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00:4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

第一篇: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

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东华学区王峡口小学:高艳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语文研讨会”,聆听了窦桂梅、叶红、王君等名师的讲课和报告,使我感慨万千。特别是他们那精深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积淀,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灵活睿智的教学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无穷的语言魅力,点燃求知的火种。

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用语言走近心灵,叩开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教师的语言如果能以简洁生动,幽默睿智、妙趣横生等富有感染力的特色,展现于课堂,会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

窦老师的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掌声,处处洋溢着感人的真情。她的语言朴实、亲切、生动、自然。时时传达着真情,一次次地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她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一开课,只见他笑容满面地走上前,师生问好后,他问:“你们知道我姓什么?”生答:“您姓窦。”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我们班主任告诉我们的。”师问:“你们猜我从哪里来?”学生齐喊:您从北京来!”师:“噢,你们真是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接着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加之前面的对话,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同时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课堂上,窦老师时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杨。如当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时,她会说:“多聪明哟,掌声送给他!”或“真棒!掌声响起来!”当学生把课文读得很好时,她会说:“呀!她读得多好啊!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播音员!”当学生能模仿她的语调、动作读古诗时,她激动地说:“真是个小演员!”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她拍手称道:”哇塞!你们都是小帅才!”当一个学生很想抢答问题,竟急得站起来大喊时,窦老师快步上前,亲切的和他握手,并摸了摸他的头,表示感谢和鼓励。那位学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想,这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窦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像这样充满情趣的语言及举不胜举。她的评价灵活多样,让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己的风帆。

课堂上,窦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让学生时时受到情的激励,爱的感染,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探究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外,她针对学生的言行,和他们谈心,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做她们的知识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点燃生命的火种。

还有叶红、王君老师的语言清新优美,音色响亮、清脆,吐字清晰,语意准确,如春风细雨,又如涓涓溪流,濡人耳目,润人心田。

二、巧妙的数学情景,激发纯美的情感。

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窦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轻松、活泼、和谐、自然,这是因为窦老师很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如她执教《葡萄沟》,在教学适宜处,窦老师戴上了新疆帽,配上长裙,扮演起了热情好客的新疆阿姨。她热情的接待汉族小朋友,还跳起了新疆舞,唱起了新疆歌。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了新疆阿姨的热情好客。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她多次模仿诗人吟诗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古汉语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应怜履齿印苍苔”的情调,体会诗眼“怜”的内涵。她又以课件演示诗人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情景,引导学生随

诗人一起感叹“满园春色关不住”。借助图画、音乐、文字、引人入胜。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窦老师在教学中很善于创新,她能根据不同的课文和适当的教学时段,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而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她时而以画入境,时而以演传情,时而以度激趣,或说或唱,无不惟妙惟肖,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的本色。

三、灵活的教学设计,促进智能的发展。

在当前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窦老师、叶老师、王老师他们都能以教材为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要求,灵活自如地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如窦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大胆取舍,摒弃简单的重复劳动、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变序、连线、采点、拓展、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内容永远有新鲜感。尤其是她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有力体现了她自我创造的特色。在教学《朋友》这一课时,她把三篇题目相同的文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阅读,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其中皮克达斯赶回刑场时高喊的几句话,窦老师和学生一起设想了几种心情,每一种心情喊出话的语气不同。她对教材处理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朗读也别具一格。她的教学设计,时时刻刻突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我们要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通过钻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沟通课内外联系,更生动更开放的语文,学好语文。《游园不值》课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时,窦老师迅速转换角色,让学生演诗人,像她这个“园主人”讲游园经历。最后她将师生品读上升到这样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心有多大,园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就有多美。虽然诗人游园未进,但从墙头伸出来的一支红杏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此时无遇胜有遇,天地大无边,天之美可遇而不可求。不遇中已经有了奇遇,何必遇见园主人呢?人生是一种体验。人生需要“不值”不遇,不幸中有幸。生活向你关闭一扇门,也向你打开另一扇门---不遇中又有遇!就这样她把学生引向更宽广的天空。当窦老师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换成《游园不值》,师生一起同唱此歌结束课程时,教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课虽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位名师的教学都贯穿着“主题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三度”。(即温度、广度、深度)他们竭力弘扬“激情不老,思想不僵”的人文精神,提倡师生都要多读书,多学习,教师要加强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用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智慧,献身于教学艺术,以真情和爱心拥抱教育事业,浇灌生命之花,庙会美好未来。

第二篇: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林西镇寄宿制小学

刘杰文

6月11日,在赤峰二中礼堂,有幸聆听了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对话新课标”的讲座和三年级数学下册《重复》一课。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我感动于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自然和谐;感动于老师的纵横千里、收放有度;感动于孩子们的灵动思维、挑战创新;感动于师生全情投入、生机勃发。他所营造的大气、流畅的课堂是我教学的理想追求。通过近距离欣赏徐老师的展示,进一步享受了教学艺术的快乐和震撼;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和使用新版教材增强了信心。它体现了目前数学最新的课改信息和研究动态,同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

收获之一:

通过徐老师解读新课标。我进一步认识了2012版小学数学课标的“新”变化,由“课标时代”走进了“后课标时代”,更加注重了关于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修订的精髓是:

一、关于课程目标。

总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1、“双基”变“四基” 即改为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数学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的。加上了后面的“两基”,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双基”,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基本思想”将是主线,“基本活动经验”将成为重要的形式。“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

2、“两能”变“四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六条”改“五条”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改为“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

三、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关于数学观。“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关于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方式。原来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这样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释中提出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接受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四、四个领域名称。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从上面的修改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是要坚持的。基本理念不会有较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修改稿)》在基本理念上更辩证,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老师的教学。

收获之二: 徐老师认为:“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简约教学的主要理论是“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徐老师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催人奋进的。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徐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的他并不是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每一个环节他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理发师的困惑”???在三个问号的后面留一空白,先让学生猜猜理发师的困惑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中,并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怎么表示?伸出手指分别表示爸爸儿子,“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用手指表示的方法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明白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1、首先是真诚的教学感情。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的感染力,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他的情使人激情飞扬,让人有种想要飞得更高得冲动。他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哦!这样就真相大白了„„”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徐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那种真诚的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徐老师的这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独到的教学设计。听完徐老师的课,当你稍一品味时,你会觉得他的课设计的是如此巧妙!看似无心之举,其实都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有种润物无声的感觉!在课前的准备中徐老师为了记住和熟悉学生,让每个孩子在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收集字条,比较写的一样吗?哪个更好,为什么?不断地向学生发问,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学生为上这节课等了很久,很疲劳,为了活跃气氛徐老师给学生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围绕 “两对父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这个问题让学生猜测、说理,完全是用学生的嘴讲出来的,使学生越辩越明。原来写名字也是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准备得很充分,可谓一举两得!抢椅子和套圈两个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的,顺畅的引入,不是生拉硬拽。教师不断地设置疑问,突破教学难点。怎么引入和向学生介绍集合,徐老师用的是呼拉圈,当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套在一个圈,参加剪子游戏的同学套在一个圈中,这时有一个同学在两个圈中,自然的引出重复的一个同学。这样把生活和数学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知识,通过两个呼拉圈把重复集合里的多种情况全都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这时你能体会到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文化,数学是思想!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我,更不用说亲临其境的学生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没有一丝倦怠,都产生一种“意犹末尽”的感觉。

3、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徐老师的课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这才是真正师德的体现。徐老师在课堂上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特别的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你现在心情怎样”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他都忘不了这样问一句。因为当你的想法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当你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时候,此时的自己是最幸福的。成人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人情味”。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他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他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鼓励、对他们的欣赏。

4、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只要你给他创造的机会,他就会给你惊喜。在《重复》这一节课里,学生给老师创造了4个惊喜。

创造一:台上的学生把两个呼啦圈创造性的套在了一起。

创造二:在理解4+3-1中的减1时,他们发现了减1不是指减去一个人,而是这个人扮演的一个角色。

创造三:在把写有名字的纸条贴在圆圈的时候,玩了两次游戏的那位同学把两张纸条叠在一起贴在两个圆圈的相交的位置。

创造四:在给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找位置的时候,学生说出用一个更大的圆圈起来给他们站位置。

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争辩的机会,徘徊的机会。这样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在课堂中不能急不可待,要学会等待 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现在的老师常常急不可待地希望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常常在课堂中问:谁和他的想法一样。他建议我们多说: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他说:在课堂中要努力寻找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让学生体验想法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徐老师鼓励孩子在课堂中说以下四句话:我不懂。为什么?真的只能这样吗?我想还会怎样呢?徐老师自己在课堂里面有一句口头禅“我不懂,你再说说。”课堂上老师的“我不懂”实际上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被停止。他说思维在运转中需要等待。在这节课里最好的证明就是两个圆分开时,如何把他们摆放交叉在一起,徐老师一直背对黑板慢慢地往后排学生走去,完全不理台上的学生。直到台下的老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徐老师知道了孩子们成功了。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如果我在他们的身旁,他们就会看着我,等待我给他们的暗示,他们就会向我求助。他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让老师自己的脸成为天气预报,不要让学生推测老师的答案。

下课铃响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孩子涌上前去抱着徐老师,有的孩子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片送给徐老师„„孩子们无非是向表达自己对徐老师的尊重,希望老师能永远记住他。徐老师肯定记不住那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徐老师!他的课堂,学生得到了尊重;他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的课堂,为孩子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他的课堂,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正如徐老师说的:数学好玩,我与数学共成长!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让积极的思考者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走进名师,我们受感染;走进名师,我们得启发;走进名师,我们知不足;走进名师,我们得以进步。

第三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立足常态教学彰显生命课堂

——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

中庄小学周兴

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得益匪浅。

我曾在自己的教学中为设计巧妙的课堂环节、精美的课件演示、丰富多彩的活动、火爆课堂气氛而挖空心思;曾为了学生一个个离奇答案而失望冒火;细心品读了刘老师观点才发现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使常态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的。常态下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更为本真、更为隽永。“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这是刘可钦这位特级教师教学的座右铭。刘老师朴实、常态下的课堂所表现出的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常态课的,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所以刘老师提出了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找到

学生最想得到的指示,培养各种能力。然而怎样找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就必须让孩子们把真实地展现出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必须鼓励和要求孩子们说实话。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运用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思考、表达、交流、反思、创造,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刘老师对教育理论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让我心存感动。同时,我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篇:感悟名师

感悟名师——黄爱华老师

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这节课,是一节“老师不再唱独角戏”的数学课,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借助学生原有经验,唤醒了学生主动创造的激情,完整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黄爱华《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刘佳

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感知和表达。教师只需要适度地点拨、优化和规范学生 的感知和表达,让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正确认知和表征即可,起到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简化教学程序,便于理清思维过程的作用。

一、着眼细微处,显现“大问题” 这节课,黄老师从生活中常见又被人们忽略的现象入手,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对于数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思考,设计巧妙,体现着建构主义的观点。“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似乎是人们思考的盲点,黄老师却以此作为贯穿整节课的“大问题”。围绕这一个“大问题”,黄老师将“圆的认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持续性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得到充分有力的彰显。

二、凸显数学味,巧用“大问题”

“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直指本节课的核心,也突出了本节课的数学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明确什么是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及其特征,以及它们的 位置与圆的大小关系。这里面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便是理解圆的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圆内 过圆心的最长的线段(直径的定义)。理解了这一点,最初的问题便迎刃而解,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位置关系也在学生

三、妙设教学环节,解决“大问题”

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往往对看到过、听到过,却又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的、似懂非懂的问题最感兴趣。“下水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 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激活彼此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黄老师通过对比演示的 环节,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圆形井盖模型与椭圆形井盖模型转动情况,明确圆形井盖不易 掉落的事实。

2.尝试自主操作,引领主动表达。

本环节,学生折圆片,寻找直径和圆心;学生画直径,感受直径(半径)的特征。学生在折 和画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对于新知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黄老师鼓励 学生以“直径”为中心,在黑板上写下自己获得的认知,并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作为例子写 在黑板上,起到示范的作用。此环节设计与“思维导图”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教师示范,为学生提供板演自我观点的方式,以学生自己发现 的观点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

3.优化学生认知,总结探究成果。

本环节,黄老师再次示范,表述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为学生提供表述观点的模式,同 时也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空间。这里让学生充分地讲解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思考的 结果,与分享式教学同旨同归。

4.学生独立判断,教师辅助辨析。

本环节,黄老师通过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在肯定与否定、建立与打破的过程中不断思 考。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完善 GanwumingShi感悟名师 李修丰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基本上自学了《圆的认识》一课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学生虽然一直在探究,可是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沉闷,反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思考给他们带来了 快乐。这或许就是新课程提倡的——让学生快乐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的结尾处,黄老师设计了“铜钱”这一情境。借助铜钱“外圆里方”的直观表象,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告诫学生要做正气之人,要成圆通之才。这样的课 堂,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绽放自己的光彩。这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数学 课堂中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大家去做的。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岩头镇西岸小学)

责任编辑贾晓东

黄爱华老师的课聆听过很多次,每次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让我每次都得到一种震

撼。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又一次聆听到黄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如沐春风。

一、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伙伴。本节课,黄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或引导,但绝不越俎代庖;在学生急于回答问题而欠考虑时,才适当点拨一下,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又没剥夺学生畅所欲言的权力。

《圆的认识》一课概念多,而这些概念的学习更多地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获得。本节 课,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感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并通过学 生自己表述,自然地梳理这几个重要概念的核心词,获得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学生表述这些概念的核心词过程中,黄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上台自由讲述,在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的答案的过程

———听黄爱华《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始终贯彻课堂的主线

探究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 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黄老师智慧地体现着上述探究性学习的要义。课始黄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 生活中常见的井盖,并问:

“为什么我们做井盖要选圆形呢?”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在学生自己思考后引导学生写出结论并与同学讨论。在随后的学习中,让学生想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什么叫圆

自我认知,形成对概念的清晰、准确的理解。

5.师生共同总结,提升课堂品味。本环节,黄老师以“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设计结尾,渗透数学史料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圆滑处世、正直为人”的道理,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同时,在黄老师“你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他们的反馈是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诸如“用生活中的常识引出知识的学习”、“教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老师没有唱独角戏”等观点,让观课的老师不禁感慨黄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也感慨学生们的活跃思维与无限创造。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东 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贾晓东

第五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中和小学 吕莉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其中的“经典深例”“观点”“解读”“讲述”等板块详细展示了小学名师的各种教学艺术,让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一)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将于永正老师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其实。他说:“没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综观于永正老师的课文,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永正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

孙双金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他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可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老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近两年来,孙双金老师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老师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者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

(三)王崧舟老师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的课堂教学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纵观课堂,王崧舟老师坚信“人品、师品、学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四)赵景瑞老师:追求课堂教学魅力

已退休的赵老师像一个省略号,他退而不休,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那深湛的造诣、通俗的讲述、幽默的活语、谦虚的态度常常引起场下的共鸣与笑声,受到热烈欢迎,也是我们细致学习的典范。他在《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文中提到“教文要育人,作文学做人;语文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语文要训练,语文需交际;‘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转透、用透;激学生主动地学,启学生创造地学;重视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等观点都看透了赵老师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五)闫学老师追求的语文之道

有人说,好课种种,韵味各异:有的像美酒,芬芳浓烈,饮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纯极淡极,却不是本真;有的则如清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然品只却自有一种回味久久不散——这便是一种境界,是课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闫学老师心中的语文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语文。她探索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演绎精致美丽的语文,追求灵动的语文,走进远方的语文„„

执着追求,不断反思,超与自我,永不言弃——这就是闫学老师,一个永远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

盛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个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活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此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可谓过瘾。

“以两极端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是盛新凤老师在借鉴古今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诣在平衡小学语文于都课堂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境界,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扎根于课堂实践,从她的几个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和美语文”的理念,感受到了盛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浩瀚的语文之海博大精深,行走于优美的文字之间,沉醉于语文大师们的教学艺术魅力之中,品味书香,我想,语文路漫漫,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将不懈追求„„

下载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看名师教学艺术

    我看名师教学艺术从事小教工作已有好几年,听课听了不少,但真正能听特级教师上课,却是第一次。这次聘请于永正、贾之敏、支玉柱和靳家颜四位语文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真的是让我大......

    (名师)高中数学教学的感悟(模版)

    高中数学教学的感悟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不断地碰撞、融合、发展,课堂教学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光彩照人,我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悟,谈几点看法......

    教学感悟1

    教学感悟 ——关于《柳树醒了》的朗读 韦顺兰 2014年03月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常有这样或那样的迷茫。比如,在生字词教学中,我常为不能将趣味性......

    感悟艺术

    感悟艺术 倾听彭丽媛的歌声,你会感到春潮正在涌进你的心海;欣赏杨丽萍的舞蹈,你会感到绿意正一点点弥散在你的心田;走进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的神思会穿透历史的厚厚障壁;触摸笔走龙......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Tyy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讲述了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抬起头、往下看,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姚村镇实验小学成玉蓉《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认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

    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千课万人有感之(二)——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仙降镇小 陈秀道 1、表扬的艺术 名师的表扬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真诚,真诚不是装的,而是他们能够读懂学生的精彩之处,读懂学生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