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育故事--让学生真正懂得教师的爱
我的教育故事
让学生真正懂得教师的爱
河东小学李刚惠
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某学生真是油盐不进”等等。不可否认,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接受的思想不再只是父母、师长那里“正统”的思想,而是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必然会引起学生思维的复杂化,甚至是疑惑和混乱。此时,老师如果只凭纯朴的爱心去教育学生,而不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和探究,恐怕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厌烦。教师满腔的“爱心”,如果不被学生感受,明白,认可,那么怎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具备纯朴的爱外,恐怕更主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懂得你的爱。只有让学生懂得你的爱,他才有可能产生稳定愉悦的情绪;情绪稳定,他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建议或批评;接受你的观点,他才有可能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才有可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行为,最终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我原来所教班上有一名学生陈杰,既调皮又淘气,不是藏同学的书本就是故意去碰撞别的同学,惹是生非,成为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很长一段时间,我苦口婆心地对他进行说教,可一点用也没有,他仍旧不做作业,仍旧调皮捣蛋。我很无奈,真不知怎么办,但我却很不甘心,不愿放弃。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准备和家长谈谈,交换一些意见,可家长却迟迟不到学校来见老师。于是一天放学后,我找到了他家。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两位老人整天忙着耕种庄稼,也无暇顾及孩子的管教。听说老师来了,两位老人才从地里回到家中,学生xxx看见我,很惊奇,没想到老师找到家里来了。他的奶奶谈到这个孙子,也是抱怨不停,说孩子不听话,他们也很恼心。可是,听奶奶说到一点,引起我的注意,他胆儿大,每次家中想杀鸭子吃,都是他来杀。终于发现了一个闪光点,就从这儿下手。后来,我找个机会和孩子谈心,我首先表示出对孩子的夸奖和崇拜:你好厉害,还敢杀鸭子,老师这么大的人,都不敢,好胆小,老师还不如你呢。这孩子觉得老师还有不如我的地方,老师还夸我,还说崇拜我呢。心里很是惊奇和高兴。接下来的交谈很顺利,这一次我们不谈学习,全谈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摸鱼、捉龙虾、藏猫猫。有了第一次的交谈,学生感到老师很易亲近,心里会有感悟,我暗自观察几天,发现孩子似乎有些变化了。这时必须趁热打铁,再找机会进行表扬鼓励,这时不能光戴高帽了,还要对他提出一些希望,语言一定要流露出对他的关爱,我说:“老师发现你这几天好乖哦,要是你再用点心在学习上,一定会更好,幺儿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他听了,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心想:老师好爱我哟,喊我幺儿,还说我乖。然后,我又在班上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进步。以后,我给予他的是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他的变化越来越大了,学习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从这个学生的转变中,我也深深地感悟到了老师要爱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爱“领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不放弃,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总会看到学生的变化,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篇:我的教育故事--让学生真正懂得教师的爱
我的教育故事
让学生真正懂得老师的爱
王胜武屯学校 张军 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有的学生真是油盐不进”等等。不可否认,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接受的思想不再只是父母、师长那里“正统”的思想,而是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的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复杂化。此时,老师如果只凭纯朴的爱心去教育学生,而不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和探究,恐怕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厌烦。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你的爱,他才有可能产生稳定愉悦的情绪;他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建议或批评;他才有可能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才有可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行为,最终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我所教班上有一名学生顾津,既调皮又淘气,不是藏同学的书本就是故意去碰撞别的同学,惹是生非,成为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很长一段时间,我苦口婆心地对他进行说教,可一点用也没有,他仍旧不做作业,仍旧调皮捣蛋。我很无奈,真不知怎么办,但我却很不甘心,不愿放弃。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准备和家长谈谈,交换一些意见,可家长却迟迟不到学校来见老师。于是一天放学后,我找到了他家。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两位老人只是一味的溺爱,无暇顾及孩子的管教。他的奶奶谈到这个孙子,也是抱怨不停,说孩子不听话,他们也很恼心。可是,听奶奶说到一点,引起我的注意,他胆儿大,每次家中杀鸡宰鱼,都是他来。终于发现了一个闪光点,就从这儿下手。后来,我找个机会和孩子谈心,我首先表示出对孩子的夸奖和崇拜:你真厉害,还敢杀鸡,老师这么大的人,都不敢,老师还不如你呢。这孩子觉得老师还有不如我的地方,老师还夸我,还说崇拜我。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惊奇和高兴。接下来的交谈很顺利,这一次我们不谈学习,全谈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平时喜欢的电视节目、喜欢的体育明星、爱玩的游戏等等。有了第一次的交谈,学生感到我很易亲近,我暗自观察几天,发现孩子似乎有些变化了。这时我就趁热打铁,找机会进行表扬鼓励,但是不能光戴高帽,还对他提出了一些希望,语言一定要流露出对他的关爱,我说:“老师发现你这几天很不错呀,要是你再用点心在学习上,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他听了,看了我一眼,笑了笑。然后,我又在班上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进步。以后,我给予他的是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他的变化越来越大了,学习也有了明显的好转,期末考试还取得了班级第二名。
从这个学生的转变中,我也深深地感悟到了老师要爱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爱“领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不放弃,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总会看到学生的变化,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教师如何真正爱学生
教师如何真正关爱学生
如何真正关爱学生,每个人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生存,而应该是学习为他们更好的生存服务
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给好的学生关心和鼓励,可以促使其上进。其实,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很多孩子在家里缺乏完整的父爱、母爱,导致了各种性格缺陷。给他帮助和爱甚至能改变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却很有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要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再次,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何谓宽容?有人说:“宽容就是去拥抱学生,让他觉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宽容就是去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却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我还想说,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拥有了宽容,也拥有了爱。试着去理解学生吧!正像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有了理解,你不会为学生调皮捣蛋而光火;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辩解顶撞而发怒;有了理解,你就不会为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你只要想想:学生还只是个孩子呢!你只要想想,我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呢!你的心就平了,气就顺了,你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忘擦黑板了,我会说:“该我值日了吗?以后可得事先通知我,以免耽误上课。”值日生低下了头,为自己的失职难过。学生忘带作业了,我会不经意地问一声:“早饭吃了吗?”学生一愣,继而会心一笑,他明白了作业是不应该忘记的。讲台上,我讲兴正浓,讲台下,一学生睡意正酣,我摸摸他的头;“不舒服吗?”他摇摇头。“那是老师的催眠曲唱得太棒了!”我幽了自己一默。他含羞红了脸,睁大了眼,挺直了腰。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四篇:他的顽强让我懂得成功真正的意义
他的顽强让我懂得成功真正的意义
——读《老人与海》有感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即使自己被毁灭了,也不能被打败了!”读到《老人与海》这段话,引发了我对这个顽强老人真正成功意义的思考。
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老渔夫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后再次出海捕鱼的故事。
他出海了,带着一瓶水和那张破了的渔网,坐上他又破又小的船,出海打鱼。他真希望得到一条大鱼,这样他就不会一天仅喝一瓶水和几杯咖啡了。他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鱼,经过和大鱼的搏斗,他战胜了困难。他总会高声的大喊“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即使自己被毁灭了,也不能被打败!”他成功了!在归途中,一条条饥饿的鲨鱼扑向这条大鱼,他勇敢的刺杀这些掠夺者。尽管最后他带回的是一副大的空鱼架子和一条更加破旧的小船连带自己那疲倦的身躯。但他并不放弃每一天艰辛的打鱼生活。
他总是那样坚强——忍受着手和背的巨痛,依旧与大鱼搏斗。或许,他忘了自己早已是一位瘦骨鳞峋的老者了。他总是那样乐观——“人不抱有希望是很傻的”。他总是那样有信心——也许,他早已忘记自己一天仅有一瓶水和几杯咖啡来维持生命。他总是那样积极——尽管只有自己的自言自语,没有收音机解闷,没有喜欢的孩子陪他说话,但他捕到了大鱼,他有属于自己的胜利!
他顽强的精神,不禁让我想起西点军校的一句名言:“永远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对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成功的,是与众不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你要做出一番震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超越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对自己有一个新的突破。或许,现在你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少年,但你在醒悟后认真学习,超越自己,做新的自我,也算是一份成功。
我们不能惧怕失败。有人会为一个小失败而垂头丧气,为一点小成功而永不满足。而我,看了《老人与海》才发现:为人生中的小成功欢呼,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谁还会不成功?
“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人不抱有希望是很傻的”也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不被困难所难倒,为一点突破而感到收获一份成功!这是《老人与海》中老人的顽强让我懂得的成功真正的含义。
第五篇: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新城学校孙尚刚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否都懂得去孝敬父母呢?从对许多学生的观察与了解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懂得去孝敬父母,养成的只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傲的品行。因此,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已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
现在的小学生对“孝敬父母”这一概念很模糊。在他们看来,父母供他们吃穿,供他们上学,抚养他们是天经地义、无可争辩的事,因而孝不孝敬父母是无所谓的。甚至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的父母时,表达出的竟是对父母的厌恶,原因是他向父母要零花钱时,父母亲不能给他钱。凡此种种迹象,只说明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我们在对学生平时的教育中,怎么灌输这一思想,让学生懂得尊敬、孝敬父母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深刻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叫周晓龙,对自己的父母常不屑一顾,对父母的话丝毫不听,父母亲对他是没有一点办法。在一次开学报名的间隙,我找到机会和这位学生谈心,了解到他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之后询问他,如果离开父母亲他会是什么样子?
他的衣、食、住、行,生活费用从哪里来?„„他低头不语。我告诉他,父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如果不为他,他的爸爸不会很早去工地干那么重的活,不会衣服破了不去买新的,不会病了还坚持上班,母亲不会起早贪黑的种地,把自己累了一身病,到现在还直不起腰来。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解释,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去拼命工作的。经过我的开导,周晓龙了解了父母亲的苦衷,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和父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由此可见,让学生认识理解父母的爱是孝敬父母的最好起点。
其次,区分清楚父母之爱不同于其他的爱。‘
父母之爱是永恒的,是无私的,这是和其他的爱的根本区别。父母会把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这是其他的爱不具备的。正是由于这种无私,让学生明白作为子女更应该回报父母之爱,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能够理解区分这两种爱,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感到有一种内疚,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例如,在班会课上,可以让学生去谈一谈自己的父母,说一说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然后顺势引导,明白父母之爱是非常伟大的,是其他的爱所替代不了的。
再次,认识并区分父母之爱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
我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认识父母之爱后,讨论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回报父母。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好好学习就是对
父母的回报,有的说给父母洗衣服做饭就是回报,有的说长大了挣很多钱让父母好好生活就是回报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父母之爱后能意识到孝敬父母,但怎样去孝敬呢?还需要去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带着孝心去做,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最后,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意义。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在人类各种美好的品德中占据第一位。在我国古代就有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在当代更有捐肾救母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表达着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只有孝敬父母,才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反之,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去尊敬别人呢?一个学生只有从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做起,才会被人称赞,才会被人尊重,才会逐渐扩大他的影响,才会改变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说,孝敬父母,对每个人来讲,意义重大、不同凡响。
通过经常性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用心,学会用“孝心”去孝敬父母,学生才会成熟起来,人格才会完善起来,道德品质才会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会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