长和杆状的东西,如“一枝粉笔”。
162.“坐镇”指驻在某地镇守;也指重要人物亲临现场,稳定局面。没有“坐阵”这个词。关于地名、人名中的易错字
1.淮河流域的“颍河”“颍上县”,不要写成“颖河”“颖上县”。
2.山东的“菏泽”不要写成“荷泽”。3.安徽的“亳州”不要写成“毫州”。
4.江苏苏州的著名小镇“甪直”不要写成“角直”。5.福建的“闽侯”不要写成“闽候”。6.“高句丽”不要写成“高勾丽”。
7.日本的“新潟”不要写作“新泻”,“潟”读如“细”,是指盐碱地,它的右半部没有宝盖头,不是“泻”的繁体字。8.桂林的“七星岩”是七星山上一天然溶洞;肇庆的“七星岩”是七个小山峰之一。提及时一般应写清楚地名。9.我国杭州、惠州等多个城市有西湖,提及时均应写清楚所 在城市。
10.“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株洲”“满洲里”不要写成“株州”“满州里”。11.“雷锋”不要写成“雷峰”。
12.人名中多用“岐”而少用“歧”,如“王岐山”“张鸣岐”。如遇到人名中的“歧”字,应加核对。
13.现代作家沈雁冰的笔名“茅盾”不要写成“矛盾”。容易用错的外文缩写词
1.APEC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英文缩写,汉语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不要与OPEC混淆,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文缩写。
2.BP机是寻呼机的英文缩写,不要写成PP机、BB机。3.CBD是指“中央商务区”,最早在纽约出现,东京等大都市有类似区域。北京市朝阳区近年提出了把北京市建国门外的特定区域建成北京CBD以后,获得了认可。但这个缩写并非专指北京建外地区。
4.CEO是首席执行官的英文缩写,CFO是首席财务官的英文缩写。
5.DV是数码摄像机的英文缩写,DC是数码照相机的英文缩写。
6.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GN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
7.SARA是非典型性肺炎的英文缩写,在国内一般简写成“非典”,不写作“萨斯”。
8.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缩写,汉语简称为“世贸组织”。WHO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
第三篇:运用“对比法”巧妙复习易错标点
运用“对比法”巧妙复习易错标点
标点符号中的一些疑难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大都是因为标点的活用引起的。比如,分号的最基本的用法是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如果分句内没有逗号,分句间就用逗号,这一点考生都能掌握。但是,在分句内有逗号的前提下,分句间也可以用逗号,学生就不易把握了,学生解题时很容易出错。下面一个例子学生就容易判为标点符号使用有错。
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无锡,当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说,四天的盘桓离不了西湖。
实际上,这个例句中,“玄武湖”“太湖”后都可用分号。但为什么用了逗号而不算错呢?原来,我们发现这个例句层次清晰、结构简单,用逗号后,阅读起来不会产生误解,这样也就可以不用分号了。
所以,在复习时光靠死记硬背一些理论肯定是不行的,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下面结合几组实例介绍一种方法——对比法,也就是将标点的常用现象和活用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不同点,然后归纳出规律。这样就容易掌握牢一些疑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一
例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问“月亮为什么会跟我走”“天有多高”“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坏人”这些问 题。
例② 教室里布置简单,只要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解析 在这组例子中,同是几个引用的并列,例①中没用逗号或顿号,而例②就使用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例①的几个引用的并列是作为句子内容的一个整体部分来修饰或限制后面的内容,不能分开,它们之间不用标点符号,用了就影响句子的意思。而例②就不同,它们是在句子的末尾,没有起修饰或限制后面内容的作用,它们是几个独立部分的并列,它们之间要有停顿,所以用逗号分隔。对比二
例①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例②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过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解析 咋一看这组句中的两个例子都相似,都是考查破折号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这个知识点。其实要注意的是例①句中 “五个分支学科”后的冒号和例②句中“总的形势是很好的”后的句号使用的不同。仔细观察,例①句的几个列举分承部分后都是用的分号,也就是说每一部分都没有把内容说完,只有五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作为冒号所关涉的内容,它们是不能分开的,这就决定了在它们前面必须要有冒号。例②句中的几个列举分承部分后都是用的句号,也就是说它们可以独立成一个部分,不受前面标点符号使用的制约,并且前面一句的内容也说完了,后面使用句号。对比三
例①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错)
例②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
(一)个人服从集体;
(二)少数服从多数;
(三)下级服从上级;
(四)全党服从中央。
解析 这组句子我们要注意冒号后面的分号的使用,因为前面有冒号,所以几个部分之间不能用句号。下面这样用就是错误。必须重申党的纪律:
(一)个人服从集体。
(二)少数服从多数。
(三)下级服从上级。
(四)全党服从中央。那为什么例①这样使用就错了呢?我们通过比较知道,例①和例②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序次语加了括号,一个就没有加。没有加括号如例①,序次语和后面的内容在读时不能有停顿,所以它们之间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分号。而例②中的序次语则加了括号,就等同于这种形式了:“
一、”“
二、”“
三、”“
四、”或“一,”“二,”“三,”“四,”在读时就要停顿一下,所以这几部分之间要用分号。
对比四
例① 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市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例② 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解析
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例①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例②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对比五
例① 私家车辆猛增,道路设施落伍„„种种现状阻碍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错)例② 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都是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的几项任务。(对)
解析 省略号有一种用法是表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但有一个规定是列举的内容至少三个,只列举了两项内容的话,后面省略的部分就不能用省略号来表示,可以用“等等”“等”词语。所以例②的省略号的使用就错了。对比六
例① 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例② 斯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得伯家的苔丝》等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解析 标点符号新规定,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那么并列的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如例①。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对它们修饰或限制,则仍需要只用顿号,例②即属此类。对比七
例① 我们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四有”人才。
例②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解析 两句中的四个并列词语都做句子的谓语,而例①中用了顿号例句中却用了逗号。为什么?其实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就会明白,例①中的四个谓语后面带有宾语,而另一例却没有。如果例①用逗号,那么“培养”“发现”“提拔”就没有宾语,“‘四有’人才”只做了“使用”一词的宾语,显然是错了的。并且例②中的几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强调每一个词语,读的时候要有大的停顿。
当然,这里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标点符号使用的疑难现象,更多的要在练习中见到。不管怎样,考生在复习时先要做到系统性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然后在遇到一些疑难点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变通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笔者认为,从学理上讲,实现标点符号的课程价值,要实施如下五个层级的教学。
第一层级:把握标点符号的基本功能——标点符号做什么用。语文教材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或暗示了标点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层级:整理标点符号的运用规则——标点符号该怎样用。运用规则是由基本功能派生出来的一般规范。例如“分号”,一般用在并列分句(或较长的短语)之间,也用于停顿较大的非并列复句之间。
以上两层级是“表”和“里”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唇齿相依。《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有两位老师把11种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用法编成一段歌诀,总结它们的功能和使用基本规则。例如“引号”歌:“强调、引用、特殊义,引号‘关门’做标志,引文末尾怎标点?独立使用放里边。”不过,高中生如果从背诵这样的顺口溜开始认识和使用标点,那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层级:探求运用规则背后的原因依据——标点符号为什么这样用。结合上述两层级的内容,联系语言实例弄清标点符号该这样用不该那样用的原因。例如:“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走: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2004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乙卷)句中冒号提示下文内容,分号表几项内容并列,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运用都是恰当的。错用的例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出处同前例)“城市垃圾处理”既不是引用,也没有特定含义,又不需要强调,用得没有道理。通过这样一些典型例子的分析获得必然性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接触标点符号,比这些四平八稳的考题要复杂得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有规范意识,用基本准则去衡量,二是从表意和结构两个方面判断是非优劣。以此养成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固执一念,不胶柱鼓瑟。
第四层级: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功能——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这套标点符号,它既是规范性的,又不是刻板的,在共同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为了忘却的纪念》写到在日夜挂念中突然得知柔石等被枪杀的噩耗,作者写道:“原来如此„„”这里用句号、感叹号都不错,作者选择省略号不仅仅是话语内容省略,更用来含蓄悲愤,引而不发,震人心魄。在两可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那就决定于作者对表达效果的追求。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他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用与不用,用在那里,都值得斟酌一番。”(见《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所以从表意的角度看,斟酌标点也是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找最佳表达方式。例如:“事实是一切都变化了。程疯子不疯了。不好好干活的丁四变成一个好的工人了。原来像死水一样的停滞的龙须沟变得沸腾起来了。”(老舍)这四个句子未尝不可以用一个冒号和两个逗号合成一句,但作者全使用短句,让事物的变化给人以强劲的印象。标点符号的运用说到底是个语言运用问题,它是表达,也是修辞。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标点符号为载体,在表达层面多思考一些问题,在积极思考和自主判断中提高规范和灵活运用能力。
第五层级:尊重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你可以这样用,我可以那样用。文章大家的写作实际还证明,有风格、有个性的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有自己的习惯。
标点和文章乃至作家的审美趣味、性格气质都浑然一体,各如其面了,作家的风格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习惯中得以彰显。2004年全国高考卷甲卷的标点符号题正确选项是:“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
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第四篇:申论 写作 易错点
申论写作的几个误区,大家学习,避免错误再犯!
申论写作是很多公考者所头痛的事情。不管是申论的初学者还是具有一定申论写作功底的人,了解申论写作中所存在的常见性错误,对于申论的备考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学会总结,熟悉行政文化本身的特点。祝愿各位学习进步!考试顺意!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一、行文模式化
有经验的考生对于申论写作的“万能八条”肯定不会陌生。随着公务员考试招考的规模与参考人数的破纪录增长,公考的培训业也随之红火了起来,在众多的“公考技能培训”中,“成果”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钟君先生的“万能八条”了。
不可否认的是,总结出“万能八条”的人是应试教育的天才,而且在其最初面世的阶段确确实实的改变了许多考生的公考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万能八条”是申论写作的最佳模板,但是对于考察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公务员考试来讲,“万能八条”模板中走出来的考生只能成为重在参与规则的牺牲者,因为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具有实实在在行政办公能力的工作者,而不是培训培训、模式模式就能出炉的产品。
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的提升申论写作的能力,把握住公考的脉搏,避免因为“万能八条”等模式所带来的影响,现结合阅卷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为什么申论的行文应避免模式化?
案例一(如何弘扬主流文化):
一、加强领导对于弘扬主流文化的重视,提高对于弘扬主流文化的认识;
二、加强社会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对与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培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四、健全政府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制度...以上考生的答卷就是完完整整的模式化套路,典型的特点就是笼统、宽泛,乍一看好像非常有理,但其实缺少实质性内容,与试卷所给的材料缺乏联系,一言以蔽之:独立于材料的案例之外。为了加深考生对于模式化文章的认识,我们再举一例:
案例二(如何加强城市建设):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等问题;
二、在全社会营造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体制建设的良好文化气氛;
三、通过社会公共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上两个案例所反映的共同问题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思维僵化、毫无意义。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申论行文的模式化,消除“万能八条”所带来的局限性呢?以案例一为例,比较规范的作答方式是:
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应当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了解民间疾苦,感知百姓冷暖,落实文化监督。同时,提高创新意识,积极应对大众媒体的挑战,完善文化传播手段,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引导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主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机制,以激发文化工作者积极创作的热情,激发创作潜能,不断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三俗文化”的惩处力度。
二、正视当前文化体制发展中所存在的三俗等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通过提升主流文化的引导力与表现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必须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将计划和市场分开,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商业价值功能和社会文化传播效益功能,明确身份定位。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主流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和发展主流文化产业,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短期内无法见诸商业效益的文化产业要坚决给予无偿支持和保护...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要避免申论行文的模式化,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认真分析材料,紧密联系材料内容;第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策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第三、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增强行文的现实感与实质性内容。
在以往的申论批改中,申论行文的模式化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且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失分最大,最容易成为三类乃至四类卷)。最后,需要郑重提醒考生的是,申论的写作没有什么速成法,也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认认真真去写,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符合一名合格公务员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申论写作典型错误
二、行文切入与总结不当
要提升申论写作的能力,赢得高分需要建立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及对于材料的运用等基础之上。因此,申论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坚持与有效的练习。要获得申论的高分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但有过批改申论或者作文批改经验的人士应该很清楚,好的开头与恰当的结尾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凤头豹尾”。那么在实战中,关于申论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修改呢?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为什么好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申论的“头”就像人的脸,就算“虚有其表”至少也会给人一种很友好、亲近的感觉,从而在阅卷老师的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印象。要知道,包装是必要的,有名有实当然好,但“有名”也是赢取高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三国的庞统,虽然名声在外,但还是因为自己的“头部”问题,给自己的“就职”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写好申论的开头与结尾就是走上公务员之路的开始。
案例
一、有考生在写通货膨胀专题的时候,这样写道“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我国汇率波动。人民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将进一步削弱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民币持有者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人民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人民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人民币贬值”。考生主要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影响,内容上并没有错。但撇开语法等角度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确,申论行文应自由过度,首先第一步应简要的概述材料的背景(大概120字左右),然后再引出相应的问题,并适时的提出自己的论点(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将自己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起首段就明确的提出)。反观该考生,整个第一段行文所论述的都是通胀及人民币升值的社会影响,行文突兀不说,且没有直接明了的提出自己的论点。
文章的结尾与起首同样重要,好的结尾也是一篇规范的申论应有的结构。可是在具体的写作中,结尾的重要性却往往被考生所忽视,以下是两位考生行文的结尾性段落:
案例
二、城市创造美好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建设出和谐的城市环境。
案例
三、总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主流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获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上面两位考生所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结尾潦草、空洞,缺少实质性内容。结尾是一篇文章的结束,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收好最后一笔才是完整的结束。那么,怎样的结尾才是行之有效的结尾呢?
基本的模式有两种:名人名言+号召性语言+点题;联系时代发展的主题+号召性语言+点题。两种结尾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点题,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不管采用何种结尾的方式,点题或者重申论点都是行政文化的特质及必然要求。当然,任何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活学活用,避免生搬硬套等本本主义。最后慎重提升广大考生,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不是投机取巧,开头和结尾只是行文的一部分,最为重要的还是行文的内容,因此,功夫应在考场之外。
第五篇:公文易错白字例析
公文易错“白”字例析
“白字”即为错别字,错别字为“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所谓“错”字,就是将字写错了。所谓“别”字就是字没有写错,但却用错了另外一个字。就中文而言,别字的例子,比如说把“斑马”写作“班马”、“番薯”写作“蕃薯”、“反省”写作“反醒”等。不细看、不琢磨还觉得没啥错误,再加上现在都是键盘打字,打得飞快,输入法再没认对,因此将错就错,给工作上带来很大的麻烦,小的挨顿批评,大的可能就调离岗位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些公文中常用的,而且容易造成笔误的字。
一、“的地得”乱用
语法、句法、词法,常规知识要掌握。看语言的基本功,就看最常见的连接词“的、地、得”是否用得正确。
有人说了,的地得谁不会用啊,就我所知道的,“的”用的最多,有的材料里一“的”到底,不带变样的,反正是一样读。先看一个例子。
特例:我的地得耕了。
“的”字用法
用于连接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做名词时)、形容词、短语等。
例:(1)蓝蓝的天。(形容词+的+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2)可爱的你。(形容词+的+代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3)漫无目的的搜索。(状态短语+的+动名词,此时“搜索”为名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作了一次漫无目的的搜索。)(4)可供查证的参考来源。(状态短语+的+名词性短语)(5)漂亮的蓝。(形容词+的+形容词,在这种结构下,“蓝”
起名词的作用)
(6)我的他。(名词+的+名词)
比如: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地”字用法
状态词或“状态短语+地”构成状语,相当于英语的副词,其后连接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例如:
(1)飞快地跑开了。
(2)紧张地耕作。
(3)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此处“搜索”为动词)。
(4)高兴地跳起来。(“跳起来”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
请比较:
(1)探险队在森林里作了一次漫无目的的搜索。
(2)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
【常见错误】一病人走出门诊室愤怒的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还让不让人活了?旁边一哥们幽幽的说:兄弟,你就知足吧,医生跟我说,回去想吃啥就吃点啥吧……
“得”字用法
用于连接动词、副词、形容词、状态短语与其后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状态短语,不能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以及不能表现状态的短语)
【示例】
(1)跑得快!
(2)扔得很远。
(3)你的背包旧得很好看。
(4)高兴得跳了起来!(“跳了起来”是状态短语,表示动作的状态,用于修饰“高兴”。)
(5)气得要死!
(6)好得很!
(7)打得好!
二、“制定”还是“制订”
这两个词主要在“定”和“订”上,我们平时说拟定个文件,拟定在什么时间开会、检查,或者说什么活动订在哪个宾馆,在行文里都能用到。
“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草拟而后的订立;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创制拟定,突出拟订、草拟;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强调方案、计划等形成过程,对象方案、计划等,表示“经过研究商讨而立下条约”等意思,所以多表示创拟,表示具体形象者居多,且表义重在创制上。如:“制订了考核赏词的具体条例。”“制订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改革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突出确定下来,正式实施。“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如:“制定宪法,制定学习计划”
或者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板定案,强调动作已经完成修饰的对象:路线、方特、或策、法令、规制度等。突出法律、规划、规程等表示抽象和大方向者居多,而且重在“定”字上,如: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路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当然也有既可以用“制定”,也可以用“制订”的情况,规划、章程、条例等
三、“预订”还是“预定”
这一对和刚才讲到的制定和制订异曲同工,侧重点都在于如何运用“订”。
“预订”一般泛指“订购”某样事物(购的某种拥用权或使用权)。一般多指具体的事物,用于对机票、门票、用餐时间的提前“订购”。预订房间、预订机票、预定图书、预订酒席等
“预定”指预先规定,约定、确定,一般多是抽象的事物,对于某一件事暂时商讨后而确定结果,如无其他特殊因素,将不会改变。按预定计划执行,我们的预定目标还没实现,大会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议程。
四、“定金”还是“订金”
“定金”: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属于法律上的担保方式。
“订金”:不具备定金所具有的担保性质,可视为“预付款”;目前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总结)
在这里对“订”和“定”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五、“缴纳”还是“交纳”
“交纳”较“缴纳”的含义更广,涵盖面更宽。法律中规定当事人自己向法定机关交付款项时,一般使用“交纳”。但是在规定包含有强制性意思时,可以用“缴纳”。
示例1: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
示例2: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六、“作出”还是“做出”
“作出”:多与决定、解释等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 1: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
示例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监督法第三十一条)
“做出”:多与名词词语搭配使用。
示例 1: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三条)
示例 2: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岛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海岛保护意识,并对在海岛保护以及有关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海岛保护法第七条)
七、“谋取”还是“牟取”
“谋取”:是中性词,可以谋取合法利益,也可以谋取非法利益。
“牟取”:是贬义词,表示通过违法行为追求利益。
八、“法治”还是“法制”
“法治”: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
九、“权利”还是“权力”
“权利”:法律上的概念,主题是不特定的;权利可以放弃。
“权力”:政治上的概念,主题是特定的;权力不能放弃。
十、“爆发”还是“暴发”
这一组词在安全生产、水利、卫生系统公文中用的比较多,比如安全事故爆炸,山洪暴发,瘟疫爆发等。
“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等。
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比较常见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暴发户”。
十一、“必须”还是“必需”
“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
“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十二、“辨”还是“辩”
这个大家一目了然,“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例如:辨别、分辨、辨认等。有时与“辩”通用,例如:辨(辩)白、辨(辩)证。
“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例如:辩驳、辩论、辩辞。
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
十三、“表明”还是“标明”
平时在写公文的时候,经常性表达“以上数据表明了什么结果”,在这里“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而“标明”则是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和“标注”的意思相近。
十四、“部署”还是“步署”
相信大家都会写“在上级领导的部署下”“根据上级部署”等,但有时也会遇到“布署”这种,其实“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在这里就要说到“部”与“步”的区别。
步,本义是行走,引申义为脚步。例如:“步步为营”。组成的常用词语有:跑步、步调、步伐、步履、步入后尘、寸步难行等等。步骤,就是工作程序的意思。
部,原义是按部门作安排的意思。例如:“他对下半年的生产任务,作了具体的部署。” “按部就班”就是分门别类、按照时间或遵循一定程序进行的意思。这里的“班”“部”是指门类、班次,而并无中“步骤”的含义。
明白了文字的区别,平时“按部就班”不能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能写作“三步曲”;“三步走”就不能写成“三部走”。
十五、“松弛”还是“松驰”
曾记得一个电视剧的宣传片字幕上,称赞该剧“有张有驰,情节紧凑”。还有一个字幕写的是“练唱时口腔要松驰”。这两个字幕中都错将“弛”写成了“驰”。平时在领导讲话稿里要想表达“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要注意了。
“驰”的形符是“马”,本义指车马疾行。由“疾驰”引申指传播迅速、广远,如“驰名天下”、“驰誉海内外”。还可用来比喻—种情绪状态,如“意动神驰”。
“弛”的形符是“弓”。本义是指放松弓弦(跟“张”相对),引申为放松、松开,或解除、废除,如“一张一弛”、“松弛”、“废弛”。这样理解就简洁明了了。
十六、“倍受”还是“备受”
想表达领导关注的重点项目,是用“倍受领导关注”还是“备受领导关注”?这就需要众多文秘工作者了解“倍”与“备”的字义。你是想让领导倍有信心的努力工作,而还是身心备受煎熬,就看你用哪个字了?
“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事半功倍”还有“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都是这个意思。
“备”是表示完全,有种受尽的意思。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备受煎熬”意为受尽各种煎熬;“备受赞赏”意为受到各方面的赞赏。
所以说,你决定着你们领导有个什么样的心态工作。
注意一点:“倍”字不能用于表示减少的场合。“减少了一倍”是错误的用法,应写作“减少了一半”“减少了50%”或“减少了五成”。
十七、“长年累月”还是“常年累月”
相信大家都明白字面是什么意思,但这里主要讲的不是他们的意思,而是重在是长短的长还是经常的常。“长年累月”形容很长时间或经历很多年月,“长年”指整年、一年到头,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如“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有成就。”而经常的“常年累月”虽然意思一样,但侧重点不同,指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如“福建内地常年累月闹着兵祸、官灾、绑票、械头。”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就是“长”和“常”的问题,一个是指时间的长度,一个是指次数的频繁度。在公文中还是“长年累月”,长短的长用得较多。
十八、“窜改”还是“篡改”
日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老是改历史课本,怎么改,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历史事实的胡改乱改,这时候用什么,只能用“篡改”,这组词还是比较好区分的。
“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
在这里只要注重词语的褒贬义即可,不要用错了感情色彩。
十九、“彩”还是“采”
在公文中对某项工作进行赞许表扬也是经常遇见这组词的。我们夸人怎么夸?神采奕奕,精神特别好,我们夸衣服漂亮怎么夸?色彩艳丽。有区别对不对。
采:多用于表示动作,如“采集”、“采用”、“采访”等;也用于指精神状态,如“丰采”、“风采”、“神采奕奕”、“兴高采烈”等。
彩,偏旁多了三撇,这叫什么,古代字义中代表着羽毛,表示漂亮,现在多用于表示颜色花样,如“丰富多彩”、“光彩照人”、“彩霞满天”、“彩声满场”等。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等。
二十、“度”还是“渡”
《新白娘子传奇》一首歌叫《渡情》那个渡字怎么写,带了三点水,为什么这么写?许仙和白娘子在摆渡的时候发生的情缘,摆渡,和水有关,就叫渡情。
“度”一般对于时间来说的,“欢度国庆”是指过一段时间,不是“从此到彼”,且与“水”义无关。组词:欢度春节,度假,度日如年,欢度国庆。
“渡”一般对于空间来说。由这一岸到那一岸;载运过河;渡口。“渡”字与“水”有关,它是形声字,“氵”表意。组词:渡过难关远渡重洋轮渡,渡口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度过时间这个意思时,除“渡过困难时期”中习惯用“渡”外,其他大多数情况用“度”。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二十一、“分”还是“份”
词语用的好坏,决定着你是要给社会贡献出一分力量呢?还是要给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分”有两个读音,在当“分开”讲时,是动词,读fen1,如分离、分别、分界、分工、分数等,读fen4时,则是名词,意义变成了表示一种有所分别的限度或范围,如名分、身分、分子、本分、分内、分外、过分等。
另外,在当量词用时,读fen1,如长度的尺、过、分;重量的两、钱、分;地积的顷、亩、分;而当它的意义转化用量具移出的东西的重量时,则读fen4,如分量。
“份”是从“分”发展来的,原本是指把整体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份”,如股份、份子等。由此引申,对于由几个部分搭配组合起来的东西也叫“份”,如把主食副食搭配组合起来的饭叫“份饭”;报纸、是由若干版面组合起来的,所以其单位也叫“份”;同时,又引申对属于一个整体的划分单位,如年份、月份、省份。
看两个例子:①他的愿望纯属非份之想。②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哪个对呢?
二十二、“树立”还是“竖立”
我们要树立起某人的光辉形象,而不是要把他这个人给竖立起来。
树立:是在人的思想里使新事物建立起来。
“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如: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榜样。对象是褒义词。
竖立: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是形体的事物。如:“竖立着纪念碑”。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竖立在田野里。对象是中性词。
二十三、“观摩”还是“观摹”
陪领导去参观学习,回来让写篇信息,洋洋洒洒写完,发现拿不准是“观摩”还是“观摹”?查查字典明白了。
观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观看彼此的成绩并相互学习研究”,《礼记·学记》中有云:“相观而善之谓摩。”东汉郑玄为之注:“摩,相切磋也”,这其中就强调了一个交流,观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并不一定是指要相互参观项目或现场,而是相互学习研究,把观摩后的思路想法、看到的问题不足,与项目提供方进行深入交流。则是指切磋、研究的意思。“观摩大会”等不要误用“观摹”。
“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摹”的本义是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或模仿的意思,并没有观摹这个词。
二十四、“功夫”还是“工夫”
大家都看过周星驰的《功夫》电影,为什么不用工夫,因为周星驰没时间啊,大腕片酬高、请不起,只能练练功夫不能磨工夫。
“工夫”表示占用的时间,如“一会儿工夫就完成、用了两年工夫写成一本书”;表示空闲时间,如我现在没工夫、双休日大家都有工夫外出旅游了;表示时候,如刚解放那工夫,我还是个孩子。因此,侧重和时间相关。
而“功夫”主要指人的本领怎样、造诣如何。
因此周星驰只能练个如来神掌,提高自己打架的本领。
二十五、“会合”还是“汇合”
有个小伙喜欢上个姑娘,自称是博士毕业,年纪大了更不好意思说话,给人家姑娘递了个纸条,发了个短信,写着于某地汇合。姑娘一看就知道你这博士水分太大,和你在一块那感情不得和水似的天天搅合一块去。
“汇合”和“会合”都有“聚集”之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汇合”多指水流的聚合或精神、思想等抽象事物的汇聚,如:小溪在此汇合;民众的意志汇合成巨大的力量;
“会合”则包含了相会、见面之义,多用在人员或具体的事物方面,如:参会人员将在此地会合,一同出发。我们相约在小柳树下会合。还有像“两军会合”。而“汇合”则没有相会、见面的意思,而且多用于水流聚集或类似的喻义。
所以,掌握一门文字语言是多么的重要。
二十六、“接合”还是“结合”
好朋友结婚,都说喜结连理,你倒好,给人家写了副对联“喜接连理并蒂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还没过到一块,结了婚各过各的呢,怎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接的意思。
“结合”比较抽象,含有联合、配合、联系的意思。“结合”的两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往往是互相融合的。①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如理论结合实际。
②指结为夫妻。
“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是使用指粘合、接合、贴胶带,或以钉子或扣眼处理,亦指影片交叠或接合的部分,“接合”的部分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有连接之处。含有地区、物体连接、拼接的意思。如“城乡接合部”
“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怎么结是重点。
二十七、“决不”还是“绝不”
这俩词经常用到,有时真不好区分,差别不大。看电视剧的都知道,共产党人被抓捕了,我绝不投降!用哪个?
“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等前面,是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那么,“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说到这里可能没啥错误。我们再看。
“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是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完全”是“全部”,也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意思。所以,“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的意思。可能用的也对。那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怎么适用。
因此,“绝不”跟“决不”虽然都表示态度鲜明的否定,但有细微差别。例如:
(1)我绝不去。是说“我”绝对不去,任何情况下都不去。
(2)我决不去。是说“我”坚决不去,强调态度坚定。
“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决不的意思是“决定不”。里边有“考虑后的表示”的成分。而“绝不”的意思是“绝不妥协”没有相商的余地,里边有些主观色彩。
二十八、“精简”还是“精减”
最近机构改革,很多公文都用到“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科学配置”,说都会说,但落到纸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了。“精减”与“精简”意思差不多,侧重点不一样。
“精减”侧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强调是必须减少数量。如精减人员。
“精简”侧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后,更精干,留下必要的,去掉不需要的;如精简机构。
通常“精减”用于描述过程;“精简”用于描述结果。
二十九、“像”还是“象”
我们都说,长的像爸爸,长得像妈妈,很少用不带单人旁的这个象。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四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4、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据国家语委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现代汉语词典》据此规定:“象……一样”,现在应写作“像……一样”。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真相”所用的字均不同。大家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
三十、“截止”还是“截至”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限制某时停止。
例1、截止到今年十一月,公司已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百分之九十八。例2、截止到昨天,培训人数已达五万三千多人。
“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
从用法上说,两者有明显区别。
“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至,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后面还可根据统计的需要再延长时间。“截至”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某月某日”。
“截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例如:报名工作已于昨日截止,考试将在本月底进行。不能说“截止今天”,而应说“截止到今天”或“截至今天”。
三十一、“作”还是“做”
我们都说在座的各位,作为我们的榜样,做下一步的安排等等。但究竟怎么分作与做,我们来看示例。
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
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
例子:“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大家考虑下究竟是“作贡献”还是“做贡献”?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能具体表现化的东西。
三十二、“拨”还是“拔”
某位工作人员行文,“现按需拨你们单位财政资金多少万”。误写成了“现按需拔你们单位财政资金多少万”,基层的同志一看,这到底是要给他们钱还是向他们要钱呢?
其实他俩的读音差别很大,意思也不一样,要避免出现笔误。“拨”与“拔”字形差异不大,容易出错。如“财政拔款”应为“财政拨款”;“拔通电话”应为“拨通电话”。
拨款一般都是发钱,自然拨款是用提手给大家发钱了。
三十三、“反应”还是“反映”
在公文里常会写道,“这是什么什么的真实反映”。“反映”同“反应”又是一种类型的同音词,它们只是音同,在意义上则是有严格区别的。
“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客观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只能用“反映”,这里,反映并不强调有机体的应对行为。如:反映现实生活。机关团体等自办的小型的、能及时反映情况的报纸或墙报。误差的大小反映了实验、观察、测量和近似计算等所得结果的精确程度。调查得来的或群众直接反映得来的材料。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反应”的范围没有“反映”大,“反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物理、化学、病理、生理变化只能用“反应”;如核反应、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感官、思想、心理、行动等活动只能用“反应”,如反应慢、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借湿热(温度)和化学的刺激,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引起爱憎的反应。
总起来看,反映强调的是客观的观照,反映的东西不一定引起别人的“反应”;而“反应”强调的是对刺激的反应。
“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三十四、“坐落”还是“座落”
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介绍项目的稿子,写到具体位置时是用“坐落”还是“座落”?其实“坐落”和“座落”都可以用。
“坐”偏向动词,而“座”则偏向名词。因此作为动词,“坐落”的写法是规范和准确的。但这并不代表“座落”就是错的。因为,在文言通假现象中,“座”通“坐”。从这个角度来说,“座落”也可以说得通。而且,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很常见。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只收录了“坐落”,没有“座落”。但《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座落”一词,解释为“位于”。“座垫”应为“坐垫”;“毛主席座像”应为“毛主席坐像”。“坐”用作动词,如“坐班、坐落”;“座”用作名词,如“茶座、座次”。
还有平时说的“坐镇”,指驻在某地镇守;也指重要人物亲临现场,稳定局面。
三十五、“即”还是“既”
很多人容易把“即”与“既”两个字搞混淆。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分别读“jí”和“jì”。字形稍同,右边部首分别为“旡”“卩”。
“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
即:1、就是之意,例:知识即力量;科学即第一生产力。2、当时或当地,例:即时,即刻,即席。3、就,便,例:黎明即起,扫洒庭除。4、假如的意思,例:即便,即使。
“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既:1、已经完成的意思,例:既而。2、已经之意,例:既定,既来之而安之。3、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例:既快又好。
按照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万献初教授在《说文解字》中所讲,这两个字的左边是“食”的下半部分“艮”,是古代的一种食具。“既”“旡”是指一个人已经吃完东西,向后仰去,因而有“已经”的意思,如《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意思是“已经取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即”字右边的“卩”是指一个人正在吃东西,因而有“立刻,就”的意思。如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意思是“立刻从巴峡起程穿过巫峡”,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我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
因而,“既”表示“已经发生”;而“即”表示“正在发生”。
三十六、“记”还是“纪”
记,本义“录事”,“记录”即本义。纪,本义“别丝”,即理出丝绪,由丝绪引申为“人伦之道”,即“人纪”,又引申为“法纪”。这就是说,记、纪二字的本义毫无共同之处。
在古代,记、纪是通用的,《史记五帝本纪注》说:“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因此,记、纪成了同义词。
在现代汉语里,就有很多的不同了。把事情记录下来叫做“记事”,但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习古汉语的用法,叫做“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事”“纪事本末体”等。
纪、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读jì,字的右半边也都是“己”,而且其中有的意义是相通的,如记录、纪录,记念、纪念,记要、纪要等。但多数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纪年:纪年代。如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历纪年等。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纪行:记载参观、旅行见闻。如:“我到上海,参观了东方
璀灿的明珠——浦东,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回来写了篇《浦东纪行》。”
记忆:过去的人、事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如童年的记忆。
记号:标记。如打个“×”做记号。
记事:记录事情。如记事牌。
日记:把每天做的主要事情记录下来的文体。如《雷锋日记》。
记载:把事情记录下来。如:“这部书记载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不写作“记行”。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三十七、“终生”与“终身”
《党章》里有一句话,“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里用的就是终身,而不是终生。
“终身”多指切身的事,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所以,在汉语中常说:终身之计;终身大事(多指婚姻);终身保修;终身残疾;终身保险;终身养老金;终身名誉教授;终身不娶;终身不嫁;私定终身;托付终身等。“终身受益”。
“终生”多指事业,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如终生奋斗;终生难忘;终生受益;奋斗终生等。
“终身”的“身”似可理解为某种身份。“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玉镜台》杂剧)是从以某人“为师”那天起。“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孔子家语·颜回》),为善是有意识的行为,不可能从出生就自觉为之。“终身制”是从一个人担任某种职务时算起。“终身大事”通常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说起。同样,“终身不娶/嫁”也并非从出生说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从事业方面讲的,从宣誓或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自判决生效之日算起。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者往往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种处罚涉及死亡之后,因为有些处罚,如剥夺出版权,可以在死亡之后继续施行。“终生”不可能有这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
月
日。”可见“终生”指有生之年,只到生命结束为止。而政治权利,例如出版权的终身,还包括死亡之后五十年。如果一个公民活了
岁,他的“终生”即指这
年,而“终身”则指他具有公民权以后的时间,其中包括他去世以后享有政治权利的时间,显然多于
年。
三十八、“笔画”还是“笔划”
有人问我:我记得过去常写“以姓氏笔划为序”,现在“笔划”是不是改成“笔画”了?还有“在桌子上划(画)上记号”该用哪个划(画)?我告诉他:应该写“以姓氏笔画为序”。
原先两种写法都有,现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规定,“笔画”是规范词形。
应该写“画上记号”,不要写“划上记号”。
“画”有一个义项是“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制作线条、符号、标记等”。因此,当我们说在纸张或其他物体上做出线条、符号、标记等时,应该用“画”。
“划”虽然也有“画”的这个义项,但是,“画”是这一义项的“主条”,因此用“画”为妥。
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等。
三十九、“界限”还是“界线”
“界限”“界线“是一对同义词,其读音、词性完全相同,且都具有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因而,一些人往往忽视其不同之处,不加辨析地使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如“这些人利令智昏,他们的私欲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既指“某些事物的边缘”,又用来指“相邻地区(部位)分界的线”。如“截至目前,全国共勘定县级界线三万多公里,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长江日报》)不难看出,两句中的“界限”“界线”是不能互换使用的。
“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
“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如“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的是与非、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不分明。”(《半月谈》)例句中的“是非、理、法、时间”等是名词,表抽象之物,所以用来表示其正误、合悖、前后等分界的词语是“界限”。“一般而言,公事目光的位置以双眼为底部界线,到额头中部止。这种位置的目光表示公事公办,不含感情色彩,多用于外交谈判、生意谈判等严肃的场合。”(《长江日报》)中,“目光的位置”指的是人脸庞上一个可观视、可触及的实实在在的区位;作为客观存在的具体之物,故表示其分界的词用“界线”。
总的来说“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四十、“惟一”还是“唯一”
“唯一”和“惟一”是一组异形词,如果查词典,两个词都读wéiyī,释义也相同,都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思,人们常常拿不准该使用“唯一”还是“惟一”。
在一组异形词中,词典对哪个词作出了解释,哪个词就属于主词条;那个没有释义,只注“同××”的词就是副词条。两词相较,使用时我们首选主词条。查阅权威性较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面对“唯一”作了解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他是我唯一的亲人。也作惟一。”而对“惟一”无释义,只注“同‘唯一’”,显然,“唯一”是主词条,“惟一”是副词条,按照首选主词条的原则,提倡使用“唯一”。同一篇文字材料中,或只用“唯一”,或只用“惟一”,要保持一致。
说来说去,他俩到底有什么区别?
【唯一】唯独;独一无二。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物为靡屑者多,唯一火最烈,火气所燥也。”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有一匹还成了
爱罗先珂
君在北京
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惟一】1.专一。
唐
李邕
《春赋》:“迈惟一之德,究吹万之性。”参见“
惟精惟一
”。2.独一无二,只有一个。《梁书•儒林传•范缜》:“人体惟一,神何得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汉
惟一
赵充国,唐
惟一
王忠嗣,本朝惟一
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柔石
《人间杂记》:“但又有一位矮胖的男人,好似他自己是惟一的慈善家。”
但唯一多表客观,惟一多表主观,唯一有排他的意思,惟一有专一的意思。
四十一、“界”还是“届”
今年两会期间对于这两个词有了明晰的界定。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
“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十二届、十三届、上一届、本届等;“界”则是针对委员的工作领域分类而言,如“经济界委员”等。
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上届委员”;又有“界”的概念,是在同一届中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学校里常有“级”与“届”的用法,“级”按入学年份确定,“届”则按毕业年份确定,如“七八届”。
四十二、“起用”还是“启用”
这组词在单位公章起草的公文使用上用的比较多。
看过《荆柯刺秦王》的朋友知道,陈凯歌任用了赵本山、潘长江等喜剧演员出演片中角色,收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潘长江在广东卫视
月
日播出的节目中讲到这次经历时,字幕上出现这样一句话:陈凯歌在主题严肃的历史片中,启用喜剧演员,一些人认为不适当,提出了批评。其实,潘长江说的应该是“起用”而不是“启用”。
“起用”是个古今都很常用的词语。古代多指官员遭遇父母丧葬,按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也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罢免的官员。上述语境和这两个意思都没有关系。“起用”还可泛指提拔使用。陈凯歌任用潘长江等著名喜剧演员出演自己的电影,当然谈不上是“提拔使用”。但为了谦虚,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幽默,潘长江把自己稍稍“降格”,说陈凯歌大导演任用自己演电影是“提拔使用”,是完全符合语文运用的“游戏规则”的。
启,原本的意思是把某物“打开”,引申指“开创”,再引申指“开始”。启用,就是“开始使用”,其对象通常是指物,如:启用印章、启用新域名、铁路已建成启用,等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释义后特别提示:“跟‘起用’不同。“启用”的对象是物不是人;“起用”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喜剧演员”是人而不是物,不合“启用”之义。况且陈凯歌聘用喜剧演员出演电影角色,和“开始使用”更是毫无关联。
“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一代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
四十三、“年青”还是“年轻”
在座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我主要说的是你们年龄年轻。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正是青年时代。如:1、年青一代。2、你正年青,应专心学习。它只适用于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而不能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它一般不用于比喻。
“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如:1、年轻人。2、年轻力壮。但它所指的年龄不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用于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代,你正~,应该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
〔年轻〕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人,~力壮。
区别就在于: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年青”是绝对年龄,即如《现汉》所说,应该是指青少年的年龄段,亦即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阶段。“青”给人以“青枝绿叶”的感觉,即正处在蓬勃生长、充满朝气的感觉。得50年代初期丁龄同志在《文史哲》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年青》。
还记得有一首歌,歌词开头一句就是:“年青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紧紧地跟着毛泽东前进!”其中用的就是“年青人”。
“年青”是形容词,两个字颠倒一下,就成了“青年”,变成了名词。很明显,两者之间关联是相当紧密的。因此,在表示绝对年龄段的意义上(即十几岁至二十几岁),我同意丁玲同志的意见,应该采用“年青”一词。
“年轻”呢?它不是表示绝对年龄,而是表示相对年龄。就是说,“年轻”总是用在比较之中。年纪不大的人可以比较,年纪大的人也可以比较。比如,你十五,我二十;那么你比我年轻5岁。你五十,我六十,你就比我年轻10岁。既然如此,“年轻”就没有绝对年龄限制,像《现汉》所说,指“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那就与“年青”相混了。
四十四、“权力”还是“权利”
“权力”是指地位和职责带来的控制力量;“权利”有与“义务”相对的意义,如“著作权”、“选举权”。这算是比较好区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使主体不同。
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二、处分方式不同。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三、推定规则不同。
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四、社会功能不同。
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四十五、“醒悟”还是“省悟”
一语惊醒梦中人,用的是睡醒的醒。
“醒悟”和“省悟”,都有明白过来的意思。
“醒悟”,指一下子明白过来,它强调猛醒,突然明白。多指在别人点拨、教导下明白。
“省悟”,指慢慢明白过来,属内心活动。“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多指自己领悟明白。
四十六、“原形”还是“原型”
“原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原来的形状,如:地球最老古树重现原形类似现代棕榈树;二指本来面目(含贬义),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
“原型”的意思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
“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
“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四十七、“融入”还是“溶入”
融,合也;溶,化也。比如:资金融入股市。白糖溶入开水。
“融”包括很多东西,可以是不可看到的,抽象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溶”包括可以见得到的东西,客观存在的东西,水等等。
同时,“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一个是自己变化,一个是与别人变化。
四十八、“启事”还是“启示”
“启事”,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是指被说明的事情。而“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启示”是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可见“启事”和“启示”的含义截然不同,二者不能通用。无论是“征文启事”,还是“招聘启事”,都只能用“事”字,而不能用“示”字。“征文启事”写成“征文启示”是错的。具体有三个方面:
1、表现形态不同。“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说明某事而在公众中传播信息,一般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其形态是显性的;而“启示”则是启发提示,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启迪思想或激活思维,其形态是隐性的。
2、语素意义不同。“启事”用的是“启”的陈述义,即开口说话,它和“启禀”“启奏”的“启”同出一辙;而“启示”用的是“启”的开导。
3、语法功能不同。“启事”是名词,不能带宾语;“启示”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它是可以带宾语的。
四十九、“关键”还是“关健”
如“成败的关健”应为“成败的关键”;“强键体魄”应为“强健体魄”。
“健”从人字旁,指形体强健,如“健康”“健美”;“键”从金字旁,指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引申为重要的部分,如“关键”。
键:本为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关健在汉语中没有这个词,一般为人名,可能姓关名健,祈求孩子健康之意。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无区别。
五十、“墨守成规”还是“墨守陈规”
“成规”指所有久已通行的现成规矩;
“陈规”则指陈旧的、不适用于现实情况的老规矩,如“陈规陋习”。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有“墨守成规”这一词目,而无“墨守陈规”。
《汉语小词典》在“墨守成规”词目下说:“也作‘墨守陈规’”。
墨守陈规,汉语成语,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当然还有一些常见的易错字,在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不再一一说明。我们可以共同来看一下:
1、“荟萃”不要写作“荟翠”。
2、“竟然”不要写作“竞然”。
3、“竣工”不要写作“峻工”。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虽然都表时间,但 “计”在这里指计划、安排、打算。
5、“家具”不能写成“家俱”。
6、“再接再厉”的“厉”不要写作“励”。“厉”古通“砺”,意为磨快,引申为奋勉。
7、“谜团”不要写作“迷团”。“一个谜”不要写成“一个迷”。
8、“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为它如蜜一样甜而误写作“哈蜜瓜”。
9、“波澜”不能写作“波斓”。
10、“乡土情结”、“文学情结”的“情结”不要写作“情节”。“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于事情。
1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
12、“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嫉”本身就有“忌妒”的意思。不要把“嫉贤妒能”写成“忌贤妒能”。
13、“笑眯眯”不能写作“笑咪咪”。
14、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15、“增值”用于指资产时,不要写作“增殖”。
16、“淡泊名利”不要写作“淡薄名利”。
17、“简朴”与“俭朴”。“俭朴”只指生活方面。“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18、“夜宵”、“元宵”不要写作“夜霄”、“元霄”。
19、“完璧归赵”“珠联璧合”不要写作“完壁归赵”“珠联壁合”。“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1、“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当其冲”是正确的,“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22、没有“美仑美奂”和“美伦美奂”,只有“美轮美奂”。“轮”指轮囷(qūn),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在这个成语中指高大;“奂”指众多。“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的高大、众多而华美。
23、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说菊花明天就要过节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这里的“明日”是相对写诗的“今日”而言。后来,“明日黄花”所指范围扩大,由“过季”“过时令”的意思引申为“过时的事物”。“昨日黄花”是误用。但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典故性成语会朝着表意明确、通俗的方向发展,据此预测“昨日黄花”会越来越流行。(类似的情况有:庄子中的“每下愈况”原比喻“越往下越明显”,而后来此成语意义变化,指“情况越来越差”,宋代开始就有了“每况愈下”的用法,逐渐流行。鲁迅曾嘲笑以保存国粹为己任的章士钊在文章中也不用“每下愈况”而使用“每况愈下”了)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当然,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里也是和大家分享三点学习方法,避免出现错字、别字。
一、多看书,多学习。
二、多动笔,多思考。
三、多检查,多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