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1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
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谴责。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史官,为什么不能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们都很贤明。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纠跟着谋士管仲逃到鲁国避难,而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谋士鲍叔牙逃到莒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没有实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齐国内乱平息,大夫们派使者到鲁国请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所以带领军队去公子小白回齐国的必经之路堵截。
等了几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齐国而去。为了保证公子纠登上国君之位,管仲心一横,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倒地。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兴,就带领军队回去了。
谁知管仲的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带了多少军队,就咬破舌尖,假装口吐鲜血而死。等到管仲等人离去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不分昼夜赶往齐国京城。在公子纠到京之前,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即位,历称他为齐桓公。
公子纠见本国已有新君,只得返回鲁国,依附鲁庄公。这样一来,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鲁国的力量不如齐国,所以被打得大败。公子纠万般无奈,只得自尽。鲁庄公就将管仲押送到齐国,来讨好齐桓公。
管仲在路上受尽苦楚,不但吃不饱饭,而且连水也喝不够。一天,他来到绮乌这个地方,就向当地的官员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一些吃的。那个官员心肠很好,不但盛出饭来,还怕管仲吃起来不方便,竟然跪在地上端着饭给管仲吃。管仲见他如此行事,就想到他可能有求于自己。
果然,这个人的私心终于暴露了出来。他暗地里对管仲说:“您是位大贤,齐国国君又是个爱才之人。您此番到齐国去,也许能逃过一死,得到国君的重用,安享荣华富贵。到了那时,您将会怎样报答我?”
管仲说:“如果我真的因为自己的贤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会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对有功劳的人进行评赏。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4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5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6
阮籍,又名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县)人,是魏晋交替时期的一位着名诗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死了。虽然家境清苦,但他勤学好学,后来终于成为当时着名的诗人。
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得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此外,他还以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如:在非常着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回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了忧国和避世的心情。
他的好朋友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对司马家族的统治也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虽然阮籍与嵇康两人关系特别亲密,但是,对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喜欢的。据说,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给的就是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遭人白眼”。
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晋书》上说描写他时说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所谓“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就是“得意忘形”这句成语的来源。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
第二篇:三年级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shē)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时间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大敌当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lěi)固守,最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都城邯郸(hán dān)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所以按兵不动,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赵军陷入秦军重围,他自己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活埋。[释义]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如鱼得水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bà)。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见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臵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dǐng)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竭(jiē)力辅佐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这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性格耿(gěng)直的张飞更是牢骚(sāo)满腹。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反复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释义] 本意指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适合自己 的环境。
走马观花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 [典故]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长大后,他的诗做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很辛苦,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没能考中。
孟郊为人非常正直,虽然考不上,他也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当官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服,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写了首名叫《登科后》的诗。他在诗中写道:
‚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yào)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释义]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深入地参观。也作‚走马看花‛。
精卫填海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8][2][3]
[4]
[5],[1],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哓
[9]
[6][7].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 [1]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淹死在东海之后化生出来的,俗称帝女雀。[2]发鸠(jiū):山名。相传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西。
[10]
。[3]柘(zhè)木:柘树,木质坚硬,其叶可以喂蚕。[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6]喙(huì):此指鸟嘴。[7]哓(xiāo):呼叫。[8]溺(nì):淹入海水中。[9]衔(xián):用嘴含。[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而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
同舟共济[出处] 《孙子兵法〃九地篇》 [原文]
[1] 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注释] [1]济:渡河。[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当他们同坐在一条船上过河,遇到大风大浪,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险时刻,他们忘掉一切怨恨,互相关怀救助,好象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分彼此。[说明] 这则寓言是说,为了共渡难关,可以与那些积怨很深的对手团结一致。也指众人一起渡过难关。
老马识途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 [典故] 公元前683年,齐桓(huán)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入侵的山戎(róng),并带管仲和他一块去。
当齐桓公和管仲带领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燕国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来想收兵回国,但是管仲认为,攻打孤竹国,可以保证北方的安全,于是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想法。齐桓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派兵追击山戎,直到孤竹国。山戎和孤竹国的国君,听说齐军到来,就吓跑了。所以齐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来回征战在路上却用了很长时间。他们出兵的时候是春天,回来已是冬天了,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原路,齐军在大山中迷了路。尽管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派去探路,但都没有结果。
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再找不到出路,齐军就有可能被冻死在大山中。管仲冥(mímg)思苦想,终于想起来,老马可能有认识路的天性。齐桓公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试试看。
管仲到战马中,解开几匹老马的缰(jiāng)绳,让它们自由行走。说来还真是奇怪,那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走去。管仲就命令大军跟着那几匹老马前进。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走出了大山,并且在大雪来临之前,安全地回到了齐国。[释义] 原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后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指鹿为马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cuàn)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 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bì)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 呢?‛赵高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实是一匹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释义] 本意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肴是非。
望梅止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进,两边密密的树木和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晕(yūn)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着急。他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释义] 比喻用空想或空话来安慰自己或别人。也作‚望梅解渴‛。
买椟还珠[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2]
[1],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
[7]
[3][4][5][6]买其牍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注释] [1]椟(dú):匣子。
[2]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3]桂、椒:都是香料。[4]缀(zhuì):连结,装饰。[5]玫瑰:粉红色的玉石。
[6]辑(jí):同‚缉‛,镶边,衬托。翡翠(fěi cuì):绿色的玉石。[7]鬻(yù):卖。[译文]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放在一个用木兰木做成的匣子里。这个匣子用桂、椒一类香料熏得芳香袭人,镶缀着珠玉,装饰着玫瑰石,装嵌着绿翡翠。有个郑国人看中了这个漂亮的匣子,把匣子买了下来,而退还了里面的珍珠。这个楚国人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算是善于卖珍珠。[说明] 它告诫人们,不能过分讲究和追求形式,不然就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现在一般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对牛弹琴
[出处] 《牟子》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注释] [4][5][1]
[2]
[3][1]公明仪:人名。清角:古雅的曲调名称。操:古称琴曲名。[2]虻(méng):牛虻 [3]犊(dú):小牛。
[4]奋:竖起,举起。奋耳:竖起耳朵。[5] 蹀躞(dié shè):迈着小步走路的样子。[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亲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它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一鸣惊人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 [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chún)于髡(kūn),他非常聪明机智。当时正值齐威王统治时期,大权旁落,他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整天装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如果有人劝他改邪归正,他就马上把劝说的人关起来。因此文武官员,也都学起他的模样,不务正业。结果,齐国上下一片混乱,四周的国家都来攻打齐国。
齐威王有个癖(pǐ)好,喜欢听谜语和笑话。有一天,淳于髡去见齐威王。当时齐威王正在和一群歌伎(jì)寻欢作乐,一看见淳于髡就说:‚我现在很忙,有事改天再说。‛淳于髡说:‚我刚听见一则好谜语,特意来讲给大王听。‛
齐威王一听是谜语,马上高兴起来,忙说:‚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宫廷里整整三年了,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说完,齐威王便立即答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借谜语来劝他。他认为时机成熟了,决定马上开始治理国家,收复失地。第二天,他下令召集所有大臣入宫,大声告诉他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开始治理朝政。有功的奖励,危害 国家的惩罚。‛接着,他又召开全体县吏会议,将不称职的县吏全部投入油锅。原来,齐威王早就偷偷地摸清了县吏和官员的底细。
不久,齐国就被治理好了,失去的国土也都收回来了。[释义]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 [典故]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养有很多门客,据说有数千人之多。其中有一个叫毛(suí)遂的门客,由于地位低微,几乎没人知道他。
赵惠(huì)王的时候,秦兵围攻赵国。赵惠王就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楚国帮助,共同抵御(yù)秦国。但秦国势力强大,楚国是不会轻易答应出兵的,因此要完成出使任务困难很大。于是平原君决定带20个门客去联系,他想万一谈不成功,那么就用武力强迫楚王同意。可是他左选右选只选到19人,还缺一人。正在这时,毛遂自告奋勇地说:‚我自认为符合去的条件。‛
平原君看了看他,说:‚我听说,有才德的人在社会上就像锥子在口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露出来。但是你在我的门下这么久了,大家都不了解你,可见你才能一般。这次任务关系重大,我看先生还是不要去了吧。‛
毛遂说:‚我之所以没露出头来,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口袋里。‛
平原君看他谈吐还行,而且很有胆量,就让他跟着去了。到楚国后,开始那些门客都看不起他,但是看他在与楚王谈判时,说话很有分寸,逐渐对他有了好感。
谈判已经过了两三天,可一点结果都没有。就在双方僵(jiāng)持不下,口干舌燥的时候,毛遂带着剑径直走到楚王跟前,用武力强迫他跟赵国签了协议。而其他的门客却毫无作为。
就这样,毛遂赢(yíng)得了平原君和门客们的尊重,一举成名。[释义] 比喻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担任某项工作。
雪中送炭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典故]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宋太祖一起打过天下,深切地知道江山得来不易。因此,他特别爱护老百姓。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到处都是白皑(ái)皑的积雪。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寒气逼人。他命人拿来美酒,借酒来驱赶寒冷。他一杯酒还没喝完,忽然想道:‚我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他们又没有炭火烤,不知会被冻成什么样儿?我必须想点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困难。‛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yǐn),对他说:
‚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现在马上带上衣食和木炭,替我去慰(wèi)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开封府尹一接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衣服、粮食和木炭,挨(āi)家挨户送到百姓手中。凡是没米没衣服的就给他们送去米和衣服;没有柴烧的就给他们送去木炭。
那些有困难的灾民非常感动,都称皇上是‚雪中送炭‛。[释义] 本义指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难或紧急的时候,给别人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滥竽充数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 [1]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2]宣王: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3]必:一定,必须,总是。
[4]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请:要求,请求。[5]说:同‚悦‛。
[6]廪(lǐn凛)食:官府给他的粮米,供俸。以:用,拿。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 [7][8][2]
[3]
[4]
[5]
[6]
[1]养他。
[7] 湣(mǐn敏)王:宣王的儿子,姓田,名地。立:继承了王位。[8]好一一听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译文] 齐宣王让人给他吹竽,一定要听三百人的合奏。有个南郭先生去见齐宣王,请求参加合奏。齐宣王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官家对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人的供俸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可是他不喜欢听合奏,却喜欢吹竽的乐师一个个地为他独奏。这个南郭先生便逃跑了。[说明]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南郭先生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郑人买履[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1]
郑人有且臵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履(lǚ):鞋。
[2]且:将要,准备。臵:买。
[3]度(duó):量。臵:放,搁在。坐:同‚座‛,坐位。[4]至之市:等到前往市场。操:携带。[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了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2][3][4]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 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高枕无忧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 [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的相国孟尝君家里有个门客叫冯谖(xuān)。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结果不但没把租子收回来,反而把交租的契(qì)约烧掉了。薛(xuē)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但却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kū),才能免除一死。现在您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zhěn)无忧,我愿意为您再造两窟。‛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并对他说:‚齐王免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使诸侯有了任用他的机会。如果谁先把他请去治理国家,一定能够民富国强。‛梁惠王听冯谖这样说,就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和车马百乘(shèng),去请孟尝君去梁国做相国。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pìn)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齐王知道了这件事,担心孟尝君会到梁国去做官,赶紧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仍做相国。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cì)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jì)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宗庙,这样就能保证薛地的安全了。当宗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释义] 垫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太平无事,无所忧虑。
一字千金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 [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丞相名叫吕不韦。他原来是个商人,由于资助庄襄(xiāng)王做皇帝而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丞相。
那个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人们通常都看不起他们。因此吕不韦虽然做了丞相,但满朝文武官员都很清楚他的过去,都很鄙视他。吕不韦也清楚自己的情况,他觉得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就召开门客会议,商量这件事。
会议召开时,很多人提出带兵打仗,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因为带兵打仗风险太大,吕不韦自己也不同意。于是吕不韦又问:‚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写了一本《春秋》;孙武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我们不如也替丞相写一本书,这样既可以提高丞相的声望,还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人员抓紧时间撰(zhuàn)写。他有很多门客,大家都很努力。很快,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书便写成了。
但是,怎样才能使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众人所熟知呢?于是他命人将书抄写下来,贴在城墙上,并且特意张贴了布告说:‚谁能把这本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减少一个,或者改动一个,就奖励黄金一千两。‛
这样一来,人们都知道了吕不韦的书,他的名声、地位也提高了。[释义] 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乘风破浪
[出处] 《宋书〃宗悫(què)传》 [典故]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他从小就跟着叔父们舞刀弄剑,练就一身武艺,年纪不大,却非常勇敢。
有一天正是他哥哥结婚的大喜日子,家里宾(bīn)客盈(yíng)门,热闹非凡。这时,有十几个盗(dào)贼(zéi)冒充客人,乘机混了进来。
很快盗贼就潜入宗家的库房里偷盗起来。有个家仆正巧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于是便大叫着奔进了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惊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都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随后赶来的众人也在一旁呐(nà)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脱身逃跑了。
众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几年以后,林邑(yì)王范阳迈侵扰边境,当朝皇帝派交州刺吏檀(tán)和之前往讨伐,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有一次,檀和之率兵包围了区粟(sù)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yuán)的军队。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就命令伏军立即出击,结果把援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被封为洮(táo)阳侯,最终实现了他少年时的理想。[释义] 原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船行进速度很快。也比喻不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鹬蚌相争[出处] 《战国策〃燕二》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注释] [4]
[5][2]
[3]
[1] [1]鹬(yù):候鸟的名字,羽毛茶褐色,嘴、腿都很长,常在水边或者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
[2]曝(pù):晒太阳。
[3]钳(qián):夹住。喙(huì):鸟嘴 [4]舍:放开。
[5]禽:同‚擒‛,捉住。[译文] 一只河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身上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
两个相持不下,谁也不肯放松,有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便把它们一起捉住了。[说明]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它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互相谦让。
按图索骥[出处] 明〃杨慎《艺林伐山》 [原文]
[1]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所谓‚按图索骥‛也。[注释] [1]按图索骥(jì):按照图样寻求千里马。骥,千里马。与下文的‚骏(jùn)‛同义,都是良马的意思。
[2]伯乐:相传为古时的善相马的人。隆颡(sǎng):高大的额头。颡,额。蛈(tiě)日:疑为‚蚨(fú)目‛之误。蛈目,形容马的眼睛象铜钱般圆大。累麴(qū):堆迭起来的麴块。这里用以形容马蹄圆大而端正。麴,同‚麯‛用作酿酒。
[3]蟾蜍(chán chú):既癞蛤蟆。[4]尔:罢了。[5]御:驾驭 [译文] 伯乐《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迭起来的曲块‛的话语。他的儿子就手拿着这本《马经》去找千里马。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马,与书上写的大略相同,只不过蹄子不象堆迭起来的曲块罢了!‛
[5]
[4]
[2][3] 伯乐知道自己的儿子愚蠢,只好转怒为笑地说:‚这匹马喜欢跳跃,不好驾驭呀!‛ 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呀![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只拘泥成法办事。
第三篇:三年级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1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宰相,对他言听计从。商鞅制定新法,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废除。这次变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主张,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就应该对他进行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使得朝廷赐爵以军功大小为标准。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大搞水利建设,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普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社会秩序安定,民风非常淳朴,人们晚上睡觉连门窗都不用关,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拾走。
从此,秦国越来越强大,别的诸侯国对它非常畏惧。
三年级成语故事2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年级成语故事3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三年级成语故事4
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
田巴答道:“没有办法。”
鲁连说:“拿不出转危为安、救亡图存的办法,光说空话大话的人有什么价值呢?现在,我可以用计赶走南阳的楚兵、击退高唐的敌人,解除聊城的包围。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会瞎吹,像猫头鹰的叫声一样,人们都讨厌极了,希望您以后少开口吧。”
田巴红着脸说:“知道了,知道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5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三年级成语故事6
从前有个放牧人家,爸爸妈妈带着儿子阿布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就是有一天,爸爸妈妈在出去打猎的时候遇到了野兽,不幸遇难了,10岁的阿布从此成了可怜的孤儿。爸爸妈妈几乎什么也没给他留下,只有羊圈里大大小小15只羊。
坚强的阿布过起了独立生活,每天早上放羊,晚上把羊关进羊圈,靠卖羊奶和羊毛为生。这天,阿布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把羊群赶回了羊圈,回家休息了。没想到的就是……
半夜里,一条饿狼潜入阿布家的院子,绿着眼睛绕着羊圈转了很多圈,口水直流;羊群受到了惊吓,在羊圈里横冲直撞。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常年失修的羊圈被一头强壮的公羊猛烈地撞了一下,两根篱笆桩松动脱落了下来,羊圈上出现了一个大洞!狼发现羊圈破了,立刻钻了进去……
第二天早上,阿布高高兴兴地来到羊圈,准备带羊群出去吃点新鲜的草。还没到羊圈,阿布就看到了地上的斑斑血迹,他心里一紧,不由加快了步子。“呀!”阿布惊叫起来,他看到了羊圈上的大窟窿,还有地上散乱的羊毛、点点的血迹和一些凌乱的狼的脚印。“不好,狼来偷羊了!”阿布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赶紧数了数羊的数量:“一、二、三……十二、十三!少了两只羊!”
阿布立刻哭了起来,他一共只有15只羊啊,这就是爸爸妈妈留给他的唯一的遗产!不知所措的阿布坐在羊圈旁呜呜地哭着,哭声传到了邻居王爷爷的耳朵里。王爷爷赶来一看,立刻安慰阿布说:“孩子,别难过了,羊已经丢了,还就是赶紧想想怎么样才能保住剩下的羊吧!”阿布抽泣着说:“我该怎么办呢?”王爷爷查看了一下羊圈,告诉阿布说:“别急,这羊圈总体来说还就是挺牢的,只要把这掉下的几根重新补上就好了。走,孩子,跟爷爷回家拿工具区。”阿布听话地点点头,擦干眼泪跟王爷爷走了。
阿布拿来了锤子和钉子,叮叮当当地补起了羊圈。每订好一根还用手摇一摇,看看就是不就是牢了。很快,羊圈补好了,细心的阿布还把其他的篱笆桩都修整了一下。满头大汗的阿布靠在羊圈边上休息,羊群发出了咩咩的叫声,好像在说:“谢谢主人,我们以后更安全啦!”阿布回头看看可爱的羊儿,又露出了笑容。
三年级成语故事7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8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农夫在树桩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终没有等到兔子的到来。到了收庄稼的季节,别人都满载而归,而农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后悔不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总降临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才后悔,这样的话,你终究什么也得不到。
三年级成语故事9
我看过很多成语故事,有《拔苗助长》,有《画蛇添足》,还有《铁杵磨成针》,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亡羊补牢》。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羊圈破了,羊丢了几只。邻居好心劝他修好羊圈,以免再次丢羊,可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他再去看时,又少了两只羊。这时他才后悔没听邻居的劝告,赶忙修好了羊圈。从此这个人再也没有丢过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及时纠正错误,听取劝告,就不算晚。
看完了这则成语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年级的事情。那时我的口算成绩非常差,可我漠不关心,总认为只要认真就可以了。但我的口算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的更猛了。爸爸劝我:“赶紧练习口算吧!别再让口算成绩下滑了。”但我仍然置之不理,最后口算亮了红灯,我才抓紧练习口算,终于又取得了好成绩。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及时纠正错误,还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希望大家也可以知错就改。
三年级成语故事10
相提并论
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姊姊长公主几次表示愿意将女儿嫁与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因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宫中美人,而坚决反对。长公主转而将女儿许给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欣然同意。从此,长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击栗姬。谎话重复百次都可能被误为真理。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三年级成语故事11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三年级成语故事12
有一次,楚国在祭祀典礼结束后,只剩下了一壶好酒,有五个仆人无意之中发现了。
他们想着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个人来分的话又不够喝。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画得最漂亮,这瓶酒就归谁喝。五个仆人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公平,所以就答应了。
然后,他们找了一块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其中,一个仆人先画完了,他想去拿酒。当他看到别人都还没有画完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画画能力高超,就自作聪明的在蛇的身体下添了几只脚,不料,蛇从地面上走了出来。五个仆人全都吓了一跳,连忙跑走了。他们以为一跑起来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们的身后拼命地追着。
五个仆人躲在草丛里,商量着做一个简单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们用树枝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会儿,蛇就追来了。那条蛇只顾追着,一不小心就进了仆人们设计的陷阱,可没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体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来。
蛇没有再追,因为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刚才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结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它躺在地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后,蛇发现自己周围乌黑乌黑的,它用身子顶也顶不动。原来是仆人们拿了个黑色的盆子盖住了它,上面还放了一块砖头,省得让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听到五个仆人商量着怎么吃它,而且还吵起了架。后来,五个仆人决定把蛇肉烤着吃,他们直接把蛇搽在小树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终,这只倒霉的蛇被仆人们吃掉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13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
三年级成语故事14
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东汉·班固《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东汉时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独自一人关起门,从早到晚不停地读书,废寝忘食。为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和积累知识,他还想出了一个专门对付“瞌睡虫”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不是很长的嘛。他就找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并拉直绳子,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地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往上牵头发,这样头皮就会被弄痛。于是,他就马上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苏秦。他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后来,他就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觉,产生疲倦感、打盹儿什么的是很正常的。但苏秦总觉得睡觉很浪费时间。于是,他就准备了一把锥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让自己猛然间感到疼痛,好清醒起来继续挑灯夜读。
——《汉书》、《战国策·秦策一》
笑比河清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砚台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来巴结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一次契丹在边境集结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却被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进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后来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一年时间就把开封治得井井有条。权贵们都收敛了许多,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老百姓却很喜欢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笑比河清表示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出自《宋史》卷三一六)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三年级成语故事15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第四篇:三年级阅读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成语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聪慧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成语是祖国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成语与一般的词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它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凝炼含蓄,富于哲理,而且形象鲜明、生动,表现力强。因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功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成语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有些含义甚至与原义完全相反或者面目全非。所以要想正确而恰当地使用成语,就必须对它的本源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阅读成语故事,不仅能够了解成语的由来,而且还可以学到更多历史知识。
纸上谈兵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shē)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时间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大敌当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lěi)固守,最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都城邯郸(hán dān)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所以按兵不动,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赵军陷入秦军重围,他自己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活埋。[释义]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如鱼得水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bà)。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见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 葛亮。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臵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dǐng)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竭(jiē)力辅佐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这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性格耿(gěng)直的张飞更是牢骚(sāo)满腹。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反复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释义] 本意指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的环境。
走马观花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 [典故]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长大后,他的诗做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很辛苦,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没能考中。
孟郊为人非常正直,虽然考不上,他也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当官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服,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写了首名叫《登科后》的诗。他在诗中写道:
‚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yào)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释义]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深入地参观。也作‚走马看花‛。
精卫填海
[1][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8][2][3]
[4]
[5],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哓
[9]
[6][7].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 [1]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淹死在东海之后化生出来的,俗称帝女雀。[2]发鸠(jiū):山名。相传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西。[3]柘(zhè)木:柘树,木质坚硬,其叶可以喂蚕。[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6]喙(huì):此指鸟嘴。[7]哓(xiāo):呼叫。[8]溺(nì):淹入海水中。[9]衔(xián):用嘴含。[译文]
[10]。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而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
同舟共济[出处] 《孙子兵法〃九地篇》 [原文]
[1] 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注释] [1]济:渡河。[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当他们同坐在一条船上过河,遇到大风大浪,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险时刻,他们忘掉一切怨恨,互相关怀救助,好象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分彼此。[说明] 这则寓言是说,为了共渡难关,可以与那些积怨很深的对手团结一致。也指众人一起渡过难关。
中华传统文化——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长期广泛使用的词组或短句,属于熟句中的一种, 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等;但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一般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也有些成语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有些成语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因此多读成语故事,了解典故就能加深理解,开阔眼界。
老马识途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 [典故] 公元前683年,齐桓(huán)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入侵的山戎(róng),并带管仲和他一块去。
当齐桓公和管仲带领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燕国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来想收兵回国,但是管仲认为,攻打孤竹国,可以保证北方的安全,于是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想法。齐桓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派兵追击山戎,直到孤竹国。山戎和孤竹国的国君,听说齐军到来,就 吓跑了。所以齐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来回征战在路上却用了很长时间。他们出兵的时候是春天,回来已是冬天了,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原路,齐军在大山中迷了路。尽管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派去探路,但都没有结果。
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再找不到出路,齐军就有可能被冻死在大山中。管仲冥(mímg)思苦想,终于想起来,老马可能有认识路的天性。齐桓公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试试看。
管仲到战马中,解开几匹老马的缰(jiāng)绳,让它们自由行走。说来还真是奇怪,那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走去。管仲就命令大军跟着那几匹老马前进。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走出了大山,并且在大雪来临之前,安全地回到了齐国。[释义] 原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后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指鹿为马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cuàn)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bì)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 呢?‛赵高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实是一匹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释义] 本意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肴是非。
望梅止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进,两边密密的树木和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晕(yūn)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着急。他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释义] 比喻用空想或空话来安慰自己或别人。也作‚望梅解渴‛。
买椟还珠[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2]
[1],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
[7]
[3][4][5][6]买其牍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注释] [1]椟(dú):匣子。
[2]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3]桂、椒:都是香料。[4]缀(zhuì):连结,装饰。[5]玫瑰:粉红色的玉石。[6]辑(jí):同‚缉‛,镶边,衬托。翡翠(fěi cuì):绿色的玉石。[7]鬻(yù):卖。[译文]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放在一个用木兰木做成的匣子里。这个匣子用桂、椒一类香料熏得芳香袭人,镶缀着珠玉,装饰着玫瑰石,装嵌着绿翡翠。有个郑国人看中了这个漂亮的匣子,把匣子买了下来,而退还了里面的珍珠。这个楚国人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算是善于卖珍珠。[说明] 它告诫人们,不能过分讲究和追求形式,不然就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现在一般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对牛弹琴
[出处] 《牟子》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注释] [1]公明仪:人名。清角:古雅的曲调名称。操:古称琴曲名。[2]虻(méng):牛虻 [3]犊(dú):小牛。
[4]奋:竖起,举起。奋耳:竖起耳朵。[5] 蹀躞(dié shè):迈着小步走路的样子。[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亲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它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成语故事
(三)[4][5][1]
[2]
[3]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
一鸣惊人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 [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chún)于髡(kūn),他非常聪明机智。当时正值齐威王统治时期,大权旁落,他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整天装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如果有人劝他改邪归正,他就马上把劝说的人关起来。因此文武官员,也都学起他的模样,不务正业。结果,齐国上下一片混乱,四周的国家都来攻打齐国。
齐威王有个癖(pǐ)好,喜欢听谜语和笑话。有一天,淳于髡去见齐威王。当时齐威王正在和一群歌伎(jì)寻欢作乐,一看见淳于髡就说:‚我现在很忙,有事改天再说。‛淳于髡说:‚我刚听见一则好谜语,特意来讲给大王听。‛
齐威王一听是谜语,马上高兴起来,忙说:‚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宫廷里整整三年了,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说完,齐威王便立即答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借谜语来劝他。他认为时机成熟了,决定马上开始治理国家,收复失地。第二天,他下令召集所有大臣入宫,大声告诉他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开始治理朝政。有功的奖励,危害国家的惩罚。‛接着,他又召开全体县吏会议,将不称职的县吏全部投入油锅。原来,齐威王早就偷偷地摸清了县吏和官员的底细。
不久,齐国就被治理好了,失去的国土也都收回来了。[释义]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 [典故]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养有很多门客,据说有数千人之多。其中有一个叫毛(suí)遂的门客,由于地位低微,几乎没人知道他。
赵惠(huì)王的时候,秦兵围攻赵国。赵惠王就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楚国帮助,共同抵御(yù)秦国。但秦国势力强大,楚国是不会轻易答应出兵的,因此要完成出使任务困难很大。于是平原君决定带20个门客去联系,他想万一谈不成功,那么就用武力强迫楚王同意。可是他左选右选只选到19人,还缺一人。正在这时,毛遂自告奋勇地说:‚我自认为符合去的条件。‛
平原君看了看他,说:‚我听说,有才德的人在社会上就像锥子在口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露出来。但是你在我的门下这么久了,大家都不了解你,可见你才能一般。这次任务关系重大,我看先生还是不要去了吧。‛
毛遂说:‚我之所以没露出头来,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口袋里。‛
平原君看他谈吐还行,而且很有胆量,就让他跟着去了。到楚国后,开始那些门客都看不起他,但是看他在与楚王谈判时,说话很有分寸,逐渐对他有了好感。
谈判已经过了两三天,可一点结果都没有。就在双方僵(jiāng)持不下,口干舌燥的时候,毛遂带着剑径直走到楚王跟前,用武力强迫他跟赵国签了协议。而其他的门客却毫无作为。
就这样,毛遂赢(yíng)得了平原君和门客们的尊重,一举成名。[释义] 比喻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担任某项工作。
雪中送炭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典故]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宋太祖一起打过天下,深切地知道江山得来不易。因此,他特别爱护老百姓。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到处都是白皑(ái)皑的积雪。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 着炭火,还觉得寒气逼人。他命人拿来美酒,借酒来驱赶寒冷。他一杯酒还没喝完,忽然想道:‚我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他们又没有炭火烤,不知会被冻成什么样儿?我必须想点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困难。‛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yǐn),对他说:
‚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现在马上带上衣食和木炭,替我去慰(wèi)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开封府尹一接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衣服、粮食和木炭,挨(āi)家挨户送到百姓手中。凡是没米没衣服的就给他们送去米和衣服;没有柴烧的就给他们送去木炭。
那些有困难的灾民非常感动,都称皇上是‚雪中送炭‛。[释义] 本义指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难或紧急的时候,给别人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滥竽充数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 [1]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2]宣王: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3]必:一定,必须,总是。
[4]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请:要求,请求。[5]说:同‚悦‛。
[6]廪(lǐn凛)食:官府给他的粮米,供俸。以:用,拿。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7] 湣(mǐn敏)王:宣王的儿子,姓田,名地。立:继承了王位。[8]好一一听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译文] 齐宣王让人给他吹竽,一定要听三百人的合奏。有个南郭先生去见齐宣王,请求参加合奏。齐宣 [7][8][2]
[3]
[4]
[5]
[6]
[1]王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官家对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人的供俸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可是他不喜欢听合奏,却喜欢吹竽的乐师一个个地为他独奏。这个南郭先生便逃跑了。[说明]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南郭先生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郑人买履[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1]
郑人有且臵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履(lǚ):鞋。
[2]且:将要,准备。臵:买。
[3]度(duó):量。臵:放,搁在。坐:同‚座‛,坐位。[4]至之市:等到前往市场。操:携带。[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了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 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2][3][4]
成语故事
(四)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高枕无忧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 [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的相国孟尝君家里有个门客叫冯谖(xuān)。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结果不但没把租子收回来,反而把交租的契(qì)约烧掉了。薛(xuē)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但却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kū),才能免除一死。现在您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zhěn)无忧,我愿意为您再造两窟。‛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并对他说:‚齐王免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使诸侯有了任用他的机会。如果谁先把他请去治理国家,一定能够民富国强。‛梁惠王听冯谖这样说,就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和车马百乘(shèng),去请孟尝君去梁国做相国。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pìn)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齐王知道了这件事,担心孟尝君会到梁国去做官,赶紧用 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仍做相国。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cì)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jì)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宗庙,这样就能保证薛地的安全了。当宗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释义] 垫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太平无事,无所忧虑。
一字千金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 [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丞相名叫吕不韦。他原来是个商人,由于资助庄襄(xiāng)王做皇帝而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丞相。
那个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人们通常都看不起他们。因此吕不韦虽然做了丞相,但满朝文武官员都很清楚他的过去,都很鄙视他。吕不韦也清楚自己的情况,他觉得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就召开门客会议,商量这件事。
会议召开时,很多人提出带兵打仗,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因为带兵打仗风险太大,吕不韦自己也不同意。于是吕不韦又问:‚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写了一本《春秋》;孙武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我们不如也替丞相写一本书,这样既可以提高丞相的声望,还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人员抓紧时间撰(zhuàn)写。他有很多门客,大家都很努力。很快,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书便写成了。
但是,怎样才能使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众人所熟知呢?于是他命人将书抄写下来,贴在城墙上,并且特意张贴了布告说:‚谁能把这本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减少一个,或者改动一个,就奖励黄金一千两。‛
这样一来,人们都知道了吕不韦的书,他的名声、地位也提高了。[释义] 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乘风破浪 [出处] 《宋书〃宗悫(què)传》 [典故]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他从小就跟着叔父们舞刀弄剑,练就一身武艺,年纪不大,却非常勇敢。
有一天正是他哥哥结婚的大喜日子,家里宾(bīn)客盈(yíng)门,热闹非凡。这时,有十几个盗(dào)贼(zéi)冒充客人,乘机混了进来。
很快盗贼就潜入宗家的库房里偷盗起来。有个家仆正巧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于是便大叫着奔进了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惊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都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随后赶来的众人也在一旁呐(nà)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脱身逃跑了。
众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几年以后,林邑(yì)王范阳迈侵扰边境,当朝皇帝派交州刺吏檀(tán)和之前往讨伐,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有一次,檀和之率兵包围了区粟(sù)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yuán)的军队。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就命令伏军立即出击,结果把援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被封为洮(táo)阳侯,最终实现了他少年时的理想。[释义] 原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船行进速度很快。也比喻不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鹬蚌相争[出处] 《战国策〃燕二》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
[3]
[1]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注释] [1]鹬(yù):候鸟的名字,羽毛茶褐色,嘴、腿都很长,常在水边或者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
[2]曝(pù):晒太阳。
[3]钳(qián):夹住。喙(huì):鸟嘴 [4]舍:放开。
[5]禽:同‚擒‛,捉住。[译文] 一只河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飞来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身上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
两个相持不下,谁也不肯放松,有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便把它们一起捉住了。[说明]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它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互相谦让。[4]
[5]
按图索骥[出处] 明〃杨慎《艺林伐山》 [原文]
[1]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所谓‚按图索骥‛也。[注释] [1]按图索骥(jì):按照图样寻求千里马。骥,千里马。与下文的‚骏(jùn)‛同义,都是良马的意思。
[2]伯乐:相传为古时的善相马的人。隆颡(sǎng):高大的额头。颡,额。蛈(tiě)日:疑为
[5]
[4]
[2][3]‚蚨(fú)目‛之误。蛈目,形容马的眼睛象铜钱般圆大。累麴(qū):堆迭起来的麴块。这里用以形容马蹄圆大而端正。麴,同‚麯‛用作酿酒。
[3]蟾蜍(chán chú):既癞蛤蟆。[4]尔:罢了。[5]御:驾驭 [译文] 伯乐《相马经》里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般圆大的眼睛;蹄子圆大而端正,像堆迭起来的曲块‛的话语。他的儿子就手拿着这本《马经》去找千里马。他出门看见一只大癞蛤蟆,对他的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马,与书上写的大略相同,只不过蹄子不象堆迭起来的曲块罢了!‛
伯乐知道自己的儿子愚蠢,只好转怒为笑地说:‚这匹马喜欢跳跃,不好驾驭呀!‛ 这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呀![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只拘泥成法办事。
第五篇:小学成语故事
小学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发奋努力。(成语中主要讲了晋朝时祖逖和刘琨刻苦习武的故事。)
刻舟求剑:比喻做事拘泥固执,必知变通。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略有动静就感到害怕的人或动物。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
买椟还珠:讽刺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在文章、讲话的关键处,用精当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生动。(成语讲的是南北朝时期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通盘的考虑。(讲的是北宋时期的画家文与可画技很高。)
坐井观天: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有限。
杏林春满: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讲的是三国时期董奉的故事。)
手不释卷:比喻读书刻苦勤奋。(成语讲的是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手不离书本。还劝吕蒙要多读书的故事。)
鹏程万里:比喻志向远大。
水滴石穿: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讲的是宋朝的清官张乖崖的故事。)
大公无私:指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好无私心。(赞扬的是春秋时期的正直官员祁黄羊。)
程门立雪:称颂尊师重道的精神。(讲的是宋朝杨时和游酢去请教程颐的故事。)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赞扬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做事不留余地。(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采纳狐偃的计策的故事。)
响遏行云:形容声音高亢洪亮,震动四方。(讲的是战国时期薛谭向老师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舍本逐末:
(故事赞扬的人是赵威后。)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