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
林清玄,以散文著称。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变现了醇厚、浪漫的感情,常寓哲理于散文中,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我爱读其作品,原因在于此。
人教版十二册语文第一组课文中,精选了他的《桃花心木》一文。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借物喻人——借给桃花心木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唯有经得起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炼与考验的人,才能炼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
上课之前,我思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蜜罐中”,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没有亲身的感受。如何让学生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从话中受到启迪,从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开始按常规备课。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直奔重点,品读感悟;以物喻人,拓展升华。并把“以物喻人,拓展升华”定为教学的重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课上到这里,我问学生:“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不确定因素?你遇到过吗?”
学生沉默了,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前不久的一次劳动中,刘浪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鲜血直流,他一声不吭,抓了一把灰撒在伤口上,口里念念有词:“地上灰,天上药,撒在上面结疤壳。”他用透明胶缠上,又继续劳动。现在,他的伤疤痊愈了。
“刘浪,请你说一说,那次割伤手指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刘浪站起来了,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同学,此刻脸红了:“我受伤的事太多了,家里穷,又没有时间上医院,爷爷告诉了我一个窍门,灰是止血的好药呢,撒一点在伤口上,一点也不痛,真的。我就从来没有为受伤而哭过„„”
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望着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三年前的一幕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一位老人敲响了我的办公室门:“老师,看见过刘浪吗?这孩子„„”老人颤抖的声音让我预感到不妙。原来,刘浪放学后没有回家,到现在不见踪影,老人说,孩子他爸出车祸丧生,妈妈也外出杳无音讯,刘浪成了野孩子,不归屋是常事,可今晚下这么大的雨,孩子在哪里呢?
我赶紧喊上几位老师,拿上手电,冲进雨中。“刘浪,刘浪”的声音划破了夜空,又淹没在雷雨声中,找遍了草垛、厕所、池塘„„就是不见刘浪,两个小时后,他爷爷提醒我:会不会在河边的窑洞里?果然,我们在窑洞里找到了缩成一团的刘浪。
当我们了解到刘浪的身世后,心中颤栗了:怎么管理好留守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肃的课题。身为教师,应该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份爱,用无私的爱抚平他受伤的幼小的心灵。从那以后,他的衣服脏了,有老师帮他洗,病了有老师送他上医院,课余时间有老师陪他打球、看电视。渐渐地,刘浪变了,他不在四处流浪,学习认真了,特别是让他管理卫生,他责任性强,又舍得吃苦,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我没有让刘浪坐下,把他请到台上,讲讲自己的故事。
“没有爸爸,不见妈妈,这是不是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我就是在这种不确定中生活的孩子,我经受了许多考验。开始,我不会做饭,现在会了,还会洗衣、插秧呢!我想,我将来还会更多的东西呢!”
班上的掌声再一次响起,我发现许多同学的眼中有了平时看不见的东西,是泪花?是智慧?
我这才意识到,授课完全打破了我预定的程序,但我欣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心灵成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第二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设计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语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植树不仅能为绿化校园出一份力,还能给我们带来劳动的乐趣。在所有的树种中,有一种树叫桃花心木,你们见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介绍。(播放课件)
师介绍:欣赏了美丽的图片后,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桃花心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刚才大家读的那么认真,那文中出现的生字你们认识了吗?同桌互读,指名领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育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从哪儿能感受到育苗人的奇怪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看到育苗人的奇怪举动,你会怎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两个问句改成陈述的语气。
3、是呀,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的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些什么?生自由提问。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为了解开作者心中的疑团,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1)生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画出种树人说的话。(2)指名读种树人第一次说的话,评价。课件出示。“不确定”这个词同学们怎么理解的?
(3)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师板书。
(4)为什么会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那如果天天给树苗浇水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指名读,生评价。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种树人的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让作者一生受用,究竟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指名用书中的话说一说。
这段话又提到了“不确定”,“不确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男女生赛读,再次体会作者所想到的。
(7)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8)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已看到的或听到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事例。生讲述,其他学生谈谈体会。让学生再结合反面的例子谈谈。
过渡:那么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长的怎样了呢?
五、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刚才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
4、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A、茁壮成长 B、即将枯萎 C、已经枯萎
5、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动笔写一写。指名汇报。
6、介绍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们像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禁受得住生活的考验,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七、自由选择作业:
1、将文中某句话改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练笔:如果你是那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你会对那些即将枯萎或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说些什么?
3、结合本课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本周内完成)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树 ————→ 人
不确定 不确定
寻找水源 经受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比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带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默读、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且让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看法、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如:对“种树人的话”这段教学设计,我让学生们读完后,先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再例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课堂上,很多同学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我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我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由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没有规律的下雨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谈谈自己知道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和确定中生活人的事例,学生们谈到了桑兰的故事,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还谈到一些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的人,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学生们谈的非常好,思想得到升华。从学生们的谈论中我也受到了教育。两相对比,学生知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这样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在时间的把握上总是安排的不合理,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附课件)
第三篇:《桃花心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布置学生在家里上网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第3课《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寻求网络援助,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上网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桃花心木》这一课,我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理解。
首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
岗赵小学冉会萍
第五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在上《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