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00: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第一篇: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黄岛区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1、命题意图:

选择题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广,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历史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和具体表述,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题目设计以材料型为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以理解运用方式考查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历史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答题情况: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是2、4、6、7、14、19、20、21、29错率较高。

3、原因分析:

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第2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综合灵活运用就分辨不清了。

(2)历史时代特征把握不准确,如第4题,宋代特点把握不到位。

(3)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如6、7、14、21对材料和选项就理解分析不到位。

(4)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弱,如19、20题,同时体现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

(5)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尤其是结合必修一二的知识点就蒙了,体现在29题上。

4、应对措施:

(1)落实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的理解与运用,学生死记硬背,背过了却不知用来解决什么题目又有何用呢,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问题推动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材料训练题强度,提升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多研究材料的新运用,以变式训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锻炼学生提高从多个角度看历史史料的能力。

(3)对历史时代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历史概念加强讲解,注重学生的落实。

二、非选择题的分析:

第31题分析:

命题意图:

考察儒家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能力点:考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

答题情况:

得分平均12分左右,问题主要在于第一问中“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没有从中西方国情及材料入手,而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入手。

今后措施: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如何准确从材料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

第32题分析:

1、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对主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迁移运用,引导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重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2、学生答卷情况:

学生得分较低,平均分5分左右。但差距也很大,有得10、11分的,也有2、3分的。

3、出现的问题:

(1)第一问要求学生据材料概括,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概括知识点不到位;有的学生纯粹看表面意思,根本没理解考查知识点,竟然把背景理解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没有迁移到新文化运动上,所以背景基本上答得不到位,好一点的学生也是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全盘输入。

(2)第二问中变化没有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信息的理解分析不透彻,如看到“股票”想不到市场经济体制,看到“QS”想不到人们的生活等等。

(3)第三问谈看法很多学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起来,只从一个方面展开论述。

(4)答题形式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材料题的回答要求是段落化、序列化、规范化。在每一问题回答时最好要有提示语。可是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要点,不分段落。把文字堆积在一起,说了一些我关紧要的话,使阅卷的老师无法把握要点。再就是答题态度不认真,缺乏规范。有些学生字迹潦草,根本无法看清答案内容。

4、应对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解题答题规范性培养,重在平时答题习惯的养成和训练,纠正学生的答题态度,注重学生书写规范性的训练。

第33试题分析:

第(1)题,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及审题能力;考察的知识为近代科技革命诞生的情况,该题平均分大概约为4分左右,很多同学得了满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这一题目要求,且把设问粗心看成了是布鲁诺感到害怕。因此回答时这部分学生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宇宙是无限的观点”论证哥白尼的日心说是错误。

第(2)题,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能力,考察的知识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和滞后的原因,绝大部分学生该题都得了满分,该题得分大概在7分左右。部分出错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对问题转化的能力,没有将该问题转化为常见的问题。部分学生是没有弄清该问题设问的时间,结果答了很多建国后的内容。

教学措施:

(1)平时应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应加强对审题和问题转化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运用:

在后面即将要开始的复习中对通史知识应全面掌握,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对每个知识点都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对历史发展线索要全面准确的把握,古今中外纵横联系;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要有客观的把握;对重要历史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弄清其内涵和外延。

2、关注高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文科学生应加强材料阅读分析方面的训练,特别是长度和难度大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提取解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选典型题目进行定时定量的训练。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重在讲评,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总结规律性,讲究实用性。

4、强调答题规范性。

切实抓好答题规范性训练,在解题思路规范性、文字表达性训练、指导要点式作答、运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等发面都要加强学生的训练,减少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减分。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七年级历史试题和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1、总体分析:本次考试,历史试题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材料分析题,总的说来,本次考试历史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题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学生能力运用的考查,做到了知识掌握与学生能力运用考查的统一,试题特点符合当前课改形势的需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具体分析:选择题部分,试题不再是单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动脑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注重了历史研究的成果的运用和展示。在材料分析题中,所运用的材料,基本上不是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而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补充,而解答的问题,有的是立足于基础,也有的是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做到了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统一。

二、试卷分析:

1、从学生的书写来看,学生的书写比较认真、规范。

2、从答卷来看,在选择题部分,学生对于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答的较好,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的较多,感觉到在做这样的题目时比较吃力,在材料分析题中,学生做得较好的题目是那些灵活性不强的问题,在课本上有明显的答案,学生记忆的比较扎实,出错的较少。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注意去读材料,从材料中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审题不清,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二是开放性试题的应对能力较差,答题灵活性不强。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反映无从下手,感觉到非常的吃力。

三、今后的措施:

1、要注重基础知识落实,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

2、教学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认真细致,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真正领会其实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3、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应将历史地名和今天的地名作对比,应引入诗词、歌赋、对联、俗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4、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因为现实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渊源,都不是空穴来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把枯燥遥远的历史与身边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

第三篇: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析

成绩不理想原因:

主观原因:基础知识部分的题得分率不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夯实不够,不会活学活用; 太多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客观原因:命题不规范,题目与课本课标脱节明显,偏题怪题多;评分标准琐碎。整改措施:

一、老师方面:

1、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取长补短。

2、加强教学五环节,扎扎实实抓基础,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3、科学安排每一节课,力求精细化。

4、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协调作业量,避免各自为战。

二、学生方面:

1、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萌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做到勤学、会学、巧学。

3、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4、加强记忆,多看课本,多背基础知识。

5、加强易错题的滚动,加强周测。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知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感受、体验知识的魅力和知识力量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习的喜悦,习的快乐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7、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9、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右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1、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5、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16、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7、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18、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A、没有公元1年 B、没有公元前1年 C、没有公元0年

D、没有公元前各年

19、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0、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23、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郦道元-《水经注》 D、陶渊明-《归园田居》

2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25、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张衡 B.张骞 C.蔡伦 D.祖冲之

二、材料题

26、读图并回答问题

(1)此人是谁?(1分)他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1分)

(2)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3分)

27、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1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1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2分)

28、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三、问答题

29、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6分)

30、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8分)

31、试简要分析公元3到6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8分)

四、探究题

3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1=30分)

1、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晦

2、“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李渊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渊 D、唐太宗

5、“诗圣”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6、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吴道子 B、阎立本 C、赵孟?nbsp;D、张择端

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8、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

()

A、杨业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10、12世纪时,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他属于哪个民族()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汉族

1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朝的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赵匡胤 D、皇太极

14、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C、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B、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5、《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1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阎立本

D、董其昌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

A、岳飞

B、文天祥

C、范仲淹

D、黄宗羲

20、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A、李纲

B、戚继光

C、于谦

D、文天祥

2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4、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5、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6、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周髀算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7、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9、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域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南移?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多项选择题(5*2分=10分)

1、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A、禁军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2、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

()

A、烟草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3、下列人物中,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中国的三代石窟艺术是指()

A、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B、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C、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新疆龟兹石窟

5、下列统治者属于开国皇帝的有()

A、隋炀帝杨广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中国隋朝时建造的。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朝代)时中国的 地区的“ ”(当时纸币的名称)。

3、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中国人发明的“

”,(朝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5、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

6、明成祖时,派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的典型概括。这种现象出现于

(时期),首先出现在、松江等地的(行业)当中。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水浒传》、、。

四、识图填表题(4+2=6分)

(题目见答题卷)

1、在右图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地名

在图中,无锡的古运河应当属于

隋朝大运河的(哪一部分)。

2、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

五、材料分析题(2+3+8+3+7=23分)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是谁引用古人的话说的?

(2)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2、“庆历年(1041~1048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

(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

(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

3、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联系现在的考试,谈谈你的看法,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

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2)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3)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

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六、问答题(7+7=14分)

1、“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加到一千多万户。”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请你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假设岳飞举行记者招待会,你做为新闻记者参加并有机会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下载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

    初一期末考试试题分析[范文模版]

    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现对上学期期末考试初一语文试卷作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这套试题以新课标及现行初一语文教材为依据,强调积累、突出读写、鼓励......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6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城关镇胡营中学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 试卷分析 本期教学特点: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本期可谓在紧张快速中完成教学任务,备考略感有点仓促。 一、 试卷结构分析 1、 题型设置:由单选......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王琪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三大项,分值为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题型是依据中考模式设计的,试卷内......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这次期末考试试题由教育局统一命题,满分100分。从总体上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题型设计灵......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0分,选择题......

    2018春期末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冷集三中2018年春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5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