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千课万人有感之
(二)——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仙降镇小 陈秀道
1、表扬的艺术
名师的表扬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真诚,真诚不是装的,而是他们能够读懂学生的精彩之处,读懂学生的闪光点。所以名师的表扬往往会告诉学生,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你表达的即简洁有清楚(张莉);你真会学习,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重复”,他认真看了,现在说得很好(刘德武)等。他们表扬的不是属于学生天分的东西,如聪明之类的,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当教师在这些方面做激励时,自然还能引导其他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这样的表扬并不是为表扬而表扬,表扬更是为了教育。名师在表扬时,常常故意延时,让其他学生自发的来表扬。看!,同学们都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了(许淑一)。这样的表扬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2、装傻的艺术
名师很有智慧,但常常会看到他们在课堂上装傻,名师的装傻反而更加激起了学生表现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黄爱华老师上24时计时法时,出示新闻联播电视截屏,问:“电视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啊?”学生说:“是晚上7时。”黄老师就装傻了,问:“哪里有7时啊?我怎么没有看到7啊?我也没有看到“晚上”两字啊?教师装傻后,学生就按捺不住兴奋了,大家都急于要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学生说24时是一天的开始,又说是一天的结束时,黄老师就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怎么一会儿是开始,一会儿又是结束啊?”课后练习时,黄老师要求学生编问题考他,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装傻,又把学生的设计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又如华应龙老师,课前就对学生说,老师反应很慢的,课堂上不要等我哦。华老师是想让学生不要看老师的态度和脸色交流,华老师鼓励学生要有独力思考的精神。还如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徐老师请了6为学生玩两种游戏,其中一人是重复的,徐老师问:不是7人吗?怎么只有6人啊?学生说就是6人,徐老师说就是7人,课堂气氛被演练的异常热烈。其实教师装傻就是不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追问的艺术
名师的教学总是善于追问,特别是善于抓住数学本质进行追问。如:吴正宪老师的搭配问题,吴老师问:“为什么同样的信息,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摆着摆着就乱了呢?”一问道出了有序思维的本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老师问:“为什么形状不同都叫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去关注三角形共有的本质。还如:小数点搬家一课,朱德江老师问:“为什么小数点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呢?”数学课的美往往就体现在我们对本质问题的刨根问底,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
4、处理课堂生成的艺术
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除了这样一道题,把24时50分化成12时计时法,教师愣了一下,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个时间吧,学生说有。这时候,黄老师巧妙的用直线让学生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特别是在24时这里做了解释,学生豁然开朗。还如众数教学时,有学生在课一开始就说出了众数,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回避,不仅肯定了这位学生,还问,谁还知道众数,什么叫众数,通过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做了充分的了解。
5、善用比喻和形象的艺术。
“找规律就像找朋友一样有趣(刘德武)。”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看来规律也是有国界的(华应龙)。”这句话深印学生脑海。吴正宪老师,把一件上衣同时搭三件裤子,让学生用“唰、唰”来读,读一个唰就是1个3,非常形象让学生体验到乘法原理,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刘德武老师让学生有节奏的读规律,把图形规律转化成声音的规律,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
第二篇: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第一章,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
1、教学组织:是对教学组织的各种因素的安排、组合或者联接
2、几种主要的教学形式(1)基于能力的分组教学(2)基于合作的分组教学(3)开放式教学(4)小班教学(5)小队教学(6)协同教学(7)网络教学(8)实践教学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早就了新型的课堂,主要体现在:
(1)组织形式的变革引起了课堂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得主体,学习的主人
(2)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选择机会、参与机会、主动探究的机会(3)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范围(4)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影响教学白那个的因素
(1)教育者的观念(1、知识观的影响
2、心理观的影响
3、文化传统的影响)(2)教育投入水平与教学条件
(3)教学的政策环境『
1、课堂结构的影响(1、学科课程结构的组织
2、综合教学的组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
2、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4)教师的专业水平
5、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6、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1)自主学习的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2)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7、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参与的过程性(2)参与的主动性(3)参与的情感性(4)参与的有效性
8、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技法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2、引发学生精神的生活
3、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1、开放时空、展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2、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三、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1、转变教师角色
2、实行有效控制(1、实行目标导向
2、实行程序控制
3、实行灵活调控)
(3、实行问题管理(1、鼓励提问
2、灵活处理)
9、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引导学生拓展教学内容
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综合学习活动
三、加强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1、明确学习的目的
2、提供学习条件
3、细化学习过程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合作学习的溯源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8世纪初:英国的倍儿和喀斯特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较为正式的应用
19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帕克倡导的合作教学法在美国教育中占了主流地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实施“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
11、合作学习
1、课堂教学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
2、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称:
(1)一学习小组为单位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教学任务
(3)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
(4)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5)小组成员具有个人责任
(6)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12、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共同目标为学习的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13、合作学习的意义:
1、强调学习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交流
2、“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
3、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教育交流的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情意的发展,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全面形成,真正体现教育的教育功能
14、合作做学习的类型和形式
一、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操作方式(1、学习前的准备
2、进行合作学习
3、进行学习的总结和评价)
2、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学习(1、合理分组
2、角色分工
3、做好学习评价(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成绩测试;游戏竞赛)
二、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合作步骤:(1)通过实物和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心向
(2)组织合作
(3)建立反馈
2、实施要求:(1)采取措施,提升个人责任
(2)知道方法。形成合作技能
(3)提供帮助,确保学习效果
3、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内容的选择
4、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学习定向——学生分组——相同任务合作——不同任务合作——反馈与评价
15、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1、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1、会晤型
2、马蹄形
3、圆桌型)
2、创建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小组,小组的内部人际关系,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
3、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1)教材加工
(2)活动组织(1、诱导合作心向、2、组织学习活动)
(3)学习的评价
16、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1)指导学生专心的听别人发言
(2)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发言
(3)指导学生尊重 别人发言
(4)指导学生学会体察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养成良好“支持”与“扩充”的习惯
4、养成良好”求助“与帮助的习惯
5、养成良好建议与接纳的习惯(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17、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是杜威
2、施瓦布“对探究的探究”
3、“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18、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
19、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源头。20、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来源:(文献材料、生活实践、探究反思)
21、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1、选择问题。选择问题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实效性的原则、前瞻性的原则)
2、提出假说
3、实施探究
4、解释结论
5、评价反思
2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1、问题讨论式
2、知识发现式(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实探索式(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结论)
23、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行为变革
1、转变观念(转变学生观、转变师生观、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树立新的教学观)
2、发展能力
3、改进方法
4、充实知识
24、探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行为要求
1、学会观察提问
2、学会处理信息
3、学会交流合作
4、学会总结评价
25、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组织策略
1、选择问题的中的组织策略
(1)教师要对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
(2)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还要对选题确定进行指导
2、提出假设中的组织策略
3、实施探究中的组织策略
4、解释结论中的组织策略
5、评价反思的组织策略
2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基于经验,强调综合
2、重视全面,强化整体性
3、回归生活,体现开放性
4、立足发展,关注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
5、面向实践,突出实践性
6、以人为本,落实自主性
27、综合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要求
做到“三个关注”和“四个兼顾”
1、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2、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兼顾。
28、综合实践活动表现的三个层次(学校层面的组织、年级层面的组织、班级层面的组织)
2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
(1)亲历亲为
(2)自主发展
(3)探索发现
(4)交往合作
二、教师指导策略
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体现不同的重点(1)确定主题阶段
1、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选题
2、重视培养学生课题活动方案设计的过程,特别是课题方案论证的过程(2)活动实施阶段
1、要把研究过程细化,让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切、切忌表面化和形式化
2、要建立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形成各年级的专题系列
(3)活动总结阶段
1、成果的表达形式要多样化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三、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四、有效评价策略
30、小班教育的优势的特点
优势:
1、注视每一个角落——对全体的人的平等、呵护
2、正视每一种差异——对个体的人的包容、接纳
3、凝视每一段成长——对整体的人的尊重、赏识
特点:
1、教育的人本性特点 教育的充分性特点
3、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4、教育的主体性特点
5、教育的互动性特点
31、三种师生关系:
1、服从型、2、认同型
3、同化型(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
32、建立同化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做到哪几点?
1、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
2、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3、用上帝的眼睛看一群小天使
33、小班教师的素养要求
1、创新行为
2、艺术的方式
3、开阔的视野
4、综合的能力
5、研究的能力
34、小班课堂的组织策略
一、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1、自由的选择内容
2、自由的选择方法
3、自由的表达观点
4、自由的选择练习
5、自由的选择同伴
二、教学内容综合化
教学内容的综合,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综合。教学内容综合大致有三种:
1、板块叠加
2、主线串连
3、中心辐射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小班所采用的档案袋评价和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呈现了这样的特点:
1、评价成了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每一方面
3、评价成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行为
4、评价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35、网络化叫教学包含两层含义:
1、是引入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2、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36、网络化教学的主要特点:
1、自主性
2、交互性
3、个性化
4、仿真性
37、网络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化教学的思想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2、网络化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网络优势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网上资源通过链接相互联系的超文本组织管理信息的方式,更符合了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有利于知识ide提取应用,有利于实现不同阶段的学习。
38、网络课堂的教学原则
1、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
2、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3、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6、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9、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常见模式
1、个别化学习模式
2、协作式学习模式
3、演示模式
4、探索式学习模式 40、网络化教学的一般流程
1、创境激趣,发现问题
2、自主探究,利用资源
3、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4、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5、总结学习,建构意义
41、网络化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塑
1、角色观念的转变
(1)教师是信息技术的选用者、设计者和组织管理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者。
2、角色智能的提升
42、网络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1、学习观念的转变
2、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43、学科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策略
1、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2、情境驱动策略。其作用如下:(1)、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2)、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外界新刺激之间的认知冲突。(3)、通过对情境的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遵循的原则:(1、尽可能的真实
2、多样性
3、有吸引力)
3、寓教于乐
4、多种活动并用
44、教师合作的含义: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和合作,实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45、教师合作的意义
1、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
2、教师合作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
3、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条件下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教师合作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需要
46、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
1、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师合作教学。交流与协作被视为教师合作教学的标志和灵魂
2、围绕课例分析的教师合作教学。通过头脑风暴结对共享来开展课例教学方式的研讨,是教师教教师贯穿整个过程
3、围绕主题沙龙的教师合作教学。有点在于大家参与的机会多,许多资源可以共享
47、建立促进教师合作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
1、在教学管理中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
(1)帮助教师认识合作教学的好处
(2)引导教师形成一种双赢的思维,逐步改变一些教师的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势
(3)强化教师的全局观念。
2、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1)完善、实化常规教研活动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
3、创造有利于教师合作的管理激励机制
(1)建立学科的选人机制
(2)建立广泛的民主沟通机制
(3)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
(4)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5)建立和谐的竞争机制(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
4、强化教师合作教学共同的建设
48、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 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
49、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2、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3、期望通过协同教育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0、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召开家长会
1、了解家长,并进而了解孩子
2、为家长们的相互交流提供机会
3、想家长介绍教学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4、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51、家访工作注意的问题
1、遵循家访的全员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确定对象
2、遵循家访的实效性原则,把握家访的时机,做到有备而来
3、遵循家访的平等双向性原则,注意谈话方式,把握分寸
4、遵循家访的巩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督促和评价
5、坚持家访后写“访后感”
52、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1、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2、组织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生活。
第三篇: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的提问是名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
语文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特殊领域。提问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进行案例赏析。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
于漪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提问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文本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但它对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应因势利导,机智应对,迅速及时地作出处理,有效控制教学的进程。
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伊始,于漪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生1: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一问完,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呀,这是小学知识。提问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这样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
师: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生2: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多了。
师: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3: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师(总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教师敢于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具有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和 1
智慧。有同学提出“万万”是多少后被同学讥笑,非常后悔。教师见状机智地设疑反问:“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活动,意外地获得了“汉字重叠”的修辞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生成的推进者。“设疑反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其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应变“设疑”,机智“反问”,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不可预演的精彩!
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
教学《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钱梦龙就从浅处进行提问:
师: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要靠人的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不同提问类型的相互转换:直问可以曲问,单问可以联问,正问可以反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由浅入深,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采用“深题浅问”,既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钱梦龙深谙此道,对文本中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喜欢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
艺术的提问,要有质量,要抓住重点,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也要触动学生的“神经”,即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教学《七根火柴》,他从“主问题”入手:
师:《七根火柴》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学生有说是卢进勇的,也有说是无名战士的,各执己见。)
师:谁是主人公,是从全文分析。„„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他想,我要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
生2:他想,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3:他想,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
生4:他想,我死了算不了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
生5: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2:并排摆着,是怕火柴摩擦点燃。战士把党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火柴夹在党证里,说明战士把火柴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3: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为别人想得特别周到。
师:那么,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
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师:谁说说理由?
生: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无名战士表现出来的。
师: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
生: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师: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要用行动做出回答。为了弄明白“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教师点拨“需从全文分析”。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无名战士”:“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到文本中找依据,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至此,“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答案已经明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理由”。
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是教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属于“碎问”,但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教师通过
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推进,逐层加深,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由,从整体到局部,最终有效地解决了“主问题”。“生花妙问”没有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碎问碎答”,而是融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达到了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对课文中不少貌若平常但十分贴切的语言,学生往往不易体会到它的精妙和优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巧地设计提问,用巧妙的提问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智慧。
教学《散步》时,郑桂华这样“换位轻问”:
师:生活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这个“举轻若重”的问题就是贯串全课的中心问题。
教师的提问紧扣课题“散步”:“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问题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自然而质朴,学生也很容易回答,但回答显得概括而笼统。教师轻拨云雾后,学生回答: “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散步。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但教师话锋一转: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种表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感觉和理解,学生明白了“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的诀窍——“举轻若重”。
郑桂华认为,学习本文只有生活经验也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己先来表述,再叫学生比照课文体会异同,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寻找规律。这既是注重方法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名师提问艺术的案例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的珍珠,让人爱不释手,久久赏玩不已。且不说这些提问艺术中蕴藏着名师深邃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智慧,单是提问艺术本身所使用的高超的教学技巧,就值得我们俯下身子认真学习和借鉴,即使只取一瓢饮,便也受益无穷。
第四篇:“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
“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
11月29日至30日,有幸存者参加“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大会”。本次教学观摩大会由王崧舟、支玉恒、孙双金、于永正等四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示范课,并围绕示范课做了四场精彩学术讲座;另外还请两位优秀新锐:福建省知名作文教学专家何捷、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吕云萍等上了两堂研讨课。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两天课听下来,我均感觉到参加如此盛宴,实在难得。既领略了大家风范,开阔了眼界,又提升了理论修养,丰富了实践经验,收获丰硕,不虚此行。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感觉心灵受到了震撼。整个课堂的主要手段就是“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体验、感悟。概括起来,王老师抓住两条主线,一、抓住“深”这个题眼,引领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情深意切;板书是在那课题下用笔划出的四个波浪线条,引人深思。我特别欣赏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设计用看电影后的慢镜头,来看文本中的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让学生感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水到渠成。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咀嚼,体会母亲之“苦”。王老师紧紧抓住“震耳欲聋”“塞”“„„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立刻„„立刻„„立刻„„立刻”等这些词句,创设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
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辛苦;紧扣文章的课题——慈母情深。
支玉恒老师的课语言幽默风趣,教学风格朴实无华。听他执教的《海燕》一文,他没有繁琐地纠缠讲述各种修辞手法,而是以感悟海燕形象为切入点,强调朗读,背诵,注重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从而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去诵读,用心灵去感悟,在学生朗读反复品读中,理解“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各指的什么人。通过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这节课结束时,课文的前三节和最后两节大部分学生已能背诵。支老师在课堂上用知识和智慧所点燃的精彩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于永正执教作文课《怎样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于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公园景色的无声录像,边播放画面,边用语言描述,随即,又播放了这段配有声音的录像。无声录像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无声的世界的沉闷和无趣,更加向往有声世界;两次录像前后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有声世界的可爱,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不知要强多少倍,此举可谓先抑后扬。
在给了学生以上感性素材后,于老师又出示了三组象声词: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咯咯、嘿嘿、嘻嘻;啪、呜呜、啪、噗嗤。然后,于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可能与这三组象声词有关的场景、画面、事件,启发学生思维,并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于老师采用边听边改、边评价的方法来帮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学生作文前,他先让写不同作文的同学分别起来读题目,然后,让大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一起来修改。这就强化了学生的命题意识,正如于老师所说:“好题文一半。”在进行评议时,于老师以讲求鼓励为主,他从象声词的运用,风景描写的情况,以及合理的想象和朗读等方面进行适当加分,于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分与我们平时的尺度相比超出了更多,有的学生的作文成绩达到了130分的高分。
课堂上于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在观看录像时,于老师要求学生“带着眼睛和耳朵‘逛’公园”;在写作文时,于老师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修改作文时,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念、再念、再念”;在学生发言时,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礼貌”。
幽默诙谐的语言、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细致入微的评点,使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堂,时时充满了笑声,处处盈荡着春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课生活化、艺术化。”
从名师的的教学风格和讲座中,我认为他们的风格告诉我们,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完成课堂目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一堂好课,不必拘泥于某种统一模式。
2010年12月5日
第五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立足常态教学彰显生命课堂
——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
中庄小学周兴
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得益匪浅。
我曾在自己的教学中为设计巧妙的课堂环节、精美的课件演示、丰富多彩的活动、火爆课堂气氛而挖空心思;曾为了学生一个个离奇答案而失望冒火;细心品读了刘老师观点才发现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使常态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的。常态下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更为本真、更为隽永。“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这是刘可钦这位特级教师教学的座右铭。刘老师朴实、常态下的课堂所表现出的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常态课的,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所以刘老师提出了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找到
学生最想得到的指示,培养各种能力。然而怎样找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就必须让孩子们把真实地展现出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必须鼓励和要求孩子们说实话。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运用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思考、表达、交流、反思、创造,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刘老师对教育理论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让我心存感动。同时,我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