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时间:2019-05-15 02: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第一篇: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扬州梅岭小学 杨薇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写爷爷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第二自然段写太阳西斜的壮丽景色;第三自然段写夕阳下沉时云朵色彩的变化;第四自然段写夕阳落山后天边霞光的灿烂;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赞叹夕阳真美。全文语言优美隽永,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我这样以问促读:你最喜欢哪种景象?学生在读中比较、选择,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此时,我没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把“读”引向深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介绍给大家?要看谁的介绍最有吸引力,这下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又不敢掉以轻心,都认真地去练习朗读。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很投入,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力求揣摩出最佳语感。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亢奋状态之中,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并获得了自己初步的感悟。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少,仅凭自己的表象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象和壮观的气势。为丰富学生的表象,让鲜活的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我先让学生看与文字对应画面,说说对画面产生的感受,如“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西山“连绵起伏”,“披着夕阳的余辉”,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感受到“壮丽”,理解壮丽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再指导学生读,学生自然就读出感觉来了。第三、四自然段要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这两段很容易读懂,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表达对课文语言的理解。面对学生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顿时眼睛一亮,发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啊,好美啊!”从那轻声——“啊”,看得出他们真的被这奇特的美深深感染了,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评一评图画作品,让学生在比较、欣赏中检查自己读课文的准确、细致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朗读,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感情颇深,喜爱之情便会从心底自然地流泻出来。

在指导学生背诵,我是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先用引背、分段背的方法分解难度,再用有感情地背、比赛背等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跟背、试背,最后达到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背,首先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达到熟记的有效方法。如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可以读得慢一点,沉重一点,让人感受到缓慢下沉的过程,读各种色彩时,可以稍慢些,以突出色彩的美丽,也可给人一种目光流连、不忍移开的感觉,省略号的停顿时间要稍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指导,可以使学生读得更入境入情。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从一句话切入,如“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读完这句话,就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倡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意蕴丰富,值得研讨:爷爷满面红光,固然是夕阳映照的结果,但是未尝不可以拓展开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爷爷晚年幸福的体现;爷爷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啊”,固然是赞美夕阳,热爱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但同样可以拓展开去,爷爷奶奶遇上好时代,他们的晚年生活真可以与大自然的夕阳美景相媲美!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宽松的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尊重、各自独立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师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引路人。有了这种关系,学生就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为了展示自己,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维,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状态,有了这种关系,各人的思维结果都应得到尊重,错误在讨论、交流中得到纠正,正确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多方面的验证。在课堂中师生都是主体,师生相互平等。其实,这对我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是“宏观调控,微观控制”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师。

“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课上我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并在读后也留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充裕的读书时间,能提高读书的质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课堂上还想法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所以单调的阅读方法,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而课堂上,我适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读得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然而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还得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并不是课课都有,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课上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发法,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学生,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学的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真正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造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学中我还抓住一切可训练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交际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这样的说话训练,饶有兴趣。个个争着说,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很好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也为三年级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让学生读起来

还学生读书的权利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我本人对朗读有着颇浓的兴趣,平时时常会在办公室里读上几篇美文。但是,近几年,我听过很多语文课,老师们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没有了读书的时间,可以说:是这些教师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我深知朗读对于语文课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正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还学生读书的权利十分重要。总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教学刚开始我就发现了这些现象:每次我说叫学生起来朗读课文时,会举手的就只有那固定的五、六名学生,有的被我勉强叫起来了却读得结结巴巴、还总是会添字减字,而且一个班只有四、五名学生有点朗读技巧,他们还不爱举手,有的读起来会面红耳赤,声音还放不开......这种种现象显示:学生不会读课文,对读不感兴趣。下面就是我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经验之谈。

为了使学生读起来,我觉得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朗读,其次还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朗读训练。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做到这三点:

一、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迷人的天山牧场》,通过了解天山牧场的天晴、下雨、黄昏、夜晚时的景色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我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例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前两句,第一句要读得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得升昂,来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

三、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振撼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我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当然,这些不单单是纯技术的朗读,必须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使朗读体现出对文章的体味与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毛泽东同志的话也同样适用于朗读训练。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不能忽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性的全面把握,一定首先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可光让学生学会了朗读技能我认为还不够,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还得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自己起来读。于是,我又想出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一、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二、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学生很喜欢表演,在课堂上,我就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观潮》一文时,课前我就先下载了钱塘大潮涨潮的声音,潮水发出的巨大的响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时,把潮水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再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了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我先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结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的兴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来”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

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

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第四篇: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

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

【摘 要】

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作文学习。小学写作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小学生语文作文训练,是学生写作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作用,推动小学阶段语文作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发挥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为新世纪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新时代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作练习策略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小学语文写作训练,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增强小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让小学生掌握精准描写身边事物能力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写作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语文写作学习中。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语文写作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小学生审美眼光的提升,增强小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一、增强学生观察事物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身边事物发生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就不能用自己语言表达出自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向小学生讲解如何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身边的人或物,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能力培养重要性。在写作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棵植物或一个手工制作品,首先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出这个物品的特征和特点,其次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完善物品特征特点的总结,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观察与总结过程进行评价。在写作课堂结束之间,对观察事物顺序、方法、角度进行系统性总结,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为了帮助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话题场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明?_自身写作任务之后加入到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能力,同时完成写作任务。当学生掌握观察事物方法,并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作文写作方法了。写作方法要进行概括性传授,不能讲写作方法、流程、步骤规定的过于细致,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写作潜力,禁锢学生写作思维发散。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想象力,开发学生想象能力潜在性。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能够引导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提高其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小学生写作想象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跟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不同类型写作练习的布置,帮助学生梳理发散思维的过程,掌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潜在想象力,避免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实现通过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和过程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在看图作文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关注图片中的细节,了解图片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诱导学生将图片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完善图片内容,从而完成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然而,在固定命题作文联系时,诸如“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等命题作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让小学生学会固定思维模式,天马行空想象,将新颖的想法都通过语文写作过程实现充分的表达。无论是什么类型写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三、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

文章阅读数量与范围是小学生语文写作的基础要求,培养小学生良好文章阅读习惯,从中积累更多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技巧。文章阅读范围扩大,能够帮助学生接触更多领域知识,还能够积累大量优秀语言词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习优秀文章行文方式、行文脉络、语言词汇运用方式、文章结构选择等等方面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文章阅读重要性,帮助学生选择文章阅读类型,引导学生扩大文章阅读范围,增强小学生语文文章阅读积累量。

文章阅读范围,不仅要求小学生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上文章,还需要要求小学生多多阅读课外文章内容,让小学生增加自身课外知识和常识。当然,在扩大小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阅读时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写作素材积累本,将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为小学生今后写作时提供丰富写作素材。通过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积累阅读文章优秀素材,让学生将这些素材内容通过不断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总体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热抢,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写作,喜欢学习语文写作,让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快乐,同时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渠道。小学生通过习作课程,挖掘内心潜在想象能力,大胆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为自己内心世界提供一片净土。

第五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摘要]: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个教育,是追求人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关键字]:主体、个性差异、关怀。

一、搞好角色转换,突出学生个体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总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化为灌输知识,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独奏者,学生是听众,是观众。这种形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抑制了学生间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哟啊转化角色,变教师为主的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为乐学教育插上双翅。

要真正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习养成了自我思考问题,自我分析问题的习惯。这将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形式上可以将学生改为多种组合的小组形式,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有差异的个体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巡视学生的学习,发现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或发现学生普遍感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处于学生中间,便于多向交流,教师掌握情况能及时,了解问题更深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教师或略作指导,或故意不作任何指导,而让学生独立地提问题、分析问题,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解决。这样就会唤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样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依学习伙伴。

传统教学在教师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和定势,其中有很多是与新课程相抵触的,因而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定位,尽快从传道授业感惑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育教学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披露个性色彩

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的不足是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不足。因此,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的多,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和

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大半是“半扶”或“半放”。改革教法,就是让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善于探究,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决不干预。出现问题了,那正是教师可以进行组织教学的切入点和出发点,自学过程中教师的监控则作为学生活动的反馈和服务,避免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这个实践的过程,决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松散的个体学习,各自为中心,不相互联系。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间的谈论,围绕一个主题来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可以说,小组学习是很重要的形式。

以前,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际缺乏正确把握,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的备课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设计成双轨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或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争论或师生间共同探讨,教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才敢互相交流、争论,才敢于披露其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观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设法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因人施教,鼓励大胆发言,不要怕说错。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带有个性色彩的意见,即使言语有些偏激,不全面甚至不完善,但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不要断然地简单地给予否定,而应当在思想上给予指导,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质疑争论,勇于发现自我,敢于发表与权威不同的见解,敢于超过教师、名家。因此,教师千万不要让学生富于幻想和充满好奇的天性消磨殆尽,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应肯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的个性才会得到最自由、最大限度的发挥。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这是能够先放后扶的前提,只有“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容的学,有课堂思考的余地,有凭自己的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只有“放”,才能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而教师的“扶”,要扶在方法上,扶在重点上难点上。“扶”只在对少数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上,只有在缩短少数后进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后进行的集体教学才是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重视正确导向,呼唤人文关怀

语文教材与数理化教材相比,莫过于它丰富的思想性,再加上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每一次解读,必会碰撞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教师必须辨证地把握

教材的思想内容,跳出“非错即对”的思维定势,不可用认识的怪圈来束缚学生丰富的思想,不可用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去熄灭学生多彩的思想火花。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尊重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尤其是差生,更是漠不关心,单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讽刺和挖苦,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心理上严重地出现了隔阂,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会主动参与呢?因此说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题,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多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教育学生,鼓励为先。其一,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当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富有个性地提出有悖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和见解时,教师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应对这种富于探索性的求知态度予以肯定。其

二、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疑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内在潜能。为此,教师应放手让主动权给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学生每一次都能获得赞赏与鼓励,这样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断实践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师生在尊重、关心、鼓励、支持中展开心灵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虽然考试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但新课程下的考试理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要使评价由只重视静态的学习结果而变为更注重学习动态的发展过程,在现行的考试中要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考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恰当的等第,要符合学生实际。关注他们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分析失败原因,找到成功秘诀,指明前进方向,这样有利于成功感,求知欲、好奇心的形成,让他们各得其所、乐在其中,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师还要善于把批评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小伙伴们激烈地“争吵”,热烈地讨论、真诚地赞美,在小组的交流中能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而总结经验教训,因而说学会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总之,大千世界,学生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资源,但

利用差异并非为了消除这种差异,而要对其提供机会和指导,扬长避短,使每个个体在自己可达性目标上可得到最优化发展,发掘个性,发挥个性,成为有个性的出色的一个。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2002年3月北京大兴讲座辅导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9.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觉[N].中国教育报,2002-06-02(03).

下载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大胆地猜

    让学生大胆地猜 在我上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身体部位”的英语名称时,我采取了贴身体部位的方法导入了课堂。首先我出示了一只熊的头,贴在黑板上,并复习句型“This is head ”......

    让学生自信地写作

    让学生自信地写作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让学生充满自信,而教师应该学会善用鼓励,让学生在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除了平时积累......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江苏省宝应县韦镇小学 陈刚 邮编 225827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难以驾驭的课程,针对课堂上学生只是对 “计算机”和“上网”感兴趣,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我是七年级班班主任,自从学校领导把这个重担交给我时,我深感压力很大,同时责任也大了。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首先应有一颗爱生之心,不但要关心他们......

    让两个“留”字真正留给学生

    让两个“留”字真正留给学生 苏教版国标版五年级上第12课是两首古诗,一则为王冕的《墨梅》,另一则是于谦的《石灰吟》。这两首诗应该是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解读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是某某学校一名生物教师,199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生物系,教学15年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经历过不少的改革浪潮,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终于明白......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于自主创新教学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