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时间:2019-05-13 03: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第一篇: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

林西镇寄宿制小学

刘杰文

6月11日,在赤峰二中礼堂,有幸聆听了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对话新课标”的讲座和三年级数学下册《重复》一课。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我感动于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自然和谐;感动于老师的纵横千里、收放有度;感动于孩子们的灵动思维、挑战创新;感动于师生全情投入、生机勃发。他所营造的大气、流畅的课堂是我教学的理想追求。通过近距离欣赏徐老师的展示,进一步享受了教学艺术的快乐和震撼;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和使用新版教材增强了信心。它体现了目前数学最新的课改信息和研究动态,同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

收获之一:

通过徐老师解读新课标。我进一步认识了2012版小学数学课标的“新”变化,由“课标时代”走进了“后课标时代”,更加注重了关于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修订的精髓是:

一、关于课程目标。

总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1、“双基”变“四基” 即改为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数学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的。加上了后面的“两基”,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双基”,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基本思想”将是主线,“基本活动经验”将成为重要的形式。“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

2、“两能”变“四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六条”改“五条”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改为“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

三、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关于数学观。“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关于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方式。原来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这样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释中提出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接受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四、四个领域名称。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从上面的修改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是要坚持的。基本理念不会有较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修改稿)》在基本理念上更辩证,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老师的教学。

收获之二: 徐老师认为:“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简约教学的主要理论是“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徐老师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催人奋进的。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徐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的他并不是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每一个环节他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理发师的困惑”???在三个问号的后面留一空白,先让学生猜猜理发师的困惑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中,并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怎么表示?伸出手指分别表示爸爸儿子,“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用手指表示的方法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明白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1、首先是真诚的教学感情。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的感染力,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他的情使人激情飞扬,让人有种想要飞得更高得冲动。他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哦!这样就真相大白了„„”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徐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那种真诚的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徐老师的这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独到的教学设计。听完徐老师的课,当你稍一品味时,你会觉得他的课设计的是如此巧妙!看似无心之举,其实都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有种润物无声的感觉!在课前的准备中徐老师为了记住和熟悉学生,让每个孩子在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收集字条,比较写的一样吗?哪个更好,为什么?不断地向学生发问,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学生为上这节课等了很久,很疲劳,为了活跃气氛徐老师给学生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围绕 “两对父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这个问题让学生猜测、说理,完全是用学生的嘴讲出来的,使学生越辩越明。原来写名字也是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准备得很充分,可谓一举两得!抢椅子和套圈两个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的,顺畅的引入,不是生拉硬拽。教师不断地设置疑问,突破教学难点。怎么引入和向学生介绍集合,徐老师用的是呼拉圈,当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套在一个圈,参加剪子游戏的同学套在一个圈中,这时有一个同学在两个圈中,自然的引出重复的一个同学。这样把生活和数学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知识,通过两个呼拉圈把重复集合里的多种情况全都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这时你能体会到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文化,数学是思想!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我,更不用说亲临其境的学生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没有一丝倦怠,都产生一种“意犹末尽”的感觉。

3、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徐老师的课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这才是真正师德的体现。徐老师在课堂上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特别的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你现在心情怎样”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他都忘不了这样问一句。因为当你的想法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当你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时候,此时的自己是最幸福的。成人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人情味”。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他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他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鼓励、对他们的欣赏。

4、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只要你给他创造的机会,他就会给你惊喜。在《重复》这一节课里,学生给老师创造了4个惊喜。

创造一:台上的学生把两个呼啦圈创造性的套在了一起。

创造二:在理解4+3-1中的减1时,他们发现了减1不是指减去一个人,而是这个人扮演的一个角色。

创造三:在把写有名字的纸条贴在圆圈的时候,玩了两次游戏的那位同学把两张纸条叠在一起贴在两个圆圈的相交的位置。

创造四:在给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找位置的时候,学生说出用一个更大的圆圈起来给他们站位置。

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争辩的机会,徘徊的机会。这样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在课堂中不能急不可待,要学会等待 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现在的老师常常急不可待地希望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常常在课堂中问:谁和他的想法一样。他建议我们多说: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他说:在课堂中要努力寻找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让学生体验想法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徐老师鼓励孩子在课堂中说以下四句话:我不懂。为什么?真的只能这样吗?我想还会怎样呢?徐老师自己在课堂里面有一句口头禅“我不懂,你再说说。”课堂上老师的“我不懂”实际上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被停止。他说思维在运转中需要等待。在这节课里最好的证明就是两个圆分开时,如何把他们摆放交叉在一起,徐老师一直背对黑板慢慢地往后排学生走去,完全不理台上的学生。直到台下的老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徐老师知道了孩子们成功了。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如果我在他们的身旁,他们就会看着我,等待我给他们的暗示,他们就会向我求助。他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让老师自己的脸成为天气预报,不要让学生推测老师的答案。

下课铃响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孩子涌上前去抱着徐老师,有的孩子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片送给徐老师„„孩子们无非是向表达自己对徐老师的尊重,希望老师能永远记住他。徐老师肯定记不住那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徐老师!他的课堂,学生得到了尊重;他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的课堂,为孩子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他的课堂,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正如徐老师说的:数学好玩,我与数学共成长!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让积极的思考者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走进名师,我们受感染;走进名师,我们得启发;走进名师,我们知不足;走进名师,我们得以进步。

第二篇:走进名师感悟精彩

走进名师 感悟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37-01

走进名师,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沉稳、博大、内涵与无穷的教学魅力,在工作中我要逐步学习、掌握、运用,并发展,尽量缩短与名师的距离,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自从开展走进名师活动以来,我时常怀着深深地崇敬和感激之情,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诸多著作和他的相关视频。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教育的两个名字》后,真可谓是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文章中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何为教育?忘记了课堂上所教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个剩下的称为教育的如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力的获得,不是教科书所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教育的别名--影响和激励的结晶。教育就是影响,影响既是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去熏陶、渲染、浸润的过程。只有这样认识一个老师的价值和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优秀,做到让学生喜欢。我很早就非常想目睹于永正老师的风采,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满怀着憧憬与希望来到河南大学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小学语文科的培训。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所作的《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谈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讲座,以及他的观摩课《珊瑚》,深切感受到于永正老师语文功底扎实、语言幽默风趣,真令人回味无穷,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永正老师在讲座中这样说道:“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首先语文老师要有素养。”他讲到素质教育就是老师素质的教育。素质高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这个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了素质教育。那么,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有哪些呢?

于永正老师说:“首先,板书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语文老师是一本书,当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就是向学生展示你的封面,翻开第一页应该有一个漂亮的脸蛋儿。字是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人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是爹妈给的,我们无法改变,但第二张脸,我们是可以改变的。语文老师应该懂一点书法艺术。于永正老师说,他征服学生的法宝之一就是字写得漂亮。识字写字是小学教学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把写“挤进”课堂。是啊,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回家的作业书写的质量明显不如在校所写的,所以要把写挤进课堂。从他在黑板上书写“左、右”两个字上来看,那真的是苍劲有力,对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研究。

“其次,朗读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养,是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的功底。”于永正老师说。记得徐世荣教授呈说过:“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是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最见语文老师的功底,朗读最显语文老师的才气。”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知道了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要把一篇文章读熟、读透后再上课。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朗读体现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感,一个没有语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会一篇文章的。于老师的朗读指导很仔细,从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到内容,细致到标点,能像他这样把朗读当作自己每天的一个功课来做的,还是少见的,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个老师的认真,更是一个做学问的态度,不去搞什么大的研究,而是把一个老师最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做扎实,一切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偏离了主道的。

于永正老师接着说:“语文老师要有阅读的习惯,这也是必备素养。”要想写好语文老师这本书,语文老师还需要读书、看报、杂志,更要关注国内外大事。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传达着他对语文的感受,从而影响着他的学生。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为此,于永正老师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使这本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影响广大。于是,我们从于老师这本“书”里读到了他精彩纷呈的课堂;诵读、书法成了他教学味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成了他课堂的表情,学生就这样被“熏陶”的。他还把正直、善良、诚信、爱心„„不断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

是呀,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像于永正老师那样为一本厚重的大书,做一个德艺双罄、见识卓绝而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于教学中,具有一种吸引力,一种感召力,既赏心悦目,又催人奋进。正如这样一句话:“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老师从自身做起,从内部做起,学会不断地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强劲的大树,推得动另一朵云,换得醒另一个灵魂。

于永正老师的讲座让我回味无穷,讲座后的观摩更是让我颇有感触。于老师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他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珊瑚》,无论是那妙趣横生的课堂语言,精雕细琢的环节设计,还是那画龙点睛的评改,都让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的观摩课很朴实,就是教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学写字就是学做人”,特别是他在板书课题时,一笔一划指导学生书写,真的是倾注了心血。其次,读好书。他提到“跟我读”,把老师的范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的确,学生只有把文章读好了,才能把语言内化,才会理解文章,才会有语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处处都有一种洋溢着对学生的浓浓的关爱。他能容纳学生的错误、独特的见解,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用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一种智慧之爱,一种大爱。看到于永正老师虽已古稀,但仍活跃于语文课堂,这种对教育事业、对语文课堂的执著追求和眷恋,真的令人钦佩。他那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流诸细节。如:半蹲着身体写板书,如弯着腰给学生拿话筒„„真是可亲可敬。如果说小智慧是一种方法,一种方式,一种手段,那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这种智慧之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走进名师,感悟精彩,也丰富了我的教育智慧,更坚定了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使我在以后前进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定会多向名师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积极龚写教育论文,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今后我将带着名师的谆谆教导与殷切希望,带着学习的收获与感悟,带着满腔热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沿着名师指引的道路前进,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三篇: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1

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东华学区王峡口小学:高艳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语文研讨会”,聆听了窦桂梅、叶红、王君等名师的讲课和报告,使我感慨万千。特别是他们那精深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积淀,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灵活睿智的教学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无穷的语言魅力,点燃求知的火种。

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用语言走近心灵,叩开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教师的语言如果能以简洁生动,幽默睿智、妙趣横生等富有感染力的特色,展现于课堂,会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

窦老师的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掌声,处处洋溢着感人的真情。她的语言朴实、亲切、生动、自然。时时传达着真情,一次次地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她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一开课,只见他笑容满面地走上前,师生问好后,他问:“你们知道我姓什么?”生答:“您姓窦。”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我们班主任告诉我们的。”师问:“你们猜我从哪里来?”学生齐喊:您从北京来!”师:“噢,你们真是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接着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加之前面的对话,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同时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课堂上,窦老师时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杨。如当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时,她会说:“多聪明哟,掌声送给他!”或“真棒!掌声响起来!”当学生把课文读得很好时,她会说:“呀!她读得多好啊!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播音员!”当学生能模仿她的语调、动作读古诗时,她激动地说:“真是个小演员!”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她拍手称道:”哇塞!你们都是小帅才!”当一个学生很想抢答问题,竟急得站起来大喊时,窦老师快步上前,亲切的和他握手,并摸了摸他的头,表示感谢和鼓励。那位学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想,这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窦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像这样充满情趣的语言及举不胜举。她的评价灵活多样,让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己的风帆。

课堂上,窦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让学生时时受到情的激励,爱的感染,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探究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外,她针对学生的言行,和他们谈心,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做她们的知识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点燃生命的火种。

还有叶红、王君老师的语言清新优美,音色响亮、清脆,吐字清晰,语意准确,如春风细雨,又如涓涓溪流,濡人耳目,润人心田。

二、巧妙的数学情景,激发纯美的情感。

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窦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轻松、活泼、和谐、自然,这是因为窦老师很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如她执教《葡萄沟》,在教学适宜处,窦老师戴上了新疆帽,配上长裙,扮演起了热情好客的新疆阿姨。她热情的接待汉族小朋友,还跳起了新疆舞,唱起了新疆歌。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了新疆阿姨的热情好客。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她多次模仿诗人吟诗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古汉语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应怜履齿印苍苔”的情调,体会诗眼“怜”的内涵。她又以课件演示诗人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情景,引导学生随

诗人一起感叹“满园春色关不住”。借助图画、音乐、文字、引人入胜。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窦老师在教学中很善于创新,她能根据不同的课文和适当的教学时段,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而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她时而以画入境,时而以演传情,时而以度激趣,或说或唱,无不惟妙惟肖,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的本色。

三、灵活的教学设计,促进智能的发展。

在当前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窦老师、叶老师、王老师他们都能以教材为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要求,灵活自如地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如窦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大胆取舍,摒弃简单的重复劳动、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变序、连线、采点、拓展、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内容永远有新鲜感。尤其是她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有力体现了她自我创造的特色。在教学《朋友》这一课时,她把三篇题目相同的文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阅读,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其中皮克达斯赶回刑场时高喊的几句话,窦老师和学生一起设想了几种心情,每一种心情喊出话的语气不同。她对教材处理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朗读也别具一格。她的教学设计,时时刻刻突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我们要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通过钻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沟通课内外联系,更生动更开放的语文,学好语文。《游园不值》课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时,窦老师迅速转换角色,让学生演诗人,像她这个“园主人”讲游园经历。最后她将师生品读上升到这样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心有多大,园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就有多美。虽然诗人游园未进,但从墙头伸出来的一支红杏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此时无遇胜有遇,天地大无边,天之美可遇而不可求。不遇中已经有了奇遇,何必遇见园主人呢?人生是一种体验。人生需要“不值”不遇,不幸中有幸。生活向你关闭一扇门,也向你打开另一扇门---不遇中又有遇!就这样她把学生引向更宽广的天空。当窦老师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换成《游园不值》,师生一起同唱此歌结束课程时,教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课虽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位名师的教学都贯穿着“主题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三度”。(即温度、广度、深度)他们竭力弘扬“激情不老,思想不僵”的人文精神,提倡师生都要多读书,多学习,教师要加强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用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智慧,献身于教学艺术,以真情和爱心拥抱教育事业,浇灌生命之花,庙会美好未来。

第四篇:走进名师感悟爱心教育

走进陶行知,感悟爱心教育

驻马店驿城区香山孙店小学:王会

摘要:读了雷玲的《教师要学陶行知》,我思绪万千,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用先生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把先生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拜读此书,真是人生之憾事。关键词:教育教师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新课标改革改革的浪潮吹遍大江南北,倡导的理念众所周知“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和我们老师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爱课堂,爱教育,爱事业。心中有爱,心中就承载一切;心中有爱,你就有热情,有激情,有力量;心中有爱,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艺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离不开爱的教育。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这样用心的去爱学生呢?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尽量地缩短这种距离。读了一些名师的书籍,听了一些名师的授课,结合这几年来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我感悟颇多。

一、教师应该自己擦黑板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到现在为止,很多教师都认为“擦黑板”这样的小事,应该是学生干的事情。但是我们既然提倡平等,教师、学生都一样是人,为什么黑板一定得学生擦呢?难道我们自己不能擦吗?还是自己不想擦呢?

小学到师范,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在黑板上留下字迹为什么还要学生来擦黑板呢?

要学生擦黑板是奴化教育从有课堂教学开始,一个错误至今仍被当作经典在继续 ――学生要替老师擦黑板。

曾看到一则报道,关于学生擦黑板的事情。学生擦黑板一事也曾受到家长的质疑,但这些质疑多是来自家长对粉笔灰有害孩子健康的担心。其实,让学生擦黑板的负面意义远不只是粉笔灰有损学生健康的问题,更是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不平等,是教师的特权思想在对学生进行潜性奴化。

在多数的人思维定势中,要求学生擦黑板和打扫教室是一回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这个观点显然忽略了两件事在道德意义上的不同。如果说学生打扫教室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话,那么擦黑板则是教师的事让学生在做。教室的脏乱是学生造成的,让学生打扫教室除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外,往高里说还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而黑板是教师所写,擦黑板自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传统的做法却是排入了学生值日的内容。教师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学生替自己劳动明显存在道义上的失当。

让学生擦黑板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之所以在教师眼里视为正常,缘于教师的两种心态,一是“施恩”心理,认为教学是在“奉献”,我为学生“奉献”了知识,那学生理所当然要代劳擦黑板来感恩。二是权贵思想,骨子里还是师上生下、师尊生卑,有了这种意识,擦黑板这类的劳作杂活,当然留给学生来做。这既有悖于“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训,也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

我们经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他人的时间就相当于谋财害命。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会看到有些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面批作业,甚至让学生排队等候,这可以说是对学生的时间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如一个学生在一次作业中一共错了三个题目,好不容易轮到了,老师一看,原来三个错误只改掉了一个,学生只好再去改,一会儿学生改好了,又只好排在队伍的后面。如果队伍有十个人,每轮到一次就要在排队上浪费十几分钟;如果一个学生错三个题目,每次只能改对一题,那么这个学生就要排三次队,每次排队需要十几分钟,像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排队上共浪费半个多小时。这么白白浪费掉学生的时间,是多么可惜啊!

一个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也应该教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例如,在每天上午就可以告诉学生当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有多少、怎么做,做在哪里等。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家庭作业提前做好,这不是很好吗?

教师在教室里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排队,只要让“作业本”排队就好。学生每改一次,把本子交到讲台上,自己迅速回到座位,继续做其他事情。当教师批到谁的作业发现有错时,只要喊一声就可以了。如此就算有人改正的次数再多,也不会影响他太多的时间,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珍惜、利用好时间,而且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帮助学生珍惜、利用好时间、因为这也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听过不少名师的授课,我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不仅仅是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还有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态度。我们每天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不断的斟酌研究;每天认真的批改作业,与学生在思想上沟通,课堂内外的谆谆教诲,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句鼓励的言语,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的一句表扬,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甚至影响一生。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时时处处要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四、教师应该从细节处关爱学生

我们生活在学生中间,我们是平等中的首席。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师生关系不断向平等和谐转变。批评学生或交流谈心,不必到办公室进行,学生完全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领会到教师的心意。只有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变成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共振,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教师关爱学生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之中。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小事,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却恰是一个机会。所有的细节教育最大的源动力就是“爱心”。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有太阳”。因此,教师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定能做好细节教育。细节体现用心的爱,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用心爱开始。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要加强学习,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总结,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爱。

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要从爱开始,爱,需要用真心播种,用耐心浇灌,才能真正挥洒爱的阳光,培育出茁壮的花朵。

参考文献:《陶行知文集》,《教师要学陶行知》。

第五篇:走进名师

走进名师——孙双金

孙双金,丹阳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镇江市首届名校长。孙双金曾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中国青年报》曾在头版报道过他支教传经送宝的消息。孙双金目前是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其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全国及省级刊物发表近百篇文章,著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一书。孙双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和中国特色学校。

课里淘金:课堂是他走向全国的平台

1989年11月的四川成都,积了一夏的酷热已消散,北方最早的冷空气还无力翻越秦岭、大巴山,这是四川盆地一年中最明朗、最温和的时节。成都军区第一招待所的大院里,挺拔的梧桐树在明媚的艳阳照耀下,仍然呈现出勃勃生机,把浓密的绿荫投向大礼堂。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刊联合举办得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在这里举行。孙双金受江苏省教委的选派,作为江苏省的唯一代表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因为这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教学大赛,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小学语文界的精英,他们均是各省经过层层选拔,派出的实力强劲的选手。29位选手中26位都是具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30岁以下的只有孙双金和其他两位。孙双金参赛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袁鹰的代表作《白杨》,真是无巧不成书,吉林、四川、黑龙江的三位选手也选教这一篇课文,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了,有的教师开玩笑地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次《白杨》大会战,就看哪棵“白杨”最壮、最秀了。面对强劲的对手,面对激烈的竞争,孙双金沉重、冷静,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教材把握、教材处理和教学语言上的优势,终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为江苏省赢得了荣誉。海南、福建、湖南、山东的代表纷纷向孙双金索取教案和讲稿。《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湖南教育》、《山东教育》、《福建教育》先后开辟了专栏介绍孙双金的教学实录和经验文章。

专家们总结了孙双金的课堂教学风格:机智中透着轻松,沉稳着包藏哲理,亲切而不失端重,严肃而不乏温情。斯霞老师为孙双金题字:我曾看过孙双金老师的课,感到他上课教态亲切,语言清晰,板书端正,基本功扎实,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教师。袁浩老师也亲笔为孙双金题词,给孙双金送来鼓励和关怀。孙双金个人的不懈努力,名家的栽培指点,孙双金不断成熟。他在镇江市、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评优课中连连折桂,均获第一。在1996年上海静安区二小、在宝鸡市孙双金的公开教学课给人们到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引起了轰动。八年的努力,孙双金从课堂里走了出来,实现了做个好教师的愿望。孙双金被确认为丹阳市、镇江市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孙双金也被推举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

孙双金把自己多年取得的教学经验传播大江南北,足迹留在十多个省份的讲台上,全国各地到丹阳来听孙双金课的教师超过两万多人次。1990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学术研讨会,邀请孙双金去讲学,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听了之后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1996年暑假,孙双金受团省委、省教委的邀请,参加“希望工程”的教师志愿服务团赴江苏苏北作义务讲学,得到苏北教师的高度评价。1996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以《江南教师送课苏北受欢迎——一堂〈邱少云〉频频起掌声》为题作了专门报道。各种新闻媒体也对孙双金的工作作了大量的报道,在相当的范围内,孙双金拥有了很大的知名度。近几年来,广州、深圳、郑州、南昌、贵州、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盐城、淮阴几十处地方纷纷邀请孙双金去上课讲学。中央电教馆和江苏电教馆分别多次为孙双金的课堂教学录像,制成教学录像在全国和省内外播放。凡听过孙双金的课和讨论的老师纷纷赞誉“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江苏教育》杂志在封面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作过这样的评价: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9年丹阳市政府给予孙双金晋级奖励,同年孙双金被授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1991年被中国教育会小学语文研究会授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分子”称号,破格获得小学高级教师技术职称。1992年“五四”青年节孙双金作为教师代表,被全市人民在报纸上用投票方式选为首届镇江市十杰青年,1993年又被破格评为高级教师职称,之后又获得了市新长征突击手,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目前是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孙双金的事迹被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更重要的是看到一批批由学校培育出来的懂礼貌、讲文明、勤学习、守纪律的学生正在茁壮成长,学校的声誉渐渐叫响,学校的影响渐渐扩大,孙双金的心中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在太阳底下,从事着太阳一般光辉的职业,用双手浇开像太阳一样充满生气、充满希望的祖国之花、未来之花,孙双金的事业比蜜甜。

点石成金:课堂是他培养人才的熔炉

孙双金常说,我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我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我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几年前的一天,孙双金到江苏省武进市湖塘桥实验小学参观,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双金看到学校正在组织教师学习自己的一篇题为《孙双金的好课观》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江苏教育》发表,《小学教学》、《小学教学改革语实践》、《继续教育》、《小学教师培训》等报纸杂志纷纷转载。

孙双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位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老师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学生读书的数量,也要提高读书的质量。他提出了朗读的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会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欣赏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的朗读或者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议论好的标准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言之有序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有根据,言之有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言之无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高潮迭起。就是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如何掀起高潮,孙双金归结为三个方面。

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高潮迭起。孙双金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应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张田若先生听了孙双金的课后称赞说:“想不到古诗教学还能这样引人入胜。”

平淡出奇掀高潮。比如《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不会引起重视。老师可等学生学完课文后设问:“风平浪静”这个环境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集在甲板上,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船长也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手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层层剥笋掀高潮。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落花生》中有这么一句关键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孙双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地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样扣字析句,字词落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写写练练。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讲风、问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了写写练练的主张。他以为如果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再说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精心策划练习,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两年,孙双金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十六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通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孙双金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抛砖引玉,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了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孙双金抓紧时间撰写论文,已经发表的有一百多篇,有多篇获国家或江苏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孙双金开展的“作文素描”和“三位一体,同步改革”的科学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市内外推广,实验报告曾几次参加省级以上研究会交流。近年来,孙双金又着力开展“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研究,孙双金把文学、美学的有关理论迁移到教学领域,总结归纳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三大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此论文获得市论文评比小学教学类唯一的一等奖,并在全国小语会会刊全文刊出。孙双金研究撰写的《试谈“教学空白”艺术》一文获全国青年教学征文评比一等奖。此外,孙双金对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教学细节的艺术、教学提问的艺术作过系列研究,其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他还参与了贵州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导读》丛书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大全》丛书等30多本业务书的编写工作。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的越发深入人心,在孙双金的心里,有一种意识在日益清醒:办学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呼唤名师就是呼唤学校的明天。

聚焦名师,打造名校,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和学校办学档次是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呼唤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出一个好的教师,那就有可能教出一批好的学生,带出几代好的学生。建设成一所好的学校,那就如同建成了一座烧制精品瓷器,冶炼优质钢铁的炉窑。争当名师、争创名校是学校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名师,享有盛名,学校就会拥有强大的生源吸引力和办学竞争力。

名校需要一些知名教师来作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所以培养好教师就成了孙双金“点石成金”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他把学校里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才干、有能力,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在思想上给予悉心的培养与呵护,在发展方向上给予科学的引导与定位。为了让他们的资质名望得到大力的发掘与提升,为他们铺就成功之路,往往是学校搭台,名师唱戏。学校舍得投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给名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气氛,报销各种进修、参加大型竞赛和学术活动的费用。在住房、待遇、子女入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努力为名师排忧解难。

孙双金为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他还给青年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几点要求:阅读名师著作。读一流的作品,可以经自己达到二流的水平,读三流的作品则永远入不了流。他向教师反复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教育思想录》等书籍。观摩名师教学:如果说阅读名著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的话,那观摩名师上课则是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名师上课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用得上。近年来,我分别邀请了于永正、孙雨谷、邱学华、张庆、支玉恒、杨丽娜、贺诚等名师来校现场上课讲学。老师们看了之后再听其讲座,自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切实的教益和提高。孙双金不断邀请名师来校讲学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希望在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播下立志当名师的种子。

孙双金所在的学校的年轻教师勤于探索、敢于比试,在一系列较高层次的学科大赛中摘金夺银。任蓉辉在华东地区小学数学赛课中夺得一等奖,马明辉在全省小学自然课大赛中夺得一等奖,市小学十佳教师陆建平代表丹阳参加镇江市基本功大赛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一等奖。学校有15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赛课一、二、三等奖,有10人次的教学实况录像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学校市级以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12人,全国教育先进个人3人,省级教育先进个人5人。

校以师而名,师因校而名,这层关系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说得清道得明。然而孙双金以为仅仅认识与实践到这一层面,造就名师与名校就难以名正言顺,眼下的一些偏向已证明了这一点。学校注重对名师的包装,轻视对名师的磨练,重视用名师来点缀门面,将名师如花瓶般布置在学校的荣誉册上展览室里,轻视名师的示范带动与实际教学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向名师发展,不是俯下身子在课堂上勤奋踏实的耕耘,而是钻进象牙之塔搞个人的研究,出了名之后是在镁光灯下搞展示。让“名”高高在上,让“声”远远在外。远离课堂,远离学生。有的名教师也需要课堂,也需要学生,但是这种需要仅仅是名师发展的需要,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其量是名演员要无名小辈为自己的伴舞,这些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把学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发挥名师的效应,引来名校的声誉,更要把学校办成名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要象培养名师一样,舍得在学生中花钞票;名师要象学校培养自己一样,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工夫,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拔尖的人才。惟有名生辈出,名师、名校才能名副其实,才能声名远播。在孙双金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首先夯实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吃得香,津津有味,然后普遍开设兴趣、特长培育小组,发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吃得饱,各得其所。学校在丹阳市较早地推出了双证培育制度,鼓励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既要拿到小学毕业证书,也要拿到特长证书。被纳入学生特长的项目按学科类别划分,语文有作文、演讲、写字等项目,数学有数奥、速算、口算等项目,更多的是美术、音乐、自然、体育等学科的项目,凡是在市级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学校将授予相应项目的特长证。良好的培训的机制加上成功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批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获奖的有131人次,在全省获奖的有66人次,学生的习作有396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教海探航,劈波斩浪,奋力搏击,勇立潮头。从小学教师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艰难跋涉,硕果累累。如今在丹阳师范附属小学这个省实验小学校长的位置上,孙双金重任在肩,抱负在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办公室墙上的诗句告诉了孙双金们他今后的追求。

下载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名师 感悟教学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名师

    走近名师, 感受名师————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活动体会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是带着无限的期盼来到了宜春,走进“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活动”的会场。听着一堂堂名师的课,......

    走进名师课堂,感悟灵动生成

    走进名师课堂,感悟灵动生成 师:“上课,朋友们好!”——生:“朋友,您好!” 在每年的苏州市吴中区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位老师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互相问候,这独特的方......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立足常态教学彰显生命课堂 ——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 中庄小学周兴 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

    走进名师课堂

    《走进名师课堂》读后感 王晓燕 【“情境创设”要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能激活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能为学生的......

    走进名师大课堂

    走进名师大课堂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有感 “轻负担的同时还要高效率;知识面广还要考试成绩高;作文写得少还要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学好文化课还要全面发展„„这是诸多......

    走进名师讲堂

    走进名师讲堂 ——魏星之畅游诗境 繁峙县砂河第四小学刘焱 翘首企盼的日子终于来到了。3月17日早,我和同校的高老师满心欢喜地踏进了太原师范学院的大门,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地......

    走进名师课堂

    走进名师课堂,吮饮教学甘露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体会 庆城小学 郭艳艳 3月27日我于全县21名老师赴西安交通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首先非......

    2010走进名师学习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名师”学习,为我了解“名师”、感悟“名师”,学习“名师”提供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使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听了朱乐平老师的报告。使我对名师的含义有了更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