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1:4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葫芦岛市连山区虹螺岘小学房悦

[教材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被困在废墟底下埋了三十八个小时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围绕一个“情”字,贯穿整篇课文,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从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景,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讨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学生观看。你能谈谈此时的感受吗?(生交流)

3、1989年,当巨大的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在一对父子身上,演绎着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用录像及教师语言来创设情境,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铺开情境,初步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

2、交流感受。(板书亲情)。

3、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语言令你深受感动?作好批注,看看为什么令你感动?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 “令你感动”这条主线来促进学生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体会了课文的情感,初步感受到父子间的那份亲情。)

三、引导生潜心研读文本,品读感悟。

品读点<1>:朗读品味下面三句话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里有父亲说的三句话,请你好好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要读好这三句话,必须要读好有关段落,特别是5至9这几个小节,看看这三句话所处的前后段,联系上下文来思考。

2、指导朗读:凭着自己的理解,请同学读好这三句话。

3、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思考、划记:别人都不愿意来帮助这位父亲,再一次读课文找到依据说说为什么不肯帮?多想想,并作好批注。

4、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作好批注。师巡视指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批注”虽使课本变得不再那么整洁,但它却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如出一辙。)

5、师:原来人们不是不肯帮他,而是已经太晚了。当人们绝望离去,但这位父亲还是不停地挖着,这是为什么呢?

6、交流后师渲染:这位父亲相信儿子一定活着!因为他曾经跟儿子说过(点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齐读。

7、师结:多么简单的三句话,但在这简单的文字后面蕴含的是父亲坚定的信念。

(给学生充分时间引导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斟词酌句,圈圈画画,边读边思。交流时,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有着坚定的信念而非常执着的一位伟大的父亲。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品读点<2>:朗读品味: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读。

2、师:这句话很简单,只不过把几个数字堆砌在一起,你能从简单的文字后面读懂什么吗?

3、交流后师渲染:你能想象得出在废墟前父亲的样子吗?

4、交流指导朗读:父亲是用手在挖的呀!十个手指都挖破了,血肉模糊,鲜血一点点地滴到了泥土上,这就是父亲。你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5、(儿子在等着我!)齐读。他曾经告诉过儿子(点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齐读。

6、反复读:让我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读好这句话。

(老师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悟、体验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从而父亲那伟大的形象跃入孩子们的眼前,让孩子们看到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这里的感悟是通过抓住语言文字来展开想象,达到感觉的迁移,达到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同时,也引领学生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1、这30多个小时,对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来说又是何等的漫长呀,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你能不能展开合理想象,试着写一写——阿曼达的内心独白。

(学生静心体味着文本,提笔练写,让学生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写出内心独白,既锻炼了学生的言语实践,又帮助学生深化这份情感。学生练得自然、练得真实、练得实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坚持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谁愿意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2、生畅谈读后的最深感悟。

(让学生将真情喷涌而出。)

3、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在悠远的旋律中,教师带着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吟咏小诗,极具感染力,许多听众和学生的眼中泪花闪烁,师生的情感再度激荡,达到了荡气回肠和余音绕梁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父爱名篇——《背影》,感受中国式父爱,试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美国式父爱相比较。

(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要建构开放的课堂,引领学生多读好书,精神得以滋养。作业布置要精心设计,多布置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强的作业。)

[总设计意图]

1、注重情感体验。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理智、经验和情感去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多处“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父子间的这份亲情的如此的伟大。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中多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2、探究人文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文章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本课中,本人引领学生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人文理念。这堂课的设计,无不充满深深的人文内涵,闪现浓浓的人性精华。在学生的心中印入了亲情让人产生信赖,亲情让人产生勇敢,亲情让人变得无私、高尚。

3、渲染激情话语。

整堂课,本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想象,有着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方法来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读书,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优美语言的渲染在课堂上的闪光,使学生的心灵阳台多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分析

我们永远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范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有效教学案例

湖北省松滋市大岩咀小学 张玉霞 胡琼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本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整合资源助学,情景朗读品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整合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突显“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伟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影片。(播放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场面)录像看完了,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觉得地震太可怕了。

生:我觉得地震太恐怖了。

师:是啊,地震太可怕了,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再看“地震”两字,更让人触目惊心。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可怕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一起读课题。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语言描写。

生:还有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板书:语言、动作、外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看看第1自然段和12自然段,有什么发现?

生:有很多数字。

师:除了这两个自然段之外,还有一些数字,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生:浏览课文并圈画。

师:我们来看,这是出现在课文中的一串长长的数字,想一想每个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30万、4、7、8、12、24、36、38、14、50)

生: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有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伤害。一位父亲冲向了他7岁儿子的学校,他开始在废墟中挖掘。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原来还有14个孩子都活着,又过了50分钟,孩子们被救了出来。

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师: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1—12自然段,文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让你感动,找出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1、聚焦父亲,感受父亲爱的了不起

生:让我感动的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出示语段)

师:在我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精彩的小诗,因为它的每句每字都能读出很多很多的联想。(范读第一句)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他在废墟上挖了36小时。

师:对,他挖了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是一天半,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是2160分钟,是54节课,这样长的时间,父亲却在做一件事,什么事?(挖废墟)如果说他不是机器,是人的话,他应该怎样?

生:他需要喝水、吃饭、睡觉、休息„„

师:是啊,可这位父亲在36小时里,就只在做一件事,就是在不断地挖、疯狂地挖,如果是你,你会觉得怎样?

生:我会觉得很累。

师:这确实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啊!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挖了36个小时,而是分割成了一个个时间段,就像一个个慢镜头一样,让我们想象到了父亲挖掘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疲惫的父亲,辛苦的父亲。谁愿意读这句话,想一想:怎样读?要求读得累一点(指名读)“没人再来阻挡他”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很重要,哪个?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再”字很重要,我明白了在这之前曾经有人阻挡过他。

师:是哪些人,是怎样阻挡他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

生: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为什么人们不再阻挡他了呢?是什么原因?

生: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所以不再阻挡他。

师:什么说他精神失常了?

生:他直直的眼神,答非所问的语言。

师:是啊,父亲那直直的眼神,那独特的眼神,分明就是精神失常人的眼神,那答非所问的语言,分明是精神失常人的语言,那么,你认为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生:不他并没有精神失常,他心中只有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到8小时时,他心里想的是?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到时24小时时,他心里想的依然是?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36小时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都成什么样子了?(女生齐读)问:他的双眼为什么会布满血丝?“堪”是什么意思?

想象:哪些地方会有血迹?这文字中间到底暗藏着他遇到过哪些危险?。生:手被砸破,衣服被划破,还会挖出其它孩子的尸体„„

师:当父亲冷不丁挖孩子的尸体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噢,不是我的孩子,我的阿曼达还活着,还在等我,于是,他又擦去眼角的泪水继续挖,父亲就在这种希望与绝望、痛苦的交织中不停地挖呀挖,这又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父爱,又该怎样来读这首诗呢?(指名读)

师: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上扛着肉体上的伤痛,右肩上扛着精神上的打击,他顶天立地、气壮山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呀?(是爱的力量)是他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板书: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是啊,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一直记着这句话,当他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齐读),当人们一次次劝他,让他放弃时,停留在耳边的还是这句话(齐读),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回响在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齐读),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这首诗正是这座大山最好的写照,让我们深情地齐读这首诗吧!

生:(配乐齐读)

过渡:父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让我们感动,同样儿子在废墟下勇敢的表现更让人为之赞叹。

2、关注儿子,感受儿子的无私、高尚。

默读(13—20自然段)

提问:儿子在废墟下有怎样的表现?

生:(出示课件)“我告诉同学们„„”(板书: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问:阿曼达曾经害怕过吗?还是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地震(放影),先说你的感受?(害怕„„)

师:我们相信年仅7岁的阿曼达害怕过,恐惧过,一次次的绝望,他最终战胜了恐惧,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同学们,多么坚强勇敢的孩子啊!请想象一下,废墟下的阿曼达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生答)是什么给了阿曼达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一句爱的诺言)这句爱的承诺让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创造奇迹的这段话。(语段)指名读。

师:评价一下,两名同学读得怎样?

生:语气掌握不太好,应该是激动。

师:哪一句能体现激动就读哪一句。

师:此刻的重逢,简直是奇迹,父子怎能不激动呢!

男、女生再齐读。

师:50分钟后,一条安全的通道开辟出来了,这对父子终于相见了。多么激动人心啊!谁来读读爸爸的话?

生:读“出来吧„„”

师:爸爸怎么说这句话的?

生:声音颤抖。

师:声音的颤抖是内心的激动啊!(出示画面)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张开双臂:孩子,爸爸在这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去满脸的灰尘,看看你受伤了没有„„

生:齐读“出来吧„„”

师: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

生:读:“不,爸爸,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

师:你又觉得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无私、勇敢„„

师:这对父子经受了39小时的考验,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齐读故事的结尾。学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了不起”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板书:了不起)。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师:同学们,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儿子坚信父亲一定

会来救他,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创造了地震中的这一奇迹,也让他们成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奇迹源于什么呢?就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画“♡”)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每次灾难都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灾难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有许多父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父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吧。(放课件)

师: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看了这些感人的画面,我突然想起了这样一首小诗,我把它送给大家。(出示小诗)

生:齐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定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令人震撼。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领悟了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

一、数字串联理文脉,课文内容初感知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也是语文高年级段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去发现本课在写法上的另一特点——数字特别多,提炼出一串长长的数字,让学生想想每个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再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这样,在这些数字的提示下,学生就很容易地复述课文了,这也帮助学生找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设情境想画面,父爱浓浓文如诗

在解读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里,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重点语段“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动之以情地读,言之有理地想,“在这满脸的灰尘、双眼的血丝、满身的血迹里到底蕴藏着他曾遇到的哪些危险?去想象那样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段文字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

三、情景朗读促人文,父子形象铸心中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多种情景朗读,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如在教学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我出示了画面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

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我们一齐来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打造了有效课堂。

纵观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朗读的指导,但忽略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没有让学生充分享有发言权,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让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成为真正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点评】

胡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执教者通过创设情境,准确地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精心设计每一次朗读的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想象画面,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再如父亲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这对父子终于要相见了,在教学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时,教师采用了分角色的情境朗读,让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有机结合,让阅读达到了情真意切、情感体验的境地。

总之,胡老师的这节阅读课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并用智慧和情感去体验、创造、重构了课文的意义,使整个课堂在人性的对话中充满了活力,让在座的师生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感动着。

荆州市一等奖

第四篇: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三:学情分析: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案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抓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的故事。

师:面临强烈的大地震,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大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教师板书:了不起。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主线,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细读课文,感受“了不起”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勾画出关键语句用心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写在书旁。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读探讨,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全班交流。

(一)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

师:换成“跑”可以吗?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 生:急切、迫切、不顾一切„„

师:真是救子心切呀!了不起的父亲。读出父亲的急切的心情。师:我们接着谈,还从哪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特别悲伤、特别绝望。生2: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3:特别难过。想着儿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师: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

师:来,全班同学一起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生:是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语。师:哪句话语?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请同学找到这句话,把它勾下来。语言训练:

师: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生: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师: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生: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师: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生: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师: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不论„„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继续谈,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那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生: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师: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他挖了36小时。师:多少小时? 生:38小时。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你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老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读这一句。

师示读: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生齐读。

【设计意图:基于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感受父亲的执著,相比空洞直白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挡他。你从“再”字看出什么? 生:看出那些好心人来阻挡过他。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 生:有消防队长。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有警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还有谁来劝过他? 生:还有一些好心人劝阻过他。师:读一读劝阻的话。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所以我们看到他挖了——

生接读——36小时。

师:出示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父亲身上,想像一下,父亲在挖的时候面临哪些困难?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

生:正在找儿子的时候,有石头落下来,他受伤了。生:有可能遇到大爆炸。„„

生:手指抠破了。生: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 生: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师:但是他都没有停止,他还是不放弃。师:此时我们看到的样子,大概是这句。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父亲在废墟上苦苦地挖了38个小时,以至于成了这个样子。生:再读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通过想像,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拼死救子呢?

生:因为他答应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齐读承诺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呀,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引读:

1、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给予父亲坚定的信心,就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父亲一次又一次恳求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换来的却是认为自已精神失常了,只好孤军奋战,不顾安危,因为,他对儿子承诺过——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父亲在废墟上拼死救子时,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不顾长时间的辛劳与伤痛,给予父亲伟大的力量,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师:是啊!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0多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师:那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了不起?

生:他的外貌。生:语言描写。生:还有他的动作。

师:说的非常好。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你能看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小结课文写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了不起的儿子。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看出来的。“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我体会到儿子的勇敢。

师:想像一下,当时,孩子们在废墟下会有怎样的正常表现? 生:大哭。

生:哭着喊爸爸、妈妈。

师: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阿曼达会想: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对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他会对同学说:“同学样,不要害怕,我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平时总对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次我遇到困难时,教应验了。”

师: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七岁的孩子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读出儿子的勇敢。这就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在“说”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师:还从哪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生命 生:让出了安全、勇敢

生: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生: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师: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齐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体会感人的父子亲情。】

师: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想象一下,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生:其他孩子的父母:你真是好样的,如果不是你的坚持不放弃,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太感谢你了。

生:警察: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阿曼达的同学:在黑暗、恐惧中,是阿曼达不停的鼓励我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信念,阿曼达真是太勇敢了。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既是学生对父亲、阿曼达人物认识的深化,又是基于对学语文用语文的训练。】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老师不由得想起了1999年土耳其的地震。一个母亲为了保护7岁的女儿,撑起了千斤重的大石块,足足支撑了两天。

生:阅读《地震中的撑起》 师: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生病时细心的照顾我们,失败时耐心的鼓励我们,犯错时,严格的要求我们„„都是对我们的爱。希望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的爱!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首小诗。《父爱》 生:自读诗。生配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拓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与情感升华。】

教后反思: 教学中的优点:

1、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们组经过研讨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说儿子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通过抓描写父亲的动作、外貌、语言感受父亲的坚定、恪守诺言、坚持不懈,对儿子的爱。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如:在读第第12自然段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学生体会到这时间的漫长,我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带着焦急而坚定的心情来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再如:在读第16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感受到了阿曼达的勇敢,让学生带着自己深刻的感受读出阿曼达的勇敢。

存在的不足:

1、在品读读12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说出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挖掘的艰难,但是感受并不是很深。如果再适当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父亲又会面对着哪些困难?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感悟文本。再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挖了38个小时。这样学生对了不起父亲的感受会更深刻。

3、有些关键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质疑。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3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4、语言训练点较少。在品读第12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父亲面对重重困难,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虽然上完了,但感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彭阳县第三小学

田润莲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传奇故事。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整合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突显“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一主题。紧紧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抓住“了不起”一词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伟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我国 “5.12”汶川大地震场面),看完本段录像,你有何感受?(课件演示)

生:地震太可怕了。生:我觉得地震太残酷了。生:我觉得地震真的很无情。

师:是啊,地震可怕、无情,地震让我们心惊胆战,地震后的场面更让人触目惊心。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可怕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生:一起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怎么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集体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纠正字音,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写法。(略)

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儿子被埋在废墟下,父亲用了38小时的时间救出了儿子。

生:我觉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故事。

三、再品文本,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对于课文预习的非常扎实,谁来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要能找出具体的例子证明。生:语言描写。如: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等 生:还有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真长了火眼金睛呀!。(板书:人物描写的方法

语言、动作、外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大家今后写人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四、入境品读,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师:大家觉得文章中的父与子怎么样?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句话能够总领全文,请找出来。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亲的伟大。

师:文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他们“了不起”为什么,找出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之后我们一起交流。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演示句子)师:你从中看出来什么?

生:父亲在废墟上挖了好长时间。生:总共是36个小时。师:36个小时是几天几夜? 生:是一天半。

生: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师:你觉得此时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他很累,想喝水,想吃饭,想睡觉。

生:我觉得父亲没有心情吃饭、睡觉,他一心只想救儿子!师:父亲在36小时里,在那堆废墟里不断地挖、疯狂地挖,如是你,你会觉得他会累吗? 生:我会觉得很累。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父亲累不累的?

生:我从那些数字看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请你读出父亲的累来好吗?

指名读课文,并进行感情朗读指导。(要读得累,语速要缓慢)师:你还从那儿能看出来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生: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从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父亲坚定、信守诺言。(板书)生:决不放弃、有责任心。(板书)生:视死如归、坚忍不拔。

2、孩子的“了不起”————感受儿子的无私、高尚。师:儿子的“了不起”又体现在哪?

生:儿子在废墟下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他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也能救大家,他勇敢,“了不起” 师:阿曼达曾经害怕过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地震(放影),先说你的感受?(害怕)

师:我们相信年仅7岁的阿曼达害怕过,恐惧过,一次次的绝望,他最终战胜了恐惧,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同学们,多么坚强勇敢的孩子啊!请想象一下,废墟下的阿曼达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生答)是什么给了阿曼达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一句爱的诺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爱的承诺让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创造奇迹的这段话。师:评价一下,两名同学读得怎样?

生:语气掌握不太好,没感情,应该是激动。师:哪一句能体现激动就读哪一句。

师:此刻的重逢,简直是奇迹,父子怎能不激动呢!男、女生再齐读。

生:安全出口开出来后,父子相逢,又将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呀?请同学们接着读。生: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爸爸怎么说这句话的? 生:声音颤抖。

师:声音的颤抖说明他的内心怎样?(激动)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张开双臂,期待儿子早点出来。生:齐激动地齐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句子)。师:此时你又觉得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无私、勇敢.(板书)师:这对父子经受了39小时的考验,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齐读故事的结尾。学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了不起”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儿子勇敢,父亲坚持不懈。生:儿子乐于助人,父亲伟大。……

师:是呀!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创造了地震中的这一奇迹,也让他们成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奇迹源于什么呢?就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画“♡”)

师:同学们,此时《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课题,你能把它换一换吗?

生:纷纷举手。《了不起的父与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有许多父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父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吧。(放课件)

师: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看了这些感人的画面,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小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下载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房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 学 案 例 卡子小学---裴为玉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师尹作书 一、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范文模版)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何萍 一、教学背景 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5篇)

    沙面小学2012学年上学期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关玲 引言: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反思(合集)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 马玉会 马玉燕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

    教学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5篇模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坳马小学冯瑞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通过......