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时间:2019-05-12 00:5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第一篇: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班主任有效工作:用心且有“度”

前言: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我对这份工作抱有满腔热情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扑在上面。现在回想一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有成功,也有坎坷,有喜悦慰藉,也有苦恼、困惑。和其他班主任一样有这种感觉,对学生教育有时好心不得好报,学生以怨报德。我的苦心实际上做了不少无用功,多走了不少弯路。尽管我废寝忘食、苦口婆心、忙忙碌碌,一心想使学生勤学、守纪、文明、上进,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动机与效果不成比例。尽管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使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得到生动、活泼、向上的发展。但这些理论在这帮学生前毫无说服力,往往事与愿违。我知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成效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对他们缺少一种教育的吸引力。研究即将告一段落,我认真反思一年的些许的成功和不少的遗憾,得出这些文字。这里面有我成功运用的经验,也有现在才从现实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可能“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其实就是一颗心与多颗心的碰撞、磨合,互动、对话的不断重组、提升过程。用心教育管理学生,这是一个永不落伍的话题。然而,班主任的用心果真能换来超值的教育效果吗?答案是不确定的。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用“心”也要有“度”。

一、处理师生关系──亲和度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亲合关系,也会落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亲密无间型。有的老师对工作满腔热情,却忽略了自己的角色,企图和学生成为真正亲密无间的朋友,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间。时间一长,又发现学生不是那么听话了,等忍不住了就发脾气,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误区二:唯我独尊型。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师,就是来管你的,总是板着脸,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容不得学生冒犯。

误区三:偏好正差型。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信服与和谐。有时,老师带着偏见看待学生,偏爱“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对差生构成了一种伤害,对进步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远离我们。

教育界有种观点: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信任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卓有成效。

策略一:把握好距离。距离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的教师的身份,而后才乐于于我们成为朋友;而不应先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让学生接受我们是他的老师──高雅的交往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树立起服务意识。班主任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策略三: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如果有时很难把一碗水端平的话,那我们就把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纪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他们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策略四:学会示弱。老师不是事事都能干的,也不是时时都正确的,有时我们需要向学生示弱,给自己找台阶下:老师也有不能做的事,老师也有老师的难处,不要让老师为难,好吗。这样往往能唤醒学生的良知和成人感,从而听从我们的教诲和要求。

策略五:让学生体会老师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班级,他们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无需怎样,我想干啥就干啥。只有良好家教的学生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这重,为什么?因为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与班主任有了感情,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往往是敬而远之,有时你批评他他甚至咬牙切齿反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设法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批评也是一种爱。

二、班级管理──自由度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事务每每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结果,学生那里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帐。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自由不是散漫,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班主任要学会“用人,不管事”。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权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把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生。如果有谁想在班级中开展什么活动,可直接把提议交给班委会讨论。经过班委会论证,认为该活动对集体有益、不影响教学,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即可实施。这样的班级往往都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主自律和集体荣誉感。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相比,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荣誉,哪怕一点都是沉甸甸的。

其次,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些聪明而又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当作另类来约束,而使他们沦落成没有创造力的庸才或成为走到集体对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则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们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并且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制力。

教育的目的不打造神,而是培养人。只要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老师千万不要苛求结果。事必躬亲,不是好事,我们不要让学生做藏在翅膀下的小鸟,要做空中飞翔的雏鹰。

三、处理问题学生──灵活度

过去有人把老师“治”学生的“招”,总结为一拧、二按、三罚站;四抄、五写、六采砖,第七总把家长传,不来孩子跟着太阳转。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制越来越健全,这些都已成为城南旧事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好多少倍的教育,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去学校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一些老师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法依然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自然冷却法。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有的老师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相信我,就各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顶多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人就是这样,气头上眼里只是别人的不是,事后冷静下来,他会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

真情感染法。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是目前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他们致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相信老师爱的关怀,使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彻底的转变。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贤,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心中的“我”膨胀起来。我们因好心未得好报而感到委屈时,是否考虑到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或偏离了初衷;我们因自尊受到伤害而感到震怒时,是否考虑到事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学生而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才能更好的要求别人。自省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自省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断地提高育人能力。

四、评价孩子──赏识度

鲜花因赞赏而美丽,学生因赏识而奋进。人的生命中存在着自信与自卑两种角色。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生命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而否定、嘲讽则会浇灭希望的火花。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不要让批评把学生埋没。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赏识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有位老师接手每一届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一个座右铭──行守谦勤,志存高远。让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谦虚勤奋志趣高远的人,踏踏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机遇忽然降临到身边,他们会自信的说:我有以待。他还告诉学生:“我将和你们一起创建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会因你的努力而精彩,我的生命会因你们的成就而精彩。”这样,老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期盼和信任。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你能行──站直了别趴下──失败给了你目标──爱拼才会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是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暖流啊,它能消除恐惧感,激发求知欲,唤起孩子对生命的自信与热爱。

其次,赏识学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门槛。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标过低,他们则会不感兴趣。要为学生设置恰当且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能得到一次进步。让学生持续地保持获得成功的自信力,他们会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赞赏与批评的“度”。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赞扬学生可以力争充分,但不能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会“捧杀”学生的。批评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是最容易让问题学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灵活的方法是班级关键,赏识的目光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会在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杜 丽 金

2009-06-20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

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数学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求得数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阐述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使学困生学会更好的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

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四、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对证研究

教学中转变数学学困生,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而使他们走出困境。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要求放低,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如有位同学,人机灵豪爽,办事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数学作业丢三落四,学习静不下心来,被同学戏称为“猴子屁股”、“马虎大王”,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解数学题精确率很低。因此,通过班级活动来加以刺激,在班级数学竞赛“百题无错奖”中,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同学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使他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通过数学活动不断地矫正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逐步强化,此后,他做数学作业认真多了,参加数学趣味竞赛也有他的份了。

4、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两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掌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

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与综合,如何解决问题等。

5、自我控制法。教师不定期的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如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五效果分析:

1、“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方法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数学质量。通过“小目标”方法,在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提高了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大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达到了100%,个别单元5%左右的学生未掌握,对这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单元教学。

2、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习惯的矫正,这些学困生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也增强。学习成绩有的有较大的提高,也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成功激励法”能激发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第三篇: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培养能有效的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改进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知识对语感培养起很大作用,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语感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语感培养即不是脱离言语知识、脱离言语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词句不放的文字游戏,它要通过字词句通向人的心灵、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会。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1、诵读吟咏,积淀语感

诵读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吟咏是语言积累的最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琅琅的读书声都是语文课的一大特色,是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也可以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诵读能力的培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诵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文学的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用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要重视背诵,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沉淀了文化,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受用终生。

2、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是借助各种言语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存储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言语材料的积累。小学生在逐渐养成主动识字习惯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并得以发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这就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调动小学生语感的经验性,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将识字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实事联想起来,能否借助语感的经验性来独立识字是关键。

3、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的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因此,引导小学生品析的功夫少不得。训练语感,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要鼓励小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发情感,联想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4、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讨论,养成随时写作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语感能力自然会增强。小学生在面临习作时,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明显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使用,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调动小学生语感的情感性与整体性。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要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思索、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语感认识又提高一步。

四、结论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塑造、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它统摄了具体言语活动的全过程,没有语感的参与,这些具体言语活动方式就无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的形成,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中语感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

林辉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高培养策略,对于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等方面;对于教师,增强学生语感培养的意识、在课堂中回归课文,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与体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得到熏陶从而优化语感。

1、从学生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认为;“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作为终极目标,我要使小朋友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才是终极目的。”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他们平时大量的无意识阅读引导到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能力方面,将会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好处。

第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自学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和词典,学生在查字典或词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词汇,并从中了解字词的情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巧妙运用工具书,能提高自和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培养语感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精彩段落或是名言警句,就要把它摘录下来;一种是在精读一篇文章后对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并对它作一个小结;还有一种就是在读完书后将自已的感受写下来,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并从中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增强语感。

第三、培养朗读的习惯,提高语感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也足以说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朗读也有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示范朗读,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让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既能使读的学生有一种情感的介入,自觉的入情入境,也可以使听的学生从中体味到文中字词的旨外之意。其次是想象朗读,想象朗读是种超乎现实之外,走入文中意境的的朗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感是需要在长期的言语学习中积累的,只有强化口语与读写的实践,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及读书心得,还要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消化吸收,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感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已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积累和感悟,新旧经验之间交融的过程。所以,要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完善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品味作品,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体验作品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作品。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体验,过快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学生主体体验在匆匆间进行,学生的情思就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也无法充分发开。同时,教师不要让学生带着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学习,应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学生对言语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阅读作品,努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像,沉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言语内在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3)阅读经典,加强文化熏陶 语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具有后天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而要积累语言,在头脑中占有丰富的材料,阅读经典作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当中,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校园文学、漫画之类的书籍,而对名著名阅读处于一种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当中提倡阅读经典。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阅读经典,就一定要阅读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尊敬和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静心阅读,细心体味,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感能力的提高而积累。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与他们交流,作学生经典阅读的知心人。

2、从教师方面入手(1)增强对语感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语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师那里,语感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在潜意识里重视语感的培养。在备课时,要从语感出发,研究教材,使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在上课时,增加对作品的品位涵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赏析;在课下,要从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角度设置作业。对语感的重视,不仅是在思想一给予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语感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懈努力,共同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2)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语感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在语文课上,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专家和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材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就要立足于教材,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也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得体;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是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语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但也不否认它的工具性,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把语感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二十年来,有关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的研究却不能与理论同步,至今还没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感教学模式,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语感,从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真实的班级来进行调查,进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林辉

第四篇: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生物小课题的制定、实施《初中生物利用图片教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2011年版《生物课题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突显生物图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图片,巧设语言情景导入图片的观察,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中“教学并重”的目的。

关键字:自主观察 思考

探究性学习抽象 直观 微观 宏观 科学素养 我八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着,钻研教材、思考学生的学,怎样将教学并重,教师怎样扮演情景能打开学生心境,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有效推广与教学过程中且像科学家那样能主动探究和思考。我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尝试教学,我有收获的欣慰和快感。

现将2012年以来,制定新的研究小课题——《初中生物利用图片的教学研究》供大家分享。实施过程结合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为准绳,把握好每一堂课教材中图片的呈现时机,提升教学效果,使每一幅图成为课堂教学亮丽的风景、或是科学成果的事实、或是„„ 吸引学生的眼球,观察、思考、讨论,这样利用图片实施教学的作用。

一、图片教学使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抽象知识直观化,对学生有助理解。教师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研究,从教材内容哪一点出发才能引发学生对全文的探究性学习呢?生物教材的图片直观、间接、便于自主观察、讨论。色彩丰富图片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图片尽管直观、形象但还隐含着秘密。教师只要巧设语言情境,导入图片的学习。学生用心观察、分辩,为解开谜底,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进行到教材文字没有涵盖到的信息。如,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我用简短的语言说:“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排尿几次,你知道尿液从哪种组织来?尿液怎样形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81页,观察肾脏内部结构示意图。”色彩分明的肾脏结构示意图,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一颗颗明亮的眼睛扑闪着、思考着,没过一分钟大多数学生一哄而出:“尿液来自血液,因为入球小动脉血出来时分两路。”你看,直观的图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生自我感觉有成就感,教师有目的的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获取新知识的问题中,尿液怎样形成?又一次观察图片、思考。观察阅读教材文字信息,主动思考、讨论、联想知识迁移到血液成分(有形物,可溶物),毛细血管的特征等,将尿液形成生理原理基本结构的功能,生理过程理解的异常热烈、透彻。正如教育家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由图引发多个疑问,自主或求助学生、老师解决问题,这不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吗?

教师浅显的疑问引入生物图片,学生轻松的主动的由浅入深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课程思路的意图教学。更可贵的是学生最后的疑问难倒了当堂我——教师。问题是:“老师,这个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入球小动脉血经过过滤、重吸收后收集的血怎么会是暗红色呢?这一定是色绘错了。”我当时愣了,心想留下疑问的课堂也是灿烂的课堂,下课铃声响了,我一下表现的坦然,老师也不明白噢,希望同学们好好思考,一定要帮老师解决之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要求学生搞创造发明,而是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

类似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利用生物学教材的结构示意图还有“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示意图”、“鸟体的气囊分布示意图”、“光合作用示意图”等学习过程,教师的谈话或置疑导入各具特点图片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诚实、主动合作、创造力的思想就在这里引发。生物利用图片教学,培养了学生时空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二、图片教学使微观生物学知识宏观化,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本学期教学《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时我开门见山,直接对学生是这样说的:“真菌中的一些霉菌和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搞破坏,甚至危害我们的身体,你见过他们吗?”学生哑口无语了,我说打开书55页,观察图片。色彩丰富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认真观察图片,阅读课题,我强调“广泛分布”你们会猜想出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时色彩丰富的菌落图促使着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细菌真菌的广泛分布眼睛看不到,怎么办呢?不用说,学生一个个研读教材、思考、讨论,一会儿有些学生竟然说,老师我们现在在培养基怎么做,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进入探究阶段。我根据他们探究提出的问题,预测性提出了两个问题考验了,听说后,我将高温灭菌后一套套培养基发于他们手中,因情况而定,这样菌落形态图既有启发性,又能促使学生的好奇心,由宏观的生物学知识进入微观化探究,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和诚实的思想品质。

还有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等图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图表达了那些用文字难以言状的具体细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活了学生思维火花,教师点到为止,学生思考想象联想,有些学生问题甚至把几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我真感觉到偏远小区学校,将来有一些生物研究方面的科研者。

生物科学家是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命现象就在身边,包括自己,但生命现象微乎其妙的变化你怎么领进学生讨论呢,乃至构成生命体的微观形态结构各自怎样完成使命维持生命活动等。这些教材中都给我们编排了图片,充分利用图片引入教学探究,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像一潭鲜活的泉眼,不论何时都涌现温暖而鲜活水,滋润着我的心。

联想知识迁移阅读教材文字信息,教师观望着真是一种轻松、喜悦的欣慰,有时而学生会打破你的沉浸。

第五篇: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从传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上看重点固然是拼音和生字两大块,但新课改以后人们的观点改变了,尤其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生字块分“我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这种安排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尽早地走进阅读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就要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生字教学放在同等位子上,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年级的学生进校门不久,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老师在讲时他们认得,如果不反复呈现,遗忘很快,因此他们在初接触一篇课文时没有迫不及待去阅读的想法,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一字一字的读,拼音能直呼的学生能较快地把一篇文章读正确,对那些不能直呼音节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怕朗读文章。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念,最后由于念多了课文也就背下来了。从表面上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朗读教学上是怎么做的?

一、逐句逐段指导学生们读,在成功中培养朗读兴趣

1、呈现句子或短

一篇课文在配乐诵读或老师深情并茂、抑扬顿挫范读后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调动起来了,但他们读了几句后有的因困难重重,有的因好动激情很快就会消失。老师应马上借助这股春风在学生们自由朗读后指导读,扫除影响他们朗读兴趣的障碍,呈现在四周配上美丽的图画句子或段,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句或段不单独呈现出来,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他们不会看着书,指着文字读某句某段,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什么,云里雾里坐飞机,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听课,持续的时间短。

2、指导读

句子或段呈现出来后首先指导学生读准音,着重强调儿化音、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及前鼻音和翘舌音和刚出现的生字;然后指导朗读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快、慢;再就是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在眼前出现画面把感情流露出来,有感情朗读。如《两只鸟蛋》中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重点指导读准“捧”、“连忙”、“轻轻”,引导“捧”字读重且慢些,体会男孩生怕摔碎这个将来的鸟,“轻轻”读轻且慢突出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体会出对鸟蛋的喜爱,“连忙”读的快些。具体指导读和理解后创设情景:出示茂密的大树,空鸟巢及焦急万分的鸟妈妈,学生们想象出自己就是那个淘气地男孩,在这种情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就把感情留露出来。

3、学生用普通话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后就必须自己亲自试验——读,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只知道理论而不下水去试是学不会游泳的。学生的模仿性强,老师的指导和范读使学生们有了依据和依靠,读几遍就能很快地把每个字读准确并有正确的语速和语调,同时又巩固识字,使词和句子影像加深,接着采取一些不同的朗读形式,要求人人开口,对能力极差的学生鼓励其开口,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二、学生们表演读和小老师带读,在竞争中培养朗读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生性爱竞争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教学生,但老师一定要融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起到总指挥的作用。小老师一定要有代表性,不能只是优等生的特权,同时还要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如开展挑战读,胜出者带读。在学生挑战时,不读书的学生一定要看着书认真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挑战者读完,听的人点评,点评最好的学生同样当小老师带读以资鼓励。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后进生,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老师怕学生读不好,事事躬亲,学生的积极性差,课堂气氛也不如人意,老师累得像黄牛似的,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如表演读,表演前自由练习,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学生站起来表演,胜利者除了接受掌声外再当小老师带读。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快就会掌握朗读的要领。活动中老师要不断鼓励,同时及时指点出现的问题。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在游戏中培养朗读的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喜欢拖音,没有快慢,没有停顿,一字一字的读得暖绵绵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只有不断指导,学生反复操练。老师在反复操练中方法不多样化,学生就没劲,也不愿意读,老师的嗓子叫哑了,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就好比天天吃一样的菜,第一天觉得好吃,慢慢地就厌吃,最后食不甘味,还要倒胃。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边读边指导达到教学效果。采取的朗读方法要根据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我通常用的方法如下:

1、学生挑战读

挑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老师要照顾每一位学生,在搭配挑战对象时双方的差距不能太大。由于这是单个比赛就容易发现问题,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进步,而不能嘲笑、挖苦和批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不敢开口朗读。

2、小组竞赛读

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搭配均匀。如果一个组的优生多,那么其他的组就会没劲,失去竞争的热情,如果一个组的学生后进生多了,也会失去小组竞赛读的意义。赛后输的组要为胜出组鼓掌。一个小小的掌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人都会投入到朗读中去。

3、男女比赛读

我班的男生多,女生少。男生特爱表现,也比女生读的好,女生开口读书的不多,大多数胆小。我经常开展男女生比赛读,即激励了男生,也逼着女生大胆、放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4、个性化读

尊重学生的喜爱和个性差异,激发朗读兴趣。如《荷叶圆圆》一课指导朗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喜欢小蜻蜓的学生读小蜻蜓一段,喜欢小青蛙就读小青蛙一段,喜欢小鱼儿就读描写小鱼儿的段落„„表演读时喜欢那种动物就表演那个段落,最后齐读时愿意到教坛上读就到讲坛上读,不愿意坐着读,站着读都可以。表面上看学生没有规矩,课堂乱糟糟的,但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中读熟了课文,这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5、配动作表演读

配动作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句子和词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6、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老师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方法,适合使用于对话文章。学生们在角色表演中即理解了课文,又展现了自己。

7、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

8、在童话故事和想象中读

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深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使课文充满生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9、轮读 轮读方法很多,我用的最多就是一位学生读文,老师突然喊停,另一位学生接着读,这样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10.、师生合作读

老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学生赢了,学生的劲头更高,兴趣更大。

总之,以读为本——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推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有效的朗读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年级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本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员一致同意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备课组共同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加以落实。我根据我们班级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训练的: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记得有一位有名望的老师说过:“我们当教师的,上课应带来两样东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把学生勤学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给乐于上进的学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这话说的多形象,一个好教师的确应该如此的,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激趣、赏识教育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中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5、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读的欲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在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左手压书,右手点字,眼看书本,字字过目,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多年低年级的教学摸索和实践,让我体会到,有了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后,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还应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循环渐进,逐步打好朗读的基础。鼓励他们多朗读,并安排适当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朗读学习、交流的机会,使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分了以下几步来训练和指导:

第一步,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学生一律用普通话,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可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由于我们班中外地学生比较多,在发音上地域差异比较大,如有的对“in、ing ”组成的音节难以分清,有的对“n、l”不分,针对这些,我在拼音教学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花相对大的力气对易错进行教学,做到正确读字音。

(1)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

(2)坚持长期练,区别对照。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根据词的意思定音。如:快乐(le)、音乐(yue),声母、韵母都不同。兴旺(xing)、高兴(xing),声母、韵母虽同,但声调不同。长(chang)处、长(zhang)大,虽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时,意思完全不一样,学生容易读错。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楚。

第二步,读好词语

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因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我注意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的“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严肃地对懒狮子说”中的“严肃地”,应采用稍低而慢,并神情凝重的语调读才符合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出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关心之情。另外,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读法是轻而短。其规律是:(1)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如“看看”、“听听”;助词的“的、地、得”;名词末尾如“我们”、“咱们”;(2)名词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如“哥哥”、“衣服”等等,均读轻声。还有,要注意“一”“不”的变调读法,在我们低年级的教材中较多出现。如“不(bu)能”,“不(bu)是”;“一(yi)个”,“一(yi)朵花”等等。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规律。

第三步,读好句子

一些长句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在长句子中怎样停顿,这是很重要的。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绿》一课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所有的绿),怎么样?(整齐地按着节拍),干什么?(飘动在一起)。然后根据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长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另外,还要学会按标点符号的感情来读。如《王冕学画》一课中:“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哇!”句末是感叹号,“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好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句所应有的语气。

第四步、读好段、篇的训练与指导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小节组成,而每个小节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

朗读课文可以以小节为单位,用“接力式”强化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听后学生评议。根据需要我设计两种形式:(1)随时评议。读完一个小节,有错,其他同学给予指正;没错,另点一名学生“接力”往下进行。目的是矫正读错的字音。(2)定时评议。就是整篇课文读完,然后集体评议,主要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口齿是否清楚,是否读准字音。分角色读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如《一粒种子》、《坐井观天》等都是扮演角色的好示范材料。要求他们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尤其要读好人物对话的感情变化。

三、训练朗读的方法

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就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在学生听规范的朗读的时候,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我设计了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从网络上查找一些动画故事,在午间放给他们看,从而激发他们讲故事的欲望,促进了朗读。特别是班级里一些好生,看了故事后,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就让他们事先准备,然后在第二天讲给全班同学听。然后一个一个地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很多原来读书不积极的学生在活动中也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上台讲故事。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朗读兴趣。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通过一年级这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的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有了提高,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有适当的停顿,能在理解文中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读出相应的感情。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中,我们将着重解决有感情朗读的问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训练的阶段总结

一、概念界定

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

二、实验的策略(一)本阶段主要研究方法

本阶段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课题的初步研究。通过研究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 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收集、了解目前全国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程度等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借鉴相关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课题的教学理念。

(二)对“小学低年级朗读素质培养”课题资料的整理及思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第一,什么是朗读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

第二,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情感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美丽的夜空画面。“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教育。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初涉语文学习的低年级新生来说更为重要。

---------

下载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课题研究总结

    杜集镇教办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要接近尾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镇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总结

    2013年秋上新初中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我校的小课题研究已进行一学期时间。这一学期我们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课题理念学习为工作重心,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契机,创设生动......

    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精选合集]

    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寓教......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

    2012—2013学年初中体育组小课题研究论文

    2012—2013学年初中体育组小课题研究论文2013年海南华侨中学体育中考反思2013年的体育中考已经结束了,我们学校的孩子们经过2天的努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同时也然我们看......

    音乐小课题研究总结doc

    音乐小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将人文色彩融入音乐教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中学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

    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王景义2011年7月 在学校的关怀领导下,在教研处的直接领导下,本人的小课题“读书笔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准备,2011年......

    初中语文小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语文小课题研究总结------ 开展语文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策略 通过实施教学活动,我结合所带两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及时的做出了分析和反思,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只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