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笔记600字(含五篇)

时间:2020-11-15 23: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文学笔记6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文学笔记600字》。

第一篇:当代文学笔记600字

家,是身心的归宿。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块,温馨而真切。“家”这字总让人遐想,一种对互亲之情的期盼。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当代文学笔记,希望你喜欢。

当代文学笔记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小到大接触的古典文学著作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师亦不少,然而每读余华,总使我潸然泪下。他的作品不是最优秀的,却是最让人触动心弦的。

余华在很多作品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既书写着苦难,又书写着温情,有苦难的地方总是有温情的存在。他的作品,除了能给你感动,还有一种能使你砥砺奋进的力量,我相信这是每一部文学经典都隐含的功能。小说《活着》是以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对“我”进行倾诉的方式回顾了他的一辈子,讲述了福贵不仅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的变迁,还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生死别离,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生活。文中的苦难生活虽然无处不在,但整体却营造出一种在大苦大难中相濡以沫的温情。让读者感到既辛酸又朴实,无不为之动容。

其实余华并非是单纯地书写苦难,而是想通过苦难来写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抒写人生苦难的同时,也在描摹他们生活中的希望和温馨,而这一连串苦难中的温情,正是福贵战胜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一种命运无常的苦难,活着的人活着就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一个人更应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

读余华的作品,总使我想起鲁迅。正如鲁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他们身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动态和人生价值,并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和人文主义情怀。余华的小说给人恒久的温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尽管渺小,总能给人在黑暗中带来明亮的希望。此刻,苦难已不再是简单的肉体能感受到的苦难,更多的是苦难中在精神上与命运斗争的痛苦与无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难。余华把他的人生理想与期望付诸于苦难书写中,通过写实的手法细致刻画底层人物同命运斗争时展现出来的人性的温暖,这是他怜悯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所摩擦出来的。文字简单质朴,却充满了温暖与关怀,救赎与励志。阅读他的长篇小说,犹如上帝般俯视着芸芸众生的一切,感受人间冷暖与喜怒哀乐,直击人性最深处。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阅读不同阶段的文学经典,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除了固有的学术,更多的是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不用饱受饥寒,但我们能够通过一部部文学经典,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当代文学笔记2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当代文学笔记3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从表面看,《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其他众多装祯精美的书没大区别,只是薄了些,约4万字,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书中有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迅速作出行动,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由于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显然,我们多数人都更象哼哼和唧唧,既怕“没有奶酪”的饥饿和落迫,也怕寻找“新奶酪”的艰辛和危险。

当代文学笔记4

我们是孩子。想象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梦境是我们达成心愿的一条捷径。谁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年谁就拥有了世界,并可以让我们留恋往返!汤姆!汤姆·索亚!是的,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全世界少年儿童的伙伴。

马克·吐温是世界文明的小说家,他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烦恼的男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汤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国生活。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他们作了种种冒险来改变自身的环境。

汤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养在姨妈家里,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将军,而自己却又情不自禁地喜欢这个孩子。汤姆本人则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美国少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在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在此次冒险中,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汤姆成了这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领袖。逃到荒岛后,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丧礼时,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丧礼了。

当代文学笔记5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

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觉新与觉慧是书中两个性格很对立的人物,一个逆来顺受,一个从不屈服。觉新总是为了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觉慧坚持自己是对的而不会太在意别人。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觉新置于悲剧之地来警醒青年,又把觉慧塑造成觉醒青年之典范以引导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现今这个社会,以在下拙见,觉新未必不可取,而觉慧又未必可龋觉新顾及家庭的和—谐,宁愿将许多痛苦自己担下,屡为别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爱、牺牲之精神当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处是明知别人是有意的伤害而逆受,近于懦弱,珏之死实是大过失。

为人当有博爱、牺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别人想想实是社会温暖之根源,但博爱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觉慧之性格于当今社会可取之处不可太多,无论自己如何的正确都不可太执著于自我,许多次他对于觉新的嘲讽指责都近乎恶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觉慧般是很自我的,无论是对于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让步,只顾及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肯替他人想半点。或许这是发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总感叹一辈不如一辈,上辈人总觉着下辈人行为方式不合情理,不顾情面。

而这情理又多体现在人们相处时,懂情理的不肯伤了别人。而这些在新辈人眼中又多被责为圆滑。诚然,人们是越来越理性的,权利观念越来越强,总不肯吃半点亏。然而,人总是活在社会中的,用完与他人接触的,断不能完全不顾及别人的。

大家或许会发现,无论棱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后都会变得温和些,这便是世人所说的“世故”了,但从另一方面说,是因为人们成熟了,发现人与人的接触中必须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的。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

第二篇:当代文学笔记【上】

概述:当代文学的定义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一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包括港、澳、台)上的文学。它不是独立完整的文学发展阶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时代”概念。P1-2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结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大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上讲话》为指导思想,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在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P8

当代文学的分期

1、三分法:

(1)十七年(1949——1966)

(2)文革十年(1966——1976)

(3)新时期(1976年10月——)

2、二分法:(教材)

(1)现实主义一元化美学形态的文学(1949——1978)

(2)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的新时期文学(1979——)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1)50-70年代的文学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当代文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这就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无产阶级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的文学。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P7.a.特定社会生活所决定,b.文学中的政治必须经过文学转化。

2、(20世纪后5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P15。a.现实主义有多样的形态; b.有局限、有条件的现实主义。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后来又有两结合的口号。

3、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学。P26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1.电影《武训传》:电影《武训传》孙瑜编剧导演,写清末山东堂县农民武训“行乞兴学”之事。1950年底公演。51年被批。

2.《武训传》的讨论:建国后第一次震动全国,震动整个思想界的思想批判运动。

3.影响:这次批判运动对建国初期文艺界思想复杂,甚至有些混乱的状态有所纠偏。这也是对作家、知识分子发出的“信号”,要求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以与国家确立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

但用群众运动和政治批评的方式对待和处理艺术问题,给当时以及后来的文艺工作者造成了紧张的政治压力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红楼梦>研究简论及其他》(《文史哲》1954.9)一文中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批评后。报刊发表了知名作家、学者的批判文章。之

后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就《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展开批评讨论。

影响: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为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召开纪念大会,正式为俞先生蒙冤32年平反,恢复名誉。

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胡风等与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派别之间矛盾的继续。开始在文艺思想的范围内,后来上升为“政治问题”。胡风及其追随者和同情者,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

把学术问题政治化,并以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学术思想问题的做法,给当时的文学创作、批评和研究带来了不良影响和惨痛的后果。

1980年中央决定,予以平反。1988年,中央有关部门才通知撤销合纠正以往一些不准确的提法

50年代初三次文学批评的意义与偏差

继承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确定了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普及第一”为文学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学创作的主导风格,以作家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这些思潮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未能普及到工农兵大会中去的缺点。

简单照搬解放区文艺的做法和经验,片面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治、政策,服务于中心任务,忽视了文学的特性和创作规律,导致了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片面夸大作家同工农群众在思想感情、政治立场方面的差距,对有些作家进行过火的批评和斗争,混淆文艺、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致使“左”的思潮发展。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与战争文化规范完全不同的文艺方针。

影响:

1、在创作上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突破了题材的禁区(爱情、个人情怀)。并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了创作上的兴盛和繁荣期,产生了一批至今也有艺术魅力的长篇佳作,如“三红一创”等。

2、在理论批评与研究上,产生了对“人性论”、对“现实主义深化论” 与“写中间人物论”等问题的探讨。

大跃进时代的文艺

1957年,文艺界有反右斗争。

1958年,在发动经济上的“大跃进”的同时,也提出了文艺的“大跃进”。这一年毛泽东发表的有关文艺的主张主要有两项:一是提倡大力搜集民歌,一是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大跃进”民歌运动中,《红旗歌谣》是其“集粹”。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创作方法: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1960年7月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的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将这一创作方法作为“方向”加以确定,宣称它是“一种完全新的艺术方法”,是“最好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在理论层面是对艺术规律和方法的探讨,在实践层面则有具体的现实功利目的。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对“两结合”的阐释和运用带有浓厚的理性化乃至空想化倾向。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的几次会议

新侨会议: 1961年6月,周恩来主持全国文联 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周恩来强调反对“五子登科”——反对套框子、挖根子、抓辫子、扣帽子和打棍子。

广州会议 :1962年3月2日,国务院、文化部和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提出“写中间人”和现实主义深化问题。

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的成就

1、现实主义主流

2、工农兵题材

3、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

4、颂歌的基调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千万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

1965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纪要》的主要内容:

全称:《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纪要》的核心是抛出了一条“文艺黑线专政论”的观点,把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路线诬蔑为“黑线”,也就是十七年来理论是黑的,作品是黑的,队伍是黑的。彻底否定了17年的文学作品和建国以来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成就。

2、《纪要》提出了根本任务论,把塑造工农兵的高大形象绝对化,以便在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号下,推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

3、“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出笼,由姚文元最后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和前面的根本任务论是遥相呼应的。从这些理论中很明显地看出,它违背了基本的创作规律,因此在这样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一大批打着写“文化大革命,写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旗号的作品纷纷出现。

文革期间文学的存在方式

1、“文革”期间,原来的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表,需要获得允许、重新取得资格。“文革”开始的最初几年里,除极个别作家仍可以发表作品外,作家普遍失去写作资格。1972年以后,原来作家中可以发表作品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大部分仍不能写作。

2、从1966年7月开始,全国的文学刊物,除《解放军文艺》外,都被迫停刊。

3、在写作方式上,文学批评最流行的方法是组织写作小组。

4、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几乎处于隔绝的封闭状态。公共图书馆中的外国文学书刊,大部分已被封存停止借阅。对外国哲学、文学艺术等的译介工作,也基本上陷于停顿状态。到1973年以后,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才在极有限的范围里进行。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三突出”是在文革期间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中提出的,由姚文元最后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给当时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导致创作上出现了严重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现象。

文革文学的形态

1、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

“革命样板戏”是公开文学中最为显赫的作品,也是当时极左政治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

2、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传播的作品。(地下文学)

第一,老作家在受到迫害时的即兴创作或以曲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专制暴政的反抗。第二,年轻一代中的敏感者也开始萌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在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

七十年代末的文学

1、文学背景

(1)思想解放的潮流

(2)现代化的的热切期盼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是1977―1980年间重要的文学现象。发端于1977年底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11),1978.8.11日《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伤痕》等。特点是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内容上反映善良人(弱者)所受的损害的与渲泻愤怒的情感;审美上是悲剧性和回归于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是积极投身思想解放运动与拨乱反正的文学。代表作有郑义的《枫》、金河的《重逢》、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反思文学

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对建国30多年社会发展迂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思索和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主题取向大多是对民族现状和历史所做的理性批判与历史评价。着重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并开始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标志性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2期《人民文学》)。代表作有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李国文的《月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的《绿化树》,古华的《芙蓉镇》等。

改革文学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是一个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发轫之作是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1979.7《人民文学》)。

改革文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作品重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进行开掘,揭示改革出现的矛盾与斗争,并充满热情地讴歌了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其二,深入把握变革给社会带来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的变化。改革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也吸收一些现代主义表现方法,使现实主义呈现出一种开放与发展的状态。代表作有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月食》、《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等。

八十年代文学

1、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目标。“现代化”的目标在封闭保守中是不能实现的。于是,在8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潮。特别是20世纪在西方更替上演的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在短短的几年内被我们同时介绍传播进来。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直接促进推动了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变革。当然也存在一个问题,人们没有时间去了解、审察,在对待这些外来物的态度上,不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显得有一些草率。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随之进入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五四新文化思潮遥相呼应,成为本世纪中国大陆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70年代末期已对文学有影响,70年代中期的“白洋淀诗派”,80年代初的“朦胧诗”,70年代末开始的以王蒙的《布礼》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都表现出来了一种新的艺术追求,已具备了一种现代主义的艺术因子。戏剧界也开始受到了新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尝试进行改革。

“现代派”文学

1982年徐迟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现代派”文学的论争。“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作品发表,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感,人的孤独感,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常用象征、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方法。也被称之为新潮小说。

寻根文学

产生于1983-1984年,1984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上,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共同举起了“寻根文学”的大旗。

理论主张:韩少功发表在《作家》1985年4月号的文章《文学的“根”》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代表了“寻根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点。代表作有韩光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 为标志。

在“寻根”过程中,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一致的。以韩少功为代表,对传统文化及其孕育出来的文化品格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以阿城为代表,对传统文化品格取理解、认同和肯定的态度。

主要特点: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态或传统的精神价值为主要表现对象,借助民情风俗、奇人轶事、神话传说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艺术取向多元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并存;兼容多种艺术经验与手法。新写实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1989年《钟山》杂志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号。代表作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等。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既不刻意追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让它承载各种社会典型意义,而是着重于展现人的原本色相和原生状态,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当下关怀。

新历史小说

(是新写实小说的一个分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其目的在于改写、解构既往话语赋予特定价值或意义的历史叙事。往往从个人感受、体验出发理解历史。代表作有乔良的《灵旗》、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 》、《故乡相处流传》等。特点是力图将正史所忽略的“非主流”“非本质”的方面纳入历史叙述,表达历史叙述的多种方式和面貌。

八十年代文学特征

(1)强烈的民族关切与历史责任的承担。

(2)普遍的探索创新意识。

(3)文**流化的倾向。

90年代文学环境

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文化环境的变迁。其特点:

(1)文学的个体化和个人化与文学的集团化并存,一大批自由撰稿人的出现。

(2)民间策划与政府口号井水不犯河水,由于文学的个性化出现,写作者不必唯政府的马首是瞻,但是他们对政府的号召并不反感。

(3)文学载体由原来的刊物的一枝独秀到多头进展,出版社的畅销书、报纸副刊上的随笔、网络文学都对文学期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文学期刊策划出一些“旗帜”来也是为了招徕作家和读者,这实际上是期刊市场意识的觉醒。

90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

90年代文学充满了纷争与论战,几乎每过二三年就要爆发一次大的论争和**。

(1)人文精神之争。

(2)《废都》事件。

(3)马桥之讼。

(4)王朔现象。

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讨论是90年代波及面最广的一场大讨论,主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触发点是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冲击下,文学是否存在危机的问题。

1.如何看待80年代以来的文学。

2. 市场化、商品化条件下,人文精神是否失落或危机。

真正的分歧在于对人文精神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认为人文精神失落的一方普遍是从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理解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的、„人‟的生存意义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是形而上的,属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认为人文精神空前好的一方则是从世俗立场来理解,王蒙认为“人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承认人的力量夜承认人的弱点,尊重少数的„巨人‟,也尊重大多数人的合理的与哪怕是平庸的需要”,从这一观点出发,王蒙提出了“躲避崇高”,刘心武提出了“直面世俗”的看法。所以,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分歧不是要不要人文精神,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一场冲突。

第三篇: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作者: 小小江 发表日期: 2006-12-06 18:29 点击数: 728

文学界限:人们习惯上把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把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四个时期:(1)从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文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创时期。(2)从1957-1966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全面发时期,这个期间文艺的方向、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不断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有时也有右的干扰。(3)从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这个期间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篡夺了文艺办的领导权,把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1976-今,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文艺领导权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艺事业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2)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3)文艺上继承传统和革新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

过去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已经习惯地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提法,视为不可移易的真理,其结果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或加以简单化,或一笔勾销,从而取消了艺术本身的生动活泼的特点。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行茶会,执行在北平的文艺工作者,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的组织,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第一次文代会于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出席会议的代表达八百二十四人;大会期间,郭8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大会根据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上讲话》为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大会还胜利地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团体联合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武训传》:它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遍影片。武训(1838-1898)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从小就脱离劳动,一生依靠封建地主阶级,以行乞、放债为手段,举办了三所“义学”。武训所走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改良主义,投降主义的道路。而电影却把武训的“兴学”描写为“劳动人民解放的最可行的道路”把武训描为向封建统治者作了一生一世的斗争的“革命战士”1951年3月以后,报刊上了一些从根本上不定该电影的文章。

电影《武训传》的错误:(1)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人物。(2)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3)颠倒了大是大非的原则界限。

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的意义:对于文艺工作者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于克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反现实主义倾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解决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个根本问题。

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10月六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文代会。这次会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经验,抓好文艺创作。这次文代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准则。大会着重讨论了关于新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和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在大会期间,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也于9月25日召开。

对《红楼梦》研究胡适派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对胡适派在《红楼梦》研究中错误观点的批判,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批判首先是从俞平伯引起的。1953年9月,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再版时依然沿袭了胡适的错误观点。从1954年10月31日起,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了八次会议,对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错误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批判。由于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和方法是从胡适那里来的,对俞平伯的批判追溯到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胡适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从美国杜威那里搬来的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完全是一套腐朽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它否认有离开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认为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中。这种主观唯心论的哲学观,导致了胡适派的反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人们主观观念的反映。他们否认能够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它的规律性。

胡风文艺思想:胡风文艺思想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解放前曾对他进行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问题最初发萌发于30年代,40年代吸收了一部分同他文艺思想接近的人。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他们大力宣扬所谓的“主观战斗精神”,归根到底他们那一套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主观唯心主义。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比较复杂,他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但又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对他的束缚。二者混杂在一起,其中既有某些合理成分,又有不少原则错误。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错误,是无视作家掌握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他强调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矛盾,版面鼓吹作家忠于现实主义,抹煞共产主义世界观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在文艺的源泉问题上,胡风强调作家的所谓“主观战斗精神”颠倒了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宣扬了主观唯心论;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问题上,胡风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鼓吹外来形式的“移入”论;

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意义:胡风文艺思想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正确的成分,如他强调“写真实”,提出创作实践对于作家思想改造的作用,反对题材决定论等。但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整修批判来看,是有的,有积极意义的。通过这次批判,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的自学性,懂得了深入现实生活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影响的辩证关系,所有这些,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1956年2月-6月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创作搞上去。会上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一个是为进一步繁荣创作必要条件的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扩大会的意义:它总结了第二次文代会以来文艺战线的经验、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中国作家协会今后十二年内的工作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广大作家发出了提高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创造出无愧于我们国家和时代的作品,以满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的号召。并且,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和重视了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对各兄弟民族的文艺事业的发。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2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根据新形势和新的任务,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来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再次论述了这一方针。56年5月23日,陆定一同志向北京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意义:(1)“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它是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繁荣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两类矛盾的演说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发,是无产阶级的的阶级政策。(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文艺界迅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4)“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中一积极成果,是为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1957年,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艰巨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全党史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极少数右派分子乘党发动群众帮助党进行整风之机,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论文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取消社会主义制度。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内干部,6月8日又为党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在全国范围内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

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不幸后果: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同志当作敌人,伤害了一大批文艺作者,其中包括主有才华、有作为、勇于探索的文艺工作者,使他们长期含冤受屈失去自由,无法在艺术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对那些被打成所谓“毒草”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论著的批判中,由于把认识问题或学术问题作政治问题对待,以至于把香花视为毒草,不可地出现了不实事求是的粗暴作风和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乃至形成了“左”比右好的顽固观念。这不仅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和繁荣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阻力和障碍,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也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危害力量,这里是包含着沉痛的经验教训的。

大跃进时期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特点:(1)群众文艺创作运动和专业作家的“跃进”。58年出现了三史写作热潮: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2)“两结合”创作方法和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对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1)关于诗歌的主流问题。2)关于民歌体是否有局限性问题。3)关于“五四”以来新诗的价值问题。(3)关于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三次文代会:1960.7.22--8.13.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达二千三百多人。

第三次文代会的主要收获:(1)大会明确提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的最、最宽广、最富于创造性的道路。(2)向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大会的指出:“我国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文艺形势,提高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彻底肃清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积极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指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服务对象。(4)提倡作家掌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此外,会上还提出和讨论了塑造英雄人物问题,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批判和继承遗产的问题等。

第三次文代会的成就与过失:这次文代会,是我国文学艺术在建国后十一年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又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问题的情况下召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祝捷大会,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团结、争取更大胜利的誓师大会”。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反右派斗争以来“左”的错误还缺乏明确认识,因而这次大会实际上又是一次鼓吹“持续跃进”和加强所谓“反修斗争”的大会。大会确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我国文艺界,无产阶级的路线和资产阶级的路线之间,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之间是怎样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的”。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和盲目性,大会的某些提法和主张就明显失当或带有片面性。大会从强调意识形成领域的阶级斗争出发,把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当作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而对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和提高,却缺乏全面而明确的论述,也没行联系实际,提出急待解决的现在问题。大会提倡表现工农兵这是对的,但却把它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为文艺创作设了禁区;提倡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但却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如此等等,反映了大会的局限性。

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征创作会议。这就是有名的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2日,国务院、文化部和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简称“广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同志着重讲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赵树理、周立波、侯金镜等八个省市的十六位作家和评论家。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艺八条:(1)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3)批判地继承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6)培养优秀人材;(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文化革命:从1966.5.--1976.10,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纪要的核心,是抛出一条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把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路线,恶毒地诬蔑为“黑线”。(2)《纪要》全盘否定了建国以来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打着“破除迷信”和“彻底革命”的幌子,极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之能事。(3)《纪要》完全抛弃了党的“双百”方针,敌视多样化和贵在创新的艺术规律,要求文艺创作都要按照他们树立的“样板作品”如法炮制,制定了许多唯心主义的禁令和种种帮法帮规,提出反对所谓“黑八论”,并把它作为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性论点”。他们把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论著诬蔑为“毒草”,宣布对它们要“有计划地进行彻底的批判”。(4)《纪要》对一切中外文学中立实行彻底扫荡,全盘否定“五四”以来,特别是三十年代文艺工作的成就。

四人邦的写作班子:初澜、江天,他们的主要反动理论观点有:“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从路线出发”等,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都搞乱了,为他们炮制“瞒”与“骗”的文艺及与“走资派”作斗争的文艺,提供理论依据。

四人帮文艺的发的三个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的三年时间,“四人帮”发动了三次反党高潮:(1)在《朝霞》上发表的一些作品,他们的重要主题吹捧江青,为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歌功颂德、树碑立传。(2)是在“四人帮”组阁夺权的阴谋破产之后掀起的。(3)是他们在垮台之前最后一次疯狂挣扎。

十年浩劫期间,社会主义文艺斗争的焦点:(1)是围绕着关于“文化大革命”以来文艺作品的“多”和“少”的问题。73年元旦,即“毒草多”“现在的作品少”。(2)斗争的第二个焦点,是围绕“四人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所谓“击退文艺黑线回潮”开展的。主要有以下重要的事件:1)关于“无标题音乐”问题。2)围绕着湘剧《园丁之歌》的斗争。3)晋剧《三上桃峰》事件。4)在电影领域的斗争,主要有A、围绕《海霞》的斗争。B、围绕《创业》的斗争。

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的文艺思想战对极左文艺路线的批判:1977年11月,全国教育界首先起来批判“教育黑线专政”论,给文艺界以极大的鼓舞。77年12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文艺界以《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名义,召开了在北京的文学工作者座谈会,就深入地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78年5月27日-6月5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1)深入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艺界推行的极左路线,清算他们推行《纪要》所犯下的罪行。(2)研究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艺界制造的大批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平反昭雪;会议还谈到促进创作繁荣以及恢复、建设、发展文艺队伍等问题;会议庄严宣布:中断长达十年之我的全国文联及其所性的各个协会立即恢复工作,文联的机关报《文艺报》立即复刊。(3)会议号召全体文艺工作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努力奋斗。

全国文联第三次扩大会后,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全国文联三届三次会议后,文艺界进一步掀起了批判“四人帮”的高潮。这个时期在批判所谓“阴谋文艺”等问题上,虽然有深入的发,但一些重大的是非问题,远远未能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对“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路线的批判,还是着眼于他们在文艺界的劣行灭迹的揭露,着眼于从政治上揭露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而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清算则是很薄弱的,并且系统性。至于现实主义问题,反现实主义的理论纲领《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被 某些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同志维护着,不许批判;批判“黑八论”依然被 认为是黑的。所以“大批判”虽然在进行,却可以说是一种设防的批判。问题的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

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全会以后的措施及意义:首先,表现在这个时期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特别活跃。在马列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讨论,其中包括:创作方法问题,形象思维问题,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歌颂与暴露问题,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文艺的真材问题,以及对“伤痕文学”的评价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讨论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创作而进行,又对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指导作用。其次,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创作也有引人注目之处,它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而不断发,同时又给思想解放运动以极大的促进。其突出特点是:文艺创作中恢复和发扬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是我国文艺史上一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盛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三千二百人,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文代会。茅盾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建国以来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讨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和计划,修改文联和各协会章程,选举文联和各协会新的领导机构。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辞,主要内容是(1)肯定了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同林彪、“四人帮”斗争中的表现与贡献,以及三年来的文艺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2)阐述了新时期文艺的任务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问题。(3)对于文艺发展的道路作了明确的指示。(4)阐述了党的文艺方向、方针和政策。(5)提出文艺队伍要广泛加强团结,要开展文艺批评。(6)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问题作了正大铁回答。周扬在会上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提出了文艺工作者新时期的六大光荣任务:(一)要积极发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二)提倡文艺要反映当前实现四化的伟大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也要鼓励以不同形式,体裁和风格描写其他各种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三)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四)进一步积极发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运动的实践及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六)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和发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

第四次文代会的成绩和意义:(1)充分显示了文艺队伍的空前大团结。(2)比较客观地总结了三十年来文艺的正反两方面教训,进一步分清了路线是非,明确了今后文艺发展的方向,对文艺繁荣起了巨大推动作用。(3)会议充分发扬了民主,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开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对繁荣文艺创作、活跃文艺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4)文联和各协会恢复工作,健全了机构,明确了职责,选举了领导,加强了文艺队伍的组织领导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文艺工作的健康政党发,显示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光辉前景。

剧本创作座谈会: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于198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会议就80年以来发表、上演的几个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胡耀邦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198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决定,在北京召开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部队、理论蚧、新闻界、出版界、文艺界等三百多人出席的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会议强调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利于及时克服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对于那种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党的领导,搞自由化的倾向,要进行严肃的正确的批评和必要的恰当的斗争。

从第四次文代会到剧本创作座谈会,文艺界的主要成绩与不足:(1)这个时期的文学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深刻的政治、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生活风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和理想。(2)这个时期的在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高压、长期的沉闷之后所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问题(1)少数作家和作品,确实出现了某种程度地脱离党的领导,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2)少数中青年作者,由于他们自己的坎坷经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存在着片而性,以致于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看上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失望,甚至是虚无主义的思想情绪。(3)有一些作品,不是因为作者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而往往是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动摇观望思想,对于人民的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

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邓小平副主席谈话主要内容:(1)分析了思想战线党的领导状况。着重指出党对思想战线和文艺战线的领导是有显著成绩的,这首先是要肯定的。(2)谈话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3)谈话阐述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与贯彻“双百”方针,以及贯彻“双百”方针与批评自我批评的关系。(4)邓副主席还指出,对待出现的问题,要接受过去的教训,不能再走老路,不能搞运动,不能搞围攻。

文联主席团扩大会议和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1981年12月在北京召开。

建国以来的诗歌:

建国以来的诗歌创作,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1949--1956年,本阶段诗歌发展的主要特点:(1)歌唱 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的领袖的无比敬爱的心情,是这一阶段诗歌创作的比较集中的主题。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肖三的《欢呼啊,中国共产党,欢呼啊,毛泽东》柯促平的《高兴我们的五星红旗》,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田间的《天安门》。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等政治抒怀诗在我国诗坛上产生较大影响。(2)民歌的创作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战绩。如傣族的《召树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撒尼族的《阿诗玛》、苗族的《虹》等。(3)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从各自的风格出发,继承借鉴,有力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兴旺和发。(4)建国后的七年里,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涌现出辈辈新人,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新军。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影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二)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民歌运动,给诗歌发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三)“文化大革命”十年,诗歌创作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也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动文艺路线的严重摧残。这个时期出现的“节日诗”和“运动诗”一味为“四人帮”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不仅毫无艺术生命力,而且大大败坏了诗风,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四)1976年4月5日,天安门诗歌运动不仅预示着“四人帮的心将灭亡,而且揭开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崭新一页。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诗歌的内容和有了重大突破。千篇一律的应就之作虽然还未完全绝迹,但已较少出现。最明显的是新诗富有强烈的朝代感和现实生活感。诗歌成了时代的鼓手,战斗的号角,在大量的政治抒怀诗中,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影响很大。再者,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有所扩大,如这一时期出现的揭露”四人帮”的政治讽刺诗。

郭小川的诗: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建国后先后出版了《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郭小川试诗选》竺十一本诗集。其中,《投入火热的斗争》、《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秋歌二首》等可视为诗人的代表作。郭小川的诗歌风格:深刻的哲理、火样的激情、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一种对于伟大的党和祖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伟大的人民军队真诚和挚爱的感情。抒情,充分的抒情,强烈的抒情,由抒情而达到心灵的振动,哲理的阐发,从而构成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他在诗歌创作中,曾先后采用过楼梯式、民歌式、自由体、长句体等多种形式。如果说,楼梯式还是借用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外来形式,民歌体、自由体又为我国许多诗人所常用的话,那么,长句体则为郭小川在诗体方面的独特创造。在评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文章中,有的称作“长廊体”、有的称为“政论体”、有的称为”新辞赋”。

贺敬之的诗:贺敬之既是我国当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乡村之夜》是他在41年至42年在延安写的一本诗集。45年他与丁毅合作,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解放后,写成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诗篇。其中《放歌集》是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的。粉碎“四人帮”后又写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他的诗歌特点:(1)在题材内容上,诗人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的主题。表现重大政治主题,要求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现实生活作广泛深入的艺术概括。我们从贺敬之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深入观察和分析现实,把握现实生活某些本质牲。(2)贺敬之的诗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3)抒情与哲理交融为贺敬之诗作的又一特色。他的政治抒情诗更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

艾青的诗:艾青是一位执着地追求光明的诗人。对于光明的热烈讴歌,已经成为诗人几十年诗歌创作最突出的主题。讴歌光明主题的有《太阳》、《春》、《黎明》、《向太阳》、《火把》、《给太阳》、《太阳对话》、《野火》、《黎明的通知》等诗篇。艾青在诗体形式方面也有明显的特色:如他的自由体: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诗人一生都在追求诗的口语美。他是我国现代诗坛上,继郭沫若后又一位杰出的革命诗人,人们称之 为“诗坛泰斗”,成为我国现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李季的诗:1945年,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52年,发表长诗《生活之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55年,出版了儿童诗《幸福的钥匙》;58年,出版了诗集《西苑草》,长篇叙事诗《杨高传》。《杨高传》是诗人一生中篇幅最长,反映生活规模最大的叙事诗。它通过杨高这一人物,集中表现了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所走过的战斗历程。长诗包括《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三个部分,第一部写刻划了杨高少年时代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写杨高青年时必名为杨红志,被捕后被救回;第三部写杨红志在建国后在石油战线的劳动热情。

李季的《杨高传》与《王贵与李香香》的比较:总的来说,《杨高传》与《王贵与李香香》相比,杨不及王写得洗炼、和谐,但该诗人物形象比较丰满,时代色彩鲜明,思想境界较为开阔,结构也较宏大,同时运用了古代章回小说和传统说唱文学的表现手法,致使故事情节紧张复杂、迂回曲折。在表现形式上,作者采用的单句基本上是七言体,双句基本上是十言体。这种吸收民歌和曲艺的表现手法,不能不是新诗的一种创新。

闻捷的诗歌特色:(1)闻捷诗歌充满火一般的激情。他对伟大时代充满希望,对崭新的生活包含情趣,对英雄的人民无限热爱。他的诗篇大部分内容是写新时代,新人物、新生活,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健康的教育。(2)闻捷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的歌手。在描写爱情生活的同时,唱出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3)闻捷是一位兼有小说家才能的诗人。他善于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铺叙故事、刻画人物,极为细腻、动人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诗的构思上,他不是胸怀,直接抒写自己强烈的感受,而是通过一个情景、一个场面,加上抒情气氛的渲染,表现出他所颂赞的人物的性格。(4)诗人十分热爱和熟悉新疆人民的生活,并从兄弟民族的民歌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使他的诗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李瑛的诗歌成就:(1)李瑛的市场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写解放军战士生活的。(2)李瑛诗歌的取材,除以反映战士的生活见长外,他还写过农村题材和国际斗争题材的抒情诗。(3)李瑛的诗以细腻精巧取胜,但不显得纤弱,诗中常表现得刚劲豪爽,雄姿英发,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不平凡的意义。他往往从一事、一人、一物落墨,挖掘出它深刻的时代内容,描绘了它优美动人的意境。(4)李瑛的诗还善于在充满诗情的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风格开朗,语言明快,储蓄蕴藉。不足之处:有些歌颂新生活的诗,虽然充满热情,但是显得浓度不够;有些诗篇在运用语言上有过分雕琢痕迹,读起来不够亲切,自然。

公刘诗的特点:他早期诗明快、委婉、清新、洒脱,近期诗沉郁、雄放、凝重、辛辣,单从诗艺和技巧说,公刘的诗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事象发现动人的诗意,并通过独特的构思表现出来。(2)他关于运用准确、新鲜、生动的比喻构成鲜明的形象。一种情怀、一种事物,他都力求通过一个或数个美妙的比喻来表现,从而深化诗的情感,加强形象的密度。(3)公刘诗的语言兼有格律体和自由体的长处,节奏灵活跳脱,句式错落多变,而又靠韵律体现出很强的音乐性。选词用语则注意鲜明的色彩感和动静感,质朴中不乏空灵浏丽的韵味。公刘诗的缺点:公刘诗有时形象尚欠丰满,议论色彩过重,这在近期讲作里尤为明显;有时为了追求储蓄的效果,又失诸晦涩;有时因讲坛情奔涌,急不择言又影响了诗的凝炼,或因古今词语交并使用,有碍语言风韵的和谐。

邵燕祥的诗

天安门诗歌: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从各地自发地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以诗歌花圈作武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一页。它的重大意义有:

1、天安门诗歌的优秀篇章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就开始的新诗与人民革命斗争一同前进的现实主义光荣传统,运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街头诗”,“诗传单”,“枪杆诗”的形式,云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揭开了一次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伟大斗争的序幕。

2、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天安门诗歌不是一般的文艺作品,它是关系着我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伟大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用热泪和鲜血铸成的忧国忧民的壮丽篇章。天安门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虽然极为丰富,所反映的革命斗争精神虽然极为感人,但其基本主题和主旋律却是愤怒声讨“四人帮”,沉痛悼念周总相,它为敬爱的周总理建立一卒“非人工的纪念碑”,也把万恶的“四人帮”钉上永久的耻辱柱。

3、这些出自人民之手的战斗艺术吕,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1)口语入诗,不加雕饰,朴实无华,感情真挚。(2)无体不备,形式多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语言丰富、爱憎分明、关于用比,栩栩传神。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

毛泽东:我国现代诗坛,如果要推盟主的话,当首推毛泽东。他从1923年写《贺新郎》到1965年《念奴娇鸟儿问答》,公开问世的有四十余首,除少数七言律诗,绝句外,多数是长短句。

周恩来:“五四”以前写的传统旧体诗《春日偶成》、《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等七首,风骨开张,才气横溢;“五四”以后转向新体诗,所作的《生别死离》等诗也是卓有成就,不同凡响。

朱德:7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朱德诗选集》,收入诗人历年所写的近百首诗歌。尤以写于抗战时期的《出太行》、《太行春感》、《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和写于建国以后的《登南高峰》、《喜读主席词二首》、更为脍炙人口。

董必武:“董老善五律”,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董必武诗歌的评价。一生中写了一千多首待,从中选出三百余首编成《董必武诗选》。他的古诗、近体诗有不少佳作,尤以五言律诗更为突出。

陈毅:是位全国知名的“将军诗人”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现存尚有七百余首。

叶剑英:“剑英善七律”,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叶剑英诗词的评价。近年,继诗词选本《远望集》之后,《叶剑英诗词选集》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书共收入一百余首诗词。从写于一九一五年的《油岩题壁》,到写于一九八一年的《八一年春节》,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以上。

怡人香 [2004-9-4 10:46:45]

建国以来散文的特点:

1、散文创作队伍空前壮阔。沸腾的现实生活激发着人们的创作热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丰富多采的素材;而散文,由于形式短小灵活,使用方便,更为众多的人所喜爱。

2、发挥“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作用,迅速及时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当前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是当代散文的突出特点。

3、具有崭新的内容和昂扬的时代精神。

4、体裁样式的发和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同样是当代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的体裁本多种多样的,如报告文学、游记、速写、回忆录、杂感、随笔、小品、日记通信、序跋文字等,都属于这个家族。

建国以来的散文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1、它反映生活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散文是可以纵横驰骋的文体,古今中外,上天下地,无不可以成为散文抒写的对象。但是,建国以后的十七年中,特别是“四人帮”时期,散文创作在题材上却多所禁忌,远远没有充分描画出我国江山多娇的自然风貌和丰富多彩有社会生活,更没有能够把笔锋大胆地探到现实生活的纵深,提出重大矛盾和重大问题来影响和推动我们的生活。这种善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最近几年中虽有改变,但除了报告文学产生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外,其它散文品类还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作品。

2、散文的风格还需进一步多样化。

杨朔的散文:建国后,杨朔的散文集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等。特点:

1、热情歌颂普通的工农兵群众、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2、杨散文描画人物贵在笔墨不多而神态宛然。

3、杨朔不 是孤立地描写人物,而通过人物形象的勾勒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而展现更为广阔的时代特色。

4、杨朔散文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葱茏,沁人肺腑。他继承并发展了朱自清散文努力寻求和表现诗意的风格,“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5、杨朔善于将外境的生动描画与内在情思的抒发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情景交融之美的意境画面。

6、杨朔散文的意境常常用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来创造。

7、严于剪裁布局,玲珑精巧,是杨朔散文结构艺术的重要特色。

8、杨朔散文还特别注重形状和结尾的构思。

9、杨散文的语言清新优美,简洁精炼,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忘怀。杨朔散文艺术上的不足之处:笔调、色彩不够多样化,构思多袭“卒显志”的套子,路数显得单调,文字上也有斧凿痕迹。

刘白羽的散文特点:

1、刘白羽散文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强烈的时代精神,艺术上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和浓郁的抒情色彩相结合,从而呈现出雄浑壮阔、热情奔放、生活画面美丽动人、革命浪漫主义浓厚的特色。

2、擅长抒发强烈的革命感情。

3、结构富于变化,纵横开阔,波澜层迭,格局上具有汪洋恣肆之妙。

4、他的散文构成波澜常用“对照”和“反复”的手法。

5、刘白羽散文语言色彩绚丽、声韵铿锵,气势雄浑,犹如宫殿楼宇,具有富丽堂皇的绚烂美。总之,刘白羽的散文常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结构严谨中显跌宕,于豪辞壮语中呈绚丽,这些形成了他散文的基本特色:雄浑,豪放,深沉,强烈,富丽堂皇。缺点:有时对生活的观察尚欠辩证眼光,易为一时光明的表象所迷惑,而不能看清隐蔽着的问题,因此,他的有些作品只能产生短暂的影响,而缺乏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在艺术上,感情的渲汇有时失去节制,含蓄不够;有的作品议论过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描绘较薄弱。

秦牧的散文:特色:

1、取材广泛。

2、知识丰富。

3、联想深广。

4、语言亲切。缺点:有些抒情之作往往因涉猎材料过多而显得知识性有余和抒情不足。另外,有些文章取材过“富”,似有不忍割截之嫌;而同一材料,又往往异文互见,给人以雷同之感。

巴金、冰心:在现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作家中,解放后比较多产,又影响较大的散文作家,要称巴金和冰心了。巴金的散文特点: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姿。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写对新生活感受的,还有描写异国见闻、中外友谊的。这些作品都以各自不同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赞颂,对故友的怀念,对国际友人的觉悟厚意。

2、感情真挚朴实,笔调热情奔放,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巴金的散文的缺点:正象作者自己在《谈我的散文》中所指出的,他很“象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一定要把什么都讲出来才痛快。”这说明在执笔为文时,节制不够。这样也就带来了太直太露的缺点。冰心散文的特点:构成冰心散文鲜明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主要格调,是文笔清丽、寓意深远,以女作家独有的细腻和天真的“童心”,象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温柔亲切,晶莹动人。《樱花赞》可视为她的代表作。冰心散文的缺点:和巴金的放得太开相反,有的篇章却令人有收束得过于急促之感。还有散文,构思一般化,显得创新不够。

吴伯箫、曹靖华:《记一辆纺车》很能体现吴伯箫散文的独有特色。它写于一九六一年二月,和《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构成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既总结了作者的思想,也总结了作者的艺术。这篇记叙性散文,用纺车作为引子,引出延安大生产运动,以纺车作为中心,组织有关纺线的劳动场面,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在语言上,大量地运用比喻,不仅贴切优美,而且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内容表达得更为真切、动人。作者不仅把纺车看成是劳动工具,而且看成是战斗武器,不仅看成是物,而且看成是人。一一比做旅伴和战友。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同时运用反复的手法,结合对偶或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这篇作品在语言上的节奏感。曹靖华:一九六一年以前的作品,一般不大注意词彩的追求,歌颂新中国、新社会的热情压过了形式,内容虽然极其实在,似乎不大注意精巧的构思。自从《花》发表后,他的散文,不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智慧花灿如锦》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生活困难、斗争艰险的风貌,想读书而又不可能得到时间的急切心情。缺点:有的写得过于平实,罗列史实,来于考据,有失散文之妙。

碧野、袁鹰、何为:(一)碧野建国后的散文不仅描绘出奇丽迷人的自然风景,而且热情地歌颂了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的伟大斗争业绩,他将描写对象选择在西北边疆和鄂西山区。他的散文笔墨清丽,情思悠长,在布局结构、剪裁构思上较多地带有小说的特点。善于调动比喻、拟人、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使写景状物言简意赅,生动鲜明,足见他锤炼字句的工力。不足之处:他往往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散文,造成笔墨不够精炼。此外,他的散文在题材上也不够开阔。(二)袁鹰: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写法也较多样,比较讲究构思、注重抒情之外,还常喜欢借助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点染气氛,加强其思想的深刻意义,有时借此言彼,另拓新意,凝结了深邃隽永的战斗风格。不足之处:有的散文构思上显得一般,写得缺乏深度,有少数篇章受“左”倾错误影响的痕迹明显存在。(三)何为:何为的散文,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给予绘声绘色的描写,他的散文较近小说,又具有构思隽永,文学别致的特点,往往通过看来极为单纯的事件,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粉碎“四人帮”后作者又焕发了一些新的发展,不仅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而且艺术上也有新的突破,由原来的通过故事来写人物,发为以记事为主,结合抒情和议论,笔墨更为洒脱,意境更为深远,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语言生动凝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神思飞扬。

徐迟的报告文学:徐迟是当代名作家,也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抗战时期他创作并出版了诗集《最强音》、散文《美文集》,特定集《狂欢之夜》。翻译了雪莱的《明天》,荷马的《依利德选译》等。五十年代,他写了许多作品,诗集有《战争、和平、进步》、《美的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论文集《诗与生活》,特定集《我们时代的人》和《庆功宴》62年,发表了报告文学《祁连山下》。65年写了以汉剧名伶魏紫和姚黄的故事为内容的《牡丹》。粉碎“四人帮”后,写下了歌颂王铁人的报告文学集《石油头》,以后又写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旋中》。徐迟报告文学的特点:

1、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不是孤立地进行描写,而总是把他们放在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来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徐迟是一位描写人物的老手,他没有在堆积如山的材料面前眼花缭乱,他善于通过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全部经历中去,从而探索构成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2、报告文学要求严格的新生事实,但并不排斥作者在描写人物或事件时对素材进行必要的提练、剪裁和选择,从而强调和突出主题和人物的本质。

3、徐迟是一位老诗人,他常常以诗人的气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新的意境、新的天地。语言运用方面也有突出特点。他不仅从劳动人民中和外国文学中学习了不少有表现力的语言,而且还善于继承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骈文句法的运用就是一例。

魏巍:魏巍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抗战期间,他不仅写了几十首短诗、街头诗,还写了《黎明风景》这样的著名长诗。《雁宿崖战斗小景》是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了《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优秀诗篇和一些报告文学。50年赴朝,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许多优秀文艺通讯。他的报告文学其思想和艺术特点有:

1、根据革命的需要确定和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刻主题,是他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

2、人物是报告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魏巍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塑典型人物过程中,作者不是采取现象的罗列与堆砌,而是从无数的事迹中选取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3、把叙事、抒情和议论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魏巍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

4、魏巍的作品获得成功,和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刘宾雁:刘宾雁的报告文学在当代是独树一帜的。它在思想上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真实地反映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深刻地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从而为人们“探明前进路上的雷区”,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将精辟的政论、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人物描绘结合一起,是刘宾雁在艺术上的最显著的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刘宾雁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

第四篇:北大考研-中国当代文学详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

学科特色:

时期短;人物多;分布散;脉络淡

考试类型:

名词解释:大多数都是某流派某社团、某个作家、某部作品、作品里某个人物形象。例子: 简单:莫言

普通:共名、新写实小说、闻捷

较难:梁三老汉

(见柳青《创业史》人物分析)极难:盘峰论争

1999年4月16日到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院等4家文学机构组织的“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在北京郊区的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持不同美学立场的诗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尖锐的论战,整个论战从会前到会后,持续了约三四年之久,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围绕这场研讨会的诗人论战后来被中国诗歌界命名为“盘峰论争”。重写文学史 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涉及丁玲、柳青、赵树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创作倾向,《青春之歌》、《管锥编》,别、车、杜理论,左翼文艺运动中宗派,现代派文学,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姚文元的浮沉兴衰等文学现象。

论述:

当代文学比较喜欢考具体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以及具体人物性格特点。现代文学一方面也是考具体作家作品,另一方面还喜欢考脉络。(当代文学更加自由,没有太明确的脉络)

艺术特色一般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结构三个方面来谈(举例——论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例子: 简单: 论述《家》中觉慧的性格特点 普通:

结合作品论述“伤痕文学”的思想局限。较难:

《子夜》与《上海的早晨》的比较 《子夜》作者矛盾,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上海的早晨》作者是周而复,主要讲述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

人物比较:代表人物的异同点

时代背景比较:两部作品的时代分析,承接关系等 艺术特色比较:

影响力(进步性与局限性)比较:

论述《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考得很细,你要不知道它是郭沫若《女神》里的一篇,基本上就凉了(《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极难: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冯至诗歌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复习总结才能回答出来)

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建国初期的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6年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了两股文学思潮 1.干预生活

2.写人性,写爱情

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文学会议 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邵荃麟提出了中间人物论)

中间人物论:先进的、落后的群众数量始终是少数,中间群众占大多数。创作文艺作品时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数中间人物。

60年代文坛在对于柳青《创业史》中“中间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中,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的见解。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比较少。(这些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在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该见解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以“中间人物”反对“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列入“黑八论”并遭到严重批判。)

第二阶段

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8 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第三阶段

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90年代的文学具有的“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将中国当代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无序,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流派——代表作家——作品

社会主义初期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又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历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烙印》,其主要作品有诗《老马》。讽刺诗集《宝贝儿》、小说集《挂红》等。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

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荷花淀派创始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充满诗情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纪事》

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创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描写了在白洋淀的一个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家里的妇女讲明。妇女们惦念丈夫,探望丈夫未果,在返程划船的途中,见证了丈夫们在荷花淀里巧妙歼敌的过程。后来妇女们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作品评价: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艺术特色: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饮,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人物特色

1.特点鲜明的绰号(小腿疼,吃不饱,常有理,糊涂涂),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写人。4.利用道具来塑造人物。语言特色:

群众语言的运用,语言风格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口语和书面语统一,朴素自然,有幽默感。

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故事完整,头尾齐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2.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增强了作品的波兰,组成一幅众生百态图。3.经常采用卖关子的手法。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他参加《解放了的中国》彩色影片摄制工作,再次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

《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小说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柳青(1916—1978),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创业史:

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创业史》的人物塑造

三大能人:郭世富(农民中的自发走资派),姚世杰(反动富农),郭振山(党内走资派)梁生宝:理想农村新人,踏实肯干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典型。有英雄化理想化的特点:1献身精神,2无私品格。

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同时又又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杨沫(1914-1995)现代女作家。1914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省湘阴县。1950年出版描写抗日的中篇《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建国以来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是她的代表作,1972年起,写成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周而复(1914-)1914年生于南京,祖籍安徽旌德县。他的代表作: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和《上海的早晨》。

十七年诗歌(政治抒情诗)两大代表诗人

郭小川(1919-1976)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抗战时期他开始写诗,主要作品有诗集《平原老人》《甘蔗林――青纱帐》《投入火热的斗争》以及长诗《将军三部曲》等,著有《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 2.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3.诗歌形式多样

贺敬之(1924-)现作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2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有名的诗篇。(和郭小川齐名,都是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人物)

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等都是优秀散文佳作。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散文的语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赏的。他写惯了小说,所以“口语”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长外语,因而又不时地糅入一些颇为雅致的书面词语。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读、耐读的特有语言风格。

秦牧(1919-1992)现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祖籍广东澄海,生于香港。其代表作有散文集《长河浪花集》、小品文《贝壳集》,以散文体裁写成了文艺论文集《艺海拾贝》。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是相辅相成的。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刘白羽(1916.9.28-2005.8.24),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

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革命激情,文笔粗犷、豪放,富于诗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十七年戏剧

1958-1962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戏中戏结构)《文成公主》 曹禺《胆剑篇》

特点:1为历史人物翻案 2发掘历史精神鼓舞后人/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后人,歌颂历史人物

文革时期: 革命样板戏 特征:

创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形象 情感表达单一,仇恨是主导情感 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手抄本有300多种。其中,张宝瑞的作品占到二十多种。他被誉为“东方007”。

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而且因为时代的特殊给了传阅人一种特殊的动力 张扬《第二次握手》 北岛(赵振开)《波动》(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地下文学(诗歌)

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牛汉《半棵树》绿原《重读圣经》食指《相信未来》

新时期

伤痕文学

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特征

1、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情感的宣泄转到冷静的思考,理性的觉醒)

2、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评价)

3、在文学是如何更好地写“人”,表现“人”方面,“反思文学”也比“伤痕文学”向前迈进了一步。(“伤痕文学”重新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中心地位,“反思文学”进而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发掘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作家自己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通过作品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这一切均已标志着作家们关于“人”的概念的不断深化。)

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柯云路《三千万》、《新星》、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张炜《古船》、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开拓者家族:

新时期作家蒋子龙所创作的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的发轫之作)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系列。

先锋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新写实小说

即“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化”。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同时发表于1987年;刘震云《一地鸡毛》等。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特征:

1、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2、着重描摹凡俗小人物,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寻根文学

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主张: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识。主要代表作有: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等;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等;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80年代诗歌 “归来的诗人”

——也称为“复出”诗人,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包括: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3、五六十年代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等。

共同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注意与朦胧诗人区分)

朦胧诗

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舒婷,北岛,顾城三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个性:

1、舒婷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美丽而忧伤的诗情。

2、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辩的色彩。

3、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注重个人主观感觉,构建了一个童话世界。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 “陌生化”效果。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表现内容:

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崛起: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80年代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 文化散文

20世纪8、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汪曾祺,“抒情艺术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蒲桥集》、《塔上随笔》。

90年代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主要描写始自清末讫于40年代内战的50年中渭河平原白、鹿两家族的起伏沉浮余历史风云之间的纠结。

第五篇:古代文学B和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B(2)作业1参考答案

一、原文(作品选P33)

用典分析

1何处用典?用何典故?

本诗用典之处是:

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还色本澄清.本处用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2)空余鲁叟乘桴意.2用典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两处所用典故,一是暗喻作者心地无瑕,二是点出当初被流放到海南岛的不幸处境,抒发一种天涯流落的感概.二、1、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本诗写于1080年,此时作者苏轼因“乌巢诗案”被捕下狱,后经营救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在城的东坡垦荒耕种,见黄州定院东山1有海棠一株,长得特别繁茂,故作此诗,并以此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2、(1)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2)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3)此诗表达了作者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3、(1)此诗化用前人诗句处有: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

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化用杜诗中的两句诗,意指海棠花虽名贵,但生于空谷,无人欣赏。暗指诗人虽才华超人,但不遇知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2)此诗用比喻的一联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此联用美人比喻海棠花。其意是说:海棠是名花,其美可与美人蓖美。但只是摆设之物,“ 在深闺无人识”以美人比花,也是自比。写出作者流落天

涯的处境。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被贬到黄州时所做。此诗通过怀古抒发个人怀抱,由“如画”的江山,联系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再联想到个人的不幸处境,不禁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全词的主调,是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功业的追求,境界1宏伟壮阔,气势豪迈奔放。《寓居定惠院。。。》一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天涯流落”的思想感情,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学B2作业2参考答案

一、《窦娥冤》第二折剧情

张驴儿想趁蔡婆婆生病,用从赛驴医那里买来的毒药把蔡婆毒死,好歹逼蔡婆跟他成婚。张驴儿吧毒药下在蔡婆婆要吃的羊肚汤里,谁知这汤却让张驴儿的父亲误吃了,张驴儿趁机诬陷窦娥药死公公,并趁机要挟窦娥,逼窦娥跟他成婚。但窦娥坚决不从。窦娥因此经受酷刑。但窦娥意志坚定,并未屈服。

第三折剧情

窦娥带着无限的冤苦悲愤的心情走上刑场,临行时指控天地,并发下三桩誓愿:第一,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杆上,若系冤枉,刀过头落,一腔热血都洒在白练上。第二,三伏天下三尺瑞雪,遮掩尸首。第三,着楚州大旱三年。结果,三桩誓愿一一应验。

二、表现窦娥贞的段落:

第二折:(正旦云)婆婆你怎说这般语言?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与他人,其实做不得。

表现窦娥孝的段落:

第三折:(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见他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阿,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高哥哥,临行好与人行方便。

第四折:窦娥(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指礼,我便九泉指下也暝目。

对窦娥的贞与孝的理解

贞与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窦娥在张驴儿的威迫利诱下,能坚守“从一而终”的妇道,没有为了保命而答应嫁给张驴儿,在“贞”与“命”两者中,窦娥选择了“贞”,窦娥的行为,充分表现了她坚贞的美德。

窦娥的所遭受的迫害,窦娥的悲惨命运,都是她的婆婆引狼入室一手造成的旦窦娥不但对婆婆没半点怨言,反而处处替婆婆着想,对婆婆的关心胜过自己,都饿得所作所为,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础这上的,这也是中国妇女美德的具体体现。

三、1、第二折的滑稽表演情节:(净扮孤引祗候上,诗云)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也。

这段插科打诨的意义:这段插科打诨,通过楚州太守的独白表演,暴露了封建社会官吏的贪婪嘴脸揭露了封建官吏办案只看钱,不依法,草菅人命的本质。

2、用典句1 长弘化碧

典故内容: 参看《作品选》P155注解23。

用典句2 望帝啼鹃

典故内容: 参看《作品选》P155注解24。

用典句3 飞霜六月因邹衍

典故内容: 参看《作品选》P155注解27

用典句4 东海曾经孝妇怨

典故内容: 参看《作品选》P155注解34

中国古代文学B2作业3参考答案

一简答

1”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江湖人士处事的原则.<水浒传>从不同的层面,通过不同的角度,以具有不同性格遭遇的人物被”逼上梁山”聚义起事为故事主线,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动荡具体细微的过程,其中尤以”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最为普遍.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些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侠义行为.各路英雄聚义梁山,正是官逼民反的结果.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较有代表性的是<三言.>和<二拍>,其表现的新思想是:歌颂文人和妓女的爱情.在封建社会里,妓女是供人玩乐受人歧视的,她们处

于社会的最下层.但在<三言>二拍>中,作者一反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态度,对妓女的爱情生活给予肯定和颂扬.如<众名姬唇风吊柳七>一文,写宋代词人柳永与妓女谢玉英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小说还写柳永帮助其他妓女与相爱之人结合.小说所写的情场比官场纯洁,妓女比官宦富豪更有情有义.柳永在青楼女子中得到的爱情和友情,也远比他在官场中失去的要多.3<金瓶梅>是明朝人言本朝的”四大奇书”之一,.此书在小说史上的开拓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四大奇书”中的其它三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以英雄或正面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金瓶梅》的主要人物则与英雄、正面人物相去甚远。

2)、其它三部都以重大社会事件构成小说主线,《金瓶梅》则主要写一个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其它三部故事各自独立,而且都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3)、《金瓶梅》的成书过程则是另一种情况,它是在《水浒传》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并由作家独立创作完成的作品。

4、《南柯记》的剧情:P307“《南柯记》写被免职的禆将淳于棼。。。大悟成佛。”

《南柯记》主题思想:P307“糖显祖一蝼蚁之情笑天下无情之人。。。表达一切皆空的想法。

《邯郸记》的剧情:《邯郸记》写卢生P309“一日在邯郸路上一小饭店内休息,偶见下凡的吕洞宾”。。。P309”吕洞宾加以点化,使之悟道。

《邯郸记》的主题思想:《邯郸记》借唐代的故事,反映明代政治生活的黑暗、腐朽。

5、明中后叶散曲在取材上有以下特点:

1)、对明代社会各种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2)、描写社会的凋败,尤其是表天灾人祸对农村的破坏,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

3)、表现城市市井生活,描写五行八作的各类市井人物。

4)、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从军生活。

二、论述题

1、《猪八戒是〈西游记〉里写的一个戏剧性的形象。小说的第二十五回最能反映猪八戒的性格特点:一是他有机会就会干一些满足自己私欲而不够光明正大的事。二是干了不名誉的事情之后必定撒慌掩盖。尽力洗刷自己。他身为“佛门子弟”,理应“六根清静”,但他却充满无限的欲望,对食色尤其有着旺盛的渴求,只要美食、美色当前,就想方设法弄到手。其对异性的追求更具有趣味性,这与佛门子弟“四大皆空

„的戒规也背道而驰。

2、《三国演义》的一大艺术成就在于揭示人物性格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的内涵,使人物成为个性鲜明同时也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典型形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曹操的性格异常丰满,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将“奸”与“雄”两个在道德层面来说似乎是对立的因素即为和谐地集中于一身,他既是一个少有的大奸臣,身上又有难得的豪侠英武之气。曹操的奸诈,在小说里写得活灵活现。如小说第三十四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对曹操的奸诈就有一段生动传神的描写。当时曹操军粮无多,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此时曹操正心急如焚,但又不敢让人知道其底细,此时恰遇故人许攸来访,曹操为了不让许攸之道其缺粮,摆出一副“兵不厌诈”的做派,特意表现出一种夸张的热情,继而虚与委蛇,充满了做作的亲密状和机密状,直到最后谎言被揭穿,时还表现出一种加倍的 诚挚之态。这里的诚挚,自然是奸雄的另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

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1

一、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

(1)批判性,主观意图、客观效果:P43

(2)作品在赵树理的创作中的地位:P44

(3)作品与《李双双小传》的异同:P50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1949年2、1949年

3、俞平伯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1957年

6、《登记》

7、刘绍棠

8、赵树理

9、王愿坚

10、白茹

11、《延河》

12、《山那边人家》

13、《大波》

14、《红旗谱》

15、《革命与反革命》

16、白莉苹

17、邓友梅

18、《重放的鲜花》

19、《青春万岁》 20、《草木篇》

21、《时间开始了》 22、1981年

23、“战歌”

24、《葬歌》

25、刘半九

26、唐是

27、《女巡按》

28、《龙须沟》

29、《蝶双飞》 30、《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

二、单选题:

1-5:BBBAC6-10:ADAAD

三、多选题:

1、BC2、ABD3、ABC4、BCD5、ABC6、ACD7、ABD8、ABD9、ABD10、ABC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3

一、题目:朦胧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什么是朦胧诗:P343,与当代诗歌的不同:P350

(2)现代主义的特点:P342,是否具有现代主义特点,表现:P34

5中国当代文学作业4

一、填空题

1、《今天》

2、傅雷

3、《我的家在哪里》

4、钱钟书

5、《红旗》

6、《活动变人形》

7、王秋赦

8、台儿沟

9、《陈奂生上城》10、《我是谁》

11、高邮

12、《文学的根》

13、《钟山》

14、《烦恼人生》

15、张炜

二、单项选择题

1-5:BBDC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

4、ABC

5、ABCD

四、简答题

1、P682、P1633、P500

五、分析题 :P277-278

下载当代文学笔记600字(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文学笔记600字(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文学

    周二专题 目录 大家好,这里是河南科技学院广播电台。 我是大家的老朋友*** 大家好,我是*** 今天是2012年 2月 21 号,星期二 ,农历一月三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明天的天......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和提示首先要全面阅读当代文学教材,对基本的文学历史知识进行掌握。对应该阅读的作品进行阅读。以下的整理为知识要点,不可作为所谓的标准阐释。对文学现象......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中心,以刘绍棠、丛维熙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因孙犁的《荷花淀》而得名,作品大多反映冀中农民的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不注重情节的安排,结构类似散文,多采......

    当代文学

    【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后形成的文**流。揭示“文革”中人的灵魂扭曲造成的精神内伤,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集中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主要在于关切个体生命,揭露文革中人性......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章 7.郭小川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以后他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

    当代文学

    填空题(每空 2分,共 30分) 1.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北京召开。 2. 茹志鹊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 期 的《 延 河 》 杂 志 。 3......

    当代文学年谱

    1949年 【文学活动】 1、3月2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选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为筹委会委员。郭沫若任主任、周茅副主任,沙可夫秘书长。 2、......

    当代文学1

    2010—2011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考试要点 一、单选 1.60年代初关于历史剧的讨论 史学家吴晗提出“历史剧是艺术 也是历史”的观点 要求历史剧不可虚构和夸张 文学批评家李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