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也给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是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等等转化为文字、文物载于史册的凝固,历史课堂就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让他们穿越时空变成鲜活的、真实的和流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历史学习是学生的发现之旅和情感体验之旅。历史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去穿越这段时空,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历史课堂如何突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我在最近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个主题,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实践。
1、用教师的高昂的情绪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堂开讲的前一分钟拿出来鼓舞士气、激励学生。
学生上课首先接触的就是教师,所以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我们教师义不容辞。每一节课前,我们都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把坏情绪、低落的因素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全部抛在教室外边,要用清亮的声音唤醒学生,用跌宕起伏的音调带动学生,用强者风范来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
我上课那一天是阴天,学生的情绪很低落,听课教师精神也不太好。但我说,今天虽然天气不好,但同学们的精神状态不错。让我们一起喊,“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进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节课的精神都比较好。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是晴天,我说,今天天气晴朗,让我们带着晴朗的心情,走进历史课堂。学生问候的声音也变得洪亮,精神抖擞的进入了课堂。
2、创建情景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可见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生智力发展及品质发展的起点。历史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兴趣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因此让学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参与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是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能很快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直觉、情感和灵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在课堂中的实践有以下的案例。
如,高一年级历史课《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谁杀死了胡惟庸?》让学生参与破案的形式引出本课的关键人物,使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老师为他们事先铺垫好了的这段历史,开始认识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讲到明朝设置内阁时,让学生参与排演一幕短剧《是谁告的密?》,使其能更生动地体会内阁在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中起的作用和它 1的负面影响。
如,讲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我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然后问学生:刚才的电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们马上争着说因为看到了“起义门”“铁血十八星旗”、“孙中山”、“袁世凯”等等。然后我适时抓住他们高昂的情绪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度过宝贵的45分钟,以课堂探究的形式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思索现在,开拓未来。”
3、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问题,让思考主宰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十几个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是的,学生如果生活在思考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旦达到目的就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成就感,很有可能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对一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从思考中取得智慧。
我们的学习指导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以题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动脑思考的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一举两得。但我们的学习指导设计的问题是预设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自己生成问题。比如我在二轮赛课中,讲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其中讲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时:(1)在企业管理方面:(2)在工业方面(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谁能说一下,这个问题的考点应该是在什么地方?请你设计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最后梁天琳同学预测了考点,设计了问题。考点是,在工业方面。设计的问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我找她的同桌回答了她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我们把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在思考中去解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好在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
4、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和小组进行知识竞赛,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幸福感,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分层教学来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尤其是困难面学生的参与更是体现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划分了小组,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层,分A、B、C三等,分别为小组加1分,2分,3分,鼓励基础稍差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为了照顾各个层面的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在问题设计方面往往要考虑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分别能参与讨论,能解答。对于困难面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但是设问又不能太机械往往通过比较有趣的问题呈现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也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即时发掘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以鼓励。对于会学、学得好的学生我给他们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或者有深度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深化,我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我的较多的问题是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落实双基,突破重难点,当堂过关。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研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满堂灌。以下是我的案例。
例如,我在讲专题《辛亥革命》时,针对低层面设计了如下问题;"你看到的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通过地图观察武汉在中国的方位?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辛亥革命的中心领导人是谁?辛亥革命的“破旧”和“立新”分别是什么?”等等。针对中间层的设问有“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举例说明孙中山的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革命家‘?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联系?为什么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等等。针对高层面的提问有“结合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形势谈谈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是不是进步的历史潮流?你如何看待武昌首义的成功?举例说明辛亥首义的精神内涵有哪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汉武汉人民是这样继承和弘扬首义精神的?”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突显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可以展开最多不超过两次的小组活动。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会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组,让能力强些的同学当负责人,低层次的学生得到帮助,大家平等探究,自由发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放开自己,通过个体和团队的共同体验获得成功。
例如,在复习新中国的风雨历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外交成就,失误与挫折”五个大组,每个大组4人组合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设计知识框架和复习问题。然后选出负责人依次在全班进行学习交流。课堂上我下讲台进行指导,惊喜的发现学生们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几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了。在一个研究外交成就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设计了很精致的表格,大家都讨论着要提哪些问题来复习探讨。在小组交流的阶段,当组长把知识框架贴在黑板上的时候,一些第三层面的学生也认真观察并敢于指出上面的错误和不足,他们的表现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学生自己提问和解答,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昂。这节复习课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思维定势,代之以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全员共学的局面,调动了各个层次同学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了和谐而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
综上所述,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加快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反思总结,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全方位地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二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幽默教学、多媒体教学、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教学、情境教学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教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度。关键词: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 提供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历史教学所不可忽视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拓展历史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编年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对于专业班的学生,不但要对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还要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人物,畅谈自己的史学认识,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激趣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一、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观念上,抛开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的那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注意不用强制命令的口气与学生沟通,而是尽量以平等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注意因势利导,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放弃每一次表扬学生的机会;对于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从不讽刺挖苦,而是给予安慰和期待。这样,经过真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对老师尊重信赖而变成喜爱,又由喜爱老师而逐渐喜欢上历史课。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的有利条件。
二、用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如果一名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待人宽容平和、为人正直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无疑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强烈起来。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习上为学生排忧解难,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历史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景,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学生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大跃进、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文革、南巡讲话、尼克松访华、新中国体育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记录片。图片与影视相比,往往更清晰,在教学中使用图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四、注意联系现实问题
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共鸣,当然也能轻松愉快接受。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汇丰等银行的出现增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让中国人体验到优质的服务,诺基亚等名牌手机使人们之间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五、利用学科联系增强知识融合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但是,如果只是抱怨客观存在无疑是徒劳的,不如在现实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是必要的,同时这也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就可用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六、设计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体验性历史作业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作业将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课堂上已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什么样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呢?”教师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历史情境,把学生转换成那个时代的人,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想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那久已尘封的历史。例如,布置带有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自己查找资料,在符合史实的情况下,大胆想象,写一篇小文章。体验性作业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份作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了机械训练,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在一种兴趣中进行,并通过特定的、有趣的情节融汇记忆信息,使记忆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打破教材的局限,不断寻找引发学生兴趣的突破点,积极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以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大海边拾到的几枚贝壳而已,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思考、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蒋晓玲.浅谈历史教学中新模式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2]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1(31)
[3]樊秋丽.浅谈高中历史课情趣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8)〔责任编辑:高照〕
第三篇: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凭主动意识、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我们努力去探求某种事物的根源,也能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所以,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下面几点是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有努力的力量。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惊喜的积极情感。由学习成功而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以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2、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教师接着提问:帝国主义为什么以这种条件要挟?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后回答:因为当时我国比较穷,外国人看不起,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这条铁路。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我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把学习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尽情的去阅读,在读中找答案,直到每个学生都找到为止。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在我们班,我随时告诉学生们“只有你回答问题,才证明你在学习,在回答时不要担心是对还是错,只要是你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都勇敢地说出来,也许你的想法是对的。”
5、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观察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浅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做法
浅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做法
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商定教学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讲究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关键词:平等、商定、合作、设计、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经过不断的尝试,我谈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前提,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或建议。教师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这样就不会抑制、扼杀他们自主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学习的胆量就会大起来,学习的气氛自然就浓了,学习也就更自主了。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复习中,老师和学生一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模棱两可的题目,教师故意出错),然后一起评卷并进行试卷分析、辩论,把成绩超过老师的学生公布出来,拼命找出学生的长处,激发他们的斗志。
二、与学生商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期末考前,教师就按惯例都这样运作----考前动员、全班总目标、各组的目标都由科任老师制定,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目标的给别人奖励,结果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在第二次期末考前,还是这一班学生,教师反过来提出“你的考试你做主”,实行“自由组合、自定目标、自己奖惩”的策略,教师只是把他们的组合、目标及奖惩公布出来,没想到却收到了意料不到的好效果。由于学生是自愿的,主动的,就有了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就发挥出来,合力就形成,便推动成绩的提高。
三、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课堂上教师将重点放在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各组层次基本相同,而且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也基本相同,每组由1位小组长负责,创设各种活动机会,使各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作为小组一员的责任,促使学生互帮互学,养成合作习惯,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在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中更加自主学习。比如在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中,先比及格人数和平均分,后比优良人数,让各个成员在合作中明确存在的差距,到时小组长会说:“如果不帮小丽,小丽就会拖后腿,大家来帮她!”而小丽也会说:“大家都在帮我,再不努力,就对不起咱们组!”,互补的气氛就形成了,学习就更自主了!
四、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1.教师要用热爱生物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并把课讲“活”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触“电”,然后“跟着感觉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穿插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讨论、质疑、阅读、设套、比赛等,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也容易掌握知识。讲人的身体变化,遗精和月经是学生羞于启齿的现象,教师却出乎学生意料,先后展示并仔细讲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然后请男同学讲解女性生殖系统及对应的功能,再请女同学讲解男性生殖系统及对应的功能,最后播放视频引入遗精和初潮的介绍,有意识化解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继续学下去。讲生殖过程时播放视频: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又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每时每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让学生体会母亲的负担是不轻的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分析一位孕妇在怀孕期间体重增加14千克的各组成部分:胎儿4千克;胎盘1千克;羊水1千克;子宫1千克;乳腺1千克;增多的血液2千克;母体贮藏的营养物质2.5千克;其他物质1.5千克,让学生用袋子装14千克的沙子绑在腰部在教室里走数趟体会孕妇的“不便”,理解母亲怀孕的艰辛,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利用这个学期刚好有两个特殊的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说明节日的由来,要求学生记住日子,并在恰当的时间给父母献上最真诚的祝福。这样把生活实际和理论巧妙联系起来,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2.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的内容展现在学
生面前。根据初中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的时间不会太长的特点,我尝试将传统教学媒体(如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多媒体等)相结合,让学生看到了,也听到了,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直观地获得休息,改变传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讲激素的调节,先引入电视剧《水浒传》武大郎情节,说明激素的作用,再插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1米高的哥哥和1米8高的弟弟的视频,有意识地吊起学生的“胃口”,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运用生物实验。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这是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而初中生物实验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及种养殖等多种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促使他们更积极学习。在探究鸟卵的结构与功能时,让毎个小组都带来两个鸡蛋,引导学生猜想------俗语:鸡蛋没缝也会臭,先让每组的一个学生把一个鸡蛋放入装有淹没鸡蛋高的温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再让学生把另一个鸡蛋敲开,让本组的每个成员都从外到内逐个认识鸡蛋的基本结构,更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
五、讲究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
确立具体的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包括课堂回答、小组小测成绩、单元测试等,采用自评、组员评议、老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组内各成员的竞争适时引入。在课堂回答、小组小测时注重成绩的汇总,由平均分最后两名的小组负责小礼品奖励给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小组,并在礼品上注明第几小组赠送给第几小组;在单元测试中,教师负责小礼品奖励给各小组的第一名;在实验和其他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各组的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组指定的任务,如显微镜观察实验,首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操作(拿、放、看等动作),再让学生观察玻片,最后观察自制玻片,组内各成员互相指导,教师就抽查每组中的一个,该同学的成绩就是他所在组的成绩,迫使各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互相帮助,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就上去,学生尝到甜头,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总之,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次又一次进步中更加自主学习。
第五篇:课堂改革促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改革促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德育保学生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瑞泉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尤其从我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全力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突出课程改革核心,积极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创新德育模式,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并坚持了不少好的做法,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值得传承的经验。今天,我代表瑞泉中学就我校在课堂改革与德育工作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做法向大家做以简要汇报,希望得到各位的真诚指导!
一、以生为本,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管是历史使命还是现实需要,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但成功的改革必然是基于现实的改革,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肯定传统课堂的巨大作用与意义的同时,对传统课堂做出全面的反思。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1、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满堂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只关注了教学进度的完成,并未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新课程理念上已明确说明要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2、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强迫学生走进教材。教师以统一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讲或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所以也就忽视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这样,课堂效果势必低效。
3、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听懂了,但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也就缺乏深入地思考,所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激发,应用时不够灵活。
4、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所以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
为了着力解决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我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实际,确定了“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打造活力课堂、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在校长的亲自组织下,精心分析了学校目前的教师队伍现状、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现状,经过反复论证、实施、完善,提出了“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全力推行。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阐释 “学案”: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学”:即,学生,学习。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自学能力和教学要求,提前为学生编制的一套学习方案。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展示为动力,以梳理探究为升华,以高效学习为目的而进行的课堂学习过程。
瑞泉中学“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堂模式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检查学案,了解学情;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精讲点拨;
4、当堂检测;
5、归纳总结。
具体的操作我们是这样做的:
1、检查学案、了解学情(1—3分钟)
自主管理,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展现,所以,教师要通过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掌握知识情况,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0—15分钟)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根据问题特点,教师可提问题让大家或一个同学回答;也可以让个别同学黑板展示。教师纠正学生展示或回答中知识性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达,评价回答或展示的内容,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突破难点(15—2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就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协作意识)。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
1、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
2、讲难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不同学生可不同)。
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根据备课组研究和自己掌握学生的情况),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常考点。“三不讲”即: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可以掌握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高
一、高二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4、当堂检测、吸收巩固(5—10分钟)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不要在学案中出现),可多媒体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归纳总结、梳理升华(1—3分钟)
教师或者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规律、思路进行总结整理,也可进行纠错整理。
当然,五个环节并非生硬堆砌,而是有机组合,各段教学时间的划分只是一种相对概念,不是对时间的机械界定,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差异,老师可对五环节合理取舍,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以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的教育理论为我们开展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的五步教学法正是在激活学生学习创造力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关照思考“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会体会到这种模式对传统课堂的极大超越。
1、从师生关系看。五步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而老师作为主导,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之间是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关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达到了辨证的统一。
2、从学习内容看。学生除了教材外,还有导学案。按照“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精炼化”的原则编写的导学案,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真正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导”的作用。
3、从学习方式看。五步教学法下的学习,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且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交流互补中共同提高。
4、从学习时间看。由于导学案是上课的依据,不完成导学案就无法上课,因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学案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学生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为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展示做准备,先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种学习的自觉性使得课外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这样说,五步教学法独有的强制性和自觉性特点,使得教学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这一模式真正地把学习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思想的相互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增强了情感的体验;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当堂检测,通过限时完成检测题,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归纳总结时,对于所学知识、方法、规律、思路进行总结归纳或进行纠错整理,知识与能力得到的巩固升华。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施行以来,我们的课堂明显有了更多的活力。所谓“活力”,绝不仅仅是热热闹闹,满堂问答的场面。我们认为,活力课堂应该是目标明确、多元,组织科学、高效的课堂;是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与体现的课堂;是激活思维,生成智慧的课堂;是适度开放,充满激情的课堂;是科学与人文相融,贴近生活的课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展示了才能,张扬了个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规范要求及推行措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施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先后制定了学案编写、课堂教学环节、学生课堂展示、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备课组活动、课堂教学考核等一系列规范要求,并强力推行落实。同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方案和考核办法,比如,发布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活动评价标准、班级管理评价标准、教研组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为“学案导学”模式的有效进行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必定还是在实践摸索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我们将不断努力创新,完善“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让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奋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二、立足实际,创新德育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尤其是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了智育方面,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其实,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渴望学习,他会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不想学习,生拉硬扯地让他学,又有什么好效果呢?一句话,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动机、习惯与意志力等问题,才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智育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了。我们要树立一种意识:抓德育,就是抓学校管理;抓德育,就是抓学生发展;抓德育,就是抓教学质量。可以这样讲,谁现在真正重视并落实了德育,谁就对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尽到了责任,谁就预支了优秀学校的“现金支票”,占得了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先机。
(一)直面问题,反思中寻求突破
纵观我校及兄弟学校近年来的德育工作,欣喜之余,还令人忧虑,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一些亟待突破的方面,制约了我们的工作向纵深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德育巨大功能的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高中德育工作中,现将这些问题作以简要梳理:
1、从学校管理的层面讲,德育工作的学期、学年阶段安排在内容的具体、充实、周密、可操作性及时间、资金保障方面存在问题,使德育效果打了折扣;在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对科任教师的评价,忽略了教育方面的要求,致使大部分科任教师,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在德育师资的培训上,还有待提高。
2、从教师层面讲,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素养较欠缺,由此连带出工作形式上的不生动,内容上的不充实、方法上的不创新及过程上的敷衍塞责等问题,破坏了德育工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部分老师及广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不信任、不认同的怀疑感。
3、从学生层面讲,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学生产生较大压力,不少学生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缺乏自察自省的意识及正确进行自我判断及教育的能力,忽视道德修为及品质习惯的重要性,在德育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深入、持续的针对个体的指导,是这部分学生面临的一个客观、严峻的问题。
4、从外部环境的层面来讲,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形成缺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消极思想渐渐抬头,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德育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必须等到正视并迅速解决,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落到实处,这是学校及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如果德育乏力的局面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改观,必将贻患无穷,并且这种失误和损失将无法弥补和挽回,这决非耸人听闻。
(二)重视培训,打造高素质德育队伍
我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这是我校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校十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这一隐性的教育资源,鼓励教师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用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和熏陶学生。德育应该是一种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不是几次时间短、准备仓促的活动和每周的班会课所能承担起的大任务。我们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在我们的学科课堂上。行动上,我们力戒把教学和德育分离,坚持把学科知识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建立了以德育渗透为主要指标点的课程、课堂评价体系。
我校坚持全体教师参与教育活动的管理原则,实行“任课教师下班制”,设置了副班主任工作岗位,明确了岗位职责。我校实行“班主任导师制”,由学校举行仪式向被聘为“导师”的优秀班主任颁发聘书,明确双方职责,将“传、帮、带”工作落到了实处。这些举措,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能够不断传承、发扬与创新,培养了一批后备班主任,客观上壮大了学校的教育力量,形成了全员全程管理的良好局面。
(三)多管齐下,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我校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在校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形成一套科学的德育管理制度。目前一个以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包含“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治处—年级组—班主任—学习小组”五个层次的德育管理网络已经构建成功,形成了“抓规范、重基础、分层次、讲实效”的德育管理工作思路和特色。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管理对象的自主管理对提高管理效益是十分有利的。我校长期坚持的值周班制度,既锻炼了参与值周的学生,又督促了全校的学生工作,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双受益;我们长期坚持“班级日志”的做法,学生对班级当天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交由班主任审阅,共同处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我校实行“一周双班会”制度,周一班会由班主任组织,周三班会由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学生自定主题、自主设计,自查自省,自策自励,以情境教育为基本方法,完成自我教育与管理。
我校把对学生的培养细化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层次。培养目标上学校以关注学生成长为切入点,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成长记录册》、《德育成长档案》,让学生积累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功。此外,学校经常性开展 “校园之星” 评选活动,如课改之星、礼仪之星、勤学之星、特长之星、孝顺之星、俭朴之星等。这些“校园之星”在不同方面为全体学生树立了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学校努力创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氛围;大气而不失精致的自然环境令人神往,高雅又兼具厚重的校园文化催人奋进。文化墙,给学生精神激励;文化石解读,诱发学生深思;“红色典藏”展室,让学生在回味历史中更珍惜现在;本土作家专柜,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更热爱家乡;“文化遗产”展室,从另一个角度唤醒激发学生的民族记忆;“瑞泉大讲堂”系列活动,在聆听与碰撞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公寓文化建设,强化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些独具瑞泉特色的具体作法,作为我校宝贵而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深受师生重视与珍惜。我校重视家、校的合力育人,建立家长、学校联系监督卡,通过监督卡与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通报学校的各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成立家长学校,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设立“校园开放日”,接受家长与社会的监督。我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有宣泄室、心语室,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用细致入微的心理辅导分类推进,个体疏导,心理健康咨询室及网络心理辅导工作尤为有效。同时,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到“三贤故里”、灰堆“焚书台”、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处,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关注传统文化;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
(四)创新模式,有效开展德育活动
多年来,我校一直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充分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树立健康、和谐、全面的学生发展观,重视对学生集体观念、团结精神、关爱互助、坚韧品格的熏陶和培养。我们本着“弱化灌输,注重渗透,强调内化,突出养成”的原则,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活动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的,创新德育模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知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校众多的德育活动中,我们首推早操课,我们称之为“行进中的德育模式”。我校早操以队形整、排面紧、口号亮、状态好而闻名省内,引来百余学校参观考察,朱静芝副省长评价,“早听说瑞泉中学的早操不同凡响,今天看了,令人震撼,印象难忘!”我们瑞中的早操,绝不仅仅是磨练意志,锻炼身体。不深入瑞中的早操,难以感受其全部魅力;不思考瑞中的早操,难以领会其真正内涵。比如我们早操的特点之一——微小间距,就有无穷的意义:左右脚步步点踩错,很多同学都会无意识地犯这种错误,我们早操的微小间距,不会为这种错误提供机会,这种对“无意识犯错”行为的矫正,本身就富含教育意义;一旦有同学跑错步子,马上会有一批同学倒地,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让同学承担伤痛,这样,跑操时,他人就在了“我”的心里;每两排间距调小十公分,最后一排则需调整一米,前排同学微小错误的累积,定会给后排同学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前排同学跑操时要想着最后一排同学的难处,这种紧密的关联,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责任„„不是我们在刻意挖掘意义,而是我们的早操本身就具有挖掘的潜力!我们的早操,在本质上已实现了对普通早操意义上的超越。我们的早操,是形式更是内容,是活动更是教育,是纪律更是文化,是态度更是人生,是口号更是精神,是锻炼更是健康,是队列更是团队,是场面更是气概,是整齐更是协作,是要求更是责任,是个人更是全局,是约束更是放飞!我们有理由相信,瑞中学子将会在早操中跑出健康,跑出自信,跑出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行进中的德育模式”,我们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早操结束后,由班主任或学生对前一天班级的综合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之后,全班同学大声宣誓,在新一天的开始自我激励、相互激励,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之中。周一“国旗下演讲”结束之后的全校四千余名学生的集体宣誓,场面宏大,荡人心魄,催人奋进。具有瑞泉特色的早操课成为了我校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打造学生团队精神的典范课例,早操宣誓成为我校激励学生意志、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发挥着巨大的自我教育功能。
我校的“一周双班会”制度也独具特色,颇有实效。我校班会课以“以责任感教育为导向,以学法指导为举措,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为指导思想。是教师全员参与的班会课,老师们都充分认识到教学生做人比教学生知识重要,学生想学习会做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班会课注重活动形式设计,注重情景渗透,注重学生参与体悟,追求润物无声,班会课组织坚持科学性、教育性、自主性、趣味性、艺术性原则,有会议式、游戏式、庆典式、访问式、参观式、以及辩论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样的形式,使得老师们跟学生在心灵交往方面能够缩小距离感、减小代沟感、增强密切感,效果非常明显。
我校班会课讲求科学规划,针对三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提供相应的相互关联、密切衔接的德育培养计划及参考主题,年级、班级作为参考选择适合自己班情的主题。我校班会课以“课”为标准,备课、辅导、上课为一体,班会课以班主任和科任下班教师(即副班主任)为主导,以班级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讲求民主。我们强调要在实施过程当中突出教育主题,强调学生情感内化过程,注重激励提高,注重引导学生把班会课上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意志,并落实到行动当中去,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遵循学校统一安排的前提下,我们也充分发挥各年级、各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比如我校2013级具体做法是,结合学校的总体安排,在学生中广泛征集班会主题,选定主题由提出人与年级团总支负责老师与学生干部共同丰富、完善、策划可行性方案,由策划学生向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具体实施过程由班级班、团干部组织;班会最后五分钟,学生写出本次班会的感悟和体会,年级团总支当日晚将学生体会及各方面资料汇总,完成题为“德育先锋”的主题班会报的编辑,迅速反馈给班级。科学、民主的流程,真正落实了班会课“自我管理、自主设计、自查自省、自策自励”的德育培养目标。
同时,我校注重用大气磅礴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几年,学校开展了“18岁成人宣誓仪式、百人腰鼓舞蹈、百名学生军乐展示、百人学生篮球宝贝舞、二百名学生扇子舞、三百名学生武术操、三百名女学生健美操、五百名学生搏击操、二千名学生军体拳”等大型艺术表演、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竞进中摒弃小我,健康成长,奋勇前进。在校内实践方面,我校以培养学生“参与生活、学会生活、改变生活”为重点,组建了“暖之风”志愿者社团、“瑞语泉音”广播站、“且行”文学社、“征服”英语社团、“炫笔飞扬”绘画社、“新荷”书法社、“追梦”摄影社、动漫社、辩论社、乒乓球社、礼仪社、演讲会、b-box社、绿色卫士社等社团。“唱响青春之歌——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舞动的青春”舞蹈表演、“瑞中音韵”器乐演奏等活动无不展示了瑞中学子良好的艺术修养。各种演讲、征文、文艺节目、书画作品参加省、市、区各类文艺表演或比赛,屡获金奖、银奖,一、二等奖等。社团化的运作方式,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宽教育渠道和实践的机会,不断向校外寻求学生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参与和谐社会创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渭南创国卫活动,参与了团区委组织的“慈善捐款”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出刊黑板报、参与社区文化演出以及到老年公寓服务、到聋哑学校服务、到尤河公园清扫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暖之风”社团到临渭区爱心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为老人献花、打扫房间、梳头,陪老人聊天,并为老人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聋哑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这两个活动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总之,在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师生发展持续有力,为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高效进行与质量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脚踏实地、一如既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重视和关注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力争使德育工作在我校永远彰显出不灭的特色之光!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天,我只提到了我校的课堂改革与德育工作,但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着力解决,有很多的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当然,有很多的业绩需要我们去取得。我们有信心,在这条改革的路上创出不俗的业绩。让我们携起手来,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为基础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道德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人才,真正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